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27.160
F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9320-20XX
光伏电站太阳跟踪系统技术要求
CodefortrackingsystemofPVpowerstation
(征求意见稿)
201x-xx-xx发布201x-xx-xx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29320—2012《光伏电站太阳跟踪系统技术要求》,与GB/T29320—2012相比,
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更改了文件的使用范围(见1);
——更新了规范性引用文件,不再引用“GB/T191”、“GB/T19582.1”、“GB/T19826”、“GB/T
20540.6”、“GB/T24343”及“JGJ82”;新增引用“GB/T16935.1”、“GB/T17627.2”、“GB
20840.2”、“GB20840.3”、“GB/T31366”、“GB50054”、“GB50169”、“GB50797”及
“NB/T10115”。(见2);
——更新了跟踪系统定义及分类方式,删除了“平板式跟踪系统”、“聚光式跟踪系统”、“线
聚焦跟踪系统”及“点聚焦跟踪系统”的术语定义(见3.1-3.6),增加了“瞬时跟踪误
差”、“跟踪分辨率”及“跟踪精度”的术语定义(见3.16-3.18)。
——对跟踪系统应满足的环境适应性、外观、结构、功能、性能和电气安全的要求做了部分调
整,并重新做了系统性的说明。(见4-10)
——对实验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说明,对试验仪器/设备、实验步骤和结果判定都做了详细的要
求。(见11)
——对附录部分做了相应的调整。(见附录)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上海摩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XXXX、XXXX等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XXX、XXX等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2年首次发布为GB/T29320—2012;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II
光伏电站太阳跟踪系统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光伏电站太阳跟踪系统(以下简称跟踪系统)的环境适应性、结构、功能、性
能、电气安全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以及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的技术要
求。
本文件适用于光伏电站太阳跟踪系统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验收、试验和运行维护。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
文件,仅该日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GB/T2423.1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
GB/T2423.2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
GB/T2423.3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Cab:恒定湿热方法
GB/T2423.21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M:低气压
GB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4824工业、科学和医疗设备射频骚扰特性限值和测量方法
GB5237.2铝合金建筑型材第2部分:阳极氧化型材
GB/T9286色漆和清漆漆膜的划格试验
GB/T9254.1信息技术设备、多媒体设备和接收机电磁兼容第1部分:发射要求
GB/T13384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13452.2色漆和清漆漆膜厚度的测定
GB13955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安装和运行
GB/T16895.23低压电气装置第6部分:检验
GB/T16935.1低压系统内设备的绝缘配合第1部分:原理、要求和试验
GB/T17626.2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17626.3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17626.4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17626.5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T17626.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1
GB/T17626.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17626.11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
GB/T17627.2低压电器设备的高电压试验技术第二部分:测量和试验设备
GB18802.1低压电涌保护器(SPD)第1部分: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涌保护器性能要求和试验
方法
GB/T18802.21低压电涌保护器第21部分:电信和信号网络的电涌保护器(SPD)性能要求
和试验方法
GB20840.2互感器第2部分:电流互感器的补充技术要求
GB20840.3互感器第3部分: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的补充技术要求GB/T31366光伏发电
站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GB5000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17钢结构设计标准
GB5005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169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05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GB50797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
DL/T768.7电力金具制造质量钢铁件热镀锌层
NB/T10115光伏支架结构设计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跟踪系统trackingsystem
通过机械、电气、电子电路及程序的联合作用,调整光伏组件平面的空间角度,实现对入射
太阳光跟踪,以提高光伏组件发电量的装置。又称太阳跟踪器。
注:跟踪系统按跟踪维度可分为单轴跟踪系统和双轴跟踪系统,按结构型式可分为独立型和联动型。
3.2
单轴跟踪系统single-axistrackingsystem
绕一维轴旋转的跟踪系统。又称一维跟踪系统。
3.3
平单轴跟踪系统horizontalsingle-axistrackingsystem
2
以平行于地表平面的跟踪轴转动跟踪太阳运动轨迹的单轴跟踪系统,又称水平单轴跟踪系统。
3.4
斜单轴跟踪系统inclinedsingle-axistrackingsystem
以介于平行于地表平面与垂直于地表平面之间的跟踪轴转动跟踪太阳运动轨迹的单轴跟踪
系统,又称倾斜单轴跟踪系统。
3.5
垂直单轴跟踪系统verticalsingle-axistrackingsystem
以垂直于水平面的跟踪轴转动跟踪太阳运动轨迹的单轴跟踪系统。
3.6
双轴跟踪系统dual-axistrackingsystem
绕二维轴旋转的跟踪系统。又称二维跟踪系统。
注:双轴跟踪系统以水平面为参照系,跟踪的是太阳高度角和太阳方位角;以赤道平面为参照系,跟踪的是
赤纬角和时角。
3.7
太阳入射角angleofincidence
入射阳光射线与接收平面法线的夹角
3.8
太阳方位角azimuthangle
太阳中心到地面观测点的连线在当地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正南方向(北半球)或正北方向(南
半球)的夹角。
3.9
太阳高度角solarelevationangle
入射阳光射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3.10
赤纬角solardeclination
地球中心与太阳中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北半球为正)。
3.11
时角hourangle
某时刻太阳在赤道平面上的投影与正午时刻太阳在赤道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夹角。
3.12
3
跟踪精度trackingaccuracy
单轴跟踪系统的跟踪精度以入射阳光射线与接收平面法线在跟踪方向的夹角来表示。
双轴跟踪系统的跟踪精度用太阳入射角来表示。
3.13
主动控制activecontrol
根据地理位置和当地时间实时计算太阳光的入射角度,通过控制系统使光伏方阵调整到指定
角度,又称为天文控制方式或程序控制方式。
3.14
被动控制passivecontrol
通过感应器件判断太阳光的入射角度,从而控制光伏方阵旋转并跟踪太阳光入射角度。
注:被动控制包括光感控制方式、重力平衡控制方式等。
3.15
复合控制compoundcontrol
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相结合的控制方式。
3.16
瞬时跟踪误差instantaneouspointingerror
执行转动指令后,跟踪系统旋转轴的实测角度与转动指令目标角度之间的偏差。
3.17
跟踪分辨率trackingresolution
跟踪轴上人为设定的最小的跟踪角度变化量。
3.18
跟踪精度trackingaccuracy
跟踪系统对角度指令执行的准确性。
4总体要求
4.1跟踪系统应满足环境适应性、外观、结构、功能、性能和电气安全等要求。
4.2跟踪系统在正常维护情况下使用寿命应不小于25年。
4.3跟踪系统基于时间的恒定失效率(MTTF)应不大于2%。
4.4跟踪系统日平均能耗应不大于所承载光伏发电系统发电量的0.5%。
4.5跟踪系统钢支架部分的防腐应符合GB50797和GB5237.2的规定。
4.6跟踪系统应进行环境适应性试验、外观检查、结构检测、功能检测、跟踪性能检测、驱动装
4
置性能检测、电源系统检测、防雷接地检测、防护等级检测、电磁兼容检测、电气安全检测,检
测结果应满足相应的技术要求。
5环境适应性
5.1跟踪系统的运行环境应符合下列要求:
a)环境温度:-25℃~+55℃。
b)相对湿度:≤95%。
c)海拔高度:≤2000m;海拔高度>2000m时,应按GB/T16935.1的规定校验
5.2跟踪系统的长期存储环境应符合下列要求:
a)环境温度:-40℃~+55℃。
b)相对湿度:≤95%。
6外观
6.1基本要求
6.1.1跟踪系统的设备表面无划痕、裂纹、变形和损坏,表面涂覆应无脱落、起壳现象。
6.1.2零件连接应牢固,金属部分应无锈蚀,标识清楚无误。
6.2钢结构外观要求
6.2.1焊接外观要求
6.2.1.1跟踪系统的焊接外观要求应符合GB50205中的相关规定。
6.2.1.2焊缝感观应外形均匀、成型较好,焊缝与焊缝、焊缝与金属间过渡较平滑,焊渣和飞溅
物清除干净,无裂纹,夹渣、气孔、未焊满等缺陷。
6.2.2热浸锌外观要求
6.2.2.1跟踪系统的热浸锌应连续,并尽可能均匀、光滑。可有暗灰色的铁锌合金存在,不应有
反酸黄斑渗出锌层。
6.2.2.2热浸锌局部表面可有直径小于0.5mm的漏锌斑点存在。
6.2.2.3热浸锌表面不应有集中的无锌区、凸瘤和波纹。分散的无锌区、凸瘤和波纹的总面积对
于一般零件,不得超过镀件总面积近似值的0.5%;对于大型零件(如立柱、横梁或表面积超过2
×105mm2的零件),不得超过镀件总面积近似值的0.1%。
6.2.3表面涂装要求
6.2.3.1跟踪系统的表面涂装应符合GB50205中的规定。
6.2.3.2涂装表面不应误涂、漏涂,涂层不应脱皮和返锈等。涂层应均匀、无明显皱皮、针眼和
气泡等。
5
6.2.4铝合金外观要求
6.2.4.1跟踪支架的铝合金部件应进行表面防腐处理,可采用阳极氧化处理措施,阳极氧化膜的最
小厚度应符合GB/T50797的规定;
6.3电气系统外观要求
6.3.1跟踪系统的控制系统箱体无锐角,箱体表面无明显划痕,在相应位置应有安全标识。
6.3.2跟踪系统的电气设备连接线路应走线合理、美观,裸线外面宜采用塑料管等措施对线缆进
行保护。
7结构
7.1跟踪系统的支架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应符合GB50009、GB50017、GB50797和NB/T
10115的规定。
7.2跟踪系统的支架结构应按不同运行工况条件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进行验算,其验算内容
还应包括以下工况:
a)在最大允许运行风速状态下,跟踪系统处于最大跟踪角度时的工况。
b)在避风状态下,跟踪系统处于50年一遇基本风压和0.7倍基本雪压时的工况。
c)在水平状态下,跟踪系统处于基本雪压和0.6倍50年一遇基本风压时的工况。
7.3跟踪系统支架结构或构件中受弯构件的挠度计算值宜符合表1的规定,且应不影响跟踪系统
的正常运行。
表1受弯构件挠度值
挠度允许值
受弯构件
钢支架铝合金支架
主梁L/250L/180
无边框光伏组件L/250L/180
次梁
其他L/200L/180
注:1.L为受弯构件的跨度;
2.对悬臂梁,可按悬臂长度的2倍计算受弯构件的跨度。
7.4当基本风压≥0.5kN/m2时,跟踪支架宜进行自振频率验算,自振频率应避免与风振频率形成
共振效应。
7.5当跟踪支架转轴强度应满足轴承安装部位的承载力要求。
7.6在风速较大地区,跟踪系统支架应设置有效的减振措施。
6
8功能
8.1跟踪系统运行功能应包括以下内容:
a)跟踪系统应能实现有效日照时间内全程自动跟踪。
b)在当地风速达到避风条件时,跟踪系统应能自动进入避风运行状态。避风运行模式的风速限
值宜大于等于12m/s,且宜小于等于15m/s,风速取项目地10m高度,10min时距平均风速值;在
当地风速达到恢复跟踪条件时,应能自动恢复跟踪,恢复自动跟踪风速宜小于避风风速3m/s-4m/s,
并持续15min至30min。
c)在失/复电后,宜能自动进入实时跟踪状态。
d)跟踪系统应具有逆向跟踪功能。
8.2跟踪系统控制功能应包括以下内容:
8.2.1跟踪系统宜采用主动控制方式。
8.2.2当跟踪系统采用主动控制方式时,宜采用具有实时运行姿态检测和反馈功能的闭环控
制模式。
8.2.3当控制系统采用集中控制方式时,集中控制系统应包括以下远程控制:
a)手动和自动控制跟踪系统进入避风状态。
b)手动和自动控制跟踪系统恢复进入正常的实时跟踪状态。
c)手动控制跟踪系统进入避雪状态。
d)手动控制进入正常的实时跟踪状态。
e)手动和自动控制跟踪系统运行至预定角度。
8.2.4跟踪系统在检修状态下,应具有就地手动控制操作功能。
8.2.5控制系统宜具有对时功能。
8.3跟踪系统保护功能应包括以下内容:
a)跟踪范围硬限位功能。
b)故障报警功能。
c)驱动装置的过载保护功能。
8.4跟踪系统通信功能应包括以下内容:
8.4.1跟踪系统应与光伏电站的监控系统直接连接或通过规约转换设备连接。跟踪控制系统与
外部设备通讯时,通讯协议宜采用Modbus、IEC61850等通讯协议。
8.4.2通信系统宜具有上传数据功能,数据宜包括跟踪系统实时运行角度、实时运行状态、运
行时间、自动/手动状态、避风雪状态、当前风速等。
7
9性能
9.1跟踪性能
9.1.1跟踪范围
9.1.1.1水平单轴跟踪系统见图1,跟踪范围应不小于±45°;垂直单轴跟踪系统见图2,跟踪范围应不
小于±100°;倾斜单轴跟踪系统见图3,跟踪范围应不小于±45°。
图1水平单轴跟踪系统图2垂直单轴跟踪系统图3倾斜单轴跟踪系统
9.1.1.2双轴跟踪系统,方位角范围宜不小于±100°,高度角范围宜为0°~90°;赤纬角范围宜为
±23.45°,时角范围宜为±100°。
9.1.2跟踪精度
9.1.2.1单轴跟踪系统跟踪精度应小于±3°。
9.1.2.2双轴跟踪系统跟踪精度应小于±2°。
9.2驱动装置
9.2.1驱动装置的驱动力应大于跟踪系统在承受18m/s风速状态下所产生最大扭转阻力,且应满
足跟踪系统支架进入避风保护姿态所需要的动力。
9.2.2驱动装置应具有自锁功能,驱动装置的保持力矩应不小于当地5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作用
下,支架在最大角度或最不利情况下传递至驱动机构产生的力矩。
9.2.3驱动装置的动力机构部分可采用交流减速电机或直流减速电机,且减速机和电机的使用寿
命应不低于5年。
9.2.4驱动装置的传动机构部分应运转灵活、平稳、无卡滞、无异常振动和无噪音,密封部件应
无漏油、渗油现象,且应满足防尘要求;
9.2.5驱动装置的各项电气和机械性能均应满足当地环境条件下的使用要求。
9.2.6驱动装置应易于维护,方便更换。
9.3控制系统
跟踪控制系统宜具有断电保护功能,断电后保存数据不丢失,控制系统时钟应能继续工作超过1
8
周。运行数据通过控制系统自身或上传保存时间宜大于1个月。
9.4通信
跟踪系统的通信应符合GB/T31366的规定。
9.5就地供电电源
9.5.1跟踪系统的就地供电电源宜设有备用电源。
9.5.2跟踪系统可采用光伏组件串供电、就地升压变压器低压侧供电、逆变器交流侧供电、独立
光伏组件供电等就地供电方式。
a)当跟踪系统的就地供电采用光伏组件串供电时,供电电源额定功率应不小于支架正常运
行的驱动功率,且配置可充放的蓄电池作为备用电源,蓄电池容量应不低于跟踪系统从
最大跟踪角度至水平状态5次所需的电量。
b)当跟踪系统的就地供电采用就地升压变压器低压侧或逆变器交流侧供电时,供电侧应具
备电源切断功能。
c)当跟踪系统的就地供电采用独立光伏组件供电时,应有可充放电的蓄电池,蓄电池容量
应不低于支架正常跟踪48小时所需的容量。
9.6防雷接地
9.6.1跟踪系统的钢结构支架、组件和电控箱接地应符合GB50797和GB50169的规定。
9.6.2跟踪系统电源、信号端口应采取雷电浪涌防护措施。
9.6.3跟踪系统电源端口设置的浪涌保护器性能要求应符合GB18802.1的规定。浪涌保护器组合
波(1.2/50μs-8/20μs)冲击试验开路电压不应小于4kV。限压型浪涌保护器宜有脱离装置和遥信接
点。
9.6.4跟踪系统信号端口设置的浪涌保护器性能要求应符合GB/T18802.21的规定。信号浪涌保护
器传输速率、插入损耗等参数应满足控制和通信线路正常工作的要求。
9.6.5跟踪系统供电线路和金属芯控制、通信线路应采取屏蔽措施。线路屏蔽层或屏蔽金属管应进
行等电位连接并接地。
9.6.6跟踪系统的电气装置应设置等电位接地端子,并与光伏电站接地网可靠连接。
9.6.7跟踪系统各金属部件之间应进行等电位连接,并与光伏电站接地网可靠连接。
9.7防护等级
9.7.1跟踪系统室外设备的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54。
9.7.2跟踪系统室内设备的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20。
9.8电磁兼容
9.8.1跟踪系统的搔扰度应符合GB4824中的相关规定。
9
9.8.2跟踪系统的抗扰度应符合GB/T17626.2、GB/T17626.3、GB/T17626.4、GB/T17626.5、
GB/T17626.6、GB/T17626.8、GB/T17626.11中的相关规定。
10电气安全(参考GB50054)
10.1跟踪系统保护接地要求
10.1.1跟踪系统的电机、变压器底座和外壳、控制电缆外皮,终端盒金属外壳应接地,任意接地
点的接地电阻应不大于4Ω。
10.1.2跟踪系统无法构成等电位的转动部分应采用软铜线联结。铜导线最小截面见表2。
表2保护接地铜导线最小截面
单位为mm2
设备供电相线最小的截面积S保护接地铜导线最小截面积Sp
S≤16S
16<S≤3516
S>35S/2
10.2跟踪系统电气介质强度要求
各独立电路与地(即金属框架)之间,应能承受频率为50Hz±5Hz的工频介质强度试验,历
时1min(也可采用等效直流电压),不应出现击穿或闪络现象。绝缘试验的试验等级见表3。
表3绝缘试验的试验等级
额定绝缘电压测试电压等级介质强度试验电压冲击试验电压
Ui/VVkVkV
Ui≤632500.5(0.7)1
63<Ui≤2505002.0(2.8)5
250<Ui≤50010002.5(3.5)5
注:括号内的数据为直流介质强度试验值。
10.3跟踪系统电器设备漏电保护要求
跟踪系统漏电保护要求应符合GB13955的规定。
10.4跟踪系统绝缘电阻要求
跟踪系统安装漏电保护装置时,在500V直流电压下,各独立电路与地(即金属框架)之间绝
缘电阻不应小于0.5MΩ;跟踪系统未安装漏电保护装置时,在500V直流电压下,各独立电路与地
(即金属框架)之间绝缘电阻不应小于1MΩ。
11试验方法
11.1一般规定
11.1.1跟踪系统的试验内容应包括环境适应性试验、电气安全性试验、跟踪性能试验、外观检
查、驱动装置性能试验、控制系统性能试验、通信性能试验、电磁兼容试验、能耗试验等。检测
结果应满足相应的技术要求,关键参数应按照附录A的要求进行记录。
10
11.1.2检测前应编制检测方案,制定安全措施。
11.1.3检测仪器设备应经过计量校准,并在有效期内。
11.1.4检测过程中应对测试数据和环境条件进行记录。
11.1.5检测完成后应出具检测报告。
11.2检测仪器设备
11.2.1测量设备
电压/电流传感器、温湿度计、倾角传感器、数据采集装置和测量尺的精度等级应至少满足表4的要
求,检测仪器仪表应满足以下要求:
a)电压传感器应符合GB20840.3的规定;
b)电流传感器应符合GB20840.2的规定;
c)电压电流传感器响应时间不应大于100μs,测量带宽不应小于400Hz;
d)数据采集装置的采样频率不应小于10kHz,电能质量测量时不应小于20kHz。
表4检测仪器精度要求
名称精度要求
电压传感器0.2级
电流传感器0.2级
温度计±0.5℃
湿度计±3%
倾角传感设备≤±0.1°
数据采集装置0.2级
直尺0.1mm
位移传感器0.1mm
11.2.2温度检测设备
温度检测设备应满足以下要求:
a)测温通道数量、数据存储容量应能够满足环境适应性检测要求;
b)测温通道的测温范围应至少满足-40℃~160℃,测温精度不应低于0.5℃;
c)各测温通道应有统一的时基信号;
d)采样频率不应低于1Hz。
11
11.2.3环境试验箱
环境试验箱应满足下列要求:
a)温度波动:≤±1℃;
b)温度均匀度:≤±2℃;
c)温度偏差:≤±2℃
d)相对湿度偏差:±3%(>75%)或±5%(≤75%)
11.2.4接地电阻测试仪
接地电阻测试仪测量精度应优于±0.01Ω。
11.2.5绝缘强度测试仪
绝缘强度测试仪应满足GB/T17627.2的要求。
11.2.6测力仪
测力仪的测量精度应优于±0.5%。
11.2.7电磁兼容测试设备
a)传导骚扰测试设备应满足GB4824的要求;
b)通信端口测试设备应满足GB/T9254.1的要求;
c)辐射骚扰测试设备应满足GB4824的要求;
d)静电放电抗扰度测试设备应满足GB/T17626.2的要求;
e)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测试设备应满足GB/T17626.3的要求;
f)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测试设备应满足GB/T17626.4的要求;
g)浪涌(冲击)抗扰度测试设备应满足GB/T17626.5的要求;
h)射频场感应抗扰度测试设备应满足GB/T17626.6的要求;
i)工频磁场抗扰度测试设备应满足GB/T17626.8的要求。
11.3环境适应性要求试验
11.3.1耐高低温试验
11.3.1.1低温工作试验
低温工作试验按以下步骤进行:
a)跟踪系统的驱动装置和控制系统无包装、不通电放置于试验箱中,试验箱温度调节至-25℃;
12
b)待温度稳定后通电工作2h,并记录跟踪系统工作状态;
c)试验后在室温下恢复2h。
11.3.1.2低温贮存试验
低温贮存试验按以下步骤进行:
a)跟踪系统的驱动装置和控制系统无包装、不通电放置于试验箱中,试验箱温度调节至-40℃;
b)在-40℃环境温度条件下贮存16h后恢复至常温;
c)待温度稳定后通电保持额定功率运行2h;
d)恢复后对跟踪系统进行被动运行和手动下发指令运行,记录并判断跟踪系统运行状态。
11.3.1.3高温工作试验
高温工作试验按以下步骤进行:
a)跟踪系统的驱动装置和控制系统无包装、不通电放置于试验箱中,试验箱温度调节至55℃;
b)待温度稳定后通电工作2h,并记录跟踪系统的驱动装置和控制系统工作状态;
c)试验后在室温下恢复2h。
11.3.1.4高温贮存试验
高温贮存试验按以下步骤进行:
a)跟踪系统的驱动装置和控制系统无包装、不通电放置于试验箱中,试验箱温度调节至-40℃;
b)在-40℃环境温度条件下贮存16h后恢复至-20℃;
c)待温度稳定后通电保持额定功率运行2h;
d)试验后在室温下恢复2h;
e)恢复后对跟踪系统进行被动运行和手动下发指令运行,记录并判断跟踪系统的驱动装置和控
制系统运行状态。
11.3.2耐湿热试验
11.3.2.1交变湿热
交变湿热检测应在跟踪系统的驱动装置和控制系统不带电条件下按GB/T2423.4中规定的方法进行,
试验后测量其绝缘电阻,通电运行并记录运行状态。
11.3.2.2恒定湿热
交变湿热检测应在跟踪系统的驱动装置和控制系统不带电条件下按GB/T2423.3中规定的方法进行,
试验后测量其绝缘电阻,通电运行并记录运行状态。
11.3.3盐雾试验
盐雾检测应在跟踪系统的驱动装置和控制系统不带电条件下按GB/T2423.1中规定的方法进行,试
13
验后测量其绝缘电阻,通电运行并记录运行状态。
11.3.4抗风抗雪性能试验
11.3.4.1试验准备
跟踪系统抗风性能试验可采用机械静载荷进行试验,试验准备如下:
a)单体跟踪系统应至少安装1排支架结构。联动型单轴跟踪系统应至少安装2排支架结构,其他
未安装支架结构荷载对驱动装置的影响可以通过等效的拉力施加到驱动连杆上。
b)按照设计要求将光伏组件以满铺的方式固定在跟踪系统上。
c)采用直尺对支架的安装后的初始误差进行测量,满足说明书要求。
d)在檩条端部、主梁跨中、立柱顶端等位置安装精度不低于0.1mm位移传感器,并根据需要在受
力较大部位安装应力传感器。
e)跟踪系统试验时采用的基础应有足够的强度的和刚度。
f)完成跟踪系统的支架结构和驱动装置的安装和调整。静载试验前,跟踪系统应按试验标准大气
条件下进行电性能、机械性能测量以及外观检查,并记录检测数据。
11.3.4.2试验工况
a)跟踪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下的抗风最不利姿态,进行正常运行状态抗风试验,按风速18m/s
时计算荷载组合,并考虑正负风压两种情况。
b)跟踪系统处于避风状态下时,进行避风状态抗风试验,按50年一遇基本风压和0.7倍50年一
遇基本雪压计算荷载组合。
c)跟踪系统处于水平状态下时,进行抗雪性能试验,按50年一遇基本雪压和0.6倍50年一遇基
本风压计算荷载组合。
11.3.4.3试验步骤
a)在檩条与组件安装点处施加点荷载。点荷载取值应根据试验工况进行计算。点荷载加载模式如
图11.3.4.1和图11.3.4.2示意。
14
图11.3.4.1正常运行状态时跟踪系统施加荷载示意图
图11.3.4.2避风状态和水平状态时跟踪系统施加荷载示意图
b)荷载应分级加载,每级加载不超过总荷载的20%,每级荷载加载时间不少于1min,并保持不少
于5min,方便试验人员记录测点读数和观察支架状态。
c)荷载应分级卸载,每级卸载不超过总荷载的25%,每级荷载卸载之间应保持1min间隔。
d)试验完毕后,查看所有构件是否有发生塑性变形,检查所有焊缝是否有开裂,所有连接节点是
否有松动。受弯部件的挠度不应超过挠度允许值。
e)在进行正常运行状态抗风试验时,荷载加载完毕后,应在10°范围内反复转动跟踪系统5次(单
轴跟踪系统)。双轴跟踪系统高度角方向在10°范围内转动9次。转动过程中驱动装置应无异响,转
动完成后,驱动装置的电动机和减速机温升不大于40°,温度不大于80°。
f)在进行避风状态抗风试验和抗雪性能试验时,应观察驱动装置的自锁性能和驱动装置构件变形
情况。在试验结束后,测试驱动装置是否完好。
11.4电气安全性试验
11.4.1保护接地
保护接地检测按以下步骤进行:
a)在跟踪系统不带电的工况下,断开接地端子与外部接地线之间的保护连接;
b)将接地电阻试验仪的两极分别接在保护接地端子和可接触导电部位,宜选取距离保护接地端
子最远端的金属导体;
c)试验电流应为过电流保护值2倍和32A中的较大值;
d)试验电流持续时间见表9;
e)测量记录保护连接的电阻值或压降,试验电流小于等于32A时,记录保护连接电阻,试验电
流大于32A时,记录保护连接压降。
15
表9保护连接试验持续时间
过电流保护装置等级试验持续时间
Amin
<162
16~302
31~604
61~1006
101~2008
>20010
11.4.2介质强度性能试验
11.4.2.1绝缘电阻
绝缘电阻检测按以下步骤进行:
a)拆除或断开跟踪系统对外连线,并接地放电;
b)断开过电压保护器件(如压敏电阻等);
c)在跟踪系统各独立电路与外露的可导电部分之间,以及与各独立电路之间施加试验电压,试验
电压应满足表10的要求;
d)记录绝缘电阻值。
表10绝缘电阻试验电压等级
额定绝缘电压等级Ui绝缘电阻表电压
VV
≤60250
60<Ui≤250500
250<Ui≤10001000
Ui>10002500
11.1.2.2工频耐压
工频耐压检测按以下步骤进行:
a)拆除或断开跟踪系统对外连线,并接地放电;
16
b)断开过电压保护器件(如压敏电阻等);
c)在跟踪系统各独立电路与外露的可导电部分之间,以及与各独立电路之间施加试验电压;
d)试验电压的波形为50Hz标准正弦波形,试验时间为60s,施加试验电压时可以逐渐上升或下
降,试验持续时间为达到规定试验电压后保持的时间,当试验路径中有电容器时,试验可采用
直流电压,试验电压见表11;
e)记录击穿或者其他破坏性放电现象。
表11工频耐受电压试验电压
对基本绝缘电路进行型式试验对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缘电路
系统电压
和所有出厂试验电压值进行型式试验电压值
(交流)
VV
V
交流有效值直流交流有效值直流
≤501250177025003540
1001300184016003680
1501350191027003820
3001500212030004240
6001800255036005090
10002200311044006220
11.1.2.3冲击耐压
冲击耐压检测按以下步骤进行:
a)拆除或断开跟踪系统对外连线,并接地放电;
b)断开过电压保护器件(如压敏电阻等);
c)在跟踪系统各独立电路与外露的可导电部分之间,以及与各独立电路之间施加试验电压;
d)电压波形为1.2/50μs的脉冲电压波形,试验电压见表8;
e)试验3次后更换试验电压正负极性,再次试验3次,每次试验电压的时间间隔不应小于30s;
f)记录是否击穿或者其他破坏性放电现象。
表12冲击耐受电压试验电压
系统电压过电压等级II(直流端口)过电压等级III(交流端口)
17
(交流有效值/直流)基本绝缘或附加绝缘加强绝缘基本绝缘或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VVVVV
50/755008008001500
100/150800150015002500
150/2251500250025004000
300/4502500400040006000
600/9004000600060008000
1000/150060008000800012000
注:直流端口允许插值,交流端口不允许插值。
11.4.3接触电流
接触电流测试按如下步骤进行:
a)跟踪装置断开所有外部接地线,将接触电流测试仪连接到被测接地端子与外部接地导线之间,
设置跟踪系统正常运行;
b)测试时应依次模拟供电电源每相接地,使用接触电流测试仪测量接触电流有效值,取最大值作
为测试结果。
11.4.5电气防护等级
采用GB4208规定的方法,对跟踪系统电气外壳进行IP防护试验。
11.4.6防雷与接地
11.4.6.1浪涌保护
对电气控制柜、控制箱采用GB/T17626.5规定的方法,进行电源端口、信号端口浪涌冲击试验,
试验等级不低于4kV(线对地)。
11.4.6.2等电位连接和接地
使用万用表对浪涌保护器接地线、安全保护地线、电气柜或控制箱金属外壳等与接地端子板和跟
踪系统各金属部件之间的电气连通性进行测量;使用接地电阻测试仪对接地电阻进行测量,记录测量
电阻值。
11.5跟踪性能试验
11.5.1跟踪范围试验
11.5.1.1试验仪器
采用角度尺或水平角度仪开展跟踪范围试验。
18
11.5.1.2试验步骤
跟踪系统跟踪范围试验步骤如下:
a)将被测跟踪系统安装上电调试完成,系统设置为手动控制模式;
b)手动调节跟踪系统转动至两端极限位置,并处于保持状态;
c)将角度尺垂直于转动轴,使角度尺的圆心与转动轴的中心线重合,测量转动部分所能转动最大
角度并记录;
d)或采用水平角度仪对水平单轴跟踪系统进行跟踪范围的测量;
e)按照以上步骤重复测量3次。
11.5.1.3结果判定
结果判定原则如下:
a)试验结果满足第7.1条中不同类型跟踪系统跟踪范围要求,判定为合格;
b)任一次试验不合格,则试验不通过。
11.5.2跟踪精度模拟试验
11.5.2.1瞬时跟踪误差试验
11.5.2.1.1试验仪器
采用倾角传感器,差分角度编码传感器,陀螺仪等倾角传感器开展跟踪误差试验。
11.5.2.1.2试验步骤
跟踪系统瞬时跟踪误差试验步骤如下:
a)将被测跟踪系统安装上电调试完成,系统设置为手动控制模式;
b)向控制系统发出角度控制指令,使跟踪系统的旋转轴转动20°;
c)在系统完成转动后,采用倾角传感测量设备,测量该轴的实测转动角度,每个旋转轴方向应采
集10个测量数据;
d)重复以上步骤,完成跟踪系统所有旋转轴、方向的转动测量;
e)按照以上步骤重复测量3次。
11.5.2.1.3结果判定
结果判定原则如下:
a)按照附录C中公式(C.1)、公式(C.2)分别计算方位角和高度角方向瞬时跟踪误差;
b)试验结果满足跟踪系统瞬时跟踪误差(前面无技术指标要求,请补充)要求,判定为合格;
c)任一次试验不合格,则试验不通过。
11.5.2.2绝对跟踪偏差试验
19
11.5.2.2.1试验仪器
采用倾角传感器,差分角度编码传感器,陀螺仪等倾角传感器开展绝对跟踪偏差试验。
11.5.2.2.2试验步骤
跟踪系统绝对跟踪偏差试验步骤如下:
a)将被测跟踪系统安装上电调试完成,系统设置为手动控制模式;
b)向控制系统发出角度控制指令,将跟踪系统运行至设定角度,设置角度应在跟踪范围内;
c)在系统完成转动后,采用倾角传感测量设备,用角度仪测量支架实际角度与设置角度偏差;
d)选取5个不同设定角度,按照以上步骤每种角度重复测量3次。
11.5.2.2.3结果判定
结果判定原则如下:
a)绝对跟踪偏差小于等于±1°,判定为合格;
b)任一次试验不合格,则试验不通过。
11.5.2.3重复定位偏差试验
11.5.2.3.1试验仪器
采用直尺开展重复定位偏差试验。
11.5.2.3.2试验步骤
跟踪系统重复定位偏差试验步骤如下:
a)将被测跟踪系统安装上电调试完成,系统设置为手动控制模式;
b)在跟踪系统组件末端安装激光器,激光器对面放置垂直幕墙;
c)向控制系统发出角度控制指令,将跟踪系统沿旋转轴正时针和逆时针旋转5°;
d)测量初始靶心到最终跟踪系统旋转位置的距离,推算出测量距离对应的角度;
e)按照以上步骤每种角度重复测量3次。
11.5.2.3.3结果判定
结果判定原则如下:
a)重复定位偏差应≤±0.5°,判定为合格;
b)任一次试验不合格,则试验不通过。
11.6外观要求检查
11.6.1试验仪器
采用直尺等开展外观要求检查。
11.6.2试验步骤
20
跟踪系统外观要求检查步骤如下:
a)检查跟踪系统机体表面有无划痕、裂纹、变形和损坏,表面涂覆有无脱落现象,零件连接是
否牢固,金属部分有无锈蚀,标识是否清楚无误;
b)检查跟踪系统焊缝感观是否均匀,焊道与焊道、焊道与基本金属间过渡是否平滑,是否有焊
渣和飞溅物,有无裂纹,夹渣、气孔、未焊满等缺陷;
c)采用DL/T768.7规定的方法,对热浸锌钢制部件镀锌层的厚度、外观、附着强度、均匀性进
行试验;热浸镀锌表面有无集中的无锌区,凸瘤和波纹;分散的无锌区,采用直尺测量凸瘤和波纹的
长度、宽度或直径;
d)检查构件表面有无误涂、漏涂,涂层有无脱皮和返锈等;涂层是否均匀、有无明显皱皮、针
眼和气泡等;构件的标志、标记和编号是否清晰完整;
e)检查螺栓连接紧固是否牢固、可靠,检查外露丝扣;
f)检查跟踪系统控制器箱体有无锐角,箱体表面有无明显划痕,在相应位置是否有安全标识;
电气设备连接线路,走线是否合理、美观;
11.6.3结果判定
结果判定原则如下:
a)检查结果满足第8章的要求,判定为合格;
b)任一次检查结果不合格,则试验不通过。
11.7驱动装置性能试验
117.1试验步骤
跟踪系统驱动装置性能试验步骤如下:
a)对跟踪系统进行自锁功能试验,自锁功能试验过程中,驱动装置应保持静止;
b)对跟踪系统的传动装置施加拉力或推力,持续5分钟,施加拉力或推力的值应不小于当地25
年一遇的基本风压;
c)在施加拉力或推力作用下,记录支架在最大角度或最不利情况下传递至驱动机构产生的拉力
或推力。
d)对传动装置进行空载试验,在空载状态下,驱动装置正、反转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沈阳市大东区2025届初三下学期模拟卷(五)生物试题含解析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农一师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一模)生物试题含解析
- 2025版游戏主播专属合同
- 浙江省杭州地区达标名校2025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初三数学试题含解析
- 二手车位交易合同范文
- 采购原材料合同样本
- 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施工合同书
- 工厂设备安装劳务分包合同26
- 美容院原材料采购合同
- 网络优化合同书
- 2025年上半年四川广元旺苍县引进高层次人才23人重点基础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骨科快速康复护理理念
- GB 5009.268-202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多元素的测定
- 设备部门级安全培训
- 智研咨询发布:2025年中国家庭智能机器人行业市场现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 2025年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题库及答案1套
- 2024北京理工大附中高一(下)期中英语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心理b证笔试试题及答案
- 《冠心病病人的护理》课件
- 2024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历史试卷(附答案)
-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点移动练习题(共2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