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书房是文人安身立命的地方,如果说客厅是关乎面子,那么书斋就是关乎心灵的地方!书斋的命名可以反映主人的思想和情感!导入辛弃疾,退隐江西上饶,取“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蒲松龄,摆茶水请路人聊天讲故事,作为《聊斋志异》的素材。稼轩聊斋书斋雅趣梁启超,《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表达自己内心之忧虑焦灼。表达的是为人臣者的忧国忧民!清代散文家姚鼐,常于写作之余,到自然松林中优雅清静之处,散步观景,尤以两手合抱树干,惜抱就是得名于此,含有抱元守中、爱惜身体的意思。饮冰室惜抱轩抱元守中:道家修炼法术之一。抱,环绕;元:指人的三个神:元神、心神、识神。就是收敛心神之意;守中:顺应自然,安定自己的内心!项脊轩志归有光了解作者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景。1.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本,背诵全文。2.学习作者善于选取细节表达深挚感情的写法。3.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4.学习目标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人。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八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至嘉定(现在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作者作者简介作者简介5岁,开始读书;8岁,母亲周氏去世;17岁,祖母夏氏去世;18岁,写成《项脊轩志》前四段;20岁,考中院试第一名,之后参加乡试五次落第;24岁,娶母亲生前为他定亲的女子魏氏;25岁,生下一女,看到女儿想起母亲,与魏氏环抱而哭,写下
了《先妣事略》;28岁,发妻魏氏去世;29岁,和媵妾寒花(魏氏婢女)的女儿出生;作者简介生平作者简介生平30岁,娶第二个妻子王氏;32岁,久病卧床,寒花亡,写下了《寒花葬志》;33岁,重新拿出《项脊轩志》,补写最后两段;35岁,考中举人第二名,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43岁,长子去世;46岁,继室王氏去世;47岁,娶第三任妻子费氏;48岁,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备守御,作《备倭事略》等;60岁,考中三甲进士;64岁,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66岁,因劳累过度而抱恨病逝。归有光虽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主要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语)。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归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
成就作者简介“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三重含义。「“项脊轩”名字的由来」怀祖追远。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命名为“项脊轩”。2.言其窄小,如人的脊梁之间,从文中“室仅方丈,仅容一人居”可以看出。1.以此自勉。项脊是撑起一个人的重要部位,归有光也立下了通过读书撑起家族荣耀的志愿。3.
思考:一个读书的书斋——“项脊轩”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项脊轩”是本文的记述中心,起到谋篇布局的线索作用。
这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名作,作者所托之“物”就是“项脊轩”。可以说,项脊轩是全文布局谋篇的一条线索。项脊轩是作者成长的重要见证,《项脊轩志》以“项脊轩”为明线,以“自己对亲人的深挚感情”为暗线,展开叙事抒情。解
题志
“志”是文体的一种,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散文的一种。这种文体常常灵活多种表达方式,内容丰富多样。
与“记”相似,但“记”通常用以“记”事或“记”物,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志”则大多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
归家家族曾经一时兴旺,但是归有光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功名,做了一辈子平民百姓。母亲二十五岁时就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父亲是个穷县学生,家境急遽败落。也许就是这种困境,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地懂得了人间忧难,开始奋发攻读。他追忆祖宗的荣耀,直面现实的惨淡,他不甘心家道中落,急切希望通过自己一人博取功名从而光宗耀祖,重振门庭。归有光久试不第,在家乡备受嘲讽与冷遇,使得他更加珍视家人的感情,但家族分崩离析。在这种隐痛之下,归有光创作了这篇散文。
《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前三段写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当时归有光18岁,他通过所居项脊轩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在经历了结婚、妻死、不遇等人生变故后,作者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又为这篇散文增添了补记。写作背景朗读视频(来源于网络)读文正音xuānlùqìyuándàicuànyùbĭguīfēigūhéhùjiōngyŏushŭnyănháowù
páoqī
xiàolàizǐ读文正音1.通读文本,概括内容。
本文写了(
)破屋,(
)情感,(
)亲人,(
)琐事。
要求:在括号里填上数量词。
一间破屋:项脊轩(书斋)两种情感:喜、悲三位亲人:母亲、祖母、亡妻四件琐事:叔父分家、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初读感知2.层次结构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叙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风貌,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对先继续按的由衷喜爱。第二部分:(第2-3段)写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充满悲情。第三部分:(第4-5段)补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表达对亡妻的悼念之情。初读感知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第一段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个人居住。由于是一间百年老屋,灰尘和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下雨时雨水往下直灌;每次移动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修补,使屋顶不再漏雨。室前就开四扇窗户,砌上墙围住四周院子,用来挡住从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射,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倾注环视名,阳光名,太阳名作状,从上面名作动,砌“挡”,挡住副,才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植物,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借来的书籍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或吟唱,静静地独自端坐,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都能听到;庭前阶下却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来啄食,有人来了它也不离开。在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明月照亮半截墙壁,月光下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树影摇动,非常喜人。错杂形作动,摆满伏下仰起端坐栏杆美1.叙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风貌,立志读书。喜文本解析再读归有光的小轩时光,结合文章相关句子思考作者之“喜”有哪几种?相关内容情感小结书房修葺之后变得明亮幽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修葺之喜读书之喜闲居之喜赏月之喜好学善思醉于书香志趣高尚怡然自得温馨的读书天地,个人心灵的家园思考探究:你认为“兰”“桂”“竹”“小鸟”四意象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兰花、桂花:幽香清远,一枝在室,满屋飘香,象征高洁、清雅的品质;竹子:“未曾出土先有节,纵使凌云仍虚心”,被喻为有气节的君子,象征坚贞、高风亮节、虚心向上。小鸟:自由的小鸟表现了人与自然水乳交融、“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寓意着作者追求天人合一的大朴之境。文本解析第二段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然而我在这里居住,有许多可喜的事,也有许多可悲的事。在此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内外设置了许多矮院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先是用篱笆隔开,不久后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在此以前数作名,一体名作状,在内外到处名作动,吃饭动,做不久后一共两次
此字最早见于战国
,古字形上部模拟双手拿着甑,中间是灶口,下部表示用双手将木柴推进灶口。本义指烧火做饭。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慰问),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冥冥汶汶(mén,污浊之义),将入于禽兽之归。平时呼召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斤斤计较)。俎豆壶觞(祭祀器皿),鲜或静嘉(很少是干净整洁的)。诸子诸妇,班行少缀(都站不成行)。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jùn剩菜残羹),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归有光《家谱记》1.由小门见人口繁衍;2.由小门见人口杂乱;
3.由小门见门户隔膜;4.由小门见人心涣散;5.由小门见家族衰败课外链接归家分家:文中选取了哪些细节来显现家道中落的悲伤?(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个短句的镜头感很强,把分家后的混乱嘈杂,疏远陌生,家道中落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出作者的悲伤与无奈。(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从“篱”到“墙”,空心柔软到实心坚硬,反映出家人的疏远与隔膜,充满了人世的沧桑感;句尾的“矣”字,像一声叹息,无限唏嘘。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如何重振家族?唯有考取功名文本解析可悲之处:家道中落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家中有个老婆,曾经在这里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我母亲生前待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常到轩中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在门外一一应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了起来,老婆婆也哭了起来。形,去世的名作动,喂奶副,经常动,告诉对待“尔”,你的第二段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
大
类
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我从15岁起就在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啊?”等到离开时,她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人考取功名了,这孩子取得成就是指日可待的呀!”来看我副,很动,像整天等到关闭名作动,取得效果第二段襁褓(qiǎnɡbǎo)赤子:
周晬(zuì):孩提:垂髫(tiáo)髫年:总角、始龀(chèn):金钗之年、豆蔻之年:及笄(jī):束发、舞象之年:碧玉年华:未满周岁的婴儿
两三岁的儿童幼年的儿童(7、8岁左右)
十二、十三四岁的少女十五岁的少女(女子成年)男子十五岁女子十六岁
「年龄相关的文化常识」三四岁到七八岁
婴儿周岁或满百日「年龄相关的文化常识」加冠,弱冠
桃李之年:花信年华: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耳顺:耆(qí):古稀:耋(dié)
:耄(mào):期颐:男子30、40、50岁六十岁
六十岁以上
七十岁七十到八十岁
八十岁到九十岁
一百岁男子刚成年20岁
女子20岁
女子二十四岁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不一会儿,拿着一个象牙制的手板走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觐见皇帝时用的,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视回顾先人留下的这些旧物,(这件事)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令人忍不住放声大哭。名作动,上朝代,代指象笏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悲笏(hù),中国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第三段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
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要从轩前经过。我关上窗门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凭借脚步声辨别经过的人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烧,大概是有神明护佑着它吧。关闭窗户介词,凭借能够副词,恐怕,大概
本段是补叙,非常简略,写了几件事?如此点染有何作用?又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事情:“以足音辨人”和“轩四遭火而未焚“两件事。作用:
结构上,“能以足音辨人”轻轻一点,照应前文。内容上,既突出了小轩的寂静清幽,又同分家后的纷乱形成鲜明
对比,使“竟日默默于此”显得非常合理。情感上,接着,又写小屋四次遭火而未焚,更表达了作者对小屋
的深厚感情。文本解析第四、五段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我已经作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问我一些古代的事情,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省亲,(回来)转述小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阁子,那么什么是阁子呢?”这以后又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没有整修。动,女子出嫁动,写字回娘家省亲助词,那么副,有时第四、五段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
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此后又过了两年,我长时间卧病在床,闲暇无聊,就派人再次修葺南阁子,形制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多在外地,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像伞盖一样高高耸立了。
介,跟以前,过去助,的名作状,亲手枇杷是一种文化隐喻。枇杷作为嘉果入祀庙堂在《周礼》就有记载,隐喻读书人庙堂之志。因其岁寒开花,古人认为它媲美松柏。苏轼邀刘景文赏枇杷,所作诗盛赞枇杷岁寒开花,初夏结果,以为偃蹇文人风骨写照。文本解析
融情于景,借物抒情。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这树便成了他对妻子情感的化身。作者明写树,实则借物抒情,寄托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同时以以乐景衬哀情,树愈繁茂,人离去愈久。时间愈久,思念愈深。树在人亡!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托物寄情,真可谓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的表达效果。文本解析课堂总结一间书斋,两种情感,三代亲人。今天,我们通过反复诵读,品味了归有光质朴的语言,体味了涌动在字里行间的真情。这篇文章之所以能成为名篇,还因为文中渗透着归有光为改变家道中落而闭轩苦读的坚忍,以及将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化为热切的光宗耀祖的自觉使命感。我们在求学的过程中,也承载着家人的鼓励与期盼,希望我们亦能从家庭中汲取动力,刻苦学习,实现自己的凌云之志。①结构严谨,文脉贯通。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篇的脉络,让那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②善于用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抒发感情。写母亲,只再现了当年她叩门问饥寒的情景,以表现母亲的慈爱。写祖母,则只抓住赠“象笏”这件事,以表现祖母的关怀以及对“我”的期望。写亡妻,并不直接说如何思念她,只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移情于物。写作特色③语言清淡,不事雕饰。此文在叙事上以白描见长,抒情亦以素朴为主。如在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中,作者依次将事情如实道来,十分真实感人。语气亲切而又诙谐,真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之情。临去,祖母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自言自语,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欣慰、以及对孙子殷切的期望。④善用叠字,更富美感。本文善用叠字,如“寂寂”“呱呱”等,使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朗读起来,音韵和谐,更富美感。写作特色《项脊轩志》与《陈情表》是两篇传情佳作,比较两篇文章异同。同:这两篇文章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亲人、家庭、家族的重视。李密不愿为官而要奉养祖母,体现的是感人至深的孝道;归有光体现的是对家庭,家族的珍视。异:《陈情表》感人因为作者的孝心本来感人,也因为作者精心撰写文章刻意感人。《项脊轩志》是“志”,是作者自抒情意之文,虽然不无法度,但毕竟可以随性落笔,写景物,绘细节,记言语,不求感人自有动人之处。选材方面: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往事和亲人的生死离合,写平凡人,平常事,字里行间充满生活气息。抒情方面:借写项脊轩及枇杷树,抒发自己对母亲、祖母及妻子的深切怀念。句句平淡无奇,却句句动人心弦,感情真挚深厚,对亲人的无限眷念和缅怀,流淌于字里行间。语言方面:语言质朴凝练,叙述典雅化,描写口语化。选材方面:直接陈述自己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祖母年迈的实情。抒情方面:借写自己的凄凉身世、祖母的年迈多病及朝廷的征召之殷来抒发对祖母的感激之情及对朝廷的忠诚。情感自然真切,生动感人,句句都是肺腑之言。语言方面:骈散结合,善用四言。使文章整齐、紧凑而不急促,读来既典雅又有气势。(1)《陈情表》(2)《项脊轩志》(1)中闺闺:一般指户中小门或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没结婚的女子称“闺女”,女子的住室称“闺房”。文中“中闺”指内室。(2)余扃牖而居
牖: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古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进了门是庭,庭后是堂,堂后是室,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室的北面还有一个窗子叫“向”。上古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后泛指窗。文化常识知识积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