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吉林省高三年级上册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24届吉林省高三年级上册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24届吉林省高三年级上册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24届吉林省高三年级上册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24届吉林省高三年级上册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

历史科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良渚古城遗址中(约4500年前)包含的5片墓地,可从丧葬制度与随葬品的数量、器

物与材质等方面划分出至少4种以上的等级高级、较高级、中级、低级。基于不同社

会身份的人物在丧葬时的用玉制度或玉器配制待遇的不同,由此形成了分等级墓地的现

象。此现象揭示了

A.长江流域农业经济的发达B.已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

C.玉制器皿已得到普遍使用D.开始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2.《韩非子•说疑》载“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

也。”其旨在

A.强调五帝间权利的转移B.否定关于禅让制的传说

C.强调君主应加强集权,防范臣下D.说明权利斗争异常激烈

3.秦并天下后,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整合“诸夏”,推动六国故民“秦人化”,力图塑造新

“秦人”认同。这一举措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秦法与六国旧俗的冲突,以及秦帝国塑造

认同方式的强硬,激起了六国故民的故国之思和反秦情绪最终造成秦帝国的崩溃和新

“秦人”认同的瓦解。据此可知,秦帝国崩溃是由于

A.暴政引发B.法律严酷C.乱用民力D.缺少文化认同

4.历代帝王、达官贵人和民间收藏家十分重视收藏各种器物、字画、书籍等,针对古代器

物进行分类、著录。由于北宋统治者奖励经学,提倡恢复礼制,出现了对古物的收集、

整理和研究的热潮墨拓术及印刷术的发展,为金石文字流传提供了条件。金石学逐渐

产生,其产生对史学研究

A.其遗留的实物史料高度可信B.有助于全面真实了解北宋历史

C.史学价值需与其它史料相佐证D.借助印刷术技术成果,真实可信

5.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重要方法之一,表中诗人诗句反映了唐宋时期民族关系

时期诗句出处

①“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本国》

唐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

②“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旅。”

作》

③“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

陆游《诉衷情》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④“歌酒长春不夜,金翠照罗绮,笑语盈

曹组《声声慢》

盈。陆海人山辐麟,万国欢声。”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6.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

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植花卉,被誉为“花乡”;苏州、杭

州以丝织业闻名全国;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材料表明

A.赋税苛重影响经济发展B.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D.生产呈现专门化趋势

7.1843年签订的《虎门条约》规定,如果中国政府对其他各国有权利让与,“亦应准英人

一体均沾,用示平允”。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也有同样规定。这是一条

损害中国主权特别严重的条款。此条款应为

A.协定关税B.片面最惠国待遇

C.领事裁判权D.投资设厂

8.1895年4月23日,俄主动联合德、法向日本政府发出通知:“今日本国割占辽东,既

有危害中国之首都(北京)之虞,也让朝鲜国之独立有名无实,有碍维持远东之和平,

故今劝谕贵国确认放弃占领辽东半岛。”其出发点

A.力图维护国际公平与正义B.加强俄德法的联合

C.示好清政府以获取更多特权D.获取更多的在华权益

9.下图为国共双方兵力增减对比图表,从战略态势上看,人民解放军即将进入

A.战略防御B.战略相持C.战略反攻D.战略决战

10.新中国成立后,党内一部分干部中存在要挤垮私营工商业的错误倾向,致使私营工商业

出现商品滞销、资金周转不灵、营业亏损等困难,关店歇业逐渐增多。毛泽东同志针对

错误的思想观念,进行了及时的教育、批判和纠正。毛泽东采取保护私营工商业措施,

旨在

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B.稳定物价和土地改革

C.恢复经济巩固政权D.实施社会主义改造任务

11.欧洲中世纪初,王权软弱,权力分散而基督教占有大量土地和庄园,是西欧最大封建

主,教权高于王权;中世纪后期,王权逐渐强大,王权逐渐高于教权。此变化根源于

A.城市工商业的发展B.城市的兴起与自治

C.大学的广泛建立D.教会势力的衰落

12.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相关统计,此表反映出近代人口迁移特点。正确的是

时间1500〜1850年1850—1945年

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

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

人口迁移数量

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据郭沧萍《世界人口》编制

①人口迁移的规模更大,时间更长②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迁移

③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④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13.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指出,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

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但如果亚洲的社会状态没有一个根

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实现自己的使命?如果不能,那么,不管英国犯下多少罪行,它

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马克思意在说明

A.殖民主义者犯下的罪行B.客观上传播了先进技术和思想

C.资本主义侵略扩张本性D.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双重使命”

14.美国和拉美都曾经是欧洲的殖民地,独立后由于发展程度不同,美国与拉美文化的多样

性呈现出各自不同特点。下列属于美国和拉美文化相同特点的是

①多源,混血社会②呈现出民主与法治特征

③文化融合,具有多元性④以欧洲文化为主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15.列宁在《论坚强的革命政权》一文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其至几十

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但在有战争的情况下,这在客观上就不可能了。这时,

要么是灭亡,要么是进行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列宁意在强调

A.革命发生的必然性B.革命发生的偶然性

C.沙皇统治的残酷性D.一战的巨大影响

16.下表是20世纪中后期世界大事年表,从表中可以得出

时间大事时间大事

1945年联合国成立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

1952年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召开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2001年美国打着“反恐”旗号入侵阿富汗

1961年不结盟运动形成2023年巴以冲突爆发

A.联合国维护了世界和平

B.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并不安宁

C.世界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D.各国积极参与区域集团化以促进经济交流与合作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唐立国之初即改郡为州。贞观元年,鉴于州地域太小,数显过多,便设“道”,全国分

十道,每道派出采访使,为代表中央的具有督抚监察职能的官员,后增至十五道。景云二年,

唐政府正式置节度使,集军、政、财、监察权于一身……特别是边境藩镇,拥兵自重,威专

一方。由此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平定后,唐朝出现落镇割据。黄巢起义之后,唐朝彻

底失去了对藩镇的控制,已经名存实亡。

材料二

宋代地方行政组织分路、州、县三级,同时另有府、军、监等机构。宋仁宗时全国有州

府、军、监一级政区二百二十二个。《宋史•职官志》说“宋初革五季(五代)之患,诏各

镇节度会于京师,赐第(宅)以留之。分命文臣出守列郡”。宋还在行政首长之外又增设“通

判”一职。规定凡州府文件,必须经通判连署之后方能有效。宋还在州一级设“监当”一职,

制衡知州或知府的财政权。宋代的这些政治措施,虽然能防范地方造反或违抗中央,但其弊

端也很明显,便是造成内重外轻。

——以上材料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1)根据材料,简析从唐到宋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趋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两代地方行政区划设置产生的不同结果及对现代

治国理政的启示。(9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793年6月,雅各宾派上台的第二天,国民大会颁布了第一道土地法令,它规定已经

没收的逃亡的贵族土地及王室、教会的土地,均分成小块卖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允许他们

在十年内分期付款;使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得到迅速发展,小农经济在法国国民经济生活中

占有很大比重。大革命后,由于小土地经营占绝对优势,其内部缺少活力,也不具备开放性,

只能在封闭的传统农业生产范围内徘徊。尽管法国大革命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但农村并没

有出现资本主义农业的长足发展的局面,而是进入了一个漫长的向资本主义农业演变的过程。

——摘编自夏洪亮《论雅各宾派土地政策的得与失》

材料二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的弊端逐渐显现。

为了解决新时代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新问题,中共及时调整了农村土地政策。党的十八届三中

全会强调,鼓励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鼓励

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2014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要求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实现所有权、

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三权分置”农村土地政策的确立,

是我们党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实际和我国具体国情对农村土地政策的又一伟大探索。

——摘编自周超《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法两国土地政策调整的不同方面。(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21世纪初土地政策调整的重大意义。(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修昔底德陷阱”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提出,此说法源自古希腊历

史学家修昔底德”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

造成的恐惧”。格雷厄姆•艾利森用这个概念来说明,一个新兴大国必然会挑战守成大国的

地位,而守成大国也必然会采取措施进行遏制和打压,两者的冲突甚至战争在所难免。

材料反映了美国学者对当今世界战争与冲突的看法,对此看法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

质疑、反驳、修改皆可),并结合中国现代史史实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

表述清晰)(12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在苏格拉底看来,雅典民主制极容易在一种盲目激情引导下作出种种错误的决策,以致

把它变成了某种天然合理、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整个中世纪的西欧在国家政治方面基本

上是没有民主可言,但来自古罗马文明和日耳曼原始文化的许多民主因素仍保持着活力。更

重要的是,西欧正静悄悄的发生了一些意义深远的事变——个人和民族两个层面上的自由意

识的觉醒,就是由这些事变促成的。

材料二

在“光荣革命”的酝酿时期,洛克的政治思想通过《政府论》下篇的法文译本而广为传

播,从而“为欧洲的立宪语言创造了前提条件“。他同意霍布斯关于人生而平等,国家起源

于社会契约的观点,但他不同意霍氏关于人们在订约建国时放弃了自己的全部自然权利的看

法。他“不仅完全从权利和自然权利的角度来为反抗的合法性做辩护,而且进一步把反抗的

权利赋予‘全体人民’,甚至将其赋予'任何单独的人',但为了保障个人的各项自由权利,

这种主权应当受到一些必要的限制,如何限制?首先人民的革命权,其次必须对主权进行分

割”。此外洛克还提出了“多数原则”,政府可以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管理国家。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克强《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洛克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洛克“为欧洲的立宪语言创造了前提条件”的史实

依据。并对其政治思想作以简要评价。(8分)

2024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

历史科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

题目要求。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

答案BCDCCDBDDCACBCDB

1.B【解析】材料描述墓地随葬品的不同,形成分等级墓地的现象,即高级、较高级、中

级、低级,可见社会已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故选B项;原始社会农业经济虽已出现,

但是还比较落后,排除A项;C项中的“普遍”表述过于绝对,且没有揭示材料主旨,

排除C项;D项说的是分封制,故排除。

2.C【解析】此题为“目的”类选题,韩非将尧、舜、禹以及商汤、武王权力的转移描绘

成激烈斗争的结果,结合韩非所处的时代、法家的身份及主张,故选C项:A、D反映

的是材料现象,不是目的,故排除;B项也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

3.D【解析】秦统一后,通过推动六国故民“秦人化”,力图塑造新“秦人”认同的措施,

来维护政权的稳定,但激起六国故民的故国之思和反秦情绪,,是“秦人化”的失败,

故选D;A、B、C也是秦灭亡的原因,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4.C【解析】宋代金石学产生保留一些史料,其真伪性也有待评估,需借助其它史料佐证,

故选C项,排除A项;资料对北宋历史的了解有一定作用,“全面真实”过于绝对。排

除B项;借助印刷术技术成果,不一定真实可信,排除D项。

5.C【解析】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本国》和陆游《诉衷情》分别描述的是唐代东北就鞫

族、南宋的女真族,故选C项;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描写大唐盛世景象

的对外关系,排除A和B项;曹组《声声慢》描写北宋的社会繁荣,没能体现民族关

系,排除D项。

6.D【解析】材料叙述明清各地城市生产经营不同物产而闻名全国,现专业化地域化趋势,

故选D项;赋税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材料的经济现象无法证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出现在鸦片战争后。故排除B;明清经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经济

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故排除C。

7.B【解析】此题是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能力,中国政府给于第三国有关权利,英人也同

样享有,故选B项;排除其它选项。

8.D【解析】沙俄不满足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占有大量领土,梦想扩大领土扩张,占据整个

东北,而日本割占辽东半岛,阻碍对东北扩张计划,故联合法、德施压,故选D项;

沙俄窥视中国领土,无法体现公平、正义,排除A;B项是材料中的现象,故排除B;

“示好”不符合侵略者的本性,排除C项。

9.D【解析】此题是对解放战争过程的考查,结合1948年敌我兵力变化可知,解放军虽

然兵力还处于弱势,但决战时机成熟,故选D项1946年至1947年是防御阶段,排除

A;解放战争没有相持阶段,排除B项;1947年开始战略反攻,排除C项。

10.C【解析】私营工商业主要集中轻工业领域,它的生产有利于满足日常生活品的供应,

既有利于稳定社会,又能帮助国家度过经济困难,故选c项;抗美援朝、稳定物价和

土地改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B项;材料与社会主义改造无关,排除D项。

11.A【解析】欧洲封建社会的两大政治力量:一为教权,另一个为王权,其演变进程:初

期相互利用扶持阶段,中期王权教权对抗、教权极盛阶段,13世纪王权加强、教权衰

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是其根本原因,故选A项;城市的兴起与自治与教会势力的衰

落是原因,但不是其根本原因,排除B、D;大学的广泛建立与城市的兴起与自治有关,

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12.C【解析】从时间和人口迁移数量两项可知时间跨度大,迁移数量多,①正确,从迁出

地和迁入地两项判断出③正确,故选C项;非洲是落后地区,属于欠发达地区,②错

误,排除A、B项;美洲有美国等国家不属于发展中国家,欧洲属于发达国家④错误,

排除D项。

13.B【解析】材料指出英国对印度的侵略,一方面掠夺巨额的财富,另一方面客观的改变

了印度,有利于其发展,有双重作用,但材料强调的是客观的积极作用而不是灾难,

故B项正确,排除A项;资本主义本性是扩张侵略,排除C项;双重作用不符合材料

主旨,排除D项。

14.C【解析】无论美国还是拉美的文化,都具有印地安人、欧洲移民、非洲等文化的影响,③

正确,美国文化以英国文化为主,拉美以西班牙和葡萄牙为主,都属于欧洲文化,④正

确,故选C项;美国多源,但不是混血社会,故①错误,排除A项;美国建立民主共

和国,而拉美独立后大多都是独裁专制,②错误,排除B、D项。

15.D【解析】一战给相对落后的俄国带来了巨大灾难,激化了各种矛盾,加速了革命的爆

发,故选D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无法调节,才能体现必然性,排除A项,俄

国革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沙皇残酷统治材料没有体现,

排除C项。

16.B【解析】从材料中“联合国成立、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召开、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等大

事中可以得知世界各国人民关注发展、极力维护和平,也就说明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

时代的主题;”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反恐”旗号入侵阿富汗、巴以冲突爆

发”等事件中得知世界并不安宁,B项正确;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当前世界还有动

荡,所以并不能说明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无法体现世界全球化趋势加强,排除A、C

项;材料内容也不能体现区域集团化的影响,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5分)

(1)变化趋势:由地方专权到分权制约;

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所辖范围逐渐缩小,数量却逐渐增多;

地方逐渐实行多层次管理;

地方管理模式在继承中有所创新。(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唐:酿成“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形成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国家分裂局面。(2分)

宋:加强了中央集权;

地方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

导致宋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处于弱势;

引起北宋中期社会改革;

社会阶级矛盾尖锐。(中央集权1分,其余要点答三点3分,共计4分)

启示:坚决维护国家统一,防止国家分裂;

充分发挥地方政权建设的积极性;

地方自主和国家统一治理相结合;

加强执政党建设。(3分,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解析】

(1)此间难度系数较大,同时还应注意答题形式。唐”集军、政、财、监察权于节度

使一身”,宋“分命文臣出守列郡”,增设“通判”一职,规定,凡州府文件,必

须经通判连署之后方能有效。设“监当”一职,制衡知州或知府的财政权。得出

唐到宋从地方专权到分权制约;唐初设“道。后增至十五道,“宋全国有州、府、

军、监一级政区二百二十二个”概括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所辖范围逐渐缩小,数

量却逐渐增多;据材料“唐立国之初即改郡为州。贞观元年,便设“道”全国分

十道,”“宋代地方行政组织分路、州、县三级,另有府、军、监等地方机构。”得

出地方逐渐实行多层次管理;地方管理模式在继承中有所创新。

(2)说明唐宋两代地方行政区划设置产生的不同结果:唐:“特别是边境藩镇,拥兵自

重,威专一方。可得出酿成“安史之乱”,唐由盛转衰。“黄巢起义之后,唐朝已

经名存实亡。”联系所学得出形成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据材料

“宋代的这些政治措施,虽然能防范地方造反或违抗中央,但其弊端很明显,便

是造成内重外轻。”结合所学可得出加强中央集权,行政效率低下,机构臃肿;与

周边少数民族关系处于弱势;以及社会改革、阶级矛盾尖锐等结论。启示可从中

央和地方关系、官僚机构及队伍建设入手考虑。

18.(12分)

(1)不同:法国:摧毁封建土地制度,维护大革命成果;中国: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力,

实现农业现代化;

法国:落后小农经济得到充分、长期发展;中国:向农业的规模化、集约

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法国:由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向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中国:坚持农村土地

集体所有制前提;

法国:农业经营形式单一;中国:农业经营形式多样化;

法国:农业经济发展缓慢;中国:农业经济迅速发展。(6分,答出3个方面

即可)

(2)意义:极大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科技化和现代化;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6分,答出3点即可)

【解析】

(1)比较不同,可以从两国土地政策调整的目的、方向、土地所有制形式、经营形式、

发展速度等考虑不同点。此间难度较大,学生需要对材料进行概括,在此基础上

进行比较,找到比较点。

(2)意义可根据“我们党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实际和我国具体国情对农村土地

政策的又一伟大探索。”的提示得出极大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维护了广大农民

的切身利益。依据“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可得出促进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据“鼓励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

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可以得出有利于农业

生产的规模化、科技化和现代化;联系知识也可得出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

城乡共同富裕。这一要点对学生难度较大。

19.(12分)

示例:

我反对美国学者关于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两者冲突甚至战争不可避免的谬论。外

国对于中国的崛起会影响和威胁到其本国的利益。这种自陷“修昔底德陷阱”的心

态,是绝对荒谬的。(2分)

首先,强国崛起只能追求霸权主义的主张并不适用于中国,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

“和而不同”的理念深刻影响着现代中国外交。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

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积极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万隆

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