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学案3-苏教版_第1页
留侯论学案3-苏教版_第2页
留侯论学案3-苏教版_第3页
留侯论学案3-苏教版_第4页
留侯论学案3-苏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留侯论》学案苏轼(-),宋代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祐进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因写诗“讪谤朝廷”罪被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遇赦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留侯,指张良,字子房。五世相韩,韩为秦灭,寻秦复仇,破家散金,求得力士椎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大索天下十日,弗获,匿迹下邳。后佐高祖定天下,辞官归隐,从赤松子游。张良为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高祖平定天下,大封功臣,而张良无战功,后封为“留侯”。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体现了苏轼史论汪洋恣肆的风格。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老人授书教“忍”,一是留侯佐高祖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本文在思想内容方面也有不成熟、不全面,甚至错误的地方,如把刘项成败的关键说成是“忍”;又说“忍”是留侯品德节操的主要甚至唯一的特点,而这特点经老人一次指教即能形成等等,都带有片面性,这是时代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读准字音()圯上之老人(í)()卒然临之而不惊(ù)()刀锯鼎镬(ò)()虽有贲、育(ē)()倨傲(ù)()鲜腆(ǎǎ)()肉袒(ǎ).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臣妾于吴者:称臣称妾,或充当奴隶()匹夫见辱:被()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鲜,少;腆,厚;折,使……受摧折()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平时早有的交情()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轻率.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微\\\{\\(\\\\(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略微,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俾倪,故久立,微察公子:暗地里))()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超过,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错误,过故人庄:拜访,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古义:值得爱护。今义:令人喜爱。()其君能下人古义:在别人面前放低自己。今义:①旧时指仆人,也叫底下人;②指儿女或子孙等晚辈。.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名词用作动词,屈尊,降低身份()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使动用法,使……发怒()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使动用法,使……惊恐()油然而不怪者:意动用法,以……为怪()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被动句()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被动句()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介词结构后置句()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介词结构后置句留侯论\\\{\\(\\\\(一、第段引论忍古代豪杰的过人之节,二、~段本论\\\{\\(\\\\(~段得忍老人深惜深折,第段用忍高祖所以得胜,第段貌忍子房称其志气)),三、第段结论忍小忿可以就大谋))围绕一个“忍”字,由一般到特殊,层层推进,逐步深化。.本文重点论述了张良因“忍”而成事,那么文题是否可以换成“忍论”或“论忍”呢?答:答案不能。因为本文属于史论,是由史书上有关张良的传说引发的思考,而作者所重点引用的事例也是张良的事例。“留侯论”这一题目表明了本文论述的主要对象。这说明史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写作时应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本文共写了张良哪几件事?请概括,并说明这些事有何内在联系。答:答案写了三件事:击秦帝、受兵书、教高祖。这三件事都围绕一个“忍”字,分别是不忍、能忍、用忍。它们分别是从反面、正面、正面来论证“忍”的。.本文论的是张良,为什么又写到了荆轲、聂政等人?答:答案写这些人是为了衬托张良。写荆轲、聂政是反衬,表现张良当初的鲁莽;写郑伯和勾践是正衬,体现张良之“能忍”;写秦皇、项籍是反衬张良能忍;写高祖又是正衬。.作者在论述时重点强调了“忍”对成功的意义,“忍小忿而就大谋”,刘邦、项羽最后一成一败也是因“忍”与“不忍”。那是不是可以说只要能“忍”就一定能成功呢?答:答案“忍”与“不忍”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当忍则忍,不当忍就要奋起反击。假如问题涉及人格、国格、民族尊严,假如敌寇的铁蹄踏上自己的国土,这个时候如果你还是一味地退让,那就大错特错了。因此,当忍之时自当谦忍退让;不当忍时,自当拍案而起,挺身而出!试赏析第段中两个比喻句的表达效果。答:答案在比较抽象的议论文中,加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是使议论文生动具体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技法。文中比喻不多,一个是当作者写到子房“逞于一击之间”而被搜捕时,用了这样一个比喻:“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连一根头发丝都不能相容,比喻境况十分危险和紧急。在这紧急的气氛中,作者不能再使文章继续发展,于是采用了另一个比喻,加以穿插,使气氛缓和下来,“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用“千金之子”不能死在盗贼手里来比喻子房不能忿而走险以轻死,应当能“忍”。在这个比喻旁边,汪武曹的夹批是“著此譬喻,是急脉缓受法”,指出了这个比喻在文中的作用,并且认为这种笔法,是“急脉缓受”。\(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古人所说的豪杰之士,必定有着过人的节操。人之常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有不能忍受的事,普通人受到侮辱就会拔出剑来,挺身决斗,这)\(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能算是勇敢。天下真正“大勇”的人,突然面对变故,一点儿也)\(不惊,,不惊慌,)\\\[\\](\\\\(大勇:有别于“血气之勇”、“匹夫之勇”而,言,指能依义理行事而不畏惧的勇气。))\(无故加,无缘无故遭)\(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受侮辱,一点儿也不激怒,这是因为他怀着远大的理想及志向啊!)\(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张良接受桥上老人的赠书,这事很奇怪,但又怎么知道)\(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不是秦朝那时代有隐士出来故意试探张良呢?)\\\[\\](\\\\(隐君子:隐居,不仕的高士。))\(观其所以微见其,仔细考察那老人用来隐约表露用意的做法,观察他表现出的些)\(意者,,微心意,)\\\[\\](\\\\(所以:用来。微见:略,微表现出。见,同“现”。))\(皆圣贤相与警戒之,都是圣贤给予警惕劝诫的)\(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道理。可是世人不明白,误以为老人是鬼怪,实在是大错特错。)\(且其意不在书。,况且老人的用意主要不在于赠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当韩国灭亡时,秦国正强盛,用刀锯鼎镬等刑具来对待天下人,)\\\[\\(\\\\(刀锯鼎镬:皆为古刑具名,此处指秦国的严刑峻法。刀:杀头,斩鼻的刑具。锯:截手足的刑具。鼎镬:本为烹饪器具,后也))\\\\\](\\\\(用做烹煮罪犯之刑具。鼎,两耳,三足之大锅。镬,无足之大鼎。))\(其平居无罪夷灭,那平日无辜就被杀戮灭门)\(者,不可胜数,,的人,数都数不尽,)\\\[\\](\\\\(平居:平常闲居。夷灭:夷族灭门,,诛灭全族之意。夷,夷平诛杀。))\(虽,即使)\(有贲、育,无所复施。,有像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再也没有什么办法。)\\\[\\(\\\\(贲、育:指孟贲、,夏育,皆周代))\\\\\](\\\\(勇士。相传孟贲能生拔牛角,水行不避,蛟龙,路行不避虎兕;夏育能力举千钧。))\(夫持法太急,大凡执法太严的统治)\(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者,他的锋芒不可触犯,而且当时的情势也无法利用。)\\\[\\](\\\\(乘:利,用。))\(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张良却忍不住愤怒的心情,凭寻常人的力量在博浪沙狙击秦始)\(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皇,图一时之快。当时,张良没死,但死与不死之间容不下一根)\(发,盖亦已危矣。,头发,真够危险的了。)\\\[\\](\\\\(盖:实在是。亦:,助词,无意义。))\(千金之子,不死,富贵人家的子弟,不会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在盗贼手里。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珍爱生命,认为不值得为)\(死也。,强盗而死。)\\\[\\](\\\\(何者:用来诘问原因的语助词,多属提,问情况,自问自答。者,疑问语助词。))\(子房以,张良凭着)\(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压倒当代的才华,却不制定伊尹、太公那样安邦定国的谋略,)\\\[\\](\\\\(伊尹:商朝开国功臣,帮助商汤伐桀灭夏。太公:姓吕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周朝开国功臣,辅佐武王伐纣。))\(而特,而是)\(出于荆轲、聂政之计,,采取荆轲、聂政的行刺手段,)\\\\\](\\\\(事成后毁,形自杀。))\(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因为侥幸才逃过一死,这就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惋)\(者也。,惜的地方。)\\\[\\](\\\\(以:因。,于:而。))\(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所以老人才装出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地)\(折之。,折辱他。)\\\[\\](\\\\(倨傲:骄慢不恭。鲜腆:指对地位,低的人没有谦爱之意。折:折辱。))\(彼其能有所忍也,,他如果能忍辱,)\(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才可以成就大事。张良忍耐了,所以老人感叹说:这孩子可以教。)\\\[\\](\\\\(彼其:彼。“其”在“彼”后,当助词用,无义。,孺子:本义是幼童,此处指年轻小子。))\(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袒衣露体,牵着羊去迎接庄王以谢罪。)\\\[\\](\\\\(郑伯:指郑襄公,春秋时郑国国君。牵,羊:以羊作为进献的礼物。逆:迎接。))\(庄王曰:“其君,庄王说:“郑国的君王)\(能下人,,能向人低头,)\\\[\\](\\\\(下人:居他人之下。,下,当动词用。))\(必能信用其民矣。”,一定能得到百姓的信任拥戴。”)\(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是放弃了灭郑计划。越王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之后,向吴投)\(于吴者,三年而不倦。,降,到吴国做奴仆,三年也没露出倦意。)\\\[\\](\\\\(臣妾:作动词用,自居,于低下之臣妾地位。))\(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若有报仇雪恨的大志,却不能向人低头,)\\\[\\](\\\\(且夫:发语词,表议论的,开始。报人:向人报仇。))\(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这只是凡夫俗子的刚强。那老人认为张良才干有余,却忧虑他)\(度量之不足,,气量不够,)\\\[\\](\\\\(夫:那,,彼。))\(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所以才狠狠地折辱他年少刚强的气焰,)\(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教导他忍耐小怨愤来完成大事业。为什么我这样说呢?毕竟)\(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他们本来没交情,只是突然在野外相遇,老人却使唤张良做奴)\(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仆的事,张良竟坦然地照做,而不感到奇怪。这当然是秦始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不能惊吓他,项羽不能激怒他的修养功夫啊!)\(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考察高祖胜、项羽败的原因,就在于能忍耐和不能忍耐的)\(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差别而已。项羽只因不能忍,所以每战必胜,却轻率地消耗了)\(其锋。,自己的精锐力量。)\\\[\\](\\\\(唯:,因。))\(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高祖能忍,养精蓄锐,保全实力来等待)\(其弊。,项羽疲困时消灭他。)\\\[\\](\\\\(弊:同“敝”,,疲困。))\(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这都是张良教的。当韩信攻)\(破齐而欲自王,,破齐国想自立为齐王,)\\\[\\](\\\\(自王:自立为王。,王,当动词用。))\(高祖发怒,见于,高祖大怒,已表现在)\(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言语脸色上。从这点看来,高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脾气,)\(非子房其谁全之。,要不是张良,谁能成就他的大业呢?)\\\[\\](\\\\(其:表示猜测、,臆度的助词。))\(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太史公曾猜测张良一定特别高大魁梧,没想到他的相貌竟)\(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秀气得像妇人,慨叹和他的志气不相称。唉,这就是张良之所以)\(为子房欤!,是张良啊!)忍小忿而就大谋——读《留侯论》有感“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这是刘邦在战胜时对他的部下说的。如果刘邦没有张良,那么历史必将改写。刘邦之所以得天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张良教了他一项很重要的技能——忍。“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子房从圯上之老人那儿学到了一个字:忍。唯有无情地挫伤年轻气盛刚强暴躁的脾气,才能学会忍;唯有忍,才能成就大事。后来,张良成为刘邦的谋臣,他尽心地教刘邦“忍”。在鸿门宴上,面对项羽一次又一次的挑衅,他想到了张良曾经教导过他的话,于是他忍了;在划分楚河汉界之时,面对项羽一次又一次地提出的无理要求,他想到了张良曾经教导过他的话,于是他忍了,接受了汉朝的边界;在所有诸侯之前,他第一个冲入咸阳城,但他没有称王,因为他忍了,因为他想到了张良一次又一次告诫他的话,因为他想“就大谋”……张良的“忍”无异于给楚人项羽以致命一击。在以昂扬的精神读完整篇文章之后,我沉默了。张良在“其间不能容发”的情况下,居然能够忍下来,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啊。“此其所以为子房欤!”子房啊子房,为何你的忍能让太史公如此动容?恐怕是因为太史公与你的境遇十分相像吧!太史公因李陵之乱而受宫刑,是需要多大程度的忍耐啊。“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他没有后悔,依然用坚强的意志忍了下来,直至“见文采于后世”。如若不是太史公的忍,那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将永远无法被世人传唱。能忍便能成就大事,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当别人说我怎么怎么矮时,我会一笑了之;当别人说我怎么怎么胖时,我总是一笑了之;当别人对我指指点点时,我都会一笑了之,因为我为子房和太史公而感动,因为我从他们身上学会了想要成就大事必须要忍!面对困境,我们能临危不惧、以一当十,这便是忍;面对压力,我们能忍辱负重、精益求精,这便是忍;面对挑衅,我们能一笑了之、轻松化解,这便是忍……卧薪尝胆之后,勾践复了国;胯下之辱后,韩信领了兵;三顾茅庐之后,刘备找到了辅佐他的人……忍小忿之后,千百仁人志士成就了“大谋”!忍是一种胸怀,是一种智慧,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能力,一种能让我们奋发向上的能力,一种使我们“就大谋”的能力。忍与不忍,只在你的一念之间。一、基础巩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匹夫见辱②慈父见背③而世不察,以为鬼物④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①②相同,③④不同.①②不同,③④相同.①②不同,③④不同.①②相同,③④相同答案解析见:①表被动,②表示对自己怎样。以为:认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以为鬼物,亦已过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且尔言过矣.由也好勇过我答案解析项“超过”,、项“错误”,项“责备”。.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慈父见背.是以见放.臣诚恐见欺于王答案解析项是宾语前置句。、、三项都是被动句。.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而项籍之所以败者.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答案解析项表凭借。、、三项与例句表原因。.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此其所挟持者甚大.其君能下人.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答案解析项古义:抱负。今义:①从两旁抓住或架住被捉住的人(多指坏人捉住好人),②用威力强迫对方服从。项古义:屈居人下。今义:①旧时指仆人,也叫底下人;②指儿女或子孙等晚辈。项古义:然而这样。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下列加点字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答案解析项是名词用作动词。、、三项都是使动用法。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是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卒然临之而不惊卒:同“猝”,突然.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特:只,仅.养其全锋而待其弊弊:疲困.非子房其谁全之全:齐全答案解析全:成全,成就。.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观夫高祖之所以胜,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答案解析项两个“而”都是表转折的连词。项第一个“者”,“……的人”;第二个“者”,判断句中表停顿。项第一个“为”,“作出,表现出”;第二个“为”表被动,“被”。项第一个“所以”表原因,第二个“所以”表凭借。.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匹夫见辱,拔剑而起.其平居无罪夷灭者.子房不忍忿忿之心.勾践之困于会稽答案解析其余三项为被动句。.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文章开篇将“匹夫”之勇与“大勇者”之勇进行比较,指出“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就在于“能忍”的品性,体现了佛家的“物我相忘,身心皆定”精神。.本文列举了张良阻击秦王、进履受书、劝说刘邦封韩信为齐王三件事,以鲜明生动的历史事实为例,说明只有“忍小忿”才能“就大谋”。.作者以项刘楚汉之争为例,论证正是由于张良能够“忍小忿”,所以才能“就大谋”,也才能够辅佐高祖刘邦建立帝业。.文章以郑伯肉袒牵羊、勾践臣妾于吴与项刘楚汉之争等历史事实为例,进行说理,具体生动,深入浅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答案解析“体现了佛家的‘物我相忘,身心皆定’精神”错。.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译文:()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译文:()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译文:答案()天下真正“大勇”的人,突然面对变故,一点儿也不惊慌,无缘无故遭受侮辱,一点儿也不激怒。()郑国的君王能向人低头,一定能得到百姓的信任拥戴。()考察高祖胜、项羽败的原因,就在于能忍耐和不能忍耐的差别而已。三、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深虑论方孝孺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幾,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者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变封建而为郡县封建:封邦建国.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兵革:兵器.其于治乱存亡之幾治乱:治理乱世.笼络当世之务笼络:包揽答案解析治乱:安宁与动乱。.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祸常发于所忽之中,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使力弱而易制))\\\{\\(\\\\(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而其亡也,皆出于所备之外))答案解析项“所”字结构,所+动词,表示这个动词所涉及的对象。项介词,从,在;介词,被。项连词,却,表转折;连词,表顺承。项介词,凭借;连词,来,表目的。.下列全都表现出“出于智力之所不及”的事情的一组是()①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②变封建而为郡县③而王莽卒移汉祚④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⑤大建庶孽而为诸侯⑥良医之子多死于病.①②⑤.①③⑥.②④⑤.③④⑤答案解析②④⑤都是智力所能及的事情。.下列符合文章内容或作者观点的一项是().秦代吸取周代的教训,改封建制为郡县制,于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却因放弃了兵器而失去天下。.汉代吸取秦的教训,镇压了王国叛乱后,又把郡县制恢复为封建制,从而稳定了政局,安定了天下。.宋代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结果导致宋代军队战斗力很弱,为周边政权所困扰。.魏代和晋代,因为能够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积极改进他们的统治策略,因而都有效避免了封建制和郡县制的危害。答案解析项“放弃了兵器”错。项汉代发生王国叛乱是在封邦建国之后,政局也并非因此而稳定。项“有效避免”文中并未提及。.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译文:()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译文:答案()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以为这样便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参考译文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平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邦建国制为郡县制。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于是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以为这样便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传言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