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逐字稿 教案_第1页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逐字稿 教案_第2页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逐字稿 教案_第3页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逐字稿 教案_第4页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逐字稿 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逐字稿/教案

《苏轼词两首》逐字稿/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

逐字稿/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

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2、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情意目标: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本词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引入新课,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

大散文家、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

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

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

丑、一个生性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

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

像天真的小孩——这就是苏轼,本文的作者。

二、解题:

(1)说说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

词人、诗人和散文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宦海沉浮。

(2)谈谈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念奴娇"和"赤壁怀古",哪个

是题目?

解释:《念奴娇》是词牌名,‘念奴’为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伎,因其音调高亢,

遂取为调名。《念奴娇》又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湘月》《壶

中天》等。上、下阕100字,有平韵、仄韵两体。《赤壁怀古》是标题。赤壁,

即黄州,今湖北黄冈。赤壁、赤鼻矶,并非真正的三国赤壁古战场。怀古:追

怀古昔,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件。

(3)讲讲宋词: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是古典文学继唐诗之后

的又一文学高峰。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李清

照、柳永、秦观等。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他们远

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

说输送了养分。直到今天,宋词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

享受。

(4)聊聊背景:这首诗是苏轼在什么境况下写的?

解释: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往黄州作团练

副史。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

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

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他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而他于元

丰五年写下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堪称其豪放词的代表作。

三、读文:

(1)自由朗读;(2)集体朗读;(3)个别朗读;(4)听读课文。

四、探讨:

1、大家思考一下,文中哪些句写得比较有气势?可自由发言,说说你的理由。

——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写得很好,其中的‘江’字,

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开篇就定下了这种高

昂的气势。

——第三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更有气势。三个短语

分别从形、声、视等角度结合起来写,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写出

了“赤壁"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请大家一齐读一读,要读出气势。

2、读了这首词,你从中读到了什么?你能否从中读出一些问题?

五、欣赏:

(-)上片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

中的风流人物。对吗?

明确:“江水"比喻时光。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

苏轼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会想起这句"大江东去"。如

此的磅礴气势,更让我们联想起李白的那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这句词中江水有什么特点?此句在文中又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浩浩荡荡、气势磅礴,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体。

在这里,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流水的名字,更是滔滔历史江水的代名词。作者面

对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荡,怀想往昔无数的风流人物。为下阕英雄出场作了很好

的铺垫。这一句似乎很熟悉,(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

"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不一样?(把"风流人

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家觉得可以不可以?)

一(尔认为,什么样的人是"英雄人物",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风流人物"?

3、背诵第一句。

(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样不同,提醒接

着往下看)

(二)上片第二句:"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1、你读出了什么意味?

明确: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分别看看。

(1)"大江"这里具体化为"故垒";

(2)"千古"这里具体化为"三国";

(3)“风流人物"这里具体化为"周郎"。

——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小场景、近景了,如同镜头拉

近了。

——苏轼知道他所游览的不是真正的赤壁,"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

人们说"。

2、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明确: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

3、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明确: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反过来说,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

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齐背第二句。

4、那么,"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接下来就进行具体描写了。我们一起来

读、背。

(三)上片第三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干堆雪"

1、大家考虑,这三个短语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乱石穿空"是从形的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

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惊涛拍岸"是从声的角度写的。"惊"的繁体字怎么写?只有知道繁体

字才知道这个嘴”的意义,这里是"鹫焉"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

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

——"卷起千堆雪”则是从视的角度来写的,写出了"赤壁"的雄伟壮丽和波

澜壮阔。

2、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实写赤壁之险峻雄奇,动心骇目。巨涛拍岸,怒涛汹涌,浪花千叠,如雪

堆积不断。

v"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

v"拍"——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

v"卷"——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

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雄奇壮丽的雪浪图。令人想到当年

赤壁廛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英雄渲染气氛。

(四)上片第四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

"如画的江山”是一个舞台,是风流人物活动的一个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

画的江山蕴育、塑造了风流人物。"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

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

——上片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而下片主要塑造了周瑜这个人。

2、我们还是把上片一起来诵读一下。要读出豪情,读出气势。

(1)男女生分句轮流读。(2)齐背。

(五)"公瑾”再议(下片第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1、试着修改一下原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否把“公瑾"

换成"周郎",能否把"初嫁"换成"出嫁"。

明确:不能换。

―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

——再用"周郎”就与前面重复了。

——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

——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是小乔,而是老乔了。

——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

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

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经真的不是小乔,的确是老乔了。那么

大家是不是要考虑一下,此处,苏轼难道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

吗?那么苏轼为什么又非得那样写不可呢?

明确:“风流人物"就是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陪衬英雄,说明周瑜是

特别懂得情感的,是懂得爱情的。在苏轼心目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人,不能算作

“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

得要有柔肠。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

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

长"的一面。

2、关于"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断、坚忍不拔,那

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就如同词中"雄姿英发"四字,表现的就是风流人物的

另一面,即英雄气概的一面。

3、那么"羽扇纶巾"说的又是"风流人物"的哪一面呢?

明确:"羽扇纶巾"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是说周瑜有文采的

一面。这里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与聪明的一面。这

样,我们就把关于“风流人物"一词解释清楚了。苏轼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

就是要做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风流人物"!

4、大家再想想,毛泽东《沁园春•雪》里的“风流人物",能不能也这样理解呢

?明确:不能。毛泽东的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

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毛泽东在词中也一一列举:

“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说他们够不上“风流

人物",是说他们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韬

所以毛泽东才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5、接下来,苏轼仍然围绕着周瑜进行细致描写,“谈笑间"啬橹灰飞烟灭"

如果说前面几句属于正面描写的的话,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一句呢?

明确:侧面描写。用件啬橹灰飞烟灭"来衬托他的指挥艺术。

"谈笑间"与"橘橹灰飞烟灭"就是对比。前面十分轻松,跟玩似地,后面就出

现了那么强烈的效果。

6、"橘橹灰飞烟灭"由于版本不同,"橘橹”有的版本作"强虎"。这两个词,

你觉得哪个更好?

明确:"强虏”好,强调了人的强大,恰好与"灰飞烟灭"形成一种强烈的效果,

敌人非常强大,但是,在周瑜的镇定自若的指挥下,强大的敌人"灰飞烟灭",

变成了烟云。

——"橘橹"更巧妙,更含蓄。大家都知道,文章的用词,直接好呢,还是含

蓄好?当然还是含蓄更好。"橘橹",这里不应该只指舰船,更应当指曹操的所

有八十万水军。"橘橹"更能够体现曹军的"水军”的特点,更可以让我们想起

曹操的武装,就如同现在的什么驱逐舰、巡洋舰、鱼雷艇之类的一样。

(六)苏轼何思:"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

月"。

1、作者为什么思慕周瑜?苏轼从几个方面将周瑜与自己进行了比较?

(1)词中的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温文尔雅却又有雄才大略,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2)怀古是为了思今。词人赞美周瑜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词人47岁,周瑜24岁)。他是多么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的豪杰人物,来扭转

宋廷不景气的现状啊!最最渴望的就是自己能象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一展宏图。

这正是词人缅怀周瑜的原因之所在。

周瑜苏轼

年龄:20几岁47岁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职位:东吴都督团练副使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成

2、自由讨论:

(1)"故国神游","神游者"是谁?周瑜还是苏轼?

明确:"神游者”可能是苏轼,苏轼从上片的来到大江边,描写长江的景观,然

后又怀想英雄豪杰,怀想风流人物,也就是怀想周瑜,想做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

这些都是苏轼在"神游",是苏轼的精神在这个旧战场上巡游。

然而这里的关键是"故国"二字怎么解释,如果当成"曾经的故土"讲,那么这

里显然不是苏轼的"曾经的故土",而只能是周瑜曾经领兵打仗的故土。而“神

游"也就只能是周瑜在"神游"了。再者如果“神游人”是苏轼的话,那么,他

就不会写成“故国"了,而应写成"古国","古国"才能是"旧战场"。而"故

国"一般应解释成"故土"、"故乡",或者引申解释成“故地",即曾经到过

的地方。而此地是周瑜的“故地"而非苏轼的“故地"。

(2)"多情应笑我",这句怎么理解?两种理解:

一种理解是,"应笑我多情",即苏轼在人生失意、人生低潮、年华老大的时候,

还怀想什么“风流人物",太多情了,也就是说,是苏轼"多情"。

第二种理解是,"多情应笑"后面应当是逗号,"我"应当归属下面,形成"我

早生华发"。"多情"实际是"多情人","多情人"指的是"周瑜"。

明确:第二种理解对。

——苏轼是假设周瑜死后还有灵魂。苏轼想:如果周瑜的神灵还在旧战场上的

话,知道我在怀想他,那么周瑜会笑我。并且"多情"二字正好扣合着前面“风

流人物",周瑜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

——"多情自古伤离别","多情"就是"多情人",是名词。如果理解成"应

笑我多情",那么,就是苏轼"多情","多情"就是动词了,明显不对。

——苏轼的"多情"二字与柳永的"多情"二字是一个意思,都是"多情人"

的意思。

(3)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也有两种解释:

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

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明确:第一种更好些。因为就全诗而言格调比较昂扬向上。

——大家想想,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

江山,肯定深有感动,特别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想想自己,年华老大,而功业

少成。可人家周瑜,仅三十岁,就已立下赫赫战功,名垂青史。自己能与周瑜比

吗?想到这,肯定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

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的消极,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

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

"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不如意事十之有八九,

所以他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当然,两方面都得顾及到才好,不能

过分强调哪一方面。

六、拓展:

1.豪放和婉约也不是绝对的,豪放的苏轼也有柔婉的作品。

如《江城子》,苏轼最典型的婉约诗。

《江城子》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2.与课文有关的杜牧的《赤壁》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朗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思考:

①"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②"东风"一词的深层寓意是什么?

③这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①这一句表现手法是运用典故。

②"东风"一词的深层寓意是建功立业的各种条件和因素。

③曲折的反映了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

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

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七、总结:

用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的结尾总结全文

在《苏东坡突围》文末余秋雨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

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

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

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

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

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八、作业:

背诵全诗。

逐字稿/教案(二)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是怎样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的。2、了解苏词

的艺术风格。

3、了解作品中典故的含义及其作用。

4、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

【教学重点】描写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追思周瑜当年雄姿。

【教学难点】首尾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看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通过《前赤壁赋》(已经学过)弓|入:同样在黄州赤壁,同样于壬戌七月,同样

写失意情怀,苏轼用另一种体裁——词,写了另一篇名作——《念奴娇♦赤壁怀

古》。

二.作者作品提示:

苏轼(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上,眉州眉山人。苏轼词的意境

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

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

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三、朗读全文:

(教师范读全文或播放朗诵)

提示:该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高亢激昂。

三、欣赏上阕

1、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赤壁景观?

(大江、故垒、乱石、惊涛等)

2、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这些景物有何物点?(乱石穿空,惊涛拍

岸,卷起千堆雪)

3、这首词的意境是怎样的?请用一个精炼的词或词组来概括。

(讨论明确: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等等。)

4、这种雄浑壮阔的意境,与作者用词的艺术有很大的关系。你觉得上阕中哪些

词用得很有功底,为什么?

赏析三个词一淘、穿、卷。

(1)淘: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在一起,形象地

定出了历史的推进。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给了我们一个广阔的

空间与时间的概念。多少英雄人物,多少英雄的故事,一个"淘"字,一下了如

过电影般推到了我们的眼前。可以这样说滚滚东流的江水已经超脱了物理意义上

水的概念,它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2)穿: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以及山崖的陡峭。(3)卷:写出了浪花

的汹涌,形象真切。5、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作者依次生发了哪些怀古情思?

(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一时多少豪杰)6、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

之情,总结内容。

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四、赏析下片

1、下阕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个历史人物?

(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

2、"周郎"形象有何特点?

("羽扇纶巾",从服饰上写周瑜虽身为主帅,身当大敌,却羽扇便服,不着戎

装,这里把周瑜写得多么闲雅、雍容,真是风度超人。"谈笑间"从神态上写,

周瑜不是“叱咤风云"的大声疾呼,而是谈笑风生,从容镇定,结果使曹操的触

舶千里,旌旗蔽空的强大舰队灰飞烟灭。可见他韬略过人、战功显赫。作者写战

争,写豪杰,不渲染金戈铁马的紧张气氛,而着笔主帅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

这在写法上是颇为巧妙的,艺术效果是强列的。)

(年轻有为,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

3、周郎如此,苏子本人呢?如何理解词的结尾?

从历史回到现实,从怀古转到自抒怀抱。周瑜年轻时即战功显赫,垂名千古,而

自己呢?年近半百,白发早生而贬居边地,无所建树。这怎能不令人感慨万端!

(读这首词的人,一般都说结尾消极。联系前边怀古的内容看,他写的意气飞扬、

气概不凡。因此可知他不是真消极,真消极就要隐退,不会"遥想公瑾当年"了。

但面对现实的政治迫害,四十七岁的苏轼,又不能不感叹壮志难酬、人生如梦。

但他这种感叹,正是对所受政治迫害的不平,正是不忘世事的表现。所以在表面

的消极中,含蕴着他的不甘消极的用世精神在内,这是这首词中的主流。)

4、朗读下片,总结。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五、师生讨论总结这首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1、思想感情:

(1)全文线索:大江东去T江山如画一公瑾当年T人生如梦(总揽全篇)(描

画景色)(追想历史)(抒写情怀)

(由景而人,由人而己。)

(2)一方面,对英雄充满了无限的倾幕与向往,另一方面,感慨自己年华已逝,

功业示成。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作者看破红尘,借洒浇愁,以寻求精神的解脱。

概括要点:咏赤壁,怀周瑜,抒情怀。

2、艺术特点

(1)这首词以“赤壁怀古"为题,内容很好地照应了标题。将写景、怀古、抒

情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

(2)本词特点:豪放的风格。

A、明确:《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品之一,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

此词意境高远,气势磅礴,格调雄浑,其境界之宏大,前所未有。作品以空前的

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出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昂奋的豪情和旷

达的思绪。

B、归纳豪放的风格:

词风飘逸豪放。创作视野较为广阔,反映的社会生活较宽阔、深刻;气象恢弘雄

放,格调高昂、健康;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

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于粗疏平直。

C、与婉约的风格对比补充阅读: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媒体放映作品及其注释,简略解释作品。要求:

领会其含蓄婉转清丽的风格,注意与豪放风格的对比。归纳婉约的风格,与豪放

的风格对比。

a.婉约的风格:清婉柔丽的风格。大多写离情别绪、闺情花间、个人际遇,缺乏

重大的社会意义;却讲究音律,词藻多彩,倾心于精炼词句,追求形式的协调、

美丽;情感含蓄蕴藉、婉转动人;刻画细腻,但有时失于雕琢、堆砌。

b.风格对比明确:从题材、语言、音律、情感几个方面归纳。(略)(苏东坡曾

问一位幕士:"我词何如柳七?"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小板,

唱‘杨柳暗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七、与《前赤壁赋》比较

1、写景部分(第一段)①找出各自描写景物的词句;

②归纳:前者表现的是一种壮美;后者表现的是一种柔美。

2、抒怀部分(第四段)①找出各自抒写情怀的词句;

②归纳:满怀苦闷而寄情山水,消极中有积极。

定风波

【教学目的】

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

生观。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举例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播放邓丽君的歌曲《但愿人长久》,营造教学氛围。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

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听的这首歌是哪位诗人写的词吗?对了,就是苏轼。苏轼,我

想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有

着怎样的伟大胸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定风波》去寻找答案吧。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唐宋八

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板书: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

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三苏: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

苏轼生活在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弊

端反对变法;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可取之

处支持变法,受到了双方的排挤和打击,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

讽刺性的诗文,被李定等人诬告将他以"谤讪新政""毁谤君相"之罪弹劾入狱,

被囚于乌台,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坐牢103天,苏轼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

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期间未卜生

死,一日数惊。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

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

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

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偏巧那个朋友那

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还曾写

下绝笔诗。

最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

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

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

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

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

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三、赏析小序

(板书:鉴赏诗歌三步曲:读(文)、析(情)、探(法))

我们先来读一读小序,看看作者在小序里交代了哪些信息?

交代了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天气(雨、晴)、人物(拿着雨

具的仆人、苏轼及同行者)、事件(途中遇雨)、写作缘由(因为途中遇雨引发

感慨而写)。

此词是"因事感怀",特点:作者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

(板书:苏轼遇雨)

四、朗读(诵读要求)

1、读准字音如:同行xing吟啸xiao一蓑su。烟雨

2、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3、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风雨\也无晴。

五、师生合作探究解读文本

1、请同学们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词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

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

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2、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闲适、轻松、自如

3、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1)雨是什么样的雨?何以见得?

大,能听见穿林打叶的声音;同行皆狼狈可见应是疾风骤雨。

(2)作者在疾风骤雨中"吟啸徐行"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

泰然从容,视风雨为无物

(板书:泰然从容)

4、赏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竹杖芒鞋真的轻胜马?为什么作者觉得它轻胜马?

不是。心态好:乐观旷达

(2)"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

披着一袭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3)"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

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指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

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4)这的风雨单指自然界的风雨吗?

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即人

生风雨,喻人生中挫折和磨难困境。

(5)"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乐观自信、飘逸

豁达的态度和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以及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同

时也告诉我们要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风雨”的人生态度。

(板书:乐观旷达)

5、赏析"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刚刚还急风骤雨,现在却斜照相迎给我们什么人生启示呢?

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人生中也是晴雨不定。

虽然变幻无常,但阴雨之后必有阳光(阳光总在风雨后)。

6、赏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晴"和"雨"分别喻指什么?

"晴"喻人生顺境,"雨"喻人生逆境。

(2)作者为什么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想表达什么?

无论是顺境逆境都一样坦然面对,从容接受。

(板书: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挫折、磨难、逆境)

(3)"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

没有,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

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

人格修养。

(4)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归"。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就是: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

变,一心渴望退隐,归去。

回首。”也无风雨也无情。”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

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小结: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无论人生遭遇

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都会成为过去。

六、拓展

1、大家再考虑:东坡为何不躲雨?

因为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