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_第1页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_第2页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_第3页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_第4页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第0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时间制度特点(选官标准和方式)评价西周至春秋春秋战国秦朝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李悝相魏文侯时说:“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刘向《说苑》“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史记•商君列传》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世官制举荐与军功爵制重法吏①以血缘为选官标准;②世袭以才能或军功为选官标准以明习法律为标准①稳定统治;②重血缘轻才能,形成贵族政治废除贵族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形成思想文化专制第0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时间制度特点评价西周至春秋春秋战国秦朝汉朝世官制举荐与军功爵制重法吏①以血缘为选官标准;②官位世袭以才能或军功为选官标准以明习法律为标准①稳定统治;②重血缘轻才能,形成贵族政治废除贵族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形成思想文化专制①标准: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并重②方式:地方推举(自下而上)③突出儒学地位材料3: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书·段灼传》材料2:东汉后期,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大族出身的官吏们为了维持本家族的利益,“朋党结私,背实趋华”。士人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权门。——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1: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①注重品行才学,……;②容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③后期选官权被世家大族操纵,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也不利于中央集权察举制积功劳为官,征辟“孝”:孝敬父母“廉”:清廉勤政智略出众公正无私直言极谏品德文才兼备经学底蕴深厚通晓经学通晓律令景帝为太子时,为舍人,积功迁至太中大夫。——《汉书·周仁传》“学通五经,门徒常千人,其著录者万六千人。征辟并不就。”——《后汉书.蔡玄传》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自上而下选拔第0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时间制度特点评价西周至春秋春秋战国秦朝汉朝魏晋南北朝世官制举荐与军功爵制重法吏①以血缘为选官标准;②官位世袭以才能或军功为选官标准以明习法律为标准①稳定统治;②重血缘轻才能,形成贵族政治废除贵族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形成思想文化专制①标准: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并重②方式:地方推举(自下而上)③突出儒学地位①注重品行才学,……;②容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③后期选官权被世家大族操纵,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也不利于中央集权察举制积功劳为官,征辟自上而下选拔选官标准:①早期为曹魏选拔大量人才;②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③后成为巩固门阀政治的工具,不利于人才选拔和中央集权家世、道德、才能家世门第九品中正制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一时选用之本耳。——《晋书》设置中正——品评人物——按品授官南朝宋孝武帝刘裕任用出身贫寒的戴法兴、巢尚之等人担任中枢机构要职,负责协助皇帝起草诏令决策国家大事,从而出现了“寒人掌机要”的局面。这一现象反映出()A.门阀士族政治结束 B.庶族地主掌握权力中枢C.君主权力有所强化 D.九品中正制已遭到废弃至南北朝,有识者对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

——《阎步克自选集》以寒门抑门阀,以考试代门第第0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时间制度特点评价西周至春秋春秋战国秦朝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清世官制举荐与军功爵制重法吏①以血缘为选官标准;②官位世袭以才能或军功为选官标准以明习法律为标准①稳定统治;②重血缘轻才能,形成贵族政治废除贵族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形成思想文化专制①标准: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并重②方式:地方推举(自下而上)①注重品行才学,……;②任人唯亲;③后期选官权被世家大族操纵察举制积功劳为官,征辟自上而下选拔选官标准:家世门第九品中正制科举制①选拔标准:考试成绩(才学)②选官方式:公开考试③考试内容:儒家经典①选拔人才;②中央集权;

③巩固门阀政治的工具①打破世家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②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③促进社会重学风气形成,推动(儒学)教育发展④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⑤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抑制科学发展⑥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深远影响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结构发生变化;②九品中正制弊端;③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科举制背景第0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关于科举制的发展历程隋唐产生与发展隋文帝分科举人隋炀帝设立进士科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和进士为主武则天创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宋朝发展完善元朝时断时续明清鼎盛与僵化清末废除州县考试京城省试吏部铨选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礼部侍郎裴坦主考,进士科考生一千余人,有三十人及第,其中皆衣冠士子,是岁:郑义则,故户部尚书瀚之孙;裴弘,故相休之子;魏当,故相魏扶之子;令狐湻,故相令狐綯之子。余不能遍举,皆以门阀取之。惟陈河一人孤平,负艺第于榜末。——《册府元龟·贡举部·谬滥》唐代登科后,还要经过吏部身、言、书、判的考试,才能走上仕途,大多数寒门弟子都无法通过吏部考核。唐代科举制的局限性?重门第、重出身、兼采名望、录取比例小(标志形成)第0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关于科举制的发展历程隋唐产生与发展隋文帝分科举人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形成)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和进士为主武则天创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宋朝发展完善元朝时断时续明清鼎盛与僵化清末废除唐代科举的局限重门第、重出身、兼采名望、录取比例小①宋代“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两宋时期共有133位宰相,其中通过科举制度入官的竟有123位之多。②在唐朝科举制基础上,宋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并由皇帝掌录取;实行糊名、誊录、锁院、南北分卷等。③两宋贡举登科者共115427人,平均每年361人,约为唐代年取士名额的5倍、元代的30倍、明代的4倍、清代的3.4倍。唐代士人登科后还需经过吏部铨选方可正式任官。宋代士人及第即可释褐入官。

唐前期的政治人物多为北方人,北宋时政治人物多出生于江西、苏南等地,如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等。王安石变法中,参与变法的也大都是南方人士。任用考试取代资格考试南方政治影响力扩大①“取士不问家世”,录取人数大幅增长②进士科地位提升③考试程序和内容更加规范和公正第0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关于科举制的发展历程隋唐产生与发展隋文帝分科举人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形成)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和进士为主武则天创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宋朝发展完善元朝时断时续明清鼎盛与僵化清末废除①“取士不问家世”,录取人数大幅增长②进士科地位提升③考试程序和内容更加规范和公正从元代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取士,却是元代所开创新先例。元朝自仁宗至顺帝时灭亡止,科举停办两次,共举办过十六次,取进士139人,国子学录取284人,总计1,423人。但元科举所选人材通常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政府中影响也不大。时断时续;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元朝科举制理学走向官学化第0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关于科举制的发展历程隋唐产生与发展隋文帝分科举人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形成)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和进士为主武则天创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宋朝发展完善元朝时断时续明清鼎盛与僵化清末废除①“取士不问家世”,录取人数大幅增长②进士科地位提升③考试程序和内容更加规范和公正时断时续;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科举考试只须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必须按照宋儒的传注,写作教条的、死板的八股文,以功名利禄来僵化人们的思想。注重的是背诵千篇一律的高头讲章,写作与国计民生毫无关系的八股文,那些举人、进士,大多并无真才实学。这种使人别无选择的愚民政策,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化专制。——樊树志:《国史十六讲》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1425年,明朝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

——林白、朱梅苏著《中国科举史话》(南北榜争反映了经济文化重心南移与录取公平性的问题;南北卷制有利于笼络北方士人,巩固明朝统治,后世借鉴)八股取士;考试程式更为严格;南北卷制度1898废八股;1905废科举第0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时间制度标准方式与时代背景的关系先秦(略)汉朝(略)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清世官制军功爵制血缘军功察举制家世门第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才学品行、才能世袭品评授官考试地方推举与分封制、宗法制相结合与春战争霸兼并战争有关与门阀政治密切相关冲破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与君主专制强化相关(隋唐)(明清)①选拔标准:②选拔方式:③选拔原则:④选官基础:⑤选官权力:演变趋势家世门第到学识才能血缘世袭到公开考试逐渐走向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日益扩大,推动阶层流动由地方到中央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第0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二、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朝代考核制度考核时间考核对象考核机构考核标准/内容秦汉每年岁末地方行政长官隋唐宋考课每年九品以上官员明朝三、六、九年任职期满的官员中央考察三年外地官员六年清朝京察三年京官外省官员上计御史大夫(东汉)尚书台尚书省吏部土地人口、财政收入、社会治安品德和才能查处官员贪、酷和不作为考满大计宋神宗熙宁元年颁行考核州县官员的《守令四善四最》“四善”沿用唐制,为德、谨、公、勤。“四最”是治事、劝课、抚养、生齿。京官康熙二十二年的“大计”:“贪酷”104人;“不谨”293人;“罢软”45人;“年老”117人;“浮躁”43人。第0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二、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朝代考核制度考核时间考核对象考核机构考核标准/内容秦汉每年岁末地方行政长官隋唐宋考课每年九品以上官员明朝三、六、九年任职期满的官员中央考察三年外地官员六年京官清朝京察三年京官外省官员上计御史大夫(东汉)尚书台尚书省吏部土地人口、财政收入、社会治安品德和才能查处官员贪、酷和不作为考满大计四格:操守、才干、政务、年龄八法:官员不合格的八个方面(贪、酷、不谨、罢软无为、浮躁、才力不及、年老、有疾),其中凡不谨、罢软者革职处分,浮躁者降一级使用,才力不及降二级使用,年长、有疾者则令休致、免职退休。考核标准:四格八法第0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二、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朝代考核制度考核时间考核对象考核机构考核标准/内容秦汉每年岁末地方行政长官隋唐宋考课每年九品以上官员明朝三、六、九年任职期满的官员中央考察三年外地官员六年京官清朝京察三年京官外省官员上计御史大夫(东汉)尚书台尚书省吏部土地人口、财政收入、社会治安品德和才能查处官员贪、酷和不作为考满大计总体趋势①官员考核制度渐趋完善;②品德与政绩并重;③地方官和中央官分开考核;④考核日趋严格,标准细化;⑤奖惩结合,考核与惩贪结合。第0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央地方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御史大夫监御史武帝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刺史级别不高,官秩(级别)不过六百石,约等于中下等县令。但他位卑权重,可代表中央,监察二千石的地方高官、豪强势力,甚至诸侯王。“成帝更为牧,秩二千石”。

——樊树志《国史概要》司隶校尉,武帝初置,后诸王贵戚不服,乃以中都官徒奴千二百人属(焉)。——《北堂书钞》司隶校尉监察京师和周边地方第0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央地方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御史大夫监御史汉武帝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司隶校尉监察京师和周边地方御史台道(监察区),巡回监察第0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央地方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御史大夫监御史汉武帝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司隶校尉监察京师和周边地方御史台道(监察区),巡回监察御史台路(监察区)设四监司、通判“谏官”指规谏君过之臣、劝谏天子过失之官。“台谏合一”第0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央地方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御史大夫监御史汉武帝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司隶校尉监察京师和周边地方道(监察区),巡回监察路(监察区)设四监司、通判御史台行御史台(省)肃政廉访司(省以下)都察院、六科都察院按察使司(明)科道并立古代谏议制度的演变①隋唐②宋元③明清: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出现了谏议机构——谏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