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课教学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_第1页
小学品德课教学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_第2页
小学品德课教学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_第3页
小学品德课教学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_第4页
小学品德课教学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品德课教学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的目的是“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个教育目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它明确规定了中国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指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本要求。在小学教育中品德课是培养儿童德智体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尤其在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起到别的学科所替代不了的特殊作用。但是,我们在近几年下基层听课过程中发现小学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的问题。如何充分认识小学品德课在培养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地位和作用,真正发挥小学品德课在培养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作用,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问题。一、小学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小学教学中忽视品德课的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对品德课认识不到位。从学校领导、教师到家长和孩子,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品德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一些学校中,没有专职的品德课教师,多由一些行政干部或业务能力相对较差的教师担任品德课教师,而且一人身兼多科,虽然这里有很多客观原因,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这样的教师结构也决定了教师对教学缺乏积极性,对本学科的教研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很多家长只关注主科的成绩,对本学科漠不关心,不闻不问,学生对本学科也不感兴趣。第二,交流与合作流于形式。不少任科教师平时不钻研,一到公开课时手忙脚乱地应付,因缺少平时的知识积累和研究,在课堂上找不准关键,只是在形式上大做文章。第三,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缺乏趣味性,内容空乏、形式单一,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四,从教学的考评制度上缺少监督与合理的评定机制。上述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品德课的地位和作用,把品德等小学小科目真正当做培养人、发展人的重要方面,把品德课的教学活动看做情境中感悟,践行中体会,操作中领会的平台,使之变成学生感兴趣的学科;让学生的人格得以尊重、提升,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心理得以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志趣、情感、动机、意志和性格,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二、要充分认识品德课在培养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地位和作用非智力因素也称为非认知因素,是指有利于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的总和。一般认为,非智力因素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因素构成。非智力因素参与人们的智力活动与思维活动,可以对学习起促进、定向、导向、维持、调节和强化等多种作用。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品德课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只注重主科教学,不注重副科教学,大家认为在语数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自身的特点,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就已足够,再则,品德课知识的延续性不太明显或者说一堂课知识和观点的掌握情况对下一节的教学没有直接的影响,所以,相对主科比较好应付考试。其实,各科教学都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途径,而品德课做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行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健康的心态,塑造健全的人格,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品德课培养学生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社会,面对所有的事与物,在社会中和谐相处的这样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品德课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的角度上,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并不是以独立的个体存在,应与社会和谐共处,为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打下认知上的铺垫。当今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加快了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节奏,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同时也突显出了个性的差异,增加了人们的心理压力。近二十年中国各种精神疾患的患者数量有增加趋势。目前,中国各类精神病的患病率已经达到了13.47‰。特别令人担忧的是中国精神疾患出现了低龄化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独生子女政策、应试教育和网络的影响。据专家介绍,目前在中国严重的精神疾患,除精神分裂症患者外,还有2300万抑郁症病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32.0%。所以,对心理治疗的需求大大上升,心理访谈等相应的电视节目也应运而生。面对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教育界也不能熟视无睹。对于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问题我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我有一个学生在学校读书时成绩名列前茅,曾经是家长和老师的骄傲,也考取了北京的名牌大学。未曾想在念大学时得了抑郁症,连学位也没有拿到,如今连班都不能正常上。每当看到她时,我觉得十分地惋惜。虽然该学生得病也许有着其先天的气质性原因,但如果我们教师不要只顾欣赏她的成绩,及早发现她的非智力因素的缺陷,及时予以引导的话,可能不会如此经不起打击。何况儿童的非智力方面的素质有着较大的可塑性。所以,广大教育工作者唯有深刻理解小学品德课的重要地位,掌握小学品德教育的任务、内容,教育过程规律、原则,更新品德教育思想,转变品德教育观念,在品德教学中加强小学生非智力因素,使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得到很好的发展,才可能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创造性地探索,进而使品德课真正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三、如何真正发挥小学品德课在培养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作用小学品德课要传达的知识与观点并不多,也不深奥,小学品德课也不该是空乏的说教,它应该是从体会开始逐步达到感悟,产生正确的道德情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课程。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的角度上谈一谈培养非智力因素要注意的问题。1.发挥品德学科的魅力,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当学生对某一活动感兴趣时,他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参与而不觉得是一种负担。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要求“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培养。”因此,教师应该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条件,策划有趣味的教学活动。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我们现代的教育实践也充分说明,培养良好的兴趣是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环节。兴趣是怎样来的呢?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于某些事物和活动带有强烈的感染力而吸引人投入与关注所引起的,是对研究的对象本身感兴趣。间接兴趣,主要是对学习的结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些学生虽佩服这些人物但是觉得自己与这些人物有太大的差距,遥不可及。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贴近学生的实际,在学生身边找榜样。4.教学要体现生活性。《品德与生活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