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复习笔记
实的概念、特点、形成及表现:
L概念:所谓实,指邪气亢盛,是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
应。
2.特点:主要表现为致病邪气的毒力和机体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或邪气
虽盛而机体正气未衰,尚能积极与邪抗争,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
可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应比较剧烈而有余的证候表现。
3.形成:常见于外感六淫或房气为病的初期中期,或因湿、痰、水饮、
食积、气滞、瘀血等滞留于体内而引起发病。
4.表现:可见体质壮实,精神亢奋,或壮热狂躁,或烦躁不宁,或疼
痛拒按,或声高气粗,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症;或表现为痰涎壅盛、食积
不化、水湿泛滥、气滞血瘀等病变。
虚的概念、特点、形成及表现:
1.概念:所谓虚,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
理反应。
2.特点:主要表现为机体精、气、血、津液等的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
经络生理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低下,因而正邪斗争难以出现较为剧烈的反应,
可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表现。
3.形成:多由素体虚弱,精气不充,或外感病后期虚亏,或多种慢性病
证日久损耗,如大病、久病,耗伤人体精气;或因大汗、吐利、大出血等,均
会导致正气虚弱。
4.表现:可见身体瘦弱,或神疲体倦,面色无华,声低气微,气短,
或自汗,或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症。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复习笔记(4)
虚中夹实的概念、形成及表现:
1.概念:指病理变化以正气虚损为主,又兼夹实邪结滞,从而形成正虚
邪实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2.形成:多由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正虚气化无力,内生水湿、痰
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等凝结阻滞所致。
3.表现:如脾虚湿滞病证,临床可见脾气虚弱的神疲肢倦,不思饮食,食
后腹胀,大便不实之症,又兼见口黏、皖痞、舌苔厚腻等表现。
实中夹虚的概念、形成及表现:
L概念: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不足,从而形成邪实
正虚的虚实错杂的病理状态。
2.形成:多由病证失治,或治疗不当,耗伤正气所致。如外感热病中期,
由于邪热炽盛,耗气伤津,从而形成实热伤津,气阴两伤病
3.表现:既有高热气粗,心烦不安,面红目赤,尿赤便秘,苔黄脉数等实
热见症;又兼见口舌干燥,口渴引饮,气短心悸,舌燥少津等气阴不足见症。
真虚假实即"至虚有盛候”的概念及形成:
1.概念:指"虚"为病机的本质,而其"实"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
态。即所说"至虚之病,反见盛势"。
2.形成:多由正气虚弱,脏腑经络之气不足,推动、激发功能减退,
气血运行无力所致。表现:如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可见纳食减少,疲乏无
力,舌胖嫩而苔润,脉虚而细弱等正气不足病证;同时又可见腹胀满(但时有和
缓轻减),腹痛(但喜按)等假实之症。再如老年或大病、久病,气虚推动无力而
出现的便秘,亦属此类。
真实假虚即"大实有羸状”的概念、形成及表现:
1.概念:指"实"为病机的本质,而其"虚"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
态。即所说"大实之病,反有羸状"。
2.形成:多由邪气亢盛,结聚体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
3.表现:如热结肠胃,里热炽盛,可见大便秘结,腹满硬痛拒按,潮热,
澹语等实热之症;同时因阳气被郁,不能四布,又可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
精神萎顿等状似虚寒之假象。再如小儿食积所出现的腹泻;妇科瘀血内阻出现
的崩漏下血等,亦属此类。
正胜邪退、邪胜正衰的概念、形成及转归:
1、正胜邪退
(D概念:指正气奋起积极抗御邪气,正气渐趋强盛或战胜邪气,邪势日
衰或被驱除的病理过程。
(2)形成:多由患者机体正气比较充盛,抗邪能力较强,或能及时、正
确的治疗,或两者兼而有之,邪气难以进一步发展所致。
(3)转归:此为疾病向好转或痊愈方向发展的最常见转归。
2、邪胜正衰
(1)概念:指邪气亢盛,正气虚衰,机体抗邪无力,病势迅速恶化的病理过
程。
(2)形成:多由正气虚衰,无力抗邪;或因邪气炽盛,毒力较强,或因失于治
疗,或治疗不当,机体抗邪能力日趋低下,元以制止邪气致病损害所致。
(3)转归:此为疾病向恶化加剧方向发展的转归。若邪气进一步发展,机体
病理损害日趋严重,脏腑经络。
正虚邪恋的概念、形成及转归:
1.概念:指正气大虚,余邪未尽,或由于正气难复,无力驱邪,致使
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
2.形成:多见于疾病后期,亦常为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慢性病久治
不愈,正气己虚,病邪留恋所致。
3.转归:一是在积极治疗和调理下,正气增强而恢复,疾病趋向好转或
痊愈;二是治疗调理不当,或正气难复,邪气留恋,病情转为迁延或慢性病,
或遗留某些后遗症。
邪正相持的概念、形成及转归:
L概念: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正气不甚虚弱,而邪气亦不过强,邪
正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病邪稽留,病势处于迁延状态的病理过程。
2.形成:多发于外感疾病中期,或慢性病之迁延期,多由于邪正相持不
下,病势胶着所致。
3.转归:病势迂延,经久不愈,或发展成慢性病证。一般来说,邪气
留结之处,即是邪正相持、病理表现明显之所,其临床表现亦随邪留部位而有
所不同。
邪去正虚的概念、形成及转归:
1.概念:指邪气被桂除,病邪对机体损害作用消失,但正气亦被耗伤而虚
弱,有待恢复的病理过程。
2.形成:多由邪盛伤正,正气严重被损;或过用大汗、大吐、大下之法,
病邪虽桂而正气亦伤;或素体虚弱,病后正气更衰所致。
3.转归:多为重病后的恢复期,须加强调养,方能康复。
阴阳偏盛的概念:
阴阳偏盛指病邪侵袭人体,导致机体阴阳双方某一方的病理性亢盛状态,
属"邪气盛则实”的实证。其病机特点是"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病机发
展趋势是"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可见实寒、实热之证。
阳偏胜的概念、特点及表现:
1.概念:即阳盛,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病理性亢盛,机
能亢奋,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2.特点:阳盛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甚)的实热
病证。
3.表现:阳气的病理性亢盛,以热、动、燥为特点,故阳盛易出现化热、
化火的病理变化,常表现为实性、热性病证,可见壮热,烦渴,面红目赤,
尿黄便干,苔黄,脉数等症。阳盛则耗阴,实热病证易于煎灼人体阴气和阴
津,故在出现热象之同时,还可见口渴搜少、大便干燥等阴津不足的症状,
久之亦可转化为实热伤阴病证或虚热证。
阴偏胜的概念、特点及表现:
1.概念:即阴盛,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病理性偏盛,
机能抑制或减退,热量耗伤过多,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2.特点:阴盛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或虚损不甚)的实寒
病证。
3.表现:阴气的病理性亢盛,以寒、静、程为特点,故阴盛病机常出现阴
寒内盛,血脉凝涩,以及痰湿、水饮贮留等病理变化,常表现为实性、寒性
病证,可见畏寒,喜暖,形寒肢冷,腹冷痛,泄泻,水肿,痰液清冷,舌淡
而润,脉迟等症。
阴阳偏衰的概念:
阴阳偏衰指人体阴或阳亏虚不足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实际上包括了精气血津
液的不足和功能的减退。同时亦包括了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减退和失调。其病
机表现特点是"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气"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
可见虚琴、虚热病证。
阳偏衰的概念、特点及表现:
L概念:即阳虚,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减缓,产热
不足的病理状态。
2.特点:阳虚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气相对
亢盛的虚寒证。
3.表现:一般以脾肾阳虚为主,尤以肾阳虚衰(命火不足)最为重要。阳
虚则寒,可见畏寒喜暖,形寒股冷,面色白,舌淡脉迟等寒象;亦可见躅卧神
疲,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脉微细等虚象。同时,由于阳虚气化无力,阳不化
阴,津液代谢障碍或减退,可形成水液贮留等水肿病证。
阴偏衰的概念、特点、形成及表现:
I.概念:即阴虚,指机体阴气不足,精、血、津液等阴液亏少,以及由于
阴虚不能制阳,导致阳气相对亢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2.特点:阴虚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气不足,制约阳热及滋养、宁静
功能减退,阳相对亢盛的虚热病证。
3.形成:多由阳邪伤阴;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久病耗伤阴液等所致。
4.表现:主要表现为凉润、抑制与宁静功能减退,从而出现虚热、失润
及虚性亢奋症状。
阴损及阳的概念及表现:
L概念:指由于阴气阴液亏耗,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
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
状态。
2.表现:如肝阳上亢病证,病机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虚阳亢。若
病情发展,进一步耗伤肾脏精气,损及肾阳,继而出现畏寒肢冷,夜尿清长,
面色就白,脉沉细无力等阳虚之症,即说明已发展成阴损及阳的阴阳两虚病
证。
阳损及阴的概念及表现:
L概念: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元以生,累及阴液生化不足,从而
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2.表现:如肾阳虚亏,水泛为肿病证,病机主要是阳气不足,气化失司,
津液代谢障碍,水液潴留,溢于肌肤所致。若病变发展,肾阳进一步虚损,耗
伤肾中精气,则阴元阳以生,致使肾阴亦日益亏耗,继而出现消瘦,烦躁上火,
甚则瘤痛等肾阴亏虚见症,即说明已发展成阳损及阴的阴阳两虚病证。
阴盛格阳的概念、特点及表现:
L概念:又称格阳。指阴寒偏盛至极,塞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
致使阴阳不相维系顺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2.特点阴寒内盛为疾病的本质,由于格阳于外,可表现出某些假热之象,
即为真寒假热证。
3.表现:如极度衰弱之虚寒证,在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
畏寒躅卧,脉微欲绝等阳虚阴盛基础上,突然出现面色泛红,烦热,口渴,言
语过多,脉大而无根等假热之象,即是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并向阴阳离决发
展之危重病证。
阳盛格阴的概念、特点及表现:
1.概念:又称格阴。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
不能外达于肢体,从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2.特点:阳盛于内,实热炽盛,为疾病的本质,但由于格阴于外(实际是
阳气不能外达),可表现出某些假寒之象,即为真热假寒证。
3.表现:如外感热病,邪热炽盛,可见壮热,面红,气粗,烦躁,舌
红,脉数大有力等症,病势发展较重之时,又出现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
寒之象,即是阳盛格阴危重病证。
亡阳的概念、特点及表现:
L概念:指机体阳气发生突然性脱失,而致全身属阳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
的病理状态。
2.形成:多由邪气过盛,正不敌邪,阳气损伤太多;或素体阳虚,正气
不足,疲劳过度,耗气过多;或过用汗、吐、下等法,或因病汗出过多,或
吐泻太过,津液大量丢失,气随津脱;或大量出血,气随血脱;或慢性病,长期
大量耗散阳气,虚阳外越等所致。
3.表现:阳气暴脱亡失,则温煦、推动、兴奋、卫外功能衰竭尤为突出,
故可见大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面色苍白,躅卧神疲,脉微欲绝等症。
亡阴的概念、特点及表现:
1.概念:指机体阴气阴液发生突然性大量耗伤或丢失,而致全身属阴的
功能出现严重衰竭的病理状态。
2.形成:多由邪热炽盛,或邪热久留,大量煎灼阴液,耗伤阴气所致。亦
可由于其他因素大量耗伤阴液而致亡阴。
3.表现:亡阴之时,以宁静、滋润与内守等功能衰竭最为明显,可见气
喘,烦躁不安,手足虽温而汗多欲脱,面色红或紫,脉数疾等危重病证。
精虚的概念、形成及表现:
L概念:是指肾精(主要为先天之精)和水谷之精亏耗不足,及其功能低
下所产生的病理状态。
2.形成: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过劳伤肾,或由于脏腑精亏,
日久累及于肾等所致。
3.表现:肾精不足,则可见生长发育不良,女子不孕,男子精少不育,或
遗精早泄,精神萎顿,耳鸣健忘,以及体弱多病,未老先衰等。水谷之精不足,
则可见面黄无华,肌肉瘦削,头昏目眩,疲倦乏力等症。
精瘀的概念、形成及表现:
L概念:指男子精液阻滞精道,排精障碍的病理状态。
2.形成:多由房劳过度,忍精不泄,或少年****,或日久不交,或惊
恐伤肾,或瘀血、败精、湿热瘀阻,或手术所伤等所致。若肾气虚而推动无
力,或肝气郁结而疏泄失职,亦可致精泄不畅而成瘾。
3.表现:主要为排精不畅或排精不能,并伴有精道疼痛、辜丸小腹重坠、
精索小核硬结如串珠,以及腰痛、头晕等症。
气虚的概念、形成及表现:
1.概念:指元气耗损,周身之气不足及功能减弱,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
力下降的病理状态。
2.形成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肺脾肾功能失调,气生成不足;
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不复等所致。
3.表现:全身性气虚,可见精神萎顿,倦怠乏力,眩晕,自汗,易于感
冒,面色白,舌淡,脉虚等症。偏于元气虚,则可见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
低下等症。偏于宗气虚,则可见动则心悸,呼吸气短等症。
气滞的概念、形成及表现:
1.概念:即气机郁滞,指气的流通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
2.形成:多由情志内郁;或痰、湿、食积、瘀血等阻遏气机;或外邪内犯,
抑遏气机;或因脏腑功能障碍而气机郁滞;或因气虚运行无力而郁滞等所致。
3.表现:气滞于某一局部,可见胀满、疼痛之症,甚则可引起血瘀、水
停,形成瘀血、痰饮等病理产物。脏腑气滞,以肺、肝、脾胃等脏为多见。
气逆的概念、形成及表现:
L概念:指气机升降失常,或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脏腑之气逆上的
病理状态。
2.形成:多由情志内伤,或饮食寒温不适,或因外邪侵犯,或因痰浊壅
阻等引发脏腑之气上逆所致。亦有因气虚而上逆者。
3.表现:气逆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
气陷的概念、形成及表现:
L概念:指在气虚病变基础上发生的,以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气
的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病理状态。
2.形成:多由气虚病变发展而来,尤与脾气虚关系最为密切。若素体虚
弱,或病久耗伤,以致脾气虚损,清阳不升,或中气下陷所致。
3.表现:主要表现为"上气不足"与"中气下陷"两方面。上气不足,
指脾气虚损,升清无力,水谷精微不能上输头目,头目失养,则可见头晕眼花,
耳鸣,疲倦乏力等症。中气下陷,则指脾气虚损,升举无力,气机趋下,降多
升少,脏腑组织维系元力,位置下移,可形成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
肛等病证。
气闭的概念、形成及表现:
L概念:指气机闭阻,外出严重障碍,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等的
病理状态。
2.形成:多由情志剌激,或外邪、痰浊等闭塞气道,使气不得外出,以
致清窍被蒙所致。
3.表现:临床所见有闭厥、气厥、痛厥、痰厥等分别。其发病急骤,以
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为特点,并伴有其他相应症状。
气脱的概念、形成及表现:
1.概念:即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机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
2.形成:多由正不敌邪,或久病消耗而衰竭,以致气不内守而脱失;或大
出血、大汗出等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等所致。
3.表现:可见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瘫软,手撒,二便
失禁,脉微欲绝或虚大无根等症。
血虚的概念、形成及表现:
L概念:指血液不足,濡养功能减退,以致脏腑百脉、形体器官失养的
病理状态。
2.形成:多由失血过多,新生之血不及补充;或因脾胃虚弱,饮食营养缺
乏,化源不足,或化生血液功能减退;或肾脏精气虚亏,髓虚,精血不能互
化;或久病不愈,慢性消挠,以致营血暗耗等所致。
3.表现:多出现全身或局部营养不足,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功能衰退等
证候,可见面色不华,唇、舌、爪甲色淡无华,眩晕眼黑,心悸怔忡,神疲
乏力,形体瘦怯,或手足麻术,关节屈伸不利,或两目干涩,视物昏花等症。
血瘀的概念、形成及表现:
1.概念:指血液循行迟缓,或流行不畅,甚则血液瘀结停滞成积的病理状
态。
2.形成:多由气滞而血行受阻,或气虚而血行迟慢;或痰浊阻于脉络;或寒
邪入于血分,血寒而凝;或邪热入血,煎灼血津;或因外力扭挫,伤及脉络;或
产后恶露不下、不净等,均可致瘀。
3.表现:血瘀则气滞,血瘀于脏腑、经络某一局部,气血不通,则发作
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得寒温而不解;血瘀病变发展,积久凝结而成瘀血,
可形成肿块,同时并见面目熏黑,肌肤甲错,唇舌紫暗,以及瘀斑等症。
血热的概念、形成及表现:
L概念:指血内有热,使血行加速,脉络扩张,或血液妄行而致出血
的病理状态。
2.形成:多由邪热入于血分;或情志郁结,五志过极,郁久化热,内火炽
盛,郁于血分;或阴虚火旺等所致。
3.表现:血热病变,以既有热象,又有耗血、动血及伤阴症状为特征。
可见身热,夜间为甚,舌质红缝,口干舌燥,甚则阻血、吐血、尿血,月经提
前量多,脉数等症。此外,血热则心神被扰,可见心烦,或躁扰不安,甚则神
昏、语语、发狂等症。
出血的概念、形成及表现;
1.概念:指血液逸出血脉的病理状态。
2.形成:多因血热、气虚、外伤及瘀血内阻等所致。
3.表现:可见吐血、阻血、尿血、皮肤斑痒、月经提前量多等症。离经
之血不得及时消散或排出,蓄积体内,则为瘀血。瘀血停积体内,则又可引发多
种病理变化。若突然大量出血,则气随血脱,可引发全身功能衰竭。
气滞血瘀的概念、形成及表现:
1.概念:指因气的运行郁滞不畅,以致血液运行滞涩或障碍,继而出现
血瘀的病理状态。
2.形成:多由情志内伤,气机阻滞,影响及血;或因闪挫外伤,伤及气血,
因而气滞和血瘀同时形成所致。
3.表现:一般来说,气滞而血瘀与肝的关系密切,血瘀而气滞则与心密
切相关。气滞血瘀并见,可见胀、满疼痛,瘀斑,以及积聚^痕等病证。若邪阻
肺气,宣降失司,久则可致心、肺气滞血瘀,而见咳喘,心悸,胸痹,唇舌青
紫等症。
气虚血瘀的概念、形成及表现:
1.概念:指因气对血的推动无力而致血行不畅,甚至瘀阻不行的病理状
态。
2.形成:较多见于心气不足,运血无力病证,以及气虚血滞的肢体不用
等病变。且在老年病中,气虚血瘀,更应注意。
3.表现:多见惊悸怔忡,喘促水肿,或肢体瘫痪、凄废等证。
气不摄血的概念、形成及表现:
1.概念:指因气虚不足,统摄血液功能减弱,血不循经而逸出脉外,导致
各种出血的病理状态。
2.形成:多由气虚病变发展,脾气虚损,统摄失司所致。此外,诸如肺
气、肝气、胃气、肾气虚亏,亦可减弱气之统摄功能而发生出血。
3.表现:可见咯血、吐血、阻血、发斑、便血、尿血、崩漏等病证,并可
伴见面色不华,倦怠乏力,脉虚舌淡等气虚之象。
气随血脱的概念、形成及表现:
L概念: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时,气随血液的突然流失而急剧脱散,从而
形成气血并脱的危重病理状态。
2.形成:多由外伤失血,或呕血、便血,或妇女崩中,或产后急剧大
出血等所致。
3.表现:可见出血量多,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怜,甚则晕厥,
或见抽搐,或见口干,脉在或微细欲绝等症。
气血两虚的概念、形成及表现:
1.概念:指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组织器官失养,而致机能减退的病理
状态。
2.形成:多由久病耗伤,气血两亏所致。
3.表现:或先有失血,气随血衰;或因气虚,血液生化无源而日渐衰少,
从而形气血两虚病证,可见面色谈白或萎黄,少气懒言,疲乏无力,心悸失眠,
形体瘦怯,肌肤干燥,肢体麻木,甚则肢体感觉障碍,或肢体瘦废不用等症。
津液不足的概念、形成及表现:
1、概念
津液代谢失常指机体津液亏少,致使脏腑、形体、官窍、皮毛失其滋养、濡
润和充盈,从而产生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2、形成
多因外感温热或燥热之邪煎灼津液,或邪热内生,或大热、多汗、吐泻、多
尿、失血及大面积烧伤等耗伤津液;或过用、误用辛燥之剂而伤津;或体虚津液生
成不足,或久病耗伤等,致使津液亏耗而发病。
3、表现
伤津为主,可见口渴引饮,口、鼻、皮肤干燥,目陷螺瘪,大便干燥秘结,
小便短少,甚则转筋等症。
伤液为主,则可见舌光红元苔或少苔,唇舌干燥而不欲饮,形瘦肉脱,肌肤
毛发枯摘,其则动风而见肉润,手足震颤、蠕动等症。
津液输布、排泄障碍的概念、形成及表现:
1、概念
津液的输布障碍,指津液不能正常转输和布散,升降环流迟缓,因而湿浊内
生,或滞留于某一局部,导致津液不化,水湿困阻,或酿痰成饮的病理状态。
2、形成
津液的输泄障碍,主要与脾、肺、肾、三焦的功能失常有关,并受到肝失
疏泄病变的影响。
3、表现
津液输布、排泄障碍,其病理表现有三:一是湿浊困阻,可见胸闷口区恶,
皖腹痞满,头身困重,口腻不渴,腹胀便滴,苔腻等症;二是痰饮凝聚,滞留于
机体不同部位而有多种病机变化和临床表现;三是水液潴留,多由肺脾肾等脏腑
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因而水液贮留于肌肤或体内,则发为水肿或腹水等病
证。
气随津脱的概念、形成及表现:
1.概念:指津液大量丢失,气失其依附而随津液外泄,以致暴脱亡失的病理
状态。
2.形成:多由高热伤津,或大汗伤津脱液,或严重吐泻耗伤津液所致。故说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3.表现:气脱则全身机能突然衰竭,可见面色苍白,神昏晕厥,汗出不止,
目闭口开于撒,甚则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症。
津枯血燥的概念、形成及表现:
L概念:指津液亏乏枯竭,导致血燥而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状态。
2.形成:多因高热伤津,或烧伤而致津液损耗,或阴虚痛热,津液暗耗等所
致。
3.表现:可见心烦,鼻咽干燥,肌肉消瘦,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
癌痒,或皮屑过多等症。
津亏血瘀的概念、形成及表现:
1.概念:指津液耗损,导致血行滞涩不畅的病理状态。
2.形成:多由高热、烧伤,或大汗出,或吐泻等因素,大量耗伤津液,致使
血容量减少,血液循行阻滞不畅,从而导致血瘀等所致。
3.表现:多在津液不足基础上,又出现舌质紫络,或有瘀点、瘀斑,或见斑
磨显露等症。
血瘀水停的概念、形成及表现:
1.概念:指因血脉瘀滞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致水液停聚的病理状态。
2.形成:多因血瘾而津液环流不利,或血痛而致气滞,气带则津停为水等所
致。
3.表现:多在血瘀基础上,兼见下肢、面目浮肿等症。
风气内动的概念:
风气内动又称"内风",即肝风内动。指在疾病过程中,或因阳盛,或
因阴虚,或血虚,或热极伤及营血,以致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或筋脉
失其濡养,从而出现动风的病理状态。故说:"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
风气内动的形成及表现:
主要有如下五类:
1.肝阳化风:多由情志所伤,或暴怒伤肝,肝气亢逆,或操劳过度,耗
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潜,继而阴不制阳,肝之阳
气升动无制,便亢而化风,形成肝风内动。
2.热极生风:又称热甚动风,多由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
灼肝经,筋脉失其柔顺,阳热亢盛,则化而为风,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可见
痊厥,抽搐,鼻翼煽动,目睛上吊,并伴有高热,神昏,谓语等症。
3.阴虚风动:多因热病后期,阴津耗伤;或久病耗伤,津液及阴气亏虚所致。
阴液枯竭,无以濡养筋脉,阴气大伤,失其凉润柔和之能,则变生内风,即
虚风内动。可见筋挛肉润,手足蠕动等症。并见低热起伏,舌光少津,脉细如
丝等阴竭表现。
4.血虚生风:多由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导致肝血
不足,筋脉失养,或血虚无以荣络,则虚风内动,可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
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症。
5.血燥生风:多由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血少,或长期营养缺乏,生血
不足,或瘀血内结,新血生化障碍所致。津枯血少,失润化燥,则肌肤失于
濡养,经脉气血失于和调,于是血燥而变生内风,可见皮肤干燥,或肌肤甲
错,并有皮肤瘙痒或落皮屑等症。
寒从中生的概念、形成及表现:
1、概念
寒从中生又称"内寒"。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
或阴寒之邪弥漫积滞的病理状态。
2、形成
多因先天禀赋不足,阳气素虚,或久病伤阳,或外感寒邪,过食生冷,损伤
阳气,累及脾肾,脾肾阳虚,温煦气化失职所致。
3、表现
一是阳虚阴盛,阴盛则内寒自生,可见虚寒及血脉"收引"之症,如面色
苍白,形寒股冷,或筋脉拘挛,肢节痹痛等;二是阳虚气衰,气化功能减退或失
司,阳不化阴,代谢活动障碍或减退,从而导致阴寒性病理产物如水湿、痰饮等
积聚或停滞,可见尿频清长,涕、唾、痰、涎稀薄清冷,或大使泄泻,或为水肿
等病证。
湿浊内生的概念、形成及表现:
1、概念
温浊内生又称"内湿"。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和输布津液功能障碍,从而引
起湿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
2、形成
多因过食肥甘,嗜酒或恣食生冷,内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
津液,或素体肥胖,或喜静少动,或情志抑郁,以致气机不利,津液输布障碍,
因而水液不化,聚而成湿所致。湿浊内生亦与肾阳虚,温煦气化失职有关。
3、表现
常随湿浊阻滞部位不同而异。如湿浊留滞经脉之间,则可见头昏闷重如裹,
肢体重着或屈伸不利;湿犯上焦,则胸闷咳嗽;湿阻中焦,则脱腹胀满,纳呆,口
腻或甜,舌苔厚腻;湿滞下焦,则腹胀便渭,小便不利;水湿泛溢于皮肤肌膜,则
发为水肿。
津伤化燥的概念、形成及表现:
1、概念
津伤化燥又称"内燥",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
因而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2、形成
多因久病伤阴超液;或大汗、大吐、大下,或亡血失精,导致阴亏津少;或温
热病变热盛伤阴耗津等所致。
3、表现
内燥病变以肺、胃、大肠为多见,可见津液枯捆及阴虚内热病证,如肌肤干
燥不浑,起皮脱屑,甚则较裂,口燥咽干唇焦,舌上无津,甚或光红龟裂,鼻干
目涩少泪,爪甲脆折,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等。如以肺燥为主,则应兼见干咳无
痰,甚则咯血;以胃燥为主,则胃阴虚亏,可伴见舌光红无苔;如若肠燥,则应兼
见便秘等症。
火热内生的概念、形成及表现:
1、概念
火热内生又称"内火"、"内热",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气血
郁结,郁久化热化火,或病邪郁结,从阳化热化火,因而产生火热内扰,机能亢
奋的病理状态。
2、形成
主要有四方面:一是阳气过盛化火,即病理性的阳气亢盛,称为"壮火"。
又称"气有余便是火";二是邪郁化火,如外感风、寒、燥、湿等病邪入里,郁
结从阳化热化火,或痰饮、瘀血、结石和食积、虫积等郁而化火;三是五志过极
化火;四是阴虚火旺,多由津液亏耗,阴气大伤,阴虚阳亢,则虚热、虚火内生。
3、表现
凡阳盛、邪郁化热化火及五志过极化火,多为实热实火,可见高热,午后潮
热,面红目赤,尿赤,便干,唇舌生疮等症。若属虚火,阴虚内热,多见全身性
虚热征象,如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部烘热,消瘦,盗汗等症。而阴虚火旺,
则其火热征象多集中于机体某一部位,可见虚火上炎的牙痛、咽痛、齿蚓、15红
升火等症。
变的形式:
1、病位传变
病位传变指某一部位的病变,可向其他部位波及扩展,从而引起该部位发
生病变。
(1)表里出入:包括表病入里、里病出表。
(2)外感病传变:包括六经传变、三焦传变、卫气营血传变。
(3)内伤病传变:包括脏与脏传变、脏与腑传变、腑与腑传变、形脏内外
传变。
2、病性转化
(1)寒热转化:包括由寒化热、由热转寒。
(2)虚实转化:包括由实转虚、因虚致实。
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1、体质因素
主要从两方面对疾病的传变发生作用:一是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正气之强弱
从而影响发病与传变的迟速;二是在邪正斗争过程中,对病邪的"从化"具
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2、病邪因素
一是疾病传变的迟速与邪气的性质直接相关。如外感六淫,则阳邪传变较快、
阴邪传变较慢、病气传变急速。另外,邪盛传变较快,邪微则传变较慢;二
是不同病邪,其伤人途径不同,病位传变途径亦有较大差异;三是病邪从化主要
由体质因素决定,但病性变化与病邪属性亦有一定联系。如燥为阳邪,易从热
化;湿为阴邪,易从寒化等。
3、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
一是地域因素长期作用,形成不同人群的体质特征和疾病谱差异,从而影
响疾病的传变;二是时令气候对疾病传变的影响。
4、生活因素
包括情志、饮食、劳逸等,主要通过对正气发生作用而影响疾病的传变
进程。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1、未病先防
(1)养生以增强正气
包括顺应自然、养性调神、护肾保精、体魄锻炼、调摄饮食(注意饮食
宜忌、药膳保健),以及运用针灸、推拿、药物调养等方面。
(2)防止病邪侵害
包括避其邪气、药物预防等方面。
2、既病防变
包括早期诊治、防止传变(如阻截病传途径、先安未受邪之地)等。
正治与反治的概念
1、正治与反治
指所用药物性质的寒热、补泻效用与疾病本质和现象之间的逆从关系而言。
故说"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1)正治
指采用与其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又称"逆治"。包
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原则。
(2)反治
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原则。又称"从治"。但究其实质,仍是在
治病求本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的治疗。
反治的作用
1.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适
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2.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
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3.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指用补益方药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如血虚的
经闭、肾阳虚的尿少瘟闭、脾虚的纳呆和脱腹胀满病证、年老或久病精血津液
不足的便秘等,均应以补益药进行治疗。
4.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指用通利之方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因实邪内阻出现通泄症状的真实假虚证。如食积所致的腹痛,泻下不畅,
热结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温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病证。其治疗可
分别采用消导泻下、清热泻下、活血祛瘀,以及清利膀胱湿热等方法,即属"通
因通用"之运用。
"本"和"标"的概念
本和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多种含义,主要是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
盾的主次关系。如从邪正双方来说,则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
则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疾病先后来说,则旧疾、原发病是本,新病、继发病
是标。
缓则治本、急则治标、标本兼治的概念
1、缓则治本
缓则治本指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状情况下,即应着眼于疾病
本质的治疗。
2、急则治标
急则治标指标病急重,甚则影响本病的治疗,则当先治,故急治其标病。如
病因明确的剧痛,应先止痛;如肝病基础上的月鼓胀腹水,应以治肝血瘀阻为本,
治腹水为标,则当先治标病腹水;又如大出血而危及生命,不论何种原因所形成,
均应紧急止血以治标,待血止再缓治其本。
3、标本兼治
标本兼治指标病本病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则当标本兼顾,予以治疗。
扶正与祛邪的概念:
1、扶正
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及康复能力。扶正多用补虚
方法,适用于各种虚证。
2、祛邪
祛邪即祛除病邪,使邪去而正安。祛邪多用泻实的方法,适用于各种实
证。
扶正祛邪的运用:
L单纯扶正: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亦不盛的虚性病证或
真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项目管理资格认证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 模具行业未来的发展战略试题及答案
- 2024足球裁判员重要试题及答案解析
- 大数据数据清洗与预处理重点基础知识点
- 掌握模具设计的核心试题及答案
- 体育经纪人与运动医学的联系试题及答案
- 模具设计师资格考试的市场导向与试题及答案
- 2024年裁判员考试评估机制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农业植保员重要知识点试题及答案
- 学习2024年篮球裁判员考试中必考知识 试题及答案
- 全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CAD机械设计项目)选拔赛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重庆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 》课件-第六章 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
- UL498标准中文版-2019插头插座UL标准中文版
- 皮尔逊Ⅲ型曲线模比系数计算表
- MES制造执行系统(MES)系统 用户需求说明书
- 2024年中国酸奶酪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五一节前安全培训
- 高级考评员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及答案
- 建筑工程住宅水泥制品排气道系统应用技术规程
- 2024年中国红木家具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