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3_第1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3_第2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3_第3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3_第4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一、积累与运用(30分)1.把下面的诗句填写完整,要求正确、端正、美观。白日放歌须,作伴好还乡。2.在语境中根据拼音把句子填写完整。fàngsì的新冠疫情让人们xīnjīngdǎnzhàn。此刻,钟南山、李兰娟等院士如tǐngtuō的不老松,主动放弃晚年的xiǎnglè,yīshēngbùkēng地承担起防治的shénshèng使命。如此cíxiáng的老人,怎么不令人sùránqqǐjìng?3.下面四组词语,每组都有一个不正确的读音,把序号填在括号里。(1)()A.弦乐(xuán) B.爱憎(zēng) C.计谋(móu) D.玷污(diàn)(2)()A.困窘(jiǒng) B.点缀(zhuì) C.撩动(liáo) D.旖旎(yí)(3)()A.诀窍(qiào) B.窈窕(tiǎo) C.肋骨(lèi) D.船艄(sāo)(4)()A.造诣(yì) B.半斤(jīng) C.揩眼泪(kāi) D.秉性(bǐng)4.下面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耻笑眷恋颤斗手疾眼快 B.接触渺小吆喝情不自禁C.审视崭新钮扣抓耳挠腮 D.签字赏识版凳操纵自如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不同的是()。A.道旁李道路 B.冀复得兔希冀C.无价之宝杨氏之子 D.背井离乡死记硬背6.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1)我们通常说的“豆蔻年华”指的是女子年满十五岁。()(2)汉字的字体演变过程是:甲骨文→小篆→金文→隶书→楷书。()(3)我们读《水浒传》,总能感受英雄的豪情壮志:倒拔垂烟柳、千里走单骑、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4)《刷子李》通过对曹小三一波三折的心理变化的描写,侧面烘托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7.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名言和古诗文。(1)黄沙百战穿金甲,。(2)看到新冠病毒来势汹汹,作为医生的爸爸毅然决定冲上“前线”,救武汉人民于危难之中。“,”,我要学习爸爸的这颗仁义之心。(3)课间,小孙同学把教室门给踢破了。在众目睽睽之下,他主动找老师承认了错误。“,。”我想,他应该会收敛自己的不当行为了。8.课外阅读,用“正确”“错误”表示。(1)我国古代名著大部分是章回体小说,读回目可以很快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比如《三国演义》中第五十回的回目是《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显然这一回写了在赤壁之战中曹操败走华容道的故事。(2)《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里面有关“金玉良缘”指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姻缘故事。宝玉出生时口里含玉,林黛玉则拥有金钗。二、阅读理解(40分)阅读材料,完成练习。新冠疫情2020年一场新冠病毒疫情席卷全球。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不同的国家做法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中国的做法一:中国的做法二:迅速兴建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及大量方舱医院,组织援助医疗队,对确诊病例及时救治,做到应收尽收。[材料二]美国的做法:大部分民众拒绝戴口罩,更以自由和民主之名拒绝被限制出行自由,依然我行我素。[材料三]中美两国防疫现状:9.我发现对于新冠疫情,中国的做法一可以概括成一个词()。A.宅家 B.防控 C.治疗 D.宣传10.对于新冠疫情,中国的第二个有效做法也可以概括成一个词()。A.建设 B.防护 C.治疗 D.宣传11.从中美防疫现状对比中,你有什么发现?请结合资料信息解释造成这样悬殊结果的原因。12.对于限制出行,倡议宅家,你持什么态度?疫情尚未结束,请你为防控疫情设计一句宣传口号。课内阅读。毛毛虫召唤蚂蚁之谜①提起毛毛虫,有的人会觉得身上痒痒的。毛毛虫全身上下不仅全是毛刺,而且它还长了16条腿,如果不小心身上爬上了毛毛虫,那是件很痛苦的事。②蚂蚁是人们常见的一种昆虫,体积较小。在蚂蚁的世界里,也和人一样有具体的分工,具体来说,蚂蚁分为蚁后、工蚁和兵蚁。③说来也许你不会相信,其实蚂蚁与毛毛虫是很要好的、和睦的朋友。也许有人会说,这怎么可能?因为我们经常看到蚂蚁吃毛毛虫,它们之间怎么可能是朋友呢?④在毛毛虫中,最独特的要算是灰蝶科和蚬蝶科的幼虫,在它们的周围时常聚集着许多蚂蚁。这些蚂蚁为什么会围绕在毛毛虫的身边呢?⑤仔细研究一下,发现这些蚂蚁原来是给毛毛虫当义务警卫员,保护着毛毛虫不遭受天敌的伤害。正是有了蚂蚁这样的义务警卫员,使毛毛虫避开了许多可怕的厄运,存活率要比其他的毛毛虫高得多。⑥蚂蚁为什么会给毛毛虫当义务警卫员呢?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当然了,蚂蚁不会无缘无故保护毛毛虫。为了回报忠实的警卫员,毛毛虫会分泌出一种含有糖分的汁液,来充当蚂蚁的点心。⑦那么,它们这种互惠互利的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⑧毛毛虫虽然是一种不会发声的昆虫,但有的时候它们会通过特殊的方式产生微弱的声音信号。在毛毛虫的身体上有一个专门的器官,生理学上把这个专门的器官称为“振动乳突”。毛毛虫通过振动乳突轻轻地敲击物体表面,发出微弱的声音信号,它发出这种信号不是为吸引同类,而是为了吸引蚂蚁。⑨蚂蚁之间也有独特的交流方式,在它们的体内有一套腺体,借助这种化学物质可传达20多种意思。蚂蚁腹部的刮器是发声器官,能摩擦发出振动信号,蚂蚁之间也是通过这一种振动信号,来呼唤同类,是对化学语言的一种补充。⑩毛毛虫发出的振动和蚂蚁类的“振动信息”十分相似,这就是毛毛虫能召唤蚂蚁,并使蚂蚁充当起自己的义务警卫员的原因。⑪为了证明毛毛虫是通过“振动乳突”来召唤蚂蚁的,有学者做了一个实验。他将一只毛毛虫的乳突切去,结果,手术后的毛毛虫再也不能召唤蚂蚁了。可见,是乳突出发挥了联络的功能。⑫毛毛虫与蚂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物,分类也差得很远。那么,它们为什么有如此相似的发音呢?对于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选自《上下五千年难解之谜》)13.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毛毛虫通过振动乳突发出振动波呼唤同伴。B.蚂蚁靠着腺体和腹部刮器来与同类交流。C.蚂蚁喜欢毛毛虫分泌出的含有盐分的汁液。D.毛毛虫的振动波与蚂蚁的振动信息的发音相同。14.第九自然段使用的说明方法是()。A.列数字 B.作比较 C.举例子 D.打比方15.课文围绕着“毛毛虫召唤蚂蚁之谜”主要介绍揭示了之谜和之谜。16.对蚂蚁和毛毛虫“互利互惠”关系的理解,最正确的是()A.蚂蚁保护毛毛虫不受天敌的伤害。B.蚂蚁与毛毛虫是很要好的、和睦的朋友。C.毛毛虫分泌出含有糖分的汁液,给蚂蚁当点心。D.蚂蚁保护毛毛虫,毛毛虫给蚂蚁分泌含糖分的汁液。17.作者把蚂蚁比作毛毛虫的义务警卫员,联系第五、六自然段的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18.发挥想象,写一写毛毛虫会怎么召唤蚂蚁。19.毛毛虫与蚂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物,分类也差得很远。那么,它们为什么有如此相似的发音呢?对于这个问题,科学家正在做待进一步的研究,也请你猜一猜可能是什么原因。课外阅读。目送①开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②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③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④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⑤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⑥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⑦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⑧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⑨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⑩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⑫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⑬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⑭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⑮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⑯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⑰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⑱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⑲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20.文章主要写了我与,我与的一次次目送。21.细读文章,梳理信息,照样子把方框里的内容填写完整。上小学第一天,我送儿子到学校,儿子不断回头。十几年后,我目送父亲的轮椅进入医院玻璃门。22.从上面的思维导图中你有什么发现?(至少写出一个方面)23.“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这句话体现了()。A.华安五颜六色的书包特别显眼醒目。B.我的眼睛特别尖。C.我时刻紧盯着儿子的一举一动。D.儿子就是母亲的全部,母亲对儿子心有灵犀。24.文章第自然段似乎多余,可以删除吗?为什么?25.“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这句话有什么含义?26.文章第①和第①自然段内容是一样的。作者为什么要重复安排?那么这段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文言文阅读。借牛有①走柬借牛于富翁者。翁方对客,②讳不识字,伪启③缄视之。对来使曰:“晓已,尔可归,少刻吾自来也。”[注释]①走柬:传信、送信。②讳:避讳,指不愿别人知道。③缄:信封。27.下面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是()。A.有/走柬/借牛于/富翁者。B.翁方/对客,讳不/识字,伪启缄/视之。C.翁方/对客,讳/不识字,伪/启缄/视之。D.晓己,尔/可归,少刻/吾自/来也。28.“翁方对客,讳不识字,伪启缄视之。”这句话里的“之”是指()。A.送信人 B.牛 C.信封 D.信29.请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解释下面这句话的意思。对来使曰:“晓已,尔可归,少刻吾自来也。”30.这则文言故事讽刺那些的人。三、写作运用(30分)31.题目:宅家众生相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冲淡了本该热热闹闹的春节。由于疫情防控,大家不能走亲访友,不能旅游出行,不能……只能耐着性子宅在家里。于是,有人听戏,有人追剧,有人阅读,有人网上买买买,也有人成天睡大觉……每个人都有各自打发时间的办法,各有各的宅家特点或模样。请以《宅家众生相》为题写一写你和你的家人春节宅家期间是怎么打发时间的,呈现出了怎样的特点或模样,注意详略得当,能合理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字数以400字左右为宜。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纵;酒;青;春【解析】【分析】“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出自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纵酒”的“酒”是三点水,右边是“酉”;“青春”的“春”下面是“日”;

故答案为:纵;酒;青;春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正确拼读和词语书写能力。作答时要首先把拼音拼读正确,注意区分有同音字和同音词的情况;书写时要注意易错字的笔画和结构,把每个字写正确,即可顺利作答。2.【答案】放肆;心惊胆战;挺脱;享乐;一声不吭;神圣;慈祥;肃然起敬【解析】【分析】“放肆”的“肆”是左右结构,笔画较多要正确书写;“心惊胆战”的“战”左边是“占”右边是戈字旁;“挺脱”的“脱”是月字旁,右边是“兑”;“享乐”的“享”下面是“子”;“一声不吭”的“吭”是口字旁,右边是“亢”;“神圣”的“神”是示部旁,右边是“申”;“慈祥”的“慈”上面是“兹”,下面是心字底;“肃然起敬”的“肃”上下结构,笔画较多要正确书写。

故答案为:放肆;心惊胆战;挺脱;享乐;一声不吭;神圣;慈祥;肃然起敬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正确拼读和词语书写能力。作答时要首先把拼音拼读正确,注意区分有同音字和同音词的情况;书写时要注意易错字的笔画和结构,把每个字写正确,即可顺利作答。3.【答案】(1)A(2)D(3)D(4)B【解析】【分析】(1)这组中A项中“弦乐(xuán)”应读xián,BCD三项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

(2)这组中ABC三项加点字读音正确,D项中“旖旎(yí)”应读yǐ;

(3)这组中ABC三项中加点字读音正确,D项中“船艄(sāo)”应读shāo;

(4)这组中ACD三项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B项中“半斤(jīng)”应读jīn;

故答案为:(1)A;(2)D;(3)D;(4)B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的汉字读音掌握能力。作答时要对于多音字要结合词语中汉字的意思进行正确作答,对于容易选择错误的汉字读音,要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加强识记,才能顺利作答。4.【答案】B【解析】【分析】A项中“颤斗”应写作“颤抖”;

B项中词语书写全正确;

C项中“钮扣”应写作“纽扣”;

D项中“版凳”应写作“板凳”;

故答案为:B

【点评】题目考查对词语词形辨析能力。作答是要结合题目要求,根据平时学习积累对每一选项中词语进行检查分析,做出正确鉴别和修改。5.【答案】D【解析】【分析】A项的“道”是道路的意思;

B项中“冀”都是希望的意思;

C项中“之”都是“的”的意思;

D项中“背井离乡”中“背”指离开的意思;“死记硬背”中“背”指背诵的意思;这项中加点字意思不同。

故答案为:D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义的理解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句子表达的意思,根据句意体会这个字在句子中的意思,做出选择。然后把字义带入句子中看是否符合,检验自己的判断。6.【答案】(1)错误(2)错误(3)错误(4)正确【解析】【分析】豆蔻年华指少女十三岁,这项表述错误。

(2)汉字字体的演变顺序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这项表述错误。

(3)这项总“千里走单骑”描写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这项表述错误;

(4)结合课文《刷子李》,这项对课文的理解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1)错误;(2)错误;(3)错误;(4)正确

【点评】题目考查对词语理解、汉字演变以及课文阅读等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正确作答。7.【答案】(1)不破楼兰终不还(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3)不迁怒;不贰过【解析】【分析】(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唐代王昌龄《从军行》,意思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三国曹植《白马篇》。抱着为国家为正义而死的决心奔赴国难,把死亡看得就像回家一样。

(3)“不迁怒,不贰过”意思是即不会把愤怒发泄在别人身上,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故答案为:(1)不破楼兰终不还;(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3)不迁怒,不贰过

【点评】题目考查对古代文学作品中名句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的学习积累,根据题目内容和考查的知识点,进行准确作答,书写要正确。8.【答案】(1)正确(2)错误【解析】【分析】(1)结合古典小说的特点,根据《三国演义》第五十回的内容,这项表述正确。

(2)结合《红楼梦》,林待遇没有金钗,““金玉良缘”指的是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姻缘故事,薛宝钗有一把金锁,这项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1)正确;(2)错误

【点评】题目考查对四大名著相关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正确作答。【答案】9.B10.C11.美国感染新冠和因新冠而造成的死亡人数远远多于中国,说明中国正确的防控和治疗措施是完全正确的。12.赞同;坚持居家隔离,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解析】【点评】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9.结合材料一,面对新冠疫情,中国政府的政策是“防控”,结合各项表述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B10.结合材料二,面对新冠患者,中国政府的政策是积极救治患者。

故答案为:C11.结合材料三,美国感染新冠和因新冠而造成的死亡人数远远多于中国,说明中国正确的防控和治疗措施是完全正确的。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美国感染新冠和因新冠而造成的死亡人数远远多于中国,说明中国正确的防控和治疗措施是完全正确的。12.结合对新冠防控政策以及相关知识的理解,我们应该支持并认真遵守国家的居家隔离政策,结合自己的理解,撰写宣传口号,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赞同;坚持居家隔离,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答案】13.B14.A15.毛毛虫发出声音信号;蚂蚁发声器官16.D17.形象地说明了蚂蚁和毛毛虫之间的互利互惠的关系,说明探究它们之间联系方式之谜的重要性。18.毛毛虫通过振动乳突轻轻地敲击物体表面,发出微弱的声音信号,好像在对蚂蚁说:“好伙伴,快点过来,给我站岗放哨,我怕自己有危险。我给你准备了好吃的甜点。“”19.蚂蚁和毛毛虫之间在长期的互惠相处中,为了便于进行信息传递,慢慢进化出了相似的发音方式。【解析】【点评】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13.A项结合“毛毛虫通过振动乳突轻轻地敲击物体表面,发出微弱的声音信号,它发出这种信号不是为吸引同类,而是为了吸引蚂蚁。”这项表述错误;

B项表述正确,符合原文内容;

C项中结合“毛毛虫会分泌出一种含有糖分的汁液,来充当蚂蚁的点心。”,这项表述错误。

D项中结合“毛毛虫发出的振动和蚂蚁类的“振动信息”十分相似,这就是毛毛虫能召唤蚂蚁,并使蚂蚁充当起自己的义务警卫员的原因。”这项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B14.第⑨自然段中“借助这种化学物质可传达20多种意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结合文中句子,进行正确作答。

故答案为:A15.结合短文内容,围绕“毛毛虫召唤蚂蚁之谜”主要描写了毛毛虫发出声音信号和蚂蚁发声器官的秘密。结合短文内容,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毛毛虫发出声音信号;蚂蚁发声器官;16.结合短文描写,这些蚂蚁原来是给毛毛虫当义务警卫员,保护着毛毛虫不遭受天敌的伤害。为了回报忠实的警卫员,毛毛虫会分泌出一种含有糖分的汁液,来充当蚂蚁的点心。阅读各项,D项表述最准确。

故答案为:D17.结合第⑤⑥自然段的描写,运用拟人的写法,形象地说明了蚂蚁和毛毛虫之间的互利互惠的关系。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形象地说明了蚂蚁和毛毛虫之间的互利互惠的关系,说明探究它们之间联系方式之谜的重要性。18.结合文中描写,毛毛虫通过振动乳突轻轻地敲击物体表面,发出微弱的声音信号,好像在对蚂蚁说:“好伙伴,快点过来,给我站岗放哨,我怕自己有危险。我给你准备了好吃的甜点。”结合文中描写,展开想象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毛毛虫通过振动乳突轻轻地敲击物体表面,发出微弱的声音信号,好像在对蚂蚁说:“好伙伴,快点过来,给我站岗放哨,我怕自己有危险。我给你准备了好吃的甜点。“”19.结合短文描写,蚂蚁和毛毛虫之间在长期的互惠相处中,为了便于进行信息传递,慢慢进化出了相似的发音方式。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蚂蚁和毛毛虫之间在长期的互惠相处中,为了便于进行信息传递,慢慢进化出了相似的发音方式。【答案】20.儿子;父亲21.父亲用小货车送我到大学报到;我送十六岁的儿子到美国读书,儿子在我的目送中离开;儿子读大学与我渐行渐远;我最后一次在火葬场的炉门前送父亲22.从我对儿子的目送和父亲对我的目送进行描写的,表现了目送中的渐行渐远;23.D24.不能,描写了儿子离开之后,自己看到的街景,表现了儿子离开之后自己内心的落寞。25.自己与儿子就是在一次次的目送中儿子一天天长大,也越来越渐行渐远。26.这样的重复描写,表现了“目送”这一生活场景在人生中的多次出现,点明了文章主题,说明一代与下一代的一次次目送中彼此越行越远。深化了短文主题。【解析】【点评】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20.结合短文内容,主要描写了我和儿子以及我和父亲的一次次目送。结合短文进行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儿子;父亲21.结合短文内容,主要描写儿子上小学第一天,我送儿子到学校,儿子不断回头;我送十六岁的儿子到美国读书,儿子在我的目送中离开;儿子读大学与我渐行渐远;十几年后,我目送父亲的轮椅进入医院玻璃门;父亲用小货车送我到大学报到;十几年后,我目送父亲的轮椅进入医院玻璃门;我最后一次在火葬场的炉门前送父亲。结合短文内容,进行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父亲用小货车送我到大学报到;我送十六岁的儿子到美国读书,儿子在我的目送中离开;儿子读大学与我渐行渐远;我最后一次在火葬场的炉门前送父亲;22.结合短文内容,从我对儿子的目送和父亲对我的目送进行描写的,表现了目送中的渐行渐远;结合文中描写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从我对儿子的目送和父亲对我的目送进行描写的,表现了目送中的渐行渐远;23.结合上下文,“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这句话说明母亲和儿子之间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因为母亲对儿子的牵挂,所以母亲总能在众人中发现自己儿子的所在。

故答案为:D24.结合上下文,第⑩自然段描写了儿子离开之后,自己看到的街景,表现了儿子离开之后自己内心的落寞。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不能,描写了儿子离开之后,自己看到的街景,表现了儿子离开之后自己内心的落寞。25.“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这句意思是自己与儿子就是在一次次的目送中儿子一天天长大,也越来越渐行渐远。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自己与儿子就是在一次次的目送中儿子一天天长大,也越来越渐行渐远。26.文中第⑪和第⑲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是一样的,都运用了重复,这样的重复描写,表现了“目送”这一生活场景在人生中的多次出现,点明了文章主题,说明一代与下一代的一次次目送中彼此越行越远。深化了短文主题。

故答案为:这样的重复描写,表现了“目送”这一生活场景在人生中的多次出现,点明了文章主题,说明一代与下一代的一次次目送中彼此越行越远。深化了短文主题。【答案】27.A28.D29.已经知道了,你可以回去;一会儿我自己过去。30.没有学问、不懂装懂;【解析】【点评】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27.阅读各项,A项对句子朗读停顿正确;

BC项“翁方对客,讳不识字,伪启缄视之。”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