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林泉高致》_第1页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林泉高致》_第2页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林泉高致》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林泉高致》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林泉高致》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林泉高致》

宋郭熙撰,其子郭思纂,成书于1117年,书凡六篇。有人认为,前四篇为郭熙作,后两篇为郭思作。这是继宗炳、荆浩之后,古典画论中又一篇重要的论山水画的著作。

郭熙对山水画的社会意义作了论述。他认为,山水画的产生是为了满足士大夫阶级的“林泉之志”,可使贵族文人在作官之余起到“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快人意”的消遣作用。这种观点反映了宋代山水画发展的实际情况,是有很大代表性的。郭熙指出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特征:“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宋代山水画的实际情况恰恰反映了士大夫追求这种“可居可游”的审美理想。

郭熙对于观察自然景物的态度与方法的论述,是他的重要贡献。他强调画家应对自然山川直接观察,标榜“身即山川而取之”,认为自然景物是随着时间、条件和观察角度而有不同变化的。他说:“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形状,可得不悉乎?山,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又如此,所谓四时之景不同也。山,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阴晴看又如此,所谓朝暮之变态不同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可得不究也。”他还提出:“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这是荆浩提出的“气质俱胜”的具体化。郭熙观察自然是饱含着主观情思的,所以他说:“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这种情景交融,是中国山水画所追求的审美境界。郭熙在谈山水画的创作时,指出:“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但是他又指出:“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所以应“取之精粹”,进行典型概括,否则“一概画之,版图何异”。因而他对山水画的创作总结了四条要求,即:“所养欲扩充”,“所览欲淳熟”,“所经欲众多”,“所取欲精粹”。这是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的。

郭熙还就山水画的布局与艺术意境的联系,发表了不少重要意见。如他说:“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