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之二元思辨作文写作指导:用“五多”方法增强思辨性_第1页
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之二元思辨作文写作指导:用“五多”方法增强思辨性_第2页
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之二元思辨作文写作指导:用“五多”方法增强思辨性_第3页
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之二元思辨作文写作指导:用“五多”方法增强思辨性_第4页
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之二元思辨作文写作指导:用“五多”方法增强思辨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写作指导:用“五多”方法增强思辨性提高分数

《中国高考报告》指出:高考命题“突出了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师

生要“将提高思辨能力作为作文训练的重点”。为此,广大考生在高考

作文中,可以用“五多”方法赋能思辨。

1.多用疑问词、疑问句进行发问和追问。

在写作中先把问题抛出来,然后倒逼自己去把事理想通透,把逻辑理清

楚。其发问和追问的基本维度有三:①“是什么”,旨在界定事物内涵。

②“为什么”,旨在探明内在动因。③“怎么办”,旨在研制实施方案。

如:

在感受体育荣耀和国家强盛的同时,我们该怎样在时代的春风里振翅高

翔,实现自我蝶变?又该如何助力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再跨越呢?

我们须明白,跨越和步幅无关。骐骥一跃,大步流星固然是跨越;莺马

十驾,驰而不息也能超越。再跨越的实现需要坚持不懈地追逐。我们应

涵养奋斗拼搏的精神,用自己奋然前行的脚步,为之后的蝶变和再跨越

写下生动的注脚。

当代青年只有将自我融入时代的洪流中,才能扬帆远航。……让我们以

奋斗作为跨越的基础,努力实现自身蝶变;同时心怀天下,“愿将一生

献宏谋”,助力国家和民族的再跨越!——全国乙卷•甘肃考生《蝶变

春风最喜人,明年春色倍还人》

这位考生首先从“怎么办”维度连发两问,前者向内,聚焦“‘小我'

在‘大我‘中如何自处”,后者向外,聚焦“‘小我'对'大我'如何

助力”。然后分别以“驰而不息,奋斗跨越”和“融入时代,跨越有我”

给予响亮回答。这“两问”与“两答”体现了考生对“强身与强国”辩

证关系的深度思辨。

2.多从“二元”乃至多元的视角切入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

事物本身的构成要素往往是多元的,而影响事物发展进程的因素以及事

物发展的走向往往也是多元的。这就要求考生在探求事理时,学会从“二

元”乃至多元的视角切入,看待和分析事物本身的复杂结构以及事物之

间的复杂关系,从而将其辩明说透。

如:

“移用”,是移植挪用,是不假思索的全盘接收;“化用”,是借鉴转

化,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智慧;“独创”,是自起炉灶,是奋

进的勇气和信念。移用和化用看似有所依附,却也在冥冥之中为创造积

蓄力量;独创看似“一切尽在掌握“,但若无学习与借鉴的过程,最终

也会成为空中楼阁般的虚影。人只有在移用的同时思索化用和独创,在

独创时不忘学习与借鉴,才能真正求得三者间的平衡,使三者相辅相成,

从而走向更大的成功。

我们所处的时代,需要移用和化用,需要创新以自强自立。而巧移用、

善化用、勇创新,三者并驾齐驱,方可共同凝聚起民族复兴之伟力!一

一全国甲卷•广西考生《灵活变通,三“用”互成》

这位考生能用联系、发展的眼光通盘看待移用、化用与独创之间相辅相

成的关系,从事理层面上厘清三者之间“学习尝试一化用改进一创新突

破”的逻辑关联,并提出了“各具其用,三‘用'互成"的独到见解。

两段论述,不仅视角多元,而且说理通透,颇见思辨功力。

3.多使用环环相扣的推断或推理句子。

有些考生在剖析事理时常常“一步到位”,既不“剖”行事之步骤,也

不“析”事功之道理,因而不能显现议论文的“说理”功用。而有些考

生在剖析事理时却能先画出思维导图,然后使用环环相扣的推断或推理

句子,将事理的剖析路径分步展示出来。

如:

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北京冬奥会架起中华文明与世界文

明交

流互鉴的桥梁。赛场上,中华文化因子和冰雪元素交相辉映,人类命运

共同体的主题贯串始终。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勇于创

新。新时代的青年,自当拥有别具一格的创造力,自信开放,兼收并蓄,

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共同创造未来世界。一一全国

新高考n卷•辽宁考生《守民族之魂,启青年之新》

这位考生在划线部分展现出了“继承一创新一发展-创造未来”的严密

的推理链条,事理逻辑理得清,发展进程析得明,充分体现出了考生对

主题“选择•创造•未来”思辨的深度、广度与缜密度。

4.多使用凸显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或联结词语。

关联词语或联结词语可以连接分句,明示关系。在高考作文中,有些考

生善于运用关联词语或联结词语,将一个个独立的句子链接成为一个逻

辑关系十分紧密的句群,从而极大地增强其论说力量和气势。

如:

成就“妙手”非一日之功。因为“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只

有对“本手”理解深刻,“妙手”才有可能出现。

每一次“妙手生花”的背后,都少不了千万次的辛劳!“妙手”之妙,

其本质在于能明于事理、臻于义理,看似是一瞬间的顿悟,实则是日积

月累的沉淀,是千百次训练之后的“唯手熟尔”。——全国新高考I卷•福

建考生《以“本手”为基,方能“妙手”生花》

这位考生用“……因为……只有……才……”等关联词语和“……其本

质在于……看似是……实则是……”等联结词语,突出并强化其句子之

间的因果、条件等语意逻辑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知逻辑,形成“夯

实本手之基一绽放妙手之花”的逻辑推理链条,从而使论述理直气壮,

简捷有力。

5.多运用哲学原理进行事理阐释。

有的考生在说理上技高一筹,能运用哲学原理来对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进

行事理阐释,去论说万事万物相通之理和普遍规律,从而使文章闪现出

夺目的思辨光华。活学活用,考场现挂,功底厚实,可圈可点。

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

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量变

是质变的前提,而积累合乎棋理的正规方法,正是不可或缺的毫末与累

土。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依靠“五年计划”一

步步推进,夯实了我国工业发展的基础,为如今健全的工业体系扎下根

基。由此观之,基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手抓牢,行稳致远。(全国

新高考I卷•广东考生《筑本固根,方能出妙去俗》)

要说清道明“本手”“妙手”“俗手”之间的关系实非易事,但这位考

生“善假于物”,能运用“量变与质变”的哲学原理,来阐述积累“本

手”(量变)对生成“妙手”(质变)的意义,因得原理加持,本段论

述的穿透力和说服力大为增强。

以上“五多”,操作性强,易于上手。广大学生只要勤加揣摩、借鉴和

操练,自可养成理性思考习惯,提升思维品质和思辨功力。

试题链接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今时代,崇尚“巧”的大有人在,如果再来倡导守“拙”,似乎已不

合时宜。但也有人认为,“巧思”有余而“拙力”不足是普遍性问题一

一“巧思”指要有科学的谋划,严密的举措,解决好“怎么办,怎么干”

的问题,“拙力”则是恒心、毅力和韧劲,干事时总想“一击必杀”“一

搏必胜”,这样反而难以成大事、克险阻。

校团委将组织以“巧思与拙力”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

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Stepl: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由材料可以看出,“巧思”,是在面对问题和挑战之际,能够不为传统

所拘、不为经验所缚,找到最佳的方法。要有科学的谋划,严密的举措,

解决好“怎么办,怎么干”的问题。当然,“巧思”绝非天马行空,而

是围绕既定目标,尽可能地调动一切资源、一切力量,挖掘更多可能性。

“拙力”,则是在激发活力、科学谋划的同时,更加注重持之以恒。涵

养“拙力”,就是要学会“扎马步”,舍得时间、舍得精力,打牢基础、

增长本领。唯有一日接着一日千,一遍一遍地打磨,才能将璞玉琢成珍

宝,将铁杵磨成细针。

本题重在引导考生理性思辨“巧思”与“拙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材料已经对“巧思”“拙力”两个概念做了解释,对于二者的关系,我

们可有如下认识:一方面,毫无疑问,点子也是金钱,机遇更是财富,

“巧思”的重要价值不容抹杀;另一方面,总体来说,一分耕耘一分收

获,很多事要干成,总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而且越是难成之事,越要依

靠量的积累,不真卖力气,不流淌汗水,单靠动动嘴皮,一般是成不了

事的。

Step2:行文思路

试题通过征文活动的情境要求考生思考“巧”与“拙”的关系。行文时,

可首先提出观点,当面临的困难很多、任务很重的时候,想要成就大事,

“巧思”加“拙力”(或“既靠‘巧思'更靠‘拙力'”),方能无坚

不摧,无事而不成;论证过程中运用例证和引证,表明好日子的大门,

永远都是为勤奋和意志坚强者开启的,任何成功都是时间、勤奋的积累,

甚至都是生命的积累;然后强调实干的重要性,“巧思”有余而“拙力”

不够,其实是源于精神不强、意志不坚;最后总结全文,要以“拙力”

为基础,实干加巧干,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Step3:参考立意

1.巧思为翼,拙力为基。

2.成功=巧思+实干。

3.找准既定方向,坚韧努力前行。

4.成功路上“巧”“拙”为伴。

Step4:参考例文

以巧思融拙力,绘理想之宏图

多少年来,似乎在人们眼中“巧”便是褒义,“拙”便是贬意,犹为人

所不齿,特别在当下机遇与风险并存,“巧劲”尤其被倡导。而我认为

则不然,能够一举成事的人毕竟在少数,如愿做出一番成就仍应脚踏实

地,以巧思融拙力。(开篇点题,提出辩证式观点)

巧思“指“科学的规划和严密的举措,一个高效的计划往往可以事半功

倍。身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将中国国情与全球风云相结合,开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可谓巧思;屠呦呦团队面对疟疾这一攻关难

题,转而从中国古籍中寻找前人之经验,以中国古代医药成就了诺奖的

光芒,可谓巧思;还是孩童的高斯面对数学老师的惩罚并未如其他同学

一般埋头苦算,而是稍加思索,用等差数列华丽转身,惊艳了老师和同

学,可谓巧思。面对种种难题,动用巧思无疑让我们走了通往成功的“近

道”。(论述巧思的正面意义和价值)

但一味追求“巧”,只希求“一击必杀”,也是天方夜谭、白日做梦,

歌德曾说:“自由只垂青每天努力的人”,终日而思却不付诸行动,一

切便都会化为过眼云烟,因此我们亦需“拙力”去坚守梦想。(承上启下

段)

“拙力”指恒心、毅力和韧劲,惟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方能克险阻、

成大事。钱钟书先生自青年求学时便夜以继日、手不释卷,终成“文化

昆仑”;华罗庚于昏暗的写字台上演算,正是日复一日的努力成就了“华

氏定理";奥运新星全红婵以“水花消失术”惊艳评委,被问及秘诀也

仅有“多练”二字;部彬将砌墙这一工作练习到极致,多年的积累让他

在世界技能大赛上一举得奖,刷新了中国在此方面的历史成绩……古人

说“熟能生巧”,当拙力看到了回报,就完成了从“拙”到“巧”的华

丽转身。(论述拙力的正面意义和价值)

攻关科研难题离不开巧思,打破技术封锁离不开巧思,大国工匠离不开

拙力,航天人几十年如一日的追寻离不开拙力……若想全面发展,惟有

将巧思与拙力相结合,方能攻坚克难、扬帆远航。转眼当下,民族依靠

青年,时代寄予青年。我辈青年应杜绝浮华之风,坚决消灭''一步登天”

之类不切实际的幻想,脚踏实地,稳步向前。(论述巧思与拙力的辩证关

系)

大江流日月,春秋代古今,正如卢丽安所说历史无法选择,现在可以把

握,未来可以开创。”吾辈青年应把握时代之先机,以巧思融拙力,绘

理想之宏图,为国家发展添上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观点重申、总结、

呼吁式结尾)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汉语里有“容错”和“容错率”两个词语。容错:就是在系统控制下允

许一定范围内出现错误情况。容错率:指允许错误出现的范围和概率。

容错率越高,对效果的影响越小,容错率越低,对效果的影响越大。

材料二:

秦穆公重用败军之将孟明视,卫侯不因小节弃“干城之将”苟变,楚庄

王“绝缨”护将得人心。同时,古人讲,“慈不掌兵”“慈父无孝子”。

《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责备冉有:“求!无乃尔是过与?”没有了

以往“温良恭俭让”的态度。

上述材料谈的是“容错”的话题,似乎都有道理,似乎又有矛盾。你认

为怎样的做法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呢?请根据材料,从自身学习、生活感

受的角度出发,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审题:

题目情境内容由两则材料构成:第一则材料主要是提出并阐释两个概念

——“容错”与“容错率”,并对容错率对效果的影响做了解说。第二

则材料主要是罗列具体的事例来阐释第一则材料的内涵,即“容错”的

价值。综合起来,前者是“容错”与“容错率”在理论层面的阐释,后

者是其在实践层面的具体表现,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也是考生审

题立意的基础和出发点。所谓“容错”,意指对错误的容纳,对犯错者

的宽容,也即允许一定范围内出现错误情况。“容错”体现出的是宽广

的、包容的意识,可以为人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但并不是所有的错误

都适用于容错机制,这里的“错”不是一般性的违法乱纪,而是非主观

性错误,是在政策、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的错误。所以“容错”须有

度,要正确界定小失误、小错误和重大错误的区别,不同性质的“错”

要区别对待,如小失误、小过失,应当以宽松包容的态度来处理,而对

于严重违反政治纪律、不了解情况就信口开河、甚至别有用心的错误言

论,在社会上造成严重影响的,就不应该是宽容了,必须严肃处理,决

不姑息。因此,考生在审题时主要是围绕“容错”与否展现的“道理”

和“矛盾”来展开思考,可以阐释“容错”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以阐

释“不容错”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可以阐释“容错率”存在的价值和意

义,还可以根据“容错”主体的不同来进行思考,主体可以是自己,也

可以是其他个体或集体。

本题的任务指令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作文话题的确定:要求考生

以“容错”为话题进行思考。(2)写作重点在于:“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同时,从“似乎都有道理,似乎又有矛盾”可以看出,考生需要在“容

错”和“不容错”之间进行比较权衡。(3)对写作内容加以限制:要“根

据材料,从自身学习、生活感受的角度出发”。(4)“阐述你的看法和

理由”说明文体限制为议论文。本题通过对“容错”的理论阐释和事例

的列举,引导考生对“容错”与否产生更富思辨性的认知。但是无论考

生选择“容错”还是“不容错”,前提只有一个: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行文构思上,可以列举不同人对于“错误”的态度,在思辨中引出自己

的观点,可采用“有人认为……有人认为……而我认为……”的方式凸

显自己的观点;接着阐释“容错”的概念,分析错误的类型或原因,明

确“容错”的意义,可以立足历史,观望当下结合各领域,但凡能体现

“容错”利于自己、他人或团体的成长的事例都可以作为事例;然后从

怎么做的角度分析“容错”后的做法,最后收束全篇。

立意:

1.容错有度,才能助力成长。

2.工作精益求精,生活海纳百川。

3.怀容错大度之心,赏海阔天空之景。

4.成长困难重重,应有容错之心。

【优秀作文】

合理容错,助力成长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犯错,可大可小,而容错是

对待错误的一种态度。相较于孔子不能容冉有之错,我则认为,合理容

错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容错需有度。有度的容错,可避免酿成大错,亦不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

果。

所谓容错,就是在系统控制下,允许一定范围内出现错误的情况,但容

错一旦超出了限定范围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容错需有度。就如

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一样,要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刚性。所谓“韧性”,

就是法理不外乎人情,即包容那些危害不大且有特殊原因的错误。所谓

“刚性”就是严格执法,对于那些严重危害公众利益且无悔改之心的错

误,绝对不能容忍。面对学习中的错误也需容错,在学习中,我们要允

许自己犯错误,不容错会让人畏首畏尾,甚至裹足不前。但是,容错绝

不是我们学习中一再犯错偷懒的借口,要善于反思,发现错误,改正错

误。容错有度,才能在错误中不断成长。

容错后需正确引导,使犯错者改正错误,从而不断提升自我。知错就改

是人人称赞的美好品德,而我们也要给犯错者提供一个改错的机会,即

容错;犯错后更需正确引导,使其改正错误,从而使其不断提升。秦穆

公重用败军之将孟明视,卫侯不因小节弃“干城之将”苟变,楚庄王“绝

缨”护将得人心。这些王侯将相,皆因能容他人之错而有所成就,而那

些“慈不掌兵”“慈父无孝子”的说法,则太过于绝对。如果一位将军

因包容小错而受士兵爱戴,怎么就能说他不能掌兵呢?如果父母太过严

厉苛刻,不能包容子女丝毫错误,又怎么能保证子女不逆反呢?所以,

“慈”并不一定没有威严,而是需要容错,更能正确引导,从而使其改

正错误,不断提升。

容错需一个公平公正的前提:容己之错,亦能容他人之失。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对自己“宽容大度”,却对他人的错误过分苛责,

甚至吹毛求疵。一位革命家曾说过,道德是用来律己的,而不是用来责

人的。同样的道理,如果自己都不能保证不犯错,又怎能够要求别人做

到尽善尽美呢!所以,我们不仅要合理包容自己的错误,也要包容他人

之错,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海纳百川的心胸。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皆会犯错,所以,容错很有必要,而合理容错

更是不可或缺。只有容错有度,正确引导,容己容人,才能使其在改错

中不断进步茁壮成才。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世上总有一些人,做事时“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否意味着人可以不

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认定的事情呢?

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

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审题:

“知不可为而为之”,语出《论语》,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

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是否意味着人可以不顾自身的

力量去做认定的事情”,这一个“是否”揭示了问题的两面性。材料目

标:引导考生认清自己,反省自己;认清现实,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

问题。

如果简单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意思去给文章立意,不难得出结论,

孔子将他的着力点放在“而为之”中的“为”这个字上。纵观孔子一生,

他就是这样一个身体力行者,倾其毕生之力,践行仁政;周游列国,游

说四方,虽“累累若丧家之犬”,却不改其志。孔子没有因为炎凉世态

就失去信心,也没有因为政治风雨就逃避出世,相反他一直对所行之道

充满信心,有毅力且坚定。虽然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也遭到别人

的冷嘲热讽,但他从没停止躬身行仁,仍然积极入世挽救世道,怀着社

会责任心和忧患意识,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行“知其不可而为之”事。

给我们的启示:在困境中,要拿出埋藏在内心的勇气,树立自信心和坚

定的目标,肯定自己的能力,表现出积极进取、孜孜不倦的态度,发挥

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力寻找脱离困境的方法。遇到困难而不为,那就

是百分之百的失败,尽力而为起码能够减少失败率,从而增加成功的几

率。

但材料中“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认定的事情”又使文意出现了一个转折,

这里强调了量力而行的观点。因此在审题时,考生一定要全面审清题干,

找准角度立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分为多种情况,比如,这件事根

本就没有做成的希望,或者希望很渺茫,那么这样的事我们当然要放弃,

就好比“挟泰山以超北海”,超出人类能力范围的事我们就不要去做;

但有些事看起来似乎难度很大,但通过我们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是有希望

做成的,而且它有意义,那么这样的事我们就不能轻易放弃,要坚持去

尝试;甚至,有些事我们明明知道做不成,但它有价值,这个价值并非

只是“经济”的考量,我们还可以从政治的、文化的、精神意义的角度

去考虑,那么我们也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像我们的抗美援朝精

神,明明知道冲上去就是送死,但为了不让后代打仗,为了保卫祖国和

人民,无数年轻战士仍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理清了这些,我们写

作时就有了突破口。

具体写作时切忌面面俱到,那样反而论述不清楚,只要抓住其中一两点

深入论述就能说清楚我们的观点。可以先界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

含义;然后分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意义;最后分析在何种情

况下放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合理性。从而得出结论:鼓励“明知

不可为而为",但要考虑自身的力量是否能够“为”。

立意:

1.“为”需结合自身实力。

2.量力而行是一种明智。

3.“知不可为而为之”,争取做到最好。

【优秀作文】

在泥潭里舞蹈

世上总有一些人,做事时“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否意味着人可以不

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认定的事情呢?

诚然,自身的力量在我们想要成功完成认定的事情时占据支配地位,但

如果盲目地相信自己“认定”的事情,我们往往会落入狂妄的陷阱,失

败的深渊。因此,做事时,我们不应忽视自身力量。

其实,“不可为”在当今社会往往有着两层含义。一是“不能为”,也

就是“做不到”,我们往往受限于自身的能力,但这并不应该成为阻挡

我们追寻脚步的障碍。正如史铁生在遭受肉体上的巨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