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及题型专项辅导(附答案详解)一、知识梳理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的重点和难点。《考试说明》的总体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所谓社科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包括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所谓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所谓文学作品,是指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各种类型均出现过。本部分的考试要点有以下九个方面。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二、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三、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七、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八、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九、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考点例析专题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材料,但在汉语中,一个词有时会有多种相关的词义。这种词的多义现象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对思想的表达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使语言丰富多彩。因此,对于词的多义现象,我们必须联系上下文去体会,有了上下文,就可以肯定它表示的是何种意义。所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是高考每年必考的知识点。【要点讲析】一般地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义项。现代文阅读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词语的含义:①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③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④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⑤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一)联系上下文推断多义词在文中的特殊语境义现代文阅读中多义词的含义,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的词语含义,与一词多义不同,它的含义是不固定的,是在语境中临时具有的,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不存在。因而,要分析其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把握它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然后再推断、确定词语在文中的不同含义。那么,什么是语境呢?在阅读中,它指的是读物的语言环境,包括书面语运用的时间、地点、人物、对象、场合、题旨、上下文等。阅读语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语境指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现实语境,如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上下篇等;广义的语境除现实语境外,还包括在一定时代、社会条件下书面语交际的时间、场合、对象和话题的社会语境以及由作者和读者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构成的个人语境。所谓“文中”可以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二是指具体的词语的上下文,即通常说的“语境”。在理解任何一个词语时,这两种含义在阅读分析的过程中都必须同时起作用。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词语作为文章的语言材料,每一个词语都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论证的道理,说明的事物密不可分。所以阅读时,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结合作者的感情脉络、说明逻辑等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刻体味、理解作者的用意。2.理解临时意义,辨别不同义项每个词语都有基本意义,但有时却冠以临时意义。要准确理解临时意义,也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它们往往足基本意义以外的,或与基小意义在词义、色彩、感情上有差别的意义。3.理解概念间的关系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大体上有同一、种属、交叉、矛盾、反对等关系。(二)准确把握指示代词的含义文章中的代词非常灵活,指代的范围极为广泛,它既可以替代实词、短语、句子、语段,又可以替代动植物及天上地下的仟何事物,还能替代复杂的概念。一般代词指代的内容,应把握如下几个方面:1.了解代词的用法。如“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等等。2.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然后进行分析、概括。3.将所找出的指代内容代人原文,看是否合适。【方法指导】一、学生在高考阅读方面,对词语含义的把握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去复习(一)勤查字典。要养成自觉主动、认真、勤奋地查字词典的好习惯,决不能图省事,靠“猜”“蒙”来代替正确理解词义。对常用词语的义项要适当记忆,并在运用中熟练、牢固地掌握。(二)要注意有关文字、词汇方面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如汉字造字法知识、词的结构知识等;要在学习中注意归纳、总结解释词语、辨析词义的常用方法。(三)要注意不断增加生活体验的积累,并使之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加强词语方面的基本训练,增强语言感受能力。二、学生在高考阅读方面。对词语含义的把握可采用如下几种做题方法(一)仔细推敲。如果缺乏认真、细致、扎实的态度,或望文生义,主观臆测,马虎粗疏,似懂非懂,势必会导致答案的不准确,甚至相距甚远。(二)结合语境。采用机械、呆板的学习方法,只是会照背词典或注解的释义,不会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考察、分析、推断词义,于事无补。【例题一】在四千余年古国的中国,散文的内容自然早已发达到了五花八门,无以复加。我们只需一翻开桐城正宗的《古文辞类纂》来看,日论辩,日序跋,日奏议……一直到辞赋哀祭之类,它的内容①真是富丽错综,活像一部二十四史零售的百货商店。这一部《古文辞类纂》之所以风行二百余年,到现在还有人在那里感激涕零的理由,一半虽在它的材料的丰富,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门别类,能以一个类名来决定内容②。但言为心声,人心不同又各如其面,想以外形的类似而来断定内容的全同,是等于医生以穿在外面的衣服而来推论人体的组织;我们不必引用近代修辞学的分类来与它对比,就有点觉得靠不住了。所以近代的选家就更进了一步,想依文章本体的内容③,来分类而辨体。于是乎近世论文章内容者,就又把散文分成了描写、叙事、说明、论理的四大部类;还有人想以实写、抒情、说理的三项来包括的。这一段有三个用黑体字和序号标出的“内容”,它们的所指是否相同?答:①和②。②和③。①和③。【例题讲析】答案:不同;不同;不同。这是考查“联系上下文推断多义词在文中的特殊含义”的能力。文中标号的三个“内容”,第一个指《古文辞类纂》对文章的各种分类,第二个是指由类名所决定的文章的内容,第三个文章自身的内容,它决定文章的体(分类),因此各不相同。【经典例题二】(1997全国高考)我以为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第一要寻这“散文的心”;照中国式的说法,就足一篇的作息,大约就是这“散文的心”了。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就是如何能把这心尽情地表达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与方法。到了这里,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方始出现。这一段中,作者提出“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他所说的“心”,我们现在通常称之为;他所说的“体”,不完全等于“体裁”,应该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至于他所说的“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的问题。(4分)【例题讲析】答案:主题;表现形式;白话与文言(语言运用)。这是考查“联系上下文推断多义词在文中的特殊含义”的能力。【经典例题三】1987年,米切尔·洛林研究了一块盘龙类的头骨化石。随着研究的深入,化石上的一些细节却使他困惑不解。因为大多数的盘龙类在腭部有很大的孔,而在较进化的兽孔类身上,这个孔已被封闭,四角龙也有一个腭孔,但已明显缩小,其直径仅仅为0.635厘米。此外,盘龙类在头部背面有一块很大的骨,用以支持颌骨,在兽孔类中,这块骨头已大大缩小了,而四角龙的这块骨要较兽孔类大,又较盘龙类稍小。更为重要的是,四角龙的头角上有个骨架,穿越颞孔的咀嚼肌像兽孔类那样直接依附在其上,而不像盘龙类那样由肌腱相接。文中“直接依附其上”的“其”字指代的是()A.四角龙的头角B.头角上的骨架C.被穿越的颞孔D.穿越颞孔的肌肉【例题讲析】答案:B。本题考查对指示代测对象的理解。A不对,因为头角只是骨架的载体;c也不对,因为咀嚼肌穿越颞孔.不可能依附在上面:D等于说咀嚼肌依附在自己上面,也不成立。【经典例题四】甲:听说现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文言文还有增多的趋势,我的看法恰好相反。文言文可以学一点,但不要太多,因为我们是反对写文言文的。为什么要反对写文言文呢?首先,现代人要说现代话;其次,是文言文不易写好,为什么要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我说可以教点文言文,但是目的不在于此。我也赞成教点古诗文,因为现在的文风不大好。古人是很讲究文字简洁、干净、利落的,这种文章很可以治治我们今天的文风。古文里可学的东西是很多的,但不要去学古代的那些辞藻。我们学文言文,学它的辞藻,这是错误的,会使文章不文不白。学古文,要学它的文风,学它的文气,就是看人家写文章开始怎么写、中间怎么写、最后怎么收的。韩愈不是说“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吗?他就提倡这个气,气盛文章就好。学古人的文气,对改变文风大有好处。乙:我也主张学习文言文的。现在课本中有四分之一左右是文言文,但师生不满足,教师还自行补充大量古代作品。这里当然有应付高考的成分,不过文言文确实值得学习。古文中有许多精华,文字简洁,形象生动,说理透彻,干锤百炼,经得住推敲。但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要明确,不是要复古,小是为学文言文而学文言文,而是古为今用。阅读当代文章,有时需要有文言的知识。这些文章经常引用成语典故,也使用一些古代词语。当然,文白夹杂的文风不好,但古代词语吸收得当,文章是能增色的。我们不能成为民族虚无主义者,全部否定传统的语言文字、文学。文言文中的词汇和文字表现力等还在不断丰富现代汉语。从另一个角度讲,学点古代作品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也是必要的。实践证明,中小学生可以欣赏古代诗词。古诗确实有艺术魅力,吸引人,所以中小学生喜欢读,甚至超过了新诗。自然,我们毕竟是生活在现代的人,总要以学好现代汉语为主,因此中学学习文言文要摆好主次位置。总之,我主张学文言文与古诗词,现有的分量还可以适当增多,但目的要明确,比例要适当。丙:要问我的意见,我说,文言可以念点儿,可是念多少还值得研究。似乎应该先研究一下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教学大纲提出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按现在课本里的文言文数量和一般的讲解方法,能否达到这个目的,还得打个问号。如果说现在的几篇课文不解决问题,那么加大分量怎么样?加到三分之一?二分之一?这就牵涉到会不会妨碍学生学好现代文的问题。会不会搞得不好,弄成驼子摔跤,两头没着落?有的同志说,学文言文对学生作文有帮助,不但是没有坏影响,不会“不文不白”,倒大有好处;点缀一点文言词语,和一些文言句法,很有滋味。听口气,大有非此不可的味道,虽然没有说得这么明白。当然,我不否认学习文言文在一定程度上对白话文的写作有帮助,帮助表现在两个方面:篇章和语言。这也可以说是对现代作家的一种批评。为什么这些不能从现代作品中学到,还要到老祖宗那儿去讨救兵呢?但是也要想一想,文言文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留下来的作品都是经过时间筛选的,而把白话作为全面使用的工具才半个多世纪啊。帮助是有的,但是否非此不可呢?文言文中有用的东西是否能从现代文里学到呢?比如:“豁然开朗”出于《桃花源记》,不读《桃花源记》足否也能学到呢?我看文言里有用的东西多数都能从白话学到,不一定非要读《桃花源记》才能学到“豁然开朗”。有些人学文言对他写文章有好处,但也不能担保人人如此。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举过报纸上存在的滥用文言词语的例子,记者、作家尚且如此,中学生就不会犯这种毛病?退一步说,学生在作文中没有文白杂糅的毛病,但是文言词语用得很多,义会形成一种什么风格?是不是现代气息少了点?据说白话里加点文言成分就像菜里边加点盐,味道好,可是也要想到盐多了会咸得咽不下去。文绉绉的语言有文绉绉语言的味道,可以说是“别有风味”,但是毕竟不如人民嘴里来的语言那么新鲜、生动、泼辣,有泥土味,有时代气息。1.分别指出文中两个“此”字(加点)所指代的内容(1)但是目的不在于此。()A.说现代人的语言B.多选些文言文c.反对写文言文D.用文言文写作(2)帮助是有的,但是否非此不可呢?()A.从文言文里学习写作B.把文言文的比重加大c.在白话文里添加文言成分D.从白话文里学习文言词涪2.甲和乙的发言中多处使用了“文字”一词,其中三处加了横线,对它们的止确理解是()(1)古人是很进究文宁简洁、干净、利落的(2)全部否定传统的语言文字、文学(3)文言文中的词汇和文字表现力等还在不断丰富现代汉语A.语言运用的风格B.写作运用的语言c.记录语言的符号D.连缀成篇的文章答:句(1)中的“文字”指句(2)中的“文字”指句(3)中的“文字”指【例题讲析】答案:1.D2.A3.(1)B(或D)(2)C(3)B【考点精练】(一)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最近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人体细胞中大都含有肽,它是细胞健康状况的标志物。细菌或病毒侵入细胞后会破坏该细胞①,同时自己也分解繁殖。这时肽分子就会与细菌或病毒结合。这样,附近的免疫细胞就得到该塑胞②受感染的信号,然后通知其他免疫细胞一同将受感染的细胞及其中的感染物杀死。该科研小组是利用x射线晶体分析法发现这一奥秘的,他们选用了能诱发某些白血病的HTLV病毒作为研究对象,并在免疫细胞T细胞中发现了这一病毒的受体。当肽分子与该病毒③残片结合后,就会激发附近的T细胞上该细胞④的受体,从而使T细胞发挥作用。科学家说,T细胞上含有上百万个不同的受体,利用它可发现大量细菌或病毒并将受其感染的细胞杀死。1.文中有两组画横线的“该细胞”和“该病毒”,他们之间的关系是()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二)据有关地球每日温度变化的凋查报告称,满月的月光能使地球的气温发生变化。据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的三位学者共同撰写的报告说,卫星对低层大气温度测量的结果表明,满月时地球两极地区的温度比月缺时要商0.55。C,但对热带地区的温度影响不大。气象学家早就试图找出月球与地球气候之间的联系。两年前,这几位科学家就声称,全球气温出现随月相变化略升高的现象,因为他们发现满月时地球平均气温升高0.02℃科学家们认为,月球距热带地区比距地球两极远,因而对热带地区气温的影响比对两极气温的影响更大些。虽然他们尚不能对月运周期与两极温度变化的原因做出准确的解释,但他们推测,两极空气比其他地区的空气清洁,因而照进的月光更多些;满月时受潮汐的作用,地球两极的空气比别处空气受更多的压缩而发热;这可能足其中的原囚。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上述观点还需进一步完善和证实。2.根据义意,给画线的“情况”一词的所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地球平均气温因气温月相改变而发生改变。B.地球两极气温因气温月相改变而发生改变。c.中纬度地区因气温月相改变而引发的气温变化。D.热带地区因气温月相改变而引发的气温变化。(三)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他们以波长2l厘米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许多从事探索地球外文明的科学家认为,波长为2l厘米的电波在宇宙空间中极为普通,如果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体发出讯号,就很有可能会使用这个波长。3.对上文中的“三次和两次”所指判断正确的是()A.向宇宙中的37个讯号分阶段进行调查的次数B.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进行分片调查的次数c.使用两种不同波长的电波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D.按照时间(天数)的长短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四)我们把媒介传播的新闻看成足信息的一种存在形式,即话语的存在。作为话语本身就包含有六种囚素,这六种因素分别具有各自的功能。如下图所示:语境(指称功能)发话者信息(美学功能)受话者(受众)(情感功能)接触(交际功能)(意动功能)代码(元语言功能)我们承认新闻的价值就是真实,那么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以话语的方式存在的信息,它就应该把指称的功能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功能。也就是说,新闻是倾向于语境的,这就决定了如“从杭州到北京的距离是1800多公里”这种信息的一般特征,“这个信息意在指出自身之外的一个语境,并且传送有关这个语境的具体的、客观的情况”。这是新闻的首要任务,其他功能都应该处在受支配的位置上,尤其是发话者的情感功能应该控制到最低的程度,以保证新闻的公正、客观。但是,媒介为了发挥自己的煽情作用,会把情感功能放在支配地位,以控制人们接受的角度和方式。所谓情感功能占支配地位,就是指把关人(即在信息传播中工作的记者、编辑、节目主持人、制作人员等)在传播一条消息之前,已经有了关于此类消息的一种评价或定义,受其控制,消息被处理成符合这种观点的样子。而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往往是将传播者的方式和传播者的情感一同接受过来的,这种接受方法使受众很难辨别哪些是原本信息,哪些是信息以外的内容。媒介的话语一旦形成,传播出去,它实际上就成了一种公众的说法,这个说法影响大众舆论。4.“原本信息”的内容指:(不超过12个字);“信息以外的内容”是指:(不超过20个字)。(五)读出智慧沈石中学生朋友读书,以积累词汇,积累知识,学习语言运用技巧为目的者甚多。这从中学生的基本任务来说没什么错,但忽略了读出智慧,又实在是非常可惜的;对于将要进入社会搏击,或将到高等学府深造的高中毕业生来说尤其如此。因为智慧作为人类文明之花,作为认识、辨析、判断事理的能力,对于人们的生存意义太重大了。可想而知,一个缺少智慧的人将会多么可悲。那么,怎样才能读出智慧呢?要读出智慧,首先要读指挥之书。指挥之书,并非文字华丽之书,亦非明哲保身者的生活技巧,更非投机钻营者的权术;这类书耍弄的是小聪明,为它骨子里的“小”,所以真正有抱负的人是不屑学的。至于时下走红的那些刀光剑影、影星轶事、宫廷秘闻、丰乳肥臀之类的书,离得老远铜臭气就扑鼻而来,哪里还谈得上智慧!能送给它们的,只有嘿嘿几声冷笑而已。我们说的智慧,是指大智慧。智慧之书,是于社会有用的书。纵观人类文明的历史,智慧之书常出自以天下为己任的大智慧人之手。比如,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他主编《百科全书》,敢于向“上帝存在”之说挑战,敢于怀疑“灵魂不朽”的观念。而诞生在19世纪马克思脑壳中的那个“幽灵”,不仅在《资本论》中得到了论证,而且在地球上变成了现实。中国思想界的巨子鲁迅,大笔如椽,描绘“国粹家”的嘴脸、“软刀子”的权术、“瞒和骗”的脾气、“寇盗式”或“奴才式”的破坏心理、“凶兽样的羊”和“羊样的凶兽”……以杂文作投枪,呐喊进击,为中华民族的生存抗争。这些人的书,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最高智慧。书中铁骨铮铮,勃发着浩气、正气。俗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读这些人的书,常沐浴在智慧之中,还怕读不出智慧来吗?5.“中学生朋友读书,以积累词汇,积累知识,学习语言运用技巧为目的者甚多。这从中学生的基本任务来说没什么错,但忽略了读出智慧,又实在是非常可惜的”,本段文字中的“这”指代的是6.第三自然段中“这类书”是指(30字以内)7.第三自然段中“离得老远铜臭气就扑鼻而来”,“铜臭气”的意思是(6个字以内)8.第四自然段中“马克思脑壳中的那个‘幽灵’,不仅在《资本论》中得到了论证,而且在地球上变成了现实。”“幽灵”是指专题二: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它们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词句,如果不理解这些句子,就难以理解文章。【要点讲析】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重要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2.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3.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4.文中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一)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揭示段意的重要语句。主要抓住段的起始句、终结句及结论性的句子。2.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此类句子主要是指在文章开头、结尾的结论性、概括性语句和段落的中心句。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语句。主要抓住文章挈领性的、过渡性的、总括性的语句以及区分段内层次的语句。(二)文章是由句子组成的,要理解文意,首先要理解句意,特别是句子的深刻含义过去的第二点错误认识是把语文课看成是传授一门知识的课,因而要以讲为主。在读文言文的时代,自然逐字逐句大有可讲,到了白话文课本,就“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年了。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离不了老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我想,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就是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功课的教学,果真是这么一回事吗?”问:这段话中说“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并打比方作了说明,这个“前提”实际上说的是什么?(回答不得超过14字,注意语句的连贯)该题意在考核考生对段意的理解,但不直接问第三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而是换一个角度提出问题,绕个弯子,考核面就宽了。这样设问,既可以考核考生能否把握文中的关键的语句,还可以考核能否对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抓住?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这一语句,顺藤摸瓜,看看这一语句前后说的是什么。前面说的都是“要以讲为主”,后面说的则是“一听一讲就可以完成教学,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前后加以比较可以发现后面说的原因,就是“前提”,而前面说的则是在这个“前提”下产生的结果。但这个“前提”是具体的比方说明,实际上说是什么呢?这就需要考生抓住本段的第一句话“过去的第二点错误认识是把语文课本看成传授一门知识的课”,归纳出实际上说的是“把教学(或语文课)看成是单纯(或简单)传授知识”这一正确答案。(三)阅读现代文,理解文意,要抓好十种句子的分析★一、抓首句。一个语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作用。如果是记叙文首段,首句中大多数是概括全段内容或交待事件发生发展的空间顺序或内部发展顺序。如:《威尼斯》第一段首句是“威尼斯是一个别致的地方”,它是全文的文眼。“别致”二字准确地概括出了威尼斯的特点:如果是议论文首段,首句常常是提出分论点。如:《崇高的理想》第二段的首句是“理想是有社会性、阶级性的”,它是该段的分论点。如果是说明文首段,首句则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第二段的首句是“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它交待了荔枝成熟时的颜色。★2.抓中心句。语境中的句子不是按等同价值排列的,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作为附加成分的句子。分析时要迅速从大量的扩展句和叙述句中抓住中心句。如:《琐忆》首段中的“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它是本段的中心句,概括了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3.抓转承句。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使层次问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六段中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承上文,“但是这在他身上还不是主要的”,启下文。★4.抓点睛句。有的句子在语段中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风景谈》在每幅画面后面加上了一句或两句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文字升华了文章的主题。★5.抓警句。有的语段中的有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如:《包身工》最后一句话:“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组句子既蕴涵着作者对万恶的旧社会的无限愤激,又深刻地揭示了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警句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它是作者对于生活的高度提炼、概括,并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领悟它的含义,有助于提高认识能力。★6.抓矛盾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如:《孔乙己》最末一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此句表面看来矛盾,实际上是绝妙好辞,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7.抓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三段中的“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作者直抒胸臆,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8.抓特殊句。阅读语段时,有时会碰到一些特殊句式,只有弄清句式特点,才能够准确理解句意。如:《祝福》第三段中的“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句中的“空的”“下端开了裂”都是后置的定语,分别修饰“破碗”“竹竿”,它表明祥林嫂走投无路,沦为乞丐了。★9.抓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要运用一些修辞格。如:《荷塘月色》的第三段,比喻叠出,作者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把荷香比作渺茫的歌声,这些比喻形象贴切,新颖生动。★10.抓尾句。语段中的尾句或概括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如:《背影》末段的尾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和无限热爱之情。【方法指导】一、要“句不离词”。要弄懂句子中每个词语的意思,不仅要能够解释词语,而且要领会其在表达上的特定作用,如修饰、限制、强调等。二、要“句不离篇”。所谓句不离篇,一是指不离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写作目的,句子的表达作用也就有所不同;二是不离上下文特定的语意环境,在不同的语境中,一个句子的表达内容、感情色彩、语意轻重等也是不一样的;三是不离开作者写作时的思想状况和具体背景,同样的句子,由于作者的思想状况和具体背景不同,其含义也往往是不尽相同的。三、要借助语法。如理解单句,就要抓住句子的主干部分进行分析;理解复句就要抓住表示特定关系的关联词语进行分析;理解特殊句子,就要抓住因句子成分的次序变动而突出强调的部分进行分析。四、要借助修辞。有的句子运用了修辞方法,就可以根据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进行分析理解。一、考试说明与现代文阅读(一)考试说明考试说明是当年高考语文命题的依据,它具体规定了当年高考语文命题的要求与做法。具体说来,《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总的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其考查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九个方面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义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鉴赏评价E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选材命题特点1.阅读材料贴近教学和考生阅读的实际。社科类文章(自然科技类文章和社会科学类文章,高考每年覆盖其中的一种)涉及转基因作物(1998年)、人类冬眠(1999年)、降低光速(2000年)、铜奔马正名(2001年)、沙尘暴(2002年)、温室效应((2003年)、人体干细胞(2004年)、计算机思维(2005年)等(江苏卷2004年《气冰》、2005年《小春虫》2006年《木版年画》),选文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进步联系紧密;文学作品都是一些文质兼美,题材、风格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作品。如1998年宗璞的《报秋》、2000年鲍昌的《长城》、2001年莫利的《门》、2002年林非的《话说知音》、2003年柯灵的《乡土情结》、2004年茅盾《大地山河》、2005年苏叔阳《春天的梦》江苏卷2004年的《杜甫草堂》、2005年的《波兹曼的诅咒》、2006年的《一幅烟烟雨牛鹭图》等。文学作品阅读的地位日益提高,这是社会对人文精神的呼唤和对文学教育需求的体现。2、在命题内容方面:社科类文章的阅读突出了语文信息处理能力考查,即考查在把握文意基础上,对相关语文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加工的能力。例如,2001年到2004年的社科类文章均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想象和推断的能力。文学作品的阅读着眼点在于整体理解和文学欣赏,并注意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技巧。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化更为突出,加大了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评价。例如,在2004年阅读材料石评梅《痛哭和珍》的考查中,全部4道题中,涉及鉴赏评价的题就有2.5题。3、选材方面:内容广泛,重视经典,重视名家名作,重视传统文化积淀,大力弘扬祖国文化。从语段到试题,不仅多方面地涉及了祖国传统文化,还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具有较为浓郁的人文色彩,体现了对现代人应具备的人文素质的呼唤。考查内容方面注重检测考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阅读体验,即所要考查的是对阅读材料的全局把握和整体感受。注重学生个体阅历在阅读中的作用,给学生自我创造的空间,开放性试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三)2007年高考阅读材料选材走向科学类:2006年17套试卷中,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平分秋色。题材范围比较全面,大致包括:环境保护、气候、生物学、化学、海洋学、城市学、民俗学、公众学、美学、社会学等。今年备考之时可重点关注本年度科技界的一些热点课题。如:资源环境(包括环境规划)、公共安全、信息学、环保节能、绿色建筑、生物学中的“膜生物”、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社会调控体系、再生资源研究、公共安全等。另外,江苏本土的人文地理、人文景观、风土习俗等方面的文章也值得关注。文学类:散文因其深厚丰富的内容情感,凝练优美的语言文字,灵活多变的手法技巧,在2007年高考中应该依然是最受青睐的文体,尤其要留意议论性散文;小说因其塑造形象和反映社会生活的优势,被选中的机会也比较高。备考中,我们要特别留意那些体现人格操守,反映生命追求,激发审美思考,守护心灵月亮的内倾性文章。科学类文章阅读尽管客观性试题只能反映考生的思维结果,不能反映考生的思维过程;答案唯一,排斥并存,难以体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但今年的试卷却将考了两年的3道题增加为4道题,提高了客观题的分值。这类题型的设题特点,值得研究。以近年全国高考科学类阅读题为例,其题干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如2004年江苏卷第7题“下列对‘气冰’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二、对文中关键句子的理解。如2004年北京卷第16题“对‘这种蛋白质在肮毒体状态时会发挥好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三、对文意的理解与把握。如2005年江苏卷第7题“下列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意思的一项是”。四、根据文中已知的内容推断未知内容。如2006年江苏卷第10题“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由是观之,近年来科学类文章阅读题的出题方式较为稳定,题型种类不多。出题角度单一。然而,在题肢的设置中,我们却看到了种类繁多、花样百出的干扰项。解答科学类文章的阅读题,我们往往从排除干扰项入手。要寻找出干扰项,就得了解干扰项的设置方法。下面结合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分别作解说:改变范围:是指选项在程度上、范围上与原文的表述有差别。如:2004年全国I卷第7题A项“人类胚胎干细胞即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外表的扁平细胞和囊胚腔内侧的内细胞群”,原文是“囊胚中”而非“囊胚外表’,有意改变了范围。这种设置中,出现最多的是以偏概全。这是就概念数量范围而言的,命题人往往改变原文中数量表述的范围,将部分改成全部、局部改成整体,以达到干扰考生的目的。我们在做题时,要注意有关范围的表述,选项中出现“凡”“全”“都”“所有”“一切”“个别”、“部分”“全部”等词时,就要引起高度警惕。2、张冠李戴:所谓张冠李戴,是选项把原文中对象为A的概念说成是B,从而导致对象不当。如:2006年江苏卷第5题C项,把“理想主义的图画”说成是木版年画的“思想内容”,而在原文中,有非常清楚的表述:“就其本质而言,年画是理想主义的图画”。在这里,显然是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3、颠倒是非:所谓是非颠倒,也可称为“指鹿为马”,就是选项中的内容故意对原文的信息进行反说,原文是肯定的,在选项中变成了否定;原文是否定的,在选项中反而变成了肯定。如2004年江苏高考试卷第9题C项:“如果不进行人工开采,‘气冰’矿藏就不会遭到破坏,也不会导致甲烷气体泄漏、增加温室效应。”是不符合文意的。原文中说“‘气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的大量释放”,意思是“气冰”可能受到自然的破坏,该题C项却说“如果不进行人工开采,‘气冰’矿藏就不会遭到破坏”,显然是是非颠倒。4、强加因果。所谓强加因果,就是选项中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说成是有因果关系,导致逻辑不当。如2000年第20题C项“紫外线的波长短,所以传播的速度比较慢”,两者不存在因果关系,原文的结果是“因此可以用来读取刻录在光盘等媒介上的形状更小、排列更紧密的数据。”5、混淆已然未然。指选项故意在时间上对原文内容作了提前或滞后,即把未发生的事情判断为已发生的,或把已发生的事实判断为未发生的。如1998年第26题c项“野生植物同抗除荞剂作物杂交之后的变种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新问题”,文中只说了可能性,并未成为现实。这种干扰项设置往往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弄错时态:如将“将来如此”说成了“已经如此”,二是模糊现实,往往是在“必然如此”还是“可能如此”上做文章。6、偷梁换柱。偷梁换柱也可称为偷换概念,指在原文中甲结果在选项中变成了乙结果,导致表述不当,它是就结果而言的。如2004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5题:下列对“朊毒体”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是以疯牛病等神经变性疾病研究中发现的一种病毒。B.是一种能突然改变形状或发生错误交叠的蛋白质。C.是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突触上的一种蛋白质。D.是哺乳动物的神经突触中用以存储记忆的细胞。此题答案为B,由文章内容可知,朊毒体是一种蛋白质,而不是病毒,选项A将它归结为“一种病毒”,选项D将它归结为“细胞”都明显地在偷梁换柱。7、无中生有。是指选项所述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命题者纯靠主观臆断来迷惑考生。如2005年江苏卷第6题A项在说“小春虫”化石的意义时说“可以作为否定‘寒武纪大爆发’理论的一个有力的例证”,这个信息在原文中没有相关表述,属典型的无中生有。8、瞒天过海,是指命题人故意遗漏文中的重要信息,以期瞒过考生的眼睛达到干扰的目的。如2004年江苏卷第7题对“气冰”这一概念的理解B项“是细菌分解海底古生物尸体所产生的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在介质中生成的固体结晶水合物”。据原文可知,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称之为“气冰”,形成气冰的主要元素是“天然气”和“水”,B项故意缺少了“水”这个重要元素,导致答案有误。9、答非所问,指选项故意与所问的问题不一致,造成驴唇不对马嘴,以干扰考生。如:2004年高考福建卷第8题“根据原文,下列表述不属于磁共振成像原理内容的一项是”所给的选项中,B项是这样表述的: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会导致水分变化,而这种变化恰好能在磁共振图像中反映出来。题目问的是“磁共振成像原理”,此项却说“疾病的病理过程”,显然是答非所问。10、夸大其词。指选项在表述上夸大提供信息的程度。如2005年江苏卷第7题D项,说小春虫组织结构“相当复杂”。而原文是这样表述的:它的组织结构的复杂性表明它已经处于成年期的发育阶段。这里的“相当复杂”明显是夸大其词。鉴于有关科学类文章阅读的一些设题陷阱的方法,做此类阅读题时,要专注细心,可训练学生按以下步骤答题:一、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明确全文主要观点,划出重要信息。二、审清题意。对照题目,在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三、将选项与文中信息作比较,分析异同,排除干扰。在排除干扰项时,可充分利用熟知的常见干扰项形式,做到有的放矢。科技文阅读考察的是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透彻弄懂相关的科技知识。因此,我们在做科技文阅读的试题时,必须排除与选文相关的旧有科技知识的影响,完全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文学类作品阅读一、综述2006年的全国卷和地方卷高考的现代文大阅读,多以文学作品为材料设题,象四川卷的《乡村的瓦》、北京卷的《给“书虫”当夫人》、全国I卷《阳光的香味》、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江西卷《秋光里黄金树》、辽宁卷《杨柳》、安徽卷《行吟阁遐想》、山东卷《文赤壁》、湖南卷《在山阴道上》、福建卷《泪与笑》等都是如此。从文章的体裁看,都是有文化内涵、有较高文学品位的散文;从考点的设置看,始终紧扣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贴近生活,富有人文性。综观近几年高考卷出现的题型,大致可以归为三类:一、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即写什么;二、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作用),即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三、审美鉴赏性试题,即在选定的评论角度对作品作出评论,提出看法。这类题型要求能分辨出文章语句段的表现技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他的艺术效果,把握他的独特风格,进而进行富有个性的鉴赏。一般来说题目只会要求从某个方面(或主题、或构思、或艺术特点等)来进行赏析。写作时只要紧扣一个方面,从某一角度赏析,选准角度,不求面面俱到。二、知识准备根据高考命题研究,散文阅读应该是“大阅读”命题的首选。因此,了解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的一般特点与规律,掌握一些解题的思路与技巧,对于帮助考生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有一定的意义。以下研究,主要以散文为阅读对象。1、文体知识准备散文是一种取材广泛,写作灵活,不拘韵律,能迅速反映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文学样式,在我国文学史上,一直处于重要地位,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深受高考出题组青睐的文体。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研究中所谈的是指狭义的散文,即专指那种取材广泛、结构灵活、表达自由的形散神不散的文学作品。与其他体裁相比,散文具有以下特征:1)、选材广泛自由。散文取材广泛,国家大事,市井琐闻,社会变改,家庭细故,山川风物,书籍刻绘,故友消息,个人情怀……凡有感有思,皆可托之于“即兴之笔”,正如林语堂所说“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2)、抒发真情实感。“文章不是无情物”。散文,是作者感情的产物。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散文抒发的感情要真实,因为只有真情,才能真正征服读者。3)、形散神聚,笔法灵活。“神”指每一篇散文中贯穿全文的主旨或主题。“形”指文中所摄取的人物、景物和事件。“形散”指作者运笔自由,内容上面宽意广,结构上不拘一格,笔法上自由灵活,“神聚”指材料围绕主题而展开,“散”得有度。4)、具有美感性。散文被称为美文,以绘画的眼光和技法写景状物,构架生活,富于诗情画意;散文语言骈散兼用,长短结合,有自然、和谐的旋律之美:散文以绘画美、音乐美、诗意美、品质美使读者愉悦、陶醉。2、表达技巧知识准备1)了解常见修辞及其一般作用如: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生动有趣,启人想象;衬托,是为突出主要事物;对比,能让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夸张,态度鲜明,引起共鸣;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反复,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题。排比,前后联结,结构紧凑;文意通顺,语气强劲;说理透辟,条分缕析;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2)了解常见表现手法、行文技巧和结构等。如: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动静结合、想像、联想、象征、渲染、反语、烘托、对比等;材料安排有主次详略之分等;行文结构有承上启下,铺垫、照应、卒章显志等。3、答题知识准备1)知道一些解题思路,了解一道题可从哪些方面来解。如:要求说明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一般可从“描述对象”和“表达效果”两方面阐述。答表达效果时要具体,如说比喻的作用不要只答“生动形象”四个字,要解释比喻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以及该比喻句蕴涵的思想感情,然后再答“生动、形象使读者容易理解,增强了感染力,能引起共鸣”;在理解词语的含义时,不单是解释词语,还要注意结合语境反复体味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里的意义和作用。答语句意义的理解时,需结合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分层次分解难点,不妨分解为“由表及里的语境义”“语言表达的表现点”“思想层面的深刻义”“作者言外之意的潜台词”等几个层面来答题;答句子的作用时,可从结构、内容、主旨三方面来思考。例如谈哲理句的作用。就要了解哲理句包括两种:一种是引用的名句。一种是作者自己写出的哲理句。这种句子的作用,前者往往是为佐证自己观点,或是引出问题的。后者往往是文章的中心,也是文章的思想闪光点,一定要认真体味,领会其深刻内涵。2)了解答题要求及答案构成特点一般来说,答题的总体要求是对,全,好。即准确切题,全面完整,语句通顺。答案信息的构成一般是三种形式:一是把原文中的话找出来就是答案,历年的考题都有这种情况;二是文本中所有相关信息找出来,做一点舍取,再加上必要的词语连缀,形成一个答案,也就是整合;三是文本中没有现成答案,要根据对文章的理解,进行分析评价,综合概括抽象而成答案。三、阅读训练1、整体阅读训练所谓整体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重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宏观上驾驭文章,领会文章主旨的内涵,完成“感知—理解—评价”的心理过程。整体感知即浏览、粗知大意,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明确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表达哪些思想感情,告诉人们什么道理或知识。这是做现代文阅读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只有从宏观上把握了文章主旨,大方向才不会搞错,学生回答问题才能居高临下,有的放矢。整体感知可从这样几方面入手;1)从线索入手。散文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散”而不乱,充分揭示作品主题。只有把握全文的线索,才能“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在散文中,贯穿全文的线索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如《荷塘月色》:有的是以人物为线索,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有的是以寓意深刻的某种事物为线索,如《我的空中楼阁》;有的是以作者活动的进程为线索,如《长江三日》;有的以某一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如巴金的《灯》:有的以景物的变化为线索,有的以时间或以空间的转换为线索等等;2)从文眼入手。散文的“文眼”常常是作者立意的凝聚点,它既是文章思想内涵的凝结,又是全文脉络的纽带,起制约全篇的作用。“文眼”是理解一篇文章的钥匙,抓住了“文眼”,就把握了整体。3)从关键句入手。前面说抓文眼,其实文眼也是课文的关键句。另外,除了文眼之外,作品中还有大量的非常重要的句子,这些句子负载着重要的信息,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些语句,常见的有①:反映语境特点的“指示语’,:②集中表达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思想的“概括语”;③标示人物情感、态度和事物景况的“情态语”;④直接传达主要信息的“主旨句”;⑤反映文章层次关系的“过渡句”;⑥蕴含丰富内容、言词精辟的“警策语”;⑦结构复杂信息量大或富含哲理的“语言结构”;⑧文中反复强调或暗示的“关键语句”等等。在阅读过程中,只有抓住这些句子,才可以准确地把握文意要点。4)从技巧入手。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象征、铺垫、衬托(正衬、反衬)等等,这些手法的运用,往往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突出。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如果抓住了文本的表现手法,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5)从结构入手。“文无定法”,散文的结构尽管多种多样,但在多种多样中还是存在着某些大体相似的形态。我们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如包含式、辐射式、板块式等。抓住这些结构特征,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全文。6)从意境入手。通常所说的意境是指作品中表现的境界和情调。意境是散文的心,散文的魂,一篇散文的生命力就表现在意境上。意境由“意”和“境”两个方面组成,它是外在的境界——景物、事,与作者心中的境界——喜怒哀乐的高度统一,是外物与内情的高度融合,是饱含作者感情的艺术画面。2、答题思路训练1)阅读顺序:答题前先从整体把握文章;阅读时要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尽可能用已有知识了解作者生活经历,思想情感;尽可能关注可以了解到的信息,可以“查题干”、“查题目”、“查提示”“查过渡”、“查修辞”、“查中心”、“查指代”、“查省略”等;善于寻找文中内容或情节所演绎和归纳的因果关系,因为“追因法”是命题的主要方法。登临绝顶,方能一览无余;读懂全文,才可参透细微。2)答题顺序:读文时可在重点信息句上做些标志,然后读题化题。所谓化题,也就是说,我们接触文后的问题时应该明了出题人的命题意图,知道这道题目其实考的是什么,该从哪几方面回答。例如,题目问:文章开头写了某某内容,你来分析评价一下。这样的问题实质考的是什么呢?我们进行一下化题:文章开头内容分析评价——考察散文开篇选材的作用——可以从对内容、结构和主题三方面的作用来回答。那么我们化完的题目实际是问:这篇文章开头所选的材料对文章的内容、结构、中心所起的作用。文章开头的材料在内容上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如果与表达的主题一致,那么常常是开篇立意。如果与文章主题相反,那么常常是欲扬先抑。结构上能有什么作用呢?大致是全文的总纲或者铺垫之类。对主题的作用呢?大致应该是开门见山标点明主旨之类。化题完毕,定位提取,查前找后,把分散在文中的信息找寻到,对此再进行整理。最后作答。作答时能依据原文的尽量依据原文,没有的,就筛选提炼,结合自己的语文知识,进行整合。在查找信息的过程中,可灵活使用一些共性的知识。如:中心句后往往有支撑句对其进行解说,对中心句的理解就可定向在其后的支撑句上;散文中抒情、议论性文字往往表达主旨,抓住它就抓住文章的核心。又如:记叙这一表达方式,在不同文体中作用不同。在记叙文中通过事例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或人物的感情等;在说明文中往往是举例子,说明事物特征;在议论文中是举例论证,阐述事理。同是写景,有的对自然景物的喜爱,有的借物言志说理,等等;再如分析独立段的作用,可从内容、结构方面入手,就结构而言,处在段首有总领下文的作用;处在段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处于段末有总结上文的作用。学生掌握这些规律性的东西,解题会很快切入要点,不至于无从下手。3、规范答题训练明确答案表述的原则:1)忠实于题干。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如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等。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2)忠实于原文。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往往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3)忠实于语言规则。阅读题答案表述要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规定数。要尽量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多的信息。4)根据赋分分条答题原则。一道题配多少分,是给考生如何答题的一个重要的暗示。比如某道题配给2分,若要求考生概括作答,则只要答出概括内容(概括中的词语必须紧扣原文)即可;若要求用原文来作答,则是在原文中寻找两处恰当的语句(将原句稍作压缩)作答。(三)复习工作要点:帮助学生研究高考试题,归类梳理。让他们熟悉高考题目提问方式,了解基本答题技巧[题型一: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如:2005河北河南安徽山西卷《一日的春光》14题:“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含义是什么?(答案:吞咽的含义:尽情享受)2005年黑吉桂卷《春天的梦》16题“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答案:故都的解放,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解题技巧]:这类题目多用原文或整合原文语句作答答题步骤为:1、在原文中寻找答题信息先确定答题区域。即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的位置,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然后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最后“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2、答案表述三种方法1)截取。是指答案在原文中能找得到的。我们只要就题目要求,选取原文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作为答案即可。2)组合。指题目答案所在原文中的信息有好几处,但在句式,字数,表达角度等方面还不合题目要求的,我们需要对其综合,重组,使表述符合题目要求。3)自创。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中没有明确语句,需要我们根据对全篇的把握或或上下文语境,自己去悟的。就要用自己的语言,根据自己的理解,拟写答案。[题型二、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如:2001年全国卷•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答: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而是一扇窗户。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2006年江苏卷中,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没有与污染一起抵达的富裕,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答:眷念古老的农耕文明,为其终将消失而惆怅。)[解题技巧]分析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基本的方法是根据文体特点对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抒情类文章,一般是通过写景状物来抒情言志,应分析他描写了什么景物,寄寓了什么感情,阐发了什么哲理,从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基本方法:①准确把握原作,这是评价的前提和基础,要准确把握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要善于抓住文章的关键句,由表及里地进行追溯。象文章中观点与材料间的过渡衔接句,不同内容间的转换句,材料前后的提起句和阐发句都是传递作者观点和态度最明显的地方。除了文章的显现内容外,要特别注意那些隐含信息。②要“知人论世”,也就是说要把作品放入特定的时代去评价,要和作者的生平、世界观联系起来评价。③进行纵横比较,将所读作品和与之相关或相似的已有定评的作品进行比较。根据已学文章,通过联想、想象揣摩文章艺术空白的内涵。④要使用正确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特别要注意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要辨证地、历史地、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分析,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⑤根据个人生活经验,去推求、猜想作者的写作意图。⑥评价要具体、充分,有深度,不可含糊笼统。在申明自己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具体评价文章的思想意义。[题型三、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l形象如:2001年春季•这篇散文题为《黄士》,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答:①象征了“我”的父亲。②象征了辛勤一生、默默无闻的中国老一辈的农民。③象征了博大宽容。)2001年春季•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答:=1\*GB3①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②勤劳,直到临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锄头、庄稼、收割③节俭,对自己十分悭吝,舍不得乱花一分钱。④善良,与世无争,惟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的日子。⑤精神上的贫困,关心却弄不明白国家大事。)解题方法:1、对作品中人物的精神、性格、思想、感情、神态心理作出分析评价。2、要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去分析;要结合叙事情节,要根据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分析,要分析作者带倾向性的议论,揣测作者的情感倾向。语言如:1998年全国卷•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答题技巧]1、体会、琢磨和分析该作品的语言是否简洁、生动、传神、得体,是讽刺幽默、诙谐还是庄重、含蓄或深沉的风格,将这种语言风格与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考虑;。2、要注意把相关词语放入语境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特别注意语句深层含义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3、具体在鉴赏语言时,可从遣词造句(如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语言风格(如:如朱自清,自然淡雅,用工笔写意蕴;周作人平和冲淡,用淡笔写浓情;.鲁迅,苍劲雄健,刚健之中见哲思等),语体角度(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去鉴赏。4、熟知各种修辞格及其修辞功能,在鉴赏中能灵活运用。表达技巧如:2004年全国卷《痛哭和珍》: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了自己,她是怎么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作者写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2005河北河南安徽山西卷《一日的春光》:“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答案: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去。这是欲扬先抑,突出下文“一日的春光”。)[解题技巧]此类题型,一般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解答。答题要点包括三个方面:1.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2.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3.有何效果或作用。结合具体语句将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加以说明。并注意联系主题思想。总之,遇到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的题型,一定要把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回答。因为任何技巧都是为表达内容,揭示主题服务的。鉴赏表达技巧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各种表达方式的作用。二、各种句式的修辞功能。三、各种写作技巧的效果。诸如:①运用背景,可拓展视野;②蓄势于前,急转于后,常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③立“文眼”能帮助读者准确迅速地理解作品的主旨或脉络;④设置线索,可一线贯珠;⑤侧面烘托,可凸现主体;⑥欲扬先抑,“扬”效更佳;⑦虚实相生,可扩大容量;⑧回环反复,可增加韵律美;⑨疏密相间,可增加节奏美;⑩对比行文,可增加表现力;⑾幽默诙谐,可增加可读性;⑿巧用误会,能引人入胜。鉴赏示例:2006年湖北卷第19题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解题的关键是找出描写的句子,然后归类,再结合全文来分析。本题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这叫白描(或细节描写)。还有写羊儿回家后,大孔雀高兴地用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羊儿归来,母鸡们兴奋地谈着要玩一整夜,把羊、狗、鸡等都人格化了,这属于拟人化的描写。细节描写和拟人手法的特点就是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洋溢着朴实动人的生活气息,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活泼的情趣。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我们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懂得文章学、修辞学的基本知识。不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体裁及其特点等必要知识,鉴赏就难以入境。这些都是鉴赏的前提条件。鉴赏和评价文章,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万面:文章是由各个局部组成的,而各个局部又都是为整篇文章服务的,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文章是一个系统完整的有机整体,因此,我们在鉴赏评价时不能脱离局部去鉴赏文章,也不能脱离整体,鉴赏局部,而应该立足于整体把握。文章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不同时代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色;同一时代的作品,由于作家风格、思想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情调;即使是同一作家,也可以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动、个人情感的变化,写出不同情调的作品。所以,我们在阅读现代文时,要善于‘知人论世”,联系作家写作的背景和写作动机、联系作家所处的时代以及作家个人的生活经历、社会地位等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评价和鉴赏作品,特别是那些因时为事而作、表达作者特定思想情感的交章,更应如此。3、遵循文道统一原则任何文章,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优美的文章应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在文章中,“文以载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因此,鉴赏文章也应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不能割裂他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刘翩曾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内容与形式在鉴赏过程中有密切联系。我们不仅要善于抓住文章的思想内容来鉴赏文章的表现形式,还要善于通过鉴赏艺术技巧来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经典例题一】后来就这样办了,完令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问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已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姓名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惟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煦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在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像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问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1.“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姓名地被人埋葬了”的意思是()A.(他的一生)曾像流浪汉一样遭受坎坷,曾像士兵一样战斗。B.(他)终于与流浪汉、士兵那样的社会底层民众融为一体。C.(他)就像倒毙的流浪汉、无名的阵亡士兵一样在世上消失。D.(他的声名)像流浪汉、士兵等劳苦大众那样被社会吞噬。2.作者说托尔斯泰墓“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从中找出两个具体描写参观者这种心情的句子,把他们分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①②【例题讲析】1.答案:C。要了解这句话的内涵,必须结合上下文。上文写托翁的墓只是“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连姓名也没有;下文又有多处描写,突出托翁墓地那“逼人的朴素”。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作者写此句是说托翁像一个普通人那样悄悄地离开了人世,由此应选c。2.①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②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经典例题二】(1993全国高考)创造思考教学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为目的。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特点: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对于思考者或者文化而言具有新颖性和价值;创造性思维是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任务是将原本模糊的、不明确的问题清楚地勾画出来,或提出某种方案加以解决。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人们越来越要求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潜能都解放出来”,然而,“人们的创造能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它强调说:“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是并存的。”因此,有必要警惕其中妨碍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概念的内涵固定化,限制了思考,无法产生突破和解决新问题;对问题的固定反应方式,限制了发散思维的发挥,墨守成规更窒息了创新的愿望和灵感;强调记忆、练习、再现的聚敛性思考,忽略应用、联想的扩散性思维训练;情感因素不足,缺乏形象和审美内容,缺乏认知中的愉悦和激励。以上情况激发了多方面的探讨,其中,建立在吉尔福特智力结构基础上的威廉斯创造思考策略在理论上较为合理,在教学实践中也较受欢迎。吉尔福特1956年和1965年提出智力结构模式,以思维的运作、内容及结果的因素分析和形态综合这样三个角度来解释人类知识的结构。依据吉尔福特的理论模式,人类共有120种智力构成要素,其中以运作向度的扩散性思维和结果向度的转化两因素同创造性思维的关系最为密切。尤其是扩散性思维,有些学者把它说成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在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中,与扩散性思维有关的智力有24种。威廉斯根据吉尔福特的理论,经10年实验,数百名教师参与,归纳出18种创造思考教学的策略。威廉斯认为,传统教学偏重教师的教学行为,以教材或教学内容为中心,而现代教学则特别重视以学生为中心,这两者都忽视了教师、教材和学生之间不可分割的一体关系;只有将这三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发展。他曾设想过在不同学科中通过教师的教学方法来引发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威廉斯的研究,由于其设计的整体性、灵活性和明确性而易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收到了显著的效益。朗读下列话语时,语音可以有停顿(用//表示),正确的一组是()a.创造//思考教学b.创造思考//教学c.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发展d.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发展A.acB.adC.bcD.bd【例题讲析】答案:D。本题实际考查的是对句意的理解能力。它借助朗读时的停顿和短语结构分析来考查阅读能力。“创造思考教学”出现在全文第一句话中,根据这句话的意思可知这是一个偏正短语,而不是动宾短语,所以b正确。“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发展”出现在最后一个自然段,根据这句话的意思,“促进”的宾语是“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发展”,而不是“思维”;另外“促进思维”也搭配不当,所以d正确。【考点精练】(一)外形很像绚丽的树枝和花朵的珊瑚其实是一种动物,它们虽然不具备运动器官,但有口和原始消化腔,并具有肌肉结构和简单的神经系统。1.对这句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珊瑚是一种不具备运动器官的原始动物。B.珊瑚足一种有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动物,它的消化腔是原始的。C.珊瑚不具备运动器官,但有原始消化腔、肌肉结构和简单的神经系统。D.珊瑚是一种外形很像绚丽的树枝和花朵的动物。(二)身为一半的江南人,第一次看见莲,却在植物园的小莲池畔。那是十月中旬,夏末秋初,已凉未寒,迷迷蒙蒙的雨丝,沾湿了满池的杏红,但不曾淋熄荧荧的烛焰,那景象,豪艳之中别有一派凄清。那天独冲烟雨,原要去破庙中寻访画家刘国松,画家不在,画在,我迷失在画中,到现在还没有回来。没有找到画家,找到了画,该是一种意外的发现。从那时起,一个绰约的意象,出现在我的诗中。在那以前,我当然早见过莲,但睁开的只是睫瓣,不是心瓣,而莲,当然也未曾向我展开她的灵魂。在那以前,我是纳息塞斯,心中供的是一朵水仙,水中映的也是一朵水仙。那年十月,那朵自恋死了,心田空廓,久之,演成数重沙草,万顷江田。那天,苍茫告退,嘉祥滋生,水中的倒影是水上的华美和冷隽。对于一位诗人,发现了一个新意象,等于伽利略的天文望远镜中,泛起一闪尚待命名的光辉。一位诗人,一生也只追求几个中心的意象而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淮阴师范学院《中学教育基础》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化工安全概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数字电子技术4》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容器造型与纸结构》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工程价款结算指导性案例
- 2021教师法律法规心得体会范文5篇
- 油炸食品原料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考核试卷
- 知识风暴激发专业知识的无限潜能考核试卷
- 学前教育的影响因素与挑战考核试卷
- 企业文化与员工培训的连接考核试卷
- 幼儿园优质公开课:中班音乐韵律《打喷嚏的小老鼠》课件
- 质量管理体系品质保证体系图
- 人教版(新插图)三年级上册数学 第9课时 用乘除两步计算 解决-归总问题 教学课件
- 四班三倒排班表
- 《现代汉语》考试复习题库及答案
- 13J104《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板材构造》
-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二则》作业设计
- 银行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规范
- 2023老年重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中国专家共识
- 2023光伏发电工程项目安全文明施工方案
-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参考文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