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设计》课件-第四章: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_第1页
《园林建筑设计》课件-第四章: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_第2页
《园林建筑设计》课件-第四章: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_第3页
《园林建筑设计》课件-第四章: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_第4页
《园林建筑设计》课件-第四章: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第四章——一、中学西传马可·波罗(MarcoPolo,1254-1324)早在马可波罗时代,东方的魅力就令西方人心驰神往。在他们看来,东方便是“异域的福地”。这里有四季如春的气候、丰产繁荣的农业、“无限富足”的物产和高度发展的文明。在开明君主的统治下,民众过着幸福安宁的日子。当时西方人并不去印证这些设想是否属实,便将东方看作是理想社会的象征。达·伽马(Vasco

da

Gama,1469-1524)1600年底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开始从东方贸易中获得巨大利益。随后在荷兰、丹麦、瑞典、法国等国也相继成立了东印度公司。来自东方的商品深受人们欢迎,精湛的东方手工艺品,尤其是中国的瓷器、漆画、壁纸、丝绸等,令西方人赞叹不已。

自1497年起,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开拓了从欧洲绕好望角抵达印度的海上航线,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大批商人来到中国。纽霍夫(JohanNieuhof,1618-1672)1665年,荷兰首个驻北京大使纽霍夫根据传教士的材料写了一份报告:《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节出使鞑靼可汗,即现今中华帝国》,其中提到中国建筑艺术,尤其赞美了南京附近的报恩寺琉璃塔。纽霍夫的报告后来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和德文等西方文字,使西方人对中国的文化艺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17、18世纪是欧洲近代哲学的高峰时期,德国是这个峰巅的所在地:康德、黑格尔、谢林等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都在德国。而莱布尼茨是他们的先驱。莱布尼茨(GottfriedWilhelmvonLeibniz,1646-1716)是文艺复兴时的、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学者,他是德国最重要的自然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狄德罗称之为德国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此外他还是外交家和科学活动家,曾创办了当时被看做世界四大科学院之一的柏林科学院,他甚至还应俄国彼得大帝的要求,帮助俄国建立了彼得堡科学院。欧洲人的进取精神在莱布尼茨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你看他对遥远而陌生的中国表现出巨大的兴趣。他从21岁起就对中国进行孜孜不倦的研究,直到老死也没有停止过。莱布尼茨德国——哲学家唱出最高音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把中国视为人类社会最好的标本,说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袤、人口最多而且治理最好的国家。”他认为人类文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无不从中国肇始,并且早就遥遥领先。他称赞中国的历史记载“几乎没有丝毫的虚构和奇谈怪论,绝无埃及人和希腊人那种自称受到神的启示的上帝的代言人;中国人的历史一开始就写得合乎理性。”伏尔泰也高度称赞中国天文学的成就和神奇。伏尔泰把孔子的儒家学说看做他心目中的自然神论,认为这种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的“理性宗教”足以取代盛行于西方的带有迷信色彩的“神示宗教”。在伏尔泰看来,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啻是道德的最高准则,应当成为每个人的座右铭。法国——伏尔泰伏尔泰曾经结识了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二世,一度成为好友,所以被这位大帝接到他的行宫——波茨坦“无忧宫”住了几个月。在伏尔泰的影响下,腓特烈大帝对中国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在他的“逍遥园”里,在无忧宫旁边盖了一座“中国茶亭”,成为这个皇家园林里的醒目的一景。法国——伏尔泰壮观的无忧宫是一座可可式宫殿,是普鲁士菲特烈大帝为自己建造的夏宫。从“无忧”这个名字我们可以看出,菲特烈大帝希望能够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这里。

无忧宫的代表性景观包括罗马皇帝的半身像、装饰性雕像以及一间中式风格的茶室。第一节中学西传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对西方的影响中国艺术对西方艺术发生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园林艺术。

中国园林那种飞檐翘角的亭榭、高耸的层塔,富有妙趣的石桥、假山、钟楼以及蜿蜒的小径等都使他们赞赏不已。

他们还专门给“蜿蜒小径”创造了一个新的名词,叫“蛇形曲线”。当年席勒就很欣赏这种蛇形曲线。1.1中国园林艺术对西方的影响18世纪西方园林的发展,无疑受到东方文化艺术的极大影响。在此之前,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就激发了西方人丰富的想象力。一提到东方人们就会联想到远东那些细腻精湛的手工艺品。1.1.1中国建筑艺术对法国的影响从17世纪下半叶起,中国艺术开始渗透到西方建筑之中。1670至1671年间,路易十四在特里阿农兴建了一所宫殿,采用蓝白色琉璃瓦房顶,称为特里阿农瓷宫。路易十四出于对中国帝王神秘后宫的想象,把自己私下寻欢作乐的场所兴建成心目中中国皇宫的样子。

这座建筑在结构上没有真正采用中国建筑式样,只在装饰风格上带有中国建筑的痕迹,反映出路易十四试图证明西方国王在财富、权力和品位上优于东方君主的思想。特里阿农瓷宫17世纪,欧洲的建筑正值巴洛克时期,中国建筑的雕梁画栋以及美妙的建筑曲线,在某种程度上,与这个时代所追求的自由、动感、华丽不谋而合。但是,那时的中国艺术品价比黄金,是普通人望尖莫及的奢侈品,中国风也是一种只属于皇室与贵族的时尚。欧洲首个中国风建筑是法国凡尔赛宫的特里阿农瓷宫(Trianondeporcelaine),是1670年路易十四在为取悦其情人蒙特斯潘夫人(MmedeMontespan)而建造的。后来路易十四有了新欢,瓷宫失修,只存在了短短的17年。

其实,这座建筑非常明显是巴洛克风格,唯一与中国联系起来的只有那个贴着蓝白色彩陶的大屋顶,勉强让人想起中国的青花瓷。风景式造园在法国流行的根源,还在于人们对大自然的强烈向往,崇尚自然的特征在园林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所展示。就表现方法而言,法国的风景式造园较之英国显得更加丰富。英国风景式造园主要展示了英国的牧场风光;而法国造园家倾向于用建筑来增加园林的生气,表现田园风光也常常采用乡野常见的各种建筑物,园林外观与小村落很相似。1.1.1中国建筑艺术对法国的影响法国中世纪园林庭院形式简单,以十字形园路或水渠将园地分成四块,中心布置水池、喷泉或雕像。修剪技术十分流行,有各种几何体、鸟兽形状。园中设置覆盖葡萄等攀援植物的花架、绿廊、凉亭、栅栏、墙垣等。18世纪下半叶,由于钱伯斯著作的影响,英国人对中国建筑和园林艺术的了解更加深入,中国建筑和园林艺术风格的影响也更加具体了。

钱伯斯1742-1744年间到过中国的广州,比当时的西方设计师更了解中国。他在1757年出版了《中国的建筑意匠》和《中国的建筑、家具、服饰、机械和器皿的设计》,1772年又出版了《东方造园论》,在欧洲产生了极大影响。1.1.2中国园林艺术对英国的影响1757至1763年,钱伯斯主持设计兴建丘园。他借鉴中国造园手法,在园中挖湖堆山、构筑岩洞,并建造了一座十层八角中国宝塔和称为孔子之家的阁楼。钱伯斯设计的宝塔明显地模仿了南京报恩寺的琉璃塔,但在造型、色彩等方面与中国的宝塔还有一定差距。中国人按照宗教和风水习惯,宝塔的层数只能是奇数。最早介绍报恩寺琉璃塔的纽霍夫说的是十层,结果以讹传讹。尽管如此,这两栋建筑,还是比之前欧洲任何一栋中国式建筑,都更接近真正的中国式样。1.1.2中国园林艺术对英国的影响在钱伯斯的影响下,西方人在园中兴建中国式小建筑的风气十分盛行。中国式样的宝塔、小桥、假山、亭子等,与欧洲古典式样的庙宇、哥特式废墟,以及摩尔式样的清真寺、金字塔、方尖碑等,融合在“如画的”风景之中。1.1.2中国建筑艺术对英国的影响18世纪德国萨克森公国的统治者就曾在德累斯顿附近的易北河畔盖了一座皮尔尼茨宫,其中的“水宫”就是按中国建筑的风格建造的。德国卡塞尔一位以往的伯爵威廉·索赫还在一条叫“吴江”的小溪旁建了个“木兰村”,连挤牛奶的黑人都穿中国服装,俨然是个江南园林。至于波茨坦的茶亭和慕尼黑的木塔就更是代表作了。慕尼黑英式公园里的“中国木塔”1.1.3中国园林艺术对德国的影响六角凉亭,被称为中国茶亭(ChinesischesTee-haus)。这是德国园林中较早的中国式建筑,茶亭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伞状圆形屋顶、上盖碧瓦、黄金圆柱落地支撑的建筑结构。在镀金柱廊内有一圈想象的中国人物雕像,亭内桌椅完全仿造东方式样制造。亭前矗立着一只中国式香鼎。1.1.3中国园林艺术对德国的影响此外,欧洲的中国风建筑也有“杂交”品种,例如斯德哥尔摩海格公园的八角亭,是中国与中东的混血。欧洲人对于“中国”的地理概念是含糊不清的,他们把印度、日本、东南亚等地区的建筑风格也纳入中国风。更重要的是,欧洲人根本不在乎什么是真正的中国建筑,中国风只是一种时髦和新奇,是他们对遥远神秘的东方一种美好的想像。1.1.4中国园林艺术对西方的影响到18世纪末,对欧洲园林中出现的中国式建筑的指责声就更多了。德国造园理论家赫希菲尔德认为:对稀有、奇特的外来建筑模式的仿造,与本土的气候和自然风貌相抵触。他举例说:一座宝塔、小桥或小船,仿佛把我们带到了亚洲,但它们周围的景观、树木和天空,却时时让我们确信,自己仍站在德国的土地上,这种错位使风景陷入混乱。1.1.4中国园林艺术对西方的影响在清朝专制体制的实质日趋为欧洲人所了解后,西方人发现儒家伦理与中国现实并不相符。德国诗人赫尔德猛烈抨击中国的落后和衰败,使远东乌托邦模式渐渐失去了吸引力,取而代之的是对所有远东国家地理、人种、古代艺术更广泛的科学兴趣。曾对西方造园观念产生影响的中国艺术,逐渐被印度波斯风格所代替,但其影响也仅局限于建筑装饰风格方面。赫尔德(Johann

G.

vonHerder,1742-1792)1.1.4中国园林艺术对西方的影响二、西学东渐2.1西方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16世纪晚期,最早的耶稣会教堂在澳门诞生。这个由传教士斯皮诺拉(CarloSpinola)设计的作品由此打开了中国建筑的“西化史”。西方建筑文化传播的先驱——

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1583年,精通天文和数学的意大利神父利玛窦受耶稣会派遣来到中国,他边研读四书五经、孔孟之道,边向中国官员传授科学知识,因而获准在中国居住了18年,并成功地在北京觐见了万历皇帝。随后罗马教廷派遣大批传教士前往中国传教,开创了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新纪元。1601年,利玛窦出版了有关中国的记述,使欧洲人对中国有了更多的了解。此后欧洲商人和传教士写回的报告都极力渲染中国的魅力,在欧洲各国形成了一股“中国热”。2.1.1明末清初“洋风”开始盛行明清时期的西方建筑局限于少许的教堂式建筑。如澳门的第一座西式教堂圣保罗教堂(俗称“大三巴”教堂)、中国内地的第一所西洋式基督教教堂肇庆仙花寺等。

这些西方建筑都由外国传教士设计,他们根据西方教堂设计图纸,沿袭了西方古典教堂建筑的基本特征,包括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圣保罗教堂(俗称“大三巴”教堂)2.1.2中西园林艺术结合的典范

——圆明园长春园从1745年开始兴建到1751年基本成型,用了六年左右的时间,最终成为一个中西合璧、堪称完美的园林。

跟圆明园本园相比,长春园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景园。长春园西洋楼观水法巴洛克石门长春园的北部是著名的西洋楼,是一组欧式宫苑建筑群,占地约6.7万平方米,设计者是传教士郎世宁、王致诚、蒋友仁等人。

这是中国的皇家宫苑中第一次大规模仿建的西洋建筑和园林。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

((GiuseppeCastiglione,1688.7.19—1766.7.16))

《清史稿》:郎世宁,西洋人。康熙中入值,高宗(乾隆)尤赏异。凡名马,珍禽,异草。辄命图之,无不栩栩如生。设色奇丽,非秉贞等所及。为清代宫廷十大画家之一,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经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50多年,并参加了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极大地影响了康熙之后的清代宫廷绘画和审美趣味。

主要作品有《十骏犬图》《百骏图》《乾隆大阅图》《瑞谷图》《花鸟图》《百子图》等。法国传教士、画家王致诚(Jean-DenisAttiret,1702-1768)法国传教士、画家王致诚对中国园林艺术在欧洲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出生于绘画世家,少年在里昂习画,后留学罗马,擅长油画肖像。1738年来到中国并供奉内廷,开始并不为人所喜欢,后改习中国画法才受到中国皇帝的重视,曾参与圆明园四十图景的绘制工作。法国传教士、画家王致诚(Jean-DenisAttiret,1702-1768)王致诚在1747年《中国皇家园林特记》中赞圆明园为“万园之园、无上之园”,是“由自然天成”的。认为“人们所要表现的是天然朴野的乡村,而不是按照对称和比例的规则严谨布置的宫殿”。中国园林的特点在于不规则式构图和柔和的线形,无论是蜿蜒曲折的园路,还是变化无穷的池岸,都不同于欧洲人追求的统一和对称的造园风格。这本书在1749年被翻译成英文,因供不应求又在1752年再版,在欧洲产生了极大的反响。法国神父蒋友仁(Michael

Benoist,1715-1774)法国神父蒋友仁1744年来到中国,曾参与了圆明园西洋楼和“大水法”的设计与建造工作。蒋友仁描绘中的圆明园“一瞥之下,美景如此之多,以至于人们的想象力无法集中到几个特别的景物上。”他认为,“在中国园林里,眼光绝不会感到疲倦。”2.2西方园林艺术对中国园林的影响第一,私家园林艺术中的异质文化因子悄然出现。明清之际的江南私家园林受到西洋建筑的影响,在建筑小品的装饰和细部做法上模仿西方园林。如西式的石栏杆、西洋的套色玻璃和雕花玻璃等。第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思。明清之际,西方造园的艺术亦影响到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但这种作用是表面化的,它没有在整体布局、设计上改变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为楷模的设计理念。海晏堂三、中西园林对比

3.1中国园林的特色目录

3.2西方园林的特色3.3中西方园林共同之处

3.4中西方园林差异之处中国园林西方园林3.1中国园林的特色最大的特点:崇尚自然,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哲学上追求:清静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东方的古典园林富有诗情画意,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小中见大,虽由人做,宛自天开: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中国园林东方体系最初形成可追溯到夏商时期,距今已有四千年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玄学的影响,人们开始更加主动地关注自然,模仿自然,从而开创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做法。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的顶峰,各种艺术文化成就纷纷涌现,园林艺术在此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到北宋,抽象自然和象征自然在园林建筑中日益明显,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色。从宋至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成熟期,其间名园举不胜举,单在苏州一地,就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一系列经典作品。

此间,东方园林对自然的模仿手法还传到西方,对欧洲园林的发展和现代园林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园林

东方园林以自省、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淡泊、循矩、守拙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象、清净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中国园林古典园林代表拙政园网师园网师园是一座居住园林,位于中国东南部的苏州,建于宋朝。园内建有大量亭阁、走廊和琴室。网师园内,河畔绿树成荫,竹林曲径通幽,置身其中,游客可享受到最高境界的天人合一。苏州园林扬州杭州刘庄水竹居古典园林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巧妙的布景,独具匠心的空间安排,并借助于文学、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手段,把自然景物和人文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渲染和表达出一种“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从而使园林超越了单纯的实用居住功能,具有深厚的抒情表意性,成了中国极具民族特色的自然文化景观。中国近现代园林在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在我国开设了租界,把欧洲式的园林传到了我国,这其中上海可以说是殖民地公园建立较早较多的地方。我国公园的产生可以说这是帝国主义侵略和辛亥革命的结果,又由于辛亥革命的发源地在南方,更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无论是公园的最初阶段,还是形成具有我国特点的公园,可以说在南方都最具有代表性。以绿化为主,辅以建筑布置于城市或市郊,并为广大人民提供娱乐、游憩的公园,真正姓公并得到迅速发展,那还是解放后的事。3.2西方园林的特色创作主导思想是以人为自然界的中心。着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抗衡和对自然地控制。追求图案的美,人工的美,改造的美和征服的美。表现为开朗、活泼、规则、甚至是不顾奢侈地讲究排场。以规则式为主流,讲求的是一览无余。起源于古希腊,其于西元前5世纪学仿波斯的造园艺术,后来发展成为四周为住宅围绕,中央为绿地,布局规则方正的柱廊园。

随后希腊的园林为古罗马所继承,他们将其发展为大规模的山庄园林,不仅继承了以建筑为主体的规则式轴线布局,而且出现了整形修剪的树木与绿篱,几何型的花坛以及由整形常绿灌木形成的迷宫。西方园林西方园林的特点表现为开朗、活泼、规则、整齐、豪华、热烈、激情,有时甚至是不顾奢侈地讲究排场。古希腊哲学家推崇“秩序是美的”,他们认为野生大自然是未经驯化的,充分体现人工造型的植物形式才是美的,所以植物形态都修剪成规整几何形式,园林中的道路都是整齐笔直的。18世纪以前的西方古典园林景观都是沿中轴线对称展现。从希腊古罗马的庄园别墅,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台地园,再到法国的凡尔赛宫苑,规划设计都有一个完整的中轴系统。代表形式意大利园林法国园林英国园林德国园林美国园林意大利园林意大利台地式别墅园台地园的造园模式是在高耸的欧洲杉林的背景下,自上而下,借势建园,房屋建在顶部,向下形成多层台地;中轴对称,设置多级瀑布、叠水、壁泉、水池;两侧对称布置整形的树木、植篱及花卉,以及大理石神像、花钵、动物等雕塑。人们在林中,居高临下,海风拂面,一种独特的地中海风光尽收眼底。

意大利阿马尔菲海岸意大利台地式园林法国园林法国宫廷式花园园林的形式从整体上讲是平面化的几何图形,也就是以宫殿建筑为主体,向外辐射为中轴对称,并按轴线布置喷泉、雕塑。树木采用行列式栽埴,大多整形修剪为圆锥体、四面体、矩形等,形成中心区的大花园。法国古代寺庙园林凡尔赛宫永久的光荣——法国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是在“唯理”的美学思想下形成的,强调人工的自然美,反映人对自然的改造和控制,体现人的意志,追求的是形式美。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中对称的轴线、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构图,都充分体现了对形式美的追求和推崇。凡尔赛宫英国园林英国自然风致式园林

英格兰和苏格兰民族对园林的形式形成了崇尚自然的理念,远处片片疏林草地,近观成片野花,曲折的小径环绕在丘陵间,木屋陋舍点缀其中,没有更多的人工雕琢之气。情感的自然——英国园林

英国园林大多数以植物为主题。英国风景园的特点是以发挥和表现自然美出发,善于运用风景透视线,采用“对景”、“借景”手法,从建筑到自然风景,采用由规则向自然的过渡手法。植物采用自然式种植,英国风景园创建了各种不同的人类自然环境,后来发展了以某一风景为主题的专类园,如岩石园、高山植物园、水景园、沼泽园以及以某类植物为主题的蔷薇园、百合园等,这种专类园对自然风景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对造园艺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德国园林理性的光芒——德国景观设计

德国的景观设计充满了理性主义的色彩,其景观是综合的理性化的,按各种需求、功能以理性分析、逻辑秩序进行设计,景观简约,反映出清晰的观念和思考。简洁的几何线、形,体块的对比,按照既定的原则推导演绎,它不可能产生热烈自由随意的景象,而表现出严格的逻辑,清晰的观念,深沉、内向、静穆。自然的元素被看成几何的片断组合,但这种理性透出了质朴的天性,来自黑森林民族对自然的热爱,自然中有更多的人工痕迹表达,在自然与人工的景观中给人的强烈的印象,思想也同时得到提升。德国杜塞道夫民众公园德国国家自然公园美国园林对岸的风景——美国的景观设计美国这一新生的民族,在北美的新大陆上对自然表现出了人类儿童般的天性,率真、自由,他们在与自然交流中如游戏般获得快乐。在对自然的好奇和热爱中了解自然、融入其中。美国人在自然风景和园林中是很快乐的。丰富的自然:森林、草原、沼泽、溪流、大湖;草地、灌木、参天大树,构成了广阔景观,美国人把它引入自己的生活中,同时要把它引入城市,甚至建筑中。美国夏威夷海滨美国西部大峡谷黄石公园别墅景观设计迪斯尼乐园美国华盛顿城市雕塑3.3中西方园林共同之处两者都是对理想生活场所向往的物质实体表现。两者都是强调对“自然”的艺术处理。两者都是由山水植物建筑四个要素综合而成,再由园路来贯穿始终。中西方都将园林看做是权力的象征和政治的情感寄托。3.4中西方园林差异之处总体布局上的差异空间手法与审美情趣的差异历史源头的差异哲学观点与宗教思想的差异文化传统上的差异3.4.1总体布局上的差异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西方古典建筑强调向上挺拔,突出个体建筑。花园多采取几何对称的布局,有明确的贯穿整座园林的轴线与对称关系。3.4.2空间手法与审美情趣的差异中国园林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中国园林中不规则的平面中自然的山水是景观构图的主体,产生富有自然山水情调的园林艺术空间。西方园林追求的是一种内部空间的构成美和外部形体的雕塑美。由于建筑体积庞大,因此很重视其立面实体的分划和处理,从而形成一整套立面构图的美学原则。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