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三模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公讳某,字凝远,固始人。父嵩,以累举进士推恩,闭门教子,不肯仕,累赠奉直大夫。公,奉直第二子,幼有美质,读书日数千言,学为文,辄惊其长老。崇宁中,甫年十八,入太学,声名籍甚。会女真陷全燕,乘虚南下,两河皆震,吏士相顾无人色,或委官去。郡檄公饷军,公南方书生,平生不习金鼓,初成意公难之。而公得檄即行不暇秣马冒兵往来军赖以无之。虏出塞,会公亦遭奉直忧,始南归。终丧,得南剑州顺昌县尉。时所在盗起,公素得士心,徐设方略,穷其窟穴,未几悉平。调泉州安溪县丞,改宣教郎,犹安其官,不求徙。有自吏部拟注来代者,始徙南安县丞。其恬于仕进如此。南安大饥,民弃子者相属,公请于州,出常平钱米,设安养院于延福僧舍,糜粥汤液,皆不失其宜。明年,岁丰,悉访其所亲归之。迁知晋江县,会诏造战舰,公躬督其役。劳费视他邑省殆半,而事独先期办。安抚使张忠献公闻于朝,特减磨勘年①,遂为荼事司干办公事。公于是行能已为时所知。秩满,造行在所,顾不数见公卿。赴铨,得通判南剑州而归。将之官,以绍兴二十一年六月十一日感疾不起,享年六十有八。积寄禄官至左朝奉大夫,累赠正议大夫。
(节选自《全宋文·傅正议墓志铭》,有删改)材料二:傅公在学校二十年,声震京师,同舍生去为公卿者袂相属,而公始仅得一第。既仕矣,适时艰难,妄男子往往起闾巷,取美官,公又弃不用,则亦何自乐哉?及读所作《至乐庵记》,自道其胸中恢疏磊落,所以乐而忘忧者,文辞辨丽动人,有列御寇②、庄周之遗风,然后知公盖有道者。或曰:使天以富贵易公之乐,公其许之乎?予曰:公所以处贫贱者,则其所以处富贵也。颜回之箪瓢,周公之衮绣,一也。观斯文者盍以是求之。(节选自《全宋文·跋傅正议至乐庵记》,有删改)【注】①减磨勘年:凡官员任用、升迁都有规定任期年限,若获朝廷恩例,可减少一定年数,提前转官或参选,称减年。②列御寇:列子,道家代表人物。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而公得檄A即行B不暇C秣马D冒兵E往来F军G赖H以无乏。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始设于汉武帝时期,一般设在京城,“声震京师”发生在傅公就读太学期间。
B.“会公亦遭奉直忧”的“忧”与《屈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中的“忧”含义相同。C.“悉访其所亲归之”中的“归”与《归去来兮辞》“聊乘化以归尽”中的“归”用法、含义均不同。D.“周公之衮绣,一也”中的“一”与《兰亭集序》“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中的“一”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傅公幼时每天读数千字,刚开始学习作文章常被长者称赞,后刚满十八岁就进入太学,并声誉显赫。B.女真南下进攻时一些官员弃官逃走,傅公虽为一介书生,不晓军事,但仍为军队供应军饷,可见其忠肝义胆。C.傅公担任南安县县丞时恰逢当地发生严重饥荒,他号召官员募集钱粮,为难民提供饭食,做法都合乎时宜。D.同写傅公,但因文体不同,材料一简述傅公生平事迹,材料二侧重他人对傅公的评价,两者互为补充。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公素得士心,徐设方略,穷其窟穴,未几悉平。(2)妄男子往往起闾巷,取美官,公又弃不用,则亦何自乐哉?14.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傅公“有列御寇、庄周之遗风”,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其表现。(3分)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高三阶段性考试(三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原道章学诚学于圣人,斯为贤人。学于贤人,斯为君子。学于众人,斯为圣人。非众可学也,求道必於一阴一阳之迹也。自有天地,而至唐、虞、夏、商,迹既多而穷变通久之理亦大备。周公以天纵生知之圣,而适当积古留传,道法大备之时,是以经纶制作,集千古之大成,则亦时会使然,非周公之圣智能使之然也。盖自古圣人,皆学于众人之不知其然而然,而周公又遍阅于自古圣人之不得不然而知其然也。周公固天纵生知之圣矣,此非周公智力所能也,时会使然也。譬如春夏秋冬,各主一时,而冬令告一岁之成,亦其时会使然,而非冬令胜于三时也。故创制显庸之圣,千古所同也。集大成者周公所独也时会适当时而然周公亦不自知其然也。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今人皆嗤党人不知孔子矣,抑知孔子果成何名乎?以谓天纵生知之圣,不可言思拟议,而为一定之名也,于是援天与神,以为圣不可知而已矣。斯其所见,何以异于党人乎?天地之大,可一言尽。孔子虽大,不过天地,独不可以一言尽乎?或问何以一言尽之,则曰:学周公而已矣。周公之外,别无所学乎?曰:非有学而孔子有所不至;周公既集群圣之成,则周公之外,更无所谓学也。周公集群圣之大成,孔子学而尽周公之道,斯一言也,足以蔽孔子之全体矣。“祖述尧、舜”,周公之志也。“宪章文、武”,周公之业也。一则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再则曰:“甚矣吾衰,不复梦见周公。”又曰:“吾学《周礼》,今用之。”又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哀公问政,则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或问“仲尼焉学?”子贡以谓“文、武之道,未坠于地”。“述而不作”,周公之旧典也。“好古敏求”,周公之遗籍也。党人生同时而不知,乃谓无所成名,亦非全无所见矣。后人观载籍,而不知夫子之所学,是不如党人所见矣。而犹嗤党人为不知,奚翅【注】百步之笑五十步乎?故自古圣人,其圣虽同,而其所以为圣,不必尽同,时会使然也。惟孔子与周公,俱生法积道备无可复加之后,周公集其成以行其道,孔子尽其道以明其教,符节吻合,如出于一人,不复更有毫末异同之致也。然则欲尊孔子者,安在援天与神,而为恍惚难凭之说哉?(选自《文史通义》)【注】奚翅:何止,岂但。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集大成者A周公B所独也C时会适当时而然D周公E亦不自知G其H然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含义及相关用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道法大备之时”的“备”,意为“完备”;与成语“求全责备”的“备”字词义相同。B.“时会使然也”的“时”,意为“时机”,与《齐桓晋文之事》“无失其时”中“时”词义相同。C.“宪章文、武”中“宪章”与《答司马谏议书》“以膏泽斯民”中“膏泽”用法不同。D.“郁郁乎文哉”的“文”,意为“文采”,与《论语十二章》中“文质彬彬”的“文”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春夏秋冬,各自掌管一个季节,而冬季之所以胜过其它三个季节,是因为冬季宣告了一年的完成。B.周公是集群圣之大成的圣人,在他之外再也没有其他学问了,孔子向周公学习,所以没有孔子没有学的东西了。C.作者认为达巷党人说孔子“无所成名”的行为尚有见地,但后人阅读书籍,却不了解孔子所学,这是不应该的。D.自古成圣的方法,不一定完全相同,而周公集大成以行其道,孔子向周公学道,并阐明周公所教,其道如出一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人皆嗤党人不知孔子矣,抑知孔子果成何名乎?(4分)(2)然则欲尊孔子者,安在援天与神,而为恍惚难凭之说哉?(4分)14.结合材料第二段,概括作者认为孔子“学周公而已矣”的依据。(3分)2024届浙江省义乌市普通高中高三适应性考试(三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豫让遁逃山中,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使兵围之。豫让曰:“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于是襄子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材料二:若夫豫让为智伯臣也,上不能说人主使之明法术度数之理以避祸难之患,下不能领御其众以安其国;及襄子之杀智伯也,豫让乃自黔劓,败其形容,以为智伯报襄子之仇。是虽有残刑杀身以为人主之名,而实无益于智伯若秋毫之末。此吾之所下也,而世主以为忠而高之。(选自《韩非子》)材料三: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日:“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昔郄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奏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选自方孝孺《豫让论》,有删改)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让A于此时B曾无一语C开悟D主心E视伯之F危亡G犹越人视秦人之肥H瘠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卒,指最终,终于,表示事情的完成、终结,与成语“不忍卒读”的“卒”词义相同。B.形容,指形体容貌,与《屈原列传》中“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形容”词义相同。C.下,指轻视,看不起,与《六国论》中“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下”用法相同。D.不胜,指禁不住,不能忍受,与《鸿门宴》中“刑人如恐不胜”的“不胜”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豫让遇智伯,受重用,在智伯被灭后,逃到山中,为报知遇之恩毅然选择多次刺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B.豫让埋伏刺杀赵襄子未遂,赵却非常理解豫让的行为,认为他是义士,并将自己的衣服相赠以成全他。C.郄疵侍奉智伯,能洞察韩魏的企图,积极为智伯建言献策,虽结果不尽如人意,也可算是无愧于心了。D.智伯暴虐为政,荒淫无度而又贪得无厌,他不接受豫让的建议,在讨伐赵襄子时,反而招致身死国灭。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4分)(2)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4分)14.司马迁、韩非子和方孝孺对豫让的评价褒贬不一,请简要分析。(3分)2024届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三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优施教骊姬夜半而泣谓公曰:“吾闻申生①甚好仁而强,甚宽惠而慈于民,皆有所行之。今谓君惑于我,必乱国,无乃以国故而行强于君。盍杀我,无以一妾乱百姓。”公曰:“夫岂惠其民而不惠于其父乎?”骊姬曰:“吾闻之外人之言曰:为仁与为国不同。为仁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故长民者无亲,众以为亲。苟利众而百姓和,岂能惮君?以众故不敢爱亲,众况厚之,彼将恶始而美终,以晚盖者也。凡民利是生,杀君而厚利众,众孰沮之?今夫以君为纣,若纣有良子,而先丧封,无章其恶而厚其败。钧之死也无必假手于武王而其世不废祀至于今。君欲勿恤,其可乎?若大难至而恤之,其何及矣!”公惧曰:“若何而可?”骊姬曰:“君盍老而授之政。彼得政而行其欲,得其所索,乃其释君。”公曰:“不可与政。我以武与威,是以临诸侯。未而亡政,不可谓武;有子而弗胜,不可谓威。我授之政,诸侯必绝;能绝于我,必能害我。失政而害国,不可忍也。尔勿忧,吾将图之。”(节选自《国语·晋语》)材料二:陈王涉读《国语》言申生事,顾博士②曰:“始余信圣贤之道,乃今知其不诚也。先生以为何如?”答曰:“王何谓哉?”王曰:“晋献惑听谗,而书又载骊姬夜泣公,而以信入其言。人之夫妇夜处幽室之中,莫能知其私焉,虽黔首犹然,况国君乎?予以是知其不信,乃好事者为之辞,将欲成其说以诬愚俗也。故使予并疑于圣人也。”博士曰:“不然也。古者人君外朝则有国史,内朝则有女史。举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以无讳示后世。善以为式,恶以为戒,废而不记,史失其官。故凡若晋侯、骊姬床笫之私、房中之事,不得掩焉。若夫设教之言,驱群俗,使人入道而不知其所以者也。今此皆书实事,累累若贯珠,可无疑矣。”王曰:“先生真圣人之后也。今幸得闻命,寡人无过焉。”(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注]①申生: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太子。献公的妃子姬为了让自己亲生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申生,最终申生被逼自杀。②博士:文中指孔鲋,孔子八世孙。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钧之死A也B无必C假手于武王D而其世E不废F祀G至于今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惑,指迷惑。“传道受业解惑”的“惑”表示疑惑、困惑,二者词义不相同。B.愚,指使人变得愚昧、愚笨。与《过秦论》“以愚黔首”中的“愚”用法相同。C.掩,掩藏、隐藏。“势拔五岳掩赤城”的“掩”表示遮盖,两者词义不相同。D.累累,连缀不断、连续成串的样子。与成语“罪行累累”的“累累”词义不同。12.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献公听到骊姬对申生的谗言后有些犹豫疑惑,骊姬又在优施的教导下在夜里对着晋献公哭诉,终于让他相信自己所说的话,这些事情都被史官记载下来。B.骊姬认为施行仁义的人,把爱自己的亲人称作仁,而效忠国家的人,把安定社稷称作仁,如果爱亲人妨害了效忠国家,则可以弑杀君父,比如纣王的儿子。C.晋献公认为自己能够驾驭诸侯,依靠的是武力与威势,一旦交出政权导致失去二者,诸侯就会断绝与晋国的邦交,继而谋害晋国,这是国君所不能容忍的。D.陈王涉读书具有质疑精神,并主动向博士官子鲋请教,听了子鲋的一番话后,赞赏他不愧是圣人之后,并感叹有幸听到子鲋的教诲,自己就可以没有过失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大难至而恤之,其何及矣!(2)善以为式,恶以为戒,废而不记,史失其官。14.陈王涉质疑“骊姬夜泣公”真实性的依据是什么?子鲋是从哪两个角度进行解答的?请简要分析。2024届浙江省精诚联盟高三三模语文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十一月乙亥,王僧辩又奉表曰:紫宸旷位,赤县无主,百灵耸动,万国回皇。虽醉醒相扶,同归景毫①,式歌且诵,总赴唐郊。犹惧陛下俯首潸然,让德不嗣。传车在道,方慎宋昌之谋;法驾已陈,尚杜耿纯之劝。岳牧翘首,天民累息。臣闻星回日薄,击雷鞭电者之谓天;岳立川流,吐雾蒸云者之谓地。苞天地之混成,洞阴阳之不测,而以裁成万物者,其在圣人乎!故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黄屋庙堂之下,本非获已而居;明镜四衢之尊,盖由应物取训。伏惟陛下稽古文思,英雄特达,比以周旦,则文王之子;方之放勋,则帝挚之季。千年旦暮,可不在斯。庭阙湮亡,钟鼎沦覆,嗣膺景历,非陛下而谁?岂可使赤眉更立盆子,隗嚣托置高庙。陛下方复从容高让,用执谦光。展其矫行伪书,诬罔正朔,见机而作,断可识矣。匪疑何卜,无待蓍龟。日者,公卿失驭,祸缠霄极,侯景凭陵,奸臣互起,率戎伐颖,无处不然,劝明诛晋,侧足皆尔。刁斗夜鸣,烽火相照。中朝人士,相顾衔悲;凉州义徒,东望殒涕,惵惵黔首,将欲安归!陛下英略纬天,沉明内断,横剑泣血,枕戈尝胆,农山圮下之策,金匮玉鼎之谋,莫不定算扆帷,决胜千里。击灵鼍之鼓,而建翠华之旗,驱六州之兵,而总九伯之伐,四方虽虞,一战以霸。斩其鲸鲵,既章大戮,何校灭耳,莫匪奸回,史不绝书,府无虚月。自洞庭安波,彭蠡底定,文昭武穆,芳若椒兰,敌国降城,和如亲戚,九服同谋,百道俱进,国耻家怨,计期就雪,社稷不坠,翳在圣明。今也何时而申帝启之避凶危若此方陈泰伯之辞。国有具臣,谁敢奉诏。天下者高祖之天下,陛下者万国之欢心,万国岂可无君,高祖岂可废祀。即日五星夜聚,八风通吹,云烟纷郁,日月光华,百官象物而动,军政不戒而备。飞舻巨舰,竟水浮川;铁马银鞍,陵山跨谷。英杰接踵,忠勇相顾,湛宗族以酬恩,焚妻子以报主。莫不覆盾衔威,提斧击众,风飞电耀,志灭凶丑。所待陛下昭告后土,虔奉上帝,广发明诏,师出以名,五行夕返,六军晓进,便当尽司寇之威,穷蚩尤之伐,执石赵而求玺,斩姚秦而取钟,修扫茔陵,奉迎宗庙。陛下岂得不仰存国计,俯从民请。汉宣嗣位之后,即遣蒲类之军;光武登极既竟,始有长安之捷。由此言之,不无前准。臣等或世受朝恩,或身荷重遇,同休等戚,自国刑家。苟有腹心,敢以死夺。不任悽悽之至,谨重奉表以闻。(节选自《梁书·本纪第五元帝》,有删改)【注】①景亳,因其地有景山而称景亳,在今河南省梁园区蒙墙寺一带,相传为汤始居之地。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标号上画“√”。今也A何时B而申C帝启之D避E凶F危G若H此I方J陈泰伯之K辞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让,指“谦让”,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其言不让”“让”含义相同。B.见,指“观察、查看”,与《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的“见”含义不同。C.虞,指“忧虑、忧患”,与成语“不虞之誉”的“虞”含义相同。D.当,指“应当”,与《登泰山记》中“崖限当道者”的“当”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僧辩多次上表劝谏世祖,此次上表是为了劝谏世祖能顺应天命,继承帝位,主宰神州,让天下百姓能够心神安定。B.王僧辩认为机会转瞬即逝,此时正是登上帝位的最佳时机,切不可因谦让而错失良机,更无须依靠龟甲来占卜测算。C.王僧辩认为世祖雄才伟略,性情沉稳,遇事果断,只需运筹帷幄,积极征伐,便可一雪前耻,决胜千里,一战称霸。D.王僧辩认为世祖已结天下百姓的欢心,百姓将会像五星和八风一样汇聚在世祖周围,接踵而至,拥护世祖,报答皇恩。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伏惟陛下稽古文思,英雄特达,比以周旦,则文王之子。(2)臣等或世受朝恩,或身荷重遇,同休等戚,自国刑家。14.语言艺术往往影响了劝谏结果,试分析本文与《谏太宗十思疏》劝谏语言上的相同点。答案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三模考试语文试题10.(3分)BDF11.(3分)B。第一个“忧”是丁忧,文章指傅公的父亲去世;第二个“忧”,忧患、忧愁。句意:正当此时傅公的父亲傅奉直又去世了。/所谓“离骚”,就是遭遇忧愁。12.(3分)C。“他号召官员募集钱粮,为难民提供饭食……”的说法错误。原文是“南安大饥,民弃子者相属,公请于州,出常平钱米,设安养院于延福僧舍”,是他向上级官署反映了灾情,然后“出常平钱米,设安养院于延福僧舍”,而不是“号召官员募集钱粮”。13.(8分)(1)傅公平时很得人心,慎重地制订了方针策略,彻底剿灭了那些盗贼的巢穴,不久就完全平定了(祸事)。
采分点:
“素”,向来;“徐”,慢慢;“穷”,穷尽。(2)狂妄无知之人纷纷在乡里民间被举用,(并能)谋取到好的官职,傅公却又被舍弃不被任用,那么他又怎能自得其乐呢?采分点:“妄”,狂妄无知;“闾巷”,乡野;“何自乐”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自乐何”。14.(3分)①为官淡泊名利,对于官场晋升十分淡然;②为人豁达开朗,超然物外,能乐而忘忧。参考译文材料一:傅公,字凝远,是固始人。他的父亲傅嵩,凭借多次应考进士而得到推广封恩,却关上门在家里教育孩子,不愿意做官,后被累赠为奉直大夫。傅公,是奉直大夫的第二个儿子,小时候就有美好的品质,全天读数千字,学习作文章,常常使长者惊叹。崇宁年间,他刚满十八岁,就进入太学,声誉显赫。恰逢女真攻破全燕,乘虚向南进攻,震动两河地区,官员士兵相视都面无人色,有人弃官离去。郡县用檄文晓谕傅公为军队供应军饷,傅公是南方的读书人,素来不通晓军事,起初大家都认为他难以胜任。但傅公接到文书就行动起来,甚至来不及喂好马就冒着危险往来,军队依赖他才免于匮乏。敌军远出边塞,恰逢他的父亲奉直大夫去世,他方才南归。服丧结束,他得到了南剑州顺昌县县尉的职位。当时处处都有盗贼起事,傅公平时很得人心,慎重地制订了方针策略,彻底剿灭了那些盗贼的巢穴,不久就完全平定了(祸事)。他被调任为泉州安溪县县丞,又改任宣教郎,他仍安于这个官位,没有寻求调动。有从吏部拟定注名来代替他的人,他才调任为南安县县丞。他对做官晋升就是如此淡然。南安县遭遇严重饥荒,百姓抛弃孩子的事情接连发生,傅公向州府请命,发放常平仓的钱财和米粮,在延福寺内设立安养院,提供白粥和汤水,他的做法没有不合乎时宜的。到了第二年,年谷丰收,傅公全力寻求他们的亲人使他们回家。后来调任为晋江县知县,正赶上朝廷下诏建造战舰,傅公亲自督促劳役。耗费的劳力和费用比其他县几乎少一半,而且唯独他在规定期限前完成事情。安抚使忠献公张浚向朝廷报告了他的事迹,特别减少了他考课的年限,于是被任命为茶事司干办公事。傅公的品行和才能于是为时人所了解。任期届满,他去了行在所,只是很少见到高官。(后来)前往吏部听候铨选,获任南剑州通判回去。即将赴任时,在绍兴二十一年六月十一日感染疾病没有治愈,享年六十八岁。多次任积禄官至左朝奉大夫,后又追赠正议大夫。
材料二:傅公在太学待了二十年,声名震动京城,同馆舍的学生离开成为高官的接连不断,而傅公开始只是科考及第。做官后,恰逢时局艰难,狂妄无知之人纷纷在乡里民间被举用,(并能)谋取到好的官职,傅公却又被舍弃不被任用,那么他又怎能自得其乐呢?直至读到他所作的《至乐庵记》,自己才感悟到他心胸的宽宏坦荡,因此能够快乐而忘却忧愁,他的文章语言华美绮丽感人,具有列子、庄周的遗风,这时才知道傅公大概就是有修养的人。有人说:如果上天用富贵来换取傅公的快乐,傅公难道会同意吗?我说:傅公居于贫贱之境地,就是居于富贵之境地。颜回的箪食瓢饮(的简朴生活),周公的衮衣绣裳(的华丽服饰),是一样的。欣赏他文章的人何不从这一点来寻求呢?
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高三阶段性考试(三模)语文试题10.集大成者,周公所独也。时会适当时而然,周公亦不自知其然也。11.选A(B“无失其时”中“时”意为时节:C“郁郁乎文哉”的“文”意为札乐仪制,亦有一说为完美:D用法相同,都为名作动)12.A“而冬季之所以胜过其它三个季节”表述有误,原文认为四季都是平等的,只是时机不同而已。13.(1)现在的人都嘲笑达巷党人不了解孔子,难道他们了解孔子最终成什么名吗?(2)既然这样,那么想要尊奉孔子,哪里在于引用上天和神灵,然后得出一些模糊难以依据的说法呢?14.①周公集群圣之大成,周公之外,更无所学;②《论语》中有许多孔子学习周公的言语,譬如“甚矣吾衰,不复梦见周公。”。③孔子之道与周公一脉相承,如出一辙。2024届浙江省义乌市普通高中高三适应性考试(三模)语文试题10.【BEG】11.【C】《六国论》中“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下”意为采用下策,两者用法不同。12.【D】“他不接受豫让的建议”错。13.(1)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而刺它(一剑),这样也就实现了(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评分标准:愿:希望;焉:于之,就这样;恨:遗憾。每点1分,语句通顺他不接受豫让1分,共4分)(2)智伯虽然顽固昏昧不聪慧,但受至诚之心的感动,也许会重新醒悟。(评分标准:顽冥:顽固,昏昧;感:受……感动;庶几:也许。每点各1分,语句通顺1分,共4分)14.司马迁肯定了他的行为,认为豫让是忠义之士。(1分)韩非子不赞赏豫让,认为他对上不能说服君主使其明白法术之理,对下不能领导部众来安定国家。(1分)方孝孺认为虽然豫让可以称为忠,但他未能及时劝谏君主,在怎样死的方式上还有不忠的表现。(1分)【附:文言文参考译文】豫让,晋国人,原先曾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但毫不知名。离开他们后到智伯门下供职,智伯很看重和宠爱他。后来智伯攻伐赵襄子,赵襄子和韩氏、魏氏合谋灭了智伯,灭智伯后又三分智伯的土地。赵襄子最恨智伯,把智伯的头颅漆成炊具,作为酒器。豫让逃到山中,说道:“唉!士人为知己者献出生命,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修饰容貌。如今智伯赏识我,我一定要为了替他报仇而死,以此来报答智伯,这样我死后的魂魄也就不会感到羞愧了。”于是变更名姓,冒充为受刑之人,混进赵襄子宫里涂饰厕所,身上挟带匕首,想刺杀襄子。襄子身边的侍从要杀他,襄子说:“他是个义士,我小心避开他就是了。再说智伯死了,没有继承人,而他的臣下却想替他报仇,这个人是天下的贤德之人啊。”最终还是把豫让释放了。离开之后,不久,赵襄子外出,豫让潜伏在赵襄子必经的那座桥下(刺杀他)。(赵襄子)派士兵包围了他。豫让说:“今天这件事,我本当认罪被杀,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而刺它,这样也就实现了(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赵襄子(答应了他),派人拿着衣服给豫让,豫让拔剑多次跳起刺向衣服,说:“我可以到黄泉下报答智伯了!”然后就自杀了。赵国的有志之士听说了这件事后,都为他痛哭流涕。文段二:至于豫让作为智伯的臣子,上不能劝说君主,使智伯懂得法术制度的道理,躲避灾难祸患,下不能率领部下来让国家安定等等到赵襄子杀了智伯.豫让才自己涂黑皮肤,割去鼻子,毁坏面容,以图替智伯向赵襄子报仇。这是有毁身冒死来忠于君主的名声,实际上却对智伯没有丝毫的好处。这是我所贬低的,但当君主的却认为他忠诚而加以尊敬。文段三:哦!豫让的死应当是忠心的了,惋惜的是他所选的怎样去死的方式还存有不足以称之为忠心的差距。为什么呢?试看他漆身吞炭后,向他朋友说:“我所做的都是极其困难的事,我将以此来使天下后世为人臣而怀二心的人感到惭愧。”能说这不是忠心吗?(然而)当初郄疵奉事智伯,智伯也未曾以国士来对待他,但是郄疵能觉察出韩、魏的状况来谏止智伯;虽然智伯不接受他的话以至于灭亡,然而郄疵的智谋及其忠告,已经可以问心无愧了。国土就是救国之士!当智伯索求土地而贪心不已之日,纵欲肆暴之时,做为国士的豫让,正应当拿出自己的力量站在应有的地位上,谆谆地告知他,把话说得谆谆亲切而态度又极其恳切,劝谏不听,就再一次谏,再谏不听,就第三次劝谏他。三谏若不从,把那事后的“伏剑而死”挪到这个时候来死。智伯虽然顽固昏昧不聪慧,但受至诚之心的感动,也许会重新醒悟。这样一来就会与韩、魏和好,解除赵国的围困,保全了智氏的宗族,使其世世保持祭祀祖先的礼仪。如能这样,那豫让就是虽死而犹生的,岂不是赛过斩衣而死吗?”豫让在当时,从无一句话来启发觉悟主君的心,眼看着智伯的危急以至灭亡,好像越国人看着秦国的人——不管他是富是贫一样。袖手旁观,坐等胜败,所谓“国士”的报答,能是这样的吗?待到智伯已经死了,才受不了自己的血气的悻悻之情,甘心把自己附在刺客之流的行列中,这有什么可称道的,有什么可称道的啊!
2024届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三模)语文试题【答案】10.BDF11.B12.A13.(1)等到大祸临头时才忧虑,就再也来不及了!(2)君王的嘉言善行将成为后人的楷模,而恶言丑行也会成为后世的鉴戒。如果对君王的言行废而不记,史官就会被免黜。14.依据:夫妻夜间床头私语不可能被外人听到。解答:①晋献公有专门的国史和女史,有专人记录。②史官为了自己的官职甚至性命,必须如实记录。【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句意:同样是死,就不必借周武王之手了,而且商的国祚不会中断,祖宗至今还得到祭祀。“钧之死也”中,“也”做句末语气词,可在其后断开,即B处;“无必假手于武王”是状语后置句,应为“无必于武王假手”,在后置状语后断开,即D处;“而其世不废”是完整的主谓成分,“祀”是后一句的主语,故应在“废”后断开,即F处。故应断于BDF处。【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如今他说国君被我迷惑。/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B.错误。前一个“愚”是形容词,指愚昧的。句意:目的是为了自圆其说以欺骗那些愚昧无知的凡夫俗子。/用来使百姓愚昧。C.正确。句意:史官也必须照实记载不得隐瞒。/天姥山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D.正确,后者是形容积累很多。句意:那些史实连续不断,就好像穿连起来的珍珠一样排列分明,是不必怀疑的。/意思是指人犯罪的行为多得无法计算。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晋献公听到骊姬对申生的谗言后有些犹豫疑惑,骊姬又在优施的教导下在夜里对着晋献公哭诉”说法有误。原文中“优施教骊姬夜半而泣谓公曰”在文章开头,先后顺序应当是优施教骊姬-骊姬夜半而泣谓公曰-晋献公犹豫疑惑-最终相信。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大难至”,大祸临头;“恤”,忧虑;“及”,来得及。(2)“式”,楷模、范式;“戒”,鉴戒;“记”,记录。【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原文中,陈涉表述自己质疑的理由是“人之夫妇夜处幽室之中,莫能知其私焉,虽黔首犹然,况国君乎”,由此可见,他认为夫妻夜间的床头私语不可能被外人听到,因此“骊姬夜泣公”有可能出于杜撰。而对于陈涉的质疑,子鲋首先从晋献公和骊姬的身份出发,说明晋献公作为一国之君,在外朝有国史,在内朝有女史,因此大事小事都有人记录,包括床头私语。其次,他还说明“废而不记,史失其官”,说明他们的话即使很隐秘危险,史官也不得不记录,不然就会被免官。由此可见,他从有史官专门记录和史官不得不记录两个角度回答了陈涉的疑问。参考译文:材料一:优施献计让骊姬在夜里哭着对献公说:“我听说申生为人很仁义而且势力很大,对百姓又很宽厚慈爱,这些都是有所用心的举动。如今他说国君被我迷惑,一定会因此而乱国,我恐怕他会以国家利益作借口对你施行武力。何不杀了我,不要为了我一个女人而让百姓遭受动乱。”献公问:“他难道会爱百姓而不爱他的父亲吗?”骊姬说:“我听别人说,施行仁义和效忠国家不一样。施行仁义的人,把爱自己的亲人称作仁;而效忠国家的人,把安定社稷称作仁。所以百姓的领袖没有私亲,而以百姓为亲。倘若他认为对多数人有利又能把百姓团结在自己周围,还怕弑君?为了多数人的缘故而不爱私亲,大家会更加拥戴他,他开始虽有弑君的恶声,可是最终能得到忠于国家的美名,用后来的善行掩盖掉前面的罪恶。民众总是追求利的。杀了国君而让民众得到厚利,民众有谁还会反对他呢?现在且把国君比作纣王,如果纣王有个好儿子,先把纣王杀了,这样就不会张扬纣的罪恶而招来周的诛伐。同样是死,就不必借周武王之手了,而且商的国祚不会中断,祖宗至今还得到祭祀。你想不担心这类事的发生,能办得到吗?等到大祸临头时才忧虑,就再也来不及了!”献公害怕地问:“怎么办才好呢?”骊姬说:“你何不称老退位而把国政交给申生。申生掌握了国政,按自己心愿行事,得到了他追求的东西,就会放过你。”献公说:“不能把国政交出去。我凭着武功和威势,才得以驾驭诸侯。没死就丢失国政,不能算有武功;连儿子也制服不了,不能算有威势。我把国政交给他,诸侯必定会和我们断绝关系;能断绝关系,必定会加害于我们。丢失国政而且害了国家,这是不能容忍的。你不必担心,我会有办法对付他。”材料二:陈王涉读了《国语》里所讲述的申生被害之事,就来拜访孔博士(孔鲋),说道:“过去我还是相信圣贤之道的,但今天我才明白圣贤也并不诚实。先生您是怎么看的呢?”孔鲋回答说:“大王您为什么这样说呢?”陈王涉说:“从前晋献公昏庸糊涂听信谗言(逼死了太子申生),但是史书上居然还记载了骊姬夜里对晋献公哭诉,献公也因宠信骊姬而信以为真这样的事。人家夫妇二人夜深人静在黑暗的卧室里说什么做什么,外人谁也不可能知道那些私事,即便换成平民百姓也是如此,更何况献公还是国君呢?所以我认为这种记载不可信,不过是好事之人的凭空编造,目的是为了自圆其说以欺骗那些愚昧无知的凡夫俗子。这也使我甚至对圣人之言的真实性都起了疑心。”博士(孔鲋)说:“不是这样的。古时候,君王的外朝有国史官,内朝则有女史官。君王一举一动左史都会记载下来,君王的一言一语右史也会记载下来,史官会将君王的言行毫无隐讳地告诉后人。君王的嘉言善行将成为后人的楷模,而恶言丑行也会成为后世的鉴戒。如果对君王的言行废而不记,史官就会被免黜。所以,就像晋侯和骊姬夫妇之间的那种床前私语、房中秘事,史官也必须照实记载不得隐瞒。至于圣人用来教化百姓的言论,那是为了驱使凡夫俗子不知不觉地进入正道,从而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现在您看的书里所记载的都是实有其事,那些史实连续不断,就好像穿连起来的珍珠一样排列分明,是不必怀疑的。”陈王涉说:“先生您真不愧是圣人的后代。今天有幸听到您的教诲,我以后读书就不会再犯这种错误了。”2024届浙江省精诚联盟高三三模语文试题【答案】10.BEI11.C12.D13.(1)我诚恳地想陛下考查古人文化思想,英伟雄奇特立通达,用周公旦作比,那么陛下就是文王之子。(2)我们这些大臣有的世代享受朝廷的恩宠,有的自己受到隆重的知遇之恩,我们与陛下同欢乐共悲伤,按照国家的标准给家人做榜样。14.①多用反问,增强气势,《谏》“而况明哲乎”“其可忽乎”,本文“非陛下而何”等反问增强劝谏效果。②多用短句或整句(排比),《谏》多用排比,本文多用对偶与四字,增强劝谏气势。③巧用对比,《谏》将“殷忧”“得志”两种态度及结果进行对比,本文将登上帝位与谦逊让位的结果进行对比,以突出劝谏目的。④都用类比、比喻增强形象性,《谏》以木、源作比,得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结论,本文自然景物作比得出君主是天之骄子应顺势登位的结论。【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是什么时候,陛下却重申帝启的避让之辞;如此凶险危难,陛下却正在陈述泰伯的言论。“今也何时”为完整的主谓结构的句子,句意完整,故应在B处断开;“帝启之避”作“申”的宾语,“凶危”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作“若此”的主语,故应在E处断开;“今也何时而申帝启之避”同“凶危若此方陈泰伯之辞”句式结构对称,故应I处断开。故选BEI。【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让”,均为谦让的意思。句意:在道德方面有所谦让因而不继承帝位。/他说话不谦让。B.“见”,观察、查看;/表被动。句意:察看时机而作,绝对可以认清他们的真面目。/诚信却被怀疑。C.“含义相同”错。“虞”,忧虑、忧患;/考虑、料想。句意:四方虽然存有忧患,但是一战就可以称霸。/意想不到的赞扬。D.“当”,应当;/阻挡。句意:便应当竭尽剿寇的威势。/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百姓将会像五星和八风一样汇聚在世祖周围”错,倒数第二自然段,王僧辩用“星象”说劝谏世祖能够继承帝位,“即日五星夜聚,八风通吹”并不是百姓像五星和八风,而是“近日五星夜里会聚,八方的风畅通地吹”,是一种天相,如同《鸿门宴》中“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中的“气”是一致的。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稽”,考查;“比”,打比方;“比以周旦”,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周旦比”;“则文王之子”,判断句。(2)“或”,有的人;“休”,美好;“戚”,悲伤;“刑”,同“型”,做榜样。【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的能力。①多用反问,增强气势,如:《谏太宗十思疏》中“而况明哲乎”“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其可忽乎”,本文“非陛下而谁”等反问句的使用,引起对方注意,增强了劝谏效果。②多用短句或整句(排比),《谏太宗十思疏》多用排比,加强语势,增强劝谏效果,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本文多用对偶与四字,增强劝谏气势,如“星回日薄,击雷鞭电者之谓天;岳立川流,吐雾蒸云者之谓地”“紫宸旷位,赤县无主,百灵耸动,万国回皇”等处。③巧用对比,如:《谏太宗十思疏》“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将“殷忧”“得志”两种态度及结果进行对比,本文“飞舻巨舰,竟水浮川;铁马银鞍,陵山跨谷。英杰接踵,忠勇相顾,湛宗族以酬恩,焚妻子以报主。莫不覆盾衔威,提斧击众,风飞电耀,志灭凶丑。所待陛下昭告后土,虔奉上帝,广发明诏,师出以名,五行夕返,六军晓进,便当尽司寇之威,穷蚩尤之伐,执石赵而求玺,斩姚秦而取钟,修扫茔陵,奉迎宗庙”“日者,公卿失驭,祸缠霄极,侯景凭陵,奸臣互起,率戎伐颖,无处不然,劝明诛晋,侧足皆尔。刁斗夜鸣,烽火相照。中朝人士,相顾衔悲;凉州义徒,东望殒涕,惵惵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北京2024版物业公司转让合同:价格、流程与标的物
- 二零二五版自然人之间文化创意作品授权合同2篇
- 屋顶租赁违约金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液化气站送气工劳动合同书3篇
- 二零二五版本二手房买卖合同含房屋交易资金监管条款3篇
- 二零二五年高端活动赞助广告发布合同模板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离婚协议书起草与财务规划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汽车租赁行业担保函制定与法律效力确认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车库购置与车位租赁及产权登记服务合同样本2篇
- 二零二五年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合同3篇
- 2024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山西省太原市重点中学2025届物理高一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充电桩项目运营方案
- 2024年农民职业农业素质技能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高考对联题(对联知识、高考真题及答案、对应练习题)
- 新版《铁道概论》考试复习试题库(含答案)
- 【律师承办案件费用清单】(计时收费)模板
- 高中物理竞赛真题分类汇编 4 光学 (学生版+解析版50题)
- Unit1FestivalsandCelebrations词汇清单高中英语人教版
- 202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卷(含答案)
- 幼儿园美术教育研究策略国内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