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 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过关检测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山东省 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过关检测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山东省 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过关检测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山东省 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过关检测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山东省 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过关检测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过关检测汇编文言文阅读2024年山东省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过关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材料一: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公曰:“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管仲曰:“不可。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用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节选自《韩非子·十过》)材料二: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节选自苏洵《管仲论》)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开方A为事B君C欲适D君之故E十五年F不归G见其父母H此非人情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用,指执掌、管理,与《劝学》中“用心躁也”的“用”意思不同。B.居,指过了(一段时间),与《周亚夫军细柳》中“居无何”的“居”意思相同。C.顾,指看,与《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的“顾”意思不同。D.意,指料想,与《促织》中“岂意其至此哉”的“意”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管仲年迈,居家养病,齐桓公向管仲询问管仲之后的人事安排,管仲认为君主最了解臣子,让齐桓公按照自己的想法决定人选。B.齐桓公询问竖刁、开方、易牙能否胜任国政,得到了管仲否定的答复,但在管仲死后,他就任用了竖刁。三年之后竖刁等人作乱,齐桓公也因此死去。C.苏洵指出一个国家的安定或者动荡都有源头,他把齐国强大安定的功劳不归于管仲,而归于鲍叔牙,把齐国动荡的罪责不归于竖刁等人,而归于管仲。D.材料二认为,想要阻止竖刁等人掌权,管仲应该趁自己执政的时候,杀死竖刁等人,以斥退小人,否则当他不在位时,这些人就会执政。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2)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14.齐桓公为什么在管仲死后重用竖刁等人?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3分)2024年山东省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过关检测(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①,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后盂尝君出记②,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愤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曰:“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节选自《战国策》)【注】①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战国四公子之一。②记:布告。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驱而之薛A使吏召诸民B当偿者C悉来D合券E券遍合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存,在文中是“安慰、慰问”的意思,与曹操《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存”意思相同。B.比,“等同、和⋯⋯一样”的意思,与《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意思不同。C.何市,意为“买什么”。《赤壁赋》“而今安在哉”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D.期,读jī,“一周年,满一年”的意思,与《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意思不同。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冯谖托人介绍成为孟尝君的门客,未表现出任何才能,却通过多次弹剑而歌一再要求提高自己的待遇,而孟尝君则有求必应。B.冯谖经门客推荐去孟尝君的封地薛邑收债,临行前,他问孟尝君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说,你看什么是我家里缺少的就带些回来吧。C.冯谖到达薛邑后,召集欠债的人核对契券,核对完后,假传孟尝君的命令,当场烧毁契券,将债务一笔勾销,百姓感激孟尝君的仁慈。D.文章从写冯谖受人轻视,到写他焚券“市义”,再到后来“迎君道中终日”的情景,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过秦论》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14.冯谖“市义”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2024年山东省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过关检测(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椒举娶于申公子牟,子牟有罪而亡,康王以为椒举遣之,椒举奔郑,将遂奔晋。蔡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飨之,曰:“子尚良食,尚能事晋君以为诸侯主。”辞曰非所愿也若得归骨于楚死且不朽。声子曰:“子尚良食,吾归子。”椒举降三拜,纳其乘马,声子受之。蔡声子还见楚令尹子木,子木与之语,曰:“子虽兄弟于晋,然蔡吾甥也,晋楚二国孰贤?”对曰:“晋卿不若楚,其大夫则贤,其大夫皆卿材也。若杞梓、皮革焉,楚实遗之,虽楚有材,不能用也。”子木曰:“彼有公族甥舅,若之何其遗之材也?”对曰:“昔令尹子元之难,或谮王孙启于成王,王孙启奔晋,晋人用之。及城濮之役,晋将遁矣,王孙启与于军事,谓先轸曰:‘是役也,唯子玉欲之,与王心违,故唯东宫与西广二军实来。诸侯之从者,叛者半矣,楚师必败,何故去之!’先轸从之,大败楚师,则王孙启之为也。今椒举娶于子牟,子牟得罪而亡,康王谓椒举曰:‘女实遣之。’彼惧而奔郑,引领南望,曰:‘庶几赦吾罪。’又不图也,乃遂奔晋,晋人又用之矣。彼若谋楚,其亦必有丰败也哉。”子木愀然曰:“夫子何如,召之其来乎?”对曰:“亡人得生,又何不来为。”子木曰:“不来,则若之何?”对曰:“若资东阳之盗使杀之,其可乎?”子木曰:“不可。我为楚卿,而赂盗以贼一夫于晋,非义也。子为我召之,吾倍其室。”乃使子椒鸣召其父而复之。(节选自《国语·蔡声子论楚材晋用》,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辞A曰B非C所D愿E也F若G得H归I骨J于K楚L死M且N不O朽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遣是放走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遣去慎莫留”的“遣”字意思相同。B.遗在文中是赠送的意思,与成语“不遗余力”中的“遗”意思不同。C.与是参与的意思,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吾与点也”的“与”字意思不同。D.愀然指容色改变的样子,与《赤壁赋》中“苏子愀然”的“愀然”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蔡声子将到晋国去,在郑国遇到了逃亡的椒举,款待他,并劝他好好吃饭;在得知椒举心愿后,说自己会使其回到楚国。B.蔡声子到楚国去见令尹子木,子木问他晋楚两国哪国更贤明。蔡声子回答,晋国的卿不如楚国的卿,但晋国大夫更贤明。C.蔡声子与子木交谈时,用王孙启因遭受诬陷逃亡到晋国,为晋国所用,助晋取得城濮大战胜利一事说明楚材晋用的现象。D.蔡声子认为,椒举娶子牟之女为妻,子牟有罪逃亡,楚康王认定椒举有罪,椒举外逃;如果楚国不想办法将他召回,必有大败。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彼惧而奔郑,引领南望,曰:“庶几赦吾罪。”(2)我为楚卿,而赂盗以贼一夫于晋,非义也。14.城濮之战中,王孙启劝说晋军主帅先轸要积极迎战的理由有哪些?(3分)2024年山东省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过关检测(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材料一: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材料二:初,选人李公义陈言,请为铁龙爪以浚河。其法用铁数斤为龙爪形沈之水底系絙以船曳之而行。宫官黄怀信以为铁爪,只列干木下如耙状,以石压之,两旁系大絙,两端钉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革车绞之,去来挠荡泥沙,已,又移船而浚之。事下大名安抚司,安抚司命金提司管勾官范子渊与通判、知县共试验之,皆言不可用。会子渊入京师,王介甫问子渊:“浚川铁耙、龙爪法甚善,何故不可用?”子渊因变言:“此诚善法,但当时同官议不合耳。”介甫大喜,即除子渊都水外监丞,置浚川司,使行其法。子渊乃于河上令指使分督役卒,用二物疏浚,书其课曰:“某日以扫疏若干步,深若干尺。”其实水深则耙不能及底,虚曳去来,水浅则齿碍泥沙,曳之不动。会都水监丞程昉于大名河曲开直河,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泼之,昉从之。是时,天下皆言浚川耙如儿戏,适足以资谈笑,王介甫亦颇闻之,更下河北安抚司,令保奏。会介甫罢相,文潞公上言:“河水浩大,非耙可浚,秋涸故其常理,虽河滨甚愚之人,皆知浚川耙无益于事。臣不敢雷同保奏,共为欺罔。”奏上,上不悦,命知制诰熊本与都水、转运司共按视。诸扫人言:“水皆夏溢秋复,不惟此一年。”乃奏:“水落实非耙所致。”上又命内供奉官冯宗道试浚川耙于汴水。每料测量,有深于旧者,有不增不减者,大率三分各居其一。宗道每日据实奏闻,上意稍悟。会荥泽河堤涨急,诏判都水监俞充往治之,河危将决,赖用浚川耙疏导得免,具图以闻。上嘉之。(节选自《涑水记闻》)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其A法B用C铁D数E斤F为G龙H爪I形J沈K之L水M底N系O絙P以Q船R曳S之T而U行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已,又移船而浚之”的“已”,意为停止,与成语“无法自己”的“已”意思不同。B.课,原意为根据一定标准对官吏进行考核,文中指范子渊记录下来以备考核的业绩。C.“资谈笑”的“资”,意为供给,与《谏逐客书》中“逐客以资敌国”的“资”意思相同。D.“共为欺罔”的“罔”,意为欺骗,与《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的“罔”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候补官员李公义提议用铁龙爪疏浚黄河河道,宰相王安石认为这种浚河的方法很好,于是他设置浚川司,并派范子渊前去依法施行。B.宫官黄怀信在铁龙爪的基础上,以铁、木、石为材料,制作了更为大型的浚川耙,配合绞车同时使用,可以高效地疏浚黄河河道。C.王安石推行使用浚川耙,但是百姓都认为这并不奏效,王安石又把浚川之事交由河北安抚司负责,要求推荐有能力的官员去实施。D.荥泽河的水位上涨,情势危急,判都水监俞充前往治理,他使用浚川耙疏通河道,成功地避免了决堤,上报朝廷后受到皇上赞赏。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2)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浚之,昉从之。14.对于新工具浚川耙效用的争议,皇上体现出明君应有的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3分)2024年山东省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过关检测(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材料一:方建兴【注】初,务农训兵,内治国事;国事既定,北向致讨。军旅将发,拳拳之忧实在后主,拜表纳忠,反复曲折,专以宫中府中之事为言;且陈亲贤臣、远小人之义,荐郭攸之等使在左右。一篇之中,三四致意焉,而其终章尤为切至,侯之虑抑深且远矣!(节选自张栻《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材料二:武侯曷为不能兼天下?曰:遭时然也。夫时者,虽圣与贤不可以违也。圣与贤知时之不可违,则亦因之以制变,兹武侯之不能兼天下也。武侯之得先主最晚,于时魏已迁许,孙氏已得吴,天下之势判矣。故其说先主曰:“今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若进取荆益,内修政理,以俟天下之变,则霸业可成矣。”武侯之兆基发策,已不能兼有天下者明矣。然犹区区矫励川蜀脆陋之民,屡窥秦川者,非不知魏与吴之势犹前日也,以不忘先主之顾托,不计其死生、险易,唯义之存,示不负汉于天下也。故又曰:“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今奖率三军,北定中原,此臣所以报先帝之职分也。”于是蜀之土地广狭不如魏,民力众寡不如魏,才杰之多不如魏,曹公虽死,其遗臣老将尚存也。武侯一出汉中,张郃拒之,而马谡先败;再出散关,曹真拒之,粮尽而还;又出斜谷,司马宣王再拒之。武侯提孤兵以深入宣王扼其喉而不战遗之巾帼宣王之不战计得也。武侯之粮屈势格,则将如之何?尚何责其将略非长欤?此终不能兼有天下者又已明矣。夫以蜀不能取魏,犹魏不能取蜀,势然也。故虽圣与贤,不可以违者,时也。汤不遭桀,不能取夏;武王不遭纣,不能取商。武侯安能独兼天下乎?然则以武侯之才治民治兵,足以兼天下,然其卒不能者,所遭之时然也哉!(节选自郑獬《郧溪集·武侯论》)【注】建兴(223—237):蜀汉后主刘禅年号。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方框内。(3分)武侯提A孤B兵以深入C宣王扼D其喉而不战E遗之F巾帼G宣王之曰不战计得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致意,指表达真实的心意,与《屈原列传》“三致志焉”中的“致志”词义相近。B.江东,长江在芜湖与南京间为西南往东北流向,此江段的南岸地区一般称为“江东”。C.死生,偏义复词,文中指死亡,与“置生死于度外”中的“生死”意思不同。D.北,指向北,《登泰山记》“其阴,济水东流”中的“东”指向东,二者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诸葛亮发展农业,训练士卒,等到国内之事已经平定,于是征讨北方的魏国。在军队即将出发之际,他给后主写了一道《出师表》,献纳忠心。B.诸葛亮遇到刘备的时候,天下大势已经确定。曹操兵强马壮,又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难以与之争锋;孙权已长时间占据江东,也不可能谋取。C.诸葛亮并非不知魏国、吴国的形势如同往日,但他不忘刘备的嘱托,努力磨炼川蜀民众,屡次出兵图谋秦川,是要向世人表示自己不负蜀汉。D.诸葛亮先后出兵汉中、散关和斜谷,遭到了魏国大将张郃等人的抵御。蜀军或因将领战败,或因粮草耗尽,或因孤军深入,都未能取得胜利。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且陈亲贤臣、远小人之义,荐郭攸之等使在左右。(2)若进取荆益,内修政理,以俟天下之变,则霸业可成矣。14.诸葛亮为何不能统一天下?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概括。(3分)2024年山东省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过关检测(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材料一: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蛸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贳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节选自苏轼《文与可画赏筼筜谷偃竹记》)材料二:高人旷士,用以寄其闲情,学士大夫,亦时彰其绝业。凡此皆外师造化,未尝定为何法何法也!内得心源,不言得之某氏某氏也。兴至则神超理得,景物逼肖;兴尽则得意忘象,矜慎不传。亦未尝以供人耳目之玩,为己稻粱之谋也。惟品高故寄托自远,由学富故挥洒不凡,画之足贵,有由然耳。(节选自王绂《论画》)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与可是日A与其妻B游谷中C烧笋D晚食E发函F得诗G失笑H喷饭满案。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寻,古代长度单位,通常为八尺或七尺,长度与“壁立千仞”的“仞”相当。B.萃,指聚集,与现在所说的“出类拔萃”“人才荟萃”中的“萃”词义词性都相同。C.矜,指庄重。《老子》“自矜者不长”中的“矜”则为“夸耀”之意。D.稻粱之谋,又作“稻粱谋”,指鸟觅食,文中用的是比喻义“人谋求衣食”。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到高大挺直的巨竹,都是有节有叶的。而时人所画的竹子,却是一节一节接起来,一叶一叶堆上的。B.文与可认为自己画的竹子虽不过数尺,却有万尺气势。他将自己的画作《筼筜谷偃竹》和诗作《筼筜谷》都送给了好友苏轼。C.元丰二年七月七日苏轼在湖州晾晒书画,又见到昔日好友文与可画的墨竹图。他不禁百感交集,于是放下画卷,失声痛哭起来。D.清高脱俗之人和胸襟开阔之士,喜欢用绘画来寄托自己的闲情逸致;有学之士和为官之人,也常常用画作来彰显他们非凡的功业。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2)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14.对于如何才能创作出高妙画作,苏轼、王绂在文中表达了不同的见解。请分别概括。(3分)答案2024年山东省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过关检测(一)10、【答案】CEH【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开方为了侍奉君主,为了想迎合君主缘故,十五年不回去看他的父母,这不合人之常情。“为事君”是介宾结构,C处断开;“欲适君之故”是动宾结构,后面E处断开;“此非人情也”是判断句,其前断开,即H处断开。故选CEH。1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执掌、管理;因为。句意:管仲老了,不能执政,安居在家。/因为它的心浮躁。B.正确。句意:过了一年多。/过了没多久。C.“顾,指看”错误,应是“不过、但是”。不过、但是;顾忌。句意:但是任用他们的,却是齐桓公。/做大事不顾忌细枝末节。D.正确。句意:我料想管仲将会推举天下贤能的人来回答齐桓公。/难道能料想他落到这样的结局吗?故选C。1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想要阻止竖刁等人掌权,管仲应该趁自己执政的时候,杀死竖刁等人,以斥退小人”错,根据材料二“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可知,材料二认为小人是去不尽的,并不主张杀死竖刁等人。故选D。13、【答案】(1)最终被臣下所杀,从而丧失了好名声,被天下人讥笑,为什么?(2)(假如)趁着齐桓公问他的机会,推举天下贤能的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即使死了,齐国也不能算是没有管仲。【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卒”,最终;“见……于”,被;“灭”,丧失;“为天下笑”,被动句。(2)“因”,趁着;“举”,推举;“自代”,宾语前置,代自;“虽”,即使。14、【答案】①齐桓公沉溺于声色,只有竖刁等人才能满足他的欲望。②在管仲生前,他们受到管仲的压制得不到重用。③于是,在管仲死后,齐桓公就重用了竖刁等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可知,齐桓公沉溺于声色,只有竖刁等人才能满足他的欲望。由“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可知,在管仲生前,他们受到管仲的压制得不到重用。于是,在管仲死后,齐桓公就重用了竖刁等人。参考译文:材料一:管仲老了,不能执政,安居在家。桓公去问他说:“您在家病着,假若不幸一病不起,政事移交给谁?”管仲说:“我老了,经不起问事了。虽然这样,我听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了解儿子的莫过于父亲。您不妨试着按自己想法来决定吧。”桓公说:“竖刁怎样?”管仲说:“不行。人之常情没有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您忌妒而爱好女色,竖刁把自己阉割了来管理宫内事务。他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又怎么能爱惜君主呢?”恒公说:“既然这样,那么卫公子开方怎么样?”管仲说:“不行。齐、卫之间不超过十天的路程,开方为了侍奉君主,为了想迎合君主的缘故,十五年不回去看他的父母,这不合人之常情。他连父母都不亲近,还能亲近君主吗?”桓公说:“既然这样,那么易牙怎么样?”管仲说:“不行。易牙为您主管伙食。您不曾吃过的只有人肉,易牙蒸了儿子的头进献给您,这是您知道的。人之常情没有不怜爱自己孩子的,现在蒸自己的儿子作为您的饭食,他连儿子都不怜惜,又怎能怜惜君主呢?”过了一年多,管仲死,桓公便任用竖刁。竖刁掌管政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领易牙、卫公子开方以及大臣趁机作乱。桓公在南门寝宫守卫房屋里饥渴而死,死后三个月没人收葬,尸体上的蛆虫爬出门外。所以,桓公的军队横行天下,桓公身为五霸之长,最终被臣下所杀,从而丧失了好名声,被天下人讥笑,为什么?是不听管仲忠告的过错。材料二:功业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而是一定有它成功的缘由;灾祸的发生,不是发生在发生之日,也一定有它发生的征兆。所以,齐国的强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牙。谈到那齐国的动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他们固然是扰乱国家的人,但是任用他们的,却是齐桓公。有了虞舜,然后才知道要流放四凶,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要杀掉少正卯。齐桓公又是什么样的人呢?使齐桓公得以任用这三个人的,却是管仲。管仲生病的时候,齐桓公问他谁能继他为相。在这个时候,我以为管仲将会推举天下贤能的人来回答齐桓公。可是他在谈话中只是说: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的所作所为不合人情,不可以亲近他们罢了。唉!管仲以为齐桓公果真能不任用这三个人了吗?管仲和齐桓公相处多少年了,也应当知道齐桓公的为人了吧?齐桓公每天沉湎于声色歌舞,如果不是这三个人,那么他的欲望就无法得到满足。这三个人当初所以不被重用,只是因为有管仲在啊。一旦没有管仲了,这三个人就可以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他临死时说的话,就可以束缚住齐桓公的手脚了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个人,而怕没有管仲。有管仲在,这三个人不过是三个普通人而已。如果不是这样,像这三个人一样的人天下难道还少吗?即使齐桓公侥幸听取了管仲的意见,杀了这三个人,但是其余的那些人,管仲能全部点出来,把他们都去掉吗?唉!管仲真可以说得上是一个不知道根本的人。(假如)趁着齐桓公问他的机会,推举天下贤能的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即使死了,齐国也不能算是没有管仲。这三个人有什么可怕的?不说,也是可以的。2024年山东省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过关检测(二)10、【答案】ACE【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冯谖赶着车到了薛邑,派官吏召集应该还债的老百姓都来核对借契,借契全核对过了。“之”意思是“到”,“之薛”动宾结构,在其后A处断开;“诸民当偿者”,意思是“应该还债的老百姓”,作“召”的宾语,在其后C处断开;“券遍合”意思是“借契全核对过了”,主谓结构,意思完整,在其前E处断开。故在ACE三处断开。1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和文言句式的能力。A.错误。意思不同。生活、养活;安慰、慰问。句意:穷得没有办法养活自己。/委屈你们来慰问我。B.正确。“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意思是“等到”。句意:跟门下的食客一样对待。/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C.正确。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为“市何”;“而今在安哉”。句意:用它买些什么回来呢?/而今天又在哪里呢?D.正确。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意思是“穿一年孝服的亲族”。句意:过了一年。/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故选A。1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经门客推荐”错,由原文“……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可知,是冯谖自己主动来的。故选B。13、【答案】(1)孟尝君便到他的封地薛邑去,离那里还差一百里路,老百姓就扶老携幼,整日在路上迎接他。(2)砍下树木做武器,举起竹竿做旗帜,天下的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应和着,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着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就国”,到他的封地;“终日”,整日;“迎君道中”是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意思是“在路上迎接他”。(2)“云”,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响”,名词作状语,像回声一样;“赢”,担着;“景”,通“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14、【答案】目的:①使孟尝君赢得薛地民心。②巩固孟尝君在薛地的地位。性格:深谋远虑、做事果断。【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先找到冯谖的做法,联系下文分析其目的,通过文中的描写分析其性格。结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和“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可知,由后来孟尝君到薛地受到的欢迎和爱戴,可知“市义”的目的是使孟尝君赢得薛地民心,巩固孟尝君在薛地的地位。结合“起,矫命……”可见其做事果断,当机立断;结合“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可知,孟尝君被君王忌惮,回到薛地,收到欢迎,这些有冯谖的功劳,足见他有先见之明,深谋远虑。参考译文:齐国有个名叫冯谖的人,穷得没有办法养活自己,托人请求孟尝君,说他愿意在孟尝君家里当个食客。孟尝君问:“客人有什么爱好?”回答说:“他没有什么爱好。”又问:“客人有什么才能?”回答说:“他没有什么才能。”孟尝君笑着接受了他(的请托),说:“好吧。”孟尝君身边的办事人员因为孟尝君看不起他,便拿粗劣的饭菜给他吃。过了不久,冯谖靠着柱子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办事人员把这情况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鱼吃,跟门下的食客一样对待。”过了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办事人员都笑话他,并把这情况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照别的门客那样给他准备车吧。”于是冯谖乘着他的车,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说道:“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看待了。”这以后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回去吧!(在这里)没有办法养家。”办事人员都厌恶他,认为他一味贪求、不知满足。孟尝君问道:“冯先生有亲人吗?”答道:“有个老母亲。”孟尝君派人给她吃的、用的,不让她缺少什么。于是冯谖再也不唱歌了。后来孟尝君发出了一个布告,询问家里的食客们:“谁熟悉会计工作,能替我到薛邑去收债吗?”冯谖(在布告上)签名,写道:“我能。”孟尝君看了感到奇怪,说:“这(签名的)是谁呀?”办事人员说:“就是唱那‘长铗啊,回去吧’的人。”孟尝君笑着说:“客人果真有才能啊,我对不起他,以前不曾接见他。”便特意把冯谖请来并接见他,向他道歉说:“我被一些琐事搞得很疲劳,被忧患缠得心烦意乱,生性又懦弱愚笨,陷在国事家事之中,(不得脱身与先生见面,)得罪了先生。先生不以(我对您的简慢)为羞辱,还有意替我到薛邑去收债吗?”冯谖说:“愿意(替您)做这件事。”于是准备车马,收拾行李,载着借契出发,告辞的时候,冯谖问:“债款收齐了,用它买些什么回来呢?”孟尝君说:“看我家里缺少的东西(就买些回来)。”冯谖赶着车到了薛邑,派官吏召集应该还债的老百姓都来核对借契,借契全核对过了,(冯谖)站起来,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债款赐给老百姓,随即烧了那些借契,老百姓们欢呼万岁。冯谖一直不停地赶车回到齐国(都城),大清早就求见孟尝君。孟尝君问:“用债款买了什么回来?”冯谖说:“您说‘看我家里缺少的东西(就买些回来)’。我私自考虑,您宫里堆积着珍宝,猎狗和骏马充满了牲口圈,美女站满了堂下。您家里缺少的只是‘义’罢了!我私自用债款给您买了‘义’。”孟尝君不高兴,说:“好吧,先生算了吧!”过了一年,齐王对孟尝君说:“我不敢用先王的臣子做我的臣子。”孟尝君便到他的封地薛邑去,离那里还差一百里路,老百姓就扶老携幼,整日在路上迎接他。孟尝君回头看着冯谖说:“先生给我买‘义’的道理,今天才算理解了。”2024年山东省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过关检测(三)10、【答案】BFL【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椒举推辞说:“这不是我的愿望。如果我死后能够回到楚国,那么我虽死而不朽。”“辞曰”省略了主语“椒举”,“曰”字有领起下文的意思,独立成句,应在B处断开;“非所愿也”判断句,“……也”判断句标志,应在F处断开;“于楚”作地点状语,与前文构成完整句子,应在L处断开。故选BFL。1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错误。“遣去慎莫留”的“遣”是夫家休弃妻子的意思。“遣”字意思不相同。句意:楚康王以为是椒举放走了子牟/把她赶走千万不要让她再停留。B.正确。“不遗余力”中的“遗”是保留、留下的意思。句意:都是楚国赠送晋国的/指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C.正确。“吾与点也”中的“与”是赞成的意思。句意:王孙启参与晋国军事谋划/我赞成曾点的观点。D.正确。句意:子木容色改变地说/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故选A。1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如果楚国不想办法将他召回,必有大败”不准确。原文为“彼若谋楚,其亦必有丰败也哉”,意思是如果他谋害楚国,一定会让楚国大败啊。这句话里面存在假设关系,选项中的“必有大败”不准确。故选D。13、【答案】(1)椒举恐惧而逃奔郑国,他远远地伸长脖子南向望楚,说:“大概(或希望)楚国会赦免我的罪过吧。”

(2)我身为楚卿,却收买强盗到晋国去暗杀一个人,这是不义的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奔”,逃奔;“引领”,伸长脖子;“南望”,南向张望;“庶几”,大概。(2)“为”,作为;“贼”,暗杀;“以贼一夫于晋”,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晋以贼一夫”。14、【答案】①楚国的人心不齐,兵马不多。这次战争,只有子玉一个人想打,与成王想法相违背,因此来的兵马不多。

②追随楚国的诸侯,叛离者过半,楚军必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及城濮之役,晋将遁矣,王孙启与于军事,谓先轸曰:‘是役也,唯子玉欲之,与王心违,故唯东宫与西广二军实来”可知,楚国的人心不齐,兵马不多。这次战争,只有子玉一个人想打,与成王想法相违背,因此来的兵马不多。由原文“诸侯之从者,叛者半矣,楚师必败,何故去之”可知,追随楚国的诸侯,叛离者过半,楚军必败。参考译文:楚国大夫椒举娶申公子牟之女为妻,子牟有罪逃亡,楚康王以为是椒举放走了子牟,椒举逃奔郑国,准备再逃奔晋国。蔡声子将到晋国聘问,在郑国遇见了椒举,设宴款待椒举,说:“您好好吃饭,努力事奉晋君作为诸侯盟主。”椒举推辞说:“这不是我的愿望。如果我死后能够回到楚国,那么我虽死而不朽。”蔡声子说:“您好好吃饭,我会想法让您回归楚国。”椒举下台阶三次拜谢蔡声子,送给蔡声子四匹马,蔡声子接受了。蔡声子出使回来,到楚国去见令尹子木,子木与他交谈,说:“您与晋国虽然是兄弟关系,然而蔡君与楚王是甥舅,您认为晋楚两国(卿大夫)哪国更贤明?”蔡声子回答说:“晋国的卿不如楚国的卿,但晋国大夫却更贤明,他们的大夫都是为卿之材。如同杞树、梓树、皮革一样,都是楚国赠送晋国的,楚国虽然有人才,但自己不能任用。”子木说:“晋君有自己的公族子孙和甥舅,为什么还要楚国送他们人才呢?”蔡声子回答说:“从前楚国有令尹子元之难,有人向楚成王进王孙启的谗言,王孙启因此逃奔晋国,晋人重用王孙启。到晋楚城濮之战,晋国本来打算逃遁,王孙启参与晋国军事谋划,他对晋君主仲先轸说:‘楚国这次出兵,只有子玉一人想打,与成王想法相违背,因此楚国只有东宫卫队和西广军参战,诸侯们随从楚国的,叛离者过半,若敖氏已经叛离,楚军必败,为什么要撤兵呢!’先轸听从了王孙启的建议,大败楚军,这是楚人王孙启之所为啊。如今椒举娶子牟之女为妻,子牟得罪逃亡,康王对椒举说:‘实际是你放走了子牟。’椒举恐惧而返奔郑国,伸长胖子南向望楚,说:‘大概楚国会赦免我的罪过吧’如果楚国不想办法将他召回,他就会逃奔晋国,晋人又要任用他了。如果他谋害楚国,一定会让楚国大败啊。”子木容色改变,说:“您看如何是好呢,如果召他,他会回来吗?”蔡声子回答说:“逃亡之人已经获得生路,他为何不回来呢?”子木说:“如果他不回来,怎么办?”蔡声子说:“如果收买东阳强盗,让强盗杀掉椒举,可行吗?”子木说:“不可以这样做。我身为楚卿,居然收买强盗到晋国去暗杀一个人,这是不义的事。您替我召回他,我会封他加倍财产。”子木于是派椒鸣召回其父椒举,恢复他的大夫职位。2024年山东省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过关检测(四)10、【答案】JNP【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个方法是用几斤铁铸成龙爪的形状,把它沉到水底,系上大绳索,用船拖拽它前行。“其法”是主语,“用铁数斤”是状语,“为”是谓语,“龙爪形”是宾语,结构完整,后面断开,即J处断开;“沈之水底”是“沈之(于)水底”的省略句,“水底”后断开,即N处断开;“系絙”是动宾结构,后面断开,即P处断开。1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意为停止”错,应为时间词“不久”,句意:过一段时间,再移动船只疏浚其他地方。/“无法自已”的“已”是“停止”,句意: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B.正确。C.正确,“资”,意为供给,句意:正适合供人们谈笑。/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D.正确,“罔”,意为欺骗,句意:共同做欺骗君王的事。/“罔”,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句意: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故选A。1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以铁、木、石为材料”错,原文“以石压之”,可见“石”不是制作材料;“可以高效地疏浚黄河河道”无中生有,原文“宫官黄怀信以为铁爪,只列干木下如耙状,以石压之,两旁系大絙,两端钉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革车绞之,去来挠荡泥沙,已,又移船而浚之”只是介绍了制作和使用方法,没有谈到效果。故选B。13、【答案】(1)君主广泛地听取和接纳意见,那么权臣就不能堵塞蒙蔽君主的耳目,下面的情况就能够到达君主那里。(2)范子渊告诉程昉说直河水浅,可上报文书给浚川司,用浚川耙疏通河道,程昉听从了他的建议。【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兼听广纳”,广泛地听取和接纳意见;“拥蔽”,堵塞蒙蔽;“通”,通达。(2)“属”,通“嘱”,告诉;“牒”,文书;“从”,听从。14、【答案】①皇上既没有偏信王安石的保奏,也没有偏信文潞公的上奏;②他先安排了熊本去视察,又派遣冯宗道去汴水做试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王介甫亦颇闻之,更下河北安抚司,令保奏。会介甫罢相,文潞公上言:‘河水浩大,非耙可浚,秋涸故其常理,虽河滨甚愚之人,皆知浚川耙无益于事。臣不敢雷同保奏,共为欺罔。’奏上,上不悦,命知制诰熊本与都水、转运司共按视”“上又命内供奉官冯宗道试浚川耙于汴水”可知,皇上既没有偏信王安石的保奏,也没有偏信文潞公的上奏;他先安排了熊本去视察,又派遣冯宗道去汴水做试验。参考译文:唐太宗问魏征:“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魏征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君主广泛地听取和接纳意见,那么权臣就不能堵塞蒙蔽君主的耳目,下面的情况就能够到达君主那里。”唐太宗说:“好啊!”当初,有个叫李公义的选人陈述,请求以铁龙爪疏浚黄河。这个方法是用几斤铁铸成龙爪的形状,把它沉到水底,系上大绳索,用船拖拽它前行。宦官黄怀信承袭铁龙爪的做法,只在干木下做成像耙子的形状,用石头压着它,两旁系上大绳索,两端钉在大船上,相距八十步,各自用革车绞它,来来去去抓挠荡起泥沙,过一段时间,再移动船只疏浚其他地方。这件事交给大名安抚司去核实,安抚司命金提司管勾官范子渊与通判、知县共同试验这件东西,都说不能用。恰好范子渊回京,王安石问范子渊:“疏浚河道的铁耙、龙爪法很好,是什么缘故说不可用?”范子渊于是改变了先前的话说:“这的确是很好的方法,只是当时一起试验的官员意见不合罢了。”王安石非常高兴,立即任命范子渊为都水外监丞,设置了浚川司,让他推行这个方法。子渊于是在河上发令指使分管督察的役卒,用这两件东西疏浚河道,写上政绩说:“某日用它疏通若干步,深若干尺。”实际情况是水太深那么耙不能到底,空拽着来回,水太浅那么耙齿被泥沙阻碍,根本拽不动。恰逢都水监丞程昉要在大名河迂曲开通直河,范子渊告诉程昉说直河水浅,可上报文书给浚川司,用浚川耙疏通河道,程昉听从了他的建议。这时,天下都说浚川耙如同儿戏,正适合供人们谈笑,王安石也听到了不少,重新下令给河北安抚司,让他们向朝廷推荐人并予担保。恰逢王安石罢相,文潞公上奏说:“河水水势很大,不是耙子可以疏浚的,秋天河水干涸原本就是常理,即使是河边很愚蠢的人,都知道浚川耙对事情没有帮助。臣不敢像他们一样担保上奏,共同做欺骗君王的事。”奏章递上,皇上不高兴,命令知制诰熊本与都水、转运司共同去巡视。各个疏浚河道的人都说:“水都是夏天涨水秋天又下降,不只这一年。”于是上奏:“水位下落实在不是耙的效果。”皇上又命令内供奉官冯宗道在汴水试浚川耙。每次料位测量,有的比原来深,有的不增不减,大概各占三分之一。冯宗道每天根据实情上奏,皇上的内心逐渐醒悟。恰逢荥泽河堤水涨得很急,下诏判都水监俞充前往治理,河堤很危险即将决口,依赖用浚川耙疏导得意幸免,全部画图来禀告皇上。皇上嘉奖了他。2024年山东省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过关检测(五)10、【答案】CEG【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武侯带领孤军深入,司马懿控制要害之地而不与他交战,(武侯派人)送给他妇女的头巾和发饰(试图激他出战)。司马懿不出战这个计谋成功了。画波浪线的部分多次变换陈述对象“武侯”和“宣王”,“武侯”“宣王”是句首主语,在其前应断开,所以在C、G处断开;“扼其喉”与“不战”是并列成分,用“而”字连接,与主语“宣王”构成完整的句子,所以在E处断开。故选CEG。1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致意:表达真实的心意/致志:表达真实的想法;句意:一篇之中,反复表达此意。/再三表现出来自己的真实想法。B.正确。C.错误,“置生死于度外”中的“生死”也是偏义复词,指死亡,与材料中的“死生”意思相同。句意:不考虑死亡、危险。/不把个人的死亡利害等放在心上。D.正确。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东:名词用作状语,向东;句意:向北平定中原/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故选C。1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或因孤军深入,都未能取得胜利”错,强加因果。从材料二相关内容来看,诸葛亮出兵斜谷,最终未能取胜的原因是司马懿坚守不战,蜀军粮草耗尽,与“孤军深入”无关。故选D。13、【答案】(1)并且陈说亲近贤臣、远离小人的道理,推荐郭攸之等人,让他们侍奉在(后主)身边。(2)如果攻取荆州、益州,对内革新政治,以等待天下形势的变化,那么称霸的功业就可以成功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陈”,陈说;“远”,远离;“荐”,推荐;“左右”,身边。(2)“若”,如果;“进取”,攻取;“修”,整治;“俟”,等待。14、【答案】①当时的外部形势对蜀国不利。②宫中府中之事也让诸葛亮有后顾之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武侯之得先主最晚,于时魏已迁许,孙氏已得吴,天下之势判矣”“武侯之兆基发策,已不能兼有天下者明矣”“武侯之兆基发策,已不能兼有天下者明矣”“于是蜀之土地广狭不如魏,民力众寡不如魏,才杰之多不如魏,曹公虽死,其遗臣老将尚存也”可知,在武侯辅佐刘备之时天下三分的形势已经明朗,当时魏国的土地、百姓、人才比蜀国要多,再加上曹操的遗臣老将尚存,因此可以概括为“当时的外部形势对蜀国不利”。根据“专以宫中府中之事为言;且陈亲贤臣、远小人之义,荐郭攸之等使在左右”可知,武侯在进攻魏国之初专门强调宫中的事务,进谏近贤臣远小人的建议,推荐贤能之人,是因为武侯担心宫中府中的事务,因此可以概括为“宫中府中之事也让诸葛亮有后顾之忧”。参考译文:材料一:在(后主)建兴初年,(武侯)发展农业,训练士卒,对内治理国家;国内之事平定后,向北出兵讨伐。军队将要出发之际,对后主实在怀有恳切的忧虑,于是上表献纳忠心,反复曲折,专门言说宫中、府中之事;并且陈说亲近贤臣、远离小人的道理,推荐郭攸之等人,让他们侍奉在(后主)身边。一篇之中,反复表达此意,而结尾处尤其恳切周到,武侯的忧虑或许很深远吧!材料二:武侯为什么不能统一天下?(我)说:是他遭遇的时势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时势,即使是圣人和贤人也无法违背。圣人和贤人知道时势不可违背,也就会根据时势来应变,这就是武侯不能统一天下的原因。武侯遇到先主(刘备)最晚,那时魏已迁都到许昌,孙氏已据有吴地,天下的形势已经确定了。因此他向先主建言说:“现在曹操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是不能与他争胜的。孙权占据江东,已经经历了三世,这可以与他互为外援,但是不可以谋取他。如果攻取荆州、益州,对内革新政治,以等待天下形势的变化,那么称霸的功业就可以成功了。”武侯在创立基业、发动策划的时候,就已经不可能统一天下了,这是很明显的了。然而(他)仍然努力磨炼川蜀地区脆弱卑贱的民众,屡次出兵图谋秦川,不是不知道魏国和吴国的优势还像之前那么明显,而是因为不忘先主的嘱托,不考虑死亡、危险,心中只存有臣子之义,(以此)向天下显示自己不辜负蜀汉政权。因此又说:“先帝三次到草庐之中拜访我,(我)因此十分感奋激发。如今激励并率领三军,向北平定中原,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的职责啊。”当时蜀国的土地面积不如魏国,民众人数不如魏国,人才数量不如魏国,曹操虽然已死,他的旧臣、老将都还在。武侯第一次出兵汉中,张郃率军抵御他,而马谡先战败;再出兵散关,曹真率军抵御他,(武侯)粮草耗尽而还;又出兵斜谷,司马懿率军再次抵御他。武侯孤军深入,司马懿控制要害之地而不与他交战,(武侯派人)送给他妇女的头巾和发饰(试图激他出战)。司马懿不出战这个计谋成功了。武侯军粮耗尽,形势受限,那么还能拿司马懿怎么样呢?还怎么能责怪他不擅长用兵谋略呢?这可见(武侯)终究无法统一天下,又已经很明显了。凭借蜀国的实力无法收取魏国,就像凭借魏国的实力不能攻取蜀国,形势就是如此。因此即使是圣人和贤人,不能违背的就是时势。汤不遇上桀,不能攻取夏;周武王不遇上纣,不能攻取商。武侯怎么能够统一天下呢?既然这样,那么以武侯的才能治民治兵,足以统一天下,然而他最终没能做到,是因为遭遇的时势如此啊!2024年山东省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过关检测(六)10、【答案】CEG【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与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着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游”的宾语是“谷中”,所以C处应该断开;“烧笋晚食”和“发函得诗”是两个独立的句子,陈述了两件事情,所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