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安全技术标准_第1页
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安全技术标准_第2页
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安全技术标准_第3页
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安全技术标准_第4页
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安全技术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言

根据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21年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豫

建科[2021]408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

标准及其他省市有关经验做法,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标准。

本标准共9章,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构造措

施;5、构配件性能;6、荷载与设计计算;7、施工;8、检查与验收;9、管理。

本标准由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河南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技术总站负

责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反馈到河南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技术总站(地

址:郑州市郑开大道89号河南建设大厦18楼;邮政编码:451464;E-mail:hnajzz@163.

com)。

本标准主编单位河南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技术总站

河南天立建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河南中之正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建二局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河南成兴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河南省建筑工程质量检验测试中心站有限公司

郑州大学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中建七局第四建筑有限公司

中建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新乡市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站

信阳市建设工程安全监督总站

郑州市建设安全监督总站

河南省城市建设发展中心

中韵天隆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三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建丝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郑州一建集团有限公司

郑州建建安防科技有限公司

1总则

1.0.1为规范建筑施工用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设计、施工、检查与验收、管理,做到安

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根据河南省具体情况,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河南省内建筑施工用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设计、施工、检查与验

收、管理。

1.0.3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设计、施工、检查与验收、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

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all-steelattachedliftingscaffold

架体构配件全部采用型钢制作,由工厂加工制作,现场组装,通过附着支承装置附着

于建筑结构上,依靠自身的升降机构,随建筑结构逐层升降,具有防倾、防坠和同步控制

等功能的脚手架。

2.1.2架体结构structureofthescaffoldbody

由竖向主框架、水平支承结构、导轨、架体构架、脚手板、防护网等组成的结构体

系。

2.1.3水平支承结构horizontalsupportingstructure

设置在竖向主框架的底部,与建筑结构外立面平行,与竖向主框架相连接,主要承

受架体竖向荷载,并将竖向荷载传递至竖向主框架的水平支承构件。

2.1.4竖向主框架verticalmainframe

垂直于主体结构外立面,并与附着支承装置连接,主要承受并传递竖向和水平荷载

的竖向框架或桁架结构。

2.1.5水平支承桁架horizontalsupportingtruss

主要承受架体竖向荷载,并将竖向荷载传递至竖向主框架的水平支承结构。

2.1.6导轨guiderail

连接于附着支承装置和竖向主框架之间,受附着支承装置约束,引导脚手架上升和

下降的竖向轨道。

2.1.7架体构架framestructure

位于相邻两竖向主框架之间,为施工提供作业平台及防护,并支承在水平支承结构上

的架体。

2.1.8附着支承装置attachedsupportingstructure

固定在主体结构上,并与架体竖向主框架、导轨连接,承受并传递脚手架荷载的支

承结构。通常由附着支座、穿墙螺栓等构件组成。

2.1.9防倾装置overturn-preventingequipment

防止架体在安装与拆除、升降和使用过程中发生倾覆的装置。

2.1.10防坠装置fall-preventingequipment

架体在安装与拆除、升降和使用过程中发生意外坠落时的制动装置。

2.1.11同步控制装置synchrocontrolequipment

2

在架体升降中控制升降动力设备运行状态,将各升降点的荷载或高差控制在设计容

许范围内,即控制各点荷载或相对竖向位移的装置。

2.1.12停层装置loadtransmittingdevice

设置在附着支承装置上,当架体停在某一高度位置时,将架体的全部荷载传递到附

着支承装置上的承力装置。

2.1.13升降支座cantilever-supportingstructure

与主体结构相连接的构件,承受并将升降过程中的架体荷载传递至主体结构,悬挂

升降设备的构件。

2.1.14下吊点scaffoldliftingpoint

升降动力设备连接在架体上的起吊点。

2.1.15上吊点hangingpoint

安装于架体上,并与升降设备连接,承受并传递架体升降荷载或引导环链方向的悬

挂点。

2.1.16架体高度heightofscaffoldbody

架体最底层水平杆件至架体顶部水平杆件的轴线间的距离。

2.1.17架体宽度widthofscaffoldbody

架体竖向主框架内、外排立杆轴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2.1.18架体步距verticalspan

架体相邻带边框金属脚手板轴线之间的竖向间距。

2.1.19架体支承跨度supportingspanofthescaffoldbody

两相邻附着支承装置中心轴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2.1.20悬挑长度overhanglength

架体竖向主框架中心轴线至架体端部立面之间的水平距离。

2.1.21悬臂高度cantileverheight

架体的附着支承装置中最高一个支承点以上的高度。

2.1.22升降机构liftingsystem

架体升降运行的动力设备及配套构件,包括:升降动力设备、吊点及相关部件等。

2.1.23安装平台constructionplatform

由钢管或型钢搭设,用来承受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架体自重和施工荷载,兼具

安全作业防护功能的平台。

3

2.2符号

2.2.1作用和作用效应

Gk—永久荷载(即恒荷载)标准值;

Qk—可变荷载(即活荷载)标准值;

wk—风荷载标准值;

w0—基本风压值;

S—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

SGk—恒荷载效应的标准值;

SQk—活荷载效应的标准值;

Swk—风荷载效应的标准值;

Mmax—最大弯矩设计值;

qk—均布线荷载标准值;

Pk—跨中集中荷载标准值;

N—拉杆或压杆最大轴力设计值;

Mx—压杆的弯矩设计值;

NS—升降动力设备荷载设计值;

NC—升降动力设备额定值。

2.2.2计算指标

—钢材的受拉、受压和受弯应力计算值;

f—钢材的抗拉、抗压和抗弯强度设计值;

E—钢材弹性模量

NV—一个螺栓所承受的剪力设计值;

Nt—一个螺栓所承受的拉力设计值;

—一个螺栓抗剪承载能力设计值;

—一个螺栓抗拉承载能力设计值;

b—螺栓的抗剪强度设计值;

fv

b

ft—螺栓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ƒ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值。

2.2.3计算系数

4

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s—风荷载体型系数;

βz——风振系数;

—挡风系数;

An—迎风面挡风面积;

Aw—迎风面面积;

G—永久荷载分项系数;

Q—可变荷载分项系数;

K—吊具/索具安全系数;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

b—螺栓孔混凝土受荷计算系数;

l—混凝土局部承压强度提高系数。

2.2.4几何参数

[]—容许长细比;

L—受弯构件的跨距;

Wn—受弯构件净截面抵抗矩;

v—受弯构件的挠度计算值;

[v]—受弯构件的容许挠度值;

Ix—毛截面惯性矩;

l—受弯构件计算跨度;

An—拉杆或压杆的净截面面积;

Wx—压杆的截面抗弯模量;

d—螺栓直径;

de—螺杆螺纹处有效截面直径;

b—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厚度。

3基本规定

3.0.1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性能应满足下列要求:

1应满足承载力设计要求;

2应满足使用要求,具有安全防护功能;

3不应发生影响正常使用的变形;

5

4不应使所附着的主体结构受到损害;

5安全装置应灵敏可靠。

3.0.2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应进行专项设计,并根据工程类型、主体结构、施工环境等

特点,以及产品使用说明书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按规定经审批后组织实施。

3.0.3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进场时应经现场验收合格后,方可安装。

3.0.4在同一个单体工程中应采用同厂家、同型号的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

3.0.5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所使用的电气设施、线路及接地、避雷措施、外电防护等应

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的规定。

3.0.6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消防安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

技术规范》GB50720的规定。

6

4构造措施

4.0.1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由竖向主框架、水平支承桁架、架体构架、附着支承装置、防

倾装置、防坠装置、同步控制装置等组成。常用结构如图4.0.1所示。

(a)(b)(c)(d)

图4.0.1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常用结构示意图

1-竖向主框架2-防护网3-临时拉结4-刚性支撑(三角撑或Z字撑)5-防倾、防坠装

置6-穿墙螺栓7-导轨8-停层装置9-升降支座10-升降设备11-附着支座12-下

吊点13-水平支承桁架14-翻板15-脚手板16-滑轮组17-上吊点

4.0.2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结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架体高度不应大于5倍楼层高;

2架体宽度不应大于1.2m;

3架体立杆纵距不应大于2.5m;

4架体步距不应大于2m;

5直线布置的架体支承跨度不应大于7m,折线或曲线布置的架体,相邻两主框架支承

点处的架体外侧距离不应大于5.4m;

6架体的水平悬挑长度不应大于2m,且不应大于跨度的1/2;

7架体全高与支承跨度的乘积不应大于110m²;

7

8架体悬臂高度不应大于架体高度的2/5,且不应大于6m。

4.0.3装配式建筑可采用如图4.0.3所示的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且架体高度不应小于3倍

楼层高。

(a)(b)(c)(d)

图4.0.3装配式建筑用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示意图

1-竖向主框架2-防护网3-临时拉结4-刚性支撑(三角撑或Z字撑)5-防倾、防坠装

置6-穿墙螺栓7-导轨8-停层装置9-升降支座10-升降设备11-附着支座12-下

吊点13-水平支承桁架14-翻板15-脚手板16-滑轮组17-上吊点

4.0.4竖向主框架可采用整体或分段结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为桁架或刚架结构,并与水平支承桁架和架体构架形成有足够强度和支撑刚度的空

间几何不可变体系的稳定结构;

2各杆件的轴线应交汇于节点处,采用螺栓或焊接连接;

3对接处的连接强度不得低于杆件强度。

4.0.5导轨构造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应满足下列规定:

1可由钢管或型钢制作,应有上下通长的滑动构造;

2导轨固定在竖向主框架上时,应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

3当选用槽钢形式的导轨时,宜用8#槽钢,不得小于6.3#槽钢;

4当选用钢管形式的导轨时,圆管直径不得小于48.3mm,且壁厚不得小于3.6mm;方

8

管边长不得小于40mm,且壁厚不得小于3.0mm;

5防坠横杆间距应与防坠装置匹配,且不应大于120mm。

4.0.6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应设置水平支承桁架,其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为空间桁架或由片式桁架组装成的空间桁架结构;

2宜设置在架体最底层,采用内、外两侧对称布置。

3应连续设置,且与架体构造的竖向主框架及立杆可靠连接,特殊部位无法连续设置

时,应采取不低于水平支承结构强度和刚度的加强措施;

4采用片式桁架结构时,其高度不得小于600mm;

5水平支承桁架的各杆件的轴线应交汇于一点,桁架构件采用节点板构造连接的,其节

点板厚度不得小于6mm;

6水平支承桁架的接头应与操作平台板的接头错开设置;接头连接处的强度、刚度不得

低于水平支承桁架的强度和刚度要求。

4.0.7脚手板应采用金属结构,其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防滑性能,且不得有裂纹、开焊、硬弯等缺陷,可采用钢

材、铝合金等材料制作;

2有产品质量合格证,材质应符合《碳素结构钢》GB/T700中Q235钢和《铝合金建

筑型材》GB/T5237的规定;

3脚手板的板面翘曲不得大于12mm,任一角翘起不得大于5mm;

4金属钢板网的网孔内切圆直径应小于25mm;

5冲压钢脚手板的面板厚度不应小于1.5mm;

6在架体底部与中间防护层应设置翻板,翻板一侧与架体脚手板可靠连接,另一侧应

搭靠在主体结构上,无法搭靠时应采取防下翻措施。底部翻板应铺设严密,防护层翻板除

预留不影响架体正常升降的洞口外,其余部位应可靠密封。

4.0.8防护网应采用金属防护网,其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采用冲压钢板网防护时,厚度不应小于0.7mm,孔径不应大于6mm;当采用钢丝网

时,钢丝直径不应小于2.5mm,网孔尺寸不应大于15mm×15mm;应能承受1.0kN偶然水平荷载

的作用;

2当防护网兼有剪刀撑作用时,应设有金属加强框,防护网边框角部节点与架体立杆连

接主节点错开不应超过200mm,且应与架体主要受力杆件紧固连接。

4.0.9附着支承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9

1竖向主框架所覆盖的每个已建楼层处均应设置一道附着支承装置,升降工况下有效装

置不应少于2个,使用工况下有效装置不应少于3个;

2每个附着支承装置上应设置有防倾、防坠、导向及停层的结构装置,且应各自独立发

挥作用;

3每个附着支承装置应采用不少于2根穿墙螺栓与主体结构连接,并采用双螺母或单螺

母加弹簧垫片紧固。螺栓优先采用上、下布置,若采用水平布置应具有防挠曲措施;

4穿墙螺栓的选用应满足设计要求,且直径不应小于30mm;穿墙螺栓的螺杆露出螺母

端部的长度不应少于3丝,且不得小于10mm。穿墙螺栓垫板尺寸应由设计确认,且不得小

于100mm×100mm×10mm。

4.0.10停层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设置于附着支承装置上,且为专门设计制作的定型构件,应有高低调节功能,不得

作为防坠装置使用;

2应满足承载力要求,不得采用扣件或钢丝绳等现场周转材料制作;

3应与附着支承装置可靠连接,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

4产生水平支承分力时,应通过设计计算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4.0.11防倾装置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包括导轨和两个以上与导轨相接触的可滚动的导向件;

2在防倾范围内应设置防倾导轨,且应与竖向主框架可靠连接;

3在升降工况下,最上和最下两个导向件之间的最小间距,不应小于一个标准层高;

4在使用工况下,最上和最下两个导向件之间的最小间距,不应小于两个标准层高;

5应采用焊接、螺栓或销轴与附着支承装置连接,防倾装置与导轨之间的间隙不应大

于5mm;

6采用螺栓与附着支承装置连接时,应具有防扭转措施。

4.0.12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宜采用卡阻式防坠装置,防坠装置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设置在竖向主框架处并附着在主体结构上,每一升降点不应少于两个防坠装置,

且在任何工况下均应可靠有效;

2必须采用机械式的全自动装置,严禁使用手动复位装置;

3与升降设备必须分别独立固定在主体结构上;

4应具有防尘、防污染的措施,且应灵敏可靠、运转自如;

5技术性能除应满足承载能力要求外,制动距离不应大于120mm。

10

4.0.13升降机构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上、下吊点宜设置在竖向主框架侧500mm范围内;

2上、下吊点与竖向主框架应可靠连接;

3升降支座应采用不少于2个螺栓与主体结构连接,升降支座挂点应有限位构造;

4升降设备宜选用低速环链电动提升机或电动液压升降设备,同一单体工程应采用同

厂家、同规格型号且运转正常的设备,其可连续升降距离应大于1个标准层高;

5升降设备应有独立铭牌,标明产品型号、技术参数、出厂编号、出厂日期、标定日

期、制造单位等;

6钢丝绳、索具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丝绳通用技术条件》GB/T20118、《重要用

途钢丝绳》GB/T8918、《钢丝绳用普通套环》GB/T5974.1的规定。

7电动提升机在运行过程中,应有制动和定位的功能,在额定载荷下,应满足制动下

滑量S≤V/100(V为1min内载荷稳定提升的距离,mm),且不应大于2mm的要求;

8电动提升机所用电动机应选用S2或S1工作制,负载持续时间不宜小于30min,或全

时制;

9起重链条的构造、质量及精度,应符合《起重用短环链验收总则》GB/T20946和

《起重用短环链T级(T、DAT和DT型)高精度葫芦链》GB/T20947的有关规定;

10环链机构中使用的上吊钩、下吊钩锻造尺寸公差应符合《钢质模锻件公差及机械

加工余量》GB/T12362和《锤上钢质自由锻件机械加工余量与公差轴类》GB/T21471的规

定,且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吊钩表面应光洁,不应有裂纹、折迭、锐角、毛刺、剥裂、过烧等降低强度的缺

陷;

2)吊钩不得有影响其使用安全的表面和内部裂纹;

3)吊钩上的缺陷不允许焊补;

4)吊钩应有防脱钩装置。

11低速环链电动提升机在吊钩与上/下吊点之间应采用传感器连接,传感器的强度应

不应小于吊钩与上/下吊点之间的连接轴的强度;

12电动提升机在使用时,上、下吊点宜在同一铅垂线上,其水平投影偏差不应大于

150mm,起重链条和铅锤线夹角不应大于10°,下降时双链的尾链应大于200mm。低速环

链电动提升机运行时,上吊钩与下吊钩距离不应小于1m;

13低速环链电动提升机悬挂后,应保证能360°自由旋转;上吊钩、下吊钩应与刚性

11

吊环连接;

14采用液压升降设备作为升降动力时,应选用穿心式液压千斤顶;

15穿心式液压千斤顶的穿心杆应采用外径不小于40mm的圆钢制作,并加工成竹节

形,提升力不应小于100kN;

16液压油路应选用钢油管或高压软胶管;液压千斤顶内部应设置两套机械锁紧机构,

遇有油路破裂、停电等情况时,锁紧机构应能自动锁紧。

4.0.14同步控制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升降时,必须配备有限制荷载或水平高差的同步控制系统。

连续式水平支承桁架,应采用限制荷载自控系统;简支静定水平支承桁架,应采用水平高

差同步控制装置;当设备受限时,可选择限制荷载自控系统。

2限制荷载自控系统应具有下列功能:

1)升降时单机位的荷载变化值超出±15%时,应采用声光形式自动报警和显示报警机

位;变化值超出±30%时,应能使全部机位自动停机并显示报警机位;

2)应设置声光警示功能,宜增设远程管理监测功能;主控箱应具有整体升、降、停控

制、超载失载声光报警、应急停机、运行数据储存、各机位荷载数据显示、荷载图示化显

示与查询功能,并应能自动下达命令;分控箱应能显示机位编号与机位实时荷载数值;

3)应具有自身故障报警功能,显示故障类型,并能适应施工现场环境。

3水平高差同步控制系统应具有下列功能:

1)当升降时相邻机位高差超过30mm时,应能自动停机;

2)应有显示各升降点的实际升高和超高的数据,并有记忆和储存的功能;

3)不得采用附加重量的措施控制同步。

4同一单体工程应采用同厂家、同规格型号且运转正常的同步控制装置。

5同步控制装置应有独立铭牌,标明产品型号、技术参数、制造单位等信息。

4.0.15物料平台不得与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各部位和各结构构件相连,其荷载应直接传

递给主体结构。

4.0.16在下列部位应采取可靠的加强构造措施:

1架体临时固定点设置处;

2架体因遇到塔吊、施工升降机、物料平台等设施需要断开或开洞处;

3架体平面的转角处;

4架体局部结构改变时,应经结构分析,采取可靠的加强措施;

12

5其他需要加强的部位。

5构配件性能

5.0.1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所采用的材料、构配件应有质量证明书或合格证,符合产品设

计规定,并应与型式检验报告一致。

5.0.2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主受力构件,应采用不低于Q235钢,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管材壁厚不得小于3.0mm;

2管材材料平直,其弯曲度不得大于管长的1/500;

3钢材表面的锈蚀深度不得超过0.25mm。

5.0.3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构配件采用型钢、钢板和圆钢等制作时,其材料性能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的规定;当采用铸钢制造时,其材质和质量应不低

于现行国家标准《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件》GB/T11352的规定。

5.0.4当室外温度大于或等于-20℃时,宜采用Q235钢和Q345钢。承重桁架或承受冲击荷载

作用的结构,应具有0℃冲击韧性的合格保证。当冬季室外温度低于-20℃时,尚应具有-20

℃冲击韧性的合格保证。

5.0.5架体结构的连接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手工焊接的焊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非合金钢及细晶粒钢焊条》GB/T5117或《热

强钢焊条》GB/T5118的规定,焊条型号应与结构主体金属力学性能相适应,承重桁架、提

升机附着构件等其他承受动力荷载或振动荷载的构件宜采用低氢型焊条;

2自动焊接或半自动焊接采用的焊丝和焊剂,应与结构主体金属力学性能相适应,并应

符合《熔化极气体保护电弧焊用非合金钢及细晶粒钢实心焊丝》GB/T8110的规定;

3普通螺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六角头螺栓C级》GB/T5780和《六角头螺栓》GB/T

5782的规定;连接螺栓应采取防止电化学腐蚀的措施;

4销轴可采用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中规定的Q235钢或《低合金高强

度结构钢》GB/T1591中规定的Q355钢制成;

5架体构配件采用铝合金材质时,其材质应符合《铝合金建筑型材》GB/T5237的规

定。

5.0.6型钢杆件应平直,两端端面应平整,不得有斜口、裂纹、表面分层、压扁、硬弯、深

划痕等缺陷。

5.0.7构配件杆件焊接接长时,单根杆件只允许有一个焊接接缝,且立杆或导轨有接缝时,

13

接缝应错开杆件交汇处。

5.0.8所有构件材料应去毛刺、锐边等,使用钢质材质加工的构配件应做表面防锈处理,宜

采用热浸镀锌工艺,管类材质构件有开口或打孔时,管内壁宜做防锈处理。

5.0.9架体防坠装置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防坠装置的制动构件不得采用铸铁制作,应采用碳素铸钢或钢锻件制作,其性能应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件》GB/T11352中的规定,材料性能不应低于

Q235钢的要求,且应经调质处理,其表面硬度应为30HRC~40HRC;

2防坠横杆宜采用圆钢,直径宜为28mm,且不得小于25mm,并应采用不低于Q235

钢制作,其抗剪强度应满足承载力要求。

14

6荷载与设计计算

6.1荷载

6.1.1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荷载应包括永久荷载Gk和可变荷载Qk。

6.1.2永久荷载包括整个架体结构、围护设施、作业层设施及固定于架体结构上的升降机构

和其他设备、装置的自重。

6.1.3可变荷载应包括施工活荷载(施工人员、手持小型机具、作业层上不大于1.0kN/㎡的

堆载)和风荷载。

6.1.4荷载标准值应按照以下规定取值:

1材料和构配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取值;

2升降机构应按通用理论重量及相关标准的规定取值;

3可变荷载Qk中的施工活荷载应按使用、升降及坠落三种工况确定,设计计算时施工活

荷载标准值应按照表6.1.4-1的规定选取;

表6.1.4-1施工活荷载标准值

同时作业每层活荷载标准

工况类别备注

层数值(kN/m2)

结构施工23.0

使用工况

装修施工32.0

结构和装修施工人员、材料、机具全部

升降工况30.5

施工撤离

在使用工况下坠落时,其瞬

间标准荷载为3.0kN/m2;升

结构施工23.0;0.5

降工况下坠落时标准值为

0.5kN/m2

坠落工况

在使用工况下坠落时,其瞬

间标准荷载为2.0kN/m2;升

装修施工32.0;0.5

降工况下坠落时标准值为

0.5kN/m2

4可变荷载Qk中的风荷载(Wk)应按式6.1.4-1计算:

(6.1.4-1)

wkzsw0Z

2

式中:wk——风荷载标准值(kN/m);

15

2

W0——基本风压值(kN/m),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

附录E.5中的规定采用,取重现期R=10对应的风压值。

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应根据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爬升的最大高度,按现

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取值;

S——风荷载体型系数,应按表6.1.4-2的规定取用,当计算S>1.0时,取

1.0。

βZ——风振系数,一般可取1,也可按实际情况选取。

表6.1.4-2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风荷载体型系数

背靠建筑物状况全封闭敞开开洞

S1.01.3

1.2An

注:为挡风系数,。其中An为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迎风面挡风面积

Aw

22

(m),Aw为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迎风面面积(m)。

6.1.5结构、构件和连接的承载力,应按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应采用分项系

数设计表达式进行计算。当计算结构和构件强度、稳定承载力及连接强度时,应采用荷载

设计值;计算结构、构件的变形时,应采用荷载标准值。

6.1.6按容许应力法对索具和吊具进行设计时,应采用荷载标准值。

6.1.7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设计应根据正常安装、使用和拆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荷载,按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荷载组合,并应取各自最不利的荷载组合

进行设计。

6.1.8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γG)应采用1.3,当对结构进行倾覆计算而对结构有利时,分

项系数应采用0.9;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γQ)应采用1.5。

6.1.9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应按最不利荷载组合进行计算,其荷载效应组合应按表6.1.9的

规定采用,荷载效应组合设计值(S)应按式(6.1.9-1)、式(6.1.9-2)计算。

不考虑风荷载

S=γGSGK+γQSQK(6.1.9-1)

考虑风荷载

16

S=γGSGK+0.9(γQSQK+γQSWK)(6.1.9-2)

式中:S—荷载效应组合设计值(kN)

γG—恒荷载分项系数;

γQ—活荷载分项系数;

SGK—恒荷载效应的标准值(kN);

SQK—活荷载效应的标准值(kN);

SWK—风荷载效应的标准值(kN);

表6.1.9荷载效应组合

计算项目荷载效应组合

脚手板,水平支承桁架永久荷载+施工活荷载

①永久荷载施工荷载

竖向主框架、立杆、升降机构、附墙装置、+

②永久荷载(施工荷载值风荷载)

防倾及防坠装置、连墙杆强度、稳定承载力+0.9+

取两种组合,按最不利的计算

选择升降动力设备时

永久荷载升降过程中的活荷载

选择钢丝绳及吊索具、横吊梁计算时+

6.1.10计算架体立杆稳定时,其设计荷载值应乘以附加安全系数1.43。

6.1.11水平支承桁架应选用使用工况中最大跨度进行计算,其竖向荷载设计值应考虑附加

安全系数1.43。

6.1.12升降系统中的升降动力设备、吊具、索具、主框架在使用工况下,其设计荷载值应

乘以附加荷载不均匀系数1.3;在升降、坠落工况时,其设计荷载值应乘以冲击系数2.0。

6.1.13计算附墙支座时,应按使用工况进行,每一附墙支座均应能承受该机位范围内全部

荷载的设计值,并乘以冲击系数2.0。

6.2设计计算基本规定

6.2.1在受力分析的基础上,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必须对下列项目进行计算:

1结构件的强度和稳定承载力计算;

2构件之间的连接强度计算;

3竖向主框架顶部悬臂端变形验算,水平支承结构变形验算;

4附着支座的构件强度、连接强度及支座锚固计算;

17

5升降机构承载能力及升降设备选择计算;

6防倾、防坠装置承载能力计算;

7穿墙螺栓以及螺栓孔处混凝土局部承压验算;

8附着位置主体结构构件承载力验算。

6.2.2计算结构和构件的强度、稳定性及连接强度时,应采用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荷载分

项系数按本标准第6.1.9条执行。

6.2.3验算挠度时,应采用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和荷载标准值。

6.2.4升降机构应进行下列设计计算,当按容许应力法对索具、吊具进行设计时,应采用荷

载标准值:

1索具、吊具计算应满足下列条件:荷载值应小于升降动力设备的额定值;吊具安全

系数K取5;钢丝绳安全系数K取6~8,当主体结构层高3m(含3m)以下时应取6,3m以上

应取8;

2升降动力设备选择计算。

6.2.5设计计算及技术参数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架体构架和构配件采用型钢、无缝钢管及壁厚不小于6mm的钢板制作时,应按现

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的规定进行设计;

2当架体构架和构配件采用焊接钢管、壁厚小于6mm的钢板制作时,应按现行国家标

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的规定进行设计;

3架体构架和构配件应在弹性范围内进行设计,不应采用钢材的塑性强度值。

6.2.6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结构构件的容许长细比[]应符合下列规定:

1竖向主框架压杆、水平支承结构压杆、其他受压杆件:[]≤150;

2架体构架、架体立杆:[]≤210;

3受拉杆件:[]≤300;

4斜撑杆件:[]≤250。

6.2.7变形限值应符合表6.2.7的规定:

表6.2.7变形限值

构件类别挠度限值

脚手板和纵、横向水平杆L/150且10mm

18

水平支承桁架L/250且20mm

悬臂受弯杆件L/400且40mm

竖向主框架L/400且40mm

注:L为受弯构件的跨距。当为悬臂受弯构件时,L取2倍悬臂高度值。

6.2.8螺栓连接强度设计值应按表6.2.8的规定采用:

表6.2.8螺栓连接强度设计值

钢材强度等级抗拉强度(N/mm2)抗剪强度(N/mm2)

Q235170140

6.2.9竖向主框架的分析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竖向主框架应按使用状态、升降状态、坠落状态三种工况进行分析计算。

2竖向主框架所承担的风荷载可以按每根纵向水平杆挡风面承担的风荷载传递给竖向主

框架节点上的集中荷载计算,应考虑风吸和风压两种作用。

3应根据内力计算结果,对竖向主框架杆件进行强度、稳定承载力、连接强度设计计

算,应根据竖向主框架内外立杆、水平杆、斜撑杆的最大轴向力设计值分别选择同一规格

的杆件,且节点连接应选择杆件中心交汇的构造。

6.3设计计算模式

6.3.1受弯构件计算

1抗弯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M

maxf(6.3.1-1)

Wn

式中:Mmax——最大弯矩设计值(N·mm);

f——钢材的抗拉、抗压和抗弯强度设计值(N/mm2);

3

Wn——构件的净截面抵抗矩(mm)。

2挠度应按下式验算:

v≤[v](6.3.1-2)

19

当构件仅受均布荷载作用时,

5ql4

vk(6.3.1-3)

384EIx

当构件同时受均布荷载和集中荷载作用时,

5ql4Pl3

v≤kk(6.3.1-4)

384EIx48EIx

式中:v——受弯构件的挠度计算值(mm);

[v]——受弯构件的容许挠度值(mm);

qk——均布线荷载标准值(N/mm);

pk——跨中集中荷载标准值(N);

E——钢材弹性模量(N/mm2);

4

Ix——毛截面惯性矩(mm);

l——计算跨度(mm)。

6.3.2受拉和受压杆件计算

1轴心受拉和受压杆件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N

f(6.3.2-1)

An

式中:N——拉杆或压杆最大轴力设计值(N);

2

An——拉杆或压杆的净截面面积(mm);

f——钢材的抗拉、抗压和抗弯强度设计值(N/mm2)。

2压弯杆件稳定性应满足下式要求:

无弯矩作用时,

N

f(6.3.2-2)

A

有弯矩作用时,

NM

Xf(6.3.2-3)

AWX

式中:A——压杆的截面面积(mm2);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根据截面类型和长细比选取;

Mx——压杆的弯矩设计值(N·mm);

20

Wx——压杆的截面抗弯模量(mm3);

f——钢材的抗拒、抗压和抗弯强度设计值(N/mm2)。

6.4架体结构设计计算

6.4.1竖向主框架设计计算

竖向主框架设计计算应包括下列内容:

1)节点荷载标准值的计算;

2)分别计算风荷载与竖向荷载作用下,主框架杆件的内力设计值;

3)将风荷载与竖向荷载组合计算最不利杆件的内力设计值;

4)最不利杆件强度和压杆稳定性以及受弯构件的变形计算;

5)节点焊缝或螺栓的连接强度。

6.4.2支座设计计算

1停层装置承载力验算;

2停层装置销轴承载力验算;

3附着支承装置抗弯、抗压、抗剪、焊缝和变形验算。

6.4.3附着支承结构穿墙螺栓计算

穿墙螺栓应同时承受剪力和轴向拉力,其强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22

NN

vt(6.4.3-1)

bb1

NvNt

πd2

Nbfb(6.4.3-2)

v4v

πd2

Nbefb(6.4.3-3)

t4t

式中:NV、Nt——一个螺栓所承受的剪力和拉力设计值(N);

bb

NV,Nt——一个螺栓抗剪、抗拉承载能力设计值(N);

d——螺栓直径(mm);

b

fv——螺栓抗剪强度设计值,按《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的相关规定

选用;

de——螺栓螺纹处有效截面直径(mm);

b

ft——螺栓抗拉强度设计值,按《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的相关规定

21

选用。

6.4.4导轨设计计算

1荷载设计值应根据不同工况分别乘以相应的荷载不均匀系数;

2应进行抗弯、抗压、抗剪、焊缝、防坠横杆强度、平面内外稳定、穿墙螺栓计算

和变形验算。

6.4.5防坠装置设计计算

1荷载的设计值应乘以相应的冲击系数,并应在一个机位内分别按升降工况和使用

工况的荷载取值分别进行验算;

2应依据现场安装工况分别进行强度和变形验算。

6.4.6升降动力设备选择计算

1应按升降工况一个机位范围内的总荷载,乘以荷载不均匀系数2.0选取荷载设计

值;

2升降动力设备荷载设计值Ns不得大于其额定值Nc。

6.5附着位置结构构件承载验算

6.5.1穿墙螺栓处混凝土局部承压强度应按照下式计算:

穿墙螺栓孔处混凝土承压状况如图6.5.1所示,其承载能力应符合下式要求:

图6.5.1穿墙螺栓孔处混凝土受压状况图

(6.5.1-1)

NvNvb1.35βbβlfcbd

式中:Nv——一个螺栓所承受的剪力设计值(N);

βb——螺栓孔混凝土受荷计算系数,取0.39;

22

βl——混凝土局部承压强度提高系数,取1.73;

2

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值(N/mm);

b——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厚度(mm);

d——螺栓直径(mm)。

23

7施工

7.1一般规定

7.1.1安装与拆除、升降及使用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严格按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专项施

工方案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概况:工程概况和特点、施工平面布置、施工要求和技术保证条件;

2编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标准、规范及施工图设计文件、施工

组织设计等;

3施工计划:包括施工进度计划、材料与设备计划;

4施工工艺技术:技术参数、工艺流程、施工方法、操作要求、检查要求等;

5施工安全保证措施:组织保障措施、技术措施、监测监控措施等;

6施工管理及作业人员配备和分工:施工管理人员、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

作业人员、其他作业人员等;

7验收要求:验收标准、验收程序、验收内容、验收人员等;

8应急处置措施;

9计算书及相关施工图纸。

7.1.2安装与拆除、升降、使用前,应对现场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有

交底记录。

7.1.3附着支承装置安装处混凝土强度不应小于15MPa,升降支座安装处混凝土强度不应小

于20MPa。

7.1.4安装与拆除、升降时,应有防止坠物伤人的防护措施,升降时架体内严禁有人。

7.1.5应在白天进行安装与拆除、升降作业;当遇5级及以上大风或大雨、大雪、浓雾和雷

雨等恶劣天气时,不得进行上述作业。

7.1.6停用超过1个月或遇6级及以上大风时,应提前采取加固措施,恢复使用前,应进行

检查,确认合格后方可使用。

7.1.7在架体安装与拆除、升降前,架体下方应划定安全警戒区域,设置安全围栏或警戒标

识,并派专人值守,严禁无关人员入内。

7.1.8安装与拆除、升降作业人员离开作业面前,必须将架体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确保架

体处于安全稳定状态。

7.2安装

7.2.1安装前,应对构配件进行清点检查。

24

7.2.2安装作业前,应确认附着支座部位主体结构混凝土强度满足要求。

7.2.3安装使用起重设备的,作业前应对起重设备状况进行检查,起重量及作业范围应满足

安装要求。

7.2.4起重设备吊装时应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设专人指挥,吊件应捆绑牢固,零散件应

装入容器吊运。

7.2.5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安装前应具备下列资料:

1相关资质证书及安全生产许可证;

2架体的型式检验报告或鉴定、评估、验收证书;

3产品质量出厂合格证、产品使用说明书、产品信息登记表、安装申请表;

4产品进场前防坠装置和其他装置及零部件的自检记录;

5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岗位资格证书;

6防坠装置、防倾装置、升降机构、同步控制装置的传感器、穿墙螺栓和其他主要部件

的合格证及检验报告;

7各种材料、仪器仪表的质量合格证、材料单、检测报告;

8产品进场的检查验收记录,安装平台的验收记录;

9专项施工方案,架体提升高度超过150m、架体高度超过评估(或检验报告)高度以及

异形结构等情形的专项施工方案论证报告;

10专项施工方案交底记录和安全技术交底记录。

7.2.6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在首层安装前应设置安装平台,编制安装平台专项施工方案并

经审批后实施。其设计和搭设应满足下列规定:

1承载层水平误差小于15mm;

2承载层应设置防滑、防倾等措施;

3承载力应满足架体搭设要求且荷载不小于6kN/㎡;

4平台的构造应满足相应标准要求;

5安装平台搭设完毕后,应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7.2.7竖向主框架安装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相邻竖向主框架的高差不应大于20mm;

2竖向主框架垂直偏差不应大于5‰,且不应大于60mm;

3刚性支架与立杆的连接点应靠近刚性支架上下两端端部,并连接紧固。

7.2.8水平支承桁架安装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25

1片式水平支承桁架应内、外两侧等高设置;

2桁架立杆与架体立杆不重合时,应进行附加弯矩验算。

7.2.9附着支承装置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符合设计规定,安装在竖向主框架所覆盖的每个已建楼层。在建楼层无法安装时,

应采取防止架体倾斜的刚性拉结措施;

2安装前应检查预留螺栓孔和预埋件设置,预留螺栓孔应垂直于主体结构外表面,其中

心误差应小于15mm,内外水平度偏差不应大于10mm;

3在空调板、飘窗等对应位置主体结构上安装时,应单独设计,且应有对主体结构的保

护措施;

4附着支承装置背板不得露出主体结构边缘。

7.2.10脚手板对接时,纵向边框处应可靠连接。

7.2.11防护网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张防护网固定点应设置于边框上,且不应少于4点,严禁采用铅丝、铁丝等绑扎固

定;

2立面应垂直平整,图案规则,缝隙对齐;

3架体断开或开洞时,开口处应有可靠的防止人员及物料坠落的措施,断开处应沿架

体全高设置防护网封闭严密。

7.2.12附着支承装置、升降支座安装位置的支承面应符合安装要求,否则应采取可靠的衬

垫措施。

7.2.13架体采用螺栓连接时,螺栓穿进方向宜一致,应使用扳手等专用工具紧固。

7.3升降

7.3.1升降前,升降支座安装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专项施工方案的要求。

7.3.2防坠、防倾装置应齐全、有效,同步控制装置应灵敏、有效。

7.3.3升降操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符合升降作业程序和操作规程;

2任何人员不应停留在架体上;

3升降过程中施工荷载不应超过0.5kN/㎡;

4所有妨碍升降的障碍物应已拆除;

5所有影响升降作业的约束应已解除;

26

6各相邻提升点间的高差不得大于30mm,整体架最大升降差不得大于80mm。

7.3.4升降过程中应实行统一指令、统一指挥,升降指令应由总指挥一人下达;作业人员应

服从指挥,严格按操作规程作业;有异常情况出现时,任何人均可发出停止指令,查明原

因,排除故障和隐患后方可继续升降作业。

7.3.5采用电动提升机作升降动力时,应严密监视其运行情况,及时排除翻链、铰链和其他

影响正常运行的故障。

7.3.6采用液压设备作升降动力时,应及时排除液压系统的泄漏、失压、颤动、油缸爬行不

同步等问题和故障,确保正常工作。

7.3.7架体升降到位后,应及时按使用状况要求进行附着固定,在没有完成固定工作前,升

降操作人员不应擅自离岗或下班。

7.3.8架体每次升降就位固定后,应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7.4使用

7.4.1应按设计性能指标进行使用,不得随意扩大使用范围;架体上的施工荷载应符合设计

规定,不得超载,不得放置影响局部杆件安全的集中荷载。

7.4.2在使用过程中不得进行下列作业:

1利用架体吊运物料;

2在架体上拉结吊装缆绳(或缆索);

3任意拆除结构件或松动连接件;

4拆除或移动架体上的安全防护设施;

5利用架体支承模板、卸料平台、混凝土泵管、塔吊通道等;

6在架体上推车;

7其他影响架体安全的作业。

7.4.3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上进行电焊、气焊及其他动火作业时,应采取防火措施,并设

专人监护。

7.4.4停用超过3个月时,在停用前应对其采取加固措施。

7.4.5应将架体连接至结构避雷系统。

7.5拆除

7.5.1拆除作业应按照先搭后拆、后搭先拆,逐层由上而下的拆除原则。

27

7.5.2拆除作业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拆除区域地面设置警戒线,并设专人值守;

2拆除作业前,应对架体进行全面的检查,清除杂物;

3在危险部位拆除作业时,应临时设置施工人员作业平台;

4起吊架体单元作业,钢丝绳未捆绑牢固时架体不得拆卸松动;起吊时必须保证架体平

衡,必要时设置遛绳保护。严禁作业人员站在吊离的架体上;

5架体单元断开操作时,施工人员必须站在非断开架体一侧,并采取可靠安全措施后方

可操作,严禁作业人员站在拟吊离的架体上作业;

6当架体和附着支承装置一同拆除时,附着支承装置应有防滑脱措施,确认起重吊绳受

力后,方可拆除附着支承装置;

7拆除作业中,不得抛扔材料、配件、设备等物品及杂物;且应有可靠的防止人员与物

料坠落的措施;

8架体地面解体时须做好临时支撑,防止构件倾倒;

9拆除材料分类堆放整齐,高度不得超过两米。

28

8检查与验收

8.1构配件检查与验收

8.1.1构配件出厂时应按照工艺要求及检验规程进行检验;附着支承装置、防坠装置、防倾

装置、同步控制装置等涉及架体使用安全的构配件应全数检验;构配件出厂时应提供出厂

合格证。

8.1.2现场验收的技术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1产品制造商、出厂日期、产品编号等信息;

2架体的型式检验报告或鉴定、评估、验收证书;

3产品合格证;

4使用说明书内容应包括架体构造、适用条件和范围、产品技术参数、安装与拆

除、升降作业、维护保养等;

5专项施工方案,架体提升高度超过150m、架体高度超过评估(或检验报告)高度

以及异形结构等情形的专项施工方案论证报告;

6主要设计文件,内容应包括构配件规格型号、材质,设计图纸及设计计算书等;

7其他必要的技术证明文件。

8.1.3进入施工现场的构配件,应按本标准附录A表A.0.1的规定进行进场检查与验收,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应有全钢架产品标识及产品质量出厂合格证;

2应有全钢架产品主要技术参数及产品使用说明书;

3穿墙螺栓应按照批次抽样进行力学性能检验,抽样数量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

统一标准》GB50300规定。

8.1.4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防倾、防坠、附着支承装置和升降动力设备应按本标准附录

A表A.0.1的规定进行进场检查与验收。

8.1.5同步控制装置的有效性应经过测试,完成后应按本标准附录A表A.0.1进行验收。

8.2安装检查与验收

8.2.1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应在下列阶段进行验收:

1首次安装完毕;

2附着支承装置搭设固定后;

3提升或下降前;

4提升或下降就位,投入使用前。

29

8.2.2安装过程中应对安装平台进行日常检查,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立杆与水平杆、连墙件应无松动,架体应无明显变形;

2地基应满足承载力要求,无积水,垫板及底座无松动,立杆无悬空;

3安全防护措施应符合本标准要求;

4应无超载使用。

8.2.3安装过程中遇到下列情况时,应对安装平台进行验收,确认安全后方可继续使用:

1遇有6级及以上大风、大雨后;

2停止安装超过一个月;

3架体遭受外力撞击等作用;

4架体部分拆除;

5其他特殊情况。

8.2.4首次安装完成后,应按照本标准、专项施工方案和使用说明书的有关要求进行自检。

8.2.5安装自检合格后,施工总承包单位应委托具有相应能力的专业检验检测机构按照《建

筑施工升降设备设施检验标准》JGJ305进行检验。

8.2.6首次安装完毕及使用前,委托检验合格后,应由总承包单位按本标准附录B表B.0.1组

织检查验收,分包单位、监理单位等共同参加,验收合格并悬挂验收标识牌后方可使用。

8.3使用过程中检查

8.3.1升降作业前,应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和总监理工程师组织总承包单位、分包单位、监理

单位等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