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天津市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天津市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天津市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天津市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市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汇编文言文阅读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书吴潘二子事(清)顾炎武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并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既而曰:“此不足传也,当成一代史书,以继迁、固之后。”于是购得《实录》,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怀纸吮笔,早夜矻矻①。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会湖州庄氏难作。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以史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之说,奋欲著书。廷鑨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书冗杂不足道也。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本前人诋斥之辞未经删削者。庄氏既巨富,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以去。归安令吴之荣者,以赃系狱,遇赦得出。有吏教之买此书,恐吓庄氏。庄氏欲应之,或曰:“踵此而来,尽子之财不足以给,不如以一讼绝之。”遂谢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不直之荣。之荣入京师,摘忌讳语,密奏之。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执庄生之父及其兄廷钺及弟侄等,并列名于书者十八人,皆论死。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发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所杀七十余人,而吴、潘二子与其难。当鞫讯时,或有改辞以求脱者。吴子独慷慨大骂,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潘子以有母故,不骂亦不辨。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予之适越过潘子时,余甥徐公肃新状元及第。潘子规余慎,无以甥贵稍贬其节,余谢不敢。二子少余十余岁,而予视为畏友,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二子所著书若干卷,未脱稿,又假予所蓄书千余卷,尽亡。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且其人实史才,非庄生者流也。【注】①矻矻:kū,勤劳不懈的样子。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予乃亟与之交亟:多次。B.遂谢之荣谢:感谢C.之适越过潘子时过:拜访D.予薄其人不学,竟去薄:看不起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以继迁、固之后作《师说》以贻之B.无以甥贵稍贬其节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C.尽子之财不足以给蚓无爪牙之利D.而予视为畏友项王按剑而跽曰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A.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B.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C.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D.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10.下列四组中,全部属于“庄氏难作”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①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②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③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④摘忌讳语,密奏之⑤四大臣大怒⑥所杀七十余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1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吴炎、潘柽章两个人有才华而又有气节,明亡后他们放弃了科举之路,以写作诗文而自豪自娱。B.吴炎、潘柽章认为只有写出一代史书才能流传后世,因此参与编辑庄廷鑨的《明书》。C.潘柽章被捕后没有像吴炎那样慷慨陈词,痛骂不绝,主要是因为担心连累母亲。D.作者详叙吴炎、潘柽章两人蒙难原因和经过,写清朝统治者借“明史”案对江南文士血腥镇压,企图以此来消灭反清意识,文中所说潘柽章和吴炎便是其中的牺牲者。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2)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13.作者对同样是写史书者的吴炎、潘柽章二子和庄廷鑨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刑赏忠厚之至论[宋]苏轼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注】苏轼引用《诗经》的句子,意谓君子如果喜纳贤人之言,怒责馋人之言,则乱事庶几可止。祉:喜欢。遄:疾速。已:停止。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又从而哀矜惩创之矜:怜悯,同情B.尧曰“宥之”

宥:宽恕C.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胜:尽,完D.而爵禄不足以劝也

劝:劝说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当尧之时,皋陶为士

竟为秦所灭B.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句读之不知C.而从四岳之用鲧也而忧其瓠落无所容D.赏之过乎仁相与枕藉乎舟中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A.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B.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C.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D.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10.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①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②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③不可!鲧方命圮族④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⑤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⑥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①②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道衰落之后,穆王还是把要善于用刑的方法告诉吕侯,孔子对此的态度是肯定的。B.作者认为“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所以施行刑罚的时候就不能够使用刀锯。C.本文旁征博引,末段引用“君子如祉”“君子如怒”等语句,非常具有说服力。D.本文文辞简练而又平易晓畅,中心突出,层次清晰,论证分析缜密,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政论文。1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2)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3)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13.作者认为怎样实施刑赏才能达到“忠厚之至”?请用自己的话概述。(3分)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李)广子三人,曰当户、椒、敢,为郎。当户有遗腹子名陵。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善射,爱士卒。天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数岁,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天子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改)文本二: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当,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入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初,上遣贰师大军出,令陵为助兵,及陵与单于相值,而贰师功少。上以迁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节选自《汉书·李陵传》,有删改)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出居延北可千余里可:大约B.且引且战,连斗八日引:引领C.抑数万之师抑:抵挡D.上以迁诬罔,欲沮贰师沮:诋毁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B.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C.身虽陷败齐国虽褊小D.令陵为助兵吾属今为之虏矣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B.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C.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D.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郎,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依汉朝制度,凡职位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吏可以保举子弟一人做郎官。B.天汉,汉武帝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中国古代纪年法只有年号和干支两种。C.太史令,官名,掌管天文历算、编纂史书等事务。司马迁在汉武帝时期做太史令,故《史记》中自称太史公。D.北首,头朝北。古礼,人死入葬,尸体头朝北,故北首为死人之象。文中有抱着必死决心的意思。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陵是名将李广之孙,勇猛善射、爱惜士卒,又因身世受到武帝的重视。然而李陵降胡之后,李陵家不仅被夷灭,名声也从此被毁。B.贰师将军率大军出击匈奴时,武帝派李陵率领军队深入匈奴腹地。李陵率军转战千里,陷入匈奴重围,终因寡不敌众,最终兵败降胡。C.李陵兵败降胡后,朝中的大臣纷纷将过错都推到了李陵身上,这时,司马迁主动站了出来,义正辞严地在武帝面前为李陵作辩护。D.后来,武帝对当时没有及时救援李陵感到后悔,就派使者慰劳赏赐李陵军中逃回的士兵,之后又派公孙敖率军深入匈奴迎接李陵。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2)今举事一不当,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诚可痛也!13.司马迁在皇帝面前为李陵讲情时提出了哪些理由?请简要说明。(3分)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常为后人道。然管仲死,坚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宋·苏洵《管仲论》有删节)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讫简公,齐无宁岁讫:直到B.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遂:满足C.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絷:束缚D.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微:微小8.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而曰管仲,何则?泣下沾襟,何其衰也B.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古之学者必有师C.吾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且臣少仕伪朝D.徒以有仲焉耳以其无礼于晋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A.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B.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C.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D.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10.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苏洵批评管仲的一组()(3分)①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②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③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④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⑤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⑥仲可谓不知本者矣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④⑥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苏洵认为齐国的安定强盛是由于鲍叔,而齐国的祸乱却是由于管仲。B.管仲病危,桓公问其丞相人选,管仲推荐了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C.苏洵认为,真正贤者将死之时,不会悲痛自己离世,而会忧虑国家安危。D.苏洵的《管仲论》章句腾挪多变,起伏照应,极富雄辩恣肆的特点。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常为后人道。(2)彼管仲者,何以死哉?1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苏洵和孔子对管仲评价的不同之处。(3分)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水木清华亭记【元】宋本至治三年,予过期,周君景春语予:“吾白马湖园田,予尝觞其会心亭者,吾岁再三至,至辄留数十日。虽颇野逸,吾犹以近城郭,过客夥;往往闻官府里巷事为可厌。别买小山敖山驿旁,筑亭其上,距城六十里而远,非亲戚敌人来候,终岁无通刺者。其奇胜岑蔚,视白马湖不啻什百。”因共往临观。徘徊忘归,暮就宿亭中。既别君以北,怀其境,必形思梦,数数念君,为能自适。盖亲大林丘山者,莫樵牧农夫若。然其目不知书诗,昧道理,劳斧斤耜耒,指趼,以登陟作业,虽日涉,只见其苦。尝试问之,将悼其生之在野,又乌知惬心目高深耶?知者独士大夫。士大夫有良田美池可以适者,讵止君,然不得如君者恒多。苟名士大夫,率不甘沉浮稠人中,必振拔自豪,求尺寸名,诧九族侪类,西东驰骛无已时,其乡有十年、廿年不至者,况良田美池?否则暂至,集农夫耕获,校斗斛诈欺,不得自休息,穷日疲极而睡,旦复乘车骑马还市中,自适之乐夺矣。君爵禄不入心,又不肯自婴世故,闻人争竞是非,远避如不及。至山中,纳履策杖,翛然往来林下。遇田父道人,坐谈或略具酒茗资笑乐。于是山林可爱而远者,若皆效奇以出,不为外夺故也。它士大夫能效君,则其园田讵皆无奇?是非君擅有斯乐不让,人不即之耳。予虽知,亦无田不能自还。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昏然就枕当是时思自适周氏亭中邈不可得。既以贤君,又恨樵牧农夫之悼在野也。初君求名亭以记,诺之,三食新矣,弗果。其子鼎亨游京师,复以君意趣。亨归,乃追思所履以睹者,名亭曰“水木清华”而记之。所买山在郡北,未至里许,即行田间,踸蹲塍畛上。若缘山,实小卓,堕而上平。稚杉数十章,秀竦可爱。前临溪,阔四五尺,夹溪苗松无数若发。水泚然历沙石湾磴,浏浏有声。又前,则田畴迤逦。亭半出溪上,三楹,颇加黝垩,敞洁以雅。亭右山麓,青筏赤棘,中得微行。至一泓,号“龙潭”,山中人传龙尝起于是,樛条灌肆绕之,水净渌,雨旱不登耗。阜之后泊旁,高山巨水弥望,势皆走亭。泰定四年三月,朝列大夫、礼部郎中宋本记。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然甚目不知书诗,昧道理昧:不了解B.将悼其生之在野悼:悲伤C.又不肯自婴世故婴:纠缠D.复以君意趣趣:趣味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莫樵牧农夫若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B.穷日疲极而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C.不为外夺故也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D.山中人传龙尝起于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A.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昏然就枕/当是时/思自适/周氏亭中邈不可得B.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昏然就枕/当是时/思自适周氏亭中/邈不可得C.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昏然就枕/当是时/思自适周氏亭中/邈不可得D.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昏然就枕/当是时/思自适/周氏亭中邈不可得10.下列对文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至治,是年号:“至治三年”采用年号纪年的方法。《兰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苏武传》中的“始元六年”以及《左传·僖公三十年》中的“僖公三十年”等都采用了这种纪年法。B.书诗,本指《尚书》与《诗经》,本文“然其目不知书诗”中的“书诗”,与《孔雀东南飞》“十六诵诗书”中的“诗书”含义相同,都泛指书籍。C.斗斛,是两种量器,在本文中指少量、微薄,与《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中的“锱铢”含义大致相同。D.文中的“京师”,指都城;与之类似,南宋诗人陆游“谁令骑马客京华”(《临安春雨初霁》)一句中的“京华”指南宋都城临安。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周景春起初有白马湖园田,后来因为离城太近,行人太多,常听到世俗之事,心生厌烦,于是另寻他处以闲居。B.作者为了赞扬周景春的田园生活,分别用樵牧农夫及其他拥有田园的士大夫与之对比,主题鲜明突出。C.作者曾答应为周景春新田园中的亭子命名,但三年过去还未兑现,又遇景春之子来,于是回忆当年游览之景,将亭子取名为“水木清华”。D.作者羡慕周景春的闲适生活,在为其亭取名之后,自己也另在郡北买了一座山,畅游其间,颇自适。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士大夫有良田美池可以适者,讵止君,然不得如君者恒多。(2)是非君擅有斯乐不让,人不即之耳。1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写此文的原由。(3分)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初,太子承乾喜声色及吹猎,所为奢靡。畏上知之,对宫臣常论忠孝,或至于涕泣;退归宫中,则与群小相亵狎。宫臣有欲谏者,太子先揣知其意,辄迎拜,敛容危坐,引咎自责,言辞辩给,宫臣拜答不暇。宫省秘密,外人莫知,故时论初皆称贤。太子作八尺铜炉、六隔大鼎,募亡奴盗民间马牛,亲临烹煮,与所幸厮役共食之。又好效突厥语及其服饰,选左右貌类突厥者五人为一落,辫发羊裘而牧羊,作五狼头纛及幡旗,设穹庐,太子自处其中,敛羊而烹之,抽佩刀割肉相啖。又尝谓左右曰:“我试作可汗死,汝曹效其丧仪。”因僵卧于地,众悉号哭,跨马环走,临其身,剺面。良久,太子叹起,曰:“一朝有天下,当帅数万骑猎于金城西,然后解发为突厥,委身思摩,若当一设,不居人后矣。”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数谏太子上嘉之赐二人金帛以风励太子仍迁志宁为詹事。志宁与左庶子张玄素数上书切谏,太子阴使人杀之,不果。汉王元昌所为多不法,上数谴责之,由是怨望。太子与之亲善,朝夕同游戏,分左右为二队,太子与元昌各统其一,被毡甲,操竹矟,布陈大呼交战,击刺流血,以为娱乐。有不用命者,披树挝之,至有死者。且曰:“使我今日作天子,明日于苑中置万人营,与汉王分将,观其战斗,岂不乐哉!”又曰:“我为天子,极情纵欲,有谏者辄杀之,不过杀数百人,众自定矣。”十七年夏四月庚辰朔,承基上变,告太子谋反。敕长孙无忌、房玄龄与大理、中书、门下参鞠之。反形已具,上谓侍臣曰:“将何以处承乾?”群臣莫敢对。通事舍人来济进曰:“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矣。”上从之。乙酉,诏废太子为庶人。上欲免汉王元昌死,群臣固争,乃赐自尽于家。《资治通鉴·唐纪十二》材料二贞观十四年,太子詹事于志宁,以太子承乾广造宫室,奢侈过度,耽好声乐,上书谏曰:臣闻克俭节用,实弘道之源:崇侈恣情,乃败德之本。是以凌云概日,戎人于是致讥;峻宇雕墙,《夏书》以之作诫。昔赵盾匡晋,吕望师周,或劝之以节财,或谏之以厚敛。莫不尽忠以佐国,竭诚以奉君,欲使茂实播于无穷,英声被乎物听。咸著简策,用为美谈。且今所居东宫,隋日营建,睹之者尚讥其侈,见之者犹叹甚华。何容于此中更有修造,财帛日费,土木不停,穷斤斧之工,极磨砻之妙?且丁匠官奴入内,比者曾无复监。此等或兄犯国章,或弟罹王法,往来御苑,出入禁闹,钳凿缘其身,槌杵在其手。监门本防非虑,宿卫以备不虞,直长既自不知,千牛又复不见。爪牙在外,厮役在内,所司何以自安,臣下岂容无惧?承乾览书不悦。《贞观政要·规谏太子》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汝曹效其丧仪效:模仿B.太子阴使人杀之阴:暗中C.穷斤斧之工穷:穷尽D.比者曾无复监比:等到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宫臣有欲谏者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B.敛羊而烹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C.明日于苑中置万人营不拘于时D.以太子承乾广造宫室但以刘日薄西山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A.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数谏太子/上嘉之/赐二人金帛以风励太子/仍迁志宁为詹事B.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数谏/太子上嘉之/赐二人金帛以风励/太子仍迁志宁为詹事C.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数谏太子/上嘉之/赐二人金帛以风励/太子仍迁志宁/为詹事D.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数谏太子/上嘉之/赐二人金帛以风励/太子仍迁志宁为詹事10.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A.文中“可汗”指突厥人等蒙古游牧民族的首领,而《苏武传》中“单于”则指匈奴人首领。B.文中“朔”指农历每月初一,《登泰山记》中“戊申晦”的“晦”指的是农历每月十五。C.文中“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也指百姓。在古代庶人的去世可以被称作死。D.文中“东宫”指太子居住的宫殿,与《陈情表》中“当侍东宫”的“东宫”意思不同。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子李承乾很虚伪。表面上常与宫臣论述忠孝,有时还会流泪,暗地里却喜欢声色要猎,还文过饰非,导致那些想劝谏的人叩拜答对不暇。B.太子李承乾行为乖张荒唐。他喜欢突厥语和突厥服饰,有时会让身边人装扮成突厥人一起玩乐。更有甚者,他竟自导自演装死之戏,要求众人模仿突厥人的丧礼,围绕其身边嚎哭,并骑马环绕,用刀划面,以示哀悼。C.太子李承乾生性残忍无情。做大唐天子后,第二天就于禁苑中设置万人的大营房,和汉王分别统领一队,观看他们刺杀争斗,甚至杀死了劝谏的大臣几百人。D.在处理太子李承乾谋反事件上,唐太宗展现了公正无私的态度,他敕令大臣与有关部门共同审理此案,一旦谋反事实查清,便征求大臣们的处理意见。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莫不尽忠以佐国,竭诚以奉君,欲使茂实播于无穷,英声被乎物听。(2)爪牙在外,厮役在内,所司何以自安,臣下岂容无惧?13.请阐述于志宁向李承乾提出不要过度修建宫殿的原因是什么?(3分)答案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一)【答案】7.B8.A9.D10.C11.B12.(1)他们亲手所写的书稿,堆满了床装满了书箱,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2)那些刻书、卖书的人,以及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13.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赞扬、敬佩和同情、怀念之情,称他们“高才”“畏友”,而对庄则充满鄙薄之情,称之为“不甚通晓古今”“不学”。【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B.谢:拒绝。句意:于是拒绝了之荣的要求。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连词,表目的,来。句意:来继承司马迁、班固的事业。/写作了这篇《师说》来赠送给他。B.代词,指自己/语气词,还是。句意:不要因为外甥显贵而降低自己的气节。/用混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C.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就是把您的财产都用尽,也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句意:我却把他们视为我所敬畏的朋友。/项王按着剑直起上身说。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廷鑨死后,他的父亲胤城流着泪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分了家,只有二儿子死了没有后嗣,我痛惜他的志向,应当先刻他的书,然后再为他安排继承人。”于是书得以付印行世。“廷鑨死”主谓结构,“其父”是下句主语,其前断开,排除AC;“吾三子皆已析产”主谓宾齐全,其后断开;“仲子”是“死无后”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庄氏难作”,指的是庄氏的祸难发生。①说的是吴炎、潘柽章二人,与庄氏无关;③说的是浙人获得满足未告发庄氏;⑥是结果。排除①③⑥。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参与编辑庄廷鑨的《明书》”错,原文“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可见吴炎、潘柽章并未参与《明书》的编辑,而是被列入校阅者的名单之中。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手”,亲手;“盈”,满;“发”,发挥。(2)“鬻”,卖;“坐”,因……而犯罪;“推官之不发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不发觉推官”。【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第一段“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赞扬之情;由“而予视为畏友”可以看出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敬佩之情;“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可以看出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怀念之情。这些情感集中体现在他称他们是“高才”“畏友”上。而对庄廷鑨,从原文第二段“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和最后一段“予薄其人不学”可以看出作者对其则充满鄙薄之情,称之为“不甚通晓古今”“不学”。参考译文:江苏吴江有吴炎和潘柽章两人,他们都是优秀人才。明朝灭亡后,他们年纪都已二十多岁了,他们一起放弃了科举之路,以写作诗文自豪。不久他们说:“这还不足以留传后世,应当写出一代史书,来继承司马迁、班固的事业。”于是他们买来《实录》,又广泛搜集人们所收藏的文集奏疏,埋头写作,起早熬夜,辛劳不已。他们亲手所写的书稿,堆满了床,装满了书箱,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等到几年后就有了名声,我于是多次和他们交往。适逢湖州庄氏的祸难发生。庄氏名叫廷鑨,双目失明,不怎么通晓古今。因为司马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的话,便想发奋著书。廷鑨,招来宾客,日夜忙碌,编辑成《明书》。廷鑨死后,他的父亲胤城流着泪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分了家,只有二儿子死了没有后嗣,我痛惜他的志向,应当先刻他的书,然后再为他安排继承人。”于是书得以付印行世。因为仰慕吴、潘的盛名,想借他们加重自己的地位,便把他们列入校阅者的姓名之中。书共有一百多卷,其中很有一些忌讳的话,本来都是前人诋毁之辞而未经删除的。庄氏既然是巨富,浙江人得到他的书,常常拿着书去恐吓他,索取想要的财物后才离开。归安县令吴之荣,因为贪赃枉法被捕入狱,后来遇到赦免才被放出。有一官吏教他买了此书,前去恐吓庄氏。庄氏想答应他的要求,有人向庄氏说:“如果一个接着一个来,就是把您的财产都用尽,也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不如通过辨明是非来拒绝他。”于是拒绝了之荣的要求。之荣向大官告发这件事,可大官却袒护庄氏,不认为之荣有理。之荣到了京师,把书中有关的忌讳语摘录下来向朝廷密奏,四大臣非常生气,派遣官吏到杭州,逮捕了庄廷鑨的父亲和其兄廷钺以及弟侄等,还有在书上列名的十八个人,全部都被判死罪。那些刻书、卖书的人,以及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还挖开廷鑨的坟墓,焚烧了他的尸骨,登记没收了庄氏的家产。被杀的有七十多人,吴、潘二人也同时遇难。在审讯时,有人改变言辞要求宽恕解脱,吴炎独慷慨陈辞,痛骂不绝,官吏不能忍受,对他拳打脚踢,直至打倒在地。潘柽章因为担心连累母亲,不骂也不申辩。吴、潘二人平时对父母孝敬,对朋友友爱,感情真诚厚道,以古人为榜样,从这方面看,那么他们二人是相同的。我前往越州拜访潘君时,我的外甥徐公肃新考中了状元,潘君劝我一定小心谨慎,不要因为外甥显贵而降低自己的气节,我很感激他,表示不敢这样。两君都比我小十几岁,我却把他们视为我所敬畏的朋友,正因如此,当庄廷鑨编书时,他嘱咐门客邀请我到了他家一次。我看不起此人不学无术,最终离开了他家,因此书中没有列上我的名字,使我幸免于难。两君所著的书有若干卷,尚未脱稿,又向我借所藏的书一千多卷,全部丢失。我不忍心让两君喜好学习、身体力行的美德不得流传后世,因此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并且他们确实是史学家的人才,不是庄廷鑨一类的人。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二)【答案】7.D8.C9.A10.C11.B12.(1)既然这样,那么圣人的心意,大概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了。(2)用刀锯处罚人,这样处罚的威力只对受到这种刑罚的人起作用,对不受到这种刑罚的人不起作用。(3)根据它的褒贬原则来制定赏罚制度,这也是忠厚到了极点啊!13.当赏罚有疑问时,就以仁爱之心对待。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疑处,宁可从重奖赏。【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劝:勉励、奖赏。句意:不能都用爵位俸禄来奖赏。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动词,担任。/介词,表被动,被。句意:尧当政时,皋陶担任掌管刑法的官。/(楚国)最终被秦国消灭了。B.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为什么尧不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张。/不了解断句。C.连词,都表转折,但是。句意:却听从四岳任用鲧的建议呢。/却担忧它宽大而没有什么可以承受的东西。D.介词,相当于“于”,引出宾语,不译。/相当于“于”,在。句意:赏就过于仁慈了。/我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赏赐超出了仁慈的界限,还算得上是一个君子;惩罚超过了道义的标准,那就会成为一个残忍的人。所以仁慈的界限可以超出,道义的标准则不能超过。“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其后对象“仁”“义”,故应是“过乎仁”“过乎义”,要在“仁”“义”后断开,排除BD;“仁可过也”和“义不可过也”对称,“可”“不可”修饰其后的“过”,表示判定,中间不能断开,故应断句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排除C。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题干要求的是“作者的观点”,①是周穆王的做法;③是唐尧说的话。排除有①③的选项。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所以施行刑罚的时候就不能够使用刀锯”错。原文是“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苏轼的意思是古人明白用刀锯惩罚的效果并不好,因此主张“刑赏忠厚”,并不是“施行刑罚的时候就不能够使用刀锯”。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然则”,如此,那么;“盖”,表推测,大概。(2)“刑之以刀锯”,状语后置句;“刑”,处罚;“是”,这样。(3)“因”,根据;“至”,到达极点;“亦……也”,判断句。【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文中说到“《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可概括出,当赏罚有疑问时,就以仁爱之心对待;“《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据此概括出,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疑处,宁可从重奖赏。参考译文: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的时候,他们是多么地深爱着百姓、深切地替百姓担忧,而且用君子长者的态度来对待天下人。有人做了一件好事,奖赏他之余,又用歌曲赞美他,为他有一个好开始而高兴,并勉励他坚持到底;有人做了一件不好的事,处罚他之余,又哀怜同情他,希望他抛弃错误而开始新生。欢喜和忧伤的感情,同意和不同意的声音,见于虞、夏、商、周的历史书籍里。成王、康王死后,穆王继承王位,周朝的王道便开始衰落。然而穆王还是吩咐大臣吕侯,告诫他使用“祥刑”。他说的话忧愁却不悲伤,威严却不愤怒,慈爱而能决断,有哀怜无罪者的好心肠。因此,孔子把这篇《吕刑》选进《尚书》里。《传》中说,“奖赏时如有可疑者应该照样留在应赏之列,为的是推广恩泽;处罚时遇有可疑者则从应罚之列除去,为的是谨慎地使用刑法。”尧当政时,皋陶担任掌管刑法的官。要处死一个人,皋陶三次说当杀,尧帝却一连三次说应当宽恕。所以天下人都害怕皋陶执法坚决,而赞美帝尧用刑宽大。四岳建议:“鲧可以任用。”尧说:“不可!鲧违抗命令,毁谤同族。”过后,他还是说:“试用一下吧。”为什么尧不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张,却听从四岳任用鲧的建议呢?那么圣人的心意,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了。《尚书》说:“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疑处,宁可从重奖赏。与其错杀无辜的人,宁可犯执法失误的过失。”唉!这句话完全表现出忠厚之意。可以赏也可以不赏时,赏就过于仁慈了;可以罚也可以不罚时,罚就超出义法了。过于仁慈,还不失为一个君子;超出义法,就流为残忍之人了。所以,仁慈可以超过,义法是不可超过的。古人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刑罚不用刀锯。用爵位、俸禄行赏,只对能得到爵位、俸禄的人起作用,不能影响不能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用刀锯处罚人,这样处罚的威力只对受这种刑罚的人起作用,对不受这种刑的人不起作用。古代君主知道天下的善行是赏不完的,不能都用爵位俸禄来奖赏;也知道天下的罪恶是罚不完的,不能都用刀锯来制裁。所以当赏罚有疑问时,就以仁爱之心对待。用君子长者的宽厚仁慈对待天下人,使天下人都相继回到君子长者的忠厚仁爱之道上来,所以说这就是赏罚忠厚到了极点啊!《诗经》说:“君子如果高兴纳谏,祸乱就会快速止息;君子如果怒斥谗言,祸乱也会快速止息。”君子止息祸乱,难道有异术吗?他不过是适时地控制自己的喜怒,不偏离仁慈宽大的原则罢了。《春秋》的大义是,立法贵严,责人贵宽。根据它的褒贬原则来制定赏罚制度,这也是忠厚之至啊!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三)【答案】7.B8.C9.C10.B11.C12.①单于得到李陵之后,因平素就听说过李陵家的名声,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使他显贵。②现在起兵一旦不成功,那些只知保全自己性命与妻子儿女臣子随便捏造诬陷他,实在令人痛心。13.①李陵常常为了国家而奋不顾身;

②李陵手下兵士只有五千,却重创敌军,古代名将不过如此;

③李陵并非真降,只是为了日后报答汉朝。【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出兵到居延海以北大约一千里的地方。B.不正确。引:退却。句意:李陵军边退边战,接连战斗了八天C.正确。句意:抵挡数万的敌军。D.正确。句意:皇上便以司马迁诬蔑、诋毁贰师。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虚词含义的能力。A.不同。以:用;/在。句意:而单于用八万大军包围截击李陵的军队。/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B.不同。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句意:但他们杀伤匈奴也有一万多人。/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和反省。C.相同。虽:虽然。句意:李陵虽然兵败被俘。/齐国虽然狭小。D.不同。为:做;/被。句意:让李陵做协助之兵。/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李陵曾深入匈奴境内两千多里,穿过居延海,观察地形,没有遇见敌人就回来了。后被封为骑都尉,统率丹阳的楚兵五千人,在酒泉、张掖教练射箭,屯驻在那里防备匈奴。“二千余里”作“深入”的补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无所见虏”为“还”的原因,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中国古代纪年法只有年号和干支两种”错误,中国古代纪年法共有四种,除年号、干支纪年外,还有王公年次纪年和年号干支兼用法。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司马迁主动站了出来”错误,文为“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是汉武帝询问司马迁,不是司马迁主动站出来。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既”,……之后;“素”,平素;“妻”,以女嫁人;“贵”,使动,使……显贵。(2)“不当”,不成功;“全”,保全;“媒孽”,捏造诬陷;“诚”,实在。【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①从“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一句,联系“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可以概括出:李陵常常为了国家而奋不顾身。②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入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联系二三段的战绩及失败的原因,可以看出司马迁认为李陵并非因为个人能力不足或不想打胜仗而投降,恰恰相反,他的表现已经非常勇猛,足以与古今名将媲美,最终有此下场实在不是他的原因,故可概括出:李陵手下兵士只有五千,却重创敌军,古代名将不过如此。③从“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可以概括出:李并非真降,只是为了日后报答汉朝。参考译文:文本一:李广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李当户、李椒、李敢,都是皇帝的侍从官。当户有个遗腹子名叫李陵。李陵到壮年以后,被选任为建章营的监督官,监管所有骑兵。他善于射箭,爱护士兵。天子认为李家世代为将,因而让李陵率领八百骑兵。李陵曾深入匈奴境内两千多里,穿过居延海,观察地形,没有遇见敌人就回来了。后被封为骑都尉,统率丹阳的楚兵五千人,在酒泉、张掖教练射箭,屯驻在那里防备匈奴。几年后,天汉二年秋天,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在祁连山进攻匈奴右贤王,武帝派李陵率领他的步兵射手五千人,出兵到居延海以北大约一千里的地方,想用此法分散敌人的兵力,不让他们专门去对付贰师将军。李陵已到预定期限就要回兵,而单于用八万大军包围截击李陵的军队。李陵军队只有五千人。箭射光了,士兵死了大半,但他们杀伤匈奴也有一万多人。李陵军边退边战,接连战斗了八天,往回走到离居延海还有一百多里的地方,匈奴兵拦堵住狭窄的山谷,截断了他们的归路。李陵军队缺乏粮食,救兵也不到,敌人加紧进攻,并劝诱李陵投降。李陵说:“我没脸面去回报陛下了。”于是就投降了匈奴。单于得到李陵之后,因平素就听说过李陵家的名声,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使他显贵。汉朝知道后,就杀了李陵的母亲妻儿全家。从此以后,李家名声败落,陇西一带的曾为李氏门下宾客的人都以此为耻辱。(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改)文本二:群臣都归罪于李陵,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司马迁极力为李陵辩护说:“李陵孝顺父母,对待将士注重信义,常常能奋不顾身以赴国家急难。正是他平时积累的美德,有国士的风度。现在起兵一旦不成功,那些只知保全自己性命与妻子儿女的臣子随便捏造诬陷他,实在令人痛心。况且李陵带领不满五千人的步卒,深入匈奴腹地,抵挡数万的敌军,打得匈奴救死扶伤都忙不过来,调动全国所有能举箭引弓的人一起围攻他。李陵转战搏斗了上千里,弓箭用尽,道路受阻,战士们拉着空弓,冒着刀锋,依然向北与敌人死战,能够得到部下这样拼死效力,即使是古代的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虽然兵败被俘,然而他对敌人的打击也足以名扬于天下。李陵没有自杀,是想寻求机会报效国家。”当初,皇上派贰师将军出征,让李陵做协助之兵,到李陵与单于遭遇,贰师战功很少。皇上便以司马迁诬蔑、诋毁贰师,为李陵游说开脱罪名,判处他腐刑。过了很久,汉武帝才对原先让李陵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表示后悔,于是派使臣去慰劳赏赐逃回来的李陵余部。李陵在匈奴一年多,皇上派遣公孙敖率军深入匈奴迎接李陵。公孙敖军无功而回,说:“捕到的俘虏说,李陵教单于用兵以防备汉军,因此臣无所获。”皇上听到报告,于是将李陵家灭族,母弟、妻子皆被杀。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四)【答案】7.D8.B9.B10.C11.B12.(1)管仲做丞相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驱逐夷、狄等异族,到死时都(致力于)使齐国富强,常被后人称道。(2)那管仲,怎么可以没有推荐贤明的人代替自己就死了呢?13.苏洵着重论述管仲在政治上的失误,认为他不能从根本上着眼,批评他在位时没有安排好接班人,由于管仲临终未能“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导致齐桓公去世后,齐国大乱。孔子认为,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没有以死守节,反过来辅助桓公,虽丧失了小节小信,但坚守的是为国为民的大义。【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微:如果没有。句意: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为什么/多么。句意:而是管仲,为什么呢?/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多么衰败差劲啊。B.都是代词,……的人。句意: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人。/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C.将要/况且。句意: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况且我年轻时曾在蜀汉做过官。D.介词,由于/连词,因为。句意:只是由于管仲在。/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即使桓公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全部列出而除掉吗?“仲”作“听”的宾语,“听仲”不能断开,排除AC;“仲能……耶”整个句子为反问句,中间用“而”连接,句意紧密,不宜断开,排除D。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人物形象的能力。①说管仲的功绩;②“功业的成就,不是成功于完成之日”是在讲道理,也暗含赞美鲍叔的意思;⑤说当初桓公没重用三人是由于管仲,此处不是批评。排除以上三项。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管仲推荐了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错误,原文有“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管仲说竖刁、易牙、开方三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没有推荐三人。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相”,辅佐;“霸”,称霸;“攘”,驱逐;“为后人道”,被动句,“为”表被动。(2)“彼”,那;“何以”,表反问,怎么。【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根据“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可知,苏洵认为他在位时没有安排好接班人,由于管仲临终未能“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导致齐桓公去世后,齐国大乱。文“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意思是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可见,孔子评价一个人仁德不仁德,主要看他是守小节还是守大节。主要看他对社会的价值和贡献大小,这就是观其大德。据此看出,孔子认为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没有以死守节,反过来辅助桓公,虽丧失了小节小信,但坚守的是为国为民的大义。参考译文:管仲做丞相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驱逐夷、狄等异族,到死时都(致力于)使齐国富强,常被后人称道。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功业的成就,不是成功于完成之日,必由一定的因素引起;祸乱的产生,不是发生于作乱之时,也必有根源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认为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认为是竖刁、易牙、开方(所致),而是管仲。为什么呢?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问及丞相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罢了。唉,管仲以为桓公真的能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离不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住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无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就只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少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全部列出而除掉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桓公问询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却不能说没有管仲了。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不说也可明白啊!萧何临死时,推荐了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就应该如此啊。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也会因一个人而灭亡。贤能的人不为自己的死而感到悲痛,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一定要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那管仲,怎么可以没有推荐贤明的人代替自己就死了呢?(宋·苏洵《管仲论》有删节)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五)【答案】7.D8.D9.C10.A11.D12.(1)有良田美池可以去的士大夫,难道只有您,然而不如你的常常很多呀。(2)这不是您独揽这种乐趣不让与他人,是他人没有赶上您而已。13.①表达对山中环境、生活以及周景春的思念之情。②表达对周景春不念功名利禄,独享山林乐趣的敬佩之情。③交代“我”为亭子命名为“水木清华”的原因及过程。【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D.“趣”,通“促”,催促。句意:又用你的心意来催促我。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比得上/像。句意:没有能比的上樵夫和放牧的了。/像我这样的人,可以保住民生的安危吗?B.表承接/表修饰。句意:整天疲劳,然后倒头大睡。/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C.介词,表被动/动词,认为。句意:这就是这里不被外来的人抛弃的原因吧。/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私下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D.都是介词,从。句意:山中人传说有龙曾经从这里兴起。/靛青是从蓼蓝草里提炼出来的,却比蓼蓝草还要青。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我早早地回到曹局批阅文书,常常没时间吃饭,傍晚才回去,脱了衣帽就忧伤的入睡。在这个时候,想到自己到了周景春的亭子里,感觉远得不可以得到。“曹局”作“入”的宾语,“入曹局”都是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其后应断开,排除BD;“往往不遑”作状语,“食”作谓语,意思完整,可独立成句,“暮归”作时间状语,前后应断开,排除A。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僖公三十年”错误。“僖公三十年”属于王公年次纪年法,而不是帝王年号纪年法。B.正确。句意:然而那些不读书的人。/十六岁就能诵读诗书。C.正确。句意:斤斤计较故意欺诈。/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D.正确。句意:后来你的儿子鼎亨到京师游玩。/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自己也另在郡北买了一座山”错误。根据原文,不是作者自己买的山,而是作者回想朋友周景春的亭子周围的景色。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适”,去;“士大夫有良田美池可以适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良田美池可以适士大夫”;“讵”,岂、难道。(2)“是”,这;“擅”,独揽、专占;“不即”,比不上、没有赶上。【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原文“既别君以北,怀其境,必形思梦,数数念君,为能自适”,作者离开周景春后,常常怀念那里的环境,并常常做梦梦到他,很是想念。可见,对周景春的思念之情是作者此文的原由之一。原文“君爵禄不入心,又不肯自婴世故……至山中,纳履策杖,翛然往来林下。遇田父道人,坐谈或略具酒茗资笑乐”,周景春不关心功名利禄,又不肯被世俗人情习惯缠绕,;到了山中,周景春无拘无束地在山林里来往,遇到农夫和道人,就坐下来谈天或者简单的准备些酒和茶水来助兴。可见,对周景春不念功名利禄,独享山林乐趣的敬佩之情是作者写此文的另一原由。原文“初君求名亭以记,诺之……其子鼎亨游京师,复以君意趣。亨归,乃追思所履以睹者,名亭曰‘水木清华’而记之”,周景春当初向作者求取亭子的名字来记住它,但没有结果;后来他的儿子又用他的心意来催促我,我通过想我在亭子中所走过的、看到的,给它命名。可见,交代“我”为亭子命名为“水木清华”的原因及过程是作者写此文的第三个原因。参考译文:水木清华亭记【元】宋本到了至治三年,我守孝期满,周景春对我说:“我有个白马湖园田,我曾经在那里的会心亭里喝酒,一年要去三次,到那就会留下住十几日才离开。那里虽然纯朴闲适,我还是认为它靠近城里,那里有很多的过客;每每听到官府和街坊里的俗事就觉得讨厌。另外在山的旁边买了一座小山,在上面建造了一座亭子,距离城里有六十多里远,不是亲戚朋友不会招待,一年到头都没有人来送名贴。它景色优美草木茂密,比白马湖不止(美)十倍百倍。”于是我就和他一同前往观赏。流连忘返,傍晚就留宿在亭子中。离开他到了北方以后,常常怀念那里的环境,常常做梦梦到,很是想念周景春,不能自拔。大概能亲自到大山林里的人,没有能比的上樵夫和放牧的了。然而那些不读书的人,他们不懂得道理,只知道拿着农具干活,手上磨出了老趼,来登上山林工作,虽然每天都能上山,但是只见到了它的劳苦。我曾经问过他们,他们只知哀悼自己出生在山野里,又那里知道我们羡慕他们内心满足目光高远呢?知道这个道理的只有士大夫,有良田美池可以去的士大夫,难道只有您,然而不如你的常常很多呀。假如那些有名的士大夫,都不甘心在众人中沉浮,一定会振奋自拔使自己变得自豪,来求取一点功名,使家族亲戚和同辈的人感到诧异,东西奔走没有停止的时候,十年、二十年不回自己的家乡,更何况有良田美池呢?否则就暂时到村子里,召集农夫校对耕种与收获的情况,斤斤计较故意欺诈,不得休息,整天疲劳,然后倒头大睡,第二天一早就乘车回到城市中了,失去了自得其乐的乐趣。你不关心功名利禄,又不肯被世俗人情习惯缠绕,听到人们争论是非,远远的躲避如恐不够远。到了山中,就穿着草鞋拄着木杖,无拘无束地在山林里来往。遇到农夫和道人,就坐下来谈天或者简单的准备些酒和茶水来助兴。这时候山林的可爱和适合玩耍,就都像这样被表现出来,这就是这里不被外来的人抛弃的原因吧。其他的士大夫如果能够效仿你,那么还有哪里的田园不奇特呢?这不是您独揽这种乐趣不让与他人,是他人没有赶上您而已。我虽然知道,但没有田地不能回去享受。现在我早早地回到曹局批阅文书,常常没时间吃饭,傍晚才回去,脱了衣帽就忧伤的入睡。在这个时候,想到自己到了周景春的亭子里,感觉远得不可以得到。已经是贤明的人了,又遗憾樵夫、放牧的农夫的伤心在田野里。当初你向我求取亭子的名字来记住它,我同意了,三年过去了,没有结果。后来你的儿子鼎亨到京师游玩,又用你的心意来催促我。鼎亨回去以后,我就想我在亭子中所走过的、看到的,给它命名为“水木清华亭”来记住它。你买的一座山在郡北,没有多远就到了,在田间行走,在田间的小路上跳跃。像沿着山前行,实际上是小山丘,从下往上越来越来平坦。十几棵的小树木,挺拔秀丽非常可爱。前临小溪,又四五尺宽,小溪两部很多的苖松刚发芽。溪水清澈沙石湾磴历历可见,水流有声。又往前走,田地曲折连绵。亭子约一半高出溪水之上,又三个柱子,都涂以黑色和白色,宽敞整洁淡雅。亭子右边的山脚下,青色的竹子,红色的酸枣树,在里面要慢慢的行走。到了一个深潭,叫“龙潭”,山中人传说有龙曾经在这里兴起,樛条灌木肆意缠绕,水很清澈,无论是雨季还是旱季,潭水都不曾增加和消减。山后泊船旁,高山巨水充满视野,走势都围绕着亭子。泰定四年三月,朝列大夫、礼部郎中宋本记录。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六)【答案】7.D8.D9.A10.B11.C12.(1)没有人不竭尽忠诚辅佐国家,为君分忧,希望使盛美的功业流传无尽,美好的名声广播天下。(2)武官们在宫外,奴隶们在宫内,负责禁卫的部门怎么能够安心,又怎么不让我感到恐惧忧虑呢?13.①克制节俭,是弘扬德性的根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