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赏析教案-苏教版_第1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赏析教案-苏教版_第2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赏析教案-苏教版_第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赏析教案-苏教版_第4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赏析教案-苏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教学目标:、全面复习七(上)古诗词,温故知新,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巩固练习教学重点:考点讲解教学难点:诗歌鉴赏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能力层次高的创造性活动,要培养这方面的能力,需具备诗歌鉴赏方面的知识。教学准备:课本、学案等教学类型:复习教学课时:二课时学科:语文主备人:吴蔚华复备人:陈万华任教班级:九(、)班教学后记:背为主,讲作为帮助学生记忆的有效方法,通过投影等方式进行课堂检查。此外,将相同或类似主题的诗词放在一起比较鉴赏,效果会更好。第一课时一、考点讲解、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知识结构:()古代诗歌的风格和意境。()古代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古代诗歌所包蕴的思想内容。、解说:古代诗歌鉴赏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诗歌鉴赏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能力层次高的创造性活动,要培养这方面的能力,需具备诗歌鉴赏方面的知识。①理论方面。诗言志——表达内心的情感、志趣和抱负。诗缘情——有强烈的感情。意象——浸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形象。意境——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有清新幽丽、冷落凄清、苍茫悲凉等。②体裁方面。古代诗歌分古体诗(考的可能性不大)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分绝句和律诗。绝句共四句;律诗共八句,每两句为一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词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歌,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一段,中调、长调分两段,即上阙和下阙,又叫上片和下片。③抒情方式方面。诗歌中的抒情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抒情、怀古抒情三种。④表现手法方面。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对比、映衬烘托、渲染铺陈、虚实结合、以动写静等。⑤修辞手法方面。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兴、拟人、反复、夸张等。⑥风格流派方面作家的生活经历、个性特点、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比如王维的清新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放飘逸,苏轼的旷达豪迈,李清照的委婉含蓄等。⑦语言特色方面()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彩、奇幻的情思。()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简洁。即干净利落,言简意赅。、题型:()客观题,即选择题,把对诗歌的鉴赏编成有对有错的四个选项,要求考生在四个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主观题,即要求考生按题目要求用文字作答。此题型难度较大。、方法:鉴赏评价诗歌,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阅读题目,把握主题。例如: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这首诗从标题上就可得知写的是一个人于商山早早地出行。再联系诗中的“客”“月”“霜”“落叶”等意象,便可推知诗中人物的身份是客行在外的旅人,他的心境是孤独悲凉的。()解读意象,探究意境。例如: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中“空山”“新雨”“傍晚”“爽秋”“明月”“松林”“清泉”“山石”等意象组成了一幅清新幽丽之境。由此,我们能体味到作者向往山村的宁静纯朴,对污浊的官场厌恶的思想感情。()抓住关键,重点理解。例如: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主旨句“落花时节又逢君”,看似写重逢欣喜之情,深入剖析“又”字,其实蕴含了景物、人事、情感全非的不尽感慨。()知人论世,窥测意图。例如: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首诗写了一个“愁”字,“愁”缘何而来?其实“愁”概括了作者的半生经历,辛弃疾是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复国,献计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到投降派的迫害打击。这“愁”是忧国伤时、报国无门之“愁”。二、注意点:.欣赏古代诗歌,要注意作品的不同风格。“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如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同样写友情,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却说:“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预堆。”欣赏两人的诗,要反复诵读,仔细体味它们风格的差异。.欣赏古代诗歌,要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出山村秋日傍晚的声色俱佳的“山居秋暝图”,静谧优美,绵远悠长,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幽静恬淡的心情。鉴赏古诗,正是要通过语言媒介,去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欣赏古代诗歌,要把握诗歌常见文学典故。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把握典故的思想,就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熟悉典故的来历。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就因为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和这首词的思想情紧密联系的,所以,辛弃疾来北固亭就很容易想起这些典故,并借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欣赏古代诗歌,要注意诗歌常见的表现方法,如比兴手法,夸张渲染手法,情景交融手法等等。如《硕鼠》一诗主要运用了比喻,重章叠唱的表现手法。.欣赏诗歌,要注意诗歌作者的炼字、炼句,物象描写中的动与静,声与寂,情与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衬、烘托,语序倒置的修辞色彩等。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作品的语言表现力作具体的、深入的开掘,有助于准确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倾向,进入作品美的意境。又如王维之《山居秋暝》一诗中照、流、归、下等动词的妙用,这些动词或长或短的持续情,使我们似乎感观月光的倾泻不尽,清泉的长流不绝,浣女的由远而近,莲舟的由近而远。三、知识梳理逐首复习,主要以学生背诵为主,知识点见《中考学案》——页。第二课时(巩固练习)九年级语文复习七(上)诗歌鉴赏学案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问题。次北固山下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远离家乡,漂泊江南水上。表达了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前人评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描写时序交替中大景物,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赤壁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主要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别出心裁。表面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实则借他来讽喻当时统治者治理国家不要寄希望于侥幸。、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诗中的周郎指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周瑜,作者借历史事件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想?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在铜雀台中了。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讽喻当时统治者治理国家不要寄希望于侥幸。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浣溪沙

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上阕描写的画面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山脚下刚刚长出的兰草嫩芽浸在溪水中,松林间沙石小路洁净无泥。傍晚时分,细雨潇潇中杜鹃阵阵啼鸣。画面清新,充满生机。为下文抒写乐观情怀作铺垫。、“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一句有何表达作用?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困境中豁达的心胸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四、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这两句诗有何作用?渲染了中秋望月环境的凄清、孤寂,加重了思乡怀人的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意长的意境。、说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诗的妙处。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许多望月的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了。五、读《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回答问题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抒发了对早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体会“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妙处。写出了草色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形象地写出了早春的特点。六、读刘禹锡的《秋词》回答问题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请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一个“排”字,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刘禹锡在诗中,对秋天的感受与其他诗人有何不同?诗人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认为“秋日胜春朝”,抒发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七、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开头写景选取“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给人以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它总是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含离别之恨。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评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妙处。以奇特的想象,表达出深邃的意境,抒发了对朋友真切的关切之情。八、读《西江月》回答问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一联写景,是从什么角度进行的?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用嗅觉和听觉来捕捉景物特征,从中流露出词人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路转溪桥忽见”一句中的“忽见”写出了词人怎样的心情?写出了词人在冒雨前行时,忽然看见旧时茅店的惊喜心情。她似一缕阳光,时时燃烧着爱的火焰,处处流淌着情的甘泉。面对一张张稚气可爱的脸,自然地还以灿烂的笑容,面对一颗颗纯真无瑕的心灵,真诚地给以阳光般的温暖。虽然阳光不能洒遍每一个角落,润泽每一颗成长中的幼苗,但爱孩子是教师的天职,因为她们懂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赏识、期待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