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九省联考”生物完全解读
适用省份:安徽
2024年1月,安徽加入第四批新高考省份的模拟演练。本试卷优化考试内
容,突出立德树人导向,提高情境设计水平;突出学科素养、关键能力与思维品
质的考查。创新试题形式,创设真实情境,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强化“价值引领、
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多维考查模式,增强试题的应用性、探究性
和开放性,引导学生培养适应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
关键能力。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促进高中教学方式改革,助
力发展素质教育。通过开放性、探究性情境的设计,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
维能力的考查和培养,有助于高中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
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有助于高中积极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
教学,助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次生物考试试题命题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立德树人为鲜明底色,
依托高考评价体系理论框架,注重发挥生物学科的育人功能。试题体现教育领域
改革新要求,充分考虑学情实际。加强试题创新,丰富情境来源,突出对学科基
础、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进一步增强考查的有效性,助力拔尖创新人才
的培养与选拔。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
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试题结构
选择题共15道,全为单项选择。考查模块分别为:必修一,4个(细胞结
构、呼吸作用、跨膜运输、有丝分裂)、必修二4个(基因的表达、减数分裂、
生物的进化、伴性遗传)、选择性必修一2个(动物的激素调节、神经体液调节
综合)、选择性必修二3个(能量流动、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保护)、选择性必
修三2个(单克隆抗体、生物技术安全)。题目整体上先易后难,学生在做题中
容易上手。但是知识模块考查的顺序并没有按课本学习顺序,需要学生思维的灵
活跳跃。
大题总共5道。第一道必修一的光合与呼吸应用、第二道选择性必修二的生
态工程的应用、种群群落、第三道为选择性必修一的神经调节、第四道为必修二
和选择性必修三的综合考察遗传规律和基因工程的综合应用。最后一道为选择性
必修三的单克隆抗体综合应用。总体难度稍大,着重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迁移
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生活情景中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一、分值分布
试题序号必修1必修2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选择性必修3
单选择题13分
单选择题23分
单选择题33分
单选择题43分
单选择题53分
单选择题63分
单选择题73分
单选择题83分
单选择题93分
单选择题103分
单选择题113分
单选择题123分
单选择题133分
单选择题143分
单选择题153分
非选择题16题11分
非选择题17题10分
非选择题18题10分
非选择题19题78分
非选择题20题36分
总分23分19分19分19分20分
从本次生物试题具体分值分布情况可知,必修1的分值最高为23分,从分
值比重的角度来看,几本教材分值几乎相当,由此可以表明需要在日常复习上注
重细节知识,不单满足对整体板块的考查,而是两者兼顾,既注重知识板块的整
体性,又将细节性知识点贯穿其中。
二、考点盘点
题号分值所属模块必备知识关键能力
13必修一细胞器和细胞核的功能基础知识识记、理解
23必修一呼吸作用的相关应用基础知识识记、理解
33必修一跨膜运输基础知识识记、理解能
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信息获取分析
43必修一细胞周期、有丝分裂基础知识识记、理解、
分析问题的能力
53选择性必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基础知识识记、理解、
修二分析问题的能力
63选择性必K值、群落演替、生态位基础知识识记、理解
修二
73选择性必生态保护基础知识识记、理解
修二
83选择性必生命活动调节综合基础知识识记、理解
修一
93选择性必分级调节、激素的功能基础知识识记、理解
修一
103必修二基因控制性状基础知识识记、理解
113必修二减数分裂的应用基础知识识记、理解、
分析问题的能力、信息
获取分析
123必修二生物进化基础知识识记、理解
133必修二伴性遗传、分离定律基础知识识记、理解、
信息获取分析、逻辑推
理计算
143选择性必生物技术安全基础知识识记、理解
修三
153选择性必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基础知识识记、理解
修三
163必修一光反应、暗(碳)反应的物质变化和能基础知识识记、理解能
量变化力、信息获取分析
1710选择性必①种群数量变化②生态系统保护基础知识识记、理解能
修三力、信息获取分析
189选择性必①神经调节②实验设计和应用基础知识识记、基础知
修一识理解、信息获取分
析、实验设计能力
199必修二、①自由组合的应用②种基因工程的过基础知识识记、理解能
选择性必程力、信息获取分析
修三
2012选择性必①免疫学的应用②单位细胞培养和单基础知识识记、理解能
修一、选抗的应用力、信息获取分析、逻
择性必修辑推理计算
从本卷考点盘点看出,单选题偏重基础,有几道题目文字信息或图表信息稍
多,更注重获取信息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教材实验几乎成了必考内容,复习
时要更加注意细节。填空题涉及到的考点范围很广,代谢、遗传分析、生命活动
调节、生态、工程类的实验题占比较大,需要有较为优秀的实验设计能力,且能
够将自己的想法用生物专业词汇和精炼的语言准确表达出来。
与以往的模拟类考试试题相比较,2024年1月的高考适应性测试生物试题
最明显的变化是一方面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另一方面是大大增
加了溯因推理和实验探究类试题的比例。学生在答题中应认真从题目中找准考查
的知识点进行相应的推理和判断,并且在实验类试题的答题中要分析好前后因果,
从已学知识体系中找准答案的切入点。虽然本次考试没有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能
力。但此考查点也需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着重练习,注重练习答题语言的准确性、
完整性和简练性,可以总结出一定的答题模板,能够使答案条理更加清晰明了。
针对此次试题反应出的变化和实际考生答题情况的分析,有以下几条复习备
考建议以供参考:
1、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掌握,培养考点意识
生物学科是一门概念学科,里面含有大量的学科名词和概念。在指导学生复
习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既能的理解和应用这两大方面。新高考
下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比例增加,因此在后续复习备考中,要指导学生回归教
材,对课本中的核心知识和概念进行分解和重构,利用关键词把握知识的内涵和
延伸。在复习过程中,也可根据教师已有经验对相应知识点进行考点的预测和易
错点的重点总结,同时也可适当进行加强训练。
2、应对综合性知识的考查,培养网络意识
可在回归课本的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将课本中零散的知识
点连接成一个整体,同时也要注意发散思维,也就是说虽然复习以课本为主,但
是不能完全被课本的形式所束缚,要大胆打破课本中的章节编排方式,按照知识
点之间的联系、考试内容的考查形式进行大胆归纳,将相关知识进行充分整合。
同时进行综合类试题的训练,指导学生掌握总结相应的信息提取能力和解题技巧,
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要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
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基于必备知识教学,体现基础性;
②着重关键能力培养,体现应用性;
③以重要概念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④重视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培养;
⑤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4、关注生物热点与高中生物的联系。
定期给学生印刷相关生物热点内容,既能加深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拓展
视野,也能使学生对于高中生物知识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培养出有创新意识
的拔尖人才。
2024年安徽省高考适应性演练
生物学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细胞各部分结构既分工又合作,共同执行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内质网是一个内腔不相通的膜性管道系统,与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合成有关
B.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组成的纤维状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C.生物膜系统由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构成,具有相同的组成成分、结构和功能
D.细胞核具有核膜、核仁等结构,核膜上的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被动运输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细胞中,许多细胞器都有膜,如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
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详解】A、内质网是由膜围成的管状、泡状或扁平囊状结构连接形成一个连续的内腔相通
的膜性管道系统,是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合成、加工场所和运输通道,A错误;
B、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维持着细胞的形态,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
器,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B
正确;
C、在细胞中,许多细胞器都有膜,如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这些
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
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与配合,C
错误;
D、细胞核具有核膜、核仁等结构,核膜上的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不是被
动运输,被动运输是跨膜运输方式,D错误。
故选B。
2.下列有关细胞呼吸及其原理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乳酸发酵会产生使澳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的物质
B,酵母菌无氧呼吸会产生使酸性重铭酸钾溶液变为灰绿色的物质
C.黏土掺沙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有氧呼吸,促进根系生长
D.地窖中甘薯的呼吸作用会增加密闭环境内CO2浓度,有利于贮藏
【答案】A
【解析】
【分析】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原理是:
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
2,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02可用澳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鉴定,因为C02可使澳
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或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重倍酸钾鉴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详解】A、二氧化碳会使澳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乳酸发酵不会产生二氧化碳,即乳酸
发酵不会产生使浪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的物质,A错误;
B、酵母菌无氧呼吸会产生酒精,使酸性重铝酸钾溶液变为灰绿色,B正确;
C、黏土掺沙会增加氧气含量,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系吸收无机盐,从
而促进根系生长,C正确;
D、地窖中甘薯的呼吸作用会增加密闭环境内C02浓度,可以抑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
的消耗,有利于贮藏,D正确。
故选Ao
3.骨骼肌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钙泵可维持细胞质基质的低Ca2+浓度。骨骼肌细胞中Ca2+
主要运输方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Ca2+与钙泵结合,会激活钙泵ATP水解酶的活性
B.钙泵转运Ca2+过程中,会发生磷酸化和去磷酸化
C.Ca2+进入内质网是主动运输,出内质网是协助扩散
D.Ca2+进入细胞质基质的过程,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1、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顺浓度梯度、需要转运蛋白、不消耗能量,如图中Ca2+
通过通道蛋白进行运输;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逆浓度梯度、需要载体蛋白、消耗能量,如图
中Ca2+通过钙泵进行运输。
2、ATP水解释放的磷酸基团使蛋白质等分子磷酸化,这在细胞中是常见的。这些分子被磷
酸化后,空间结构发生变化,活性也被改变,因而可以参与各种化学反应。
【详解】A、参与Ca2+主动运输的钙泵是一种能催化ATP水解的酶,当Ca2+与其相应位
点结合时,其ATP水解酶活性就被激活了,A正确;
B、钙泵转运Ca2+过程中,ATP水解释放的磷酸基团会使钙泵磷酸化,导致其空间结构发
生变化,将Ca2+释放到膜另一侧,然后钙泵去磷酸化结构恢复到初始状态,为再次运输
Ca2+做准备,B正确;
C、Ca2+进入内质网需要ATP提供能量、需要载体蛋白,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钙泵可维
持细胞质基质的低Ca2+浓度,所以细胞质基质中Ca2+浓度低于内质网中Ca2+的浓度,Ca2+
出内质网需要通道蛋白的协助、顺浓度梯度运输,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C正确;
D、Ca2+进入细胞质基质的过程,需要通道蛋白的协助,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
要与通道蛋白结合,D错误。
故选D。
4.某种连续分裂的动物细胞,细胞周期如图所示,包括Gi期(8h)、S期(8h)、G2期(6h)
和M期(2h)。现有该种细胞若干,为使所有细胞处于细胞周期同一时相,需按如下步骤操
作:①在培养液中添加过量TdR(一种DNA合成抑制剂),培养细胞足够时间;②去除TdR,
培养细胞10h;③再次添加过量TdR,培养细胞足够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操作①后,原处于S期的细胞停滞于S/G2交界处
B.操作①后,原处于M期的细胞停滞于Gi/S交界处
C.操作②后,培养液中没有处于S期的细胞
D.操作③后,所有细胞都停滞于Gi/S交界处
【答案】A
【解析】
【分析】在培养液中添加过量TdR(一种DNA合成抑制剂),处于S期细胞立刻被抑制。
【详解】A、操作①:在培养液中添加过量TdR(一种DNA合成抑制剂),培养细胞足够时
间后,原处于S期细胞被抑制,A错误;
B、操作①:在培养液中添加过量TdR(一种DNA合成抑制剂),原处于M期的细胞沿着
细胞周期运转,最后停在G1/S交界处,B正确;
C、操作②:去除TdR,培养细胞10h,使所有被积累在G1/S期和停留在S期(8h)的细胞
都通过S期,C正确;
D、操作③后,再次添加过量TdR,培养细胞足够时间,细胞群体通过G2、M和G1期的运
转,最终被阻滞在G1/S交界处,D正确。
故选Ao
5.研究人员对某森林生态系统一年内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W-aOo
根据表中信息,下列有关该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生产植食性动肉食性动分解者
者物物
流入能
9.8x1081.5X1082.1X107——
量
呼吸作
6.1X1088.1X1071.6X1071.7X108
用
A.肉食性动物处在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
B.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都相同
C.初级消费者摄入的总能量是L5xl08j.m2.ai
D.该生态系统未利用的能量约L03xl08j.m2.ai
【答案】D
【解析】
【分析】同化能量的去向有四个:呼吸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
【详解】A、肉食性动物不一定捕食植食性动物,如也可捕食肉食性动物,因此肉食性动物
不一定处在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A错误;
B、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一定
都相同,如植食性动物由于分解纤维素的能力低,导致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能量传
递效率低,B错误;
C、流入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因此初级消费
者摄入的总能量应大于1.5xl08J-m2・al,C错误;
D、该生态系统未利用的能量=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一所有生物呼吸散失的能量=9.8x108—
6.1x108-8.1x107-1.6x107-1.7xl08=1.03xl08Jm2al,D正确。
故选D。
6.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地区冻土大规模解冻,影响了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下列叙述错
误的是()
A.北极地区生态系统脆弱与物种丰富度低有关
B.气候变暖会导致北极地区各种群的K值变小
C.伴随气候变暖,北极苔原生物群落发生次生演替
D.气候变暖过程中,北极地区动物生态位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
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2、北极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弱
【详解】A、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代谢,由于温度的限制,北极地区生态系统中物种
数目少,丰富度极低,所以生态系统脆弱,A正确;
B、气候变暖会导致北极地区各种群的K值可能会变大也可能会变小,也有可能不变,B错
误;
C、伴随气候变暖,有利于灌木的生长,北极苔原生物群落发生次生演替,C正确;
D、气候变暖过程中,温度上升,北极地区动物生态位会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B。
7.调查物种资源现状,可以评估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受威胁状况,提出科学合理的物种
资源保护和利用建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种群的数量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出现波动
B.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是导致物种濒危的重要因素
C.物种调查的准确性与样方大小无关而与样方数量有关
D.鸟类种群数量调查可通过辨别鸟类鸣叫声差异来进行
【答案】C
【解析】
【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
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数量
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A、由于阳光、温度、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如种群数量)也
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A正确;
B、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是导致物种濒危的重要因素,B正确;
C、物种调查的准确性与样方大小有关,与样方数量有关,C错误;
D、通过鸣唱来识别鸟类,不会对鸟类的生活产生影响,是一种非损伤、低干扰的识别方法,
D正确。
故选Co
8.人在剧烈运动时,机体功能会发生一些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下丘脑渴觉中枢兴奋B.胃肠蠕动加强
C.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D.支气管收缩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长时间剧烈运动过程需要消耗大量葡萄糖,细胞产生大量能量,大部分以热能
形式释放,汗腺分泌加快。
人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部分。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
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
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的相反的。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
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详解】A、渴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A错误;
B、人在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胃肠蠕动减弱,B错误;
C、当进行较长时间剧烈运动时,与运动前相比,血糖水平下降,此时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
动会加强,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C正确;
D、人在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支气管扩张,D错误。
故选C。
9.肾上腺皮质激素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肾上腺皮质激素包含醛固酮、皮质醇和肾上腺素
B.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的人可能会患糖尿病
C.皮质醇缺乏主要引起水盐代谢紊乱导致机体功能衰竭
D.下丘脑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调控垂体分泌相应激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的分级调节机制:下脑分泌促激素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激素,进而促进
某内分泌像分泌激素;激素调节的反馈调节机制:某内分泌腺分泌激素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对
相关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详解】A、肾上腺包括皮质和髓质,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醛固酮,肾上腺髓质分泌肾
上腺素,A错误;
B、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主要表现为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糖皮质激素作用之一是升高血糖,
因此人可能会患糖尿病,B正确;
C、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可以调节血钠平衡,缺乏时会致使水盐代谢紊乱,循环血量
严重不足,动脉血压降低,从而引起机体功能衰竭,C错误;
D、下丘脑可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调控垂体分泌相应激素,D错误。
故选B。
10.大肠杆菌的RNA聚合酶功能强大,可以自主解开双链DNA,并进行RNA的合成。合成
出的RNA一端,很快会结合核糖体合成多肽链。某同学绘制了一幅大肠杆菌转录和翻译的
模式图,请同学们进行评议。下列有关该图的评议,正确的是()
A.RNA聚合酶沿模板链移动的方向应该是从5,向3,
B.RNA聚合酶结合位置应该包含整个DNA的解链区
C,双链解开的DNA应该在RNA合成结束后恢复双螺旋
D.图中移动的3个核糖体上已合成的肽链长度应该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转录是以一条脱氧核糖核甘酸链为模板;转录时是先以DNA单链为模板形成
RNADNA杂交区域,然后RNA与DNA分离,形成RNA单链。
【详解】A、RNA聚合酶沿模板链移动的方向应该是从3,向S,A错误;
B、转录时,RNA聚合酶与模板链的启动子结合,启动转录,不包含整个DNA的解链区,
B错误;
C、细胞内遗传信息传至RNA后,RNA从DNA链上释放,而后DNA双螺旋恢复,C正确;
D、图中移动的3个核糖体上已合成的肽链长度不同,D错误。
故选Co
11.脉抱霉的二倍体合子,会先进行减数分裂产生四个单倍体细胞,紧接着再进行一次有丝
分裂,产生的8个抱子在子囊中按分裂的顺序依次排列,如图所示。观察基因型Aa的脉抱
霉子囊中抱子的颜色,基因型A的抱子深色,a的抱子浅色,以下①〜④四种不同的结果中,
支持细胞中同源染色体间A与a交换发生在DNA复制之后的是(假设只发生一次交换)(
A.①B.②C.③④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脉抱霉的二倍体合子,会先进行减数分裂产生四个单倍体细胞,紧接着再进行一次
有丝分裂,产生的8个抱子在子囊中按分裂的顺序依次排列,发育形成菌丝,最后菌丝通过
受精作用,重新形成合子。
【详解】由题意可知,二倍体合子的基因型是Aa,由于发生减数分裂过程,且同源染色体
之间发生了片段交换,所以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同源染色体分离了,产生的两个细胞
里面的基因都是Aa,接着又经历了减数第二次分裂和一次有丝分裂,因此形成的8个抱子
里顺序为前四个和后四个分别都是AAaa(顺序可以打乱),因此D正确。
故选D。
12.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有时会造成野生动物种群栖息地的碎片化,原先的大种群被分散
成若干很少联系甚至不联系的小种群。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种群中的致病基因频率会因为自然选择而不断降低,直至为零
B.碎片化初期小种群间基因频率可能相差大,但不是自然选择造成的
C.碎片化后的小种群遗传多样性降低,近亲交配增多而容易衰退
D.碎片化后的各小种群间基因交流减少,基因库的差异不断扩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
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
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
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
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详解】A、种群中的致病基因频率会因为自然选择而不断降低,会处于较低水平,但不会
为零,A错误;
B、碎片化初期小种群间基因频率可能相差大,因为此时种群数量低,基因频率偏差较大,
但不是自然选择造成的,B正确;
C、碎片化后的小种群因为地理隔离会减少个体间交配繁殖的机会,遗传多样性降低,近亲
交配增多而容易衰退,C正确;
D、环境的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差别,导致基因库的差异不断扩大,
D正确。
故选Ao
13.下图是某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一个系谱图。下列有关该遗传病的判断,正确的是()
A.IV2患病风险是1/16
B.III2的X染色体来自12的可能性是1/4
C.由于近亲婚配,W1患病风险比W2大
D.女性因有两条X染色体,比男性患病率高
【答案】A
【解析】
【分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的判断:无中生有是隐性,隐性遗传找女病,女病父子都病,很
有可能为伴性;若其父子有正常的,一定是常染色体上的遗传病。有中生无是显性,显性
遗传找男病,男病母子都病,很有可能是伴性;若其母女有正常的,一定为常染色体上的遗
传病。
【详解】AC、分析系谱图可知,该病为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若用a来代表患病基因,
I1和12的基因型分别是XAY和XAXa,因为他们生了一个患病儿子。所以114是
1/2XAXA和1/2XAxa,由于114的配偶都是正常人,贝IJIII3和III4的基因型都为3/4XAXA
和l/4XAXa,由于她两的配偶都是正常人,因此后代患病的概率都为1/4x1/4=1/16,A正
确,C错误;
B、由于III2是正常男性,因此其含XA染色体只能来自于其母亲,即112,因为H2有一个
患病儿子,因此她的基因型是XAXa,而Xa基因只能来自于12,因此,其XA基因来自
于II,所以III2的X染色体来自于I1,B错误;
D、女性由于有两条X染色体,在X隐性遗传病上患病风险比男性低,D错误。
故选A„
14.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生物安全是指国家有效防范和应对危险生物因子
及相关因素威胁,生物技术能够稳定健康发展,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态系统相对处于没有危险
和不受威胁的状态,生物领域具备维护国家安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高致病性微生物须在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中开展实验活动
B.生物技术可广泛应用在人类自身基因组改造和新物种创造中
C.外来入侵物种可能增加本土食物来源却给自然生态造成破坏
D.动物饲料中的抗生素会通过食物链使人体微生物耐药性增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是为维护国家安全,防范和应对生物安全风险,保
障人民生命健康,保护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生物技术健康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
同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制定的法律。
【详解】A、高致病性微生物须在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中开展实验活动,防止造成致病性
微生物外泄,造成污染,危害生物健康,A正确;
B、生物技术可应用在新物种创造中,但对人类自身基因组改造到目前还存在相应的问题,
难以实现,B错误;
C、外来入侵物种可能增加本土食物来源,但如果缺乏天敌会造成自然生态破坏,C正确;
D、长期使用抗生素,必然产生残留,而其残留在动物饲料中的抗生素,会随着食物链进入
人体引发微生物的耐药性,D正确。
故选B。
15.单克隆抗体在疾病诊断治疗和病原体鉴定中发挥重要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将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后就获得了产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
B.单克隆抗体是由杂交瘤细胞系所产生的不同于天然抗体的人工合成生物分子
C.将细胞毒素与单克隆抗体结合可以实现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并杀伤肿瘤细胞
D.将一种灭活病原体作为疫苗接种人体后会产生针对抗原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1、单克隆抗体是指由单个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成的杂交瘤细胞,进行进
行有丝分裂增殖形成的细胞系所产生出的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的抗体。
2、单克隆抗体的优点: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能大量制备。
3、单克隆抗体的作用:①作为诊断试剂:(最广泛的用途)具有准确、高效、简易、快速的
优点;②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癌症,可制成“生物导弹”。
【详解】A、将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后就获得了产生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但不是
一种抗体,A错误;
B、单克隆抗体是由杂交瘤细胞系所产生的与天然抗体相同生物分子,B错误;
C、将细胞毒素与单克隆抗体结合可以实现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并杀伤肿瘤细胞,C正确;
D、将一种灭活病原体作为疫苗接种人体后会产生针对抗原的特异性的抗体,但不是单克隆
抗体,单克隆抗体是由杂交瘤细胞产生的,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16.为探究远红光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以长势一致的某品种黄瓜幼苗为实验材
料、在固定红蓝光强度及比例(200umol.m2.si,红光:蓝光=4:1)的基础上,添加低强度远
红光(15呵ol-m2.si,LFR)、中强度远红光(130「imol-m2.si,MFR)和高强度远红光
(200molm2-s1,HFR)处理,结果见下图。
注:气孔导度反映气孔开放的程度;Rubisco是催化CO2固定形成C3的酶。
回答下列问题。
(1)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其中蓝光依靠(填色素名称)
吸收;同时,光还作为环境信号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其中感受红光和远红光的受体是
(2)与LFR处理相比,HFR处理会使得黄瓜幼苗光合作用强度。据图
分析,出现该结果的原因是o
(3)某同学推测,上述实验中的黄瓜叶片色素含量随着远红光强度的增加而递减。用纸层
析法设计实验验证这一推测,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
【答案】(1)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②.光敏色素
(2)①.减弱②.与LFR处理相比,HFR处理导致黄瓜幼苗中Rubisco酶活性降
低,抑制CO2固定形成C3化合物
(3)实验思路:将上述实验中的生长状况相似的黄瓜幼苗分别在不同远红光强度,相同且
适宜环境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分别取等量叶片进行研磨,利用纸层析法进行对叶片色素进
行提取分离。
预期结果:随着远红光增加,叶片中提取出的色素条带变细,则说明上述实验中的黄瓜叶片
色素含量随着远红光强度的增加而递减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吸收光能并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
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能最终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光质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
的重要光环境因素,其中类胡萝卜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小问1详解】
光合色素可分为叶绿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其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光还作为环境信号影响
植物的生长发育,其中感受红光和远红光的受体是光敏色素。
【小问2详解】
与LFR处理相比,HFR处理会使得黄瓜幼苗光合作用强度减弱。根据图示分析可知,与LFR
处理相比,HFR处理导致黄瓜幼苗中气孔导度和细胞间CO2浓度均增加,但是Rubisco酶
活性降低,进而抑制C02固定形成C3化合物。
【小问3详解】
某同学推测,上述实验中的黄瓜叶片色素含量随着远红光强度的增加而递减。验证该预测可
将上述实验中的生长状况相似的黄瓜幼苗分别在不同远红光强度,相同且适宜环境条件下培
养一段时间,分别取等量叶片进行研磨,利用纸层析法进行对叶片色素进行提取分离。如果
随着远红光增加,叶片中提取出的色素带变细,则说明上述实验中的黄瓜叶片色素含量随着
远红光强度的增加而递减。
17.为研究土壤食细菌线虫对农药A降解菌的影响,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适宜培养条件下,利
用农药A污染已灭菌土壤,设计实验:对照组接种农药A降解菌,实验组接种农药A降解
菌和食细菌线虫,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0~168d培养期内,食细菌线虫种群形增长。
(2)上述培养条件下,农药A降解菌和食细菌线虫数量在07d增加缓慢或减少,可能原因
是;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农药A降解菌数量的变化说明
(3)可以利用某些特定生物对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的能力将其从污
染土壤中去除。若将本实验研究结果应用于农药A污染的农田土壤修复,分别从生物因素
和非生物因素角度考虑,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修复效果?0
【答案】(1)S(2)①.种群基数小,需要适应新环境,增长较缓慢②.食细
菌线虫使农药A降解菌的数量减少
(3)①.修复②.生物因素:与其他种类生物种间关系;非生物因素角度考虑: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解析】
【分析】种群的数量增长模型:“S”形曲线:由于食物空间有限,种内竞争加剧。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在0~168d培养期内,食细菌线虫种群呈“S”形增长。
【小问2详解】
上述培养条件下,农药A降解菌和食细菌线虫数量在07d增加缓慢或减少,可能原因是种
群基数小,需要适应新环境,增长较缓慢。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农药A降解菌数量的变
化说明食细菌线虫使农药A降解菌的数量减少。
【小问3详解】
可以利用某些特定生物对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的修复能力,将其从污染土壤中去除。若将
本实验研究结果应用于农药A污染的农田土壤修复,需要考虑的生物因素是:与其他种类
生物的种间关系;非生物因素角度考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18.在保持动物呼吸功能的前提下,横断脊髓与高位中枢的联系,则横断面以下脊髓暂时丧
失了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简称脊休克。脊休克过去后机体功能可部分
恢复,但不能很好适应正常生理功能的需要。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调节的作用途径是o
(2)神经细胞胞外Na+浓度降低时,动作电位幅度,神经递质释放量
(3)脊休克发生时,动物(填“有”或“无")排尿排便反射;脊休克过
去后,若动物出现大小便失禁,其原因是o
(4)在蛙脊髓某水平面横断脊髓后(图中横断面1),蛙出现脊休克,该现象维持约几分钟
后,机体功能逐渐恢复。为证明脊休克不是切断脊髓的损伤刺激本身引起的,可采用二次横
断的方式验证。图中合适的手术一位置是(填数字),手术后,脊休克现
象(填"会"或"不会”)第二次出现。
【答案】(1)反射弧(2)①.减小②.减小
(3)①.无②.脊休克过去后,脊髓的反射功能恢复,但失去了和大脑皮层的联系
(4)①.3②.不会
【解析】
【分析】排尿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切断脊髓后,出现脊休
克,脊休克是由脊髓突然失去了与脑中高级神经中枢的联系所致。
【小问1详解】
神经调节的作用途径是反射弧,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
【小问2详解】
动作电位的形成与Na+内流有关,若Na+内流越多,则动作电位的峰值越大,因此若神经细
胞胞外Na+浓度降低时,动作电位幅度减小,兴奋性降低,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
【小问3详解】
脊休克是指在保持动物呼吸功能的前提下,横断脊髓与高位中枢的联系,则横断面以下脊髓
暂时丧失了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因此脊休克发生时,动物无排尿排便反射;脊
休克过去后,若动物出现大小便失禁,则说明横断面下的脊髓恢复了反射功能,但由于失去
了和大脑皮层的联系,因此会出现大小便失禁。
【小问4详解】
恢复后对动物在第一次离断水平下方(即3位置)行第二次脊髓离断术,“脊休克”不再出现,
说明切断脊髓不会导致脊休克。即脊休克的发生是因为离断面下的脊髓突然失去高级中枢的
调控,而非切断脊髓损伤刺激。
19.萝卜是百姓喜爱的一种蔬菜,筛选优良性状,开展种质创新,对落实国家“种业振兴行
动”计划,丰富“菜篮子工程”有重大应用价值。
(1)采用常规杂交育种,可培育出不同根形的品种。萝卜的根形由A、a和R、r两对等位
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现将两种稳定遗传的圆形萝卜进行杂交,Fi全为扁形;Fi自交,
F2有扁形、圆形和长形三种表型,比例为9:6:由题意可知,F2中,长形萝卜的基因型
为,扁形萝卜中杂合子比例为o
(2)利用返回式航天器搭载萝卜种子可使细胞产生基因突变。假设突变发生在某基因的内
部,若编码区缺失一个核甘酸,则会引起编码的肽链改变;若突变是一
个核昔酸的替换,但没有引起编码的蛋白质功能改变,其原因可能是(答
出2点即可)。
(3)萝卜硫素具有抗炎、抗癌等生理功能,由黑芥子酶(Myr)水解前体物质形成。研究
人员提取总RNA、逆转录形成cDNA,然后设计Myr基因特异引物,采用PCR方法扩增目的
基因,经凝胶电泳后,发现有多条扩增带(其中也包含目的基因片段)。在不改变引物、PCR
扩增体系和模板量的情况下、可采用的方法,特异扩增目的片段。研究
人员对扩增出的DNA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序列信息见下图,推测其最多可以编码
个氨基酸的多肽(终止密码子为UAA/UAG/UGA)。在多肽合成过程中,tRNA"搬
运“氨基酸到核糖体上,氨基酸结合部位在tRNA的端。
(4)研究人员希望采用Ti质粒上的TDNA转移Myr基因,以便获得萝卜新品种。图中A、
B、C、D、E为5种限制酶及其酶切位点,选用(填字母)进行酶切,
以使插入TDNA中的目的基因正确表达;将转入目的基因的体细胞培养形成
,分化成植株,用于生产。
【答案】19.aarr8/9
20.①.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②.密码子兼并性或者突变的位置位于非
编码区
21.①.减少循环次数或者提高退火温度②.89③.3,
22.①.C和D②.愈伤组织
【解析】
【分析】基因工程的核心工作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所含的结构有启动子、
目的基因、终止子、复制原点、标记基因,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驱动
基因转录出mRNA,最终表达出蛋白质,终止子位于基因的下游,也是一段特殊的DNA片
段,功能: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