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师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1页
2《师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2页
2《师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3页
2《师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4页
2《师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师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师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了解韩愈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通过感知社会背景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

3、疏通文意,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重点难点】

1、积累作者相关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实虚词及词语的特殊用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串讲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治学名联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师说》是中国古代第一篇论述有关教师的不朽之作。

文学知识积累

1、作者预习检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万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代表作《马说》《祭十二郎文》《南山诗》。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补充

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散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衰"是针对八代中的骈文而言的,表达了唐宋古文家对骈文的贬斥和不满。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

解题、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议论文体,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种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这类文体可理解为“解说…的道理"。《师说》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说"与“论”相比,内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又有所谓“杂说"的称呼。

4、字音检测

愚昧(yú)句读(dòu)或不焉(fǒu)相师(xiāng)

谀(yú)郯子(tán)苌弘(cháng)老聃(dān)

蟠(pán)经传(zhuàn)贻(yí)巫医(wū)

三、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

李氏子蟠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③余嘉其能行古道

2、古文运动

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种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把六朝以来讲究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散文应继承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为“古文"。这次古文运动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3、写作背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不看别人脸色,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师说》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社会恶劣风气而写的。

四、自主探究

第四段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古文:指先秦及秦汉散文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名词

之:音节助词于:介词,“被”通:普遍

以:连词,表目的,译为“来"行:遵从,践行

于:被动句俗:时俗贻:赠送于:介词,从

段意: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诗》、《书》等六经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习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1、自主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学不可以已

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责是什么呢?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为什么要从师学习?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4)从师学习的标准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一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授:通授,传授学者:求学的人所以:用来……的

惑:疑难的问题而:转折连词为:动词,成为

而:承接连词孰:疑问代词,谁从:跟从

其:指示代词,那些

段意: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乎:介词,在乎:介词,比而:承接连词

师:以之为师,意动夫:发语词庸知:哪里知道

之:取独是故:因此,所以所存:存在的地方

段意: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2、第一自然段从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

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从三个角度阐释)

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从师的必要:不从师,惑终不解

择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课堂小结

一个文体:说

三个称谓: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

四个关键词:文起八代之衰、唐宋八大家、韩潮苏海、古文运动

通假字:受古今异义:学者所以从而无

一词多义:师(名词、动词、意动)虚词:乎其之也

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

五、理解性默写检测

(1)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好古文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六艺经传皆通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