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知识归纳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1页
古诗知识归纳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2页
古诗知识归纳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3页
古诗知识归纳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4页
古诗知识归纳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观沧海

[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2)碣(jie)石:山名。

(3)沧:通"苍",青绿色。(4)海:渤海(5)何:多么

(6)澹澹(danda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songzhi):高高耸立。竦,通耸,高。

(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14)甚:极点。

(15)至:非常,(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7)咏:歌吟(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20)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

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

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

产生出来的。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作者资料:

曹操(155年一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

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

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瑾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解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

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

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

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注释:

(1)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2)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

(3)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在今湖南省怀化市一带。

(4)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5)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

(6)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7)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关于五溪所指,

尚有争议。

(8)与:给。

(9)随风:一作"随君"。

(10)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

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

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作者资料:

李白(701年一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

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

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

李暑)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

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

《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解析: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

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

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

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

"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

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

与之相近。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

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

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1)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2)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

(3)客路:旅途。

(4)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5)风正:顺风。(6)悬:挂。

(7)海日:海上的旭日。(8)残夜:夜将尽之时。

(9)江春:江南的春天。

(10)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

的传说。

(11)青山:指北固山。(12)乡书:家信。

译文:

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行在绿水之间。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

作者资料:

王湾(约693年一约751年),字号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

间(712年)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后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

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王湾“词翰早著”,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

下》。

解析:

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

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

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

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

艳丽千秋。

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

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

也是相当和谐优美的。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1)枯藤:枯萎的枝蔓。

(2)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3)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4)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5)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6)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7)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8)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

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

作者资料:

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

(今北京,有异议)人。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

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

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解析:

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

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

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

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

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这首小令句法别致,

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断肠"二字为诗眼。抒发

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

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2)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光。

(4)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5)夜:今夜。

(6)发:出发。

(7)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8)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

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9)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10)下:顺流而下。

(11)渝州:今重庆一带。

译文: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

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作者资料:

李白(701年一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

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

胃)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

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

《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解析:

峨眉山一一平羌江一一清溪一一三峡一一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

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

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

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

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诗中咏月的地方,都在抒发江行思友之

情,令诗人感到很陶醉。

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中。峨眉山头高悬的

那半轮秋月,映在江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陪伴着诗人远行。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渝州向三

峡进发,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想念。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

时的复杂情感;而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

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

(1)选自《杜诗详注》

(2)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3)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隆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4)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溟的弟弟。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

入禁中,得玄宗宠幸。

(5)落花时节:春末。落花的寓意甚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暮

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6)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7)寻常:经常。(8)君:指李龟年

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

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作者资料: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

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

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

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

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解析:

这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

容。如果诗人当年围绕安史之乱的前前后后写一部回忆录,是不妨用它来题卷的。

大唐清明的政治造就了一个歌舞升平的时代,"安史之乱”却把人们抛入战乱的深渊。"岐

王宅里""崔九堂前",都是当年名流骚客聚集的场所,一提到这些地点就不免勾起人们对过往

岁月的美好回忆。当年出入其间,与李龟年这样风光无限的乐师交往,是很"寻常"的。万万想

不到的是,在江南暮春时节,年老病衰的诗人竟又和故人重逢!"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一句很有

名,"落花"寓意甚多,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感叹。诗很短,刚开头即煞

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更让人体味到那种深沉的悲哀与感慨。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

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

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阴影,以及它

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

俱在其中"(孙洙评)。正如同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

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像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

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

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

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

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

(1)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2)强:勉强。

(3)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4)怜:可怜。

(5)傍:靠近、接近。

译文: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作者资料:

岑参(718年?一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

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

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

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

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解析:

古人有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风俗,可是处于军之中,又遭遇战乱,诗人"强欲登高",感叹

"无人送酒",其中的惆怅、凄凉,难以言表。很快,诗人又从这种自我感伤中走出来,联想到故园

的菊花它们在沦陷的都城,应该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虽然没有主人欣赏,孤寂而凄凉,但也一定

不负秋阳,在断壁残垣间竞相绽放。欣赏诗歌要特别注意体味核心意象,像诗中的“故园菊",其

所负载的意义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

平的渴望。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

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

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

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

创作背景: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公元757

年(唐肃宗至德二载)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

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

(1)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

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

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2)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

宁夏灵武西南)。

(3)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4)征人:戍边的将士。

(5)尽:全。

译文: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作者资料:

李益(约750—约830),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

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

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解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

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

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

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

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

愁。

前两句写夜晚登城远望,但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边城夜色,凄神寒骨。这样的宁静如果不

被打破,也许诗人可以沉漫其中,体味大漠那亘古的苍茫。可是,就在这万籁俱寂的夜里,夜风送

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了“征人”的思乡情绪。顿时,一切崇高和悲壮都化作了绵绵

不绝的乡愁。笛声在扩散,愁思在蔓延,在这样个凄清的夜晚,集体的失眠也不可避免。读时发

挥想象,沉浸其中,就能体会到那种苍凉旷远的意境。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

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

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

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

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

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

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

感人肺腑。诗意婉曲深远,让人回味无穷。刘禹锡《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

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唐诗纪事》说这

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释:

(1)悲寂寥:悲叹萧条。

(2)春朝:春天。

(3)排云:指排开云层。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4)碧霄:青天。

译文: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作者资料: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

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

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

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

湖南常德)。

解析:

悲秋是古诗的常见主题。这首诗一反常态,不写悲秋,而写爱秋,如此明朗刚健的"秋词",

在古典诗歌中是不多见的。诗的前两句,先弃"逢秋悲寂寥”的常情,后立"秋日胜春朝”的新见,

气势不凡;后两句直接推出"证据"一一"睛空一鹤排云上”的明丽秋景,引出豪迈的诗情。谁能说

这不是最完美的"论证"呢?仔细品读,约略能感觉到诗中隐含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

愈奋的豪壮情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

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

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

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

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

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

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

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

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

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

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

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

(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

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

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

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作者资料: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

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

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

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

思新奇,风格秋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俳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

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解析:

一封普通的“家书”,几行浅显的诗句,千百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人。“问归期”而“未有

期”,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苦涩与无奈。诗人在巴蜀羁旅中,在“夜雨涨秋池”的环境中,更感到

孤独凄凉。接下来笔锋一转,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

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即兴写来,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

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

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

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

"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

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释:

(1)溪柴: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

(2)蛮毡:中国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毛毡,宋时已有生产。宋范成大《桂

海虞衡志•志器》:“蛮毡出西南诸番,以大理者为最,蛮人昼披夜卧,无贵贱,人有一番。”

(3)狸奴:指生活中被人们驯化而来的猫的昵称。

(4)僵卧:躺卧不起。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僵,僵硬。

(5)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6)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

(7)思:想着,想到。

(8)成(shO)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边疆。戍,守卫。轮台:在今新疆

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此代指边关。

(9)夜阑(Ian):夜残;夜将尽时。

(10)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

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11)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12)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译文:

大风好似卷起江湖,下雨黯淡了村庄,四面山上被风雨吹打的声音,像海上的浪涛翻卷。

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毡都很暖和,我和猫儿都不愿出门。

穷居孤村,躺卧不起,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

征北方疆场。

作者资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