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唐山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届唐山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届唐山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届唐山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届唐山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唐山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024.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中亚位处亚欧大陆的中部,古往今来都是联通东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的交通枢纽。早在魏晋之际,

中亚粟特人便进入我国中原地区从事商贸活动,几乎垄断了陆上丝绸之路的贸易。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大约在我国唐朝时期达到顶峰。在东来西往中,唐朝文化也被带进了古代中亚,进而影响中亚文化的发

展。

②唐朝建立之初,即有中亚康、安、石、曹等国来献方物,主动与唐王朝取得联系。太宗贞观十六年,

又有史国来朝献。中亚诸国在唐初的朝贡主要是出于商业目的,政治上他们是臣属于西突厥的。高宗显

庆二年,唐军灭西突厥。此后,葱岭以东的西域、葱岭以西中亚至波斯的大量政权纷纷归附唐王朝。显

庆三年,唐朝设置安西四镇,进一步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

③调露元年(679年),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对安西发起军事行动,被裴行俭挫败。事毕裴行俭

留安西都护王方翼镇守,使其修筑碎叶城以巩固对西域的防卫。根据《新唐书》记载,新修的城池”立

四面十二门,皆屈曲作隐伏出没之状”。这种“四面十二门”的构造是中国古代城镇建筑的典型特征,

即方形围城,基本仿照长安城的建制。当时“西域诸胡竞来观之,因献方物”。宏伟的碎叶城想必给了

他们很强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随着参观的外族人增多,唐朝的建筑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来访

国城镇的修建。

④中亚地区受游牧民族文化影响较深,多使用金银器具。大食兴起后,逐步控制中亚地区,伊斯兰教不

允许使用金银器,陶瓷制品于是大范围流行。中亚地区尤其是撒马尔罕的匠人开始模仿烧制唐朝的三彩

陶器和白瓷。大食人将撒马尔罕仿制品以及中亚人从唐朝转运来的三彩陶器与白瓷均称为“撒马尔罕陶

器”。撒马尔罕仿制的唐三彩与白瓷较为粗糙,形制及釉色比较简单,在撒马尔罕的考古发掘中屡有发

现。

⑤至于图像文物中的唐朝元素,最典型的是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阿夫拉西卜遗址壁画。1965年,

苏联考古队于阿夫拉西卜23号遗址发现多处绘有壁画的古建筑,其中1号建筑的壁画保存较为完整,即

著名的“大使厅”。厅内四壁均有斑斓的壁画,其中关于北墙的唐朝帝后,研究者普遍认为是唐高宗和

武则天,他们执政时期唐朝在中亚颇具影响力。

⑥画面上的唐高宗形象高大,正在苑中猎豹;武则天则被众宫女簇拥着乘于龙舟之上。意大利学者康马

泰指出,武则天所乘龙舟上“龙”头的刻画参照了中亚鹰嘴狮身的格里芬形象,详加比照确实具有明显

的异域风格,不是中原固有的形象,可见绘画者或许没有到过中国,未曾见过唐朝的龙舟。至于画中人

物的服饰,唐高宗戴蟆头、穿长袍、束腰带;武则天与宫女梳双环高髻,着薄衫和红色条纹裙。粟特画

工将唐朝服饰描绘得如此接近实际,可能见过相关的实物或图像,这从侧面说明了唐朝的服饰文化己经

传入中亚地区。

⑦服饰文化向西传播的轨迹也是有文献可循的,由陆路西行求法的新罗僧人慧超返程途中于开元十五年

抵达西域的安西四镇,他在行记《往五天竺国传》中记录到,当地人“依汉法,裹头著裙”。通过陆上

丝绸之路,唐朝的服饰文化等也向西传播到了古代中亚。

⑧中亚古国的统治阶层对唐朝的知识文化也有向往与主动学习的意愿。其中突出表现在统治者主动派遣

质子。自汉晋以来,依附部落或政权的统治者将子嗣送入中原王朝充质,以维系宗藩关系。外来质子在

长安“留宿卫、习华礼”,接受唐朝文化的熏陶。这些人有的留在长安长期生活,有的则在若干年后返

回故国,他们对长安与中亚的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熟知的中亚昭武九姓康、安、石、曹、

何等国的首领都曾派质子到过长安。

⑨天宝十载(751年)唐朝大军在中亚的怛罗斯之战中败于大食军队,接着在天宝十四载(755年)又

1

爆发了安史之乱,此后唐朝在中亚的影响力锐减,中亚地区在大食的扩张下开始伊斯兰化。值得注意的

是,即便在安史之乱后,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仍有康国长史康忠义来朝。“远恩”和“忠义”都是

典型的汉语词汇,从含义来看像是来朝后唐朝赐予的名字,这些拥有汉式名字的统治阶层分属于不同的

国家,他们对汉语名字的接受也说明唐朝文化对中亚统治阶层的影响并非个别现象。

⑩简言之,古代中国与中亚之间的历史交往源远流长,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古中亚与唐朝之间的文明互动。

对唐朝文化的吸收借鉴和碰撞交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亚文明的发展,进而对人类文明的成长与进步

作出贡献。

(摘编自郑红翔、黄孟芳《在中古中亚探寻唐朝文化》)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早在魏晋之际,中亚与我国中原地区的商贸交流便拉开了序幕;后逐渐扩大到文化领域,并大约到

唐朝达到顶峰。

B.唐碎叶城采用“四面十二门”的构造,具有中国古建筑典型特征,一定程度影响了前来参观国的城

镇的建筑风格。

C.从“大使厅”壁画上唐朝帝后像的特点推测,当时的画工可能见过相关实物和画像,但不一定真正到

过中国。

D.早期的质子来到中原,更多出于政治因素的考虑;到唐朝,则成为中亚统治者谋求与唐朝进行文化

交流的重要手段。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第②③段内容可以看出,唐朝在中亚地区军事上取得了胜利并加强了行政管理,为唐朝与中亚的

文化交流提供了条件。

B.“撒马尔罕陶器”中由撒马尔罕人仿制的部分质地粗糙,形制及釉色简单,这说明撒马尔罕人的制

瓷技术还不够发达。

C.随着唐朝在军事上的失败和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在中亚影响力锐减,这也致使两地文化交流逐渐走

向衰落。

D.从历史可以看出,丝绸之路在中亚与唐朝文明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相信未来还会对人类文明发展

做出更大贡献。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⑧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全唐文》:其御众使人,则例质妻孥,以为术数。

B.《册府元龟》:质其种裔,习我华风。

C.《大唐西域记》:异方宝货多聚此国。

D.柴达木的突厥碑文:贵族子弟,陷为唐奴,其清白女子,降作唐婢。

4.根据文本,概括唐朝从哪些方面对中古中亚文化产生影响的?(4分)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说明中亚对唐朝文化的吸收借鉴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芳草青青王昭君

张梦阳

青青芳草,宛若澄碧的溪水,环绕着你高高的青冢。古人说:“塞草皆白,惟此冢草青。”为什么

你无论身前还是身后都永远长青?我怀着这个疑问,不远万里,几经曲折,从你的墓地来到你的故里。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孕育你的香溪。三峡蓄水后,这条芳香的溪水已经涨成一条碧绿的河流。我从来

没有见过这般碧绿的河水,就像画家调出的水彩颜料,碧中透青,满目鲜亮。①莫非是用你冢上的青草

研磨而成?

顺河边的山道朝上游走,两旁的山色愈益呈青黛色,河流也渐渐变窄,恢复了香溪的原貌,就到了

你的故里一一昭君村。黑色尖角的屋檐和白色的墙壁仍然映衬在青色中一一青青的修竹,青青的芳草,

2

青青的高岚山上那青青的浮云……从你的婆家内蒙古送来的你的汉白玉雕像,也同样矗立在这濠濠雨雾

般的青色中。怪不得宋《闻见后录》把你的故宅誉为“绿竹村”,因为这里绿荫蔽日,箭竹插天,宅前

是青黛的香溪水,宅后是墨绿的纱帽山。青绿正是你的本色,你的母亲在濠濠青绿中梦见一轮明月投入

怀中,生下你这位乳名“皓月”的美丽姑娘;你又在濠濠青绿中嬉戏、劳作、读书、梳妆、抚琴,在青

苍的“妙龄柏”下长成亭亭玉立的仙女。特别是那口青绿雾罩下的楠木井,存着一根千年不朽的楠木,

因而井水清甜可口,四季不竭。暑天里,不管天多热,地多旱,来到井边凉气袭人,喝一口井水,五脏

凉透,暑气顿消;入冬,不管天多冷,地多寒,井水总是热气蒸腾,暖心适体。

我有些明白了,原来这青绿正来自充沛的水源。有水则绿,无水则荒。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灵人

杰,正是这青绿清甜的水土养育出了你出类拔萃的青绿本色和倾城美色。

也正因为如此,你被选入了宫中;又正因为如此,你自恃貌丽、性情执拗,不肯苟求画工毛延寿,

被打入冷寂的后宫。

“何事欣然出汉廷?古今众说太纷纭。”其实,不管怎么说,②你的自请出塞都是命中之事。碧绿

的香溪尽管曲曲弯弯,却总要流向长江,涌入大海;青绿修长的箭竹,无论院墙多高,必定要钻天冒出

她青绿的枝叶,呼吸自由的空气。你“乃请掖庭令求行”的惊人之举,乃是你香溪孕育的青绿本色使然!

宁愿到茫茫大漠中迎风沙、耐寒雪传播绿色,也绝不蜷缩在后宫深院中让自己宝贵的青春萎黄凋谢;

宁可去边远之地“住穹庐、被毡裘、食畜肉、饮重酪”,也绝不在皇宫的安乐窝中得过且过;宁肯过游

牧生活,强随胡俗,也绝不屈从“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吃人”法规。

历来多诉昭君怨,一曲《昭君出塞》,勾起多少哀怨?近人又多颂昭君勇,把个弱女子演绎得那般

英勇。我以为,你身上既有怨,也有勇。从虽孤寂却温香的深宫,来到生疏又荒远的边塞,能够没有哀

怨吗?从南方温软富足的鱼米之乡,来到北国落后、荒寒的游牧草原,能够没有困苦吗?丈夫死后要求

归汉而不得,只能接受“从胡俗”的皇令,再嫁给丈夫的儿子,能够没有极大的委屈吗?特别是远离父

母,远离故乡,远离乡亲,能够没有思念之苦吗?据说你出塞之前曾回乡省亲,临别在香溪的小溪口向

送行的乡亲行了小礼,到大溪口又双膝下跪,深深地行了大礼。如今这两条“小礼溪”和“大礼溪”仍

然铭记着你对家乡的深情。你曾用香溪里的桃花鱼熬汤孝敬母亲,如今那些曾经跳进你衣袖中的美鱼的

后代,也在证明你当年在远塞的思母之苦。能不思念母亲吗?在第二个丈夫又早逝之后,在中年寡居的

漫长岁月里,你该多么盼望回到慈母的身边?而这无穷的怨苦,怨苦愈深,勇气愈强,③怨与勇在你身

上形成两极的共存。

香溪的青波孕育了你旺盛的生命力,你绝不甘于庸碌地度过一生。能忍人间苦,善遣一世怨,将自

己的一生怨苦与青绿绝色混合起来,绘成一幅千古女杰的不朽画图。历史上的绝色美女何止千万,出塞

和亲的佳人也不乏其人,仅西汉王朝遣送公主出塞和亲就有五六次之多。④为什么独有你王昭君名垂青

史、流芳千古?就是因为你乃是超越平庸、敢为拔俗之举的精神楷模。

这就是你一一王昭君的本色与精神!也是你无论身前还是身后都永远长青的原因。

(摘编自《人民日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塞草皆白,惟此冢青”,文章开头引用,“草白”与“冢青”对比鲜明,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

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B.描述昭君故里时,作者特别提到“楠木井”清甜可口,四季不竭的特点,意在说明水源对个人品格

的形成不可或缺。

C.昭君出塞不仅是她自恃貌丽、性情执拗的个性所致,更是她希望呼吸自由空气的追求、“传播绿色”

的精神使然。

D.“怨苦与青绿绝色混合起来,绘成一幅千古女杰的不朽画图”,寥寥数语描展现了昭君生动的形象

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莫非”给人以想象的空间,“青草研磨”彰显散文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

3

B.句子②“命中之事”是说昭君出身寒门,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自请出塞”实属

无奈。

C.句子③中“两极的共存”真切体现了王昭君矛盾的心理状态,加深读者对昭君的理解。

D.句子④采用设问方式,使看似散漫的文章思绪重新聚拢起来,重申了昭君的精神内涵。

8.请简要分析文本是如何将景、情、理融合在一起的。(4分)

9.文章在行文中插入昭君回乡省亲的传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夫绛

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

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

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

不过十年,可以得志。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纤郁愤闷耀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是亦不善处穷

者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

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

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

谨其所发哉!

(节选自苏轼《贾谊论》)

材料二:

汉兴,至文帝而天下大定。贾谊请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兴礼乐,斯其时矣。夫谊而诚欲兴也,当

文帝之世,用文帝之贤,导之以中和之德,正之于非僻之萌,养之以学问之功,广之以仁义之化,使涵

泳于义理之深。则天时之不可逆,而正朔必改;人事之不可简,而服色官名之必定;至德之不可数,而礼乐

之必兴;怵惕而不安于其心,若倦于游而思返其故。抑且有大美之容,至和之音,仿佛于耳目之间而迫欲

遇之。则以文从质,以事从心,审律吕于铢索之间,考登降于周旋之际,一出其性之所安,学之所裕,

以革故而鼎新,不待历岁年而灿然明备矣。谊之不劝以学而劝以事,则亦诏相工瞽之末节,方且行焉而

跛倚,闻焉而倦卧,情文不相生,焉足以兴?礼乐不待兴于百年,抑不可遽兴于一日,无他,惟其学而

已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

10.材料一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的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

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观其过湘为赋A以吊B屈原C纤郁D愤闷E超然F有远举之志G其后H以自伤哭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指按照,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如其礼乐”中“如”词义不同。

B.匹夫,指平常人、普通人,此处指前面提到的受十六国时期前秦君主苻坚任用的王猛。

C.人君,指国君、帝王,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人君当神器之重”中“人君”内容一致。

D.人事,指人与人的关系,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岂非人事哉”中的“人事”词义不一致。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认为,绛侯、灌婴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与汉文帝情分深厚,贾谊想让汉文帝在朝夕间全部弃旧

图新是非常困难的。

B.苏轼认为,贾谊应该采取恰当的方法,上不使得天子疑虑,下不让大臣猜忌,这样不出十年就可以

帮助汉文帝实现理想。

4

12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

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八点五十分,满船人,都在仰头观望。我也跑到甲板上来,看到万仞高峰之巅,有一细石屹立如一人对

江而望,那就是充满神奇缥缈传说的美女峰了。据说一个渔人在江中打鱼,突遇狂风暴雨,船覆灭顶,

他的妻子抱着小孩从峰顶眺望,盼他回来,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他终未回来,而她却依然不顾晨昏,

不顾风雨,站在那儿等候着他一一至今还在那儿等着呢!……

假如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船随山势左一弯,右一转,每一

曲,每一折,都向你展开一幅绝好的风景画。两岸山势奇绝,连绵不断,巫山十二峰,各峰有各峰的姿

态,人们给它们以很高的美的评价和命名,显然使我们的江山增加了诗意,而诗意又是变化无穷的。突

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突然是绿茸茸草坂,像一支充

满幽情的乐曲;特别好看的是悬岩上那一堆堆给秋霜染得红艳艳的野草,简直是满山杜鹃了,峡急江陡,

江面布满大大小小漩涡,船只能缓缓行进,像一个在丛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行的旅人。但这正好使远方来

的人,有充裕时间欣赏这莽莽苍苍、浩浩荡荡长江上大自然的壮美。苍鹰在高峡上盘旋,江涛追随着山

峦激荡,山影云影,日光水光,交织成一片。

文中三处加点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段内容分析。(3分)

21.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感叹号和省略号连用,请分别分析两个标点的表达效果。(4分)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划波浪线部分,都有"......是",说说两个“是”表意上有什么不同。(3分)

(1)人工智能无疑是新技术领域的焦点。

(2)简直是满山杜鹃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A(张冠李戴。“后逐渐扩大到文化领域,并到唐朝时达到顶峰"错,依据原文“大约在我国唐朝时期达

到顶峰”应该是丝绸之路的发展,而不是文化)

2.C(“这也造成了两地文化交流走向衰落”错,于文无据)

3.B(A项记载当时对于质子利用达到了泛滥的地步;C项记载的是经济往来;D项记载的是唐灭突厥的历

史)

4.答:①建筑方面,唐为巩固边境防卫修建城池,影响了参观国城镇的修建;

②器物方面,唐瓷器被撒马尔罕人仿制和转运,瓷器在当地大为流行;

③服饰文化方面,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唐朝服饰文化传入中亚地区。

6

④知识文化方面,中亚统治者主动派遣质子到唐接受文化熏陶,接受汉语名字。(每点1分,共4分)

5.答:①引用史料文献和史实。如引用《新唐书》记载的碎叶城的修建过程和外族人来参观的场面,证

明唐朝对中亚建筑的影响;引用《往五天竺国传》内容,说明服饰文化向西传播的轨迹。

②通过考古发现推测。考古发现“大使厅”里壁画上的唐朝帝后像,推测粟特画工可能见过相关的实物

或图像,侧面说明唐服饰文化已传入中亚。

③从典型汉语词汇推断。“远恩”和“忠义”等典型汉语词汇说明唐文化对中亚统治阶层的影响具有普

遍性。(每点2分,共6分)

6.B(“意在说明水源对个人品格的形成不可或缺”错。以偏概全)

7.B(表述不准确,“命中之事”是说昭君自请出塞是家乡水土孕育的品格使然)

8.答:①因景而生情。通过描写香溪、昭君村等景物,抒发对昭君的赞美之情;

②情景融合生理。从对香溪的描绘中,融入对昭君品格的赞美,领悟地杰人灵之理。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答:①表明昭君的不舍之情,强化绿色香溪水对昭君的影响。②丰富了昭君的内心情感,拓展文本的

广度。③昭君为民族大义远离故土,毅然出塞,深化了文章主题。(每点2分,有其他角度,符合文本

特点也可给分)

10.答案:CEG原文标点“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纤郁愤闷,超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

11.答案:B(“匹夫”本文中指苻坚)

12.答案:B(不是“帮助汉文帝实现理想”)

13.(1)像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感情深厚地结交他们。(采分点:属优游浸

渍,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礼乐没有一直兴盛已经一百年了,也不会在一日之间突然兴盛起来。(采分点:抑、遽、状语后置

各1分,句子大意1分)

①苏轼认为贾谊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不善处穷,心理承受能力差。②王夫之认为,贾谊不劝勉文帝学习

只劝勉他做事。(第①点2分;第②点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超过他呢?像贾谊这样的人,

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

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刘、吕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这是

君臣互相投和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呢?贾谊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全

部弃旧图新,也真太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像周

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感情深厚地结交他们,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

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我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

吊屈原,心绪紊乱,忧郁愤闷,大有远走高飞、悄然退隐之意,此后经常感伤哭泣。这也真是个不善于

身处逆境的人。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

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

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因为若非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

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古今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了王猛,在很短时间内全部斥去了原来的大

臣,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了半个中国,这道理就在于此吧。我很惋

惜贾谊的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加以详尽的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

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像贾谊

这种人,也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呀!

材料二:

汉朝兴起,到汉文帝时天下基本平定。贾谊奏请修改历法、变易服色制度,重新更定官名,大兴礼乐,

7

这正是时机。贾谊确实想要推行这些主张,应当在文帝时,因为文帝贤德,用中正平和的品德引导他,

对不合礼制的苗头加以纠正,用学问的教化之功来培养他,用仁义的教化功能宽广他的胸怀,使文帝浸

润在深厚的义理中。那么,天时不可逆转,历法一定能得到修改;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不能简慢,服

色官名更改一定能确定;高尚的品德不败坏,那么礼乐一定复兴。在内心恐惧不安,如同厌倦游历而想

回家一样。并且有最美的容貌,最动听的声音,仿佛在耳目间急切地见到和听到。那么,文辞就会遵从

于内容,做事就会遵从本心,在细微处审定音乐,在人际交往中考察礼仪,全都出自安定的本性,丰富

的学说,革故鼎新,不用等几年就能明显地具备了。贾谊不劝勉文帝学习却劝勉他做事,就如同让看相

的人在用瞎眼看细微之处,正要走路的时候却站立歪斜不正,听到异响却躺在床上不动,文章的文采和

感情不能互相补充,怎么能推行主张呢?礼乐没有一直兴盛已经一百年了,也不会在一日之间突然兴盛

起来,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学习罢了!

15.C(“惋惜之情”错,燕子新巢虽有不足,但毕竟有自己的栖居之所。)

16.①“常衔浊水泥”一句,启示人们要勤奋,不辞辛苦;②“未等画梁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