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备考
政治制度时空定位本单元包括两大主题:中外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也不同,但
都深刻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主旨概览一、
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西周制度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秦朝确立君
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代完善,国家治理能力提高。晚清改革失
败,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尝试政党政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
党根据国情,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2.西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希腊形成民主政治和寡头政治,罗马
经历了由共和制到帝制的演变。中古英法分别形成议会君主制和等级君
主制。在此基础上,近代西方依据不同国情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民主政
体。19—20世纪,西方政治制度逐渐稳定和成熟。二、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历经世官制、察举
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演变,同时官员考核、监察制度也日益完
备。晚清科举制被废除后,主要实行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
度。后来民国政府选官采取了考试选拔和甄别的方式,但漏洞百出。新
中国成立后由分类管理干部制度逐步向公务员制度转变,干部人事制度
逐渐完善。2.西方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近代西方官员选拔任命经历了从恩赐官
职制、政党分肥制到文官制度的演变过程,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日趋制度
化、法制化和专业化。课程标准备考分析了解中国古代政治
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
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
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
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
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
制的演变线索。考情分析:考查的重点是自秦朝以来中枢权
力制度和地方行政建制的变化及其趋势、特
点。考查的题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
题。备考策略:深入理解重要历史概念的基本内
涵,把握制度变迁的阶段特征,探究制度变
迁的内在原因及影响,汲取中国古代社会治
理的经验。备考指南课程标准备考分析了解古代至近代西
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
的产生和演变过程。考情分析:考查重点是中古至近代西方不同
的政治体制,考查的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备考策略:注意各国政治体制的比较,并探
寻产生差异的原因,从中借鉴西方各国制度
建设和社会治理的经验教训。课程标准备考分析了解共和制在中国
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
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
特性。考情分析:考查重点是中国近代以来政治制
度的演变。江苏卷时有考查,如2022年考查
了民主人士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备考策略:结合时代背景和阶段特征,探究
共和制度在中国确立的特征及其影响,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
领导。考点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链接教材·学习聚焦(P2)夏朝建立了世袭制,商朝建立了内外服制,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
法制。1.夏朝——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2.商朝——内外服制考点梳理(1)
形成:周天子层层分封,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实行嫡长子继
承制。(2)
基本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
结合。3.西周二、
秦朝的政治制度1.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2.三公九卿制(1)
丞相:百官之长,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2)
太尉:最高武官,掌军事。(3)
御史大夫:副丞相,最高监察官。(4)
九卿:三公之下分掌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3.郡县制:地方设郡、县两级;设监御史掌监察;郡县主要官吏都
由
。4.文书制度: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保障政令传送。[概念辨析]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是与民主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决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
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
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
切受制于中央。中央直接任命
三、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行政制度(1)
两汉(中外朝制):汉承秦制,设三公九卿。汉武帝设立中朝,
外朝丞相权力削弱。光武帝刘秀将
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
公权力受到削弱。(2)
隋唐:三省六部制①
内容: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封驳,尚书省掌执行,其下设
六部。②
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尚书台
(3)
宋朝: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设枢密院掌军政,三
司掌财政,分割宰相权力。(4)
元朝: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5)
明朝: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6)
清朝:雍正帝设立
。军机处
2.地方行政制度朝
代地方行政体制具体内容两汉郡国并行制,
由二级到三级汉承秦郡县制,西汉初分封王国和侯国。
东汉末,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形成
州、郡、县三级制隋二级废郡,以州统县唐由二级到三级唐初划分道作为监察机构,后逐渐成为行
政实体。唐中期以后,设节度使,形成藩
镇割据朝
代地方行政体制具体内容宋由二级到三级为州(府、军、监)、县二级,后改道为
路,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元多级实行行省制,形成多级行政制度明清省、府、县三级明初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后朝廷向各省
派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明清省、府、县三级清朝巡抚成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一省或
数省军政大权考点二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
西方国家古代政治制度链接教材·学习聚焦(P8)雅典和斯巴达分别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寡头政治的代表。罗马
经历了从共和国到帝国的演变。1.古希腊的政治制度(1)
雅典——民主政治①
: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②
议事会:议员抽签产生,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参与日常管
理。公民大会
③
官员:大部分由抽签产生,大多一年一任,在任时需接受监督,随
时可被罢免和审判。④
公民法庭:主要司法机关。(2)
斯巴达——寡头政治①
公民大会: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②
国王:王位世袭,垄断了军事统帅权。③
长老会议:议员仅30人,终身任职。④
监察官: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拥有重要权力,但一年一任,一
般不得连任。2.古罗马的政治制度(1)
罗马共和国——贵族寡头政治①
权力结构A.执政官:有两人,一年一任,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担任军事统帅,
执行相关决议。b.
: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负责向官员提出建
议,协调行动。c.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有名无实。②
政体局限:公民大会权力受限,所有官职均无薪金,穷人无法出
任。元老院
(2)
罗马帝国——君主政治①
元首制:公元前1世纪末,屋大维建立元首制。②
政体特征:皇帝(元首)掌握大权,形成君主政治,实行独裁统
治。3.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1)
封君封臣制度①
背景: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许多王国。②
形成:日耳曼人君主把征服地区分封,形成以
为基
本特征的封建制度。封君、封臣
(2)
等级君主制(法国)①
背景: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长期并立又多次冲突。②
形成: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召开三级会议,标志着法国进
入等级君主制阶段。(3)
议会君主制(英国)①
确立:13世纪初,英王约翰被迫签署限制王权的《
》,
议会出现。②
特点:国王借助议会进行统治。大宪章
二、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1.概况(1)
英国君主立宪制①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限制王权,保证议会权力,君主立宪制逐
渐形成。②18世纪,英国逐渐形成内阁制度,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课堂追问
为什么说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多方妥协的产物?这一制度下议会、
内阁和国王分别处于怎样的地位?原因:英国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君主,由议会掌握国家权力。议会中的
上院不经过选举产生,保留了贵族制的特色。下院议员及内阁是民主
选举的产物。因此,英国君主立宪制融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
为一体。地位:责任制内阁为核心,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
治。①
背景:北美独立战争结束后,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
共
和国。②
内容:实行三权分立,总统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兼任陆海军
总司令。联邦制
(2)
美国共和制(3)
法国共和制①1792年,首次建立共和国。②1875年,通过新宪法,确立共和制。2.评价(1)
积极性: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启蒙思想付诸实践。(2)
局限性:妇女、黑人权利受限。考点三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
诞生标志: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共和制在中国诞生。(2)
成果:颁布《
》①
内容:确立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国务员副署总统颁布的命令。②
意义: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
度的进步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北洋军阀时期(1)
政党政治的尝试①
开始:辛亥革命后,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1912年,国民党成
立并胜选。②
转折:1913年“宋案”发生后,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但革命
被镇压。③
失败:袁世凯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复辟帝制。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
“训政”:1928年国民党宣布训政时期开始,实质是剥夺人民权
利的一党专政。(2)
“宪政”: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的招牌,召开“国民大
会”,实质是独裁统治。二、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链接教材·学习聚焦(P16)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不同形式
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1.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1)
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各
级苏维埃政权。(2)
建立: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3)
性质: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4)
意义: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2.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1)
目的: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2)
举措:建立边区政府,设置各级参议会,实行“
”。三三制
3.解放区的人民政权(1)
设置行政区,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
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
坚实基础。(2)
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理
论基础。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根本政治制度:
制度(1)
基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
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
确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
完善: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
[图解历史]
中国国家机构示意图2.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
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2)
内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
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
线组织,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3)
发展: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
”的八
字方针;改革开放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3.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
发展: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
的总目标。(2)
特点: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并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
法治国有机结合。(3)
意义: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考点四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一、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秦国的商鞅变法(1)
内容:废除
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
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2)
意义:打击贵族特权,确立封建制度,为秦富国强兵和统一中国
奠基。井田
2.北魏孝文帝改革(1)
实行俸禄制、
制和三长制,巩固北魏政权,促进经
济发展。(2)
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加快民族交融,
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均田
课堂追问
北魏孝文帝的全盘汉化政策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积极作用: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
化,推动了民族交融,为结束分裂、重新走向统一奠定基础。消极
影响:使鲜卑族逐渐丢失了自身的长处;激化了鲜卑族的内部矛得政治集团分裂、官僚贵族腐化奢靡,统治危机日益加剧。积极作用: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
化,推动了民族交融,为结束分裂、重新走向统一奠定基础。消极
影响:使鲜卑族逐渐丢失了自身的长处;激化了鲜卑族的内部矛盾,
使得政治集团分裂、官僚贵族腐化奢靡,统治危机日益加剧。3.北宋王安石变法(1)
背景:北宋中期,内外各种矛盾尖锐;庆历新政改革官僚制
度失败。(2)
概况:变法初期取得显著效果,但最终变法措施被废止。4.明中后期张居正改革(1)
主要内容:整肃吏治,改革税制。(2)
结果:取得成效,但之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
废止。二、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戊戌变法(1898年)(1)
背景: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梁宣传维新思想。(2)
概况:1898年光绪帝诏令变法,领域广泛,但触犯守旧势力,慈
禧发动政变,变法失败。(3)
评价: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
觉醒。2.清末新政(1901年开始)(1)
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
、振兴商务、奖励
实业等。(2)
后果: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未能使清政府摆脱
困境。3.民国时期的改革:涉及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多以失败告终。新军
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链接教材·学习聚焦(P25)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
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1.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推行土地改革与各项民主改革,完成了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最为广泛而
深刻的社会变革。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
开端: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与中共八大的召开。(2)
后果:有成就但也有曲折。社
会主义革命
3.改革开放(1)
开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
发展: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
的目标。(3)
意义: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深化改革开
放
考向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料实证▶▶中书省或者说丞相,对军国大事拥有相对独立的权力,因此易于出
现丞相专权的局面;而明朝的内阁或者首辅,虽然地位与中书省或丞相
相同,但其权力一直为君权所操纵。在内阁制度上,阁臣的本职一直沿
袭明初所设立的殿阁大学士,为五品职官,尚书、侍郎是兼职。只是因
为尚书、侍郎品位较尊,所以阁臣的署衔必曰“某部尚书兼某殿阁大学
士”。这是明朝在中枢制度改革方面的成功之处,也就是明朝加强君主
专制集权的制度保障。——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考向突破[史料解读]
这段材料表明内阁与丞相有本质区别。明朝初年,明太祖废
除丞相,明成祖设内阁,内阁与丞相的差别,不仅体现在权力的大小、
地位的高低方面,而且体现在阁臣的任免、票拟的采纳等方面。因此,
内阁仅仅是皇帝的内侍或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行政或决策机构。[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比较明朝内阁与丞相的区别,说明内阁是明朝专
制主义强化的产物。区别:丞相对军国大事拥有相对独立的权力,制度赋予其实权。而内阁
权力一直为君主所操纵,权力来自皇帝本人,阁臣的职官品级不高。说明:为防止丞相专权,明朝废丞相、设立了内阁,因此,内阁是明朝
专制主义强化的产物。历史解释▶▶1.早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1)
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宗法制及世卿世禄制基础
之上的,是由贵族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贵族官职世袭,世卿世禄。(2)
官僚政治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是按照职能和职
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
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3)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
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
此建立起来。2.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特点(1)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源流分明,沿革脉络清晰,具有继承发
展的特点。(2)
以皇权为中心,鼓吹“君权神授”,严格的尊卑等级,确保君主
专制权力的独断性。(3)
人治高于法治。其实质是权治、官治的独裁专制统治。(4)
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完备的政治结构,
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统治网络。(5)
宗法关系残余严重影响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理念渗入国
家政治制度中。(6)
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儒家思想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
础,是历代制定政治制度与政策的依据。典例精析▶▶例1(2023·湖南高考改编)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
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范雎为
魏人,蔡泽为燕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A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A解析:与关东六国国君多任宗族及国人为相不同,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并
不拘泥于内部宗族和秦国人,这与秦国变法较六国更为彻底有关,反映
了秦国君主权力加强,血缘政治体制崩溃,官僚政治制度相对完善;
“用人政策不断改变”偷换了概念,秦国任相来自不同国家,正是秦王
励精图治,坚定执行广纳贤才这一用人政策的表现;关东六国有李悝变
法、吴起变法等,只是没有商鞅变法彻底而已,这些变法也对各国的宗
法制造成冲击;材料未涉及法家人物在六国中的地位。考向二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史料实证▶▶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
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
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
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
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
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
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
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
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史料解读]
材料讲述了在罗马帝国存续的400多年中,罗马帝国实现了
在广袤领土上较为长期并且有效的国家治理,有着比较鲜明的特点,其
中有为后人称道的成功经验。然而罗马帝国最终还是分裂了,其中暴露
的问题又足以给后人警醒。[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在国家治理上
的特点。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行省权力较
大;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重视法律的作用;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
明显。历史解释▶▶1.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1)
主权在民:所有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
选举权等权利,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雅典一切官职向
各等级公民开放。(2)
法律至上:雅典实行严格的法治,提出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3)
轮流执政:议事会、公民法庭经抽签选举产生;十将军委员会由
民主选举产生,都有一定任期。(4)
权力制约:体现在公民对官吏的监督和制约,如“陶片放逐
法”、官吏任期制、公民法庭等。(5)
公民意识:关心雅典、参与政治、轮番执政是雅典人心目中神圣
的事,城邦为上、政治为本是雅典人的共识。2.近代英国政治体制形成的特点与趋势(1)
特点①
连续性:近代英国的主要政治制度和国家机构几乎都是从中世纪继
承下来的,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从内阁到责任制内阁,都体
现了连续性特点。②
渐进性: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是渐进式的。英国君主立宪制在
17世纪末形成,以后逐渐发展完善,实现了全面民主化。③
创新性:如内阁本是国王召集的咨询行政机构,“光荣革命”后内
阁作为国王的私人会议的成分减弱,内阁逐渐独立行事,于是开始形成
现代意义上的责任内阁制。(2)
趋势①
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国王权力逐
渐被削弱,议会权力不断增强。②
政治权力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
主。典例精析▶▶例2(2023·湖南高考)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内阁的决策权日益增
强,议会对政府的议案很难加以否决或修改。据统计,在1906年之前的
20年内,议会只通过了九次针对政府议案的修正案。有人戏称,议会成
了内阁的御用议事会。这一现象反映了(
C
)A.内阁逐渐走向集权B.内阁议会权限不明C.政党政治渐趋成熟D.议会体制受到损害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英国议会下院获胜的多数党成
为执政党,党的领袖成为首相,首相、内阁大臣与大多数议员属同一党
派,所以内阁的议案通过率高,少数以修正案的形式推出,体现了政党
政治渐趋成熟;内阁掌握行政权,政府议案仍需议会通过或修正,不能
仅从“有人戏称”得出内阁逐渐走向集权;内阁掌握行政权,议会掌握
立法权,权限分明;材料反映的是英国政治运行规则有所变化,英国议
会体制未受损害。总结提升
(1)
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主要有联邦制原则、中央集权原
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宪法至上原则。(2)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中充满妥协。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是
国王与议会、贵族与资产阶级不断斗争与妥协的结果。美国1787年宪法
实际上是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相互妥协的产物,这些
妥协有利于政局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过
程充满了腥风血雨,是政治斗争“妥协”的反面教材,法国长期动荡,
最终共和派和君主派被迫走上妥协之路。考向三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和中国历代改革史料实证▶▶根据地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是一切
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
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边区(省)、县参议会既是民意机关,也是立法
机关。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这样做,
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
层。抗日民主政权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的领导
人都经过人民选举产生。——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史料解读]
这段材料论述了抗日根据地政权的性质,介绍了边区政府的
构成及产生方式,其时代背景是全面抗战时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
量进行抗战是中共各项政策的主要目的。[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边区政权的性质,并简析
“三三制”原则的特点、作用。性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特点: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各
抗日阶层广泛参与;民主协商决策。作用:为党外人士参与抗日民主
政权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民主政
权建设的重要探索。1.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比较农村革命根据地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时间1927—1937年1937—1945年斗争对象国民党反动派日本侵略者指导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全面抗战路线分布区域主要在南方地区主要在华北、华中、华东地区政权性质工农民主专政政权抗日民主政权历史解释▶▶2.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协的比较(1)
性质不同: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人民政协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
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2)
职能不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
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
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3)
产生方式:人民代表大会是民主选举,人民政协是民主协商
推荐。(4)
两者相同点: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都有利于监督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提高
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3.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1)
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2)
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可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力量两方
面分析。(3)
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4)
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5)
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6)
是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典例精析▶▶例3(2023·内蒙古包头段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①
熙宁二年(1069年),②
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
元丰八年(1085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
万。熙宁七年,开始实行“将兵法”,③
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
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每
“将”自2000多人至1万多人不等,通常为5000人左右,设正、副将为
长官,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④
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
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将兵多数戍守本路,在本路辖区
内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将兵到指定的别路更戍。——摘编自白寿彝总主
编《中国通史》(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景。冗兵问题严重,老弱兵士多;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军队战斗力下降,
战争多以失败告终。(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将兵法改革。改变了宋军的编制,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减少了军费开支,一定程度上
缓解了财政压力;未从根本上解决北宋的社会危机。解题思维导引明主题试题立意:改革创新、国家治理,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对王安石改革的评价连知识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和影响审设问答案来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题方式:概括、评价答题对象: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景、对王安石将兵法改革的评价解题思维导引提信息第(1)问:信息①②④并结合所学知识历史背景:
冗兵问题严重,老弱兵士多;兵
不知将、将不知兵;军队战斗力下降,战争多
以失败告终。
解题思维导引提信息第(2)问:信息②③④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
自总结解题时应认真审题,研读材料信息,有机结合课本内容,比较问题时,注意找到比较项,辩证思考问题改变了宋军的编制,提高了军队战斗
力;减少了军费开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
压力;未从根本上解决北宋的社会危机。
总结提升
(1)
改革必须遵循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的原则。(2)
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
段。但也应防止在改革中出现用人不当、执行不力等问题。(3)
改革必然会触及某些人的特权和既得利益,因而会有阻力,
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
底,注重改革的实效性。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2023·南通开学考试)春秋时期,一些贵族因为种种原因往往离弃
宗国,避入他邦,重新入仕,加入异姓大夫的行列中。战国时期,更有
苏秦这样的“游士”背井离乡、四处游说,以寻求统治者的赏识,实现
自己的政治抱负。这些现象表明该时期(
C
)C123456789A.阶层流动成为常态
B.选官注重个人才能C.宗法体制遭到破坏
D.变法改革渐成潮流考点集训2.(2023·盐城期末)下表是岳麓书院藏秦简的部分记载。由此可推
知,当时秦(
D
)材
料内
容①制诏丞相御史:兵事毕矣,诸当得购赏贳责(债)者,令县皆亟予之。令到县,县各尽以见(现)钱,不禁者,勿令巨皋。令县皆亟予之②发繇(徭)……凡免老及敖童未傅者,县勿敢倳(使)③县官上计执法,执法上计冣(最)皇帝所……令报计县官DA.实行严刑峻法统治B.中央集权趋于强化C.不断加强君主专制D.县有重要行政地位123456789二、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3.(2023·南通期末)雅典人创立陶片放逐法旨在防止一些人由于权力
过于膨胀而危及民主政体,但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渐演化为排斥“精英”
或者“英雄”的工具,常常放逐有功之人,使德才兼备之人遭排斥。对
于“陶片放逐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A
)A.体现出直接民主制的弊端B.表现出原始民主政治的虚假C.利于维护城邦的持久稳定D.成为现代民主制的直接源头A1234567894.(2023·扬州期中)1783年小皮特担任英国首相之后,英王再也不自
行罢免首相,内阁对议会的依赖也大大减弱了,首相掌握行政大权,也
是军队的首脑,他需要对下院负责,他也可以解散下院,举行大选。这
表明当时英国(
D
)A.国王无权任免首相B.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C.议会两院矛盾尖锐D.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D123456789三、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5.(2023·海门预测)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12月—1913年3月召开了
第一届国会选举,全国参加投票选举者占全国总人口的10.5%,两院选
举议员总计870人,具体情况见下图。这一现象反映了(
B
)BA.中华民国的社会基础坚实B.新的政治价值观得以实践C.多党合作的政治局面出现D.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成熟1234567896.(2023·镇江开学考试)中国共产党某份文件指出:“凡军事行动已
经结束,土地改革已经彻底实现……即应实行普选,召开大行政区的人
民代表大会,正式选举大行政区的人民政府委员会。”该文件应发布于
(
D
)A.北伐战争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全面抗战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D123456789四、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7.(2023·无锡期末)北魏太和九年颁行《地令》,共15条。《地令》
第一条前部,第二、四、五、七、八、九、十、十三、十四诸条款,都
和国家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内容有关。《地令》第三条后款规定各户原有
桑田“不在还受之限”,第六条规定“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
从见口……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这表明当时
(
A
)AA.土地政策调整适应现实
B.自耕农经济出现了衰退C.土地国有加剧社会矛盾
D.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废弃1234567898.(2023·南通期中)下图为清末财政状况(部分)。据此可知,当时
(
A
)A.新政改革成效有限B.经济状况日益好转C.国民收入有所增长D.革命运动逐渐高涨A1234567899.(2023·泰州联考)在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政治体制不尽相
同。阅读材料,完成要求。材料集议制度具有集思广益的长处,避免了个人思考的见事不周、偏
执一端或墨守成规的弊病。许多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参与决策,汇集了
来自各方面的情况,决策者们就能较为准确迅速地了解信息,掌握动
向,避免颁布错误的政令……较为年轻的低级官员参与议政,给政事堂
会议带来了生气和活力,给封建政治带来了新气象。政事堂合三省首长
议事,简化了颁行的手续,从而使得政令制定迅速,执行便捷,提高了
行政效率。——摘编自魏向东《试论唐代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123456789阅读材料,概括政事堂设立后的决策优势。并结合所学,阐述为加
强君主专制,宋朝对中枢机构做了怎样的改变。优势:有利于集思广益、科学决策;提高了工作效率;较为年轻官员的
参与给封建政治带来新气象;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有利于决策执
行。改变: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设参知
政事为副相;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握财政大权。请完成“高效练案”123456789一、
单项选择题1.(2023·常州期中)有学者认为,商朝的王畿是“离国都不远的地
方,由国王直接控制”,王畿以外“隶属于商王朝距离遥远的诸侯方
国,对王朝所负担的义务是很有限的,也只能是名义上的服从”。这主
要是因为(
C
)A.内外服制度弱化商王统治B.商朝疆域局限于王畿地区C.商朝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D.商王对诸侯方国没有影响力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高效训练2.(2023·扬州期中)“(晋)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号
为桓叔……七年,晋大臣潘父弑其君昭侯而迎曲沃桓叔。桓叔欲入晋,
晋人发兵攻桓叔……晋人共立昭侯子平为君,是为孝侯。诛潘父。”材
料中“晋人”的行为(
A
)A.维护了原有政治秩序B.强化了周天子的权威C.明确了诸侯继承关系D.重塑了嫡长子继承制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3.(2023·通州联考)唐朝,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
务,但尚书令多空置,无人担任。对此,《新唐书·职官志》解释:因
为唐太宗担任过尚书令,所以臣下都不再担任这一职务。但《新唐书》
中记载,李世民还曾担任过中书令。由此可知,对于尚书令多空置的合
理解释是(
B
)A.皇帝不在意中书令职位B.借此削弱尚书省的权力C.唐朝基本遵循避讳制度D.三省体制由此开始瓦解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4.(2023·贵州联考)明神宗因皇后无子,欲立其宠爱的郑贵妃所生的
朱常洵为太子,朝臣纷纷上书反对,坚持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于
是,神宗与朝臣在立太子问题上展开了多年的斗争。迫于众议,神宗最
终立朱常洛为太子。这反映了当时(
D
)A.国家政权分崩离析B.宗法观念根深蒂固C.民主意识悄然萌芽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5.(2023·淮安预测)城邦的精髓是公民的集体治权,它来自古老的血
缘联系,平民与贵族之间的斗争使这种一度濒于解体的联系在阶级社会
的基础上得到了复兴和加强。实际上公民集体即城邦,其本质上是全权
公民联合起来压迫奴隶与外邦人以及调解内部关系的机器。这表明古希
腊城邦(
C
)A.具有小国寡民的特征B.赋予全体人民以民主权利C.本质上为统治阶级服务D.具有实行直接民主的优势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6.(2023·南通联考)877年,法兰克王国路易二世在即位仪式上宣读誓
词:“我,路易,由于上帝的慈悲和人民的选举,被设立为王。”1108
年,路易六世加冕时,教士在涂油礼之前再次询问在场民众是否确认。
这表明当时(
C
)A.国王已成为最高专制统治者B.近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觉醒C.民众选举影响王权的合法性D.王权与教权斗争越来越激烈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7.(2023·镇江联考)英国爱德华三世(1327—1377年在位)时,骑士
和市民代表参加议会成为一项稳定的制度。他们联合向国王提出请愿
书,请愿书活动逐渐成为议会立法权的渊源,而英国议会也在14世纪形
成上、下两院分别开会的习惯。由此可知,英国形成了(
D
)A.等级君主制B.立宪君主制C.贵族共和制D.议会君主制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8.(2023·宿迁预测)19世纪以来,英国上层阶级和媒体有意提升国王
作为民族领袖的高大形象。在一些所谓的重大场合,一代代的英国君主
煞有介事地从事着各类表演和演示,王室仪式变得空前壮观。为了使具
有传统色彩的典礼更加辉煌,王室不惜租用电影公司的古典式马车。材
料表明英国君主(
C
)A.仍掌握着相当的行政权B.乃是“统而不治”的虚君C.转变为国家的政治象征D.大力支持影视业的发展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9.(2023·南通期中)如图是中央苏区的借谷票,票面下方写着“此票
专为一九三四年向群众借谷充足红军给养之用”。在当年的秋收中,中
央苏区用借谷票从群众手中借到谷物约60万担。该票证可以用于说明当
时(
A
)A.苏维埃政权赢得民众认同B.中国革命领导力量发生变化C.革命统一战线得到了巩固D.“三三制”调动群众积极性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0.(2023·南京阶段练习)1939年,晋察冀根据地所作歌曲《选村长》
歌词中说:“今天要选一个好村长,能吃苦能耐劳,又积极又坚强,抗
日工作积极干,不分男和女,只要热心肠,不选那些滑头鬼,不选那些
白脸黑心狼。”这反映了晋察冀根据地(
A
)A.注重加强民众民主教育B.实践了“百花齐放”方针C.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明显D.民众平等意识的增强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1.(2023·常州期中)陕甘宁边区政府根据边区经济落后、地广人稀、
群众文化程度不等的实际情况,在选举中采取了若干富有特色且方便选
民的“投票”方式:识字多的选民采用票选法,识字不多的选民采用画
圈法、画杠法,完全不识字的选民则采用投豆法。这说明陕甘宁边区
(
A
)A.充分保障了选民的民主权利B.建立了代表工农的民主政权C.开创了根据地民主选举的先河D.全面落实了“三三制”的原则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2.(2023·无锡联考)1948年,民主党派人士向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议,
中共中央予以书面答复,具体情况如下表(部分)。从中可以看出
(
A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序
号民主党派人士建议
中共中央书面答复1增加“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同意2将“平津教授”改为“全国教授”同意,但仍应以平津
教授为主3将“南洋华侨民主人士”改为“海外华侨民主人士”同意,但仍应以南洋
华侨为主4将无党派民主人士单列一单位同意5变更建国程序同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A.中国式协商民主制度的雏形出现B.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取得了胜利C.中共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D.民主党派意见均被中共认可并采纳A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3.(2023·扬州开学考试)有学者认为,秦国在早期的历史发展中,形
成了崇武尚战,重功利而轻伦理,宗法观念相对淡薄,注重实际、讲求
实效的文化传统。商鞅变法充分顺应了这种传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把秦国引向了日益发展壮大,最后统一全国的道路。材料表明
(
B
)A.改革要将改革者素质放在首位B.立足国情的改革有利于顺应潮流C.秦国的商鞅变法改革最为彻底D.商鞅得到统治者支持而变法成功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4.(2023·苏州一模)右图是北魏时期的陶笼冠俑。该陶俑头戴纱织笼
冠,身穿大袖上衣,下穿长裙,腰间系带,是当时着汉装的侍女形象。
这种“胡人汉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C
)A.商鞅变法B.前秦的统一C.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5.(2023·淮安期中)康有为、梁启超认为“合群”是传播新知、开启
民智、实现自强的有效手段。作为联结同志,开通风气的一种有效方
式,组织学会符合“合群”之意。因此,成立学会便作为康、梁等人
“合群立国”的主要举措之一。康、梁此举意在(
D
)A.推动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