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地理专题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_第1页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地理专题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_第2页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地理专题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_第3页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地理专题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_第4页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地理专题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体系构建高频考点命题方向1.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2.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及成因。1.以某区域为研究对象,考查自然要素的变化及影响,区域自然地理特征。2.以某区域为研究对象,考查区域内部差异,以全新命题视角考查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高频考点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17·全国卷Ⅲ)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1~3题。eq\x(\a\vs4\al(阿凡题1086654))1.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A.递减 B.先减后增C.先增后减 D.递增2.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水体营养盐 B.太阳辐射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3.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8月份(夏季),自西向东离长江口越远,浮游植物的密度越大。第2题,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长江口附近8月的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这是由于夏季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能力强,泥沙含量高低对水的透光性造成影响,从而影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到其数量。第3题,冬季,河流径流量减少,携带泥沙能力降低,河口地区泥沙淤积量较夏季少,流水携带泥沙中营养盐较夏季少,所以总体上浮游植物的密度降低,总量减少;由于河流流速降低,泥沙沉积更靠近河口,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答案:1.D2.C3.A(2016·全国甲卷)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4~6题。4.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eq\x(\a\vs4\al(阿凡题1086655))()A.大气温度 B.降水量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5.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A.年降水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6.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解析:第4题,在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受地形的影响,山地迎风坡的气流抬升,在一定的高度产生丰富的地形雨,故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先增后减;坡度越大的地区,降雪留存的难度越大,则积雪厚度越小,但在高山苔原带,积雪厚度与海拔基本无关,故选C;植被覆盖度与水分条件密切相关,而水分条件与海拔密切相关。第5题,东北地区位于季风区,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冬季,强烈的西北风使山地的西北坡成为迎风坡,受大风影响,产生冻害。第6题,积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雪层以下地面起到保温作用,降低气温大幅下降所造成的灾害程度。根据材料可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东北长白山地区的降雪期推后,使地面在初冬没有雪层保护下迅速降温,冻害加剧。答案:4.C5.D6.C(2014·全国卷Ⅱ)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下题。eq\x(\a\vs4\al(阿凡题1086656))7.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解析:图示科隆群岛距美洲大陆较远,与大陆交流少,所以生长着较多特有动物种属;而地处赤道附近、构造运动强烈和地形复杂等都不是形成特有种属的条件。答案:B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因”。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2.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四大应用(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中的因果关系。(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位于南极洲麦克默多湾以西的麦克默多干燥谷,大约有200多万年没有降水,是地球上条件最严酷的荒漠,是南极大陆唯一没有冰雪覆盖的地方。干燥谷中有冰层达数米厚的盐湖。干燥谷的边缘有时还能看到一条从冰川中流出的富含铁的河流,被称为“血瀑布”。如图为南极洲麦克默多干燥谷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1.麦克默多干燥谷全年平均气温为-30℃,而冰层下的湖水水温却高达25℃,比较温暖,A.湖底地壳活跃,释放大量热能B.夏季冰川融水注入,增加了湖水的温度C.阳光透过冰层,冰层阻止其热量散失D.纬度高终年寒冷,湖水温度变化小2.有关麦克默多干燥谷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推论正确的是()A.该地深受极地东北风的影响,风力强劲,干燥B.该地多为V型谷、角峰、刃脊、冰斗等冰蚀地貌C.每年7月在干燥谷附近可以看到“血瀑布”现象D.在干燥谷谷底可能有风成沙丘的分布解析:第1题,图文材料中,谷区中并没看出什么地热活动,排除A;麦克默多干燥谷全年平均气温为-30℃,B不对;南极洲夏季时,昼比较长,阳光透过冰层,使下面的水升温,加上冰层的阻挡作用,形成温室效应,水温较高,C正确;纬度高终年寒冷,湖水温度变化小,不能说明水温高,排除D。第2题,南极洲极地东风为东南风,A错;该地区为干燥的地区,没有冰雪覆盖,冰蚀作用不明显,B错;7月份为南极洲冬季,气温很低,冰层较厚,不易看到“血瀑布”答案:1.C2.D地处西天山的伊犁河谷兼有南北方的特点,素有“中亚绿洲”“塞外江南”的称誉。读图,完成3~5题。3.据图分析地形对伊犁河谷自然环境影响正确的是()①形似向西开口的三角形,利于河谷形成地形雨②北部高大山脉可抵御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气流③南部高大山脉可阻挡来自塔里木盆地的风沙入侵④地形封闭,各大洋水汽都难以到达,但有四周高山冰川的融水⑤独特的地形使该地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冬冷夏热A.①②③ B.①②④C.③④⑤ D.②③④4.该地区的森林草场交错带,树木生长在山的阴坡,而阳坡多为草场,出现山脉“阴阳脸”。关于“阴阳脸”现象形成原因正确的叙述是()A.阳坡温度高,不适合树木生长B.阴坡为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适合树木生长C.阳坡山地放牧与过度樵采毁坏了森林D.阴坡温度低,蒸发弱,土壤湿度大,林木生长旺盛5.关于伊犁河谷种植业发展的主导自然条件是()A.地形平坦开阔 B.灌溉水源充足C.热量条件较好 D.土壤肥沃解析:第3题,伊犁河流域北部为北天山山脉,南部为南天山山脉,海拔都在4300米以上,两山形似一“三角形”,该“三角形”向西开口,中部为海拔在3500米以下的乌孙山,而伊犁河位于北天山山脉和乌孙山之间。该地盛行偏西风,这样的地形有利于形成地形雨,较多的降水使得植被覆盖率高,河流水量大,北部高大的山脉可阻挡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空气,南部高大山脉可阻挡南侧来自塔里木盆地的风沙入侵。第4题,阴坡位于背阴坡,温度较低,蒸发较弱,湿度较大,所以有利于树木的生长;而阳坡温度较高,蒸发较强,湿度较低,水分条件不如阴坡,只适合草甸生长,从而形成这里山脉的“阴阳脸”现象。第5题,该区域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源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而伊犁河谷有伊犁河流经,灌溉水源充足,成为该地种植业发展的主导自然条件。答案:3.A4.D5.B地理环境整体性应用分析6.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图中丙湖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不到120毫米,而年蒸发量达2500毫米,湖泊经常干涸。甲河的主要特点是河流源于降水丰富的东部高地,流经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的广大平原地带,以致中下游流量较小,为使中下游发展农牧业,当地修建了引水工程。但在引水灌溉过程中也引发了一些生态问题,下图为灌溉增加引起的生态问题示意图。从自然环境整体性角度说明甲河流中下游引水灌溉面积增加对其他自然要素的影响。解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各要素是指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该题是引河水灌溉,即地表水的变化对其他要素的影响,结合图示不难作答。答案:①径流(地表径流减少;地下水位上升;河流水质变差);②土壤(土地盐碱化);③生物(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遭破坏)。(从三个方面回答)高频考点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016·全国乙卷)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1~2题。eq\x(\a\vs4\al(阿凡题1086657))1.磷高累积区是()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磷高累积区的海拔在4300米左右;四川西部山地该海拔附近的自然带应为高山草甸带。第2题,该山坡海拔2000~3000米处,磷累积量较少。由材料可知,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的磷累积量。由于该山坡海拔2000~3000米处较磷高累积区的海拔低,因此气温较高,A选项错误;该山坡海拔2000~3000米处为森林植被,生物生产量较高,B选项错误;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则土壤水分减少不利于磷累积,C选项正确;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的磷累积量,因此地表径流量小有利于磷累积,D选项错误。答案:1.A2.C3.(2017·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如图)。eq\x(\a\vs4\al(阿凡题1086658))(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中的描述,正常情况下,随着海拔升高,植物多样性呈现低—高—低的规律。读图,找出不符合此规律的坡向与高度并加以分析。第(2)题,正常情况下,阴坡水分状况优于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于阳坡。图中2300米以上部分就体现了这种差异。第(3)题,阳坡受太阳光照时间较长,获得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根据材料可知,阳坡与阴坡的降水条件、坡度差别不大,而导致阳坡与阴坡的植物多样性有明显差异,主要影响因素应为蒸发量大小导致的水分条件的差异,所以判断阳坡温度高,蒸发量较阴坡大,湿度低。第(4)题,由材料可知,在更高海拔地区,阴、阳坡面积减少,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热量条件变差,蒸发量减少,水分差异也相应变小,阴、阳坡相互影响增强,从而导致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多样性差异减少。答案:(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米左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少,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1000m,气温下降约6℃,因此,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布(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山地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3)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同一自然带,随纬度增高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4)山地中自然带基本沿等高线分布,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5)山体所在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山体海拔越高越复杂,海拔越低越简单;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越大越复杂,相对高度越小越简单。3.非地带性(地方性)的判断思路(1)非地带性的判断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应依据该自然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带性规律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2)非地带性成因分析首先,清楚影响自然带形成的因素有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水分等;其次,分析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最后,分析非地带性自然带的形成主要受哪种因素的影响。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方法(1)判定南北半球: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脉一般位于北半球。如下图中的山地就位于北半球。(2)判定热量带: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山地所处的热量带。如下图中的山地所处的热量带为热带。(3)判读纬度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置越低。如上图中的山地位于低纬度(赤道)地区。(4)判断迎风坡:迎风坡降水丰富,自然带的数量较多,雪线的海拔较低。如上图中南坡为迎风坡。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一带一路”成为2016年两会期间的热门话题。“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读下图,完成1~2题。1.下列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自然带的变化规律相同的是()A.澳大利亚大陆自东向西自然带的变化B.安第斯山东西两侧自然带的变化C.非洲大陆自南向北自然带的变化D.从刚果盆地到东非高原自然带的变化2.下列自然带中,“丝绸之路经济带”没有经过的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热带草原带C.温带荒漠带 D.温带草原带解析:第1题,澳大利亚大陆自东向西自然带的变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自然带的变化同属于经度地带性现象,A正确;安第斯山东西两侧自然带的变化属于非地带性现象,是受地形影响的结果,B错误;非洲大陆自南向北自然带的变化属于纬度地带性现象,C错误;从刚果盆地到东非高原自然带的变化属于非地带性现象,是受地势影响的结果,D错误。第2题,“丝绸之路经济带”经过的自然带主要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沿线不经过热带草原带。答案:1.A2.B一般情况下,同一自然带在向阳的地方分布的海拔较高。读“理想大陆某部分区域图”和“该区域Ⅲ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3.左图中Ⅰ地的气候特征为()A.终年温和湿润B.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D.终年炎热干燥4.左图中Ⅱ、Ⅲ两区域相同的是()A.农业地域类型B.自然带类型C.热量带D.冬季盛行风向解析:第3题,由Ⅲ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知,在自然带北坡海拔较高,说明其位于南半球,即Ⅲ区域位于南半球30°~40°大陆东岸,据此可知左图中Ⅰ地的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气候,其特征为终年炎热干燥。第4题,左图中Ⅱ、Ⅲ两区域分别位于南半球30°~40°大陆西岸和东岸,二者纬度相同,热量带相同。答案:3.D4.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读下图,回答5~6题。5.图中()A.西坡自北向南垂直景观数量增多B.35°S的西坡垂直景观比东坡丰富C.25°S海拔1000米处均为针叶林D.荒漠半荒漠景观东坡面积大于西坡6.雨林景观纬度跨度东坡远大于西坡的主要因素是()①山地坡向②盛行西风③低纬信风④海拔高度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知,西坡自北向南垂直景观数量先减少后增多,A项错误;35°S的西坡垂直景观有3个自然带,东坡有2个自然带,B项正确;25°S海拔1000米处,西坡为荒漠或半荒漠带,东坡为雨林带,C项错误;荒漠半荒漠景观西坡面积大于东坡,D项错误。第6题,雨林景观纬度跨度东坡远大于西坡,主要是因为西坡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形成了热带荒漠带,①和③正确,答案选C。答案:5.B6.C下图为某山脉南、北两坡气候资料图,实线表示气温,虚线表示降水。据此回答7~8题。7.该山脉()A.北坡自然带数目多 B.地处南半球低纬C.南坡相对高度大 D.南坡为迎风坡8.山脉基带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寒带针叶林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解析:第7题,读气候资料图可知,该山脉1月气温低于7月气温,位于北半球;山脚(海拔200米处)气温南坡高于北坡,无论冬、夏南坡降水量都大于北坡,故南坡为向阳坡、迎风坡,南坡的自然带数目多。第8题,该地山麓7月气温高但降水少,1月温和多雨,雨热不同期,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自然植被具有耐干热的特征,D正确。答案:7.D8.D非地带性现象下图是“世界某区域简图”,L为流经沿岸地区的洋流。读图完成9~10题。9.一年内,洋流L的流动方向()A.有明显年际变化 B.西北流向东南C.有明显季节变化 D.东南流向西北10.甲、乙两地自然带不同,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水分 B.洋流C.海拔 D.纬度解析:第9题,根据经纬度,该地位于印度半岛西侧,洋流L属于季风洋流,一年内,流动方向有明显季节变化,没有明显年际变化。夏季由西北流向东南,冬季由东南流向西北。第10题,图示为热带季风气候区,甲、乙两地自然带不同,主要影响因素是甲地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乙地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因此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因地形影响导致的水分差异。答案:9.C10.A综合考点—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类试题的答题技巧(2016·江苏卷)某教授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到:“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1)~(2)题。eq\x(\a\vs4\al(阿凡题1086659))(1)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A.山地针叶林带 B.高山草甸带C.高山苔原带 D.冰川带(2)阿尔泰山南坡()A.森林大多为落叶阔叶林B.草场仅分布在山麓地带C.此时季节为冬季D.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解析:第(1)题,阿尔泰山的垂直带谱从下到上依次为荒漠带、草原带、针叶林带、高山草原和冰雪带。教授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这说明他位于高山草甸带。第(2)题,阿尔泰山处于大陆的内部,东面与太平洋之间有重重山脉阻挡,水汽难以到达。西面地形比较平坦,再加上阿拉山口可以有西面大西洋的水汽到达,所以南坡降水多。答案:(1)B(2)D(2016·浙江卷节选)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材料一图1为某区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地和丁地的气候统计图。eq\x(\a\vs4\al(阿凡题1086660))图1图2材料二图1中所示道路沿线自然带类型多样,从甲地的高原半干旱草原带,变为丁地的热带季雨林带。图1中所示道路沿线,乙地(海拔5250米)和丙地(海拔2000米)自然带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分析该道路沿线自然带分异的主要原因。解析:读图,乙地位于青藏高原上,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北坡基带处,为高山草甸带;丙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基带处,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该道路沿线的自然带主要呈现了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由于海拔高度和坡向不同引起的热量和降水量差异导致自然景观的差异。答案:高山草甸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原因:海拔高度和坡向不同引起的热量和降水量差异。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表现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该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