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沈阳市高中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一)语文(2024沈阳一模)_第1页
2024年沈阳市高中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一)语文(2024沈阳一模)_第2页
2024年沈阳市高中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一)语文(2024沈阳一模)_第3页
2024年沈阳市高中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一)语文(2024沈阳一模)_第4页
2024年沈阳市高中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一)语文(2024沈阳一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工(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第七十三回有这样一个情节:贾府二小姐迎春的奶妈偷了她一支“累

金凤”拿去赌钱,而这位堂堂二小姐居然不敢声张。“累金凤”可不是一件寻常首饰,

它的全称叫“累丝金凤”,是用极细的金丝,通过特有的掐、填、攒、焊等技法制

作出的玲珑精细的凤型首饰,它所采用的工艺就是现代所称的“花丝工艺”。书里

的这支,还是工艺更加繁复的“攒珠累金凤”,即镶有玉石珠宝,十分华贵精美,

其工艺今天称为“花丝镶嵌”。“花丝镶嵌”的作品材料昂贵、费工费时,是古代贵

族追求极致奢华的产物,只有在富庶的盛世才会大量产生,因而某种程度上也是

考察一个朝代是否国力强盛的“晴雨表”。

国力较为强盛的唐代,是花丝镶嵌发展史上的爆发时期。大唐空前开放的时代特

色,创造出了富丽而雍容的工艺风貌。相比之下,宋代花丝镶嵌作品,主要以精

细化的小件首饰为主。比如洛阳邙山宋代壁画墓中出土的金丝编饰,即以细若毛

发的金丝,编成四瓣云朵型,内有枝蔓蜿蜒的金丝卷草纹,中心镶嵌水晶、绿松

石等,同样的云朵与卷草,却收敛了雍容,多了几许秀气。从元代开始,花丝工

艺进入“宫廷艺术”时期。纵横欧亚大陆的“黄金家族”,招揽全国工匠为皇室服务,

在原有鎏刻、剔地、镂空等工艺外,还进一步发展手工捶探工艺,做出镂雕纹饰,

器物的轮廓与棱角更为明显。但若论工艺的成熟与完善,公认的巅峰时刻却还是

明清两代。由于皇室贵族的需求,花丝工艺与宫廷文化相结合,以皇权的伟力,

聚集起全国的能工巧匠。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赵春明修复珍贵的明代金丝翼善冠,作品呈现出的高贵华美而

又不失儒雅、阳刚的庄严气象,让他魂不守舍:“那种精气神,我能感觉到那是

有生命、有灵魂的作品,一种极致的工匠精神。”

2008年,“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APEC

峰会期间,一款“国礼”——花丝工艺“繁花”手包惊艳亮相。这是作为东道主的中

国赠送各经济体领导人的特色礼物,同时也是中国手工艺在世界舞台的一次绝妙

展示。经过改良的花丝,撑起手包玲珑的筋骨,而细密的金丝经过巧妙掐填织编,

铺陈在手包表面,并在底端勾勒出盛开的北京市花月季。代表中国传统金银细

工“极致”的花丝镶嵌,经历千年风雨,再次于世间繁华绽放。

(摘编自骆文《极致手艺,盛世花丝》)

材料二:

我国共有43个非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

数居世界第一位。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非遗保护传承的进程,始终响彻着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人民的颂歌。在当下,“工

匠精神”受到普遍赞扬,得到广泛发扬。一大批各门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及各

地广大传承人群,组成了保护传承大军,充分展现非遗的当代价值,大力推动

非遗在当代生活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公布的非

遗代表性传承人总数已达9万余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00余名。

目前,非遗工作已初步形成社会广泛参与、人人保护传承的生动局面。非遗保护

传承成为当代社会生活、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保护活动在各地蓬勃开展。文旅

部规划和实施了非遗记录工程、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

划、曲艺传承发展计划等一系列举措,培训传承人超过10万人次,全国还设立

了1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日益完善,制

度健全,保护观念深入人心,保护水平不断提升。

非遗作为重要的文化基因,深深融入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生活,也是我们情感交融、

彼此认同的源泉。比如,“每逢佳节倍思亲”,民族传统节日以及重要庆典活动,

形成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强大精神力量。非遗在繁荣市场经济、促进文旅融

合、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方面,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在民族村寨,很多地

方以“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组织群众,通过制作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脱贫致

富,增加了居民收入,更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自信。

非遗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具有全人类意义,代表着我们中

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做出的独特贡献。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族群的文化,共同构成了

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多样性。正如联合国《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

所指出的: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一项基本特性,它使人类有了更多的选择,

得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形成价值观,并因此成为各社区、各民族、各国可持续发

展的一股主要推动力。我国43个成功申遗的项目中,包括我们和友邻国家联合

申报的项目,这是非遗在世界范围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极好佐证。在国际交往中,

常常互赠礼品,以表达美好祝愿和深厚友情。陶瓷、雕漆、景泰蓝、苏绣、湘绣

等非遗工艺品,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国礼”,彰显了我国非遗的深厚底蕴和保护

传承的显著成就。

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当代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让我们体验着更具美感的

日常。纺染织绣装点着我们的衣着服饰,丰富多样的烹饪技艺带来了舌尖上的幸

福滋味,各种表演艺术展示着我们卓越的才艺技能……这些文化成果显示着生活

的五彩缤纷,惠及全社会。

非遗的创造者同时也成为非遗的享用者。蓬勃开展的非遗保护传承实践,铺展开

一幅生动的时代画卷。

(摘编自刘魁立《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迎春的奶妈偷了“累金凤”,迎春并没有声张,这是因为迎春作为贾府的二小姐,

性格大度,宽容下人。

B.“花丝镶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考察一个朝代是否国力强盛的“晴雨表”,所以在

富庶的盛世才会大量产生。

C.“花丝镶嵌”无论在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经历千

年风雨,依旧于世间绽放。

D.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也能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做出贡献。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公布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总数来看,当代的非遗保护

传承充分彰显了人民的力量。

B.非遗保护活动在各地蓬勃开展,保护体系日益完善,制度健全,取决于文旅

部规划和实施的一系列举措。

C.我们虽拥有总数居世界第一的非遗项目,但如果不将非遗文化内化为价值观,

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就无法形成。

D.纺染织绣装点衣着服饰,烹饪技艺带来舌尖美味,表演艺术展示才艺技能……

证明了生活的五彩缤纷源于非遗的传承。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红楼梦》的情节引出了“累丝金凤”不是一件寻常首饰的事实,增加

了论述性文字的可读性。

B.材料二开宗明义,然后围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展开

论述,论证思路清晰。

C.材料二第五段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增强了观点表述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使论证充分有力。

D.两则材料都提到我国选用非遗工艺品作为“国礼”,旨在论证礼节的重要性,也

凸显了我国非遗传承的成就。

4.材料一、材料二都提到了工匠精神,请结合“花丝镶嵌”这一工艺的流传过程,

概括并简要分析其中所体现的“工匠精神”。(4分)

5.材料二最后一段谈到“非遗的创造者同时也成为非遗的享用者”,请结合材料谈

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瀛洲思絮录(节选)

张炜

整整三天的时间,我①的思绪都围绕着太史阿来与“女通灵者”,渐渐生出疲惫,

我再不愿想他们,于是打开大门步出营帐。我想到那些作坊里走一走,那是百工

们一显身手之地。城邑内分设“六坊”:丝织、炼铁、锻造、制简、物器、盐工;

还有“三院”:经卷、缮写、大言。至于士兵操练、防卫布置,除了我定期参与筹

划之外,差不多全部交予淳于林②将军办理。军机大事从来是一国一城之首务,

关乎生死存亡。但我对这性命攸关之事体却越来越厌倦。与其说我一概推给淳于

林是出于极度的信任,还不如说是为了规避,为了免除烦扰。我最喜欢去的地方

是经卷、缮写和大言三院。

当然,这三院的设置是受了稷下学派③的影响。当年稷下学宫的盛况令我倾倒,

至今想起仍是如此。我决心让彼地萎褪之花在此岸灿烂盛开,而且有过之而无不

及。经卷院是贮藏经典宝籍之所,并蓄有至佳学问者、随船而来的几十位“方

士,,一这些所谓的“方士”大半一踏此岸就扔掉了原来的营生,再也不“言必称神

仙”了。他们分别来自六国。经卷院称得上是整座城邑的心脏地带。缮写院是抄

录经典之所,为防万一,从彼岸携来的宝典文书四千二百一十六卷册,要逐一抄

写备份,并分别存放,以避水火兵乱;其次,学士每有崭新著述,皆由经卷院议

定,也必由缮写院大录数卷,或存起或传阅。大言院是学士诸人每日辩论之场

所,设有讲坛、边座、听席、记录;邑内一切有益之思、深邃之想,都不必忌讳,

大可一一放言。所辩论者,题目愈大、愈远离俗务,即愈被珍视。所言皆大:大

境界、大气度、大念想。愈是如此,则愈受尊崇。

三千童男童女分布在六坊中。他们与年长者不同之处是,每人每月要进十二次学

坊。学坊授课者皆为名士,分别讲授义理、算学、天文、农耕、渔盐、武事、文

书,共七项。每半年考试一次,优异者给予奖赏。七项中的突出者,则特予鼓励,

以备后用。我常常走入作坊或学坊,只见童男童女或繁忙纺织,或朗朗诵诗,

心中大喜。

三千童男童女,灿烂如花。

我不由得愈加思念起儿子小林童。他今年该是十六岁了,正和这些孩子差不多的

年纪。他如今怎样,正是我日夜牵挂之处。母与子相依为命,我孤儿与寡母!唯

担心哪一天秦吏对他们母子下手。秦吏绝望中不会放过他们。我曾叮嘱卞姜:如

骨肉分离那一天真的来到,一家人不能同船启程,那么首要一事就是携小林童隐

入民间,远离徐乡。我把民间密友一一道出,卞姜哭成了泪人……

几千年后,当我那些彼岸的亲戚经历了几番极度的繁荣和贫困之后,将会一再地

想念我,苦苦寻觅我的踪迹。他们越来越确定无疑地相信我是一个航海家、探险

者、术士,甚至是一个巧言善辩的江湖骗子——只是出于自尊和其它原因,他们

才不好意思把后者说出口罢了。其实真正的“航海家”是我招募来的周边渔民、海

上老大,还有个把通星相、辨潮汐的“百工”。留给我的真实角色就只能是一个“骗

子”了。他们说的并没有错。不过历史分派给我这个“骗子”的倒是一个大角色,让

我去骗骗那个自视甚高的“千古一帝”。我正因此而心生得意。世上一切心怀叵测

的“小人”都时常会涌起这类得意,我最终还是扮演了一个大角色。

是我把三千年来最杰出的一些人物搬运到了这片偌大陆地上,又将其像羊群一样

放开。仅仅有率众出逃之举,还仍有点“常人”味儿。能在一片“平原广泽”上“放羊”,

就不是“常人”了。但我告诫自己千万不能做个“牧羊人”,不能有栅栏,更不能有

鞭子。我深知那班挚友要把我变成“牧者”。他们不自觉地让我把“羊”迁地而“牧”,

自己宁可做“羊”。他们希求的不过是饲喂的精细,而不是奔向大野的流畅。他们

只是面对那个嬴政莽汉的宰杀之危,才愤而登舟。这正是我的恐惧与悲伤。我悲

的是同类挚友。因我转眼已近五十,大限将至,无法预测未来的一天。我所要做

的,也许只是赶在这一切来临之前做下些什么。

于是我力主设“六坊三院”,特别倡立“大言院”。彼岸膏壤千里,竟无处吐放“大言”。

人无大言,必类虫犬;国无大言,气短如雀。“六坊”与“三院”互为支持,缺一不

可。淳于林等喜“六坊”,厌“三院”;殊不知它们好比躯与首的关系。失去“三院”,

“六坊”中的丝织坊会织出长丝勒围自身;炼铁坊会锻出利剑戕绝肉躯;盐工坊堆

出的盐山也会把莱夷的三千童男童女腌制起来。其它几坊,亦是同理。

不必讳言,我最爱去的场所即是“大言院”。不仅如此,而且还鼓励和率众前去那

里。一杯清茶,席地而坐,倾听辩家们“辩理驳难”。我敢说这里容聚了各色学问,

举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五行家、纵横家、兵家、农家等等各

派,都有倡明主张的机会。他们据理力争,吐言锋利,几次让我感动得泪湿双眼。

我又想起了少年时节远去齐都稷下学宫的情景……

(有删改)

【注】①“我”:文中指徐福。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

元前219年),徐福受秦始皇之令,率童男童女三千人东渡瀛洲I,寻找长生不老

药。②淳于林:将军,“我”的挚友,东瀛之地“我”最倚重的人。③稷下学派:据

史载,齐国曾在临淄稷下设立学官招彳来贤士。诸子学派云聚,争鸣蔚然成风。学

界有人将稷下学宫的先生和学士们称为“稷下学派”。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言”是邑内一切有益之思、深邃之想,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国家,都意

义非凡。

B.“我”渡瀛洲时,一家人不能同船启程,因为统治者想用亲情牵制为其寻访仙药

的人。

C.“三院”既要保护从彼岸携来的经典宝籍,又要延续百家争鸣、开放多元的学术

氛围。

D.我感到“恐惧与悲伤”,是因为我曾经看到我的挚友们身处于“嬴政莽汉的宰杀

之危”。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历史人物徐福为主人公,打破对历史事件的固有认知,对徐福东渡作

出了独到的推理与解读。

B.小说的第二段和结尾都提到了“稷下学宫”,其盛境引人遐思,寓意深远,首尾

呼应,富有张力。

C.本文将文言词汇和具有地域特色的语言化入现代语流,不落窠臼,是向中国

传统雅文学的致敬。

D.本文充满人文关怀和理想主义的诗情,又不乏冷静的审视,具有非常鲜明的

反思性和哲理性。

8.本文的叙事很有特色,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我最终还是扮演了一个大角色”,文中从哪些方面展现了“我”是一个“大角色”?

请结合全文概括并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汉主自秣归将进击吴,治中从事黄权谏曰:“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

汉主不从,自率诸将,自江南缘山截岭,军于夷道犹亭。吴将皆欲迎击之。陆逊

日:“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

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逐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

展自当罢于木石之间徐制甚敝耳。”

汉人自巫峡建平连营至夷陵界,立数十屯,自正月与吴相拒,至六月不决。汉

主遣吴班将数千人干平地立营,吴将帅皆欲击之,陆逊曰•“此必有濡,且观之。”

汉主知其计不行,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

必有巧故也。”逊上疏于吴王曰:“夷陵要害,国之关限①。失之,非徒损一郡之

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

闰月,逊将进攻汉军,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经七

八月,其诸要害皆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

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插角

此寇,正在今日。”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

初,帝闻汉兵树栅连营七百馀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

敌者乎!’苞②原㉚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后七日,吴破汉书

到。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一》)

材料二: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

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

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节选自《孙子兵法》)

【注】①国之关限:自三峡下夷陵,连山叠嶂,江行其中,退旋湍激。夷陵正当

峡口,被视作“国之关限”。②苞:草木丛生,茂盛。③原:广而平的土地。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

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缘山A行军B势C不得展D自当E罢于F木石之间G徐制H其敝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中的“所以”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意思不

一致。

B.“疏”,指分条陈述,也指上给皇帝的奏章,"上疏于吴王”与《谏太宗十思疏》

中的“疏”为后者。

C.“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中的“徒”,和成语“徒费口舌”中的“徒”意思与用法是一

致的。

D.“养生”文中指“水草丰盛,粮食充足,能使人马得以休养生息”,在现代汉语中

指保养身体。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主刘备将要攻打吴国时,黄权请求作为先锋,抵挡敌人,建议主公在后方

坐镇,刘备没有同意。

B.起初,吴将都想迎战汉军,陆逊认为刘备军队锐气十足,目前不是进攻的时

机,主张先观望。

C.陆逊认为夷陵是要害之地,是吴国的要塞,失掉了它,荆州也会危险,夷陵

之战必须成功。

D.闰月,吴国将领们都认为可以攻打汉军,陆逊也认为汉军疲困、思想沮丧,

进攻就在今日。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汉主不从,自率诸将,自江南缘山截岭,军于夷道犹亭。(4分)

(2)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4分)

14.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陆逊作战取得胜利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5~16题。

【双调】折桂令•送王叔能赴湘南廉使

刘时中

正黄尘赤日长途,便雷奋天池①,教雨随车。把世外炎氛,人间热恼,一洗无余。

展洙泗②千年画图,纳潇湘一道冰壶。报政何如?风动三湘,霜满重湖③。

【注】①天池:庄子《逍遥游》:“有冥海者,天池也。”②洙泗:指流经山东曲

阜的洙、泗二水。孔子曾于此讲学,造就很多人才,被认为是教化礼义之邦。③

重湖:指洞庭、青草两湖,皆在湖南岳阳境内,两湖相接,故曰"重湖”。

15.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曲行文思路由虚入实,以雷霆起,以风霜结,寓情思于景物。

B.诗人描写了为友送行时的情景,一场雷雨在诗人笔下别有寄托。

C.本曲用语不凡,“炎氛”“热恼”意蕴丰富,“奋”“洗”精当传神。

D.诗人思接“千年画图”,又展望友人赴任后的潇湘图景,笔触灵动。

16.此曲结尾为“风动三湘,霜满重湖”,张孝祥也曾泛舟于重湖之上,写下《念奴

娇•过洞庭》。两篇作品的最后两句各自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王安石以澄江翠峰、残阳西风展现金陵黄昏秋景,

又以二'两句为画面增添明丽色彩。

(2)“民心所向”是推动历史进程的关键,在贾谊的《过秦论》中,「'描写了天

下百姓拥护陈涉起义,奋起反抗秦朝暴政的盛况。

⑶服饰在古典诗词中能够传递丰富的信息,或成为诗中人物身份的象征,或寄

寓诗人独特的情思,或体现时代的风尚,如:,Jo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工(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人事虽然寂寥一些,造化仍然多情如昔。

每年到十一月,西子湾的艳紫荆从不爽约,依然在斜坡的车道旁繁花―①一发,

秣葩衬着密叶,花是紫带着嫣红,叶则荷绿更深一层,色调配得十分典瘫,总

令我记忆深处回荡李商隐的情韵,觉得它想提醒我一些什么。此花正是香港的市

花,到了它的季节,不但高雄盛开,就连对海的香港和深圳,也―②―地锦绣满

树,令行人看热了眼。六龟附近的堤道,夹道两排紫荆树,车行其面,似乎在

检阅瑰丽的仪队。一开始以为这种惊喜的奇迹,当如—③转瞬即止,没想到

受宠若惊的凡眼转了好几瞬,那幻景仍未消失,竟然座持亍将近半公里才终于收

镜,让车中人回过神来。

要享受木棉花烘颊的艳遇,则得去高雄市立美术馆,或者开车上高速公路,去

楠梓的一段路上左顾右盼,观赏一番。倒是长廊夹峙的中庭,一排四株参天的菩

提,绿荫蔽天,老根盘地,心形的翠叶郁郁交映,迎风飘摇,令树下人感到造化

荫蔽的幸福。每年到了五月,满树的丛叶落尽,大约一星期就换上了新衣,绿

油油的春意焕发。

18.请在文中①横线处填入一个合适的字,②③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评点'是人们品析文章的常用方法。请从遣词、造句、修辞、风格中,任选两

个角度对第三自然段进行评点。(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H(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作为精神性药物,一①_,反而还使一大批人成为它的拥京。可乐、茶叶、咖啡、

药品、巧克力、各莪能量饮料,层出不穷的产品早已沁入我们的生活。

现代医学的蓬勃发展,让人们逐渐了解咖啡因的作用机制。原来,人的脑内中

枢有着专门负责反馈疲劳的腺昔与腺昔受体。当人体体能消耗殆尽,只有腺首与

腺昔受体结合,把身体的信息传递给大脑,—②并发出需要睡眠的信号。而

瘦小的咖啡因能轻松挤过脑血屏障,凭着和原符似的结构,鬼鬼祟祟地和腺昔

受体结合,腺昔的信息则无法传达给大脑,只能在一旁干着急。另外,咖啡因还

会通过更为复杂的神经机制提高多巴胺水平,让使用者感到才思敏捷、精神兴奋。

但人体的疲惫感只是被咖啡因遮蔽,实际上疲惫感还在累加,腺昔积累也越来越

多。待到咖啡因的功效过去,远超常量的腺首与腺昔受体结合,就会感到极度疲

惫,这便是“咖啡因崩溃”。不过还有更糟糕的:虽然咖啡因能缓解由于睡眠不足

导致的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但只对简单枯燥的加班工作有帮助。在需要更多判

断和思考的工作上,咖啡因已经无法掩盖睡眠不足带来的风险认知偏差。

所以说咖啡因对人的帮助其实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大,可以选择的话,③。

20.下列句子中的“原来”和文中的“原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大后天我就带着四凤回到我原来的地方。

B.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C.这里原来是一片沙漠,现在已经绿树成荫了。

D.可是,不到一个星期,生活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

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H《瀛洲思絮录(节选)》提到,“六坊”与“三院”好比躯与首的关

系,“失去‘三院‘,'六坊’中的丝织坊会织出长丝勒围自身;炼铁坊会锻出利剑戕

绝肉躯;盐工坊堆出的盐山也会把莱夷的三千童男童女腌制起来”。这是“我”对于

一个时代的忧思。这种忧思在物质日益丰富、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依然具有很

强的现实意义。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年沈阳市高中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一)

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工(本题共5小题,19分)

1.D

(A.迎春“性格大度,宽容下人”错,因为迎春懦弱。B.因果倒置。C.“都融入了百

姓日常生活”错。)

2.A

(B.以偏概全,非遗活动的蓬勃开展不仅与文旅部有关,还与非遗传承人以及整

个社会的参与有关。C.偷换概念,原文是“文化多样性……使人类有了更多的选择,

得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形成价值观”:表述绝对化,原文是“并因此成为各社区、

各民族、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一股主要推动力”。D.曲解文意,原文是“这些文化成

果显示着生活的五彩缤纷,惠及全社会”。)

3.D

(“旨在论证礼节的重要性”错,此例是为了彰显我国非遗的深厚底蕴和保护传承的

显著成就。)

4.(4分)

①精益求精(或:追求极致)。宋代花丝镶嵌作品,主要以精细化的小件首饰为主,

甚至以细若毛发的金丝,编成繁复的造型,再加以镶嵌装饰。(2分)

②不断创新。元代在原有工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手工捶操工艺,做出镂雕纹饰,

器物的轮廓与棱角更为明显。(或:当代国礼——花丝工艺“繁花”手包,以细密的

金丝勾勒出盛开的北京市花月季,是花丝镶嵌在当代造型艺术上的创新。)(2分)

(每点2分,概括1分,分析1分。先分析,后概括,亦可。如答“传承发扬”,分

析合理,1分。)

5.(6分)

⑴大批非遗传承人以及社会广泛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人群,大力推动了非遗在

当代生活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或: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人民,已经广

泛参与到非遗保护传承的工作中,可以视为非遗的创造者。)(2分)

(2)创造者也享用到了五彩缤纷的非遗成果:①(经济上)繁荣市场经济、促进文旅

融合、帮助农村脱贫致富,增加了居民收入。②(文化上)促进情感交融,增强文

化自信,有助于在世界范围促进文明交流互鉴。③(生活上)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成为当代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让百姓体验着更具美感的日常。(4分)

(答出对“创造者”的认识,2分;享用的非遗成果,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

4分。)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6.D

(我感到“恐惧与悲伤”,是因为挚友们“希求的不过是饲喂的精细,而不是奔向大

野的流畅"。)

7.C

(节选文本并未呈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语言"。)

8.(4分)

①用第一人称(或:有限视角)讲述故事。便于主人公“我”的讲述与倾诉,拉近与

读者的距离,使故事真实可信。

②通过心理活动自然展开情节。通过“我”的思索、回忆与联想与来讲述来到此岸

之后的生活,构建此岸生活的理想图景。(或:“按照心理时序叙事”“多用内心独

白叙事”“通过回忆联想讲述故事”“采用意识流的叙事方式”,分析合理,亦可给分。)

③在故事讲述中多次使用对比。此岸与彼岸不同的文化态度形成对此,“我”和“我”

的挚友对生存状态的不同理解形成对比,“我”和淳于林对“三院”的认识形成对比,

三千童男童女和“我”的儿子小林童的生活形成对比,这些都丰富了叙事内容,使

故事富有张力。

(每点2分,叙事特色1分,分析1分。答出两点即可。)

9.(6分)

①气魄胆识方面:“我”敢于欺骗自视甚高的“千古一帝”,虽东渡海外,但并未寻

找长生不老药,而是实现自己的抱负。

②文化理想方面:“我让彼地萎褪之花(文化之花)在此岸灿烂盛开“,“我”守护着思

想文化和各家学者,保卫着精神家园。

③治民抱负(或:教化百姓)方面:让三千童男童女受教于各学坊名士,学习七项

功课,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我”告诫自己千万不能做个“牧羊人”,而要谋求整

个族群的进步与发展,是自己与他人的共同解放、共享自由。(答出一个例子即

可)

④格局胸怀方面:“邑内一切有益之思、深邃之想,都不必忌讳,大可一一放言”,

“容聚各色学问”,让各家学派都有机会倡明主张。

(每点2分,概括1分,分析1分。答出三点即可。若有其他概括,如“志向”“行

为”“思想”“精神”等,分析合理,体现出角色之“大”,亦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BDG

11.C

(“徒”的意思不一致,原文的“徒”是“只,仅仅”的意思,成语中的“徒”是“白白地,

徒然”的意思。)

12.D

(吴国将领们并不赞同此时攻打蜀军。)

13.(8分)

⑴汉主没有听从,亲自统帅众多将领,从长江南岸攀爬高山越过山岭,在夷道

犹亭驻扎。(4分)

(“缘”,攀爬,“缘山截岭”译为“翻山越岭”也可给分,1分;“军”,驻扎,1分;“军

于夷道猿亭”,状语后置,1分。句意1分。)

(2)刘备是狡猾的敌人,经历的事情很多,他的军队刚集结的时候,思虑精密专

一,不可冒犯。(4分)

(“虏”,敌人或敌寇,1分;“尝”,经历,1分;“干”,冒犯、进犯或攻打,1分。

句意1分。)

14.(3分)

①陆逊知晓作战时机。汉军刚集结时,陆逊避其锋芒;当其疲惫时,陆逊果断进

攻。(围绕“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分析)

②陆逊坚持自己的作战主张,而君主没有干涉,他得以充分施展自己的军事才能。

(围绕“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分析)

③陆逊了解地形,善用地利。在刘备乘高守险时,不出兵攻打;而当敌人在草木

丛生、崎岖山道处安营时,采用火攻制胜。(围绕“此兵之利,地之助也”分析)

(须围绕材料二的相关内容,具体分析材料一中陆逊作战取胜的原因。答出一条,

1分;答出两条,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A

(本曲行文思路由实入虚,由送行时的雷雨天气写起,然后运用典故和想象抒发

情思。)

16.(6分)

①此曲“风动三湘,霜满熏湖”是说纯美的风教与高洁的节操遍及三湘(1分),想

象友人在三湘一带的政绩,是对友人的美好期待与祝愿(2分)。

②张词尾句是“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或准确解说原句)(1分),诗人与浩渺无

限的自然融合,物我两忘,抒发了内心平和豪迈、超越世俗宠辱得失的情怀(2

分)。

(解读刘曲最后两句1分,分析情感2分;写出或解说张词最后两句1分,分析

情感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

⑴彩舟云淡,星河鹭起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⑶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铁衣远戍辛勤久,玉

箸应啼别离后/新贴(帖)绣罗襦,双双金鹏鹃/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脚著谢公展,身登青云梯/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制芟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既替余以蕙鬟兮,又申之以揽葭/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朔气传金

柝,寒光照铁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

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也可给

分。)

(每句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第3题以下答案不给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羽

扇纶巾,谈笑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工(本题共2小题,7分)

18.(3分)

①竞/争/齐(“绽盛”‘‘迸'"‘簇'''勃''不给分)

②不约而同/争先恐后

③昙花一现/过眼烟云(过眼云烟)/电光石火(“白驹过隙”“海市蜃楼”“弹指之间”“电

光火石”不给分)

(每空1分,共3分。有错别字,不给分。)

19.(4分)

①用词用语,典雅而富有表现力。“烘颊的艳遇”“长廊夹峙”“郁郁交映”“造化荫

蔽”“春意焕发”等用词用语古朴传神,写活了笔下的对象,读后口齿生香。

(或“蔽”“盘”“夹峙”等动词使用精当,写活了笔下的对象,生动传神;或“郁郁交

映”“绿油油”等叠词突出对象特征,鲜活生动,读来朗朗上口。)

②妙用修辞,生动诗意。如“享受木棉花烘颊的艳遇”,运用拟人,写出了木棉花

怒放的风姿(或五月的菩提树“换上了新衣”,运用拟人与比喻,写出了五月菩提树

的生机焕发;或“绿荫蔽天,老根盘地”,运用对偶,典雅整饬;或“参天的菩提”“绿

荫蔽天”,运用夸张,写出了菩提树的高大茂密)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③多用短句,明快隽永。“观赏一番”“绿荫蔽天”“老根盘地”等短句简洁明快,让人

回味无穷。

④语言风格典雅诗意,生动明快。多用四字词,古朴典雅;妙用拟人、比喻等修

辞,生动传神;短句明快隽永,让人回味。

(每点2分,概括1分,分析1分。答出两点,分析合理即可。)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3小题,13分)

20.B

(B项和题干中的“原来”是副词,表示发现真实情况。A项和D项的“原来”是形容

词,指起初的,没有经过改变的。C项的“原来”是名词,指开始的时候,从前。)

21.(6分)

①咖啡因不但没被排斥(抵制/远离/厌弃/冷落/摒弃)

②大脑才能感受到疲劳(疲惫)

③还是睡一觉(休息一下)吧

(每句2分,字数超出,酌情扣分。第3个空,“尽量少摄入咖啡因"之类答案;1

分。)

22.(4分)

咖啡因虽然能缓解睡眠不足导致的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但只对简单枯燥的加班

工作有帮助。

(“虽然咖啡因••…•”语序不当,改为“咖啡因虽然••…•”:"由于……导致”句式杂糅,删

去“由于”。每处2分,共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口《瀛洲思絮录(节选)》提到,“六坊”与“三院”好比躯与首的关

系,“失去‘三院‘,'六坊’中的丝织坊会织出长丝勒围自身;炼铁坊会锻出利剑戕

绝肉躯;盐工坊堆出的盐山也会把莱夷的三千童男童女腌制起来”。这是“我”对于

一个时代的忧思。这种忧思在物质日益丰富、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依然具有很

强的现实意义。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参考立意】

①以思想之“首”,束物质之“躯”

让思想的光芒照进飞驰的世界

让人文思想(精神)丰盈物质人生

让文化(思想)给物质以温度

物质也丰富,精神更丰盈

建设精神世界,引领物质生活

让思想光芒温暖技术世界

让技术在思想的引领下惠泽世界

追求技术发展,更要精神引领

②远离物质至上,守住道德底线

绘道德底色,展发展宏图

让法制为技术发展护航

【评分标准】

评分细则

1.第一档(54-60分):立意深刻且鲜明,对“六坊”“三院”有深刻的解读,对二者的

关系有精准的分析(如上述参考立意),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论证精彩,语言晓

畅优美。

2.第二档(48-53分):立意正确且鲜明,对“六坊”“三院”有较深刻的解读,对二者

的关系有准确的分析(如上述参考立意),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语言晓畅。

3.第三档(45-47分):立意正确,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