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南中学、文昌中学、嘉积中学、海口一中2024届高三联考试题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然之天”视角下的天人关系属于宇宙论范畴,主要探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是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推
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来源,无论是老子所言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还是孔子所说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
货》),或是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是指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
联系的、始于同一宇宙本源的有机整体,倡导顺应自然、清静无为、人合于天的“天人合一”,而且这些保
护自然的理念在传统社会也都得到了实践。我国早在尧舜时代就设有管理山林川泽、草木鸟兽的环保机构及
管制机构“虞”,商周时期出现的“网开一面”“里革断罟”的著名典故就是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雏形。
孟子与梁惠王论政时就明确提出了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理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潜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秦代还颁布了农业生态
环境保护法《田律》。
要回答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会产生如此超前的“天人合一”绿色环保思想,还需要还原到历史的客观情
境中寻找答案。《周易》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民以食为天”的中国是
典型的农业社会,古代的圣人正是在观察天地之道的基础上发现、总结、掌握自然时令的变化规律,所以与
农业生产相关的天文历法在中国古代格外先进,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就发现了大量天文现象的记
载。而且,当下仍广泛使用的二十四节气也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因此,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不仅对应着当代的绿色发展观,还是实现传统文化创新的必然选
择,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体现了“天人合一”所蕴含的系统性思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
代化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更是从“天人合一”的自然宇宙层面与社会伦理交往层面衍化而来的具体指
向。作为“自然之天”,“天人合一”的要求就是走绿色持续可协调的发展道路,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为“义理之天”,“天人合一”又演变为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和伦理要求,体现在国际关系上就明确为了中
国的外交方针,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都是对传统天人合一观念的延续、继承及发展。
(摘自徐佳佳《天人合一》)
材料二:
在原始状态下,人类生活在自然状态之中,从自然中获取必需的生活资料,人与自然生存与共。人与自
然之间的这一关系,被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彻底打破。在资本的驱使下,人类开始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是妄
图征服自然。人类对自然秉性的判断一度是错误的,人类中心主义是启蒙时期以来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最大误
判,人类绝不会无条件地成为自然的主人,自然也绝不会像羔羊那样“温驯”地可以任尔欺凌,人类终将为
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恩格斯早就警告过
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人类出于自身的短期需要,无理无序无度地掠夺自然,将自己视为至上的主人,任意地宰制自然,“人为自
然界立法”。自然界被当作一个巨大的“能量库”,用以满足人类的一切需要。其实,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自然不管多么博大,总是有边有界;自然资源不管多么丰富,总是有始有终。经济理性对自然界的僭越,违
背了自然本身的进化逻辑,影响到了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必将走向反面,反过来危及人类的生存。
人不是站在自然之外的主人,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马克思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
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中华文明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强调人类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
时、用之有度。人绝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相反,人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自然对于人类具
有先在性、优先性。没有人类,地球还是地球;没有地球,人类何处安身立命?人来自大自然,“大自然是
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是人类永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因此,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摘自陈曙光《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材料三:
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
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
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摘自习近平《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社会中“虞”这一机构的设立,与“里革断罟”等典故的出现,表明中华民族保护自然的意识古已有
之。
B.超前的绿色环保思想催生出了先进的、与农业相关的天文历法,其中的一些在今天仍被广泛地使用,如
“二十四节气”。
C.材料二认为,人是自然之内的人,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是对人类文明的高度负责。
D.绿色发展观是对传统“天人合一”观念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对人类中心主义和极端经济理性主义进行反
思。
2.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2段观点的一项是()
A.其蔚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B.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万物生。(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C.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
D.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第一段中列举了老子、孔子、庄子的言论后采用了演绎论证的方法得出了“人与万物是相互联系
的”的结论。
B.材料二第一段,采用了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手法来论证人与自然的关系。
C.材料一整体上使用了层进式的论证结构,这和材料二中两段材料形成的对比式论证结构不同。
D.材料一中“自然之天”和材料二中“能量库”这两个词都使用双引号来起着标示特殊含义作用,体现了
论证语言的准确性。
4.以下对两幅图表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图1历史时期大熊猫分布的变化
1.全新世中期大熊猫最大分布范围;2.清代初期(17世纪末以前)大熊猫的主要分布范围;
3.20世纪初期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
图2
A.图1显示,从全新世中期到20世纪初期,大熊猫的分布区域呈现出碎片化趋势。
B.图1显示,历史上大熊猫分布面积不断减小,反映出生态环境恶化,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保护思
想实际意义不大。
C.图2显示,从2003年到2013年大熊猫圈养种群数量不断增加,说明我国大熊猫繁育技术和生态保护工作
取得一定成效
D.图2显示,从2003年到2013年,野外来源的圈养大熊猫基本没有增长,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顺应自然的
生态保护理念。
5.三则材料都提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三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答案】LB2.C3.B4,B
5.材料一侧重从传统文化角度,挖掘“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原因、演变历程及当代价值。
材料二侧重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材料三侧重从政治方针角度,宏观把握建设美丽中国的方向与措施。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催生出了先进的、与农业相关的天文历法,其中的一些在今天仍被广泛地使用,如'二十四节气'”错
误。由材料一第2段可知,“'民以食为天’的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既是“中国传统社会会产生如此
超前的‘天人合一‘绿色环保思想”的原因,也是“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天文历法在中国古代格外先进”的原
因,“当下仍广泛使用的二十四节气也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后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的能力。
由材料二第2段“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中华文明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强调人类按
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因此,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可知,材料二第2段是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探索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之路,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
A.是郭橐驼的管理经验。乍看,好像树种下去以后,听之任之,不加管理。事实上,郭橐驼的“勿动勿虑”,移
栽时的“若子”,种完后的“若弃”,正是最善的管理,强调的是“顺木之天”的道理,给树自我生长的自由,不切
合材料二第2段的观点。
B.意思是说,天地不会说话,但不影响四季运行,也不影响百物生长。比喻天地之间万事万物各有其自身的
规律,它们各自按照其自身规律去发展。这是在写自然万物的生长状态,与材料二第2段观点不一致。
C.意思是说天下万物能一同发育而不相互危害,各种行为准则能同时进行而不相互矛盾。强调的是我们要以和
而不同的眼光来看待差异性,尊重多样性,说明的是人和自然如何和谐相处,最适合做论据支撑材料二第2
段观点。
D.意思是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强调
“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是告诫统治者,人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不可将自己视为至上的主
人,并未直接说明材料二第2段观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A.“采用了演绎论证的方法”错误。用的是归纳论证。
B.正确。
C.“对比式论证结构”错误。材料二中两段材料用的是并列式论证结构。
D.“都使用双引号来起着标示特殊含义的作用”错误。“自然之天”使用双引号起突出强调作用。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反映出生态环境恶化,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保护思想实际意义不大”错误。由“这些保护自然的
理念在传统社会也都得到了实践”“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不仅对应着当代的绿色发展观,还是实现
传统文化创新的必然选择,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可知,历史上大熊猫分布面积不断减小与生态
环境恶化有关,但不能因此否认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保护思想的实际意义。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引用《老子》第二十五章,《论语•阳货》《庄子•齐物论》《孟子•梁惠王上》《周易》里的语
句及我国早在尧舜时代就设有管理山林川泽、草木鸟兽的环保机构及管制机构“虞”,商周时期出现的“网
开一面”“里革断罟”的著名典故,以及秦代还颁布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田律》的内容,来说明“中国
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不仅对应着当代的绿色发展观,还是实现传统文化创新的必然选择,对人类文明发
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的结论,这是从传统文化角度,挖掘“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原因、演变历程及当代价
值。
材料二,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论述,如“人与自然之间的这一关系,被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彻底打破。
在资本的驱使下,人类开始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是妄图征服自然。人类对自然秉性的判断一度是错误的,人
类中心主义是启蒙时期以来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最大误判,人类绝不会无条件地成为自然的主人,自然也绝不
会像羔羊那样'温驯’地可以任尔欺凌,人类终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
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这些内容是侧重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材料三,内容摘自习近平《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可知是侧重从政治方针角
度来讲人与自然的关系,“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应该如何去做,从宏观角度,明确了建
设美丽中国的方向与措施。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三
汪曾祺
李三是地保,又是更夫。他住在土地祠。土地祠每坊都有一个。“坊”后来改称为保了。只有死了人,
和尚放焰口,写疏文,写明死者籍贯,还沿用旧称:“南赡部洲中华民国某省某县某坊信士某某……”云
云,疏文是写给阴间的公事。大概阴间还没有改过来。土地是阴间的保长。其职权范围与阳间的保长相等,
不能越界理事,故称“当坊土地”,李三所管的,也只是这一坊之事。出了本坊,哪怕只差一步,不论出了
什么事,死人失火,他都不问。一个坊或一个保的疆界,保长清楚,李三也清楚。
李三同时又是庙祝。庙祝也没有多少事。初一、十五,把土地祠里外打扫一下,准备有人来进香。过年
的时候,把两个“灯对子”找出来,挂在庙门两边。灯对子是长方形的纸灯,里面是木条钉成的框子,外糊
白纸,上书大字,一边是“风调雨顺”,一边是“国泰民安”。灯对子里有横隔,可以点蜡烛。从正月初
一,一直点到灯节。这半个多月,土地祠门前明晃晃的,很有点节日气氛。这半个月,进香的也多。每逢香
期,到了晚上,李三就把收香钱的柜子打开,把香钱倒出来,一五一^h地数一数。
偶尔有人来赌咒。两家为一件事分辩不清——常见的是东家丢了东西,怀疑是西家偷了,两家对骂了一
阵,就各备一份香烛到土地祠来赌咒。两个人同时磕了头,一个说:“土地老爷在上,若是某某偷了我的东
西,就叫他现世现报!”另一个说:“土地老爷在上,我若做了此事,就叫我家死人失天火!他诬赖我,也
一样!”咒已赌完,各自回家。李三就把只点了小半截的蜡烛吹灭,拔下,收好,备用。
地保所管的事,主要的就是死人失火。一般人家死了人,他是不管的,他管的是无后的孤寡和“路
倒”。一个孤寡老人死在床上,或是哪里发现一具无名男尸,在本坊地界,李三就有事了:拿了一个捐簿,
到几家殷实店铺去化钱。然后买一口薄皮棺材装殓起来;省事一点,就用芦席一卷,草绳一捆(这有个名
堂,叫做“万字纹的棺材,三道紫金箍”),用一把锄头背着,送到乱葬冈去埋掉。因此本地流传一句骂人的
话:“叫李三把你背出去吧!”李三很愿意本坊常发生这样的事,因为募化得来的钱怎样花销,是谁也不来
查帐的。李三拿埋葬费用的余数来喝酒,实在也在情在理,没有什么说不过去。这种事,谁愿承揽,就请来
试试!哼,你以为这几杯酒喝到肚里容易呀!不过,为了心安理得,无愧于神鬼,他在埋了死人后,照例还
为他烧一陌纸钱,磕三个头。
李三希望人家失火么?哎,话怎么能这样说呢!换一个说法:他希望火不成灾,及时救灭。火灭之后,
如果这一家损失不大,他就跑去道喜:“恭喜恭喜,越烧越旺!”如果这家烧得片瓦无存,他就向幸免殃及
的四邻去道喜:“恭喜恭喜,土地菩萨保佑!”他还会说:火势没有蔓延,也多亏水龙来得快。言下之意也
很清楚:水龙来得快,是因为他没命的飞跑。听话的人并不是傻子。他飞跑着敲锣报警,不会白跑,总是能
拿到相当可观的酒钱的。
地保当然还要管缉盗。谁家失窃,首先得叫李三来。李三先看看小偷进出的路径。是撬门,是挖洞,还
是爬墙。按律(哪朝的律呢):如果案发,撬门罪最重,只下明火执仗一等。挖洞次之。爬墙又次之。然后,
叫本家写一份失单。事情就完了。如果是爬墙进去偷的,他还不会忘了把小偷爬墙用的一根船篙带走。——
小偷爬墙没有带梯子的,只是从河边船上抽一根竹篙,上面绑十来个稻草疙瘩,俄在墙边,踩着草疙瘩就进
去了。偷完了,照例把这根竹篙靠在墙外。这根船篙不一会就会有失主到土地祠来赎。——“交二百钱,拿
走!”
丢失衣物的人家,如果对李三说,有几件重要的东西,本家愿出钱赎回,过些日子,李三真能把这些赃
物追回来。但是是怎样追回来的,是什么人偷的,这些事是不作兴问的。这也是规矩。
李三打更。左手拿着竹梆,吊着锣,右手拿锣槌。
笃,铛。定更。
笃,笃;铛——铛。二更。
笃,笃,笃;铛,铛----铛。三更。
三更以后,就不打了。
打更是为了防盗。但是人家失窃,多在四更左右,这时天最黑,人也睡得最死。李三打更,时常也装腔
作势吓唬人:“看见了,看见了!往哪里躲!树后头!墙皆灵!……”其实他什么也没看见。
一进腊月,李三在打更时添了一个新项目,喊“小心火烛”:
“岁尾年关,-----〕、心火烛!——
“火塘扑熄,——水缸上满!——
“老头子老太太,铜炉子摆远些——!
“屋上瓦响,莫疑猫狗,起来望望——!
“岁尾年关,小心火烛……”
店铺上了板,人家关了门,外面很黑,西北风呜呜地叫着,李三一个人,腰里别着一个白纸灯笼,大街
小巷,拉长了声音,有板有眼,有腔有调的喊着,听起来有点凄惨。人们想到:一年又要过去了。又想:李
三也不容易,怪难为他。
没有死人,没有失火,没人还愿,没人家挨偷,李三这几天的日子委实过得有些清淡。他拿着锣、梆,
很无聊地敲着三更:
“笃、笃、笃;铛,铛——铛!”
一■边敲,一■边走,走到了河边。一■只船上有一■枝很结实的船篙在船帮外面别着,他一伸手,抽了出来,
夹在胳肢窝里回身便走。他还不紧不慢地敲着:
“笃,笃,笃;铛,铛——铛!”
不想船篙带不动了,篙子后梢被一只很有劲的大手攥住了。
李三原想把船篙带到土地祠,明天等这个弄船的拿钱来赎,能弄二百钱,也能喝四两。不想这船家刚刚
起来撒过尿,躺下还没有睡着。他听到有人抽篙子,爬出舱口一看:是李三!
“好,李三!你偷篙子!”
“莫喊!莫喊!”
李三不是很要脸面的人,但是一个地保偷东西,而且叫人当场抓住,总不大好看。
“你认打认罚?”
“认罚!认罚!罚多少?”
“罚二百钱!”
李三老是罚乡下人的钱。谁在街上挑粪,溅出了一点,“罚!二百钱!”谁在不该撒尿的地方撒了尿,
“罚!二百钱!”没有想到这回被别人罚了。李三挨罚,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材料二: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
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
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
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
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每逢香期的晚上,李三都要把收香钱的柜子打开,把里面的香钱数一数。李三的行为主要是想看一看上香
的人心里是否虔诚。
B.赌咒的人家赌完咒回家后,李三总会把只点了小半截的蜡烛拔下,收好,备用。李三的行为充分展示了底
层人民的节约美德。
C.李三对于人家失火态度是:希望火不成灾,及时救灭。火灭之后,他总能左右逢源。李三的态度决定于
自己能否从中获益。
D.李三在打更时偷拿弄船的船篙,却不巧被当场抓住了。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李三认罚二百钱。李三
的行为自作自受。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对李三这个乡土市井中普通小人物的塑造,体现了汪曾祺关注小人物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态度,彰显出
其对“微小”事物的趣味。
B.小说在结尾部分用很小的篇幅写了李三偷篙被罚这件事,从其中“李三挨罚,有史以来第一次”这句可看
出作者鲜明的态度,让读者回味无穷。
C.李三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勾连全篇的叙事线索。他是地保、更夫,同时又是庙祝,作者通过他的几种职
责写出了当地旧时代的有关民俗民风。
D.作者擅长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表现人物,如文中三次写到李三打更,他从“定更”敲到“三更”,这能展
现出作为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8.汪曾祺的小说也被称为散文化小说,抒情性是散文化小说的重要特征,请从意境氛围、内蕴、语言三个方
面来分析文本一的抒情性特征。
9.研读文本一、文本二,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本一的故事是否符合费孝通对乡土社会特点的理解?
【答案】6.C7.B
8.①注重意境氛围的描写,重点写民风民俗,在乡土情调中自然展现人物形象,淡化作家的直接褒贬判断。
②内蕴:表现李三作为底层普通人促狭油滑的生存状态,表达对于在传统沿袭之下人们病态文化心理的反
思。
③语言抒情化:语言散化,多用短句,接近口语,简洁晓畅而富有韵味,具有抒情情味;语言简洁晓畅而从
容有致,营造了散淡的氛围。
9.符合:①两家发生纠纷之后,选择到土地祠来赌咒,而不是去官府打官司,影响他们的正是乡土社会的传
统,遇到理不清的纠纷请神明解决;
②失窃后,想找回丢失的重要的东西,本家出钱找李三赎回,而不是由官府缉盗,这表明乡土社会礼治秩序
的强大;
③李三偷船篙被当场抓住,选择同等的处理办法,认罚二百钱,遵循了礼治秩序的传统。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主要是想看一看上香的人心里是否虔诚”错误。文中“李三就把收香钱的柜子打开,把香钱倒出来,一
五一十地数一数”这一动作和细节描写体现了李三的贪婪。
B.“李三的行为充分展示了底层人民的节约美德”错误。文中“李三就把只点了小半截的蜡烛吹灭。拔下,
收好,备用”主要体现其贪婪的品性。
D.“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错误。由文中“认罚!认罚!罚多少?”“罚二百钱!”可知,李三是直接认
罚,没有激烈的讨价。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这句可看出作者鲜明的态度”错误。这篇小说中作家的情感态度不直接,不鲜明。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就意境氛围而言,由“只有死了人,和尚放焰口,写疏文,写明死者籍贯,还沿用旧称”“初一、十五,把
土地祠里外打扫一下,准备有人来进香。过年的时候,把两个‘灯对子'找出来,挂在庙门两边”“偶尔有
人来赌咒。两家为一件事分辩不清一一常见的是东家丢了东西,怀疑是西家偷了,两家对骂了一阵,就各备
一份香烛到土地祠来赌咒”等句子着力刻画了乡土社会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充满了生活的氛围,营造了
最本真的乡土社会的风俗,人物形象在乡土风俗中得到展现,作者对人物的或褒或贬的评判也在散漫的意境
中间接地透露出来,并没有鲜明犀利地批判。具备散文化的特点。
从情感内蕴上,文中重点塑造了李三这一人物形象,其形象既有贪婪狡猾,也有艰辛不易,其性格多面多样,
作为底层小人物,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他的生存方式和状态,对其有批判,有关怀,有同情,表现了作者
对传统市份心理影响下的小市民的心理状态、生活追求的反思和批判。
从语言特色上,“这也是规矩”“保长清楚,李三也清楚”“但是人家失窃,多在四更左右,这时天最黑,人
也睡得最死”“李三打更。左手拿着竹梆,吊着锣,右手拿锣槌”“店铺上了板,人家关了门,外面很黑,西
北风呜呜地叫着”等叙述语言,“恭喜恭喜,越烧越旺”“看见了,看见了!往哪里躲!树后头!墙音兄”“你
认打认罚”“认罚!认罚!罚多少”等人物语言,语句句式短小,简洁明了,不事雕琢,口语入文,让人读后
不免琢磨其中韵味,对事件的叙述从容不迫,不急不躁,在缓慢的节奏中写人记事,而情感倾向自然而然地流
露展现出来,显出闲散平淡的特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本题需要首先结合材料二分析乡土社会的特点:乡士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然后结合文本一的具体情节进行分析。由文本一“两家为一件事分辩不清一一常见的是东家丢了东西,怀疑是
西家偷了,两家对骂了一阵,就各备一份香烛到土地祠来赌咒。两个人同时磕了头,一个说:‘土地老爷在上,
若是某某偷了我的东西,就叫他现世现报!'另一个说:‘土地老爷在上,我若做了此事,就叫我家死人失天
火!他诬赖我,也一样!'咒已赌完,各自回家”可知,如果两家发生纠纷,分辩不清,两家人不是去官府打
官司请官府判定,而是选择到土地祠来对土地老爷赌咒,请土地老爷解决问题,这正是受乡土社会影响的传统。
由“地保当然还要管缉盗。谁家失窃,首先得叫李三来”“丢失衣物的人家,如果对李三说,有几件重要的东
西,本家愿出钱赎回,过些日子,李三真能把这些赃物追回来”可知,村里发生盗窃之事,村民不会向官府报
案,而是让地保李三进行解决,由地保负责勘察或者追讨,自己出钱将丢失的重要东西赎回,这表明乡土社会
礼治地位重要,礼治秩序强大。
由“不想船篙带不动了,篙子后梢被一只很有劲的大手攥住了”“你认打认罚”“认罚!认罚!罚多少"''罚
二百钱”可知,李三偷船篙被船家当场抓住,他不报案,而是自己像平常因别人挑粪、撒尿被自己罚钱一样认
罚二百钱,遵循了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传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劝以威刑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
仁恩,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四年,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六年,亲录囚徒,闵
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个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港其诚信,悉原之。然
尝谓群臣日:“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自房玄
龄等更定律、令、格、式,讫太宗世,用之无所变改。
(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
材料二: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
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枣木号弓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
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
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目:罪太恶极诚小人美及旗思德必强之可便变而为苣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
矣。目: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
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职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
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
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目: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
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
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节选自欧阳修《纵囚论》)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罪大A恶极B诚C小人矣D及施恩德E以临之F可使G变H而为君子。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约定,与《兰亭集序》中“终期于尽”的“期”意思不同。
B.嘉,赞许,与成语“嘉言懿行”的“嘉”意思不同。
C.录大辟囚,录囚是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对犯人进行复核审查的制度,大辟即死刑。
D.贼,揣测,与《人皆有不忍之心》中的“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登基之初,在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朝廷出现了不同意见,而魏征认为应以宽厚仁慈为本,皇帝采
纳了他的意见,因此在刑法方面格外谨慎。
B.唐太宗时期出现了很多佳话,如登基之后四年间才总共有二十九人被判处死罪,如太宗亲自过问案情,因
同情而放了近四百死囚犯暂时回家。
C.欧阳修认为应该对君子讲信义,但有的时候君子也很难做到为了信义而赴死;应该对小人施加刑罚,尤其
是那些罪大恶极的被定成死罪的囚犯。
D.对于纵而复归的囚犯,偶尔赦免一次可以彰显皇帝的恩德,但如果多次这样做,就会使杀人犯得不到应有
的惩罚,这有悖于圣人常法。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
(2)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14.欧阳修对“太宗纵囚”一事持否定态度,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其理由。
【答案】10.BDF
11.D12.B
13.(1)我听古语说:“一年中两次赦免犯人,好人不再发表意见。”
(2)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据人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
14.①不近人情:君子难以做到,小人却做到了。②动机不纯:太宗是借此来求取名誉,而不是施恩德。③不符
事理:六年都没有感化坏人,而一天的恩德就感化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就可以使他变成君子。
“罪大恶极”是“诚小人矣”的主语,为了表示强调,主语后可断开,即B处断开;
“矣”是句末语气词,后面D处断开;
“以”连接“施恩德”和“临之”,中间不断开,宾语“之”后F处断开。
故选BDF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约定;至。句意:约定第二年秋天回来接受刑罚。/最后归结于消灭。
B.正确。赞许;美好。句意:太宗赞许他们诚实守信。/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C.正确。
D.错误。揣测;伤害。句意: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登基之后四年间”错,应是贞观四年这一年里发生的事情。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再”,两次;“喑哑”,不再发表意见,有苦难言不作声。
(2)“是以",因此、所以;“本”,根据;“逆”,违背;“干”,求取、钓取、沽取。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可知,不近人情:君子难以做到,小人却做到
了。
②由“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可
知,动机不纯:太宗是借此来求取名誉,而不是施恩德。
③由“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
此又不通之论也!”可知,不符事理:六年都没有感化坏人,而一天的恩德就感化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唐太宗凭借英勇神武平定天下,但他天性仁爱宽容,刚即皇帝位时,有人劝他用严厉的刑法整肃天下,
魏征认为不可以,趁机向太宗上奏王道应以仁爱恩德为根本。太宗欣然采纳了他的谏言,于是用宽和仁厚来
治理天下,在刑法方面格外慎重。贞观四年,天下被判处死罪的只有二十九人。贞观六年,太宗亲自讯察囚
犯,同情犯了死罪的囚犯三百九十人,放他们回家,约定第二年秋天回来接受刑罚;到了(约定的)期限,囚
犯都来到朝堂,没有晚回的,太宗赞许他们诚实守信,全部被免了他们(的死罪)。然而太宗曾经对群臣说:
“我听古语说:'一年中两次赦免犯人,好人不再发表意见。'我拥有天下之后不曾多次赦免罪犯,是不想
诱导人们对犯法免罪心存侥幸啊。”自从房玄龄等人修订律、令、格、式后,整个太宗年间,一直沿用没有
什么变更修改。
材料二:
对君子讲信义,对小人施刑罚。刑罚定成死罪,是罪恶大到极点,这又是小人中最严重的了。宁可为了
信义而死,不愿苟且偷生,把死看得像回家一般,这又是君子特别难以做到的,当唐太宗贞观六年的时候,
讯察犯死罪的囚犯三百多人,释放他们让他们回家,并约定时间叫他们自己回来接受死刑。这是用君子难以
做到的事,希望最坏的小人一定做到,那些囚犯到了期限,最终自己回来,竟没有一个晚回的,这是君子难
以做到的事,小人却轻而易举的做到了。这难道是近于人情的吗?
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就可以使他变成君子。因为恩德进入人心
很深,能很快改变人,所以出现了像这样的情况。我说:“唐太宗这样做,是他用来求得这种声誉的手段
啊。"哪里知道放囚犯回去,不是预料他们一定会再回来以希望赦免,所以才释放他们呢?又哪里知道被释放
回去的囚犯,不是预料自己回来一定能够获得赦免,所以才再回来的呢?料想囚犯一定会回来才释放他们,
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料想上面一定赦免他们才再回来,这是下面揣摩上面的心思。我只见上面和下面
互相揣摩来造成这种声誉,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唐太宗向天下布施恩
德,到这时已经六年了,还不能使小人不做罪大恶极的事;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他们视死如归,保存信
义,这又是讲不通的理论啊。
既然这样,那么怎样做才好呢?我说:释放后又回来的,把他们杀掉而不赦免;然后再释放一批,他们
又回来了,这样才能知道是布施恩德所造成的。然而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啊,至于释放了能够自动回来再加
以赦免,只能够偶然试一试罢了,如果屡次这样做,那么杀人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通行不变的
法律吗?不能作为通行不变的法律,难道是圣人的法律吗?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据人情,
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海马大夫远示著述,兼酬拙诗
刘禹锡
汉家旄节付雄才,百越南溟统外台。
身在绛纱①传六艺,腰悬青绶亚三台②。
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
闻道楚氛③犹未灭,终须旌磕扫云雷。
[注]①绛纱:犹绛帐,对师门、讲席的敬称。②三台:星名,指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古代以星象
征人事,称三公为三台。③楚氛:指敌寇作恶的气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大夫才能卓著,被委以重任,远赴南海,对辖地进行管理,为君分忧,为国担责。
B.马大夫虽身份不高,但学识渊博,在辖地亲自教导学子,传播文化,非常重视德治教化。
C.颈联“连天”对“映日”,“浪静”对“帆多”,对仗工整,前后勾联,意义相关。
D.本诗是应酬诗,是赠答朋友之作,诗中展现的精神格调和其《秋词(其一)》基本一致。
16.与刘禹锡同时代的白居易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本诗反映了怎样的时
代特征?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5.B16.①疆域辽阔:朝廷对“百越南溟”进行统辖管理,可见疆域之广。②经济繁荣:颈联提到
“帆多宝舶来”,此时唐朝与外邦贸易往来频繁,经济发展繁荣昌盛。③精神昂扬:虽有敌寇作乱,但必能平
定,全诗洋溢着欣欣向荣、文明昌盛的大唐气象,开放的姿态,文化的自信,昂扬向上。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虽身份不高”错,“腰悬青绶亚三台”,“称三公为三台”,此句是说马大夫身份高贵。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风格的能力。
“汉家族节付雄才,百越南溟统外台”,前句是写马大夫奉命出使,到百越之地去替朝廷进行管理;此句写
当时唐朝统治疆域之辽阔。百越,是指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区。南溟,指南海。外台,
官名。此句写朝廷设置外台对“百越南溟”进行统辖管理,可见疆域之广。
“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长鲸,喻巨寇。上句写出唐王朝社会安定,一片河清海晏;下句的
“宝舶”指外来商船;“帆多”,可见商船来往频繁。此句运用对偶写出当下风平浪静,社会稳定,经济繁
荣,当地与外邦贸易往来频繁。
“闻道楚氛犹未灭,终须旌施扫云雷”,马大夫有雄才大略,被朝廷委以重任,远赴地域广阔的百越和南海
进行管理,为君分忧,为国担责。虽有敌寇作乱,但必能平定。”身在绛纱传六艺,腰悬青绶亚三台”,马
大夫凭借满腹经纶向当地学子传播儒家文化,教化民风,重视德治。
综上所述,全诗洋溢着欣欣向荣、文明昌盛的大唐气象,开放的姿态,文化的自信,昂扬向上。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由《论语•里仁》中孔子所说的“,”两句话,可以联想到唐太宗曾说过的“以人为
鉴,可以明得失”。
(2)苏洵《六国论》中以“”表达对朝廷重蹈六国覆辙的忧虑,其实早在唐代杜牧《阿房宫赋》
中就用“”对其中的原因进行揭示了。
(3)小明想要原创一篇历史小说《飞将军李广》,他在前言中想引用一句褒扬李广的古代名句,比如
【答案】①.见贤思齐焉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④.后人哀之而不
鉴之⑤.君不见沙场征战苦⑥.至今犹忆李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焉”“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红楼梦》这座A的艺术殿堂里.人物的服饰美不胜收,熠熠闪光。曹雪芹为他笔下人物设计
的服饰,不管是在形制上,还是在款式、色彩上,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我们透过那多姿多彩的服饰,可
«看到这部不朽巨著的艺术成就的又一个方面。
曹雪芹是一个服饰审美大师,这与其出身B.他出生于祖辈连任“织造”的家庭,饱读诗书、知
识广博,这使他在服饰文化方面有着精深的造诣,而他对笔下人物服饰的描写也C,如对王熙凤、贾宝
玉等人出场时服饰的描写就十分注重细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贾宝玉的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颜色以红色为
主,而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红色容易联想到热烈的本性和感情力量,是最能体现贾宝玉热情奔
放性格的服饰颜色。其次,红色体现了他尊重女性,――在史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文性的代名词贾宝玉着红
&服饰岂丕正建他为惶慎红颜的绝妙注解?最后,红色是他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贾宝玉多
着艳丽华贵的服饰,体现了“宝二爷”热情奔放的性情。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可以”与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写得真不错,很可以读一读。
B.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C.他家的新房我去看了,地理位置、整体装修都还可以。
D.“九成熟十成收”,小麦达到九成熟时就可以收割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A.金碧辉煌B.息息相关C.细致入微
19.D20.红色体现了他尊重女性的心理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女性的代名词,贾宝玉着红色服
饰岂不正是他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此处是对《红楼梦》作概括性比喻,将其比作“殿堂”,结合后文“美不胜收”“熠熠闪光”,可知该处
形容艺术殿堂光彩夺目,因此可填“金碧辉煌”。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比喻陈设华
丽。
B.此处说的是曹雪芹是服饰审美大师与其出生于祖辈连任“织造”的家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故可用“息息
相关”。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
C.根据后文中的“如对王熙凤、贾宝玉等人出场时服饰的描写就十分注重细节”可知,此处强调的是曹雪芹对
笔下人物服饰的描写非常细腻,故可用“细致入微”。细致人微:形容事情做得非常精细周密。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现代常用词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可以”表示“能够”,助动词。
A.不相同。表示“许可”,有值得、推荐的意味。
B.不相同。表示“很,厉害”,对“勤快”进行修饰。
C.不相同。表示“好,不错”,作谓语。
D.相同。和原文一样,表示“能够”,助动词。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一处是成分残缺,“体现”后缺少宾语中心词,可以在“女性”后加“心理特征”;
第二处是成分赘余,“他为怡悦红颜”中多了介词“为”,应该删去。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AI绘画的迭代堪称日新月异。2022年年初,AI绘画还只能生成些概念化的草图,取代人类画师更是天方
夜谭;仅仅过了半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一项美术竞赛中,一幅名为《空间歌剧院》的AI作品就斩获
一等奖。该奖项的授予,①。有人悲观地认为“艺术的死亡就在我们眼前展开”;有人则持乐观态
度:AI模仿的其实是画风,它无法真正复现画作中的人类思考,无法理解人的情感与价值观。
回应这些争议,②。其实,AI绘画的本质是拼图,底层逻辑不是创作而是拼接。目前来看,AI并
不能完全替代人,其技术有待进步。它现在只能作为辅助工具帮助画师创作草图,并不能像人类画家一样,
创作出全新的作品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从长远角度来看,AI的高成长性让许多人对就业前景忧心忡
忡。例如,原来由原画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可由③,而一名插画师的待遇远远低于一名有经验的原画
师,这对原画师岗位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同时,AI也对许多从事机械性劳动与重复性工作的就业者造成了很
大的负面影响。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字。
【答案】21.①引起了巨大争议
②需要先弄清AI绘画的本质
③AI与插画师合作完成
22.AI虽然目前还不能完全替代人类,但会因其高成长性影响人类的就业前景。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根据横线后面“人悲观地认为……有人则持乐观态度”可知,人们的态度差异很大,对这个问题有争
议。所以下文才提到“回应这些争议”,可填“巨大的争议”。再根据横线前面的名词短语“该奖项的授
予”做主语,需要补充搭配得当的谓语和宾语,故可填“引起了巨大争议”。
②处,根据横线后面的“其实,AI绘画的本质是……”可知,应填关于“AI绘画的本质”的词句。此处不是
问句,横线前面的“回应这些争议",接下来就要填具体措施,可以搭配的动词是“弄清”,这个问题是第
一个要解决的,故可填“需要先弄清AI绘画的本质”。
③处,根据横线前面的“原来由原画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可由”可知,此处应填由谁“完成”。横线后面提
到了“插画师”,本段提到了“AI”绘画,故可填“AI与插画师合作完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变换句式的能力。
本段前两句分析了AI绘画的本质,进一步得出结论“目前来看,AI并不能完全替代人”,并分析原因。接下
来从长远角度,分析了“AI的高成长性让许多人对就业前景忧心忡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教材情境4 基于教材实验的“科学实验”命题
-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第十三中学2024-2025第一学期月考八年级物理试题
- 广东省六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中考备战策略化学第7讲 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
- 分析题解答方法及实例(马原部分)
- 海上风电多参数监测仪校准规范-编写说明
- 4.7 集成功率放大器
- 重庆市渝北区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数学寒假作业试卷
- 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检测理综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
- 《教学目标的编写》课件
- 二零二四年物流园区建设合作协议
- 医疗机构舆情应急处置预案
- 2024年度电信设备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合同
- 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排查情况登记表
- 《人工智能基础》课件-AI的前世今生:她从哪里来
- 部编版(2024)一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两件宝》精美课件
- 创践-大学生创新创业实务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 毛巾纹织及毛巾设计
- 抽油机井井口取油样标准操作规范ppt
- 豪顿华风机工法
- 专利代理人考试历年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