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备考 编户齐民-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基层治理、法律与社会教化_第1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备考 编户齐民-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基层治理、法律与社会教化_第2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备考 编户齐民-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基层治理、法律与社会教化_第3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备考 编户齐民-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基层治理、法律与社会教化_第4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备考 编户齐民-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基层治理、法律与社会教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备考

编户齐民——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基层治理、法律与社会教化中国古代赋税的对象从人丁逐步转向财产,由赋役并存转向役并入赋税。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中国古代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主题解读考向一中国古代户籍、赋役制度与基层治理1.(2023·1月浙江选考,4)延载元年(694)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人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疑有奸欺者,听随事貌定,以付手实。”这种户籍管理办法是A.黄籍登记

B.白籍土断C.貌阅之法

D.诸色户计√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实行貌阅之法,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C项正确;西晋实行黄籍登记,排除A项;东晋后期和南朝实行白籍土断,排除B项;元朝实行诸色户计,排除D项。2.(2021·湖北高考,4)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据题意可知,明代颁行了大量的“例”以弥补“律”的不足,由此说明此举提升了社会的治理能力,A项正确;“杜绝”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这一做法不一定能够确保审判结果的公正,排除C项;这一做法实际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项。3.(2021·辽宁高考,5)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根据材料可知,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地方社会秩序,维护清王朝统治,B项正确。考向二先秦到秦汉时期的礼仪1.(2021·北京高考,1)祝岁习俗古已有之。《诗经》云:“称彼兕觥(酒杯),万寿无疆。”汉代岁首,皇帝“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民间亦在岁首祭祀,其时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长敬酒祝寿。该习俗A.出现于战国并兴盛于汉代

B.体现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C.植根于我国古代商业文明

D.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由材料可知,祝岁习俗由来已久,通过举行各种仪式来体现对君主或长辈的敬意与美好期盼,体现了通过节庆礼仪进行教化和对伦理秩序的认同,B项正确;该习俗在西周时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该习俗植根于我国古代农耕文明,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祝岁习俗并不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在民间也有,排除D项。2.(2022·海南高考,5)《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

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据材料“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可知这些治理方式主要是通过礼法规范和乡约教化来维护君王统治,同时通过乡约教化将儒家伦理道德与百姓日常生活相结合,以达到教化百姓的目的,故选A项。考向三宋到明清时期的社会教化1.(2022·北京高考,3)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北宋中期地方官员注重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材料“夫宣上恩德”“有大功于名教”说明当时地方官员修建亭台馆榭的目的是通过这些公共建筑来推行社会教化,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经济控制无关,排除B项;上述举措与文学艺术创作无关,排除C项;通过修建亭台馆榭无法看出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排除D项。2.(2020·海南高考,2)右图是从汉至明的服饰示意图,所体现的阶层特征表明了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B.礼制对中国服饰的深远影响C.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历史变迁D.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据材料可知,不同身份的人的服饰是不一样的,这与传统礼制强调等级秩序有关,故选B项;秦朝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材料是从汉至明的服饰示意图,无法体现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排除A项;“官吏”“贵族妇女”不能体现小农经济,排除C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服饰阶层等级无关,排除D项。1.历史解释——均田制实施的条件、内容和作用2.唯物史观——封建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3.历史解释——封建社会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4.历史解释——古代乡约的特点视角1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2023·苏州三模)秦国服4年的劳役者如果向官府领取衣服,按布钱比价,“钱十一当布”,冬衣每人缴110钱,即10个布,夏衣每人缴55钱,即5个布,可以缴布,也可以缴钱。秦币分为黄金、布、半两钱三等。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布”在秦国具有货币功能

B.秦国民众承担的徭役种类多C.古代赋役征发以土地为依据

D.秦国货币体系极为混乱复杂√据材料“钱十一当布”“可以缴布,也可以缴钱”等可知“布”是具有货币功能的,故选A项;材料中并没有具体介绍秦国的徭役种类,无法判断秦国民众承担的徭役种类多,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古代赋役征发的依据,排除C项;据材料“秦币分为黄金、布、半两钱三等”可知秦国的货币体系并不混乱,排除D项。2.(2023·漳州三模)两汉时期算赋规定时有调整。汉高祖规定“百姓如果生儿子,可以免去两年的赋税和兵役”;汉惠帝规定“女子15岁未嫁人,要被罚款,到30岁还未嫁出去,加罚5倍人头税”;东汉章帝规定“所有怀孕的妇女,由官府赏赐胎养谷,每人三斛,免收其丈夫人头税一年”。这些措施体现了政府A.恢复社会经济的努力

B.传统生育观念的传承C.缓和阶级矛盾的需求

D.平衡赋税负担的追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以减轻产妇及其家人的赋税、对成年未婚女子征以重税等税收政策鼓励生育,旨在推动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故选A项。两汉鼓励结婚生育,根源在于通过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性以维护封建统治,不是传统生育观念的传承,故排除B项。对未婚女子征以重税不能起到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故排除C项。材料信息未体现政府平衡赋税负担的追求,故排除D项。3.(2023·葫芦岛一模)下表表明中国古代赋税的演变趋势是时期赋税制度内容北魏租调徭役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乘二十石隋至唐中期租庸调制凡丁岁役二句,无事则收其庸唐中后期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A.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B.农民负担不断减轻C.土地兼并愈发严重

D.政府赋税剥削沉重√据表格信息可知,北魏时期实行租调制度,民众必须要服徭役,唐中后期两税法中赋税主要以土地和财产作为征收标准,丁税在赋税中所占的比例下降,人身束缚逐渐减弱,故选A项。4.(2023·福建名校联盟大联考)唐初推行的“籍帐”制度,包括“手实”“计帐”和“户籍”三部分。“手实”是唐代民户以户主的名义按期向政府申报户口、土地等情况的文书;基层官员根据手实的内容汇总成计帐,将手实和计帐逐级上报,最后上报至户部。唐朝推行这一制度意在A.保证政府的赋役征发

B.加强对地方官员的考核C.限制阶层之间的流动

D.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户籍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征发赋役,故选A项;据材料可知,户籍管理是基层官员履行的工作职责,加强对地方官员的考核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这一制度是对基层的治理,不能说明限制阶层之间的流动,排除C项;层层申报加强了对民户的控制,抑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排除D项。5.宋代法律明文规定,(租佃制下)佃农有权选择土地所有者签订租佃契约;签订租佃契约,必须遵循自愿原则;租佃契约履行完毕,是否续约,由契约双方当事人自主决定;地主对客户不得有任何限制,客户起移也无须地主出具凭由;佃户对租佃契约约定以外的其他义务有权拒绝。这反映了宋代A.人身依附关系宽松B.政府实行“不抑兼并”政策C.封建经济发展繁荣D.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题干材料说明宋代租佃制下,佃农的利益得到法律保护,A项有所体现,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是租佃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而非根源,排除;宋代租佃关系十分普遍,地主和佃农通过契约确定权利和义务,正是封建经济发展繁荣的产物,故选C项;租佃关系不能等同于雇佣关系,排除D项。6.(2023·淄博三模)明代实行“一条鞭法”较早的地区是南直隶(约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在1561—1572年的十多年间,才逐渐向全国推广。这些地区较早实行“一条鞭法”的主要原因在于A.自然经济解体较早

B.地理位置相对优越C.海外白银大量流入

D.人口数量增长迅速√据所学可知,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即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该赋役制度之所以较早在东南沿海地区实行,其主要原因是新航路开辟之后,海外白银大量流入,故选C项。7.(2023·盐城三模)据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亡律》,“奴牌为善而主欲免者,许之”,被免之奴名为私属、牌为庶人,其身份介于奴婢与自由民之间,国家免除其算赋和徭役,但他们仍需像从前为奴婢时一样,服侍自己的主人。这一规定,从长远看利于A.促进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B.消除国家与主家间的矛盾C.扩大编户齐民的社会基础

D.强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奴婢被释放后,其身份介于奴婢与自由民之间,国家免除其算赋和徭役,这一措施从长远来看,释放的奴婢编入户籍后,便成为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故选C项。8.(2023·北京朝阳区一模)人口问题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历史上户口登记的人口数字与实际人口数字相符吗?”教师展示了一张示意图,要求学生作出相关分析。在学生答案中,与示意图中的“

”的出现具有相关性的是①大索貌阅②邻保制度

③户帖黄册

④摊丁入亩A.①②

B.③④C.①③④

D.②③④√——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改绘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结合所学,可以推断100—200年是东汉时期,此时户口登记是编户齐民;600年是隋朝时期,户口登记方式是大索貌阅,故①正确;邻保制度是唐朝民众自我管理的基层制度,与户口登记无关,故②错误;1400年是明朝时期,户口登记方式是户帖黄册,故③正确;1700—1800年是清朝时期,实行摊丁入亩,故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视角2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1.(2023·义乌模拟)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以下各朝基层组织示意图按照所属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②①③④

B.②④①③C.②①④③

D.②③①④√①

④“三老”“啬夫”“游徼”“乡”“里”“什”“伍”属于秦汉时期的基层组织或单位;唐朝的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清朝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以十户为牌,十牌为甲,十甲为保;C项符合题意。2.(2023·南通适应性考试)岳麓书院所藏秦简中显示,秦律规定,30户以上的里置典、老各一人;不足30户,与邻近的里共置,如果没有邻近的里,则置典而不置老。里耶秦简中有一则“有27户人家的成里向上级启陵乡请求设置典,却因为已有一典而被驳回”的文书。这两处秦简可以用来研究秦朝A.法律制度的严苛

B.基层组织的结构C.基层自治的状况

D.行政效率的提高√不同户数规模的地方设置不同的基层管理组织,体现了秦朝地方基层组织的结构分布,故选B项;材料并未具体体现法律的执行情况,排除A项;“典”“老”“里”是当时的基层组织,是国家治理地方的制度延伸,材料未涉及基层自治,排除C项;基层组织人员主要由民间推举产生,不属于国家政府机关,排除D项。3.(2023·石家庄三模)汉代民间流传着教一般民众识字的课本,叫《急就篇》,除教人认字,还教官僚文书的书写格套。东汉形成了“五曹诏书,题乡亭壁”的规矩,即中央诏令抄写或悬挂在办公衙署的墙上,方便百姓认识和了解国家法令。这些做法A.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B.助推儒士投身基层教化C.强化了基层社会的政治认同D.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变革√通过对民众的识字教育,以及让百姓了解国家法令,来强化对基层社会的管理,同时也强化了基层社会对国家政令的了解,增强了政治认同,故选C项。视角3中国古代的法律与社会教化1.(2023·宁德三模)《名公书判清明集》是一部南宋司法实践的汇编,其中有这样的判词:“法意、人情,实同一体。徇人情而违法意,不可也;守法意而拂人情,亦不可也。权衡二者之间,使上不违于法意,下不拂于人情,则同行而无弊矣。”由此说明南宋时期A.司法断案完全依照名人判词B.法律深受主流思想影响C.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发生转变D.审判程序违背法律精神√汉魏以来,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渐融入法律,礼法结合,司法实践中强调兼顾法律和人情正是法律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体现,故选B项;在南宋的司法实践中,司法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