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_第1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_第2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_第3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_第4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独坐敬亭山》课堂实录

一.课前谈话:

教师:你认识我么?(S回答略)

教师:苏东坡认识么?杜甫知道么?李白知道么?知道的把手

举高点!你知道李白有几个名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李白

李太白)

学生:青莲居士。(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李青莲)

教师:那我们就可以说是“李青莲”。

教师:回顾李白的诗。谁来背几首?谁来!(S都比较紧张)

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学生齐背)

T:静夜思,永恒的话题……古老与现代(老师用抒情的语言来

描述,略)。那是一个怎样的话题?

学生:思念家乡。

教师:是啊,那是一个乡愁(板书:乡愁满怀),还有么?

学生:望庐山瀑布。(紧张)S齐背。

教师: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学生:潇洒的李白。

学生:很爱游玩。

教师:是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板书:寄情山水)

教师:从《赠汪伦》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

S:恋恋不舍(板书:有情有意)

T: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丰满的李白,今天我们再

来学一首。

二.初读。

1.读题。解题。

(1)教师:谁知道敬亭山?(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

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一一让学生理解江

南诗山的来由。)

(2)再读题。

教师: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它带着点什么?

S读(读得很慢)

教师:你为什么这么读?

T:再请个小朋友读。(再读课题)引:为什么这么轻?

S:李白很孤独。

2♦读诗歌。

(1)自由练读。

老师提示:读文章,先练习。按自己的节奏读两边。(好像没有

特别的要求,只是叫学生读2遍,目标不是很明确。)

(2)指名读。

T:读的多好啊!字正腔圆。

教师:谁再来读给其他同学听听。

教师:谁来做个小小讲解员啊,来评价评价啊。(学生比较紧

张)

S1:他读得孤独一些

S2:他读的比较漫长,说明他看到了敬亭山很久很久。

(3)齐读。

(4)质疑:

教师:小朋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啊!

学生:为什么相看两不厌?T: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为什么只有径庭山,世界上有很多山啊!

学生:为什么只有一多云飘来飘去?

学生:为什么这里的鸟都飞走了?

教师: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

让我们走进《独坐敬亭山》

教师:请同学们读课题。(S读)

(5)独:说词语。

学生:孤独、独自、独一无二……

(6)再读题。

三.细读。

1.找

教师:下面的古诗里面分别也写了作者一个人,那些词语告诉

你只有李白一个人呢?一句一句的读,一个一个的划。

S找

2.交流:

学生:众鸟高飞尽的“飞尽”

教师:这句话写了什么?

S(回答略)

教师:一只鸟也没有了,那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啊?还有么?

学生:孤云独去闲的“独去”。就是说……(略)

教师: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

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径庭山啊?!

学生:死气沉沉

学生:清闲

3.指读。齐读。

教师:最后的云也不见了,李白的心里悠闲么?

S再读。

教师:“你的眼里只有我,我的眼里只有你。相看两不不厌,

只有敬亭山!

教师:还有么?

学生:“只有径亭山。”

教师:在李白的眼里有云么?

学生:没有!

教师:有鸟么?

学生:没有!

教师:还有么?

学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师:两个人看来看去,怎么也看不厌。……李白看敬亭山,

敬亭山看李白,谁也看不厌。

板书“厌”字(繁体字)

教师:一张口在山旁,大口大口地吃肉,给你怎样的感觉?S

回答(略)

教师: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怎么看也看不厌。谁来读。

S读

教师:人山相望,人山的融合。

S再读。

四.研读。

1.体会孤独

教师: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径庭山”。李白啊李白,你

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径庭山呢?(孤独)

教师: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学生:“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教师:我们一起读前两句。

S读。

教师:那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是高傲的

云在弃他而去。

学生:再读。

过渡:

教师: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

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

S(略)

2.介绍背景

教师:老师来介绍一下背景。(李白罢官的时候,……孤独寂

寞)

教师: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

3.读。

S读。个人读,齐读。

4.配乐,范读。

教师: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

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

(朗诵)

S齐读

T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

李白啊。你有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

话对李白说呢。(T的朗诵是深情的,深沉的。)

5.练习:

(1)出示:

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2)S写,T巡视。

(3)交流。

学生:敬亭山你知道我多孤独么,连云和鸟都遗弃我了。

学生: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会遗弃你!

学生:朋友,现在只有我俩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我们都很

孤独。

学生:李白,我真为你感到孤独!

(4)引读。

教师: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

学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师: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

学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师: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一一

学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精彩!!师生的交流语言连起来像一首诗,教师用诗般的语言

把几个学生的交流穿起来。)

教师:相看两不厌,只有李青莲!

五.拓展。

补充。《秋蒲歌》出示。

1.自由读,感受李白。

教师:大家展示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S读。齐读,指名读。

2.读。(有思考要求)

带着“这是一个怎样李白?”再读《秋蒲歌》。

S读。

3.交流。

教师: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读出来了么?

学生:这是一孤独的李白。

学生:发愁的李白。

学生:孤独,哀愁。

教师: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

学生:你应该乐观起来,要坚强。

学生:你要开朗些……

学生:大家会想你的,你要乐观些。

教师:哪些人会想着他?

学生:劳动人民会想着他。

学生:家乡的亲人会想着他。

教师:还记得《静夜思》么?(S背)

教师:还记得《赠汪伦》吗?(S背)

教师: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S背)

教师: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独!

六.升华吟诵《独坐敬亭山》。

2《望洞庭》课堂实录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

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学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

水湖。

学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学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老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挂图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老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学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老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学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

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老老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

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

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

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6ng、潭tdn、螺lu6、磨m6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学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

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老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学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

谐。

学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

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学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

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老老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学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学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

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老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学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老老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学生:遥望:远望。

老老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

目是《望洞庭》。

学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

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老老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学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老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学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老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老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

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学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

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

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

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学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

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

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学生:……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

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

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三.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始终用新课标

的理念作指导,建立起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启发指导,师生共同长

进,发展的教学模式。改变了长期以来以被动学习为主的语文学习方

式,建立起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拓展创新为主导的新

型学习方式。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

并尽量多给他们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一探究”,这样学生可以

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主旨、情感,从而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现。

这就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这节课的设计也依据了诗歌体裁

特点,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即:“朗读(诗歌)一一品味(语

言)一一理解(感情)"三步四环节的品读法。

3《忆江南》教学实录

老师:(课前交流一分钟)同学们好,认识你们很高兴。

老师:老师好。

老师:老师想听你们用无锡话向我问好

老师:无锡话问好。(全场笑)

老师:面朝台下听课的老师们,大家也用无锡话向他们问好,欢

迎他们来到无锡。

老师:老师们好,欢迎大家来到无锡。(无锡话)(全场一片欢

笑的掌声)

老师:昨天汪老师观看了你们在开幕式上的演出,你们的朗读让

我很感动,我想这是清清的长江水滋养了你们,让你们这么小小的年

纪就如此懂得颂读中华经典诗文,所以老师今天也想和大家一起学习

诵读古诗词,好吗?

老师:好。

老师:开心吗?

老师:开心。{大声地}

老师: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诗词的课堂。上课。

老师:起立:老师好!

老师:同学们好!

老师:汪老师这是第一次来无锡,但当我一踏上无锡这块土地的

时候,我心情很激动,因为我曾在无数次诵读古典诗文的时候,无数

次的神游此地,这儿是老师,也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追寻的故乡——

板书(江南)

老师:齐读:江南

老师:读了这两个字,你们一定很自豪,你能用一句话或一句诗

来说说你心中最美的江南吗?

老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老师:你已经读过这首词了,真好,今天老师就是想向你们领教

这个经典名句。还有想说的吗?

老师:江南最美是太湖。

老师: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老师:江南处处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

鱼米之乡”、“人间天堂”的美誉。(配乐播放江南最具有特色的风

景图片,解说:这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小桥流水,古镇小城,田园

村舍,如诗如画,古典园林,曲径回廊,江南丝竹,别有韵味。)

老师:这就是你引以为自豪的水乡——

老师:江南(齐)

老师: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旖旎的风光给他留

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十二年后,又创下了一组千古绝唱《忆

江南》。板书:(忆)。

老师:配乐范读

老师:自由读

老师:(个别)读

老师:读得不错,不愧是江南这诗词故乡的孩子。

老师:齐读。

老师: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老师想请教大家对“忆江南”

三个字的理解?

老师:“忆,是回忆,怀念。诗人怀念江南的往事。

老师:是诗人想念江南作的诗。

老师:“忆江南”是词牌名。不是诗的题目。

老师:你对词有多少了解呢?

老师:我知道词在宋朝很有名

老师:向来以唐诗、宋词并举。

老师: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词的句式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

句。

老师:词牌是曲调的名字。

老师:对,可以这样说。词,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燕乐而创作的歌

辞。后来逐渐脱离音乐关系,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

老师:词有各种词牌。每一种词牌的句式是固定的,不同的词牌有不

同的句式。

老师:你还知道其它的词牌名吗?

老师:我知道西江月。

老师:渔歌子

老师:水调歌头、长相思。

老师:你们怎么知道这么多?

老师:通过查阅了资料。

老师:同学们很会学习,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这一点对学习古

诗词很重要。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些好的方法先来自学这首词,在学

习和诵读中去领略词中的景,感悟词中的情。

老师:自学、自读。(配有优美的古筝乐)

老师:在刚才的学习中你领略到了什么样的意境,能描述一下吗。

老师:这首词写得是江南清晨日出时的美景。初升的太阳很红,

把江南的花映衬得更红艳,红得胜过了火,而江水绿得如蓝草染过一

般,我怎能不怀念江南呢?

老师:诗人白居易一开口就用这个通俗的“好”字来赞颂江南,

这个“好”让你体会到了什么,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老师:这个“好”是赞美江南的美景。

老师:那就换个字,江南“美”,不更好吗?

老师:我觉一个“好”字说明江南不只是景美,还有很多的好。

老师:一个“好”说明江南各方面都很“棒”,诗人非常喜欢江

南。

老师:一个“好”说明诗人很喜欢、怀念江南。

老师:请你读一读。

老师:江南好!(大声赞)

老师:我听出诗人的赞扬之意。还可以怎么读。

老师:江南好!(小声叹)

老师:我听出诗人的向往之情。就这样可以大声赞,可以小声叹。

把诗人的赞扬之意和向往之情尽寓其中!

老师:齐读

老师:“旧曾谙”是什么意思?

老师:“谙”是熟悉的意思。“旧曾谙”的意思是过去很熟悉。

老师:一个“旧曾谙”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老师:说明诗人过去对江南很熟悉,所以诗人很想念江南。

老师:你很会理解,一个“旧曾谙”说明江南之“好”不是听别

人说的,而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旧曾谙”既落实

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古典诗词语言精妙,我们学习古诗

词不仅仅要知道它的意思,还要懂得通过语言来品味、欣赏。你认为

这首词还有哪里写得好?

老师:我认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写得

非常好。

老师:“好”在哪?

老师:这句用火焰与江南的红花作比较,写出了江花的红艳,用

蓝草的蓝来形容江水的绿。

老师:太阳很红,原来花就是红的,在阳光的照射下,所以红花

就更红了,胜过火。

老师:江水又怎能绿如蓝啊?这个“蓝”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老师:我从这个“蓝”字感受到了这不是平常的绿,绿的很纯净,

很美。

老师:这“绿”在“红”的映衬下……你来说

老师:由于江花是红的,太阳是红的,在红色的映衬下,江水就

显得更绿了,如同蓝草染过一般。

老师:于是就出现了——

老师:(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老师: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啊?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老师: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红花更红得耀眼。

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

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老师:好一个红得更红,绿得更绿啊!请你读出花红胜火,水绿

如蓝的美!

老师:(读)

老师:老师也想读,可以吗?

老师:可以

老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学生鼓掌)

老师:请不要忙于鼓掌,先说说你为什么鼓掌?你欣赏什么?你

悟到了什么?

老师:老师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时声调较高,读“春来江水绿

如蓝”声音很轻柔。

老师:听老师的朗读我感受到了诗中的美景。

老师:现在请同学生闭上眼睛,跟老师到这开满鲜花的江边走走。

(播放音乐)

老师:(闭目静听)

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老师:我看到了江南一簇簇的红花鲜艳如火。

老师:我看到了江边盛开着大片大片的红花,太阳出来了,朝霞

满天,映照得花儿更加红艳,那红艳光彩夺目,胜过燃烧的火,再看

那一江的春水,碧绿如蓝草,就像晶莹剔透的翡翠。

老师:多美啊!你就是站在这江边的诗人,请你读——

老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声情并茂地诵

读)

老师:你怎么读得这么好啊?

老师:因为我在读得时候眼前出现了我想象中的画面。

老师:很好,想象画面朗读,声情并茂,让听众也和你产生了共

鸣。这就读出情,读出了味。

老师:日出花开胜火,男孩子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