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无答案)_第1页
2024年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无答案)_第2页
2024年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无答案)_第3页
2024年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无答案)_第4页
2024年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无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学年第二学期5月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以图证史是通达史识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是研究北宋城市生活的一手史料 B.完整再现了北宋社会的繁荣景象C.说明北宋东京城内尚未出现夜市 D.应与考古材料印证才有史料价值2.当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时,古代文人纷纷吟出悲壮之音,唱出慷慨之声,将个体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与以上所述主旨相符的宋词是()A.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B.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C.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D.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3.北宋时,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街道两旁商店、货摊林立,客商往来不绝,十分热闹;营业时间不受限制,买卖甚至通宵达旦。材料主要反映了北宋时期()A.科学技术领先 B.城市商业繁荣 C.民族关系发展 D.对外交流频繁4.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反映了()A.都市文化生活 B.商业发展规模 C.海外贸易状况 D.经济重心南移5.随着城市的繁荣,与唐朝不同的是,宋代市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如瓦子和勾栏,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这一变化()A.适应了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需要B.反映了宋朝人民贪图享乐之风C.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弊端D.表明商业发展腐蚀了正统思想6.我国古代一些重大科技发明,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北宋毕昇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B.北宋末年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C.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D.宋元时期火药开始用于军事领域7.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下表①处应为()科技成就传播及影响造纸术8世纪传播到阿拉伯地区,新型纸张取代了羊皮纸和纸草纸①14世纪初传到欧洲,对其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社会变革《本草纲目》17世纪被翻译为拉丁文等文字,促进了欧洲植物学的发展A.《齐民要术》 B.火药 C.活字印刷术 D.《农政全书》8.下列是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的地图,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海上交通的繁盛 B.中外交流的发展C.世界市场的形成 D.丝织技术的进步9.按下面图示的编制思路,其空白处应为()A.废除丞相制度 B.设立“三司”C.设立锦衣卫 D.实行“八股取士”10.下图是某同学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制作的年代尺。其反映的变化趋势是()A.国家疆域不断扩展 B.地方权力不断增大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1.假期将至,某同学想去北京旅行,因为在历史课上听老师讲到有个景点叫做“明十三陵”。可通过查资料得知明朝建立者朱元璋的陵墓却不在北京,他应该去哪儿参观朱元璋的陵墓()A.南京 B.西安 C.洛阳 D.余杭12.为缓解因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压力,明清时期从美洲引进并推广了高产农作物。主要有()①马铃薯②占城稻③玉米④胡豆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13.“1561年4月的一天,倭寇即将袭击台州。突然,一杆‘戚’字旗树起。随即,一声号令:‘布好鸳鸯阵!’直打得倭寇四处逃窜。”《中华军事五千年》这段材料,描述的是()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C.雅克萨之战 D.三元里人民抗英14.“明初以如此巨大规模的船队,历时近30年,遍访‘西洋’30余国……船队规模之大,航程之远,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材料评价的是()A.张骞通西域 B.鉴真东渡C.郑和下西洋 D.玄奘西行15.郑和船队到达各国,先会见当地国王,表达明朝与他们通好的意愿,然后与当地居民和平贸易。郑和航海期间,许多国家的首脑和使臣,搭乘中国宝船来华访问。材料表明郑和远航()A.规模浩大 B.发展了与各国之间友好关系C.时间跨度长 D.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16.生产方面,明朝工匠们使用由郑和下西洋进口的苏麻离青(又称“苏勃泥青”)为呈色剂,形成了永宣青花颜色浓重、晕散的风格;又吸收波斯等文化的因素,产生了新器型(如扁壶、花浇)和新纹样。这说明郑和下西洋()A.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B.传播了中国先进文化C.促进了陶瓷生产水平的提高 D.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17.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的必备技能,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史实和结论。下列表述中,属于结论的是()A.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最大时有船200多艘B.郑和的船队满载中国的优质丝绸和精美瓷器等各类物品C.郑和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D.郑和远航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18.明代一位医药学家常年在各地实地观察、采集各种药物,还收集了大量药方,最终编写出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这位医药学家是()A.徐光启 B.李时珍 C.宋应星 D.徐霞客19.日本学者薮内清指出:“在一部书中讨论了中国技术的几乎所有部门,没有任何其他著作可与其相比。不但它在中国是唯一无二的,就是在17世纪以前也没有任何可与之相比的欧洲著作。”材料评述的是()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20.下表整理了徐光启推广农作物和整理农书的材料()1607-1608将甘薯从福建引入上海,进行农业实验,成功种植,撰写《甘薯疏》,推广种植经验。1613-1621在天津建立水稻试验田,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种植经验,撰写《北耕录》《宜垦令》等农书1622-1625在上海和天津的经验上,整合前期农学著作,完成《农政全书》的初稿A.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B.得到政府的支持C.注重搜集文献资料 D.具有实践探索精神21.明朝营建北京城,内城北缩南扩,更为突出中轴线,从外城的永定门到内城的钟鼓楼长达8公里的沿线上有宫殿坛庙等宏大建筑,气势极显庄重。这一布局()A.烘托了帝王至上的威严 B.彰显了传统科技的创新C.体现了都市文化的繁荣 D.助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2.明长城修建的目的是()A.防御匈奴的进攻 B.防御蒙古贵族的南扰C.防御突厥的进攻 D.防御鲜卑的进攻23.关于下面两幅图片,解读正确的是()图一《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图二明《流民图》A.图一反映了明朝国力的强盛 B.图二反映了农民起义对社会经济的破坏C.两幅图都反映了明朝灭亡的原因 D.两幅图反映了明朝丰富的社会生活24.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秦汉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B.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C.宋元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25.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下列图片共同体现了()A.早期文明的产生 B.青铜文明的辉煌C.中外文明的交流 D.中华文明的灿烂第II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共50分)26.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研读史料,回答问题。(共30分)史料一宋《萍洲可谈》史料二南宋持罗盘陶俑史料三泉州出土宋代海船(残存船底)朱彧(yù)在1119年写成《萍洲可谈》一书,书中写道:“舟师①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①舟师,船上的技术人员。据考古研究,此船的长度应为34米,宽11米,深4米左右,载重量超过200吨,不仅体量大,而且还使用水密隔舱技术。从船舱出土物来看,数量最多的是香料和胡椒等,都是我国从南洋诸国进口的大宗货物。(1)史料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碑史料和数字化史料等类型。据此判断,史料一、史料二分别属于什么史料类型?(4分)这两则史料共同反映的科技发明是什么?(2分)(2)结合所学,指出史料一、史料二所示发明是通过哪一地区的商人传到欧洲的?(2分)它的外传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3)依据史料三海船的考古介绍,概括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2分)史料四:元代汪大渊,根据亲身经历,写成《岛夷志略》一书。此书其中99条[其中除去澎湖、琉球(今台湾)和万里石塘(西沙群岛)3条外,记海外诸国计96条]记载海外国名、地名达220余个;其地理范围,东自澎湖、琉球,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之层拔罗等地。——摘编自郑一钧、李成治《郑和下西洋对我国海洋地理学的贡献》(4)根据史料四中展示的郑和下西洋相关史实,归纳促使郑和完成这一壮举的因素。(4分)有何意义?(4分)史料五:(5)史料五中从图一到图二明朝的对外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最远到达什么地方?(4分)(6)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认识。(2分)27.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和融合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20分)材料一信息卡1他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以及文学家,主持编写了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信息卡2他是南宋著名词人,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进一步提高了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信息卡1和信息卡2中的“他”分别指的是何人?(4分)信息卡1中的“他”撰写的史学巨著是什么?(2分)材料二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元杂剧的一种表演形式。(2分)材料三宋杂剧为元朝戏剧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由于元统治者不重用汉人知识分子,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又一辉煌的篇章——元曲。戏剧的产生必须在社会经济充分发展的城市中,有充足的市民人数和文娱活动,才有可能形成集中的观众群体,和以演剧为生的艺人群体。——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3)写出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及其作品。(4分)并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戏剧繁荣的条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