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高考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解析(二)_第1页
2024年新高考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解析(二)_第2页
2024年新高考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解析(二)_第3页
2024年新高考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解析(二)_第4页
2024年新高考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解析(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新高考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解析(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荀子坚持人”最为天下贵”,坚持人在知识体系中的主体与实体

地位。《荀子・王制》中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

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

也。“人何以”最为天下贵”?荀子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能够”

合群明分”。《荀子・王制》接着写道:“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

而牛马为用,何也?日: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日:分。

分何以能行?日: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

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人结成了社会,社会就是人与人

之间既分工又合作:“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

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

舍礼义之谓也。”“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

生皆得其命。”荀子不仅认定人与人之间必须依据礼义分工合作,

还强调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也必须互相辅助,互相协调:“圣王之

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天其生,不绝其长

也;置量鱼鳖批鲤■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天其生,不绝其长

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

食也;泳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

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

这里所说的人,不仅是现实社会的人,而且是人的社会与自然环境

形成的良性互动关系中的人。

(摘编自姜义华《以人为主体:中华文明知识体系的本质特征》)

材料二:

荀子的人学观,因时应物,圆融周彻,是先秦时期入学思想的高

峰。它为我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

了宝贵资源。

《荀子.天论》开篇即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阐明天按照“常道”运行,不以人的道德意志为转移,祛除了人对

天的神性崇拜的迷思,将天视为独立于人的自然之物。荀子身处的

时代,政治败乱,“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禳祥”,

人祈天、畏天、怨天、慕天,将治乱吉凶归因于上天。而荀子认为

天并非具有人格意志的神,它是按照其自身的常道运行的独立于人

的存在,人类“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吉凶祸福皆在于

人类自身。如果人”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如若人“倍道而

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受时与治世同,而陕祸与治世异,不可

以怨天,其道然也”。荀子以“天行有常”的逻辑前提,推导出“天

人之分”的重大命题,指出“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要

人正确地认识天与人各自的职分,不可将自已要尽的职分托之于上

天,而要遵循

“治道”的要求,由人自己主宰治乱吉凶。“天人之分”廓清了

神秘主义天人论的迷雾,但荀子并非要让人与天分途而行。相反,

荀子认为人与天是紧密联系的,他也是在天人相系的思想视域中论

述人的存在的。荀子认为人来源于自然,人与自然万物一样,是阴

阳运化而成。同时,人又要靠自然来长养,离开自然人不能自我养

育。荀子说“财(裁)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人要

利用自然万物来养育自己,人必须“备其天养”,不可“弃其天养”,

如果违背这种“天养”之道则谓之“大凶”。在荀子看来,上天养

人本身即是“天行有常”这一概念中的应有之义。

天养如何实现?荀子认为,要实现为天所养,人不可消极等待,

必须“制天命而用之”制,《说文解字》解释为“裁也”。荀子认

为虽然“天行有常”,但人却可以裁制天命,按照天的规律去“用

天”,聘能而化之,施展人的聪明智慧,让天生成比自然状态更多

的物产为人所用。荀子的“用天”思想,特别强调了人面对自然的

主观能动性。在天人之分的关系结构中,人不是被动的、消极的,

而是进取有为的,这正是对“天人之分”观念的深化与圆融。道家

也持自然之天的观念,但道家的天人关系中,人对待自然是完全顺

从、消极无为的,并且要求人最终回归到自然状态,这就从某种意

义上泯灭了人作为宇宙灵长的价值和意义。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

的思想,一方面是对道家天人观的扬弃,在坚持自然之天的观念的

同时,避免了陷入消极无为的泥沼;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将天人之分

误解为天人隔绝、斩断天人联系,从而为其天地人相参的思想开辟

了理论路径。

需要加以辨明的是,有人认为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就是主张

“人定胜天”,会导致人破坏自然,最终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将人

与自然的关系引向冲突与对抗。这显然是曲解了荀子本意。通观《荀

子》全文,未见一处有“胜天”的说法,而是多次强调要“循道不

贰”“应时而使之”等按照天的规律“用天”的观念,甚至认为圣

人是“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

全其天功”,这清、正、备、顺、养、全诸字的运用,完全没有一

丝逆天、违天、悖天的意思。

(摘编自纪洪涛《荀子”天论”中的人学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前者强调了自然对人的重

要性,后者突出了人对自然的重要性。

B.荀子的“天行有常”观点切中时弊,大大超越当时社会的普遍

认知,有助于祛除人对天的神性崇拜。

C.“天人之分”并不是让人与天分途而行,而是强调割断天人之

间的神性联系,建立起客观实在联系。

D.材料二从“天行有常”到“天人之分”,再到“制天命而用之”,

层层递进阐释了荀子人学观内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子认为人有义故而能分,能分故而能群,合群明分,故人最

为天下贵,所以对人而言,气、生、知是无关紧要的。

B.荀子对“信概样”的观念进行了批判,认为吉凶祸福在自身,

人只要尽到自己的职分便可脱离天的束缚而成为主宰。

C.道家主张人应完全顺从自然,“制天命而用之”思想则充分肯

定了人自身价值的独立性,是对道家思想的全面否定。

D.“制天命而用之”不同于“人定胜天”,前者循道而为体现出

了人的聪明智慧,后者若逆天行事终将遭到自然惩罚。

3.下列说法,同文中荀子的观点不相吻合的一项是(3分)

A.“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B.“儒者博而

寡要,劳而少功”

C.“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D.“绿水青山就是金

山银山”

4.请结合文本对“天养”进行简要诠释。(4分)

5.在如何对待自然方面,荀子的人学观给我们哪些启示?(6分)

解析:

1.(3分)A(“前者强调了自然对人的重要性,后者突出了人

对自然的重要性”错。)

2.(3分)D(A”对人而言,气、生、知是无关紧要的”错;B

“人只要尽到自己的职分便可脱离天的束缚而成为主宰”错;C”是

对道家思想的全面否定”错。)

3.(3分)B

4.(4分)①“天养”指的是荀子思想中人类要利用自然万物

来养育自己的观念。(2分)②它一方面强调人离不开自然,不可

违背天道(自然规律)行事;(1分)另一方面强调人对自然的利

用不可消极等待,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1分)

5.(6分)①客观认识自然,祛除对自然的神性崇拜,人与自

然各自尽到自己的职分;②遵循自然规律,积极主动地利用自然万

物来养育自己;③理性尊重自然,正视“人定胜天”的思想,不将

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向冲突与对抗;④积极协调自然,人与自然应该

互相辅助,互相协调,形成良性互动。(每个要点2分,能答出

其中任意三个要点即可得满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6〜9题。

住在城市里的菜鸟

余继聪

(1)我这城里,土地已经不多,不过,很多人和布谷鸟等鸟类

还是依然习惯记着农历,记着一个个节气。

(2)节气一到,便不知道从哪里走出几个农民模样的老人,扛

着几把不大用得着的旧钝锄头,在宽大的柏油路边,把一星半点的

残存土地锄挖出来,种上几簇辣椒、茄子、洋芋、豆子或者一两蓬

南瓜。

(3)这是一些丧失了土地,却依然对土地很眷恋、很怀念,依

然忘记不了自己是个农民,到了一个个节气,手指和骨头里便要像

庄稼拔节一般嘎嘎作响的人;如果按现今年轻人的说法,他们就是些

土得掉渣的菜鸟。城市年轻人不会对泥土、庄稼和农历、节气有什

么感情;看着土地的消失,他们不会有痛彻骨髓的难受。

(4)但是,节气一到,乡村鸟儿们便要如期来临了。布谷鸟,

每到芒种立夏前后,就要飞进城里的树上来叫,好像要把忘记了稼

不啬耕耘的城里人也叫到乡下去播种。一些老人,听到它们的叫声,

大概还能突然想到曾经耕耘播种过的农田和时光,大概会想到被埋

葬到城市的水泥下面、柏油路下面的曾经的庄稼地,想到那些早已

被扔进了墙角甚至被当作垃圾扔掉了的农具,然后发出几声无奈的

叹息。年轻人,对布谷鸟的叫声大多无动于衷,或者误解了这辛勤

的鸟儿,总以为它是在唱一首抒情的歌,而不明白它是要催促人们

赶快稼不啬耕耘。

(5)还有乡村里的麻雀、八哥、云雀、戴胜鸟、黑头公公、白

头公公、鸽子,也会飞进城来,落在城里的树上。我觉得它们是我

的老乡,没有忘记我,感觉它们很亲切。甚至会有乌鸦,也飞进城

里来,在阴雨连绵的深夜里,在隔壁的龙江公园的树林里叫。童年

生活在乡下时,夜里听见乌鸦叫,我们总是心惊胆战的,常常躲在

被窝里,蒙着头,瑟瑟发抖。这黑色的鸟,喜欢出没坟场,觅食腐

尸,很容易叫人想到死亡,叫人感到它的身影和叫声恐怖。现在住

在城里,听到乡下来的乌鸦叫,竟然也会觉得它是老乡,不再那么

厌恶它,甚至觉得像见到乡亲进城来一般亲切了。

(6)其实我也是一只住在城市里的土鸟、菜鸟,生活在大楼林

立、车水马龙的城市里将近20年了,依然土得掉渣,每一个节气来

临,手指和骨头缝里总是会如庄稼拔节一般嘎嘎作响,有一种想拿

起农具、光着脚板踩进泥土温柔深厚的胸窝的冲动。

(7)人家调侃我,说我是一只菜鸟。我不生气,反而很高兴。

(8)我喜欢于周末或者傍晚,踏着阳光,去有一星半点土地的

柏油路边,看那些残存的土地,看几个老人握着锄头或者镰刀在那

里忙碌,看他们侍弄一簇簇辣椒、茄子、豆子、韭菜、香葱,或者

一株株包谷、一茎茎南瓜藤蔓。慢慢欣赏着,我心里很舒爽,很惬

意。别人可能觉得很奇怪,一个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学者模样的中

年男人,竟然呆立在路边,那么着迷地看几个土农民在侍弄土地。

他们不明白,我虽然戴眼镜,着西装,像个城市的知识分子,其实

心里依然浸透着浓烈的泥土气息。

(9)我总觉得,自己与这些已经不多见的农民模样的老人,离

这些泥土和庄稼比较近,而离西装革履或者浓妆艳抹的城市人比较

远。

(10)已经是多雨的季节,又进入了暑假,终于清闲了。乘坐

公交车,很快可以到西山或者东山脚下,然后独自往上爬,静心体

会那一种宁静、自然、闲适与惬意。

(11)渴望见到泥土,渴望踩上泥土,渴望见到山林,渴望见

到村庄和庄稼,就是我这样的住在城市里的菜鸟骨子里的强烈愿望。

(12)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老人早早起来,爬上西山去锻炼身

体,其实也是为了呼吸新鲜空气,所谓新鲜空气,主要就是富含泥

土气息、森林气息、庄稼气息、村庄味道的空气。老人们爬上山顶,

就看见了与城市这边完全不同的风景和世界——乡村,因此心情很

好。城市这边熟悉而陌生,乡村那边陌生而熟悉。很多老人站在山

顶,一边活动腿脚,一边欣赏山那边的村落、人家、炊烟、田地、

牛羊,他们就回忆起自己的美好童年和青年时光。有的老人站在山

顶,情不自禁,拉开了嗓子,对着山那边的乡村世界,对着那些陌

生而又熟悉的小村庄“咿咿呀呀”地叫起来,吼起来,唱起来,好

像要把自己的美好童年叫回来,把已经作古躺在老家后山上的老母

亲老父亲叫醒.……

(13)应该说,我还不算老,不过感情却很像这些老人。那一

个个散卧在山窝山沟里的小村庄,就好像是我们童年躺过的一只只

小摇篮,又好像我们童年曾经放牧过的一头头水牛,那么惬意、那

么自然而随意地咀嚼阳光,反刍岁月。

(14)我是一只飞进城里的菜鸟,夜夜梦里的场景总是村庄。前

不久的一天下午,天气突变,下了一场冰雹,我知道“雹打一条线”,

一想到老家的庄稼可能遭灾,就有些心疼。后来了解到这场冰雹只

落在了市里,周边县没下冰雹,禁不住高兴了好几天。

(15)我们都是一些乡村飞进城里的鸟,眷恋乡村。到老来,依

然在城市里痴情地为童年的乡村唱着赞

歌。(《散文选

刊》2009年第5期)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大用得着的旧钝锄头”“一星半点的残存土地”展现出城

市中少有农作空间、人们基本远离农耕生活的现实状态。

B.同是在夜里听到鸟鸦叫声,作者由童年时的心惊胆战,转为现

在的无比亲切,缘于他从乡下来到城市后很少见到鸟类。

C.被别人调侃“是一只菜鸟”,“我不生气,反而很高兴”,反

映出作者在内心深处对土地、乡村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

D.老人们站在山顶面对着远处乡村“咿咿呀呀"吼唱,既有对美

好童年的怀恋,也有对已逝父母的思念,可谓情深意切。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手指和骨头“像”庄稼拔节一般嘎嘎作响”,揭示了庄稼人

与庄稼之间的相关性,形象地写出他们对节气农事的深刻记忆和敏

感反应。

B.第(11)段连用四个“渴望”表达出作者走向大自然的心境,

语言简洁朴素,情感真挚自然,排比句凸显了作者对于土地和乡村

的深情厚意。

C.文章从乡村与城市的环境特点、老年人与年轻人对土地节气的

认知等方面进行对比,揭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怀念和对城市化进程

的担忧。

D.文章用朴素自然又不乏文采的语言描绘了一系列饱含乡土气

息的生活场景,将记叙、描写、抒情等融为一体,体现了形散而神

聚的特点。

8.如何理解“城市这边熟悉而陌生,乡村那边陌生而熟悉”的深刻

含意?(4分)

9.文章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鸟儿”这一物象?(6分)

解析:

6.(3分)B(“缘于他从乡下来到城市后很少见到鸟类”错。)

7.(3分)C(“对城市化进程的担忧”理解错误。)

8.(4分)①久别乡村、久居城市的人们,尽管对城市环境、

生活非常熟知,但在心理、情感上却难以认同、接受、融入城市生

活;(2分)②他们客观上远离乡村,对乡村世界有了陌生感,但

在主观意识中却始终留存着、铭记着、眷恋着农村生活。(2分)

9.(6分)①鸟儿是乡村的标志,总是伴随着节气与农事如期

而至,可以引发人们对以往乡村生活的美好回忆;②鸟儿是乡情的

寄托,承载着久居城市的农村人对家乡的痴情赞美以及对父老乡亲

的深情眷恋;③鸟儿是乡愁的象征,蕴含着人们对逝去的土地、亲

人和时光的痛彻心扉、无可奈何和深切怀念。(每个要点3分,能

答出其中任意两个要点即可得满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4题。

辛酉,以元稹为左拾遗。

稹上疏论谏职,以为:“昔太宗以王珪、魏征为谏官,宴游寝食

未尝不在左右,又命三品以上入议大政,必遣谏官一人随之,以参

得失,故天下大理。今之谏官,大不得豫召见,次不得参时政,排

行就列,朝谒而已。近年以来,正牙①不奏事,庶官罢巡对②,谏

官能举职者,独诰命有不便则上封事耳。君臣之际,讽谕于未形,

筹画于至密,尚不能回至尊之盛意,况于既行之诰令,已命之除授,

而欲以咫尺之书收丝纶之诏,诚亦难矣。愿陛下时于延英③召对,

使尽所怀,岂可置于其位而屏弃疏贱之哉!”

稹又以贞元中王任、王叔文以伎术得幸东宫,永贞之际几乱天下,

上书劝上早择修正之士使辅导诸子,以为:“太宗自为蕃王,与文

学清修之士十八人居。后代太子、诸王,虽有僚属,日益疏贱,至

于师傅之官,非昵耳贵废疾不任事者,则休戎罢帅不知书者为之。其

友谕赞议之徒,尤为冗散之甚,措绅皆耻由之。就使时得僻老儒生,

越月逾时,仅获一见,又何暇傅之德义,纳之法度哉!夫以匹士爱

其子,犹知求明哲之师而教之,况万乘之嗣,系四海之命乎!”上

颇嘉纳其言,时召见之。

丁卯,河南尹房式有不法事,东台监察御史元稹奏摄之,擅令停

务。朝廷以为不可,罚一季俸,召还西京。至敷水驿,有内侍后至,

破驿门呼骂而入,以马鞭击稹伤面。上复引稹前过,贬江陵士曹。

翰林学士李绛、崔群言稹无罪。白居易上言:“中使陵辱朝士,中

使不问而稹先贬,恐自今中使出外益暴横,人无敢言者。又稹为御

史多所举奏不避权势切齿者众恐自今无人肯为陛下当官执法疾恶绳

愆有大奸猾陛下无从得知。”上不听。

(节选自(资将通鉴,唐纪))

[注]:①正牙,同“正衙”。②巡对,轮流引见,咨询政事。③

延英,延英殿,指唐代长安大明宫殿。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稹为御史/多所举奏不避/权势切齿者众/恐自今无人肯为/

陛下当官执法/疾恶绳愆/有大奸猾/陛下无从得知

B.又/稹为御史/多所举奏不避/权势切齿者众恐/自今无人肯为/

陛下当官/执法疾恶绳愆/有大奸猾/陛下无从得知

C.又/稹为御史/多所举奏/不避权势/切齿者众恐/自今无人肯为

陛下当官/执法疾恶绳愆/有大奸猾/陛下无从得知

D.又/稹为御史/多所举奏/不避权势/切齿者众/恐自今无人肯为

陛下当官执法/疾恶绳愆/有大奸猾/陛下无从得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拾遗,唐代谏官名,负责规谏皇帝,以救补皇帝言行方面的缺

失。

B.封事,密封的诏书;皇帝下达命令,用皂囊封缄以防泄漏,故

称。

C.召对,古代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问

题。

D.内侍,掌宫廷内部事务之职,多用宦官;后世以内侍为宦官专

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稹奉职勤恳,尽心谏官职责。元稹认为只有发挥谏官对朝廷

的监察作用才能实现国家大治,而今他们遭弃置,被疏远贱视,仅

剩举荐人才之责。

B.元稹颇有远见,重视皇子教育。元稹提出的对皇子教育的建议

极有见地,认为应选择贤能明理之士做太子、诸王之师,皇帝赞许

井采纳他的意见。

C.元稹恪尽职守,惩治不法官员。河南尹房式横行不法,身为东

台监察御史的元稹上奏朝廷将其拘押,并擅停其职务,但元稹的做

法未被朝廷认可。

D.元稹受辱被贬,遭受不公待遇。元稹受内侍辱骂并被击伤面部,

皇上没有惩罚内待,反而将元稹贬谪,尽管有人进言据理力争,皇

上却不予采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大不得豫召见,次不得参时政,排行就列,朝谒而已。(4

分)

(2)况于既行之诰令,已命之除授,而欲以咫尺之书收丝纶之诏,

诚亦难矣。

14.元稹是怎样劝说皇帝“早择修正之士使辅导诸子”的?(3分)

解析:

10.(3分)D

11.(3分)B(封事,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

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

12.(3分)A(“仅剩举荐人才之责”错,文中“举职”意为

“尽职、称职”。)

13.(8分)(1)(4分)首先不能受到圣上召见,其次不能参与

当前的政务,只是排在众臣行列中,上朝拜见圣上罢了。

(注意“大”“参”“朝”“谒”等的翻译。)

⑵(4分)何况对于已经颁行的君命,已经发布的官员任命,

却想凭着谏官进呈一纸奏章收回圣上的诏命,也实在是困难啊。

(注意“既”“诰令”“除授”“诚”等的翻译。)

14.(3分)①以唐太宗做蕃王时的学习交往为例,正面说明皇

子教育的重要性;(1分)②以太子、诸王轻视从师、其身边之师

难以胜任教育职责的现实情形,反面阐明择师的必要性;(1分)

③以普通人重视孩子教育进行铺垫,表明帝王后代教育更重要,更

应对其重视。(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舍弟颖赴齐州三首(其二)

杜甫

风尘暗不开,汝去几时来。

兄弟分离苦,形容老病催。

江通一柱观,日落望乡台。

客意长东北,齐州安在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风尘暗不开”暗示了时局的动离不安,同时又揭示了行程的

艰难,字里行间蕴含牵挂之情。

B.首联次句在与弟第分别之际,就关注其几时归来,更显依依不

舍之情,新颖别致,不落窠臼。

C.“日落望乡台”极高画面感,诗人借想象自己回望故乡的情景,

深刻表达对弟弟的眷恋之情。

D.尾联“长东北”“安在载”拓展了时空,极言旅途遥远,从此

天各一方,伤别之情更进一层。

16.颔联是如何表达深沉浓郁的离别之情的?(6分)

解析:

15.(3分)C(“诗人借想象自己回望故乡的情景”错。)

16.(6分)①颔联上句"兄弟分离苦”直抒胸臆,直言离别的

痛苦。(2分)②下句借加重病情、催人衰老,把离别之苦表现得

更加深重;(2分)同时,间接传达了一种不知何时重逢、不知能

否再见的无尽担忧之情,使离别之苦更加痛彻心扉。(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夜探石钟山,现场阴森恐怖、冷

清凄厉,其中分别描摹栖鹘和鹤鹤叫声的句子是:“

和“”O

(2)刘禹锡在《石头城》中,用“,”

两句诗描写江山依旧、故国不再、繁华已逝,寄寓了深深的兴亡之

慨。

(3)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

两句诗,以看似悠闲自在的写字品茶表现诗人内心的郁闷无聊。

答案:

17.(6分)①磔磔云霄间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③

山围故国周遭在④潮打空城寂寞回⑤矮纸斜行闲作草⑥晴窗细

乳戏分茶(每句1分,有错则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绿化带、树木根部附近的土堆,是红火蚁最常见的巢穴。拨开土

堆,就会有数以万计的红火蚁手忙脚乱、惊慌失措地奔跑出来。

红火蚁之所以扩散速度之快、分布范围之广,主要的原因是因为

它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每只蚁后一天可产卵1500个至5000个,

一个蚁巢一天就可以繁衍数十万只蚁。

()。红火蚁毒囊中有大量毒液,一旦人或动物被叮咬受伤,

毒液就会注入皮肤。红火蚁毒液中的毒蛋白会让容易过敏的人出现

脸红、尊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情形严重的可能在几分钟内休克,

甚至死亡。所以我们在红火蚁活动区域生活或作业时,一定要戴上

手套,穿上长筒雨靴,涂抹滑石粉,做好充分防护。

18.下列各句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

是(3分)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

天。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D.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

渊。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因为红火蚁繁殖能力强,所以极具危害性B.红火蚁不但繁殖能力

强,而且极具危害性

C.不但红火蚁繁殖能力强,而且极具危害性D.红火蚁因为繁殖能力

强,所以极具危害性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解析:

18.(3分)D

19.(3分)B

20.(3分)(参考示例)①红火蚁之所以扩散速度快、分布范

围广,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②红火蚁扩散速度快、

分布范围广,主要原因是它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③红火蚁扩散速

度快、分布范围广,主要因为它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如有其他

答案,只要修改正确,即可给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020年,新疆棉区病虫害发生较轻,棉花长势较好,单位面积

产量雄据全国第一,棉产量520万吨,占国内产量比重约87%,占

国内消费比重约67%o

应该说,在发展棉花生产方面,①:夏季温差大,阳光充足,

光合作用充分,棉花生长时间长。优越的条件使新疆生产的长绒棉

达到了世界顶级品质,是众多纺织企业的首选原料,长年供不应求。

日前,耐克等企业“抵制”新疆棉花,理由竟是“政府强迫本地

劳动力”!而据断疆农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