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上册二《风景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风景谈》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
朗颂《白杨礼赞》中写景抒情的片段,导入新课。(略)
2.板书课题
3.学习重点(板书)
(1)“人与自然"的哲学命题,对主宰自然的抗日军民的赞颂。
(2)六幅图画以及议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3)精妙的遣词造句。
4.信息点
[让一学生朗读课文注(1),然后明确“信息点”]注释(1)告诉我们,本文写自何时、何地?(1940年、重庆)1940年是什么年代?(艰苦卓绝的抗战年代)重庆是什么区?
(国统区)那么我们不禁疑惑: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秋,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国统区,作者为什么有闲情逸致去写一篇看似吟花弄月的写景抒情散文呢?是不是与时代有点不协调、不合拍呢?当看了后面的注文我们就明白了:在这之前,作者曾到过延安,耳闻目睹了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感受到了他们的崇高精神,有感而发才写此文。这就表明文中所写“风景"与表现“抗日军民的生活和精神”是有联系的。《白杨礼赞》也是通过赞美白杨树,来歌颂北方抗日军民的朴实、正直、不屈的品格。两篇文章同工异曲,有着很深的血缘关系,堪称“姊妹篇"。希望同学们能联系比较阅读。
5.学习六幅“风景”
第一幅风景
(让学生推荐三位朗读好的学生配合读第一段)一读人类活动尚未出现时的情景;一读人类活动出现后的情景;一读作者由此而谈的感想、发的议论。
问:在人类活动还未出现以前,整个画面给人的总的感觉是什么?广漠苍凉,死寂贫脊。“无边无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没有一些生气,时见“驼马的枯骨”,散发着死亡气息。严格来说这能叫“风景”吗?不能。这不过是沙漠中常见的、令人恐怖的自然现象。可是,当什么“事物"出现以后,使这一“最平板单调”的沙漠大为改观,变得无比生动多彩了呢?是“人"!(红色大字板书)
常言道:“山无水不灵,景无人不活。”人的出现,使这一景象产生了神奇的变化,荒凉的景象顿时变成了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作者运用电影镜头的“推移法”,把这一画面由远而近地推出:当地平线上出现黑点,点成线、成队,丁当的铃声传入耳鼓,最后雄壮的驼队、猩红的大旗耀入眼帘的时候,你会感到这景象无比的“庄严、妩媚";画面的色彩由淡而浓,由冷而热;声音由小而大,由弱到强;画面的主体——驼队,也由远而近,很有层次地呈现出不同形态的变化美。至于人,没有正面描写,但这生机勃勃的活动的画面,不正是人的写照吗?我们给这幅风景取个什么名字呢?“沙漠驼铃”(绿色板书)。
(有的同学可能取名“沙漠风光”,让学生辨析、选择,指出沙漠中的一切景象,不管有无人类活动,都可以叫“沙漠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是;“大漠风尘日色昏”“平沙莽莽黄入天"也可以是;而“沙漠驼铃”能体现人类活动的特点。)作者面对这幅壮美的图画,产生了什么感想呢?(齐读议论的一段)“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作者“谈”出的感想是“人比自然更伟大"(红色板书)。
这深刻独到的感受,是画龙点睛的一笔,我们读着这段话语,似乎觉得它不是书面文字,而是看艺术纪录片时,耳边响起的“画外音”。作者善于借用电影中的表现手法,后面也多次用“旁白"画外音”的形式,把议论抒情融入画面,成为风景的组成部分,用激情的语调引导“观众"理解画面的含义。
这里我要提个问题,作者描绘第一幅风景时,为什么不从驼队出现时写起,而先要描绘一幅空旷沉寂、没有人迹的沙漠景观呢?这样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形象地告诉人们:无论是多么单调沉寂的去处,只要有了人类的活动,就可以产生奇迹,变成一幅动人的“风景”。以此衬托出人的伟大,人对自然的主宰、改造。这让我想起了现代著名诗人卞之琳的《断章》一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看风景的“人”本身又成了别人观赏的“风景”,而且是更美的风景。正是因为有人的“点缀”,使自然生色、增辉,人比自然更伟大,更迷人,其本身就是大自然的“杰作"。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中有一段著名的独白,高度赞美人类的俊美、伟大。他说:“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第二幅风景
第二幅风景描绘了陕北农民生产归来时的情景,充满诗情画意,富有童话色彩。你看三五明月,离山数尺;蓝天透明,庄稼摇曳;这时候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同学们说哪一个动词用得好?“长”,好在何处?为什么不用“伸、冒”?
(学生比较辨析回答)长,不仅形象地写出了两支牛角从山那面由短而长逐渐出现的过程,而且用拟人手法把黑静立不动的山脊写活了,写神了。而“伸、冒"就太一般化了,缺少灵气。记得阿·托尔斯泰说过:“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要是你找准了动词,你就可以安心继续写你的句子"。劳动归来的人们牵牛荷犁,在蓝天、黑山、银色月光的背景上,形成剪影,充满诗情画意,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定诗兴大发。历史上谁是最典型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他的田园诗也描绘了类似的意境:“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中所描绘的田园风光与文中的意境是很相似的。而且粗朴的短歌,从山顶上“飘”下来。一个“飘"字,写出了歌声的什么特点?它不但写出歌声的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特点,而且把陕北老农在清风明月之下一路走一路唱的神态,轻松愉快的心情,自然朴实的风格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学们说老农唱的“粗朴的短歌”是什么歌?陕北民歌。谁知道陕北民歌是什么音调?谁能举出几首著名的曲子或者唱两句?(譬如《蓝花花》《走西口》《黄土高坡》《信天游》等,这样把歌声引入课堂,一方面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其短歌的“粗朴”,“愉快的旋律”,“飘"字的传神,领略美妙意境与民俗、民风的淳朴;一方面体现美育特色,增添课堂情趣。)这幅“风景”的灵魂仍然是人。我们给它起一个什么名字呢?“高原归耕"(绿色板书)。
第三幅风景
第三幅风景也是写生产归来的人们,但身份和前一幅一样吗?不一样。前者是农民,后者是知识分子,是劳动归来的鲁艺的学员们。他们边学习边从事生产。“七八种不同的方音”说明他们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为抗日救国的共同目标,一起走到了延安。“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河水也似在笑”,把人的感情传染给河水,用河水烘托出人们欢快的心情。“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同学们想,在那个特定的年代,这一首雄壮的歌曲可能是哪一首呢?《义勇军进行曲》或者是《黄河大合唱》。前者也是我们的国歌。接着作者通过一个什么“独特"的视角,来点明他们不同的身份呢?通过“手”。作者运用电影中的一种什么手法,将一双双手定格放大?特写镜头。这是拿调色板的——画家;那是拉提琴的——音乐家;不离木刻刀的——木刻家;那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文学家。这一双双因职业不同而形态各异的手,有无共同特点呢?有。作者把聚光灯照在每一双手的老茧上。说明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化人,有着共同的理想,他们在劳动中改造自然的同时,又在改造自己。一个“掬"字说明什么问题?“掬”是什么动作?
(请学生演示)为什么用“掬"而不用其他动词?(让学生想象过去在城市他们洗脸的情景:有脸盆、热水、香皂、毛巾,或许一遍不行再洗两遍,洗完以后再用些化妆品。)可现在他们也像陕北老农一样掬一把河水洗一把脸,反映出“鲁艺”的青年们思想感情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活作风变得简朴起来,再没有过去的那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情调了。这幅风景的核心,仍然是“人”,而且不是一般意义的人。这幅图画,起个什么名字呢?“延河夕照”(绿色板书)。(齐读议论的一段)问,此一段议论,与前一段议论,在逻辑上呈现了什么关系?递进,呈现一种阶梯式的层进,而非平行(图示)。为什么这样说呢?前一段议论指明“人比自然伟大”,而此段进一步指出“有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伟大之中尤伟大”(红色板书)。
(讲完三幅图画后,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记忆表象,闭目默想三幅风景。有兴趣能力者,可以根据想象,勾勒画面。教师巡视,挑选,鉴赏。然后挂出自己画好的彩图。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动手创作能力,一方面进行生动直观的美育。)
第四幅风景
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一幅是谈情说爱的风俗素描:“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在公园的角落,绿阴下长椅上,悄悄儿说话。"同学们见过这样的景象吗?见过。在哪里?在电影上。当你看到这样的情景时你产生什么感觉?“这里一对恋人在谈情说爱,没什么意思,走吧!”这是旧中国城市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一个镜头,它给我们的感觉是平庸而暗淡,丝毫感觉不到新鲜和惊奇。可是,当你看到另一幅图画——延安儿女在雨天石洞中促膝读书时,你是什么感觉呢?你的精神会为之一振,感到神奇、光彩,惊叹不已。你感到这是一个“奇迹”,大自然顿时为之生色,“他们之是否恋人,落在问题之外”。两幅景象,不仅在外表上,更在内容上精神上都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同;是两种社会、两种世界观、两种内生活的不同的反映。这幅风景我们取名“石洞雨景"(绿色板书,让学生填)。(朗读议论的一段)问,此一段议论在内容上与前一段议论呈现什么关系?
还是递进吗?不是。应是第二次议论的辐射和延伸(图示)。
说明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应该“主宰自然”(红色板书)。
第五幅风景
这一幅风景描写一个“桃林茶社"。客观地说,这处风景很美吗?与中国的名山秀水譬如桂林山水、庐山、黄山……相比,此处并不算太美。正像作者所说:“中国之大,比这美得多的所谓风景区,数也数不完,这个值得什么?”你看桃树不过二三十棵,半盘旧石磨,几尺断碑,而这还是“奢侈品"——言外之意,这样简陋的陈设也很少,不够用。“这里坐的不舒服,吃的喝的也太粗糙简单”,连绿阴都是“简陋"的。绿阴用“简陋”来修饰,别有风味,“简陋"一般说房屋、设备简单粗陋,而说绿阴少一般用什么词?“稀疏”。这里用“简陋"饰之,不只是从疏密度着眼,一方面跟前面的“吃的喝的粗糙简单”,保持语境一致,极言条件差;一方面增加了丰富的内蕴。既然这里条件差,又没有多少风景,那作者为什么偏要选择这么一个不太美的景观做为描写对象呢?因为有高贵的人类精神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
延安的知识青年们来这里休息、学习、争论,因此这里竟变得很出名了,成了一处“胜景"。这让我们想起了刘禹锡《陋室铭》中的一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里,延安的进步青年们就是“仙”,就是“龙”,他们“创造了第二自然"(红色板书)。什么叫第二自然?有第二自然就有第一自然。什么是第一自然呢?就是自然景物,即文中那二三十棵桃树、半盘旧石磨等,但作者认为这不是构成风景的主要条件,主要条件是“人”,所以第二自然,应是第一自然加上具有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所构成的真正意义上的风景。这处景取名“桃林小憩"(绿色板书,让学生填)。
第六幅风景
作者写第六幅风景,从号声落笔,接着从号声想起见过的一张照片。他为什么不写屋外的号兵而是写照片呢?因为他并没有看到小号兵,仅是听到号声。这种手法很巧妙,它把照片的视觉形象同号声的听觉形象结合起来,相互弥补,相得益彰。让照片显号声之“形”,看着照片,仿佛就看到吹号的号兵;让号声传照片之“音”,仿佛号声从照片上破空而来。于是,照片和号声之“神”便交融为一体。
作者大概是听号声看照片还不够真切吧,就推门而出,于是看到一幅令人更加激动的壮美景象:晨曦之下,远处高山上不但有英俊的号兵,还有面向东方严肃威武犹如“雕塑"一般的哨兵。作者以红绸衬战士,以霞光衬刺刀,成功地把画面上的动与静、色彩上的冷与热、气质上的刚与柔有机地统一起来。两种兵职责不同,但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精神和气概是相同的:勇敢坚决,刚强不屈。作者为什么不写成排成队的士兵,而单写两个士兵呢?这是以少胜多、以小见大的手法。他们不只是形单影只的两个士兵,而是千千万万抗日战士的化身,是无数中华儿女的象征;他们也不只是屹立在北国的宝塔山上,而是屹立在整个中华大地上,保卫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所以作者说“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精神的化身而为他们两个”。此幅“风景"我们取名“北国晨号”(绿色板书,让学生填)。面对这幅画面,作者说:“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它”指什么?是“抗日战士,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红色板书)。这铿锵有力的话语,是对全文的集中概括和升华,比前几次更进了一层(图示)。它以最有力的“画外音”结束了这部“艺术记录片”,以最精彩的点睛之笔完成了这条艺术“之龙”的创造,以最响亮的音符谱就了这首献给主宰自然同时也主宰民族命运和前途的伟大者的赞歌!(将全文推向高潮)(明确六幅画面及议论的内在联系)
六幅画面决非随意排列,而是以揭示“人与自然"的含义逐渐加深为序,以寓意逐渐明朗的逻辑关系来排列。几次议论也是层层推进。六幅画面都是以“人”为核心,为灵魂,若去掉了人,“风景"也就不存在了。这种伟大的风景,当时只有在解放区在延安才能看到,正如毛主席诗词中所写的:“风景这边独好。”(板书)
6.总结全文
我们通观全文不难看出,《风景谈》蕴含着很深的哲理,阐释了“人与自然"这一普遍而恒久的哲学命题。在遥远的古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地方公务员浙江申论80
- 重庆申论2013年4月
- 吉林公务员面试模拟74
- 建筑机电安装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工艺和技术方案
- 2024年全新离婚前的房产协议书
- 2024年房屋转租合同三方协议范本
- 新解读《GBZ 41046-2021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 要求和试验方法》
- 2014年07月05日上午内蒙古面试真题
- 2024年员工短期聘用合同
- 2024年物业转让协议书范本格式
- 幼儿绘本故事:神奇的影子
- 自然流产ppt课件(PPT 20页)
- 中国古今粮食作物的变化及其影响
-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 大学课程《中国哲学史》完整word版教案
- (word完整版)深圳市小学一至六年级英语单词表
-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
- 4-6岁数学思维能力诊断测试题
- 工程制图习题集答案79982
- SL 631~SL 637-2012 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样表
- 初中班主任论坛班级管理 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