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Z∕T 97039-2019 特里科型经编机_第1页
FZ∕T 97039-2019 特里科型经编机_第2页
FZ∕T 97039-2019 特里科型经编机_第3页
FZ∕T 97039-2019 特里科型经编机_第4页
FZ∕T 97039-2019 特里科型经编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W96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行业标准特里科型经编机T2019-12-24发布2020-07-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Ⅰ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纺织机械与附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15)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常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福建估龙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卡尔迈郎(中国)有限公司、五洋纺机有限公司、浙江越剑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蠢港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江苏润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常州市第八纺织机械有限公司、黑黄蜂针业(常州)有限公司、浙江方圆检测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纺织机械协会。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严中华、杨兴财、林泰来、宋赛赛、李妹佳、郁洪、李兵、丛政、王水、赖秋玉、1特里科型经编机本标准规定了特里科型经编机的术语和定义、主要参数和执行机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本标准适用于特里科型经编机(以下简称经编机)。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5226.1—2008机械电气安全机械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GB/T7111.1纺织机械噪声测试规范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7111.6纺织机械噪声测试规范第6部分:织造机械GB/T4026人机界面标志标识的基本和安全规则设备端子、导体终端和导体的标识FZ/T90001纺织机械产品包装FZ/T90016零件的铸刻字FZ/T90074纺织机械产品涂装FZ/T90084经编机用分段整经轴术语及主要尺寸FZ/T90089.1纺织机械铭牌型式、尺寸及技术要求FZ/T90089.3纺织机械铭牌针织机械铭牌内容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特里科型经编机T织物牵拉方向与织针平面的夹角约呈90°~115°的经编机。4主要参数和执行机构主要参数见表1。2项目基本参数公称宽度mm/代号(in)3300/130~7110/280机号/E针型复合针1~5机上最小密度(横列/cm)5编织速度(r/min)1000~4400慢动速度(r/min)≤204.2主要执行机构型式4.2.2花纹横移机构:机械式或电子式。4.2.3送经机构:机械式或电子式。4.2.4牵拉卷取机构:机械式或电子式。5.1.1经编机的外表面应平整、光滑、接缝平齐、缝隙均匀一致,紧固件需经表面处理。5.1.2表面经镀覆或化学处理的零件,色泽应一致,保护层不应有脱落或露底现象。5.1.3零件的铸刻字应符合FZ/T90016的规定。5.1.4经编机的涂装应符合FZ/T90074的规定。5.2成圈机构部件5.2.1.1槽针床各安装基面长度方向应平直,平面度≤0.05mm。5.2.1.2槽针针间距离应准确一致。5.2.1.3针床车尾端位置应有幅宽、机号、针号标记。5.2.2.1针芯床各安装基面长度方向应平直,平面度≤0.05mm。5.2.2.2针芯针间距离应准确一致。梳柑床各安装基面长度方向应平直,平面度≤0.05mm。沉降片床各安装基面长度方向应平直,平面度≤0.05mm。35.2.5.2针头与安装基面的极限偏差±0.02mm。5.2.5.3针块的针间距离应准确一致。5.2.6.1沉降片相对侧面位置度公差值为0.04mm。5.2.6.2安装基面与针背、片下边缘距离极限偏差±0.02mm。5.2.6.3沉降片块的片间距离应准确一致。5.3运动机构部件5.3.1槽针传动机构的连杆主摆臂两极限位置同步允差为0.10mm。5.3.2针芯传动机构的连杆主摆臂两极限位置同步允差为0.10mm。5.3.3梳柑床传动机构的连杆主摆臂两极限位置同步允差为0.10mm。5.3.4沉降片传动机构的连杆主摆臂两极限位置同步允差为0.10mm。5.4送经机构送经机构应工作可靠、送经连续、平稳,不得因送经量误差而产生坯布中的横条。5.5传动系统5.5.1全机运动部件应运转平稳,无异常响声。5.5.2全机各润滑部位应油路畅通,各密封部位不应有漏油和渗油现象,油压应达到额定值要求。5.5.3花纹滚筒部件和慢动部件中的轴承温升应小于42℃,其他各处轴承温升应小于40℃。5.6控制系统5.6.1触摸屏应显示清晰,操作便捷。5.6.2控制系统应准确可靠;应具有权限设置功能,能设定、调整、显示各种运行参数,并有记录和保存等功能。5.6.3伺服系统与变频系统应能实现动态跟踪,并能准确调节。5.6.4控制系统应具有自动声/光报警,并在触摸屏上显示。5.6.5电气控制系统应能稳定、可靠地工作;不应受伺服系统及其他工业设备运行时干扰。5.6.6油温控制系统应能保持床身油箱的油自动循环,保证油温恒定。5.7功率消耗空车运转时,主电机输入功率应不大于主电机额定功率的80%。空车运转时,发射声压级噪声应不大于95dB(A)。5.9安全与防护5.9.1经编机的安全防护罩壳及警示标识应齐全、可靠。5.9.2电气控制的导线、指示灯和按钮的颜色应符合GB/T4026的规定。45.9.3电气部分保护接地电路的连续性应符合GB5226.1—2008中18.2.2的规定。5.9.4电气部分的绝缘性能应符合GB5226.1—2008中18.3的规定。5.9.5电气部分的耐压性能应符合GB5226.1—2008中18.4的规定。5.10.1经编机调试正常后,选择合适的编织布样进行编织试验。5.10.2坯布不应有因经编机本身质量原因(停机横条除外)而引起的横条和纵条。5.10.3常规原料与组织的坯布外观由经编机本身质量引起秕点个数,每100m应不多于5个。秕点包括漏针、坏针、机械引起的断头、吊针等。6试验方法6.1.1零件的铸刻字(5.1.3)按照FZ/T90016的规定检测。6.1.2经编机的涂装(5.1.4)按照FZ/T90074的规定检测。6.1.3槽针床各安装基面长度方向平面度(5.2.1.1)、针芯床各安装基面长度方向平面度(5.2.2.1)、梳柑床各安装基面长度方向平面度(5.2.3)、沉降片床各安装基面长度方向平面度(5.2.4)用塞尺检测。6.1.4槽针针间距离(5.2.1.2)、针芯针间距离(5.2.2.2)、针块的针间距离(5.2.5.3)、沉降片块的片间距离(5.2.6.3)用专用投影仪检测。6.1.5导纱针、针芯相对侧面位置度公差(5.2.5.1)、针头与安装基面的极限偏差(5.2.5.2)、沉降片相对侧面位置度公差(5.2.6.1)、安装基面与针背、片下边缘距离极限偏差(5.2.6.2)用杠杆千分表检测。6.1.6槽针传动机构的连杆主摆臂两极限位置同步允差(5.3.1)的检测:将带百分表的测量架固定在针床摆轴上,触点在针床座上。6.1.7针芯传动机构的连杆主摆臂两极限位置同步允差(5.3.2)的检测:将带百分表的测量架固定在机架上,触点在针芯摆臂销轴处。6.1.8梳柑床传动机构的连杆主摆臂两极限位置同步允差(5.3.3)的检测:将带百分表的测量架固定在机架上,触点在梳柑摆臂销轴处。6.1.9沉降片传动机构的连杆主摆臂两极限位置同步允差(5.3.4)的检测:将带百分表的测量架固定在机架或床身的平面上,触点在沉降片床摆臂与连接杆、接头销轴处。6.1.10轴承温升(5.5.3)在环境温度下用温度计在各处轴承外壳处检测。6.1.11控制系统(5.6)的检测:结合模拟试验和操作验证,按控制系统装配和试验的相关工艺文件逐项检查,验证系统功能。6.1.12功率消耗(5.7)用功率表检测。6.1.13噪声(5.8)按照GB/T7111.1和GB/T7111.6的规定检测。6.1.14电气控制的导线、指示灯和按钮的颜色(5.9.2)按照GB/T4026的规定检测。6.1.15电气部分保护接地电路的连续性(5.9.3)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检测。6.1.16电气部分的绝缘性能(5.9.4)用兆欧表检测。6.1.17电气部分的耐压性能(5.9.5)用耐压试验仪检测。6.1.18其余项目用常规测量工具或感官法检测。6.2空车运转试验6.2.1.1电源电压为(380±38)V;频率为(50±0.5)Hz。56.2.1.2环境温度为(25±2)℃、相对湿度为60%~70%。6.2.1.3试验转速按设计最高转速的80%。6.2.1.4经编机经跑合后,连续运检验项目为5.5~5.9条。6.3工作负荷试验6.3.1.3试验原料需适合经编机编织并且达到纺织行业相关标准所规定的一等品指标值。6.3.1.4整经质量应满足以下要求:a)分段经轴主要尺寸按FZ/T90084的规定;b)选择适当经纱张力,并且张力应均匀,纱线根据需要进行前处理;c)分段整经轴上经纱圆柱面母线直线度公差值为1mm;d)分段整经轴上经纱圆柱面锥度差异值不大于0.15∶100;e)同组分段整经轴(纱)外圆周长差异值不大于0.3%;f)无毛丝、绊丝、断头及压纱等现象。6.3.1.5试验速度不低于额定最高编织速度的80%。7检验规则经编机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7.2.1经编机须经制造厂质检部门进行出厂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并附有制造厂质检部门开具的产品合格证。7.3.1有下列情况之一时,须进行型式检验:a)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时;b)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c)产品停产2年以上,恢复生产时;d)国家有关部门提出进行型式检验要求时。7.3.2型式检验项目为第5章规定的全部内容。7.3.3型式检验中如有不合格项目,允许对不合格项目加倍抽样复检一次或经制造厂调试一次后进行复检,复检后如仍有一项不合格,则判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