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3月第一次学情调研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3月第一次学情调研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3月第一次学情调研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3月第一次学情调研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3月第一次学情调研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学情调

研检测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班级:考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2022年12月方勇教授在《光明日报》国学版刊发《六论新子学》,认为唯有平置

“孔老”而非先“孔”后“老”,诸子学才能展现出自身真正的内在脉络,自此,学

界围绕“孔老先后”问题多有讨论。“孔老先后”或“孔老优劣”还是“平置”的问

题,简单地讲,就是一个孔老或儒道的地位问题。这的确是中国古代学术界和哲学思

想史上曾经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但就其实质而言,这个问题只是中国古代不同学术

流派之间争夺思想“正统”地位的结果。所以严格地讲,当今中国学术界和哲学思想

界并不存在一个“孔老先后”或“孔老优劣”的问题,甚至也没有什么“孔老平置”

的问题,当今只有一个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研究“孔老”或儒道的问题。

首先,客观地讲,“孔老先后”或“孔老优劣”还是“平置”的问题,不是中国

学术界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而只是一个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

史和哲学思想史上的历史问题。孔子、老子作为历史人物,他们的出生年代和他们的

学术著作与活动当然有先有后,有一定的历史时空,但所谓“孔老先后”“孔老优

劣”或“平置”的问题所关注的焦点并不在此。所谓“孔老先后”“孔老优劣”或

“平置”的问题,其关注的焦点其实只是孔老二者或儒道两家的社会地位、学术文化

影响和重栗性问题,反映的是持论者不同的思想立场和态度。持儒家立场和观点者,

他们认为孔子的思想文化地位优于老子和道家;持道家立场和观点者则认为,道家

(“史官”)为诸子之所从出,“鬻(子)惟文友,李(老)实孔师”(《文心雕

龙•诸子》),老子的地位和重要性无疑优于孔子。当然,也有少数人采取了一种比

较折中调和的看法,认为儒道或孔老二者皆既“有所长”,亦“有所短”,是互细互

补的关系,应该平等对待,“平置”二者。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孔老之争”的确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真实问题,但当中国

社会随着世界史进入到现代史以后,学术界对包括孔、老其人其书及其思想的“历史研

究”,

都已纳入现代“科学研究”的范围。因此,所谓“孔老先后”“孔老优劣”或

“平置”问题,就不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现实问题”,它已成为一个并没有实在意

义的问题,再在历史学科之外讨论所谓“孔老先后”“孔老优劣”或“平置”的问

题,还会有抱残守缺、违背学术史发展趋势之嫌。

我们之所以说所谓“孔老先后”“孔老优劣”或“平置”的问题只是个历史问

题,从现实性上来说它不再是一个“真问题”,是因为在中国学术史上,这个问题的

产生、形成和发展演变从来都是随着具体的历史语境而发展变化的。当中国的历史进

入春秋战国以后,中国的学术界出现了百家学说蜂起争鸣的局面,儒、墨互“显”,

孔、老并称。但当时的学术界尚只有“百家”之称,而无“诸子”概念,更不用说就

儒道、孔老争先后和优劣了。到西汉初期,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仍只称“百家”,汉

文帝、汉景帝及大批朝臣则皆“读《黄帝》《老子》,尊其术”(《史记•外戚列

传》),似已有“孔老先后”或“孔老优劣”问题,但却与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之策后的形势正好相反。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由于

儒家的“独尊”地位,“儒先道后”“孔优老劣”遂成为中国古代学术中的官方基

调。魏晋之际,玄学盛行,虽或名之曰“新道家”,但“老不及圣”之说仍为学界共

识。隋唐时期国家强盛,思想上较为开放兼容,学术得佛、道二教助力不少,但儒学

及孔子的思想地位反而更加稳固,儒家和孔子学说遂最终凝成为宋代的理学,延续至

明清,一直都是牢固的官方意识形态。但到近代西学东渐之后,尽管有持现代新儒家

立场的学者仍“尊孔儒”而贬道法诸家,但中国学术整体上已进入现代学术行列,单

纯的“孔老先后”或“孔老优劣”已不再是学者关注的学术焦点,实际已失去其市

场。可见,“孔老先后”或“孔老优劣”完全是随着具体的历史语境而发展变化的。

其次,随着中国学术的现代化,儒家、道家或孔子、老子的研究已纳入现代社会

科学研究的范围,儒家、道家或孔子、老子已成为现代中国历史研究的纯客观研究对

象,而研究对象本无所谓优劣先后之分。从事这一研究的学者虽不免因“了解之同

情”而对研究对象产生某种偏好,但更需要以一种客观公正的科学态度对待研究对

象。正如你要研究太阳系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不能说其中的金星比木星或

水、火、土星重栗,或土星比金星或木、水、火星重要一样,你也不能在研究对象儒

家、道家或孔子、老子之间分判出一个主次优劣或先后出来,甚至也没有必要提出平

等对待或“平置”的问题。因为提出平等对待或“平置”的问题本身就意味着你是认

同在对儒家、道家或孔子、老子研究时研究者应具有自己的主观态度这一做法的。从

这个意义上讲,在当今的先秦诸子研究中,所谓“孔老先后”“孔老优劣”“平置”

的问题已经被消解,不再是一个''真问题”,重提这个问题本身有违现代科学研究精

神。

当今我们可以客观公正地评价儒道或孔老的思想文化价值,讨论如何更好地继承

和扬弃中国的传统文化,但不应该、也不必要再花太多的精力去争论“孔老先后”或

“孔老优劣”这样的问题了。

(摘编自高华平《关于“孔老优劣”或“孔老先后”问题的思考》)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勇教授提出的“孔老”应不分先后而“平置”的问题,是学界新出现的争议话

题,大家纷纷参与讨论,但是还没有形成定论。

B.对于“孔老比较”问题持“平置”观点的人,看法比较折中调和,他们认为二者皆

各有长短,但又互细互补,无先后优劣之别。

C.在中国社会进入现代史的今天,作者认为学术界再去讨论“孔老比较”问题,有不

符合学术史发展趋势之嫌,但历史学科除外。

D.用研究太阳系五大行星不能去比较哪颗行星更重要来作比,能更形象直观地告诉我

们,没必要在诸子百家之间分出个主次优劣。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作者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为了争夺思想的“正统”地位,诸子百家、不同学

术流派之间是不断有思想纷争和学术论战的。

B.孔子、老子在出生年代、学术著作、活动上的先后之别跟学术界不断争论的“孔老

先后”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能够混为一谈。

C.《文心雕龙》所言“李实孔师”,其实不能充分证明老子的地位和重要性优于孔

子,因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D.由第四段看,从西汉到现代,虽然道家也时被统治者或学界重视,但是改变不了儒

家一家“独尊”的局面,学术发展非常艰难。

3.下列选项,最符合第二段中儒家立场和观点的一项是()

A.“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葛洪《抱朴子内篇•明本》)

B.“道者玄化为本,儒者德化为宗,九流之中,二化为最。”(刘子《刘子•九流》)C.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

耳。”(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D.“儒家者流……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

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班固《汉书•艺文志》)

4.“真问题”的判断标准是什么?请根据文本概括。

5.《礼记•中庸》告诉我们,做学问要“慎思之,明辨之”,作者对“孔老先后”问

题的思考就符合这种要求。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铜墙铁壁①(节选)

柳青

“飞机!”吴忠猛叫了一声。

霎时间,人们全不嚷了。仔细一听,耳边确实有一种嗡嗡的声音。原来当老葛和

民工们拉谈的时候,吴忠只注意着防空。老葛知道他不管受什么批评,也不能让他跟

随的首长出了岔子。老葛看见前后沟的人不安地仰起头,用手遮住日光朝天望,只是

天空给几面的山头隔住,除非到头顶上空,人是不容易看见飞机的。

嗡嗡的声音越来越清楚,越来越带着威胁的劲气。民工的队伍里呈现出不稳,前

前后后挑担的和赶驴的都停下来了。吴忠紧紧地找住骡子的笼头,眼睛盯着路旁一个

山洪冲成的窄沟渠渠,低声告诉老葛,紧急时往那里钻。可是老葛却像没听见,他神

色不动,镇静地叫民工们不要慌乱,一边察看附近有没有适合大家隐蔽的地场。他们

这时正走在一道石乏上,上头是山崖,下边是石岩,光秃秃的没一点遮拦。再走几十

步,下一节坡,就是宽敞平坦的河滩。河滩上有树,河坪地里还有庄稼。地畔上站一

个背枪的民兵,正在给停在河滩里的民工讲话:”要戴伪装,飞机过来千万不要动。

人一乱跑开就坏了,正好成了扫射的目标。”

老葛问他身边的民工:“那民兵是跟你们一块上前线的吗?”

“不是哇,”好几个人眼睛看着天空,心不在焉地说,“好像不多时才过去的一

个走路的……”老葛一听说是走路的,就非常赏识那民兵,他对众人说:“你们看,他

一定有经验,人多了更不能乱!……”众人嗯嗯啊啊应着,却无心听老葛的话,只管

歪起头看飞机朝哪个方向过。突然间,有人嚷开了:“小飞机!小飞机!”

三架美国造飞机在西面的山头上空,由南向北箭一般穿过去了。老葛估计敌机大

约又是在无定河川的公路上袭扰,这里不过是飞机绕圈飞行经过的地区。民工们见飞

机过去了,都松了口气。后边的担担手开始整理扁担绳子,预备重新挑起走。前头赶

驴的也喊着河滩里停着的民工:“走哇!还等什么哩?”

“等一等再走啊!”那民兵热心地在地畔上吼叫道,“老乡们听我说啊……”

只见那民兵又像在群众大会上演说一般,扯着嗓子给大家讲解:飞机搭弹也好,

扫射也好,都要先旋一个圈圈。头一回过去,总是没事。你以为他们走了,不当心,

万一回过来,就来不及防了。

“就算咱们这块没露了目标,谁晓得咱们前头的人怎着哩?飞机端端从他们头顶

上过的呀!咱们还是防着点好啊!”那民兵说着就伸出一只胳膊,命令老葛,“那个

穿灰制服的同志,你指挥感上的老乡都下河滩里来吧!这里有树好隐身!快动静啊,

不要卖呆了!”

“好好好!”老葛痛快地服从着,就执行起那民兵的“命令”,叫所有在石石乏上

的民工,包括他的通信员和牲口,统统赶紧下河滩里去隐蔽。

吴忠早已显出鄙弃那民兵的“自高自大”:呼!竟然“命令”起他的首长。他简

直忍耐不住那股神气,走着还用白眼珠子瞟着那民兵,嘀咕说:“不看看是谁,只管

自己当司令!”

“不可啰嗦!”老葛服从命令,说,“老乡们,听民兵的指挥,走紧点啊!”

不一阵儿,成上的人都到河滩里的树荫底下了没出了那民兵的预料,三架小飞机

转回来了。现在正盘旋着圈子。猛然间,好像塌崖一般,传来一阵轰隆隆扫射的响

声。众人都往树底下挤。担担手撇下扁担,抢着往地畔上吊的南瓜丛里钻。有人还把

南瓜蔓拉来披在自己身上。而那民兵却早跳下了地畔,用枪托帮民工们赶驴。紧张!

满沟隐蔽的人静悄悄的,几乎可以听见心喻喘跳。

盘旋了一个圈子以后,那三架飞机分散开十字交叉飞:这一架过去,那一架过

来,有一架绕弯时正从这里隐蔽的人们头顶上过。它们几乎在西边同一地点的上空一

一这里所有愤恨的眼睛都透过庄稼和树枝盯着它们——斜起膀子,屁股上冒出黑烟

来,轰隆隆地扫射!隐蔽的民工开始出现了不稳。恐怕那架掠过头顶的飞机朝这里扫

射起来,有人想换个地势。吴忠死劲儿拢着骡子的笼头,紧张地朝他的首长招手,指

着他身后的一个坑坑,要求首长挪一挪地点。老葛不听他的,只盯着那民兵,欣赏他

在另一边呐喊:“拿稳!不准乱跑!老乡们沉住点气,一阵阵就没事了。”

想换地势的人给他喝住了。说话间,另一架飞机穿梭般飞了过来,人们又缩着脖

子不动了。

过了一阵,三架小飞机扫射罢都朝北飞去了。可是人们还不动,全望着那民兵,

等待他的吩咐。那民兵停了很长一阵,才宣布现在可以走了。人们从隐身处出来,拍打

着身上的土,互相庆幸地看看,都说这回沾了这个民兵的大光。担担手去寻找自己的

扁担,赶驴的扶正一时混乱弄歪了的粮驮子,又按原来的次序走开了。

老葛让通信员牵着骡子跟着走,他自己径直到那民兵跟前去拉话。他想问问这个

生龙活虎的人物姓甚名谁,哪区哪乡的,现在到哪里去,怎么会有这防空的实地经

验。没想到那民兵看见他,三跷两步就赶过来,喜欢地大声嚷着:“葛专员!你也上

前线去啦?”

葛专员看那民兵时,只见他年约二十四五,不高不低,不胖不瘦,是一条壮实汉

子。太阳晒得他脸有点紫红。他满身庄户人衣裳,腰里扎一根皮带,背一支步枪,却

不知子弹在什么地方。“你怎么认得我?”老葛奇怪地问。

那民兵说:“阴历四月间,我随军搬运担架,在绥德集中出发下南路,你给我们

讲过话嘛!”

,,噢噢!”葛专员恍然明白了,“怪不得你对防空这么老练。好,我们一块

走。”

“你叫什么名字?”葛专员走在路上问。

那民兵说:“石得富。”

“石得富。”葛专员重复了一遍,要用心记住这个名字。

他们继续拉谈着,奔沙家店去了。

(有删改)

【注】①《铜墙铁壁》写的是解放战争时期陕北人民保粮支援前线英勇斗争的故事。

小说以沙家店粮站的工作为中心,生动表现了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伟大历史功

绩。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吴忠两次提醒老葛躲藏,老葛都没有理睬他,而是察看附近有无适合大家躲藏的地

方,这说明老葛是一个不顾个人安危保护百姓的人。

B.小说从老葛的视角详细描写了硬的上头和下边以及河滩、河坪的情况,表现了陕北

地域风光的独特,突出了民工们躲避敌机轰炸的难度。

C.“这里所有愤恨的眼睛都透过庄稼和树枝盯着它们”,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既写

出大家全神贯注观察飞机的情态,又表现出对敌人的痛恨。

D.从石得富和老葛的对话中可知,石得富之所以认识老葛,且有丰富的防空经验,是

因为他在绥德集中出发下南路时,曾听过老葛的讲话。

7.关于河滩躲飞机的场面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次敌机直接飞过未轰炸,民工们比较冷静,毫不慌张;第二次敌机扫射凶猛,

民工们比较慌乱。

B.“几乎可以听见心口崩嘲跳”一句以动衬静,渲染了场面的寂静,烘托出大家躲避轰

炸时的紧张心理。

C.小说通过这样的场面描写反映了百姓在长期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反轰炸经验,暗

示战争的残酷。

D.小说有对民工队伍群体的描写,也有对担担手和赶驴子的民工等个体的描写,节奏

有缓有急,画面感强。

8.小说是如何塑造石得富这一形象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9.本文标题“铜墙铁壁”具有多重含义,请结合选文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田单将攻狄,往见鲁仲子。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日:“臣以

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车

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齐婴儿谣日:“大冠若箕,修剑拄颐,攻狄不

能下,垒枯丘。”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

子日:“将军之在即墨,坐而织菁,立则丈插,为士卒倡曰:'无可往矣,宗庙亡

矣,去日尚矣,归于何党矣。'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闻若

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当今将军东有夜邑之奉,西有淄上之虞,

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濯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日:“单

有心,先生志之矣!”|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椁鼓之狄人乃下。

(节选自《战国策•田单将攻狄》,有删改)

材料二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日:“齐因孤国之乱,

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

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日:“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

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

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

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

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节选自《战国策•燕昭王招贤》,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乃厉气A循城B立于矢C石之所D乃援椁E鼓之F狄人G乃下。

H.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与后文“郭”的词义相近但又有所不同,“城”指内城,“郭”指外城。

B.虞,通“娱”,表示快乐、欢娱,此处作名词,与“无冻馁之虞”词义相同。

C.致,指招纳、招揽,与“致天下之士”中的“致”在词义、用法上完全相同。

D.宗庙,是古代人们为亡灵建立的寄居之所,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鲁仲子战前依据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得出田单“攻狄,不能下”的结论的主要依

据是将士心态和处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B.田单在攻打狄前后对鲁仲子的态度迥然不同,由对鲁仲子的回答极为不悦、扬长而

去到虚心求教、躬身反省,最终打败敌人。

C.燕国虽然地处遥远偏僻,但因燕王与贤才共掌国家大权,士人争相趋燕,经过长期

休养生息,最终燕国殷富,士卒舍命报效。

D.燕国与秦、楚、三晋合谋痛击齐军,燕国军队单独追击到北方,一直打到齐国都城

临淄,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得以报仇雪恨。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一项是()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B.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C.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15.从材料二看燕昭王能击败强齐的原因是什么?这在当今有什么现实意义?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②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

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②茂陵:汉武帝

的陵墓。③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苏武庙苍古肃穆的特点,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气氛,透露出诗人对苏武的崇

敬追思之情。

B.颈联先说“回日”,后述“去时”,由“回日”忆及“去时”,以“回日”反衬

“去时”,更增无限唏嘘感慨。

C.尾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武帝已经长眠茂陵,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

天的流水哭吊。

D.晚唐国势衰颓,诗人借凭吊苏武庙,歌颂他心向故国的气节来暗表心迹,这体现了

怀古诗的特点。

17.颔联虽是“写景”,却也“言情”,“写景”中暗含了主人公的心境,请作简要

分析。

四、默写题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提出要写短小精悍、言之有物的文章,司马迁评价

屈原《离骚》",”正体现了“言小旨大、言浅意

深”的写作特点。

(2)《过秦论》一文中“,"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

得到了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指出应注重生活的小事,不要过于沉迷于所钟爱

之事的句子是“,”。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10月22日晚,第四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在浙江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隆重

举行。|杭州亚残运会开幕式上这些充满东方美学的、传递诗情画意的“中国式浪漫”

的艺术构思,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守正创新的盛大气用。

历史长河,奔流浩荡;文脉传承,弦歌不辍。经历中华文明大约5000多年的历史

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今年中秋国庆

假期,文旅行业加速复苏,传统文化之风劲吹。在苏州,游客们在古色古香的院落中

听评弹;在重庆,酉阳土家族摆手舞等表演让游客感叹不虚此行。人们在一个个文旅

项目中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保护好、传承

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守正不是守旧,更不是固步自封,而是需要与创新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

出:“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中国人

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沃土,同时又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前进。

19.下列句子的冒号和文中的冒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他们一生中最崇敬的只有两种人:一是国家高层领导人,一是当地的秦腔名角儿。

B.想不通,九条牛也拉不回;想通了,不要人说就直往前冲:他就是这样一个直性

子。

C.大部分人认为:昆虫度过了严寒的冬季,到了春天,天气转暖,它就会苏醒过来活

动。

D.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废墟上,雏菊花正在怒放。

20.请将文中画框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

得改变原意。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写出正确的句子。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我之所以喜欢回到故乡,就是因为在这里,我的眼睛、心灵与双足都有理想的漫

步之处。我通常选择黄昏的时候去散步。去的时候是由北向南,或走堤坝,或沿着河

岸行走。①,就会遇见赶着羊群归家的老汉,那些羊在堤坝的慢坡上边

走边啃噬青草,仍是不忍归栏的样子,我还常看见一个放鸭归来的老婆婆,她那一群

黑鸭子,是由两只大白鹅高昂着脖子,很骄傲地走在最前面,而那众多的黑鸭子,则

低眉顺眼地跟在后面。

比之堤坝,②,我喜欢河水中那漫卷的夕照。当然,水中还有山峦

和河柳的投影。让人觉得水面就是一幅画,点染着画面的,有夕阳、树木、云朵和微

风。微风是通过水波来渲染画面的,微风吹皱了河水,那些涌起的水波就顺势将河面

的夕阳、云朵和树木的投影给揉碎了,使水面的色彩在瞬间剥离,有了立体感,看上

去像是一幅现代派的名画。我爱看这样的画面,所以如果没有微风相助,水面波澜不

兴的话,我会弯腰捡起几颗鹅卵石,投向河面,③,我会坐在河滩上,

安安静静地看上一刻。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末清初・顾炎武

为了国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变为有用的一生,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我也会

热血沸腾。——俄・果戈理

“广大青年栗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习近平

对于国家、民族的发展而言,每个时代都有历史赋予的任务,完成历史任务才不会辜

负时代、错过时代,才不会落后于时代甚至被时代淘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有什

么话想对同龄人说?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演讲稿,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

同学在周一晨会上演讲。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是学界新出现的争议话题”错。

2.答案:D

解析:“学术发展非常艰难”于文无据。

3.答案:D

解析:D项班固说“儒家者流……于道为最高",与第二段中儒家“孔子的思想文化地

位优于老子和道家”的立场和观点最符合。

4.答案:①是否是有实在意义的现实问题(或“是否符合当时语境”);

②研究者是否以客观公正的科学态度对待研究对象。

解析:

5.答案:①作者对方勇教授和他人的观点没有人云亦云,而是冷静看待,慎重思考,

体现了“慎思之”。

②作者透过问题争论的表象,运用发展、实事求是等观点去思考问题的实质和解决问

题的根本,进行明确地分辨,体现了“明辨之”。

解析:

6.答案:C

解析: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环境描写A项,“吴忠两次提醒老葛躲藏,老葛都没有理

睬他,而是察看附近有无适合大家躲藏的地方”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内容可知,吴忠

第二次提醒老葛躲藏时,老葛不是在察看是否有适合大家躲藏的地方,而是在盯着石

得富。B项,“小说从老葛的视角详细描写”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的“他们这

时正走在一道硬上,上头是山崖,下边是石岩,光秃秃的没一点遮拦……河滩上有

树,河坪地里还有庄稼”可知,这部分描写不是从老葛的视角来写的,也没有进行详

细描写。D项,石得富对防空如此有经验,是因为他有随军搬运担架的经历,而不是

因为听过老葛的讲话。

7.答案:A

解析:场面描写+人物形象+描写手法“民工们比较冷静,毫不慌张”说法错误。由原

文第三段中的“民工的队伍里呈现出不稳”、第五段中的“好几个人眼睛看着天空,

心不在焉地说”可以看出,民工们是有些慌张的。

8.答案:①正面描写。通过对石得富指挥众人躲避飞机的言行的描写表现他镇定自若

的指挥才能:通过对石得富外貌的描写,表现他的朴实。②侧面烘托。通过老葛对石

得富的赏识、吴忠的不满和人们的庆幸,表现他的责任感和丰富的防空经验。③设置

悬念。开头只交代其路人身份,直到结尾才交代他的名字,突出了石得富平凡的身份

和不平凡的才能。

解析:赏析人物形象及塑造手法小说中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

描写。首先,这篇小说通过描写石得富的语言、动作、外貌等,从正面刻画其形象。

比如,原文中的“只见那民兵又像在群众大会上演说一般,扯着嗓子给大家讲解:飞

机播弹也好,扫射也好,都要先旋一个圈圈……来不及防了”,通过对石得富指挥众

人躲避飞机的言行的描写,表现他镇定自若的指挥才能;原文中的“太阳晒得他脸有

点紫红。他满身庄户人衣裳,腰里扎一根皮带,背一支步枪”,通过对他外貌的描

写,表现他的朴实。其次,小说还通过老葛、吴忠和民工们的言行从侧面刻画其形

象。比如,原文中的“老葛一听说是走路的,就非常赏识那民兵”“老葛痛快地服从

着,就执行起那民兵的‘命令吴忠早已显出鄙弃那民兵的‘自高自大’……他

简直忍耐不住那股神气,走着还用白眼珠子瞟着那民兵”“人们从隐身处出来,拍打

着身上的土,互相庆幸地看看,都说这回沾了这个民兵的大光”,分别以老葛的赏

识、吴忠的不满和人们的庆幸,表现石得富的责任感和丰富的防空经验。另外,小说

从一开始就称呼石得富为“那民兵”,并没有交代他的名字,就连老葛向身边的民工

问起时,他们也只是说“好像不多时才过去的一个走路的”,再加上他防空很老练,

不由得引发读者对那民兵的身份和经历等的好奇。小说直到结尾才交代他的名字和随

军搬运担架的经历,揭示了他防空老练的原因。这是通过设置悬念来刻画其形象。

“那民兵”“走路的”交代了石得富的路人身份,体现了他身份的平凡,而老葛的话

“怪不得你对防空这么老练”又突出了石得富才能的不平凡。

9.答案:①紧急时刻,有人挺身而出。民兵石得富本可凭自己的经验躲避敌机,但他

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指挥大家躲避飞机。②危难时分,听从指挥。敌机飞来

时,民工们虽有慌张,但还能保持冷静,听从石得富的指挥。③军民团结。民工们不

顾生命危险给部队送粮.老葛、石得富等不顾个人安危,指挥百姓躲避轰炸,军民团结

构成中闻革命的铜墙铁壁。

解析:分析标题的多重意蕴解答此题,既要分析“铜墙铁壁”的本义,也要分析其在

文中的含义。“铜墙铁壁”指坚固而不可摧的事物,比喻坚固严密的防御,也比喻团

结一致。这篇小说主要写的是葛专员、民兵石得富、民工们之间的故事。敌机来袭

时,民工的队伍里呈现出不稳,老葛”镇静地叫民工们不要慌乱”,并察看附近有没

有适合大家隐蔽的地方,只是路过此地的民兵石得富主动指挥停在河滩里的民工,给

大家讲解防空知识。他本可凭自己的经验躲避敌机,但却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

指挥大家躲避飞机。由此可知,紧急时刻,有人挺身而出,构成军队层面的“铜墙铁

壁”。敌机再次飞来时,民工们都往树底下挤,担担手抢着往地畔上吊的南瓜丛里

钻,虽然三架小飞机都朝北飞去了,“可是人们还不动,全望着那民兵,等待他的吩

咐”,这时,民工们虽有慌张,但还能保持冷静,听从石得富的指挥。由此可知,危

难时分,听从指挥,构成民众层面的“铜墙铁壁”。总而言之,民工们不顾生命危险

给部队送粮,老葛、石得富等不顾个人安危,指挥百姓躲避轰炸,军民团结构成中国

革命的铜墙铁壁。

10.答案:BDF

解析: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椁鼓之,狄人乃下。

11.答案:B

解析:“无冻馁之虞”中“虞”的意思是“忧虑”。

12.答案:B

解析:A.鲁仲子只分析了己方情况。C.燕王与贤才“共掌国家大权”有误。D.“追击

到北方”有误。“追北”意为追击败兵。

13.答案:B

解析:其他三项都是被动句。

14.答案:(1)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

(2)砍下树木做武器,举起竹竿做旗帜,天下的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如同回声似

的应和他,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

解析:(1)“因”:趁着;“极”:表程度,很;“报”:报复。

15.答案:原因:①礼贤下士;②与百姓同甘共苦。

现实意义:人才是取得胜利的法宝,我们必须尊重人才,用好人才,这样才能促进我

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促进我们社会的和谐稳定。

解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田单将要攻打狄,(出征之前)去拜访鲁仲子。鲁仲子说:“您攻打狄,是不能

攻克的啊。”田单说:“我凭借五里长的内城,七里长的外城(极言城小),被打败

的兵卒,打败强大的燕国,恢复齐国疆土。(我)攻打狄却攻不下,为什么啊?”

(田单)登上车没有告辞便离开了,于是去攻打狄。(田单攻狄)三个月却还没有攻

克它。齐国的小孩都唱道:“帽子像簸箕那么大,长长的剑把儿拄下巴,攻狄攻不

下,白骨成山没办法!”田单才担忧,问鲁仲子说:“您说我不能攻下狄,请让我听

听您的说法。”鲁仲子说:“您在即墨的时候,坐着就编筐,站着就耕种,为士卒鼓

气说:'前进啊!国家栗灭亡啦,我们的生命要丧失啦,我们将到何处安生呢?'在

这个时候,您有为国战死的雄心,士卒们也舍生忘死。听到您的话,(士卒)没有不

挥泪举臂积极求战的。这是您破燕的原因啊。如今您东面有夜邑丰厚的供养,西面有

淄上彻夜的欢娱,腰间横着黄金宝带,乘车骑马驱驰于淄港二水之间,(您现在)沉

溺于生活的玩乐,却无为国战死的雄心,这是您不胜的原因啊。”田单说:“我有为

国战死的雄心,您知道的啊。”第二天(田单)就振作精神,沿城墙巡视,(他)站

在箭石纷飞的地方,抱着战鼓击鼓,狄人才被打败。

材料二

燕昭王在被齐国打败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纳贤才。他

特地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

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同治理国家,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先生

您看起来就是那样的人,就请您帮我吧。”郭隗先生回答说:“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纳

有才能的人,那就从(敬重)我开始,我这样才能不高的人都受到礼遇,何况是比我

有才能的人呢?他们又怎么会因为与燕国很远而不来投奔您呢?”于是昭王为郭隗专

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

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

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士兵们心情舒畅愿意效

命。于是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大

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

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

16.答案:B

解析:

17.答案:①颔联“写景”,一幅是望雁思归,一幅是荒塞归牧。

②第一幅图景描写苏武月夜望着北雁南飞,暗含了苏武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和欲归不得

的痛苦心境。

③第二幅图景描写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暗含了其被幽禁匈奴的孤独、寂

寞、凄凉的心境。

解析:

18.答案:(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指"

“迩”“见”“弩”“卒”“溺”等。

19.答案:C

解析:A项,冒号用在总括语“两种人”后,表示分项说明。B项,用在总括性话语之

前,表示总结上文。C项,冒号用在提示语“认为”之后,表示提示下文。D项,冒号

用在需要解释的词“事实”后,引出解释说明的内容。原文冒号用在“指出”后面,

表示提示下文。故选C。

20.答案:杭州亚残运会开幕式的艺术构思充满东方美学,传递着诗情画意的“中国

式浪漫”,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展现了中华文化守正创新的盛大气象。

解析:原句主语核心词是“艺术构思”。

21.答案:中华文明经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为中华民族生生不

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

解析:句子存在四个错误:①“经历中华文明大约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成分赘余,

去掉“大约”或“多”;②“经历中华文明……的历史变迁”缺少主语,应将“中华

文明”提前;③“为中华民族……丰厚滋养”缺少谓语,应在“丰厚滋养”加上“提

供”。

解析:

22.答案:①如果在堤坝上行走;②我更喜欢沿着河岸漫步;③这时水中的画就会骤

然发生改变

解析:第①处,根据前文“去的时候是由北向南,或走堤坝,或沿着河岸行走”可

知,此处是行走的方式,再根据下文“那些羊在堤坝的慢坡上边走边啃噬青草”,可

知此处应填写“如果在堤坝上行走”。第②处,根据前面的“比之堤坝”可知,此处

将沿着河岸行走与走堤坝进行对比,再根据下文“我喜欢河水中那漫卷的夕照”可

知,此处是表达对沿着河岸行走的喜爱,应填写“我更喜欢沿着河岸漫步”。第③

处,根据前文“我爱看这样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