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学案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1页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学案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2页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学案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3页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学案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4页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学案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古时期的亚洲【课程标准】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认识这一时期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重点难点】1、重点:认识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对的政治、文化发展特点;2、难点:理解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样;理解东西文化相互交流借鉴的意义。【主干知识】一、阿拉伯帝国1、建立(1)7世纪初,默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2)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3)632年,穆罕默德去世,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4)7世纪中期起,大规模对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5)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2、鼎盛(1)政治: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其中以掌管财务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2)经济:①商品经济: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②转运贸易:阿拉伯商人在东亚、西欧、非洲等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③城市发达:帝国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3、文化(1)继承被征服地区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2)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1、帝国的建立(1)13世纪,奥斯曼人在两河流域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2)14世纪中期,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3)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定位帝国首都。(4)16世纪后期,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2、帝国的统治(1)政治(阿拉伯政体的继承者)①元首: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②阶层: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2)经济(东西方商路的阻断者)①15-16世纪,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②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贸易受到一定影响。3、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1)军事扩张:奥斯曼帝国大规模的对外扩张,给被侵略国家人民带来了灾难,使被征服各国的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2)海外贸易:西欧与东方的贸易受到影响,促使西欧国家致力于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3)地区局势:奥斯曼帝国征服巴尔干半岛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导致该地区国际关系紧张,成为一战爆发的火药桶。(4)文化传播:使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三、南亚与东亚国家1、中古时期的印度(南亚次大陆)(1)笈多帝国①兴起:4世纪初,兴起于恒河中游,几乎征服了北印度。②统治: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③宗教: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2)得里苏丹国①兴起: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得利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②统治: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③宗教:以伊斯兰教为国教。2、中古时期的日本(1)大化改新:①背景: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唐文化的影响。②开始: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开始改革。因其年号是“大化”,故名。③结果: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隋唐律令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2)幕府统治(1192—1867)①背景:A.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B.庄园经济形成: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C.武士集团形成:贵族及庄园领主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②形成:12世纪末,镰仓幕府的建立,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③特点:A.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B.幕府从朝廷获得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利。C.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D.将军赋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④结束:德川幕府——日本最后一个幕府。3、中古时期的朝鲜(1)基本概况①三国时代(前57—668):高句丽、百济、新罗。②统一新罗(668—901):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③后三国时代(822—936):新罗、后百济、泰封。④高丽王朝(918-1392):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⑤李氏朝鲜(1392-1910):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胜利。⑥日本殖民时代(1910-1945年)⑦南北分治时代(1945年至今)(2)学习中国的表现①政治: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②文化: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自我测试】1.“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发现的大批铸于7世纪至11世纪的穆斯林硬币,证实了穆斯林商人同北方国家的贸易。如此广阔的贸易交流,促进了银行业的高速发展,结果各主要城市都设有分行,在巴格达开的支票,可以在摩洛哥兑现。”材料反映了()A.法兰克王国金融发达 B.拜占庭帝国贸易范围已达北欧C.阿拉伯帝国商业繁荣 D.奥斯曼帝国扩张促进经济发展2.公元8世纪,日本《养老律令》规定:将贵族的田庄及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全国人民划分为良民和贱民两大等级,一般良民授予口分田,6岁以上男子每人2段,女子为其2/3,死后归公。这些规定()A.强化了氏族贵族的特权 B.反映了土地公有的原则C.推动了日本近代化转型 D.推动了庄园制度的发展3.下面是高丽王朝的中央官制示意图。由此可得出()A.中国儒学影响高丽发展 B.中华文化圈已基本形成C.高丽政治制度仿效中国 D.朝鲜照搬了中国的官制4.书云观与观象监是明、清藩属国朝鲜李朝的司天机构,李朝政府屡派天文官赴北京学习天文历法、购置天文书籍和观测仪象,形成“赴燕官”制度。由此可知()A.宗藩体制下朝鲜李朝对中国政治认同 B.中国天文学向东亚周边国家广泛传播C.朝鲜积极向外学习促进本国经济发限 D.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发展长期领先世界5.7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攻灭萨珊波斯,在当地设总督管理,伊本·色雅尔任总督期间,将税种分为生产税、贸易税、房产税、人头税、土地税等多种,并规定阿拉伯人和非阿拉伯血统的穆斯林只需负担土地税。该政策意在()A.发展商品经济 B.发挥文化桥梁作用C.传播伊斯兰教 D.贯彻民族平等政策6.据记载,阿拉伯帝国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重视医学,爱好天文学,他命人将希腊学者的天文学、数学、医学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第五任哈里发哈伦·拉希德在执政期间,曾派人外出搜集希腊典籍,鼓励人们将其翻译成阿拉伯文。这些举措()A.为近代欧洲文化复兴奠定一定基础 B.巩固了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桥梁地位C.深受近代民族国家王权强化的影响 D.反映了中古时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7.13世纪雅古特的《地名辞典》中“巴格达”条目言:“‘达’义为‘赐予’、‘礼品’。据说,中国商人带着货物到巴格达(原本是个市场)经商,遂获巨利。当时中国国王名叫‘巴格’(伊朗语)。因此,当他们回到自己的国家时,就说‘巴格达’,意思是,我们得到的这些利润乃是国王的恩赐。”这种对“巴格达”的解释()A.证明了“巴格达”城名得名于中国的商人 B.无法与中国的史料相互印证而显得荒诞C.可以成为中阿之间贸易往来的历史佐证 D.彰显了阿拉伯帝国兼收并蓄的文化气度8.孝德天皇按照中国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模式,废除奴隶社会体’制的“部民制”,将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中央设八省一台(监督官吏的“弹正台”),在各地则设国(司)郡(司)里(长)三级行政单位。各级地方官的任免均属中央。这些举措最终目的是()A.设置监督制约机制 B.完善国家官僚机构C.建成封建中央集权 D.废弃血缘部落传统9.下列所示的古代帝国都()A.短暂统治欧亚非三大洲 B.促进东西方联系和交流C.有发达的农业灌溉系统 D.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行省10.12世纪末,源赖朝控制了天皇,日本进入了幕府政治时期。构成幕府统治基础的是()A.将军家族 B.武士阶层C.广大农民 D.手工业者11.646年元旦,日本颁布《改新诏书》,废弃“大臣大连执政”体制和氏姓贵族的世袭制度,所有官吏均由君主任命;649年,制定“八省百官”制。有学者认为“从大化改新诏书的颁布起,统治者起的作用不再仅仅是一个氏族首领”。据此可推知,大化改新()A.推动日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