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T-93-2008港口装卸机械电气设备安装及检测规范_第1页
JT-T-93-2008港口装卸机械电气设备安装及检测规范_第2页
JT-T-93-2008港口装卸机械电气设备安装及检测规范_第3页
JT-T-93-2008港口装卸机械电气设备安装及检测规范_第4页
JT-T-93-2008港口装卸机械电气设备安装及检测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案号港口装卸机械电气设备安装及检测规范2008-04-03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发布I前言 Ⅲ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安装与检测环境条件 25安装与检测的基本要求 26电机的安装与检测 47变压器的安装与检测 7 89联合操纵台的安装与检测 11集电器的安装与检测 12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安装与检测 13变频器的安装与检测 14照明设备的安装与检测 17安全保护装置的安装与检测 18电气设备工频耐压绝缘强度试验 20Ⅲ本标准与JT/T93—1994主要技术差异如1港口装卸机械电气设备安装及检测规范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所有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GB/T3797电气控制设备GB/T4025人—机界面标志标识的基本和安全规则指示器和操作器的编码规则(GB/T4025—GB/T4942.1旋转电机整体结构的防护等级(IP代码)分级(GB/T4942.1—2006,IEC60034-GB7947人机界面标志标识的基本和安全规则导体的颜色或数字标识(GB7947—2006,IECGB/T11022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标准的共同技术要求(GB/T11022—1999,eqyIEC60694:GBJ147电气装置安装工程高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5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7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旋转电机施工及验收规范JT/T557港口装卸区域照明照度及测量方法JT/T622港口装卸机械电气安全规程3.1.1海拔高度不超过1000m。23.1.2周围环境温度为-20~+45℃;最大相对湿度不大于95%,可有凝露。3.1.3安装部件的最高振动条件为5~13Hz时,振动加速度为10m/s²。3.1.4现场的污染不得高于污染等级3的规定。污染等级如表1所示。3.2.1海拔高度超过1000m。3.2.2环境温度为-5~+45℃;最大相对湿度不大于95%,可有凝露。3.2.3现场的污染不得高于污染等级3的规定。污染等级如表1所示。12一般情况仅有非导电性污染,偶然产生凝露时有3有导电性污染,包括因凝露而使干燥的非导电性4a)安装方位:安装面相对垂直平面的倾斜角α及安装中心线相对于铅垂线偏转角θ应满足产品的3I多为特殊设备的部件,如低压电子逻辑系Ⅱ负载水平级等Ⅲ安装在配电箱中与配电干线直接相连的电电源水平级电源进线处的电器表3电器的安装类别IⅡⅢ √√√断路器√√√√√√√隔离器、开关、隔离开关及熔断器组合开关√√√√√√和G型安装轨。5.1.2装卸机械低压电气设备的安装应符合GB/T3797、GB/T3811、C4b)消除静电耦合干扰宜采用静电屏蔽。d)消除导电感应干扰宜采用单独电源向电c)电气设备中连接导线的颜色应符合GB7947的有关规定;e)电气设备中的连接导线的端头应设有清晰而耐久的永久性标记,该标记应与设备接线图及原理5.2.1仪器、仪表精度应不低于0.5级(兆欧表、5.2.2仪器、仪表的选用应使所测量值在30%~95%仪器、仪表量程范围内。g)电机的绝缘电阻值应满足JT/T622相关要求。6.1.6电机引线长度应有一定余量,按接线图编号正确连接,无接线端子的电机附件应加装过渡接线盒。56.2电机的检测方法与技术要求6.2.1交流异步电动机b)测量用兆欧表电压等级按表4选用;电动机额定电压(V)兆欧表电压等级(V)500以下e)绝缘电阻值应不低于下述规定。c)电阻值应采用3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三相绕组之间直流电阻的偏差不应超过三相平均值b)电源电压与额定电压偏差不超过±10%,电源频率与额定频率偏差不超过±2%,三相电源电压不平衡度不超过±2%;d)装卸机械各机构分别以额定速度正反向全程运转3次(或3个周期),以3次的算术平均值作为a)装卸机械带额定负载;6围为±10%;3%以内。76.2.4直流发电机6.2.4.1绕组对机壳及绕组间绝缘电阻的测量方法按照6.2.1.1规定。b)调整输出电压到额定值,允许偏差±1%。c)将负载调整到发电机额定值的20%。d)在考虑了原动机调速特性的情况下,将发电机负载从20%额定负载增加到100%额定负载,再由100%额定负载逐渐减到20%额定负载时,其任意一点的电压偏差应在额定电压的4%以内。6.2.4.3温升测量方法参照6.2.2.3规定。。7变压器的安装与检测7.1变压器的安装7.1.2电力变压器容量在300kV·A及以上时,应按设计要求留有检修通道至少有一侧不少于600mm,7.2变压器的检测与技术要求7.2.1电压调整率的测量a)额定容量10~50kV·A,不超过额定容量±5%;b)额定容量大于50~1000kV·A,不超过额定容量±6%。7.2.2初级电压调整分接头8优先选用的分接头范围是±5%,每级5%。98.1.2.6带有电磁机构的电器元件应用防松垫圈紧固,陶瓷质电器元件应加装绝缘橡胶或胶木垫紧8.1.3.2控制回路导线的敷设,不应妨碍电器元件的拆装。柜(箱)内连线及相互间的连线都应通过线夹间距不大于100mm,转角处前后各扎一只线夹。8.1.3.5低压控制柜(箱)对外连线应通过接线端子板。组合式控制柜柜与柜之间连线,同一柜内不b)二次回路大于或等于1MQ。8.2.1高压开关柜8.2.1.5开关柜内电器之间及它们与裸露导电部件之间电气间隙应满足表5要求。额定电压值(V)电气间隙(mm)8.2.1.6一次回路用2500伏兆欧表,二次回路用500伏兆欧表分别测量一次、二次回路绝缘电阻值,一次回路应不小于10MQ,二次回应不小于2MQ。8.2.2低压控制柜(箱)d)低压控制柜(箱)内照明装置的照度应不低于50Lx。环境湿度大的场合,低压控制柜内应设防潮8.2.2.3控制柜(箱)中的交、直流母线及其分支其不同相(或极)的裸露载流部分与未绝缘的金属体之间的气隙和爬电距离应符合表6的要求。额定工作电压(V)电气间隙(mm)爬电距离(mm)动力动力照明8.2.2.4控制柜的电气保护用于电气传动的控制柜应设置的保护环节及根据具体方案须增加的保护环节如表7所列。失压保护√短路保护(至少一级)√电机过载保护√紧急停车保护√限位保护√√电机过电流保护√电机超速保护√直流电机失磁保护√电源缺相保护√电源相序保护√电源漏电保护√√电气联锁保护√9.1联合操纵台安装9.1.4所有仪表应调零。额定工作电压(V)额定工作电流(A)55a)联合操纵台的连接导线应为铜芯多股绝缘软线,其截面积一般应不小于1.5mm²,弱电线路应不9.2.3联合操纵台上电器之间及它们与裸露导电部件之间的电气间隙应大于12mm,爬电距离应大于9.2.7联合操纵台的绝缘电阻应满足下述要求:——一次回路大于或等于2MΩ;10.1.2电阻器重叠安装不应超过4箱,超过4箱应采用支架固定,但最多不应超过6箱,超过6箱应计值与实测值允许误差为±10%。10.2.2.2电阻表面温度测量:装卸机械在额定负载下连续工作满2h,停机后立即用点温计测量电阻片表面温度。采用新康铜的电阻片温度应不大于250℃,采用铁路铝的电阻片温度应不大于300℃。a)滑环表面光滑、无毛刺、无黑斑、无油污,整个集电环表面的砂眼(直径小于1mm,深度小于绝缘不低于B级。接至滑环的电缆线应不触及集电器任何旋转部位,不应磨损绝缘,且不影响集电器的正常旋转。集电器额定电压(V)选用兆欧表(V)绝缘电阻值(MQ)11.2.2碳刷压力测量11.2.3碳刷接触面测量碳刷与铜环的接触面应占碳刷有效接触的80%以上。b)所用导线的截面应按表10中所列的规格选取;线径(mm)线径(mm)电源线≥2.0(绞线)输入端线输出端线12.2.1一般情况下,控制器及其各单元间的间距应不小于50mm;控制器与其他设备的间距应不小于100mm;控制器与动力设备或动力线的间距应不小于200mm。12.2.2控制器专用地线的接地电阻应小于102。13.2.4变频器的接地端接触电阻应小于0.12。14.1.1照明设备的安装位置应考虑发挥其最佳照明效果。成组排列的照明设施应做到整齐、均匀,14.1.2各类灯具的定位要求应符合表11的要求。表11各类灯具的定位要求司机室吸顶照明灯固定固定固定,可调角度高度视环境定,离地1900mm以下要有防碰措施固定150mm,接线盒视环境定装置的供电电压不超过220V,安全照明和携带式移动照明装置的供电电压不超过36V。或断路器控制,低压侧均应可靠接地。除单一的24V以下蓄电池供电的系统外,严禁用接地线或金属及其属具的金属外壳应有接地螺栓,并可靠连接。14.1.6交流单相220V照明供电的总电源应装漏电保护装置。14.1.7照明线路敷设的要求如下:a)照明线采用多股单芯铜线时,截面不小于1.5mm²;采用多股多芯线时,截面不小于1.0mm²;b)不同电压等级及交、直流电源照明导线穿管时应分开;c)室内线路应敷设于线槽或金属管中,确因敷设困难或有相对移动的导线可采用金属软管敷设;d)电缆可直接敷设,但有机械损伤、化学腐蚀或油污浸蚀场合e)线路敷设用的各种金属构件、金属管均应作防腐处理,一般为3层f)线路不允许在发热体表面敷设,因安装条件受限,沿发热体近距离敷设时,应采用隔热措施,且导线与发热体间最小净距应符合表12要求;g)导线的连接及分支处应设置接线盒或分支器,室外应采用防水型,线孔应有护套并装填防水密封h)所有敷设导线的两端应有与安装图一致的永久性编号。表12敷设导线与发热体间的最小净距导线与发热体间最小净距(mm)14.2照明设备的检测与技术要求14.2.1装卸机械各照明场所的照度值及测试点高度、测试点布置如表13所示。表13照明场所的照度值及测试点高度,测试点布置照度值Lx司机室在操纵台上,按0.1m×0.2m网格布点机房电气室距地面0.5m,按0.5m×0.5m网格布点距地0.15m,在走道中心线上相距1m布点14.2.2照明系统的供电电源应单独设置,电气上应与主电路隔离。14.2.3照明系统应设备短路保护装置和过载保护装置。14.2.4照明导线的线间及对地的绝缘电阻应大于0.5MΩ。14.2.5应在机房、控制室、走道等位置设应急照明装置。15.1电气设备进线的敷设与安装15.1.1引入电气设备电缆的敷设和安装应符合GB50168有关条款的要求,并满足设计要求。15.1.2电缆敷设的基本原则15.1.2.1敷设走向选择:b)电缆应尽可能沿结构边缘和不影响结构强度与美观的部位敷设。c)电缆敷设部位应满足既不妨碍人行通道畅通又使人易于接近的条件。d)敷设于可能受到非正常损伤部位的电缆应采取保护措施。有机械损伤、化学腐蚀或油污浸入的d)重叠敷设原则上不超过3层,大直径电缆安放在下层,电缆束宽度小于200mm,宽高比不超过表14所示;f)低压动力电缆、控制电缆平行敷设时,最小间距不小于10cm;交叉敷设时,最小间距不小于绝缘层外护层电缆外径D(mm)最小弯曲半径(mm)c)穿线管弯曲半径不应小于所穿电缆的允许弯曲半径,凡外径大于63mm的穿线管其内弯曲半径d)电缆总截面积与所穿线管内径的截面积之比不大于40%;15.1.6电线电缆的敷设a)动力回路不小于2.5mm²;b)照明及控制回路不小于1.5mm²;c)检测及通信回路不小于1.0mm²;d)其他场合在确认安全可靠的情况下不做规定。15.1.6.4导线的连接和分支点应设接15.1.6.5固定敷设的电缆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5倍的电缆直径,移动敷设的电缆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8倍的电缆直径。a)动力线路中,主控制屏输出端到最后一个受电器输入端之间的线路压b)控制线路中,控制变压器输出端到最后一个受电器的输入端之间的线路压降,当控制电压在110V以上时,应小于5%额定电压;当控制c)照明线路中,变压器副边输出端到最远一个受电器输入端之间的线路电压降应小于10%的额定d)24V以及以下线路中,电源输出端到一个受电器输入端之间的线路电压降应小于10%的额定15.2.2供电馈线15.2.2.3电缆的导向轮半径应不小于电缆直径的10倍。电力电缆种类额定电压(kV)试验电压(V)绝缘电阻值(M2)塑料电力电缆b)电力电缆的绝缘电阻在使用2500V兆欧表测量1min时最低允许值如表16所额定电压值(kV)绝缘电阻值(MΩ)额定电压值(kV)绝缘电阻值(MQ)226633c)电力电缆相位及标色与电网一致,要求A相为座间良好接触时,应另接地线。接地铜导线截面Q与相关载流体截面积S应符合JT/T622要求。16.1.2.4装卸机械不带电金属任何一点到电网中性点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0。16.1.2.6接地干线采用钢材时,导体截面应符合热稳定性和机械强度的要求,最小截面(直径或厚度)要求如表17所示。室内干线室外干线圆钢直径(mm)68扁钢截面(mm²)厚度(mm)34角钢厚度(mm)216.1.2.7严禁用接地线作载流零线,也不应用金属管外层、金属网、电缆保护层作接地线。a)铜裸导线截面不小于4mm²;b)多股铜芯绝缘导线截面不小于2.5mm²。16.1.2.9司机室与机械本体用螺栓连接时,二者间接地线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