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普通高中高一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1页
广东省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普通高中高一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2页
广东省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普通高中高一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3页
广东省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普通高中高一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4页
广东省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普通高中高一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普通高中高一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一期末考试

语文

试卷共10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43分)

(-)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促织》与《变形记》在故事整体设定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篇作品都叙

述了变形故事:一个是人变成了蟋蟀,一个则是人变成了甲虫。借助于这种变形手

法,在貌似荒诞的叙述背后,作品表达出对社会重压下人的命运的思考,即对人与

物之间的异化关系或者人的异化的思考,从而具有了深刻的批判性。

《促织》写的是一个在外力残酷压迫之下的小人物“离魂”的人间惨剧。人原

是万物之灵,蟋蟀本是捕捉来给人当小玩意的,但在《促织》中,一切都被倒转过

来一一人成了一只可怜虫,而“蟋蟀”倒像在玩弄着人的命运,成了成名一家生

死、吉凶、福祸的主宰。作者表面上写小小的蟋蟀,实际上则是把封建统治阶级的

层层官员和处在社会底层、身受好几层压迫的老百姓,自上而下地串联起来,淋漓

尽致地表现了专制制度对人性的摧残。

如果说蒲松龄只是无意识地涉及异化的问题,那么卡夫卡则是有意识地以表现

主义的艺术手法,深刻表现了现代资本主义普遍的人的异化现象。人在一夜间变成

了甲虫,从生理现象看,是反常的、虚妄的、荒诞的;而从社会现象上讲,又是正

常的、可能的、现实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一旦失去谋生的能力、谋生的手段、

谋生的资本、谋生的机会,就无异于变成一只甲虫。格里高尔发觉自己变成甲虫

后,那一串焦急的心理活动正反映了他一年到头过的都是那种惴惴不安、灰黯屈辱

的日子。这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非人的生活”。

《促织》思考问题的向度首先指向社会,而《变形记》则主要是对个人命运的

关注。不同的思考向度,体现出中西方两种文化的不同影响。我们知道,中国社会

是建构在一个个家庭的基础上的,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在这样的社会格局中,

个人的所有生存目的、生存价值指向的都是家庭和社会。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群体

的利益(更多的时候就是家庭)高于一切,所以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就成了很多中

国人的追求。而西方社会结构的最小单位是个人,或者说是依附于团体的个人。因

此,强调个人的权利,对个人的关注,就成了西方社会鲜明的特点。因着文化的不

同,中西方在思考问题时就会表现出相应的差异性。中国人总是将人置于特定的社

会环境下来观照,并进而思考人的命运;而西方人则习惯于以自我的眼光去审视社

会,从而思考人的命运。《促织》与《变形记》所体现出的不同的思考向度正是这

样一种具体的表现。

正是基于不同的思考向度,虽同样是运用变形的手法,但《促织》与《变形

记》中人物变形的动因截然不同。在《促织》中,成名的儿子变为促织,是为了挽

救整个家庭行将遭遇的灭顶之灾。换句话说,也就是个体是为着群体而牺牲的,这

在某种层面上反映了中国人潜意识深处隐藏着的所谓忠孝,体现了专制社会里一个

又一个的群体(即家庭)的悲哀。而《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变形,则是在资本主

义社会里,个体在难以承受的社会压榨下走向自我崩溃。虽然这一变形不可能不影

响到家庭,但更多地体现出的却是社会重压下一个又一个个体的悲哀。

(摘编自韩玺吾《〈促织〉与〈变形记):荒诞的背后》)

材料二:

社交媒体作为互联网的新生力量,凭借信息海量、传播及时、交互性和娱乐性

强等特点俘获了大量受众。人们在享受其带来的诸多便利时,也面临着被异化的威

胁。社交媒体对人的异化,就是指人们沉溺于社交媒体建构的拟态环境中,无限依赖

媒体提供的内容,从主动的生产消费角色被异化为受媒体控制和奴役的傀儡,一旦离

开媒体,就会陷入极端的恐慌之中。如何规避被媒体异化的危险,是当下受众不得不

面对的现实问题。

社会学家韦伯认为,人的理性包括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这两者之间的博弈与

平衡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动力。工具理性的表现形式就是技术革命;而价值理性则

是对人的尊严、情感和命运的关怀,强调一个人对于价值问题的理性思考。移动互

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工具理性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急剧膨胀,人们在享用技术盛

宴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技术崇拜。而价值理性却被碎片化、娱

乐化的快餐文化持续消解着,人的独立精神越发黯淡无光。在媒体使用过程中,人

们将工具崇拜代替了理性思考,不愿付诸任何具体的行动,这种异化正是由社交媒

体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失衡导致的。

挣脱社交媒体建构的“异化牢笼”,亟需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以确保社交媒体

的良性发展。同时,还要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国民的媒介素养与道德认同,将外在

的约束转化为内在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减少社交媒体使人异化的可能。

(摘编自吴向华《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媒体对人的异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促织》与《变形记》都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表现出对社会的批

判。

B.同是在讲述故事时使用变形手法,蒲松龄是无意识的,而卡夫卡是有意识

的。

C.因为各自文化不同,《促织》与《变形记》中人物对自我的认知也明显不

同。

D.新媒体既可以为人们带来娱乐与便利,又有可能变成束缚人和奴役人的力

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同样关注“人的异化”,材料一属于文学评论,透过文学作品分析人性,材

料二直接分析社会现实中的问题。

B.两则材料都重视梳理主要关系,材料一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材料二揭示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间的博弈。

C.封建社会里人们容易受制于忠孝观念而牺牲自我,互联网时代人们往往由于

对技术的盲目崇拜而丧失自我。

D.为了人类历史的可持续发展,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必须始终保持平衡,避免

其中某一方的力量超过另一方。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人们沉溺于网络互动而日渐丧失现实沟通的能力和乐趣。

B.人工智能机器人ChatGPT强大到让许多人担心自己失业。

C.掉进消费主义陷阱的人拼命想通过网络购物来证明自己。

D.有些人将网络当成了法外之地而暴露人性中黑暗的一面。

4.常见的论证结构包括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对照式等。材料二的论证结

构属于哪一种?请简要分析。(4分)

5•《变形记》所揭示的人的异化与新媒体环境下人的异化,在表现和成因方面

有何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6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11题。

我叫孙芸芬夏天敏

这些日子,她不断做一个梦。梦里娘总叫一个名字,孙芸芬。谁是孙芸芬?她

不理,娘生气了,喊你呢,你莫装聋作哑。她说,我叫孙芸芬?娘更生气,你不叫

孙芸芬叫啥子?她又气又伤心。你们跟我说过我叫孙芸芬吗?她哇哇地哭,醒来满

眼是泪。老伴如果活着,肯定会被她惊醒。

她想老伴了。他们的婚姻是媒妁之言。换了八字,就成了。结婚那天,有人

问,新娘叫啥?他爹说,没问。那咋称呼?他爹说,叫“家顺媳妇”就行。她也没

觉得什么,叫得应就行。

娘连续不断地托梦来。多少年没回娘家了,她决定回去一趟。换了新衣,把头

梳得光光生生的,出发了。

娘家村子叫清风寨。那里天寒地冻,以前只产养麦,蔬菜也种不出。现在不一

样了,还没到寨口,远远就见迤通起伏的坡上一大片不知名的花,那花黄灿灿的,

海浪一般涌向天际。车上有人说这花叫万寿菊,是药材,有公司收购的。

临家门正碰着兄弟。她叫兄弟憨憨,兄弟说他给自己起名字了,叫孙正兴。她

说,好是好,可爹娘当初给咱取的啥名呢?兄弟愤愤不平,取啥名,养一窝娃,锅

都吊起了,他们有啥心肠,生一个,憨憨,生俩,芳芳,叫得应就行。

吃完饭去给爹娘上坟烧纸。烧着烧着她哭起来了。她说,娘你告诉我,我是不

是叫孙芸芬?娘呀你光梦里叫我,也没人给我作证。还有弄错字了咋办?……

兄弟见她哭哭啼啼讲半天,不耐烦起来。兄弟想不通哪个“芸”哪个“芬”有

什么关系?但又被她的执着打动,于是和她盘点寨里比他们大一辈的老人。兄弟媳

妇说,别费劲了。兄弟说,不懂就别多嘴。

终于想起还有一个小舅奶,嫁到外村,好在不远。于是在天黑前赶到了小舅奶

的村庄。

小舅奶快九十的人了,脸像风干的枣,人缩成小小一团,在床上。小舅奶认了

好一阵,才想起。她忙问自己名字是不是孙芸芬?乖儿,你不是叫二妹吗?孙芸

芬?从没听你爹妈说过哩。兄弟说,小舅奶,你再想想?小舅奶说,想个鬼,你爹

妈就算扁担倒下也认不得是个一字。倒是村小的刘老师给你姐取过。

她的心火又燃起了。第二天,去村小问学校老师,谁也不知道。校长知道她的

来意,帮着翻档案,刘老师早就退休了,她家在县城。

到了县城,终于找到刘老师。老人家现在也八十多岁了,但眼不花耳不聋。老

师说当年是给她起过名字,她问是哪几个字?孙芸芬。老师说得笃定。她请老师写

在了纸上。

那张纸她揣进胸口的口袋,她终于有了名字,就像终于找到了源头。

她想有了名字,就让大家晓得。得趁现在。

出门遇到周三婶,她说,以后不要叫我“民娃奶奶”了,叫我孙芸芬。周三婶

觉着别扭,说,你嫁过来就没名字,叫王孙氏哩。现在你又说自己姓孙,不姓王。

这不乱了规矩?民娃奶奶你是不是老糊涂了?她说,还叫我“民娃奶奶”。周三婶

忙说,好好好,你叫孙奶奶。她说,你没说我名哩。周三婶说,你叫……我叫孙芸

芬,她说。周三婶说,记住了,你叫孙芸芬,说着抽身就走。在周三婶身后她嘀

咕,你娘家姓啥?我还不晓你名字哩。

她在村里走,村巷寂寥,年轻人都进城打工了。好不容易又遇到一个,却是话

跨吴七婶,还没说明白就给她绕住了。不行,得赶紧撤。吴七婶说,你那个、那个

啥,民娃奶奶,我还没听清呢?啥名字……

她很沮丧,这事咋这难呢?还得另想办法,正琢磨着,哪知门外有人喊,民娃

奶奶,你家孙子摔了。她一听,急忙奔到学校医务室。

校医说,没骨折,要静养半个月。这下,她不能出门了。

她对孙子讲了找名字的事。孙子说,奶奶可怜,活了一辈子连名字都没有。我

一定教奶奶写会名字。哪知光一个横就写得她毛抓火燎的,额上尽冒热汗。

她老惦记着啥时能出门。再看自己的字越写越顺。她突发灵感,何不把名字贴

到每家每户,他们一出门就能看到、就念,一人念,两人念,人人都念,不就都知

道了?孙芸芬呀孙芸芬,你不笨呢,你还没老。这个名字给了她念想、灵感、动

力,让她活得有吩头,有滋味了。

她去小卖部买了二十本作业本。周大爷惊讶,纳闷这还是平日里连个塑料袋都

舍不得买的民娃奶奶?一回去,她就开始写字,一页纸就写三个字。这样写,她也

心疼的,但顾不得了,写小了人家看得见吗?

一想到每户人家一出门就大声念“孙芸芬”,她就激动。自己的名字终于被大

声念出来了。那声音有苍老的,有嫩声嫩气的,有粗声大嗓的……各种声音交织起,

村里的蓝天都是孙芸芬了。

晚上,她半夜起床,又找出手电筒,梳好头,衣服也穿板板正正,熨得妥妥帖

帖。拎着梅糊出门了。

深秋的村庄,黑暗、静谧。夜风有点凉,正好拂着她的心。她贴完紧邻的张

家,用手电筒射了射,她的名字泛着银色的光,清清楚楚,端端正正。走开几步,

又用手电筒射了射,那个被人遗忘的名字,如夜幕中的星星一般,清清楚楚地显示

出来。

她贴完最后一张。这时,天空已有微曦。她忍不住叫了一声,孙芸芬,我叫孙

芸芬……这个声音在村巷里久久回荡……

(有删改)

6.下列句子中的省略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相同的一项是(3分)

画横线的句子:周三婶说,你叫……我叫孙芸芬,她说。

A.念的声音有苍老的,有嫩声嫩气的,有粗声大嗓的……

B.她忍不住叫了一声,孙芸芬,我叫孙芸芬……

C.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百合花》)

D.“可恶!然而……。”四叔说。(《祝福》)

7.下列句子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画波浪线的句子:那个被人遗忘的名字,如夜幕中的星星一般

A.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桂枝香•金陵怀古》)

B.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

C.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

D.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行》)

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交代了清风寨所发生的变化,表面上与情节发展无关,其实是补充了

时代背景,也使故事变得更加合理。

B.兄弟憨憨为自己取了名字,却对她为名字哭啼不耐烦,可见他认同男尊女

卑,却不太认同她找名字的行为。

C.兄弟媳妇不理解、周三婶表示质疑,表明不少女人对名字之事并不在意,

更加反衬她的执着难能可贵。

D.她曾被叫做二妹、家顺媳妇、民娃奶奶等,最后确认自己叫孙芸芬,称呼

的变化也体现她人生的变化。

9.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谁是孙芸芬”反映她缺少独立意识,结尾“我叫孙芸芬”表明她获

得尊严感,首尾呼应,体现了人物的成长。

B.小说以“名字”为线索,串连起梦见名字、找名字、写名字、贴名字等多

个场景,故事内容虽然丰富却不显散乱。

C.小说善于借内心幻想来写人,如“各种声音交织起,村里的蓝天都是孙芸

芬了”,生动表现了她“活得有盼头”。

D.小说的对话夹杂着“啥子”“咋办”等方言词,还有“扁担倒下也认不得

是个一字”之类的戏谑,乡土气息浓郁。

10.小说为主人公寻找名字设置了各种障碍,故意延迟情节的进展,这样写有

哪些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11.她和《祝福》中的祥林嫂,同样“失去”名字,为了各自的愿望而努力。

最终,她找回自己的名字并感得快乐,祥林嫂却走向了毁灭。两人的结局为何如此

不同?请结合文本,从人物自身和社会环境两个角度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

与人论谏书[唐]杜牧

某读书,每见君臣治乱之间,兴亡谏净之道,遐想其人,舐笔和墨,则冀人君

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自秦汉已来,凡千百

辈,不可悉数。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

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

尊,以下干上。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谏治宫室者,宫室愈崇。观其旨意,且

欲与谏者一斗是非,一决怒气耳。

今有两人,甲谓乙曰:“某物慎勿食,食之必死。”乙必倍食之。甲若谓乙

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何者?迂险之

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此乃常人之情。

汉成帝欲御楼船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谏日:“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自刎

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庙矣。”上不说。张猛日:“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

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上日:“晓人不当如是耶?”谓谏/之言当

如猛之详善。乃从桥。近者宝历中,敬宗皇帝欲幸骊山,时谏者至多,上意不决,

拾遗张权舆叩头谏日:“昔周幽王幸骊山,为犬戎所杀;秦始皇葬骊山,国亡;玄

宗皇帝宫骊山,而禄山乱;先皇帝幸骊山,而享年不长。"帝曰:“骊山若此之凶

耶?我宜一往,以验彼言。”后数日,自骊山回,语亲幸曰:“叩头者之言,安足

信哉!”

友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况

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

下。

(有删减)

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

案标号涂黑。涂对一处得1分,超过三处不得分。(3分)

汝国好囤食回某回物回第回一回少回食回苟回多区]食□必回生回病。

13.下列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3分)

例:为犬戎所杀

A.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B.终必不蒙见察(《答司马谏议书》)

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D.不拘于时(《师说》)

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可悉数”与成语“数见不鲜”中的“数”字含义不同。

B.“以卑凌尊”与成语“盛气凌人”中的“凌”字含义相同。

C.“必倍食之”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两句中的

“倍”字含义不同。

D.“尚宜旁引曲释”与“其曲中规”(《劝学》)两句中的“曲”字含义相

同。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古以来臣子进谏,往往比较喜欢走极端而不能适中,所以能使君主纳谏

改过的很少,引发祸乱的却比比皆是。

B.管人听闻的话,让人抵触;遵循常理的话,则令人信服。如张猛劝谏时,

陈明利害而不偏激,让汉成帝欣然接受。

C.薛广德劝汉成帝不要乘船,张权舆劝敬宗不去骊山,都使用激切之言,不

仅未达目的还因此失去了皇帝的信任。

D.文章引用《礼记》,指出直谏不值得推崇。《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用

了比直谏更好的方式才说服泰伯退兵。

16.翻译句子。(9分)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上日:“晓人不当如是耶?”谓谏净之言当如猛之详善。

(2)将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谏太宗十思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

登锦城散花楼李白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琼钩。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注]。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注]双流:县名,今属成都市。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绣”“珠”“琼”等字眼,写出阳光照耀下的楼阁精美华丽。

B.“绿云中”以夸张的手法写散花楼之高,为七、八句写远景做好铺垫。

C.诗中状物写景灵活生动,从内外、高低、远近等多角度描绘诗人所见。

D.全诗语言精炼而且格律工整,体现了一种恬淡自然、清新明丽的诗风。

18.诗人的情感随登楼过程而发生变化,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吾尝终日而思矣(荀子《劝学》)

(3)长桥卧波?复道行空?(杜牧《阿房宫赋》)

(4)公西华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由《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

回答孔子问题时说的“,”,可见其谦逊好

学。

(5)善用对比可使说理透彻。苏轼在《赤壁赋》中将天地时刻在变动与

“”进行对比,说明选择变或不变的不同视角将得到完全不同的结

果;苏洵在《六国论》中将诸侯土地有限与“”进行对比,论

证以地赂秦不可行。

三、《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20.《红楼梦》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宏大的日常生活画卷,其中,建筑空间、人

物居所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下列对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荣禧堂有御笔所写的匾额、珍稀的饰物摆设,彰显贾府的显赫高贵。

B.衡芜苑无艳丽的花木却遍植有香气的异草,体现薛宝钗的低调内敛。

C.潇湘馆内翠竹遮映,书籍满架,可看出林黛玉品性高洁、学识丰富。

D.秋爽斋多置宝砚、字画,陈列大鼎大盘,折射出贾宝玉的志趣高雅。

21.请依据“共读西厢”(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

心》)、“宝玉砸玉”(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斟

情》)、“倾诉肺腑”(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

钏》),简要梳理贾宝玉、林黛玉二人情感的发展变化。(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国学大师黄侃先生读书异常刻苦,不管白天如何劳累,晚上照常读书。有时朋

友来访,与之纵谈至深夜,客人走后,他仍要独坐灯下校读,读毕才就寝。晚年,

他身患重病,仍坚持将《唐文粹补遗》圈点批校完。

黄侃先生虽然常说,“学问须从困苦中来,徒恃智慧无益也”,但并不以读书

为苦差。有一次闲聊,他问学生陆宗达:“一个人什么时候最快乐?”陆宗达猜了

一遍又一遍,他都只是摇头。最后,黄侃笑着揭晓答案:“一本书圈点到最后一卷

还剩末一篇儿的时候最快乐。”

学习荀子的《劝学》,我们明白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而如何才能做到

“学而不已”,则可从黄侃先生那里获得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

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LB(“使用变形手法”应为"揭示人的异化”。两个作品在使用“变形手法”

时都是有意识的。)

2.D(由材料二第二段可知,“两者之间的博弈与平衡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动

力”,既然有博弈,平衡就必定是动态的,两者是你追我赶的关系。因此,“工具理

性和价值理性必须始终保持平衡”无法推动历史发展。)

3.A(材料二讨论的重点是“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媒体对人的异化”。A项,体现

社交媒体对人的异化,人沉迷网络而丧失了自我;B项,体现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

带来的挑战;C项,体现消费主义对人的异化;D项,体现网络管理的不完善。)

4.(1)层进式结构(1分)。(2)先提出问题,指出新媒体对人的异化;接着分析

问题,分析人被异化的原因;最后解决问题,给出减少异化的方法。(3分)(共4分)

5.①表现:前者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变成非人,丧失了活着的尊严

(或:始终生活在惴惴不安、灰黯屈辱之中);后者表现为,新媒体环境下,人无限依

赖媒体提供的内容,变成受媒体控制和奴役的傀儡。(4分)②成因:前者因为,个

体在难以承受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压榨下走向自我崩溃;后者因为,随着科技的迅猛

发展,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已经失衡(工具理性压倒了价值理性)。(2分)(共6

分)

6.C(原句,表语音中断。A项,表列举省略;B项,表声音延长;C项,表语音

中断;D项,表语意未尽。)

7.D(A项,用典,门外楼头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

华。”B项,借代,戎马代指战争。C项,夸张。D项,比喻。)

8.B(“可见他认同男尊女卑,却不太认同她去找名字的行为”理解错误。“认

同男尊女卑”于文无据;从批评媳妇、陪她找人等行为,可看出他支持她找名字。)

9.A(“反映她缺少独立意识”理解有误。日所有思,夜有所梦,开头写她做梦

并十分在意自己的名字,表明她的独立意识已经觉醒。)

10.①这样写使情节避免了平直,让故事变得跌宕起伏,更能激发读者的兴

趣。②这样写有利于表现她失望、希望、沮丧、激动等心理,使其形象更丰满。③

这样写强调寻找名字之不易,更能体现女性独立意识之可贵,突显了主题。(每点2

分,共6分)

11.①人物自身:她有着可贵的独立意识,不被他人左右(1分);而祥林嫂蒙昧

无知,容易被他人误导(1分)。

②社会环境:(1)她得到很多人的帮助与支持(1分),祥林嫂周围的民众对其漠

不关心(1分):(2)她生活在新时代,女性开始走向独立(或:女性独立已经具备客观

条件)(1分);祥林嫂生活在旧时代,女性无法逃脱封建礼教的束缚(1分)。(共6分)

12.EIL(原句: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

13.A(例句为被动句A是省略句。)

14.D(A项,数,计算/多次:B项,侵犯/侵犯:C项,倍数/通“背”,背瓶:D

项,委婉/弯曲度。)

15.C(薛广德的话令皇帝不悦,但文中看不出他由此失去皇帝的信任。)

16.(1)皇上说:“劝导人不应当像这样吗?”说劝谦的话应当像张猛那样详细

而友善。(上、晓人、如是、详善'“谓谏i争之言当如猛”大意,各1分)

(2)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最终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

易而守住天下困难吗?(善始、繁、克终、“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大意,各1

分)

17.D《此为古体诗而不是近体诗,并没有工整的格律;这首诗用词华丽,包含

夸张、想象、渲染,不属于“恬淡”“清新”。)

18.(1)看到散花楼,进而观赏楼内华丽的装饰,诗人不由惊讶赞叹。

(2)拾级而上,凭栏远联,看到辽阔壮美的景色,诗人忧愁随之消散。

(3)登临高处,仿佛在九霄云外畅游,诗人忘却尘俗,陶醉其中。

(每点2分,共6分)

19.(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未云何龙不霁何虹(4)非日能之愿学焉

(5)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暴秦之欲无厌

(每空1分,共8分)

20.D(住在秋爽斋的是探春,不是宝玉。)

21.(1)宝玉与黛玉共读西厢,借着书中语向她表露心迹,两人融洽默契;

(2)因道士说亲之事,黛玉说话尖酸,宝玉发狠摔玉,两人有了冲突;

(3)宝玉让黛玉放心并点明她的病因,黛玉感动落泪,两人情投意合。

(每点2分,共6分)

22.

学而不已:从黄侃先生看读书之乐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此言即可表述学习的艰辛,更揭示了学习的本质:学习

是一种不能停下来的活动,如同逆水行舟,必须不断前行,否则就会被水流冲回原

地。而黄侃先生,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他的读书生涯,几乎可以说是一段永不停

息的追求知识之路。

黄侃先生,一位身患重病却依然沉浸在书海中的学者。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并

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种乐趣,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诱惑。他的例子让我们明

白,只有热爰学习,才能真正做到“学而不已二

然而,学习的乐趣并非轻易可得。黄侃先生的快乐,源于他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他

对读书的热爱。他的这种乐趣,是通过长期的勤奋和努力,是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学

习而得来的。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言:“故不积腔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努力,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

趣。

然而,即使在追求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黄侃先生曾说:

“学问须从困苦中来,徒恃智慧无益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需要付出艰苦的努

力,但同时,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我们的智慧。智慧的确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但只有真正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乐趣和收获。

此外,学习还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如同《劝学》中所言:“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那么我们的学习就会变得盲目而

低效。而如果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那么我们的学习就会变得有针对性,可以更好

地提高我们的效率和效果。

最后,我们需要记住的是,学习的乐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不断

的努力。只有当我们真正把学习当作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体

验到学习的乐趣。这就像黄侃先生一样,无论何时何地,他都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

必需品,而不是一种负担或任务。他的一生,就是对学习的最好诠释和演绎。

总的来说,“学而不已”,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追求的目标。我们应该热爱学

习,坚持学习,让学习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像黄侃先生一样,把读书

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不断追求知识的高峰。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

学习的乐趣,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读书时,经常读到在君王与大臣之间、当太平或动荡之时,(臣子)讨论兴亡、进

谏规劝的方式,我遥想那些进谏的人,对着墨舔着笔(书写谏言),希望君主能一下子醒

悟从而实现天下太平,(如果君主)不醒悟就(情愿)自己被杀,家族被灭,只有这两种

(方式),从不思考折中的办法。自秦、汉以来,这样进谏的例子大概有成百上千,不能

全部计算。然而激切进谏从而激发政乱、发生灾祸的情况,比比皆是;接受进谏从而悔

改、奉行正道的,不能达到百分之一。为什么呢?都因为进谏的话迂腐、耸人听闻,一

味抨击缺点、弊端,(从而)造成这个样子。那些荒诞狂妄、激怒别人的话,(让)地位卑

微的人凌辱地位尊责的人,下级冒犯上级。因此,进谏不要杀人,杀人反而更多;进谏

不要大修宫室,宫室却修得更加高大。看在位者的意图,(似乎)想要和进谏者一争谁

对谁错,分出睥气谁大谁小,其他方面就不管了。

今有两人,甲对乙说:“某种食物不要吃了,吃了一定会死。”乙一定会加倍吃

它。甲如果对乙说:“你喜欢吃某种食物,最好少吃,如果多吃的话,肯定会生病。”

乙必定因此感谢他并减少进食。为什么呢?迂腐、耸人听闻的话,就(让人)想抵触它;

遵循常理的话,就必定相信它。这是大家的心理。

汉成帝想乘大船通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进谏说:“应该从桥上过,陛下不答应

的话,我自杀用鲜血来溅你的车轮,陛下就不得入庙祭拜祖先了。”皇上不高兴。张猛

说:“我听说,皇上圣明大臣就忠直,乘船危险,走桥安全,圣明君主也不该冒危险,

御史大夫的话可以听取。”皇上说:“开导人不应当像这样吗?”说劝谏的话应当像张

猛那样详细友善。于是从桥上走。较近的宝历中,敬宗皇帝想要到骊山去游玩,当时进

谏的人很多,皇上主意没定,拾遗张权舆磕头进谏说:“以前周幽王到骊山游玩,被犬

戎杀害;秦始皇埋葬在骊山,国家灭亡;玄宗皇帝在骊山修建宫室,而安禄山叛乱;先

皇帝游玩骊山,寿命不长。”敬宗皇帝说:“骊山有像这样危险吗?那我应该前往一

次,来验证他的话。”数天后,敬宗皇帝从骊山回来,告诉身边亲近宠幸的人:“叩头

人(张权舆)的话,哪里值得相信!”

朋友亲人讨论规劝教诲时,尚且应从侧面引导委婉解释,让人乐于抛弃不足,并且

乐于发扬优点。更何况在君与臣、尊与卑之间?难道(反而)想要通过激切率直的谏言,

来达到大道施行、国家太平的目的吗?所以,《礼》中谈到五种进谏的方式,直谏是下

等的。

高二期末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们所说的“常识”首先是指知识性的常识。知识性的常识有两方面的意思,一个

是指人与生俱来的思维能力、判断力,或是众人接受、无须解释或论证的意见观念,这

种“直觉常识”有的真实,有的不真实。知识性常识的另一个意思是指同一社会中智力

正常的普通人应该有或会有的知识,即“普通知识”,如生活常识、社会常识、科学常

识等。

在知识性常识之外还有一种常识,那就是逻辑性常识,它体现为人们的思维习惯和

心理定式。例如,发生在前的为“因”,发生在后的为“果”;一件事情不能既发生过,

又没有发生。从来没有学习过形式逻辑的人也有这种逻辑性常识,他们在说理时会建立

某种“因为”和“所以”的联系。当然,这种关系是否可靠合理需要检验后才能确定。

说理中的普通知识有些是不可靠的,不能因为是常识就深信不疑。在说理中,对待

普通知识与对待专业人士所拥有的专门知识一样,都需要仔细检验其是否可靠。这种检

验不是故意抬扛,不是你说是,我就偏说不;当一个人检验对方说理是否真实可靠的时

候,也是在搞清楚自己是否有理由怀疑对方。

逻辑性常识同样需要检验。与形式逻辑不同,逻辑性常识依靠的不是严密的逻辑推

理,而是受制于与他人共同的思维习惯、心理定式或来自某种文化的先在假设。说理中

的逻辑性常识之所以会有谬误,往往与依赖于这种未加检验的思维习惯、心理定式有

关。

总之,常识是不纯粹的知识,混杂了很多无知与偏见。我们对常识可能存在的

谬误和可能受到的扭曲应该保持警觉。

(摘编自徐贲《理由与"常识"和"知识"》)

材料二:

哲学家伽达默尔将常识解释为:同一社会中关于公共事务、社会取向与价值判断的

合理共识,是普通人都能理解、掌握和表达的平常知识、基本道理与通俗规则。常识认

知简单易懂而晓畅清晰,既能诉之以情,又能晓之以理,从而实现通情达理的说理艺

术。

诉诸常识成为公共说理的主要方式,这与常识的时空特性相关。一方面,常识具有

时间持久性,它在较长时间内流传而形成,并在时间流逝中不断消化与吸收新观点、新

见识,不断为公众所接受、认可;另一方面,常识亦具有空间共同性,它是特定范围内

主体所形成的基本共识,它未必正确,但一定是在较广范围内为大家都承认的知识和信

念。回到常识是一种回溯到日常生活、伦理习俗与道德风尚的实践智慧,它不仅描述了

社会生活的日常景象与平常样态,而且指引了应有的价值准则与道德取向。诉诸常识正

是基于这一情感共鸣、理性共识与道德共性而得到公共认可与辩护,也才使得公共说理

得以可能。

但常识不是灵丹妙药,公共生活与社会认知既有在常识之外的新情况与新问题,也

有因对常识的过度诠释与泛滥使用而造成的认知偏差与理解误区。为此,我们应对常识

认知的局限与风险保持警醒。

常识认知拘泥于经验主义,存在着常识思维泛滥的风险。在常识的众多来源之中,

经验无疑是首要和主要的。但经验的不确定性与主观性特点影响了经验性认知的客观性

与准确性。公共说理倘若完全诉诸常识认知,就会走向常识思维泛滥的误区,导致一系

列低级错误。比如,诉诸多数人意见的“少数服从多数”,如果用错地方,就有可能造

成损失甚至严重的后果,有人还会因为“罪不责众”的常识思维而无所畏惧。又比如,

诉诸固定模式的静态思维,建立在日复一日的经验积累、守成不变的认知后果之上的常

识,可能使人们的认知陷入静态封闭的思维窠白。

常识认知倚重于道德规范,对实践活动的评价受到泛道德化批判的影响。道德规范

是常识认知的重要依据,经由常识而达成共识的前提在于它符合多数人的道德直觉与道

德经验。公共说理所依循的“人之常情”即是来自群体共有的道德情感与集体维护的道

德信念。但基于常识认知的道德评价也有可能走向泛道德化批判,具体表现为:将非道

德对象道德化,如对偶发个案进行舆论申讨与道德围剿;将底线道德拔高为理想道德,

把个人美德提升为道德义务,如强行要求捐款等慈善行为;将道德批判范围盲目扩大,

在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中对社会生活进行全盘否定甚至虚无化,如社会躺平论、文化虚

无论等。

常识认知的根本意义在于其守护了日常生活的直接性与明晰性,捍卫常识就是

尊重人类自身的认知能力与理性尊严。但生活的丰富性、社会的复杂性与实践的多

样性,也突显了常识认知的局限性,特别是身处当今这一社会大转型、时代大分流

与世界大变局的历史时刻,更需合理慎思常识认知及其可能的风险。

(摘编自潘斌《合理慎思常识认知及其风险》)

1.下列对于材料一中提及的各概念之间的关系,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常识,是由直觉常识、普通知识、知识性常识和逻辑性常识这四类常识组成

的。

B.常识可分为知识性常识和逻辑性常识,知识性常识可分为直觉常识与普通知

识。

C.直觉常识和普通知识均属于知识性常识,差别在于是否需要通过后天学习获

得。

D.专业人士拥有的专门知识和普通知识都属于常识,但其可靠性都需要经过检

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意抬杠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不讲道理;合理质疑应当建立在检验对方说理

是否真实可靠的基础之上。

B.大家都认为无须论证的意见观念以及人们共有的思维习惯、心理定式,都有

可能混杂了无知与偏见。

C.常识流传时间长,认同范围广,公众认可程度较高;如果不能诉诸常识,公

共说理将变得十分困难。

D.常识认知能使复杂生活变得直接而明晰,彰显人类的认知能力与理性尊严,

所以我们应当捍卫常识。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说理时合理使用形式逻辑等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仅仅借助逻辑性常识,能

减少说理的漏洞和谬误。

B.由于各自思维习惯、心理定式以及历史文化的不同,中国与西方的常识必然

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性。

C."少数服从多数”的常识认知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往往因为它已陷入静态封闭

而无法适应时代变化。

D.为老人让座作为社会常识因符合人们的道德直觉与道德经验而成为共识,但

不应变成强制性的义务。

4.为何说"理所当然"和"向来如此"的常识有时并不可靠?请结合材料分析。(4

分)

5.下列对常识的认知分别存在什么偏差?可能导致怎样的后果?请结合材料分

析。(4分)

观点一:常识代表人类的基本信念,具有直接性、明晰性和普遍性,哲学应以

常识为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理论体系。

观点二:常识的重要性仅限于日常生活,根本不符合科学理论的标准;科学和

常识一旦发生冲突,常识必须为科学让路。

(二)现代文阅读U(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毒兔子

[意大利]卡尔维诺

马可瓦多一次次在病床上醒来,感到窗子渗进来的光线与声音仿佛来自遥不可及的

世界。如今,外面的世界重新属于他一一他病愈了,在诊疗室等医生过来。可是他感受

不到喜悦。可能因为外面的雾,让他知道自己将在一片空茫中离开,融入那虚无的湿气

里。虽然模糊地觉得自己必须喜欢那里面的某样东西,可是触目所见都让他厌烦而不自

在。

就在那个时候,他看见角落里的那只白兔子,有着长而松软的毛,粉红的三角鼻,

惊慌失措的红眼睛。它蜷曲的身躯占满狭窄的笼子,笼外有根吃不到的胡萝卜一它该

有多么不快乐。他把笼门打开。兔子却停着不动,鼻子轻微抽搐。他拿起胡萝卜递过

去,它跟着,就他的手上啃了起来。男人轻抚它的背脊,摸到一把瘦骨头,心想:“我

可以把它养得圆滚滚的。”他爱怜地看着它,就像饲养者在和善照顾动物的同时,预见

将来烘烤的菜肴。这是一个原本可以填补他的时间及心灵的朋友,可惜现在他得离开

了,回到云雾弥漫、再也遇不到兔子的城里。

胡萝卜快吃光了,他抱起兔子,四处寻找可以喂的东西。门外响起医生的脚步声。

怎么解释自己抱着这只兔子?他匆忙把它往夹克里一塞……

马可瓦多像幸运的猎人那样,拎着兔子的耳朵进了家门。“爸!爸!”孩子们欢呼着

迎上去,“这是我们的礼物吗?”

“回来啦?”从太太的眼光,马可瓦多就知道自己的住院只增添了她的怨恨。马可

瓦多说:“好好照看,它可以安心发胖直到圣诞节。”“它是公的还是母的?”小儿子

问。

如果是母的就好了,可以生小兔,然后发展畜牧业。马可瓦多的脑里浮现一幅图

象:家里湿渍斑斑的墙壁消失无踪,眼前是田野间的一座农庄。

“给它吃什么?我们自己都没得吃。”太太尖酸地说。“这个我来负责。”马可瓦

多说。

第二天,马可瓦多从主管办公室的盆栽上各拔下几片叶子,全塞进央克里。接着厚

着脸皮向一位女职员讨了一朵花,又对正在削梨的年轻人说:“把皮留给我。”如此,

东一片叶子,西一串果皮,再加上花瓣,希望能喂饱小动物。

主管忽然派人来叫他。“他们发现盆栽掉叶子了?”马可瓦多习惯性地感到内疚。

房间里还有一名医生和几名警察。医生对他说:“诊疗室的兔子不见了。那只兔子被注

射了可怕的病菌,可以传染全城。我断定你还没有吃掉它,否则你已经不在人间了。”

公司外等着救护车和警车,大家急忙上车,持续呼啸着警笛往马可瓦多家开去。沿路留

下马可瓦多沮丧地从车窗丢出去的一行绿叶、果皮和花瓣。

那天早上马可瓦多的太太不知拿什么下锅,看着兔子自言自语:“薪水都拿去支付

医药费了,店铺又不让赊账,还大谈什么畜牧业、什么圣诞节吃烤兔子。”她找出一条

长彩带,绑在它的脖子上,让孩子们像牵狗一样,拽着不情不愿、勒得半死的兔子。

“让蒂欧蜜拉太太帮忙杀一下兔子”,妈妈叮咛着,“她可以留一只兔腿!不,还是

留兔头好了。”

当马可瓦多家被医生和警察重重包围时,小孩刚刚出了门。所有追缉者又继续他们

的狩猎。

“你们疯啦?”看着屋里挤进的陌生人,蒂欧蜜拉太太差点中风。她对兔子毫不知

情。

事实上,三个小男孩没在老太太家的门口停留。为了拯救那只兔子,他们打算把它

带到安全的地方。他们爬到顶楼的平台,扯断彩带便离开了,只留下自由的小动物和一

望无际的倾斜的屋顶。

兔子试着走几步,看看四周,换个方向,便小步轻跳着往屋顶走去。兔子的行踪没

有被忽略。有人在窗台摆了盆生菜,有人丢了个梨核,还有人放了胡萝卜块。顶楼的窗

户后面正传着低语——“今天炖兔肉”,或者“蛤兔肉”“烤兔子”之类。

小动物当然知道,每次人类用食物引诱它,都会发生痛苦的事:把针管插在它身

上,或把它塞进夹克里,或用彩带拖着它走……但与记忆带来的痛楚相比,只有此刻的

饥饿是可以减轻的。这些不可信赖的人类——除了给它折磨一一还能给它一一也是它需

要的-----种保护,一种家的温暖。它决定把自己交托给人类的游戏,听天由命吧!于

是它安心地吃起胡萝卜,即便清楚知道,很快有一只手伸出来把它抓住。然而一切相

反,眨眼之间,窗户关了,窗后的人也不见了,整个顶楼了无人迹。

因为此时警车的扩音器正在呼喊:“请注意!请注意!有一只长毛的白兔子失踪了。

它有严重传染病!它的肉有毒!触碰也会被传染!看见它马上通知警察!”

恐慌在所有的屋顶上迅速蔓延。每个人都采取防御姿态,一看到兔子从别的屋顶跳

到附近,就发出警报。兔子的步子变得犹豫不决,当它发觉自己需要与人类亲近时,这

种孤独感对它而言更具威胁性,更难以容忍。

老猎人乌利克装好子弹,在雾中看见一团白影,便迅速开火。一粒弹丸打穿它的耳

朵。兔子明白:这是开战宣言,所有跟人类的关系自此一刀两断。

一切在缥缈的雾中结束了。失足的兔子不可遏止地向下方的雾气滑落;还在半

空,就被一只戴着手套的手接住。装着兔子的救护车疾驰而去,车上还有马可瓦

多,他的太太和三个小孩。他们得留院观察,做一系列的菌苗检验。

(马小漠译,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笼门被打开,彩带被扯断,兔子都没有马上逃走而是保持警惕,表明它在多

次担惊受怕之后,对人类的善意并不信任。

B.马可瓦多病愈归来,他的太太非但不高兴,反而流露出怨恨的神情,体现极

度贫穷的生活使得正常的人际关系变得扭曲。

C.马可瓦多跟太太"大谈什么畜牧业、什么圣诞节吃烤免子”却不顾家中食物短

缺,是一个脱离实际、耽于幻想的人。

D.许多大人想把兔子变成腹中餐,只有那三个小男孩愿意把它当作礼物、给它

自由,童心的美好反衬出成人世界的丑恶。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与结尾两次写雾,缥缈、潮湿、笼罩一切的雾气营造出迷茫与压抑的氛

围,象征着病态的社会对人们精神的侵蚀。

B.小说有意使马可瓦多与兔子相映照,比如,两者都从医院出来又回到医院

去,都对现实的生活不满却又始终无法逃离。

C.兔子的命运发生多次转变,使得小说叙事一波三折,而找回毒兔子的过程一

再受阻,以延宕的手法增强小说的可读性。

D.同是引人深思人性"变形"之因,本文与卡夫卡《变形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