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强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主要内容
1我国小麦现状
2小麦品质区划
3小麦品质内容
4优质高效技术
(本文图片仅做教学参考,非广告用)
一、我国小麦生产现状
(一)小麦生产现状
(二)主要生产特点
(一)小麦生产现状
小麦:世界第一,中国第三。
在农业生产及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小麦主产区以冬小麦(秋、冬播)为主,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
小麦总面积和总产的94%和95%。种植面积最大的依次为河南、山东、
安徽、江苏、河北、湖北、陕西、新疆、四川、甘肃、山西等11个
省,约占全国冬小麦总面积的96%,其产量约占全国总产的98%。
春小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黑龙江、宁夏、西
藏、天津、四川、河北等,其中以内蒙古面积最大,新疆单产最高。
小麦在我国不仅范围广,而且资源丰富,有强筋、中强筋、中筋和弱
筋等不同类型的优良品种,以及适宜的种植生态区,基本满足市场需求。
平均单产与高产记录比较
我国小麦大面积单产水平还不到400公斤,不足最高单产的45%,
仅为世界最高单产的三分之一,增产的潜力巨大。
强筋小麦品质报告
2017年:133份强筋小麦样本,达标优质强筋的比例17%,达标
强筋比例21%,达标中强筋的为6%,中筋为4%,其他比例为52%。
2018年:161份强筋小麦样本,达标优质强筋比例为19%,达标
强筋比例为15%,中强筋为4%,中筋为14%,其他比例为48%。
2019年:238份强筋小麦样本,达标优质强筋比例为16%,达标
强筋比例为35%,中强筋为1%,中筋为9%,其他比例为39%。
(二)主要生产特点
①面积3.5亿亩,亩产390公斤,总产1.34亿吨。
②小麦机械化程度达到95%以上。
③品质不够稳定,强弱筋不足中筋多。
(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数据)
二、我国小麦品质区划
(一)全国小麦品质区划
(二)黄淮冬麦区优势产业带划分
(一)中国小麦品质区划
根据自然环境、品种类型、生产条件、消费状况等将我国小麦品质大体划为三大区域。
主区亚区
华北北部强筋麦区
I北方强筋、中筋冬麦区黄淮北部强筋、中筋麦区
黄淮南部中筋麦区
长江中下游中筋、弱筋麦区
II南方中筋、弱筋冬麦区四川盆地中筋、弱筋麦区
云贵高原中筋麦区
东北强筋春麦区
北部中筋春麦区
III中筋、强筋春麦区
西北强筋、中筋春麦区
青藏高原春麦区
1、北方强筋、中筋冬麦区
①华北北部强筋麦区
主要包括北京、天津、山西中部、河北中部、东北部地区。适宜发展强筋小麦。
②黄淮北部强筋、中筋麦区
主要包括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和山东中、北部、山西南部、陕西北部和甘肃东
部等地区。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的地区适宜发展强筋小麦,其它地区如胶东半岛
等适宜发展中筋小麦。
③黄淮南部中筋麦区
主要包括河南中部、山东南部、江苏和安徽北部、陕西关中、甘肃天水等地区。
以发展中筋小麦为主;肥力较高的砂姜黑土和潮土地带可发展强筋小麦;沿河冲
积砂壤土地区可发展弱筋小麦。
2、南方中筋、弱筋冬麦区
①长江中下游中筋、弱筋麦区
包括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南、湖北大部以及河南省南部地区。大部地区适
宜发展中筋小麦,沿江及沿海砂土地区可发展弱筋小麦。
②四川盆地中筋、弱筋麦区
包括盆西平原和丘陵山地,适宜发展中筋小麦,部分地区可发展弱筋小麦。
③云贵高原中筋麦区
包括四川省西南部、贵州全省以及云南省大部地区。总体上适于发展中筋小
麦。其中贵州省可适当发展一些弱筋小麦;云南省以发展中筋小麦为主,也可
发展弱筋或部分强筋小麦。
3、中筋、强筋春麦区
①东北强筋春麦区
主要包括黑龙江北部、东部和内蒙古大兴安岭等地区。适宜于发展强筋或中强筋小麦。
②北部中筋春麦区
主要包括内蒙古东部、辽河平原、吉林省西北部和河北、山西、陕西等春麦区。适宜
发展中筋小麦。
③西北强筋、中筋春麦区
主要包括甘肃中西部、宁夏全部以及新疆麦区。河西走廊、新疆肥力较高麦区适宜发
展强筋小麦;银宁灌区、陇中、宁夏西海固地区及区域内其它地区宜发展中筋小麦。
④青藏高原春麦区
主要是青藏高原地区,小麦灌浆期长,通过品种改良,适宜发展中筋小麦。
(二)黄淮冬麦区优势产业带划分
黄淮冬麦地区为我国优势小麦产区,在该产区中,又
可根据不同生态条件划分为3个不同品质类型的小麦产业带。
1、强筋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
以河北省中北部(包括京津地区)为主。大致在北纬38˚-40˚之间,
降水量500-600mm(小麦生育期间150-200mm,抽穗~成熟期50mm左
右)。小麦生育后期干旱少雨,利于籽粒蛋白质积累和强筋力面筋形成。
2、强筋、中筋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
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和山东省。该产业带大致在北纬34.5˚-38˚之间,
降水量500-800mm(小麦生育期200-250mm,抽穗~成熟期50-70mm)。土层
深厚、土壤肥沃的地区可发展优质强筋小麦,其他地区发展优质中筋小麦。
3、弱筋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
以河南省南部和安徽省、江苏省的淮河流域为主要地区。大致在北纬
32˚-34.5˚之间,降水量600-1000mm(小麦生育期250-400mm,抽穗~成熟期
70-150mm)。淮河流域小麦生育后期降水较多,不利于强筋力面筋的形成,
而有利于生产弱筋优质专用小麦。该地区可以兼顾弱筋和中筋小麦。
黄淮冬麦区优势产业带划分示意图
强筋优质
专用小麦产业带
40˚强筋、中筋优质
38˚
专用小麦产业带
34.5˚
32˚
弱筋优质
专用小麦产业带
三、小麦品质主要内容
(一)优质专用小麦
(二)小麦品质内容
(三)品质类型划分
(一)优质专用小麦
优质小麦是指品质优良、具有专门加工用途的,且经过规模化、区
域化种植,种性纯正、品质稳定,达到国家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品质标准,
可加工成具有优良品质的专用食品的小麦。它是一个根据其用途而改变
的相对概念,准确地说应为“优质专用小麦”。
特定的面食制品需要专用小麦面粉制作,而专用小麦粉需要一定类
型的小麦加工而成,适合加工、制作某种食品和专用粉的小麦对这种食
品和面粉就是“优质专用小麦”,必须具备“优质、稳定、专用”3个
基本特征,即品质优良稳定、具有专门用途。
(二)小麦品质的内容
1、小麦品质概念
小麦品质广义的讲是指小麦籽粒对某种特定用途的适合性,它是一个复
杂的、多义性的综合概念。
不同领域对小麦品质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小麦品
质进行科学研究分析,并建立相关品质指标体系,用于评定小麦的品质。
甚至在遗传育种、栽培、储藏、加工(包括制粉和面食品加工)和饮食
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其相应的品质指标体系。
2、小麦品质的内容
小麦品质包括农艺品质、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卫生品质
和商品品质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终还是立足于商品品质。
每种品质都包括多个性状,彼此之间相互交叉,密切关联。
品
品字三个口,一口要吃饱,一口要吃好,一口要吃雅。
1)农艺品质
也称外观(形态)品质,包括籽粒形态、整齐度、饱满度、粒色和胚乳质地等。
用做种子,上述性状直接影响种子质量;用做商品粮,则影响商品价值。
此外还与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也有一定关系。
2)营养品质
包括:蛋白质、氨基酸、淀粉、脂肪、核酸、维生素、矿物质等。
其中蛋白质又可分为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
氨基酸又可分为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自身合成的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淀粉又可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
3)加工品质
分为一次加工品质和二次加工品质。
一次加工品质又称为制粉品质,包括出粉率、容重、种皮百分率、
籽粒硬度、面粉白度、灰分含量等。
二次加工品质又称为食品制作品质,包括面粉品质、面团品质、烘
焙品质、蒸煮品质等。
4)卫生品质
是从卫生与预防医学的角度研究分析小麦的品质与质量状况的,其
主要包括有毒物质及含量、有害微生物、重金属污染、食用安全性等等。
目前我国也逐渐加大了对小麦卫生品质的重视程度。
5)商品品质
小麦的商品品质是根据小麦制品的质量要求而制定的各种品质指标。
作原粮出售,有容重、粒色、杂质率等指标来衡量品质;
以面粉为商品,要求其白度、细度等指标;
以面包为商品,要求其体积、口感、面包纹理、形状等指标,以面条糕点
为商品是也都有各自不同的质量指标。
(三)小麦品质类型划分
1、根据品质和用途划分
根据小麦的品质和用途可以把小麦分为强筋、中强筋、中筋和弱筋小麦。
类型粗蛋白%湿面筋%吸水率%稳定时间min最大拉伸阻力E.U.拉伸面积cm2
强筋小麦≥14.0≥30.5≥60%≥10.0≥450≥100
中强筋小麦≥13.0≥28.5≥58%≥7.0≥350≥80
中筋小麦≥12.0≥24.0≥55%≥3.0≥200≥50
弱筋小麦<12.0<24.0<55%<3.0----
1)强筋小麦:胚乳为硬质,面粉筋力强,适合制作面包或用于配粉麦。
2)中强筋小麦:胚乳为硬质,面粉筋力较强,适于制作方便面、饺子、面条、馒头。
3)中筋小麦:胚乳半硬质,面粉筋力适中,适于制作饺子、面条、馒头等。
4)弱筋小麦:胚乳软质,面粉筋力较弱,适于制作饼干、糕点等食品。
强筋小麦等级标准
指标
项目
一等二等
容重,g/L≥770770
水分,%≤12.512.5
不完善粒,%≤66
总量≤11
籽粒杂质%
矿物质≤0.50.5
色泽、气味正常正常
降落数值,s≥300300
粗蛋白质,%(干基)≥1514
湿面筋,%(14%水分基)≥3532
小麦粉面团稳定时间,min≥107
烘焙品质评分≥8080
2、根据加工食品种类划分
按加工食品的种类又可以把小麦分为面包专用、馒头专用、面条专用
和糕点专用小麦。基本上可以与上述的强筋、中筋、弱筋小麦相对应。
1)优质面包专用小麦:主要是用于做面包的优质小麦。
要求小麦蛋白质含量高,面筋质量好,沉降值高,面团稳定时间较长,
面包评分较高,基本可以对应于强筋小麦的标准。
2)优质馒头专用小麦:指适合于制作优质馒头的专用小麦。
馒头是我国人民的主要传统食品,目前我国北方用于制作馒头的小麦粉
占面粉用量的70%以上。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种植的小麦都能达到制作馒头所
需的小麦粉的质量要求。馒头专用小麦一般需要中等筋力,面团具有一定的
弹性和延伸性,稳定时间在3~5分钟,形成时间以短些为好,灰分低于0.55%。
3)优质面条专用小麦是指适合制作优质面条的专用小麦。
面条起源于我国,是我国人民普遍喜欢的传统食品,也是亚洲的大众食品。
面条专用小麦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延展性,出粉率高,面粉色白,麸星和灰分少,
面筋含量较高,强度较大,支链淀粉较多,色素含量较低等。
影响面条品质的主要因素是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面条强度和淀粉糊粘性等。
4)饼干和糕点专用小麦:是指适合制作优质糕点和饼干的专用小麦。
面粉要求以中筋和弱筋小麦为好,我国生产的普通小麦虽然面筋质
量差,但由于蛋白质和面筋含量较高,也不适合于生产制作优质饼干和
糕点的专用粉,为了规范我国软质小麦品种的选育和生产,农业部制定
了饼干和糕点专用小麦的行业标准。
四、强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一)影响产量、品质的主要因素
(二)强筋小麦主要田间管理内容
(三)强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一)影响产量、品质的主要因素
小麦产量、品质既受品种本身遗传基因的制约,又受自然条件和栽
培措施等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基因型和生态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产量
品质
在自然和栽培条件相对一致的地区或年份,产量品质差异主要受品
种基因型的影响,而自然和栽培等生态条件相差较大地区,差异则来自
品种基因型和生态条件两个方面,而后者的影响程度往往高于前者。
1、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1)温度
近十年,黄淮冬麦区小麦灌浆期平均遭受38℃持续1.8天以上的高温胁迫,严重影
响产量和品质。一般认为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气温年较差、抽穗至成熟期间日均气温及
其日较差呈正相关。在15-32℃范围内,气温升高,蛋白质增加,加工品质改善。
高温降低光合效率,千粒重降低1.2%~30.2%,穗粒重降低0.5%~40.0%,导致产量
和品质下降。干热风一般减产幅度5%~10%,严重的减产可超过30%。
温度影响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品种、水分、光照等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互作关系。
2)降水
自然降水不仅影响土壤水分,也影响空气湿度和气温变化,是影响小麦产量
品质的重要因素。小麦生育期间降水量与产量正相关、与蛋白质负相关,关键时
期在抽穗到成熟阶段。我国北方降水量少于南方,蛋白质含量一般高于南方。
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需水量差别较大,播种到越冬期间需水量约占整个生育
期的15%,返青至拔节约占15%,拔节到抽穗约占30%~35%,抽穗到成熟约占
35%~40%。拔节期增加1mm降水,每亩可增产1.1kg。后期干旱降低淀粉含量
1.7%~4.3%,产量降低相应提高蛋白含量0.1%~1.0%、干面筋0.9%~3.9%。
3)光照
光照对籽粒品质的影响较为复杂,因为一个地区的光照强度,日照时数,以及日照
长短往往与气温、降水等自然气候因素相关。一般认为长日照利于小麦蛋白质含量提高。
黄淮冬麦区年日照时数及小麦生育期日照时数均呈逐年降低趋势。花后弱光降低小
麦光合能力,不利于干物质积累和灌浆;光照越少,干物质、千粒重和穗粒数均显著降
低,最终导致不同程度减产;但在一定程度上对品质的形成有利。
4)土壤
小麦植根于土壤,土壤中水、肥、热直接影响根系生长及活力,进而影响地上部植株产
量及品质。土壤肥力、土壤类型和土壤质地等对产量品质均有较大的影响。
土壤肥力由低向高变化,产量品质也随之提高,特别是有机质和N、P、K等矿质元素处在
较低或中等水平时,这种效应尤为显著。当土壤肥力达到并超过一定程度时,二者相关较小。
土壤肥力水平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5)综合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同品种、相同的水肥处理,在不同生态条件下,产量、品质变化较大,
且不同品质性状也有较大差异。蛋白质含量和稳定时间受影响最大,其次为
拉伸面积、沉降值、湿面筋、延伸性、面包体积,吸水率则比较稳定。
2、栽培措施对产量品质的影响
栽培措施对小麦品质有很大影响,这是优质栽培技术的依据。对产量品
质最主要的措施是施肥和灌水,而肥料中又以氮肥的效果最为突出。
氮肥运筹就是不同的施氮方法、时期、数量以及底追比例等多种方式对
小麦进行施肥处理。主要包括土壤施氮、叶面施氮两大内容。土壤施氮中又
包括底施、追施、不同追肥时期、数量、次数等处理以及不同土壤和灌溉条
件下的施肥处理等方式。叶面施氮包括不同喷氮时期、浓度、次数等处理。
1)氮肥
合理的施肥量、施肥时期及施肥比例均可以改善强筋小麦产量及品质指标。在
0-18公斤/亩范围内,施氮量增加,产量及加工品质主要指标均逐渐提高;施氮量
超过20公斤/亩,则产量逐渐降低,部分品质仍呈提高趋势。追氮比例增加和时期
后移,均可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其它品质指标也有所改善。一般高产地块每亩施
用16公斤氮肥(底肥50%,拔节肥35%-40%,开花肥10%-15%),可实现产量品质协
同提高。不同品种对氮肥调控的敏感性差异较大,需要根据品种特性进行氮肥管理。
不同施氮量对面包烘焙品质的影响
2)灌水
水分不足,产量下降,蛋白质含量虽有增加,蛋白质产量并不高。灌水可
使产量大幅度增加,蛋白质含量持平或有所降低,但蛋白质产量大幅度提高。
后期适度干旱可提高蛋白质和干面筋含量,而淀粉含量降低。灌水可以促
进淀粉合成与积累。随灌水次数或灌水量增加,产量提高,蛋白质含量降低。
正常降水年份,春季灌水70m3,拔节和开花各占60%和40%,可协调产量与品质。
相同灌水量条件下,春季分2次灌水对产量品质的改善效果高于1次灌水。
3)水肥互作
干旱地区,如果土壤肥力很差,浇水可以提高产量,但对品质影响较小;
在水浇地上合理的氮素供应也可使产量提高,而品质不下降或有所提高。
施肥量不同,水分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有一定差别。只有在高肥条件下,
灌水才能明显地影响籽粒蛋白质含量。
4)有机无机肥配合
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小麦对养分的吸收
利用;长期大量单施有机肥对小麦产量品质的改善效果最好,常量有机肥合理
配施无机肥则可在快速提升产量的同时,稳定小麦品质。
5)其他栽培措施
不同生态区,选择适宜的播种期、种植模式和密度有利于形成冬前壮
苗及优良群体结构,对强筋小麦产量及品质有正向调控效应。一般情况下,
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叶面补肥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不同品种对其响应结果不尽相同,需结合具体的环境和水肥管理进行评价。
(图片仅做教学参考,非广告用)
3、品种、环境、栽培措施及其互作对产量品质的影响
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升不仅受品种自身遗传因素影响,体现
的是潜力的大小;而生态环境和栽培措施的影响反应的是品种潜力发挥的
程度。因此,不同品种在不同的栽培环境下(包括生态环境、生产条件和
栽培因素),其产量品质表现差异较大。不同条件下变化大的品种可以理
解为其栽培可塑性较强,合理的栽培环境对其有明显的调控效果;变化小
的品种,则稳定性较好,受环境因素影响相对较小,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二)强筋小麦主要田间管理内容
强筋小麦高产优质的条件
适宜气候:温度、降水、光照
优良品种:高产、广适、抗逆
规范播种:苗匀、苗全、苗壮
土壤肥力:有机质、氮磷钾含量
水肥管理:个性化水肥需求规律
病虫防控:精准预测、及时防控
逆境调控:预报、防控与补救
好种好种好看好吃
“四好”小麦
1、优良品种选择
选用适合当地生产的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抗逆广适稳产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
例如:新麦26、济麦44、师栾02-1、济麦229、丰德存麦5号、郑麦366、中麦
587、轮选49、师栾021-、周麦36号、济麦20、西农20、西农511、泰科麦33、
山农111、济南17、泰山27、烟农999、烟农19、藁优5766、藁城8901、……
2、规范化播种
规范化播种包括:
耕作整地(少免耕、耕翻、旋耕、耙压)
水肥运筹(前茬秸秆还田、墒情管理、科学施肥)
适期播种(温度、机械化)
适量播种(品种分蘖特性、地力水平、播种期)
播后镇压等作业环节,以保证高质量播种效果。
规范化播种流程示意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规范化播种技术不是单一个的播种环节,而是包括了从前茬秸
秆处理到小麦播完种后镇压整个过程中的一系列关键技术。从上茬作
物收获(或小麦播种前休闲地的水分管理)开始到播种完小麦的短时
间内,是生产技术高度密集的时期,需要综合运筹和衔接各种农艺技
术,以实现小麦一播全苗。
随着社会发展,小麦生产已经由“三分种七分管”转变为“七
分种三分管——七分在农机,三分在农户”,体现了播种的重要性。
1)遵守农机操作规范,提高整地质量
秸秆还田:切碎长度≤5cm,宽度≤1cm,抛撒不均匀率≤15%,漏切率≤1.5%。
深松标准:深度≥30cm,入土行程≤1m。
深耕标准:深度≥25cm,耕幅偏差±5cm,重耕率≤3%,漏耕率≤2%。
旋耕标准:耕深≥10cm,稳定性≥85%,平整度≤5cm,破土率≥50%。
镇压一般重量为100-130公斤/米播幅。
2)关键生育时期土壤水分管理
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耕层相对含水量分别为:
播种期70%-80%;出苗期75%-80%;分蘖期75%左右;拔节期70%-80%;开花灌浆期75%。
根据播种前土壤及降水情况,通过浇水、覆盖、镇压、排涝、晾田、免耕浅播等措施,
保障正常出苗。播种要“宁晚勿滥”,造足底墒,一般提前15天左右浇水40-50m3即可。
排涝沟晾晒免耕播种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教学参考,非广告用)
3)肥料运筹与基肥施用
肥料施用准则
a)按照测土配方施肥原则,根据农业部门提供的测土化验分析结果,并依据计划产量
水平,在秸秆还田和尽可能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合理施用氮磷钾化肥,并按照土壤养分
余缺,科学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
b)禁止使用未经国家或省级农业部门登记的化学和生物肥料,禁止使用重金属含量超
标的肥料(包括有机肥料及矿质肥料等),施用的化肥质量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c)注意增施有机肥,提倡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氮肥总量控制,合理分配基追肥比
例;磷钾肥恒量监控,中微量元素因缺补缺。
①常用肥料:氮肥、磷肥、钾肥、微肥、复合肥、控释肥、缓释肥、配方肥
配方肥料
指以土壤测试和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
能和肥料效应,以各种单质化肥和(或)复混肥料为原料,采用掺混或
造粒工艺制成的适合于特定区域、特定作物的肥料。一般情况下,测土
配方施肥表采用的推荐施用量是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的用量。
是国家重点推广的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内容。
测土配方施肥:
先测定土壤中养分含量,再根据小麦品种、产量水平、计算出施肥量。
②基肥施用与培肥地力
基肥也叫底肥。通常在播种前撒于地表,再通过旋耕机使其均匀分布于土壤中;或
者在播种时先施入种子层以下深层土壤,也可以施入种子行侧下方的深层土壤中。基肥
要与种子保持一定的距离,预防烧苗。
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适宜灌溉与耕作,均可增强土壤保肥供肥能力。
中高产田土壤肥力应满足:0-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10g/kg,全氮0.9g/kg,碱解氮
75mg/kg,有效磷20mg/kg,速效钾90mg/kg及以上含量的土壤。
一般情况下磷、钾肥全部作底肥施入,其中磷肥为8-10kg,钾肥7-9kg。氮肥则按
照全部施氮量的50%作为基肥施入,约为纯氮7-9kg。
4)水肥一体化技术
一次性施肥技术、测墒补灌节水高产技术、水肥后移技术、高低畦灌溉技术。
5)提高播种质量,确保一播全苗
主要包括:适期播种、适量播种、播种方式、播种深度、播种质量、播种前后镇压等。
①适期播种:确保冬前积温约为550-650℃,平均在600℃左右。一般冬性品种在日均气
温为16-18℃,半冬性品种在14-16℃;春性品种约为12-14℃。基本苗为北部冬麦区每亩
20-25万,高肥田块每亩15-20万;黄淮冬麦区北片每亩14-22万,南片12-15万;
②适量播种:旱薄地宜稀,中肥地宜密;品种分蘖力弱宜密,分蘖力强宜稀;适期播种
的密度要小,晚播适当增密。
③播种方式:等行距条播、宽幅播种、撒播、匀播、小窝密植等。
④播种深度:深度3-5厘米为宜;播后一般进行适当镇压。
3、关键生育时期田间管理
1)苗期管理
主要指从出苗到返青期间,苗期长势直接影响着小麦产量,主要目标是保苗全、苗匀、苗齐、
苗壮,促生根、长叶、长分蘖。
北方麦区壮苗标准:三大两小五个蘖,十条麦根六片叶,叶片宽短颜色深,趴在地上不起身。
越冬前(左)和返青后(右)较适宜的田间苗情(李雁鸣)
①冬前
酌情灌水:对于墒情较差,出苗不好麦田应尽早浇水;晚播且墒情较差的麦田,及时
浇蒙头水或喷灌补墒。对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土壤悬空不实和缺墒的麦田要适时冬灌,
一般在日均气温稳定在3℃左右,夜冻昼消时进行,每亩浇水40m3即可。
麦田镇压:对于群体过大、过旺的麦田,需及时镇压措施,控旺转壮,保苗安全越冬。
杜绝放牧:加强冬前管护,杜绝禽畜啃食麦苗,确保麦苗正常生长。
春草冬治:及时进行冬前除草,减轻春季杂草危害。
②返青期
中耕松土:早春浅中耕松土,提温保墒除草,促进麦苗早发稳长,抑制春生
蘖过多滋生,促进根系和个体健壮生长。
促弱控旺:对旺长麦田,在镇压基础上喷施化控剂,控旺转壮,预防倒伏。
对弱苗田,在中耕基础上,适当追肥促苗、促分蘖,增穗数。
冬前弱苗的表现和应对措施
干旱弱苗:分蘖出生慢,叶色灰绿,心叶短小,中下部叶片逐渐变黄干枯,根少而
细,生长缓慢或停滞(缩心苗)。
管理要点:结合灌溉每亩追施尿素5-6公斤。
深播弱苗:出苗缓慢,叶鞘细长,迟迟不分蘖,不长次生根。
管理要点:及时追肥(每亩施尿素5-6公斤),促进根系和幼苗发育。
板结弱苗:土壤板结,根系伸展困难,叶片黄短,分蘖不能按时生出。
管理要点:适当浇水,深中耕松土,破除僵硬层。
晚播弱苗:冬前生长期短,积温不足,导致麦苗生长瘦弱、分蘖少。
管理要点:以补肥补水为主,3叶期亩施尿素5-6公斤;土壤墒情差、渗水快的麦
田,3叶期后及时浇分蘖水;墒情适宜或土壤黏重、渗水差的地块,不宜浇水。
缺肥弱苗:
缺氮幼苗细弱直立,分蘖少,叶片窄短,下部叶片从叶尖开始逐渐变黄干枯,并向上部叶片发展。
管理要点:尿素7-8公斤/亩,沟施或兑水浇施。
缺磷幼苗次生根少而弱,叶色暗绿无光泽,叶尖及叶鞘呈紫红色,植株瘦小分蘖少。
管理要点:结合浇水中耕,亩施过磷酸钙20-30公斤,追施越早效果越好。
缺钾叶片呈暗绿色,柔弱卷曲,老叶尖端及边缘变黄成棕色枯死,叶片呈烧焦样,即“火烧苗”。
下部叶片先出现黄色斑点,从老叶尖端开始,然后沿着叶脉向内延伸,黄斑与健部分界明显。
管理要点:结合浇水中耕,亩施钾肥6-8公斤或喷施磷酸二氢钾,越早效果越好。
冬前旺苗的表现和应对措施
旺苗多生长过量,器官间生长不协调,养分积累少,宜遭受冻害。常见的旺苗有以下3种。
密播旺苗:播种量过大,叶蘖生长旺盛,分蘖多,群体过大,根系发育差,茎节生长过长而
形成旺苗,后期容易倒伏。
管理要点:于冬前或起身期适时镇压,或喷施生长延缓剂,可以控制地上部生长、基部节间
伸长和过多分蘖发生,实现控旺转壮;其次要酌情控制肥水。
早播旺苗:播种过早造成冬前积温过高,超过小麦壮苗需求,造成叶蘖生长速度快,
分蘖多,群体过大,生育进程提前,抗寒能力下降,容易发生冻害。
管理要点:麦苗分蘖以后适时进行镇压或中耕,使麦苗受到一定伤害,可起到暂缓
生长和蹲苗的作用。
氮多旺苗:施氮用量过多会造成冬前期群体过大,无效蘖增多,生长茂盛,株内行
间通风透光不良,基部节间长,茎秆软弱;根系发育差,次生根条数少,入土浅。
管理要点:春季不施化肥,延迟施肥管理时期。
2)中期管理
主要指小麦起身至抽穗期间,植株生长迅速,叶面积茎秆急剧增加,分蘖由
高峰逐渐走向两极分化,对水肥要求较多,反应也很敏感,是小麦生长最旺盛的
时期,也是决定成穗率和争取壮秆大穗的关键时期。
主要目标是蹲苗控节壮秆促大穗。根据苗情类型,适时、适量地运用水肥管
理措施,增加小花数,提高结实率,实现秆壮不倒,穗齐粒多,搭好丰产架子。
此期是高产栽培中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
①起身期
是促进分蘖成穗,提高成穗率,保证有适宜的成穗数的关键时期。
群体生长健壮、总茎数适宜的高产田,起身期应控制不施肥水。对于群体不足的
麦田,可以在起身期浇水施肥,亩施尿素7-8公斤,促进春季分蘖。旺苗、群体过大
的麦田,需控制肥水,进行深中耕,促进分蘖两极分化,防止过早封垄而发生倒伏。
②拔节期管理
分蘖迅速向有效和无效两极分化,不同苗情拔节期肥水管理有所不同:
地力较高,群体适宜的麦田,追肥浇水时间应适当后延,拔节初至中期进行春季首次
肥水管理。地力较差、弱小苗、起身未施肥水的麦田,在春4叶伸出时进行,促进弱苗转化。
肥地、壮苗或起身期已施用肥水的麦田,可推迟到春5叶伸出时进行。拔节期首次施肥
浇水的,全部追肥一次追施,每亩15-18公斤尿素。起身期或以前施过肥水的,可以将剩余
的追肥在拔节期追施,约为每亩7-8公斤尿素。
③孕穗抽穗期管理
小麦孕穗到抽穗期被称为“水分临界期”。
拔节期施肥浇水的麦田,可保证孕穗期到抽穗期对肥水的要求,一般不需要施肥浇水。
起身期施肥浇水的麦田,如果肥量充足,也能保证孕穗期到抽穗期对养分的要求,不
需要施肥,但保水能力较差的砂壤土水分不足,需在孕穗到抽穗期适当灌水。
对麦叶发黄、氮素不足及株型矮小的麦田,可适量追施尿素,每亩以10公斤为宜。
肥力特别高,生长过旺、控制肥水的麦田,应不晚于抽穗期浇1次水,必要时适当补肥。
3)后期管理
指小麦从抽穗开花到成熟阶段,生长中心集中体现到籽粒上。水肥不足,造
成粒数和粒重降低。灌浆期后根系逐渐衰老,适应能力差,要求适宜的地温和水、
气比例,保证开花后水肥供应是产量形成的关键。
主要目标是养根护叶增粒重,保持根系活力,延长叶片功能期,抗灾防病虫,
防止早衰与贪青晚熟,促进光合产物向籽粒运转,争取较高粒重,丰产丰收。
①合理灌水施肥
春季已浇过一次水的,应根据土质、墒情、天气和生长情况,在抽穗扬花期浇第二水,
并适当增施3-4公斤尿素。保水性差地块,可根据情况在灌浆高峰前再浇一次灌浆水。
生育后期小麦植株重心上移,应注意防倒,避免大风天浇水。为防止倒伏、利于机械
收获,保证高产优质,无论前期灌水情况如何,应于收获前10~15天停止浇水。
②叶面喷施粒肥
小麦开花灌浆期间,对植株养分水平偏低、叶色转淡,氮、磷、钾供应不足的麦田,
进行叶面喷肥。一般大田喷氮素效果较好,高产田喷磷、钾较好。用1%~2%的尿素溶液
或磷酸二氢钾溶液50公斤/亩,叶面喷施,以增加粒重,预防干热风。
③一喷三防
是在小麦生长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微肥等混配剂
喷雾,达到防病虫害、防干热风,增粒增重,确保小麦增产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
一喷三防在小麦扬花至灌浆期为宜。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以防治四病三虫(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叶枯病、麦穗蚜、
吸浆虫、麦蜘蛛)为重点,兼治其它病虫害,防早衰、增粒重,夺取小麦丰产丰收。
4、主要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
冬小麦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干旱、低温冷害(冻害)、
风灾、干热风、渍害等。应更加重视主动防御措施的应用。
1)干旱
苗期干旱可能导致不能适时播种,或出苗不全,或幼苗细弱,形不成壮苗。
中期干旱分蘖成穗率降低,亩穗数减少;小穗小花化数目减少,穗粒数减少。
后期干旱影响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产量。
干旱防御措施
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改进生产技术,选育和种植耐旱品种,深耕覆盖。
兴修水利,合理灌溉。
退耕还林,涵养水源,绿化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掌握气候规律,抓住有利时机,蓄水防旱,在多旱区推行旱作农业。
发展节水农业,采用覆盖、滴灌技术,提高水分生产效率。
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以增加水库蓄水和缓解旱情。
干旱的应对技术
积极寻找水源,及时补水灌溉,灌溉不要在中午进行,应采用湿润灌溉技术。
喷施作物防旱保水剂,抑制水分的蒸腾损失。或去掉基部老叶、黄叶、病叶,
减少对水分、养分的消耗,保障植株有效生长。
酌情喷施叶面肥:尿素或磷酸二氢钾。
2)低温冷害
低温冷害简称冷害,指农作物在生
育期间,遭受低于其生长发育所需的
环境温度,引起农作物生育期延迟,
或使其生殖器官的生理机能受到损害,
导致减产。最明显的是倒春寒,指春
季气温已经回升,小麦开始生长发育
以后又发生的温度大幅度下降的情况。
对低温冷害的防御措施
掌握低温气候规律,合理安排品种搭配和播种期。
加强低温冷害预报及应用。
改善和利用小气候生态环境,增强抗御低温能力。
选择耐寒的高产品种,促苗早发,合理施肥促进早熟。
预警
品种
栽培
环境
分类管理:结合苗情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寒性。
生长过旺要以“控”为主,采取镇压、深中耕、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措施,
抑制小麦过快生长发育,避免小麦过早拔节,提高抗寒性,同时还可提高小麦抗
倒伏能力。对于旺长麦田春季的第一次肥水可以推迟到起身后期或拔节前后。
正常麦田“促控结合”,先镇压、后浅中耕,以达到提温保墒的作用。起身
期适量追肥浇水,促进分蘖生长,争取多成穗。
弱苗田则以“促”为主,尽量做到早中耕,提高地温,增蘖发根,注意中耕
要浅,避免伤根。返青后要结合墒情追施速效氮肥,弱苗田只要墒情尚可,应避
免早春浇水,以免降低地温。一般在返青后期或起身前期进行追肥浇水。
冻前浇水:冻前浇水是防御倒春寒最有效措施之一。在有强倒春寒到来前,对有
冻害危险的麦田,一定要及时浇水,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能显著减轻冻害。
增施有机肥:在小麦起身拔节期,增施一些有机肥和磷肥、钾肥,以促进根系发
育,抑制麦苗地上部分旺长,增强抗寒能力。
喷施调节剂:倒春寒到来之前,叶面喷施复硝酚钠、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等
营养调节剂,可提高植株免疫力和抗击各种灾害的能力,减轻危害。
低温冷害的应对补救措施
低温冷害的应对技术对于早春发生冻害的麦田,应加强肥水管理,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要因苗施肥浇水。各地要因天、因地、因苗,开展小麦分类肥水管理,促弱苗早发增蘖,
稳壮苗保蘖增穂,控旺苗稳长壮蘖,力争促弱转壮、保壮健长。
补肥与浇水:受到早春冻害的小麦应立即施速效氮肥和浇水,促早分蘖、小蘖赶大蘖、
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亩穗数,减轻冻害损失。一般亩施尿素10公斤。
喷施叶面肥:及时叶面喷施叶面肥或营养调节剂,促进中、小分蘖生长和潜伏芽快发。
搞好病虫害防治:受冻麦田,更易遭受病虫危害,应及时防治纹枯病、白粉病和锈病。
3)风灾
冬小麦生育中期出现大风天气,会造成密度较大的小麦发生倒伏。
在小麦生育中期发生轻度的倒伏,一般能够恢复正常生长。重度的倒
伏因为茎叶互相重叠,通风透光不良,进一步造成茎秆和幼穗发育不
良,影响生长发育和产量。通风透光不良还会诱导某些病虫害的发生。
小麦后期倒伏原因
种植植株偏高的品种,抗倒能力弱
小麦播种过早,群体大,后期遮阴郁蔽
春季肥水偏大,造成节间长,茎秆软
后期遇强降雨、大风、冰雹等天气
风灾防御措施
选用抗倒品种选用株高在80cm以下茎秆坚韧株型紧凑的抗倒伏品种。
提高整地播种质量保证形成根系发达的壮苗,预防根倒。
适期适量播种预防因苗多蘖多造成的田间郁闭,防止茎秆发育不良。
合理运筹春季肥水推迟春季第一次肥水到拔节期,避免基部节间过长。
深中耕或镇压对群体偏大旺长麦田,返青后中耕镇压,控旺促壮。
喷施生长调节剂起身期喷施矮壮素、壮丰安等,控旺防倒。
4)高温和干热风
干热风是小麦生长后期的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气象
灾害。是我国北方冬麦区小麦生产中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
气象指标:
轻度干热风:14时气温>30℃,田间相对湿度<30%,风力≥3米/秒。
重度干热风:14时气温>35℃,田间相对湿度<25%,风力≥3米/秒。
干热风灾害的类型:
高温低湿型、雨后枯熟型、旱风型(气温不一定高于30℃)。
高温和干热风防御措施
选用抗干热风品种早熟或根系发达的品种,能减缓干热风的危害。
适时浇灌浆水降低麦田近地表气温,提高田间湿度,是控制干热风危害最有
效措施。注意有风停浇,无风抢浇。
叶面喷施磷、钾肥结合“一喷三防”,花后7-10天喷施磷酸二氢钾,减轻干
热风的危害。注意:磷酸二氢钾不能与碱性化学药剂混合使用。
营造防护林调节气温,减少蒸发,改善农田小气候,对防御干热风效果明显。
5)阴雨和涝渍
渍害也称湿害,土壤湿度大,影响根系呼吸和吸收,轻则黄
叶不长,重则烂根死亡,降低粒重、产量和品质。多发于南方
麦区,北方麦区低洼麦田,遇到多雨年份也可能发生渍害。
成熟期降雨多,造成烂根、早衰枯熟、倒伏,降低粒重。成
熟后应及时收获,避免淋雨,预防穗发芽或霉变而影响品质。
阴雨渍涝的防御措施
选用早熟、抗穗发芽品种及时收获,减少遭遇阴雨及穗发芽的机会。
做好农田灌排设施“三沟”配套,排水通畅,改善土壤通气条件。
配备干燥设施配备干燥机,及时烘干。或大容量风干室、仓库,及
早抢收后临时贮存,待天气晴好时晾晒。
6)成熟期鼠害鸟害
成熟期要驱鸟灭鼠,减少损失。
5、主要病虫草害及综合防治
1)常见病虫草害
常见病害:锈病、白粉病、赤霉病、茎基腐病、纹枯病、根腐病、黑穗病、全蚀病等。
常见虫害:麦蚜、麦蜘蛛、小麦粘虫、吸浆虫、麦叶蜂、蛴螬、蝼蛄、金针虫、地老
虎、飞虱叶蝉等。
禾本科杂草:稗草、马唐、狗尾草、野燕麦、狗牙根、牛筋草、看麦娘、等。
阔叶杂草:马齿苋、猪秧秧、刺儿菜、荠菜、苣荬菜、拉拉秧、苍耳、播娘蒿、田旋
花、苋菜、蔓陀罗等。
2)综合防治技术
综合防治策略
根据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及危害状况,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
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方法为辅的综合防治理念。优选品种,优
化管理,培育壮苗,绿色防控。注重安全用药,保障小麦产量品质安全。
针对病虫害发生种类,采用不同杀菌剂或杀虫剂进行拌种。可有
效地预防和防治病虫害的发生或减轻其危害程度。一般用“粉锈宁、
酷拉斯、戊唑醇、阿泰灵、枯草芽孢杆菌”包衣可防治大部分病虫害。
很多种虫害或病害可以采用同一种化学药剂防治。因此,在冬小麦苗期采
取综合防治措施,可以实现“一喷多防”、“一药多效”,降低防治成本。
1.病虫害防治返青至拔节前,用烯唑醇或粉锈宁或多菌灵+阿维菌素
或高效氯氟氰菊酯,兑水均匀喷雾,可同时防治多种病虫害。
2.冬前单子叶杂草防治:在杂草2~4叶期,选用适宜的除草剂按说明书均
匀喷雾,可以防治除节节麦以外的禾本科杂草和荠菜等非禾本科杂草。
3.双子叶杂草防治:11月上旬小麦3~4叶期,或小麦返青后至拔节前,用
苯磺隆兑水均匀喷雾。
除草注意施药时间,冬前或拔节前。强筋小麦品种较为敏感。
(三)强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1、强筋、中强筋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保优高产调肥技术
1)基肥运筹:
包括有机肥和化肥。有机肥养分全、肥效长,能够全面提高和改善土
壤肥力和理化性状。鉴于当前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降低的状况,增施有机
肥是改善品质、提高产量的基础。耕地前每亩施用优质有机肥500-1000公
斤,配合施用无机肥料,达到培肥地力和改良土壤的目的。
基施化肥的种类和数量要在测土基础上根据土壤养分情况确定,原则
是磷、钾肥全部基施,氮肥基施数量以全生育期氮肥总施用量40%-50%为
宜。一般地块参考基肥施用数量为:亩施纯氮8-9公斤,五氧化二磷8-10
公斤,氧化钾7-9公斤,硫酸锌1-1.5公斤。在施入大量优质有机肥的情况
下,尽可能少用氮素化肥做基肥,以减轻地下水污染。当耕层土壤养分较
低时,则应适当增加所缺乏营养元素的投入量;对土壤中含量丰富的元素
,则可不施或降低施用数量,实现营养平衡,为小麦生长发育创造条件。
2)追肥运筹:
①重施拔节肥拔节初期仍以控为主,肥水管理适当推迟到春5叶至旗叶
露尖前后,重施肥水,促穗增粒。一般施氮为总施氮量的40%-50%,具体可
根据土壤肥力、底肥情况和苗情而定。推荐施肥量每亩施尿素15-18公斤。
②轻补开花灌浆肥开花灌浆初期,可随灌水每亩追施尿素3-5公斤,以
促进灌浆,提高产量及蛋白质含量。
③叶面追肥灌浆期晴天下午4时后喷施1%-2%的磷酸二氢钾或尿素溶液。
强筋小麦可掌握在施肥量的上限,中强筋则不低于施肥量下限。
2、强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合理的栽培措施可以使不同品种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量和改
善品质,而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不同生态环境、不同肥力的土壤
条件及不同的栽培措施下,其产量和品质指标均有很大差异。因此,
优化栽培技术对改善强筋小麦加工品质以及提高产量都有重要作用。
1)提高整地播种质量,奠定优良基础
①配方施肥,施足底肥,创造优质栽培的地力基础
充足的底肥对小麦全生育期的养分供应都有作用。应增加有机肥施用,改善
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注意平衡施肥,多种元素肥料配合施用,充
分发挥肥效。
一般推荐底肥的施肥量为每亩施纯氮8-9公斤,五氧化二磷8-10公斤,氧化
钾7-9公斤(根据所施化肥品种的有效含量折算),并适当施用锌肥和硼肥。根
据条件可分层施肥,即表层施用计划施用量的1/2,然后翻耕,再表施另外1/2,
再浅耙;也可随有机肥表层一次施入,然后翻耕入土。打好优质栽培的肥力基础。
②精细整地,改善优质栽培的土壤条件
深翻深耕,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改善土壤特性,增强土壤保水保
肥性能。耕深在20厘米以上,耕后精细整地,机械作业,耕、松、耙、平、
作畦一条龙。耕后播前要保证土地平整,土壤疏松细碎干净(无较大作物根
茎)、足墒、渠系配套。干旱年份,浇水造墒,再适时再整地,创造优质栽
培的土壤环境。前茬作物收获后秸秆就地粉碎还田,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
改善土壤结构,秸秆还田的地块要及时进行镇压,以保证种床踏实,促进出
全苗和幼苗生长。
③选用优良品种,发挥品种潜力和优势
优质高产抗逆的品种是强筋小麦获得优质高产的内在条件和基础。创
造了播种条件,还必须选用优质良种,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
近年来国内已经出现一些优质高产良种,多数品质较好,有些优质品
种适应性及丰产性还有待进一步改良。针对选用的优质高产品种的特点,
还需进行良种良法配套,以充分发挥优势、克服缺点,实现优质高产稳产。
强筋小麦对逆境和药剂较为敏感,防控时要严格按照药剂说明书施用。
④适期适量均匀播种,保证播种质量
播种时间一般在日均气温16-17℃左右播种,生产中多穗型品种适期播
种亩基本苗18-20万左右,充分利用主茎和1级分蘖的1、2蘖成穗。
播种密度还要根据播种时期、土壤肥力进行调整,早播适当减少播量,
晚播适当增加播量;晚于适播期一天每亩增加1万基本苗;土壤肥力较差时
也可适当增加播种量。目标是一播全苗实现苗壮、穗足、穗大,获得高产。
种子质量对于出苗有重要影响,选用粒大籽饱合格的优良种子播种。
应进行药剂拌种或包衣防治病虫害。根据种子发芽能力确定播种量。
提高播种技术是保证播种质量的关键环节,保证下籽均匀,深浅一致,
出苗整齐。播种深度为3-5厘米,要覆土良好,适当镇压,利于种子发芽。
2)加强冬前及越冬期管理
①及早查苗补种,保证全苗
出苗后及时查苗,发现缺苗断垄应及早种,及时浇水确保出苗;消灭疙瘩
苗,补齐漏播地。保证全田苗匀苗齐。
②及时除草治虫
冬前防除杂草,消灭害虫(飞虱叶蝉)寄主,减少虫害发生。发现麦叶有
害虫咬食的白斑,应及时喷药防治害虫,以减轻为害和传毒。
③浇好越冬水
根据土壤墒情决定是否需要浇越冬水。越冬水一般在“昼消夜冻”平均
温度0-3℃时为宜。冬灌后要适时中耕松土,避免土壤板结。
④冬季镇压,保墒提温
浇过水的麦田冬季要适时镇压,防止或减轻麦田龟裂,减轻寒风飕根造
成的冻害死苗,还可保墒保温。冬季镇压是保证小麦安全越冬的有效措施。
3)抓好春季管理
①早春中耕松土,保温提墒,促苗早发
返青前后,主要限制因素是气温低,过早浇水,会降低地温,不利小麦生
长,应以中耕松土为主进行管理,提高地温,减少墒情损失,促苗早发稳长。
②推迟春水,蹲苗壮长
对于中等肥力的麦田,总茎数每亩低于80万,在返青后蹲苗20天左右,待
春生2叶露尖前后,再浇水追肥。土壤肥力较高、麦苗茁壮、总茎数较高的麦
田,返青蹲苗后,待春5叶或旗叶露尖前后再浇水追肥,防止倒伏。
③化控降秆防倒
植株较高的品种,起身期适当化学调控。常用壮丰安、矮壮素、多效唑等。
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起身期合理施用可降低株高5-10厘米,茎秆粗壮抗倒伏。
④重施拔节肥水,促穗增粒
拔节期重施肥水可增加分蘖成穗和穗粒数,一般占总施氮量的40%-50%。
具体用量可根据土壤肥力、底肥情况和苗情而定,推荐在春5叶或旗叶露尖前后
亩施尿素15-18公斤。
⑤轻补开花肥水,促粒增重
开花灌浆期小麦仍需较多的肥料供应,结合浇水适当施少量尿素利于提高粒
重和品质,一般每亩施尿素3-5公斤。
⑥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主要是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及茎基腐病,重在预防,发现病情及时防治。
抽穗至灌浆期百株蚜虫量超过500头时必须喷药防治。
4)做好后期管理,确保丰产优质
①做好一喷三防
抽穗灌浆期,叶面喷施杀菌剂、杀虫剂、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混配液,
防病、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知识产权合同范本:网络游戏软件授权许可合同
- 2025届东北三省四城市联考暨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测(二)物理试卷答案
- 酒店内部设计合同范本
- 幼儿照护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孝感市工业学校
- 外贸家具出售合同范本
- 2025共同投资合同
- 2025年建筑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租赁合同》
- 2025中介租房合同示范文本
- 2024年先进技术成果西安转化中心招聘真题
- 2024年南充市教育和体育局南充卫生职业学院招聘真题
- 2024全新洁净室培训
- 国企内部纪检监督培训
- 团员发展纪实簿
- 人教版五年级英语单词
- 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练习题(含答案)
- 新《斜视弱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2015年919公务员联考《申论》政法干警河北卷及参考答案
- 建筑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方案
- 深海采矿技术及环境影响
- 【天润乳业公司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分析(含问卷)9900字(论文)】
- GB/T 23236-2024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空中三角测量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