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段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_第1页
小学中段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_第2页
小学中段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_第3页
小学中段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_第4页
小学中段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提问”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全过程,是促使人们思辨意识不断发展,知识建构不断清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的有效路径。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实施要求,在知识建构的关键处,通过“问题”促发学生进行思维的教学行为。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苏格拉底提出“产婆术”,都是要求教师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要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进阶,让学生通过思考获得知识建构,形成能力发展,帮助学生主体意识形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体现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数学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和数学课程改革积累的经验。”[1]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关注提问的内容、功能、形式、策略,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益。一、教师因素是有效提问的前提在小学中段数学课堂提问中,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佐斌老师在《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的心理学研究》中指出:“教师一般是提问的发起者,是问题的引导者,也是问题的理答者。”[2]当教师具备了专业技术要求后,能够凭借自己的数学课堂教习经验及时发现提问的影响因子,从而组织起有效问题。一是教师要能够结合学习内容设计提问。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初步认识”决定了知识的认知范围,也决定了教学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初步”感受分数的意义。在进行教学中,教师就需要清楚明晰地将自己的提问表达清楚,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如在导入过程中,教师这样设计问题:“瞧!这是我们十岁成长仪式将要分享的蛋糕,想吃吗?”学生顿时将目光聚焦到教师的教学演示活动中。这是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联系学校即将开展的“十岁成长仪式”进行的问题设计,既联系了书本知识,又结合的节庆仪式,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分蛋糕”奠定了学习基础。将学生“初步”认识的分数转化为具有生活情境的知识,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的建构。二是教师要能够联系课堂生成及时提问。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面对教师还没有讲授的“正方体表面积”,学生已经能够根据“长方体的表面积”推导出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教师可以在表扬这名同学的同时,趁机追问:“这两个公式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最后,学生不仅能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表达,还能够理解其中存在的差异。教师本身所具有的课堂敏感性,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清晰度,对问题设计的及时性,都直接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及时生成有效问题的能力。三是教师要能够结合学生表现设计提问。教师在进行提问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调整教学进度,设计有效问题,指向学生能力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的教师在选择回答学生的时候,容易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喜欢选择成绩好,回答正确率高的学生;一种是在提问的时候,教师喜欢选择成绩薄弱,上课容易走神的学生。这两种表现在课堂提问中最为常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这两种学生,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如针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要从问题的广度、问题的难度、问题的思维性等角度入手,找到问题的落脚点;对于一些比较薄弱的学生,则需要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将提问作为学生的学习提醒,帮助中段学生形成课堂独立听讲的意识与自我控制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课堂听课习惯。二、问题层次是引向思维的基础在小学中段数学课堂提问中,问题需要设计出不同的层次,从而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形成思维进阶发展的水平,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在小学中段数学课堂提问设计中,问题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由浅入深”的问题。例如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用字母表示数的现象”引发学生对数学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认知,让学生接着回答“在这些字母中表示是哪些数”。这样的问题遵循了学生的思维认知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不断逼近“字母表示数”的核心知识。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经历了进阶发展。二是“深入浅出”的问题。在小学中段数学中,围绕“三角形”的概念,教师通过演示、讨论、交流、对话后得出了三角形的概念之后,教师提问:“三角形的概念中,有哪些词语你们觉得不应该去掉呢?”在这一提问过程中,体现了问题的层次性,学生对三角形概念掌握不同,获得了概念建构也不同。教师从问题的“深”向问题的“浅”出发,能够帮助学生在对主问题的认知中,进一步厘清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但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设计出来的问题往往层次比较单一,真正能够指向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不多,容易停留在简单的低思维重复上来。例如在《用字母表示数》的学习中,对于可以用哪些字母表示数,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字母“a”来表示不确定的数,有的说可以用字母“n”来表现不确定的数,也有的说可以用字母“x”来表现不确定的数。尽管在课堂上学生“小手直举,小脸通红,小嘴直张”,但是这些回答都是低层次的、重复性的答案,教师在提问时没从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出发,学生也没有在“跳一跳,摘果子”中走向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与体悟。教师在进行言语表述的过程中,提问的话语要精准,要能够从中段学生所能理解的程度出发,所有的问题要具有逻辑性,要是学生能够进行准确回答的问题形式。否则,学生容易陷入“一问三不知”的状态,把握不住回答要点,出现理解偏差,形成错误答案。如教师在复习“数位”的提问中,教师提问:“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都了解了哪些数位呢?”有的学生说“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有的学生回答说“千位、百位、十位……”造成答案不统一的原因,除了问题本身具有的开放性之外,还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够具体,影响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三、公平提问是落实任务的关键在小学中段数学课堂上,绝大多数的教师都能够关注到提问,能够意识到提问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对于提问中的公平关注较少。要想让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更加优质、更加公平,需要在提问的过程中贯彻公平的意识。如果在数学课堂上没有从提问的角度关注到全体学生,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学生情绪体验,也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有效建构。但是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又不难发现,数学教师提问,一是根据学生举手的情况进行提问。学生喜欢举手,得到的提问机会就多。二是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提问。当教师提出问题后,一直得不到想要的答案时,则会将目光转移到部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身上。三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提问。如有些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落落大方,容易获得教师的青睐。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从数学学习的过程看,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起点不一样,学习能力不一样,学习建构也不一样。教师在进行提问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问题的层次性,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层次性。在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要关注全体学生的有效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提问的时候,要注意问题的差异性、衔接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满足与发展,不断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还需要从学生主体地位出发,改变教师一直充当“提问”的角色,让学生也能够成为问题的开启者。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究者、思考者、对话者,改变学生传统的思维定式,提高学生的批判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如,在学习《三位数除二位数》的内容时,有学生提出问题:“加法、减法、乘法都是从低位算起,为什么除法要从高位算起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激发起了小组内学习的兴致。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纷纷从“低位”开始尝试进行除,发现对简单的三位数除两位数,也能算出结果,但是过程过于复杂,而从高位算起,通过试商,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一是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学习,获得数学学习从知识走向素养,从过程走向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体。二是通过学生多角度的思考与提问,意味着学生在课堂上思维一直在活动,知识一直在建构,能力一直在发展。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数位对齐的位置进行变化,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让学生通过提问发现教师在数位对齐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在认知冲突中获得知识的完整发展。四、及时反馈是有效理答的价值数学课堂的提问要通过观察引发教师的思考,是基于课堂的观察与反思。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都期待通过自己的回答得到老师的认可与同学的赞誉,这是有效的学习动机,对于数学课堂有积极的影响。教师在提问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理答,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参与的意识,让学生获得回答问题的愉悦,形成积极的回答期待。如果教师在学生回答后没有及时进行理答,则学生没有从回答中得到正面的“奖赏”,长此以往,就失去了回答的兴趣。白改平、韩龙淑老师在《专家型—熟手型数学教师课堂提问能力的个案比较研究》一文中指出,专家型与熟手型数学教师的主要区别在于数学课堂的有效理答[3]。小学中段数学课堂的有效理答,一是要丰富评价语言。在学生回答出问题后,如果教师只是简单把学生的回答异化为“对”“很好”,那么这样的评价没有具体指向学生回答问题的真实内容,是一种模糊性的评价,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懈怠。因此,教师的评价语言主要体现在有效性,教师的理答要与学生的回答联系起来,要与知识联系起来,要与学生的课堂表现联系起来,还要体现出多样性。理答不仅仅是对学生回答的评价,还是对其他同学学习状态的体现,对知识概念的整理归因,对学习方式的及时总结。二是要结合具体的知识进行理答。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建构,形成数学核心素养。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既要表明自己对问题答案的意见,又要帮助学生进行答案的梳理,让其更加接近中段学生的认知与理解水平。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学生列举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轴对称图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轴对称”的具体特征,再次进行描述,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对称之美。在这一过程中,可能有的学生列举的轴对称图形其他学生没有见过,没有办法建构起科学的认知,这也需要教师通过语言的描述,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印象。同时,理答的过程,还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育人的过程。如,学生在结婚现场看到的剪纸“囍”字就寄寓了人们美好的祝愿与期待。三是要联系学生的反应进行理答。当教师抛出问题后,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结论。当学生站起来回答完成教师的提问后,从回答者的表现看,学生是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