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 古诗文梳理与整合-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统编版)_第1页
八年级下册 古诗文梳理与整合-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统编版)_第2页
八年级下册 古诗文梳理与整合-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统编版)_第3页
八年级下册 古诗文梳理与整合-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统编版)_第4页
八年级下册 古诗文梳理与整合-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册

第二课时古诗文梳理与整合

01基础梳理与整合

一、字词句梳理与整合

《桃花源记》

1.字词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缘溪行()②竹伊若有光()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展()④县答之()

⑤问今是何世()⑥此人一一为县有所闻(

⑦皆叹惋()⑧便甚向路()

⑨处处率之()⑩及郡下,遍太守()

⑪欣然翔往()娜里()

⑬f•病终()⑭后遂无问律者(

(2)通假字

便要还家(同)

(3)古今异义

①芳草瞥羊

古义:今义:

②阡陌卒遇

古义:今义:

③妻干邑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④来此箪填

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不论魏晋

古义:今义:

⑥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今义:

(4)一词多义。

.匕人一一为多言所闻()

①具<故人县鸡黍()

、百废县兴()

'处处率之()

②志<寻向所有()

、燕雀安知鸿鹄之本哉()

学向所志()

③寻《

、号病终()

‘便舍船()

④舍

、屋舍俨然()

(5)词类活用。

①林尽水源(形容词作动词,)

②渔人甚导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③复的行(方位名词作状语,)

④未墨,寻病终(名词作动词,)

⑤此中人情云(名词作动词,)

2.重点句子。

(1)翻译句子。

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特殊句式。

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3.课文理解。

(1)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发现桃花林一一做客桃花源一离开桃花源一

(2)“黄发垂髯”指代的是什么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什么桃花源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4)“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理想社会,请谈谈你对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容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县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

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

B.欲方其林/而乐亦无为也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展/展引凄异

D.县答之/百废县兴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解说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桃花源做铺垫;第二、三段写渔人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生动形象,

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B.“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中,“黄发”一词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髻”是垂下来的头发,

用来指小孩。

C.桃花源中人听到渔人所讲的外面的世界后“皆叹惋”,是因为他们觉得渔人的生活丰富多彩,而桃花源

内单调乏味。

D.本文以虚实相生、亦真亦幻的笔墨,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自由安乐、恬静自然、美好幸福的人间生活图景。

(4)本文和下面两则链接材料都描写了自然风光,但作者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一】

春风挂帆,西视点苍©如蓬莱、阖苑②,雪与花争妍,山与水竞奇,天下山川之佳莫逾是者。山麓之下,

一郡居民咸聚焉。四水入城中,十五水流村落,民无一城半亩无过水者,古未荒旱,人不识桔椁③。又四五

月间,一亩之隔,即倏雨倏晴,雨以插禾,晴以刈麦,名“甸溪晴雨”。谓之乐土,谁曰不然?

(节选自王士性《广志绎》。有删改)

注:①点苍:点苍山,又名苍山、灵鹫山。②蓬莱、阖(lang)苑: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③桔棒(jieg

ao):亦称“吊杆”,是一种利用杠杆原理从井中汲水的工具。

【链接材料二】

五里,越一小岭。一溪滔滔自西南走东北,盖自哪®中来者。渡溪,南上九里冈,经其脊而下,为蟠桃

岭,溯溪行坞中十里,为葛九沟。又十里,登土地岭,岭南则均州境。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

道,幽艳异常。山坞之中,居庐相望,沿流稻畦,高下鳞次,不似山、陕间矣。

(节选自徐霞客《游太和山日记》。有删改)

注:①哪(yun):古代诸侯国名,为楚所灭。

《〈小石潭记》

1.字词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水尤清冽()②为垠,为屿()

③潭中鱼可百年头(④皆若空游无所依()

⑤停举不动()⑥破多远逝()

⑦往来窜留()⑧其岸势犬牙拳耳()

⑨睁惟幽邃()⑩以其境过清()

(2)古今异义。

①乃记之而去

古义:今义:

②崔氏二个生

古义:今义:

③不可久用

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全石以为底()

为垠,为屿,为蟆,为岩()

①为《或异二者之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水尤清冽()

②清《以其境过清()

〔香远益清()

[潭中鱼可百许头()

③可1[不可久•居()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④从<'

〔隶而丛者,崔氏二小生()

'全石"为底()

⑤以<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如鸣琬1年()

⑥环,

,四面竹树环合()

(4)词类活用。

①从小丘酉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

②斗折峭行(名词作状语,,一

③其岸势/才差互(名词作状语,)

④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⑤漫神搴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2.重点句子。

(1)翻译句子。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特殊句式。

①以其境过清。()

②如鸣琳I,环。()

3.课文理解。

(1)文章开头写“心乐之”,后又写“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是否矛盾?

为什么?

(2)作者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八个

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文中对鱼的描绘有什么作用?

4.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问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

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垠,为屿,为蟆,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

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可爱者甚藩

B.乃记之而去停数日,乃去

C.不可知其源其真无马邪

D.以其境过清属予作文以记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一一潭中景物一一小潭溪流一一潭上感受一一交代同游者”

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

B.文章开篇以环佩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清脆,令人愉悦

C.第二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头写日光鱼影

D.作者善用正面和侧面的描写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溪流的曲

折蜿蜒。

(4)同样是游记,选文2s3段和链接材料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

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

《核舟记》

1.字词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能以彳至寸之木(②罔不因势零形()

③尝购余核舟一()④高可二黍许()

⑤而计其长曾不承寸(⑥佛印第养弥勒()

⑦矫首昂视()⑧神情与苏、黄不属()

⑨珠可历历数也()⑩其船背稍衷()

(2)通假字。

①诩右臂支船(同)

②左手倚一衡木(—同)

③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同,)

(3)古今异义。

①其两膝相修者

古义:今义:

②罔不国势象形

古义:今义:

(4)一词多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①奇i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力宫室()

②为中轩敞者为舱()

、通■一■舟,为人五()

[东坡右手执卷端()

③端<'

I其人视牛容寂()

(5)词类活用。

①中雄道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作动词,)

②石青移之(名词作动词,)

2.重点句子。

(1)翻译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③嘻,技亦灵怪矣哉!

(2)特殊句式。

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3.课文理解。

课文最后一段先把桃核上雕刻的东西分类统计,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一句话来结束,有什么作

用?

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核舟记

魏学海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

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箸篷覆之。旁开小窗,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

相望焉。闭之,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石青楼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鲁直

现左足,各微侧,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谢右臂支船,

左臂挂念珠倚之一一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左手抚炉,炉上

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罔不因势零形象:模拟

B.iWi可二黍许许:答应

C.如有所语语:说话

D.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能以径寸之木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B.为宫室、器皿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启窗而观乃记之则去(《小石潭记》)

D.而竖墓左膝欲穷基林(《桃花源记》)

(3)下列句子中,与“中轩敞者为舱”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B.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C.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

D.四面竹树环合(《小石潭记》)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核舟记》既是一篇典范的说明文,又是一篇气韵生动的艺术小品文。

B.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著名掌故一一“大苏泛赤壁”。

C.魏学海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部分,按是逻辑顺序写来,表现了核舟的整体形象。

D.介绍船头部分,写苏轼、黄庭坚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对表现雕品的主题具有重要作用。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诗经〉二首》

1.字词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在河之外1()②君子好建()

③左右若之()④寤寐导眼()

⑤兼葭苍苍()⑥溯涧丛之()

⑦白露未岐()⑧道阻且跻()

(2)古今异义。

①左右派之

古义:今义:

②道阻且右

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③道阻且有

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一f左右采之()

[兼葭采采()

(4)词类活用。

①钟鼓乐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②琴萼友之(名词作动词,)

2.重点句子。

(1)默写句子。

①关关雎鸠,O窈窕淑女,0

②兼葭苍苍,o所谓伊人,o

③在《关雎》中,以欢快鸣叫的水鸟起兴,表明一个男青年已经看准了一个追求目标的诗句是:

④在《关雎》中,最能体现男主人公“求之不得”而苦闷的诗句(不必是连贯的诗句)是:

⑤《诗经》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描写男女爱情的名篇佳作,如《兼葭》一诗,全诗通过“溯涧从之,

。,宛在水中央”的重唱复沓,描写了恋人间追求爱情的

艰辛与漫长。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兼葭采采,白露未己。

②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4.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兼葭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涧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兼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涧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城。

兼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滨。

溯涧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典型的爱情诗,表现了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B.“秋凉至,相思起”,诗中运用“白露”这一意象将这幽幽相思寄于文字间,文止而情绵延。

C.“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D.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请写出“兼葭苍苍,白露为霜”、“兼葭萋萋,白露未晞”、“兼葭采采,白露未己”在本诗中的作

用。

《〈庄子〉二则》

1.字词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哥而飞()②其翼若奉天之云()

③海运则将侯于南冥()④南冥者,本鸿也()

⑤《齐谐》者,有怪者也()

⑥水市三千里()

⑦我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⑧子非鱼,家知鱼之乐()

⑨请彳■其本()

(2)通假字。

①北冥有鱼(同,)

②其正色邪(同,)

(3)古今异义。

①野巧也,尘埃也

古义:今义:

②南冥者,天鸿也

古义:今义:

③涉谆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

(4)一词多义。

‘北冥有鱼,其名为鲍()

①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序列前茅()

[去以六月昼者也()

②息,北山愚公长昼日(

)

〔莺飞戾天者,望峰昼心(

)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

鹏之徙于南冥也()

、生物书以息相吹也()

怒丽飞()

④而

1拎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⑤则《-

[时则不至()

[去以六月息者也()

⑥以

I[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基名为鲸()

不知其几千里也()

⑦其《,

基正色邪?久远而无所至极邪()

、基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_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⑧固[子凰非鱼也()

(5)词类活用。

①鲸之木(形容词作名词,)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形容词作名词,)

2.重点句子。

(1)翻译句子。

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③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技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④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⑤稣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特殊句式。

①南冥者,天池也。()

②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3.课文理解。

(1)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技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鳗。鳗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

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拉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

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北昙有鱼(同“溟”,海)B.《齐谐》者,事怪者也(志向)

C.星鱼之乐也(这)D.请布其本(追溯)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甚名为鲸基如土石何

B.怒画飞博学阿笃志

C.去以六月息者也蒙辞以军中多务

D.子之不知鱼之乐两狼之并驱如故

(3)下列对文章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北冥有鱼》的核心思想,旨在说明人应当活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轻松自如。

B.《北冥有鱼》一文在想象中夸张,如对鲤、鹏形象的描写显现出其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充满现实

主义色彩。

C.庄子从鱼儿自由活泼的生命状态中,由衷地感到了愉悦,他坚持认为鱼儿快乐,其实是他自己愉悦心境

的投射与外化。

D.虽然惠子与庄子的性格、气质不同,但从辩论结果可见,他们对事物的思维方法与认识结论,是完全一

致的。

(4)翻译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1.字词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虽有毫舂()②虽有车道()

③岁食()④奉敢学然后知不足()

⑤然后能自区也()⑥然后能目里也()

⑦学学半()

(2)通假字。

《兑命》曰“学学半”(同,)

(3)古今异义。

①不知其目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有车道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教然后知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教学相长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词多义。

[其此之谓乎()

①苴〈'

[弗食,不知其旨也(

[然后能自反也()

②自《,

[有朋自远方来(

③学•

[学而不思则罔()

(5)词类活用。

①弗食,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动词,)

②弗学,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

2.重点句子。

(1)翻译句子。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特殊句式。

①教学相长也。()

②其此之谓乎!()

(3)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不知其善也。

②《兑命》曰“学学半”。

③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课文理解。

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大道之行也》

1.字词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讲信修睦()②便老有所终()

③男有分()④货晋其弃于地也()

⑤盗窃乱贼而不作()⑥是谓大同()

(2)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同,)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同,)

(3)古今异义。

①矜、寡、孤、姻、废疾者皆有所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男有分,女有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大道之行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词多义。

故人不独亲其亲()

①亲i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②子

I不独子其于()

_4天下为公()

③为《'

〔不必为己()

(5)词类活用。

①使者有所终(形容词作名词,)

②是故课团而不兴(动词作名词,)

③籁物乱贼而不作(动词作名词,)

2.重点句子。

(1)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

②故外户而不闭。

3.课文理解。

(1)“大同”社会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社会,你知道社会发展中有哪些理想与之类似吗?

(2)对于“货恶其弃于地也……是谓大同”两句,请用一个短语加以概括。

4.阅读《〈礼记〉二则》,完成下列小题。

《礼记二则》

虽有佳肴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

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

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其善也。B.故人/不独亲其/亲。

C.故/外户而不闭。D.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从词类活用的方面判断,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使者有所终。

A.选罢举能。B.故人不独亲其亲。

C.弗拿,不知其旨也。D.力晋其不出于身也。

(3)下列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那些专门偷窃做乱的贼人就不敢出来危害百姓,家家户户晚上睡觉就

不用关门了。这就叫做社会“大同”。

B.所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那些专门偷窃做乱的贼人就不敢出来兴风作浪,老百姓都能做到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这就叫做社会“大同”。

C.这样一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老百姓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睡觉

安稳、夜不闭户的生活。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D.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家家户户都只是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是

从里面闩上。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虽有佳肴》一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

形式。

B.《虽有佳肴》一文开头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最后引用《尚书》的话印证观点。全文语言精练,逻辑

严密。

C.《大道之行也》一文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

信修睦”是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

D.《大道之行也》一文用一种特殊的总括形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社会作对比,从而指出,现实中诸多黑

暗现象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

《马说》

1.字词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轼辱于奴隶人之手()②琳死于槽杨之间()

③一食吸尽粟一石()④才蓑不外见()

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⑥家求其能千里也()

⑦策之不以其道()⑧执策而烦之()

(2)通假字。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______)

②才美不外见(同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同,)

④其真无马邪(同,)

(3)古今异义。

①故里有名马

古义:今义:

②祗辱于妪妻人之手

古义:今义:

③家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今义:

(4)一词多义。

J虽有千里之熊()

①能]安求其熊千里也()

_[策之不以其道()

②策《,

[执策而临之()

'食之不能尽基材()

③其〈年真无马邪()

晏真不知马也()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④之一马之千里者()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词类活用。

①才美不外见(名词作状语,)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手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

2.重点句子。

(1)翻译句子。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④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⑤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特殊句式。

①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

3.课文理解。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本原因:

(3)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4.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物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

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一管或尽粟一石弗食,不知其旨也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解衣欲睡

C.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宜

D.鸣之而不能避其意鸿计一舟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慨。

B.”安求其能千里也?”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愤懑之情,

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C.作者开篇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明全文主旨,强调了千里马的重要性。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反问语气,后一句表示推测语气,揭示了问题的实

质。

《唐诗三首》

1.字词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高者挂胃代林梢()②卷熊对面为盗贼()

③何时眼前寒兀见此屋()④两鬓苍苍十指黑()

⑤翩翩两骑来是谁()⑥系向牛头充炭直(

(2)通假字。

系向牛头充炭直(同,)

(3)一词多义。

一[八月秋高风怒号()

[圆者挂胃长林梢()

[秋天漠漠向昏黑()

②向1眈眈相同(

)

、寻回所志()

[安得广厦千万间()

⑸它4■

0幺〔风雨不动案如山()

小廿1卖炭得钱何所营()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日()

可怜身上衣正单()

⑤怜

可怜九月初三夜()

[市南门外泥中歇()

⑥市〈,

[愿为小鞍马()

(4)古今异义。

秋天漠漠向昏黑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词类活用。

①牛困人饥日已而(形容词作动词,)

②翩翩两强来是谁(动词作名词,)

2.重点句子。

(1)默写句子。

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诗人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句子是: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作者虽身居漏雨屋舍仍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美好感情的句子是:

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作者忧国忧民,表现他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

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

⑤《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②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③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④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3.课文理解。

(1)《卖炭翁》全诗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体现了什么感情?

(2)”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

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

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亚强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叙事诗,简洁而又完整地讲述了一个老人烧炭、卖炭、失炭的经过。

B.“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烧炭的辛劳。

C.“把”“称”“回”“叱”“牵”“系”等动作,刻画出宫使蛮横掠夺的丑恶样子。

D.“惜不得”三字看似轻描淡写,实际上是以微妙心理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2)本诗中的卖炭翁与杜甫《石壕吏》中的老翁各有各的不幸,诗人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点和

不同点?请简述。

二、古诗文名句积累

1.直接默写。

(1),白露未已。

(2),悠悠我心。

(3)一日不见,一!

(4)微君之故,一?

(5)_____________________风烟望五津。

(6)坐观垂钓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7)无意苦争春,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8),但余钟磬音。

(9)此地一为别,

(10)谁见幽人独往来,O

(11)俄顷风定云墨色,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12),晓驾炭车辗冰辙。

2.理解默写。

(1)在《关雎》中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

(2)成语“秋水伊人”源之《兼葭》中的诗句:,o

(3)《兼葭》中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

(4)《式微》中借女子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