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钱钟书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钱钟书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钱钟书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钱钟书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钱钟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钱钟书

和他的《围城》目录一、作者简介二、感情生活三、长篇小说《围城》四、评价一、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哲良、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奇才。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世家,其父钱博基是著名的古文家。于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先后留学于英国牛津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学贯中西,学术造诣颇深,在海内外有很大的影响。

钱钟书是一位独特的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学者型作家,是一位风华绝代的幽默才子。六十多年来,许多中外著名人士,对钱钟书作了极高评价,称之为“文化昆仑”,“当代中国第一博学鸿儒”“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一部活的百科全书”。主要著作:学述著作选本《宋诗选注》文论集《七缀集》、《谈艺录》《管锥编》(五卷)等文学作品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四篇)

长篇小说《围城》(一)钟情于书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生于书香世家,父亲钱基博,是著名学者。因伯父钱基成膝下无子,幼时被过继给伯父。六岁在亲戚家的附塾附学,后由伯父教他读书。十岁入无锡东林小学,十三岁考入美国圣公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

时光轨迹(二)横扫清华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西方语言文学系)。入学后立即名震校园,不仅因为他数学只考了十五分,更主要的是他的国文、英文水平使不少同学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到清华后的志愿是:横扫清华图书馆。193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清华,拒绝了校方留校的建议。执教于上海光华大学。(三)留学欧洲1935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取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1937年在牛津大学英文系毕业,获得副博士学位。1937-1938年入法国巴黎大学进修。(四)回国任教1939—1941年在湘西工作。1941年回上海。1944-1946年写作《围城》。其时困顿于上海沦陷区时期的经历和情绪,对《围城》题旨和书名的确定有重要的影响。

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古典文学组研究员,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选集》英文编译委员会委员。(五)辞世1998年12月19日上午,病逝于北京,享年八十八岁。当晚,江泽民总书记亲自给钱先生的夫人杨绛打电话,对钱先生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在翌日新华社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二、感情生活——情有独钟1932年,结识杨绛。1933年,与杨绛订婚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船赴英。1937年,女儿钱瑗出生

杨绛进入清华大学时,才貌冠群芳,男生欲求之当偶者70余人。谑称为七十二煞。”她仍芳心未许,或许天意,她等待一个人-----等待后来相识的钱钟书。

钱钟书先生对杨绛女士有这样一段评价,后来被社会学家视为理想婚姻的典范:a、在遇到她以前,我从未想过结婚的事。b、和她在一起这么多年,从未后悔过娶她做妻子。c、也从未想过娶别的女人。夫人——杨绛

杨绛生于1911年,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我们仨》三、长篇小说《围城》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于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

——《围城》电视剧话外音《围城》是一部学者的作品,而迥异于其他作家的创作,因而具有其多方面的独特性。

《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

——夏志清我在城里你在城外我想出去你却想进来我在徘徊你在等待我出不去你也进不来小说版电视剧版(一)、创作背景《围城》是钱钟书的代表作,是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长篇之一。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动乱年代,它展示的不是战火硝烟的世界,而是旧社会中上层知识分子的生活。作为沦陷区文学,《围城》的题旨并不像其题目一般革命化,它所反映的偏偏就是和革命毫无瓜葛的当时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弊端。作品对当时社会环境着墨很少,对所谓的历史背景,时代风云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从这一点说来,《围城》偏离了当时文坛的审美情趣,但也正因为如此,《围城》才具备了有别于同时代大多数作品的鲜明的独特性。

《围城》篇幅不大,只有20余万字,但却可以说是我国现代长篇小说中少见的最高理趣和最富生活内涵的作品。有人认为它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中展示最丰富的知识界众生相的杰作。正如前面所说,作者是在一种不平常的时代和心境下完成这部作品的,他所揭示的人生之谜,必定会打上他所经历或感受的那个时代的种种色彩。读者最早读到这部作品,是在1946年2月15日出版的《文艺复兴》第一卷第二期上,这一期起,该杂志开始连载,到1947年元旦出版的第2卷第6期止,共分10次登完。1947年5月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单行本。现在已被译成英、法、俄、日、德、捷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拥有众多的读者。

它是一部以旧中国中上层知识分子病态畸形生活为描写对象的幽默而辛辣的讽刺小说,小说通过主人公方鸿渐与几位知识女性的情感、婚恋纠葛,通过方鸿渐由上海到内地的一路遭遇,运用喜剧性的讽刺笔调,表现了这群由那个腐败的社会造就的知识分子腐朽、空虚、虚伪的灵魂,描写了他们因为缺乏进步的社会理想而导致的精神上的彷徨、苦闷和困窘。小说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造成这类人物悲惨命运的污秽社会环境,从而宣告了一个时代的即将结束。(二)、内容简介

长篇小说《围城》共分九章,

大体可以划做四个单元。

1、第一章至第四章是第一个单元写方鸿渐在上海和家乡(江南某县)的生活情景,以写上海为主。在这个单元中,方鸿渐和苏文纨的“爱情”纠葛占了重要的分量。苏文纨的倾心相与和方鸿渐的另有所欢,使他们演出了不少半真半假、女真男假的滑稽戏。暴露了苏文纨官宦小姐矜持自负、自作多情、因而落得空对镜花水月的尴尬相,也暴露了方鸿渐纨袴子弟优柔寡断、不更世事而又玩世不恭的浮华相。2、第五章可以算作第二个单元,是“过渡性”或“衔接性”的。在这个单元中,在个人生活上分别吃了败仗的方鸿渐和赵辛楣,从“爱情”牢笼中冲了出来,他们由假想的情敌变为真正的挚友,共同到湖南平成三闾大学谋事。作者在这一单元里,还为下一单元的闹剧准备了新角色:未来三闾大学的训导长李梅亭,副教授顾尔谦和青年助教孙柔嘉。他们和方、赵结伴由沪启航南下,组成了一个临时的“小社会”。发生在这个“小社会”里的种种矛盾困扰和嬉戏调侃,以及沿途的所见所闻,构成了小说所描绘的现实主义画面的十分精彩的一部分。3、第六、七章是第三个单元,主要描写三闾大学里的明争暗斗。我们这里所选的第六章是这个单元之中的重点。上自校长、训导长、各系主任,下至职员、学生、甚至还有家属,都卷入了一场令人头晕目眩的人事纠纷。职业上的排挤,情场上的竞争,堂而皇之的例行公事,见不得人的谣诼诽谤、阴谋诡计,一时间三闾大学成了竞相逐鹿的舞台。在他们中间有些人 完全有可能发展为出类拔萃的人才,但在那些乌烟瘴气的环境里,由于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让社会的惰力抵消掉了他们的聪明才智。3、第八、九章是第四个单元。方鸿渐和孙柔嘉在返回上海途中结了婚。但这却不能算做令人激动的结合,加上失业造成的对前途的焦虑,使他们婚后不断发生争吵。尤其是定居上海后,由于双方家庭和亲族的介入,使矛盾更复杂。最后,方、孙的矛盾终因后者辞去报馆资料室主任而面临再次失业时激化了。方鸿渐刚刚建立起来的新家解体,他再次冲出一个“围城”,又来到一个“围城”的入口—他打算投奔在重庆当官的赵辛楣谋取职业,但这也是一条前途未卜的坎坷不平的道路。小说在一阵老式自鸣钟的“当、当……”声中结束。

1、爱情、婚姻之城五味杂陈的“爱情”《围城》可以算是部爱情小说。《围城》展现了人类不同类型的情爱景观,有三角恋、多角恋,初恋、暗恋、婚外恋,纯情之恋,矫情之恋。

《围城》中的爱情不是那么“唯美”,《围城》的作者习惯于给“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中国经典的恋爱意象涂抹上一层嘲讽的色彩。小说中除了男女间相互吸引的好感外,更多的是关于男女间的嫉妒、做作、猜疑、欺骗、挑剔、厌恶乃至于背叛。关于“城”的解读2、社会生活之城方鸿渐任教的三闾大学充斥着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像一座气氛压抑的“围城”。《围城》刻画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群像,这些知识分子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丑态百出。褚慎明自诩为“中国新哲学创始人”,依据只是西洋大哲学家的三四十封回信,而这些回信都是靠他写信去吹捧得来的。他只因柏格森不愿见他,就对直觉主义痛心疾首;罗素请他喝过一次茶,问了他几个“什么时候到英国、有什么计划、茶里要加几块糖”之类的问题,到了他嘴里便成了“还够得上朋友,承他瞧得起,请我帮他解答了许多问题”。他可为不学无术、寡廉鲜耻的知识分子的典型。3、文化之城《围城》给我们呈现的是一幅生动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旧中国的图景,而聚焦的是这一图景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知识分子。揭示了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猥琐灵魂和灰色人格。钱钟书总是站在一个知识分子的立场,站在一个中西文化的汇合处,以一个睿智的学者作家的目光打量人的弱点,尤其是打量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特殊的群体。〈围城》中描绘的知识分子不下三十人。由于他们的血液中遗存着中国封建文化的因子,也因为对西方文化的皮毛了解,其人格上共同所体现出的,仍是“中西混合”或“半土半洋”的特征。4、人的生存之城

钱钟书对人性弱点的高度兴趣促使他严肃的思考现代文明与人类颓败的关系;促使他深入体察辗转于现代文明重压下的人性困境。这也透露出其创作的心理意向:摒弃那种温和的取笑,代之以对人性弱点和人性困境的探察,对文化人格作出极其深刻的心理审视和道德批判。

(三)、人物形象分析《围城》一书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有知识分子,有名嫒淑女,亦有商贾政客。作者对这些人,有的浓墨重刻,有的轻描淡写,但无论采取何种手法,都生动绘出了他们各异的特征:或卑微、或鄙俗,或勾心斗角,或虚与委蛇。

1、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

旧中国一个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高级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是个让人倍感亲切的人,也是深得女性喜爱的人物。他很好相处,与他在一起不会有压迫感;他愿意照顾别人的感受,关心体贴;他也是个“很会说话”的人,贫嘴滑舌地既能逗人开心,又能化解矛盾;他是一个颀长俊秀、温文尔雅又时不时冒点“坏水儿”的形象。从文中不难看出:对方鸿渐,鲍小姐的引诱、苏文纨的追求、唐晓芙的垂青和孙柔嘉的费尽心机,想来,他肯定是个年轻俊雅的男子。2、人物形象分析---孙柔嘉

貌似天真的成熟,知识女性的小市民气。外表天真柔弱,骨子里却精明厉害。不但有主见,也颇有手腕,老练、深藏不露。是个斤斤计较、专横善妒、好猜疑的小气鬼。她把婚姻当作事业来经营,这种既柔又嘉、却暗自阴柔而且柔能克刚的人,就像一个甜蜜的圈套,却掌控着自己的婚姻、生活和命运,也掌控着方鸿渐的婚姻、生活和命运。当她掌控一切后,婚姻、生活和命运,却又似乎全都失控了,这个转折表达了另一个层面的“围城”困境。现实型——生活、妻子3、人物形象分析---苏文纨、唐晓芙

苏文纨:在恋爱、婚姻上争风吃醋,耍弄手段,造作虚荣的留洋博士。

唐晓芙:聪明伶俐、单纯质朴活泼开朗、性格直率的人,绝非庸俗肤浅的泛泛之辈,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是一个真正的女孩子。女儿型——美、纯真母亲型——智慧、控制4、人物形象分析---赵辛楣赵辛楣:有能力,有主见幽默、豁达,讲义气痴情,赵辛楣是一位有着独特性格、有着他自个儿“灵魂”的人物:豪爽又不失儒雅,浮夸又不乏精明。赵辛楣能发现方鸿渐难以认识到的自我性格特征。赵辛楣是方鸿渐的精神世界方鸿渐性格的一面镜子。(四)、艺术特色(1)刻画了人物的群像,且人物性格鲜明。

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有知识分子,有名嫒淑女,亦有商贾政客。作者对这些人,有的浓墨重刻,有的轻描淡写,但无论采取何种手法,都生动绘出了他们各异的特征:或卑微、或鄙俗,或勾心斗角,或虚与委蛇。(2)《儒林外史》式的结构样式。吸收了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描写的长处,具有现实主义描写的鲜明性、具体性和生动性。作品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而是写了众多的小故事,作品通过方鸿渐这一人物将这些故事串联起来。(3)出色的肖像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

肖像描写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展示人物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围城》的作者善于捕捉人物的外貌特征,以传神的笔法描绘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肖像。如对陆子潇的油头粉面、俗不可耐的形象特征的勾勒,就极为生动、形象。细腻而深刻的心理描写,也是构成这部小说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4)高超的讽刺艺术。

机智俏皮而不油滑轻松,主体的空幻理想和外在世界的严酷现实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围城》讽刺艺术的基调,因而其讽刺是“嘲笑中含着辛涩、揶揄中具有沉思,快感中夹杂着痛楚。讽刺手法有灵活用典、奇特类比、隔日点破。”1、《围城》的讽刺幽默大胆借鉴西方心理描写的技巧,对人物的心理进行细腻的观察和分析,深层次地进行艺术开掘。

如《围城》对少女唐晓芙初恋的心理,老处女范懿装腔作势的心态以及对汪处厚太太内心世界的刻化,逼真传神,既不失幽默,又颇具讽刺色彩。(五)、《围城》的讽刺艺术2、他还善于透视人物言行举止的心理基础,挑开蒙在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温文尔雅的面纱,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出讽刺对象灵魂的丑陋,戳穿和嘲笑对象在言行举止上的假性。李梅亭在赴三闾大学就职的路途上的吝啬鬼式的怪诞心理在一次次的吝啬心理活动中暴露出来,给人们以厌恶之,其正人君子的假面具也就被一层层撕下来。这样的讽刺,不同于疾言厉色的抨击,而是通过客观地揭示真相来达到幽默的效果。可谓于平淡中寓谐趣,至拙而又至妙,不失讽刺意味。3、作者还善于把作品中各种人物的心绪交织在同一场合,形成微妙而又激烈的心理冲突。

《围城》第三章写到一次青年知识分子聚聚会,便是一场不期而战的心理战。褚慎明因为美貌的苏文纨跟他讲“心”,竟激动过分,把夹鼻眼睛都掉进牛奶杯子里了。他拾起眼睛又不肯戴上,“怕看清大家脸上逗留的笑”。后来方鸿渐酒醉呕吐,褚慎明掩鼻表示鄙厌。“可是心里高兴,觉得自己泼出的牛奶,给方鸿渐在同席者的记忆里冲掉了。”对褚慎明这种阴暗心理的讽刺,触及了某些知识分子最敏感之处—面子。这种把讽刺形象的丑陋心灵,由隐到显,由暗到明通过心理战而昭然若揭,猛然外化的手法,显示出钱钟书讽刺幽默的高超、犀利。(六)、精彩的比喻

《围城》的成功离不开大量妙趣横生、联篇缤至的新鲜比喻的创造和运用。有人统计,一部23万字的《围城》中所用的比喻的数目,共使用比喻663个,《围城》中的比喻不仅多,而且还注意到突出各种形式比喻的花样,给读者以花样美的愉悦。(1)拉开距离

普通的比喻追求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但《围城》中的比喻往往刻意拉开本体和喻体的距离,营造一种陌生新奇的氛围。如: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2)以丑为美

人们往往喜欢从唯美的角度去选择喻体,但钱先生独辟蹊径,以丑为美,避免了陷入常规思维的圈套,令人获得新鲜独特的感受。如:“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3)加入夸张

《围城》中的比喻往往与夸张等修辞手法联系起来,超越了一般比喻的单纯,显得更加形象与特别。如:

“褚哲学家害馋痨地看着苏小姐,大眼珠仿佛哲学家谢林的‘绝对观念’,像‘手枪里弹出的子药’,险的突破眼眶,迸碎眼镜。”(4)喧宾夺主

普通比喻以本体为主,喻体为辅,但《围城》中的一些比喻却颠倒过来,制造一种新奇性。大凡巧比妙喻,其喻体都有一定的自指性,当自指性强烈时,喻体甚至喧宾夺主,这时本体成了陪衬,喻体成了焦点,而且无不寄寓作者的褒贬。如:

“她(唐小姐)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5)广采博收

作者学贯中西,善于把许多常人不熟的陌生内容用入比喻中,增强了比喻的新奇感。如:

“这吻的份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趾,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6)多用意喻

意喻又称虚喻或抽象式比喻,是用虚幻深奥的喻体去比喻具体的形象。中国古代的比喻多侧重于象喻,所谓“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因此多用具体的形象去比喻虚无的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