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模拟卷5(上海专用)(考试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A/2E/30/wKhkGWZbaYaAGoJ3AAIVLBzwuMQ794.jpg)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模拟卷5(上海专用)(考试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A/2E/30/wKhkGWZbaYaAGoJ3AAIVLBzwuMQ7942.jpg)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模拟卷5(上海专用)(考试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A/2E/30/wKhkGWZbaYaAGoJ3AAIVLBzwuMQ7943.jpg)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模拟卷5(上海专用)(考试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A/2E/30/wKhkGWZbaYaAGoJ3AAIVLBzwuMQ7944.jpg)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模拟卷5(上海专用)(考试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A/2E/30/wKhkGWZbaYaAGoJ3AAIVLBzwuMQ79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4年高考考前信(上海专用)05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从整体结构来看,2023年上海市秋季高考语文试卷保持了稳定的题型分布,但在内容和
难度上有所调整。选择题部分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同时也涉及了一些文学作品的深层次解读。
非选择题部分则更加注重对考生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注重思辨能力培养。非选择题部
分对考生的思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如社科文阅读第7题要求写一段驳论,文言文一第20题要求比较两种认识的异同。这一变化
反映了教育部门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视,也提醒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加锻炼。
注重思辨能力培养。如文言文一第20题要求比较两种认识的异同。
原题:20.根据小序和第⑤段内容,比较作者与程子德对“儒”“贾”关系认识的异同。
(4分)
【答案】同:作者与程子德都肯定“儒”“贾”可以结合。
异:作者分别以''扶义乐善,仁心为质"和''炫智钓奇,有市心焉”作为儒士和商人的特
质,一定程度上隐含着重儒轻商的偏见,程子德则不存在这种偏见;程子德认为商人事儒有助
于经商,作者则没有这样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苟以天下之大,,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
(2),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集序》)
(3)在《离骚》中,屈原以“,”两句诉说自己
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因采摘白芷被加上的罪名的痛苦经历。
2.按题目要求选择。
(1)以下是某中学高一学生阅读完《乡土中国》后归纳的阅读这类著作的策略,不适合的一
项是()
A.关照全篇来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逻辑。
B.分析日常生活描写,领悟作品社会意义。
C.抓住核心概念,以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
D.梳理出作者所形成结论的相关研究思路。
(2)下面是一位学生写给老师的手机短信,以下四处划线部分,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X老师您好!「甲]感谢您多年来对我的垂念和提携!「乙]前日惊闻您接连出版一部大作和
一部长篇小说,[丙]很想惠存一部拜读,[丁]但因疫情我不能前往舍下,谨请您快递一本。邮
寄地址:XXX。敬祝您安康顺遂。学生XXX。
A.甲B.乙C.丙D.T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7分)
材料一:
一般来说,阅读是和文字相关联的。当然人们有时也会把欣赏一幅好画说成“读画”。用
在这里的“读”,强调的是欣赏的深度了,就此也微妙地点出了看画与读画间的差异。但是,
在网络时代,在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和笔逊位于光和电、机器的规则代替着
汉字的规范、数字的操作颠覆了铅字的权威、“输入”代替着书写的潮流中,在“拇指文化”
无限深入人群的今天,在消费的欲望热烈拥抱大众的背景下,“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
模糊起来。入“网”者众,正如一位著名诗人的著名短诗:“生活——网。”技术的战车把新
媒介——数码技术送进人间,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圣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
颠覆和碾轧。看图被称为“读图”,而这里的“读”已不再意味着欣赏的深度。眼睛在网上快
速、便捷的“暴走”替代着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这应该说是一种阅读的革命。
(摘编自铁凝《阅读的重量》)
材料二:
与文字阅读不同的是,人们在阅读图像出版物时既不需栗在“既有的轨道”中理解文本的
意义,也不需要遵守传统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与排中律。久而久之,人类便形成了一种“读
图的逻辑”:整体观看。事实上,阅读文字与阅读图像的视线投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当人们
在阅读文字时,习惯于将视线聚焦到每一个字词上,然后按照从左到右或由上至下的顺序移动
视线,在字与字、句与句的联结中获取信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逐字逐句地读”。但是,当
人类面对图像时,其视线往往不会聚焦到某一个点,而是整体性地投射至全部视觉元素,在各
个视觉元素的结合、互动与交融中领会图像意义。倘若说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那么图
像阅读便是元素与元素的“相乘”。视觉形象远远不止于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针对现
实赋予观者一种创造性的领悟,这种领悟蕴藏着丰富的形象力、创新力。正是由于阅读逻辑的
转化,图像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视觉思维也在读图的实践中慢慢壮大,促进
了读者的灵感闪现和意义顿悟。
(摘编自刘晓荷、董小玉《读图时代的阅读嬉变与出版调适》)
材料三:
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和思考性的,语言的阅读不但给读者以反思的可能性,而且为读者
自己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空间。相比之下,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它
培育了观众的被动型接受;另外,影像的动感超越了文字的静态特性,提供了感性直观的当下
体验,同时也取消了观众掩卷沉思的契机。显然,文字性的静观体验被影像动态的感性直观所
取代。视觉文化时代的法则是: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道理很简单,看图是直觉的、快感
的和当下的;与文字相比,图像显然更具诱惑力。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
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
(摘编自周宪《重建阅读文化》)
3.材料二加点词“既有的轨道”指的是。(2分)
4.以下各项中,符合材料一中所说的阅读革命的是()(3分)
A.经典著作《红楼梦》为了满足不同年龄段的阅读需求衍生出了诸多版本。
B.短视频平台中盛行“一张图读懂十九大”“一分钟带你了解李白”等内容。
C.刘慈欣的小说《三体》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热播,备受原著读者关注。
D.随着各类数码设备更新迭代,电子书籍的阅读人群远超纸质书籍。
5.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3分)
A.随着数字的操作颠覆了铅字的权威,纸质阅读将逐渐消失。
B.当人类阅读图像时,整体性是观者领悟的唯一准则。
C.对影视图像热衷恰恰证明了人们在主动放弃对作品的想象。
D.重建阅读文化需要读者遵循传统阅读逻辑、细嚼慢咽、掩卷沉思。
6.从“阅读演变”的角度,构建三则材料的内在关联性。(4分)
7.针对“经典名著是否应该改编为影视剧”这一问题,材料二和材料三画线句分别持不同的
态度,你支持哪种观点?请结合《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片段,谈谈你的观点并阐述理
由。(5分)
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
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
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
八宝攒珠髻,第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谡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
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被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经
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
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5分)
湖与港
周拥军
①黄茅港就像扎着马步在村口的土墙上写标语的亚叔随手写的一捺:深深地锲进陆地的是
捺的起笔又细又窄,只能放得下一口水井;靠湖的那头是捺的收笔,宽一些、阔一些,可以并
排放得下四五条大货轮。那里连着湖。港外,一湖的水在那里奔着流着。港口,一条矮矮的土
堤隔开了湖,也把一湖的奔流隔开了。奔流的湖没有留意港,它太忙碌,有太多的目的地在等
着它。目的地很远,动不动就是大码头、大商埠,它得钾着劲跑。港太普通了,还无法引起它
的注意。
②没有人知道港从哪里来。这一代的黄茅港人出生时,港就在那里了,上一代或上一代的
上一代黄茅港人出生时,港就在那里了。了解港的人都进了族谱,族谱像湖一样有很多支汉,
一个支汉一巴掌大,一块巴掌大的地方写着几代人,要从那里找出港的历史太难了。泛黄的古
老的县志里提到过港,但每提到港时,总跟一场洪水或一场饥荒有关。一涉及洪水或饥荒,古
老的县志里的文字,不是模糊了,就是欲说还休,让你只能去猜。就像很多族谱里的黄茅港人
一样,他们出现,随后就在一场洪水中消失了,族谱里找得到他们的名字,他们最终的归宿,
则需票去猜想。
③在黄茅港,所有的离别都和湖有关。
④湖撞进村庄的那个清晨,田在水下、地在水下、房子也一半在水下的黄茅港人只能选择
远行。
⑤远行还是只能选择走水路。逆着湖奔涌的方向,一只只摇摇晃晃的船载着无数个家庭的
希望,离开了黄茅港。鼓荡的风如一根根的缆,牵引着这些茫然的船。水在流,岸在移,船在
晃,离开时,他们还是青涩少年,归来时,已是满头银丝。最不幸的是村里的汉爹。中年丧妻
的汉爹,洪水后,他揣着家里仅存的一瓶酒,挑着一担行李,踏上求生路,一趟远行,从此不
知所终,抛下一大堆儿女在泥泞中顽强地生长。每年的清明,他的家人,总要在湖堤上插几朵
纸花,倒一瓶酒,声嘶力竭地喊几声,让一个漂泊的灵魂记起来时的路。
⑥湖水终于退了,像丧夫的寡妇,哭着,喊着,跌跌撞撞,一步一回头地极不情愿地退回
了湖里,昔日的浓妆艳抹被秋风剥去,它被还原成一条一掐就断的水带,像一个弃妇一样龟缩
在湖心。
⑦水退后,湖安静了,堤开始热闹起来。堤也是岸,但它不是古岸,是全新的岸。岸已没
有多少了.湖水冲击一次,岸就后退一点,退到湖都忘记它了,它就安全了,湖再也不来打扰
它了。它也不再是岸了,有人急急忙忙地在它身上栽上了树,种上了庄稼,再后来,村庄也迁
过来了,岸就正式结束了它作为岸的使命。尽管它的名字还带着岸的印记,但它和岸再也没有
一点关联了。现在,岸的责任全给了提・堤其实也不再是原来的堤,原来的堤化成了一堆污泥。
替代的堤离原来的堤有一段距离,新堤的位置已到了原来的湖滩上。在这个位置修堤,堤内的
那部分滩就不再是湖的了。了解湖的人都明白,夺属于湖的东西,这个决心很难下,但所有的
黄茅港人都投了赞成票。湖夺去了太多属于黄茅港的东西,他们必须从滩上夺回来一些。滩是
上好的土地,有了土地,就有了收成,就有了跟湖斗的底气。这样的工程靠一家之力不行,靠
一族之力也不行,得靠港内所有人的力量。
⑧冬天来了,雪大片大片地落下,遮盖了湖,遮盖了滩,也遮盖了堤。现在的湖像刚出生
的猫一样温顺,但并不是没有任何戒备的温顺。现在,它失去了争斗的能力,只能在雪下窥探,
紧盯着对方的一举一动。和人斗了一辈子,和堤和岸斗了一辈子,它知道,一点点放松,就会
导致满盘皆输。人、堤和岸输了还有退路,不过是从头再来,但湖输了呢?它会比人、堤、岸
更惨。湖输了,湖域会被一点点地收束、蚕食,只能像一个刚过门的小媳妇一样畏畏缩缩地活
在阴影里。这不是湖的性格,一条从远古奔涌而来的湖,从来没有忍让、迁就和屈服的习惯。
⑨它在等,等一个季节,等一场连绵不断的雨,等一次平山移路的山洪,它知道这道新堤
拦不住它。历史上无数次破堤的记录都证明了这一点,只是没有人愿意去翻这些历史记录了,
他们的注意力都在堤上,都在被堤圈起来的肥沃的土地里。
(有删改)
8.第①段画线部分以“一捺”为喻体,请从构思的角度赏析其妙处。(3分)
9.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10.本文将“湖”人格化的写法很有表现力,请以第⑧段为例加以赏析。(4分)
n.小宁从文学体式、人文主题等角度编写阅读材料,已编写了以下两组,想把本文加入其中
一组。请为他作出选择并阐释理由。(5分)
甲组乙组
《边城(节选)》/沈从文《荷塘月色》/朱自清
《再别康桥》/徐志摩《赤壁赋》/苏轼
《茶馆(节选)》/老舍《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8分)
•题上卢桥①
宋•辛弃疾
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千里盘盘平世界,更著溪山襟带。
古今陵谷②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
【注】①此为作者闲居带湖之时所做。上卢桥:在江西上饶境内。②陵谷;高山深谷。
12.在标题空格处最不可能填入的一项是()(1分)
A.清平乐B.山坡羊C.丑奴儿D.西江月
13.下列最能概括本词主要写作特征的一项是()(2分)
A因小见大B.借古喻今C.对比映衬D.托物言志
14.这首词是如何做到将情、景、理三者合一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9分)
材料一:
①褚裒,字季野,康献皇后父也。裒少有简贵之风。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日:“季野有皮里
春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谢安亦兆重之,恒云:“裒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
备矣。”康帝为琅哪王时,将纳妃,妙选素望,诏娉裒女为妃,于是出为豫章太守。及康帝即
位,征拜侍中,迁尚书。在官清约,虽居方伯,恒使私童樵采。顷之,征为卫将军,领中书令。
②二十九年而康献皇太后临朝,有司以裒皇太后父,议加不臣之礼,拜侍中、卫将军、录
尚书事,持节、都督、刺史如故。裒以近戚,惧获讥嫌,上疏固请居藩,曰:“臣以虚鄙,才
不用用,过蒙国恩。无劳受宠,负愧实深!臣有何勋可以克堪?何颜可以冒进?委身圣世,岂
复遗力,实惧颠坠,所误者大。”于是改授都督徐、兖、青、扬州之晋陵吴国诸军事。
③永和初,复征裒,将以为扬州、录尚书事。吏部尚书刘遐说裒曰:“会稽王令德,国之
周公也,足下宜以大政付之。”裒长史王胡之亦劝焉,于是固辞归藩,朝野咸叹服之。裒又以
政道在于得才,宜委贤任能,升敬旧齿,乃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疏奏,即以和为尚
书令,浩为扬州刺史。
④永和五年卒,年四十七,远近嗟悼,吏士哀慕之。
(节选自《晋书》)
材料二:
褚公于章安令迁太尉记事参军,名字已显而位微,人未多识。公东出,乘估客船,送故吏
数人投钱塘亭住。尔时吴兴沈充为县令,当送客过浙江,客出,亭吏驱公移牛屋下。潮水至,
沈令起彷徨,问:“牛屋下是何物?”吏云:“昨有一伦父,来亭中投宿,有尊贵客,极移之。”
令有酒色,因遥问:“伦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褚因举手答曰:“河南褚季野。”
远远久丞公名.金方夏大遽丕也移公便于土屋下修剌逋公。零宰杀为馔,具于公前,鞭挞亭吏,
欲以谢惭。公与之酌宴,言色无异,状如不觉。令送公至界。
(节选自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雅量》)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谢安亦.重之()(2)更宰杀为馔()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权移之()
A.权衡B.职权C.权且D.权势
(2)才不囿用()
A.环绕B.适合C.周遍D.亲近
17.把材料一第③段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裒又以政道在于得才,宜委贤任能,升敬旧齿,乃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
18.材料二画波浪线句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3分)
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诣公。
19.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叙事方面有较大差异,请结合材料一第③段与材料二内容作简要分析。
(3分)
20.材料二能否作为例证印证材料一第①段的划线句,请做出判断并简要分析理由。(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1分)
知足斋记①
[清]张之洞
①斋以知足名,志箴也。古者箴②以志物,示不忘也。朱子③箴敬以志斋,江统箴忠以志座
右,虽其箴之大小不同,其示不忘,一也。
②陶君石宗权④新邑之次年,始治官舍。为斋于署之东偏,背盆菊数种,琴书自娱,颜⑤日
“知足”,以为休息之所,恬如也。是岁之冬,石宗因公至郡,述其事,谓余日:“子亦知吾
之所谓足乎?世之所谓足者,或安富尊荣,高车驷马,以焜耀当时。或寸缕鸣恩,壶维市德⑥,
以顾盼自雄。而吾之所谓足者则不然。一官匏系⑦,五斗折腰,小试其锋,久于其地。公余之
暇,邑中高人韵士,乐数晨夕,琴鹤寄兴,诗酒谈心,借重烟霞,润色轩冕,黄花香淡,明月
一樽,绿墅客稀,清风两袖。此固吾之所谓自足者也,子盍为我序之乎?”
③余喟然曰:“世固有以政简刑清、狱讼衰息为足者矣,又有以时丰岁稔、政通人和为足
者矣。今以石宗之大器而淹久于新邑,其所以为足者,其诚乎?其否乎?其别有所托而为是说
乎?噫!吾知之矣。君子素位而行⑧,不愿乎外,新城分理,幅员虽狭,能使政简刑清,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家服务合同范本
- 中班社会领域活动方案
- 房屋双方买卖合同
- 车辆挂靠经营协议书
- 交通物流配送优化方案
- 班车租赁合同集锦
- 智能制造模具研发投资合同
- 工程机械施工协议书
- 新能源材料研发投资合同
- Unit 3 Amazing animals第4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骑手食品安全培训
- 血液透析诱导期健康宣教
-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单元复习题-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 2023-2024新版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 风电场升压站培训课件
- 2024年光大环保(中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小区门窗拍摄方案
- 初中历史期中考试分析报告
- 50个工具玩转项目式学习
- 企业反商业贿赂法律法规培训
- 2023合同香港劳工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