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并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归去来兮辞(并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归去来兮辞(并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归去来兮辞(并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归去来兮辞(并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欧阳修

两晋文章,此其杰然者。

——归有光

去来辞兮并陶渊明归序情景导入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去的田园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心远”,是一种远离尘世、自得自乐于自然的隐士心境,也是追求自由的隐士情怀的表露,更是一种遗世独立的人格魅力的体现,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诵读文章,积累重要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句。壹结合背景,探究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贰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乐天安命”思想和隐居的生活态度叁理解作者厌恶官场、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肆学习目标1.【2015年山东卷真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2022·新高考2卷)(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使用叠字,增添了乡村远景的平静安详之感。(2021年新高考II卷)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2021·天津高考真题)田园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家园。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万物在春日复苏、繁荣滋长的美好景象,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引发对生命的思考。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2018年天津卷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2)你是否同意“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中体现出的劳动观,并说明理由。【示例一】我同意这种劳动观。“岁功”是一年的农业收获。“既事”指眼前的劳动和景物。这一联的意思是:“一年收成虽未估量,但劳作已使我开心。”表现了作者更关注农作时平静、祥和的劳动乐趣,喜欢惬意的农耕生活。这种欣然的情感更感染人,所以我赞同这个观点。【示例二】我不同意这种劳动观。这一联的意思是:“一年收成虽未估量,但劳作已使我开心。”但是对于农人来说,收成才是最终的结果,没有收成,农人的劳动没有意义。作者的开心并不是从农人生存的角度出发的。所以我不赞同这个观点。​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自称“五柳先生”,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少年时曾怀有“大志济于苍生”的志向。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官而去,从此归隐田园。此后的22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却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终年62岁。作者简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后世称誉

:“隐逸诗人之宗”

、“田园诗派之鼻祖”。曾祖父陶侃,东晋开国元勋,以军功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官至武昌太守。父亲陶逸曾任安城太守,去世很早。外祖父孟嘉为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长史执掌事务不一,但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相当于秘书长或幕僚长,将军下的长史亦可领军作战,称作将兵长史)至陶渊明时家道已经衰落。家世背景我不愿意因为五斗米的俸禄去对上级卑躬屈膝,去恭恭敬敬地事奉那些贪官们。义熙元年(405年)。41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县令。到任81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不为五斗米折腰:比喻有骨气、清高,不趋炎附势

写作背景来去归兮辞回去助词,无义语气助词一种文体“序”部分说明了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是理解本文的关键。“辞”部分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愉快的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本文分为“序”和“辞”两部分解读题目汉代常把辞与赋合称为辞赋。

辞和赋的区别:

辞,更接近于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

赋,是有韵的散文,常用关联词,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辞以抒情为主赋以叙事为主文体常识读准字音熹微()轻飏()乃瞻()衡宇流憩()眄()载欣载奔()景翳翳()出岫()盘桓()西畴()乐琴书()棹孤舟()耘耔()曷不()窈窕()东皋()乘化()xīyìyángxiùzhānhuánqìmiànzàichóuyúnzǐlèhéyǎotiǎozhàochénggāo出仕原因陶渊明既然选择“归去”,当初又为何要出仕?原因维持生计亲故劝说施展抱负地点合适满足嗜好原文“家贫”“幼稚盈室,瓶无储粟”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彭泽去家百余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辞官原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请你从小序中找出辞官原因,帮陶渊明回复。违背本性深愧于志为妹奔丧身心痛苦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在迫于生计步入仕途后,作者发现出仕既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又折腰事人、同流合污,违背了自己的本性,这种违背本性导致的身心交病,远比忍冻受饿更让人难以忍受。“性本爱丘山”,作者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表层原因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出仕原因:辞官原因:写作的时间和背景质性自然任性随情家贫子多、养家无术、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彭泽不远、公田有利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程氏妹丧于武昌序言小结叙事思路辞归归途归舍归园归田归心情感线索自悔自喜自安自乐自得自醒通读全文,思考本文的叙事思路和情感线索整体感知1、第一段写什么内容?问题探究自责心为形役田园将芜自恕今是昨非迷途未远来者可追已往不谏急切恨晨光问征夫舟遥风飘归田之因和归途情形。2、开篇连用两个反问句,有何作用?问题探究①“田园将芜胡不归?”以喟叹开篇,直抒胸臆。引出下文,写出对辜负田园的自责,表达了自己归田之志的坚决。②“奚惆怅而独悲?”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感到痛苦悲哀,反问句表达痛苦之强烈。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自责自悔自醒自恕自慰保洁守志的倔强对官场的厌恶轻松愉快

归心似箭问题探究归途的欢快与急切归去之因

全段把将归之愿、欲归之因、望归之情融为一体,为下文想象“归家”“归园”“归田”感悟“归尽”做了很好的铺垫。

5.从本段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归去之乐

1、第2段分几层?作者心情如何?问题探究抵家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欣喜若狂居室引壶觞以自酌舒适安逸涉园园日涉以成趣留连忘返归家后的日常生活怡然自得亲情之乐居室之乐游园之乐表达了淡泊明志

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归去之乐①三径就荒,松菊犹存。②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虽是陋室,却怡然自得,有淡泊明志之意。③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出则无心归则有意,正是作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写照。④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孤松”示孤高坚贞之志,托物言志。“三径”是隐士住处的代称,“松菊”是作者孤傲而又淡泊的人格的象征。“松菊犹存”喻指自己高洁的品格仍在,未被世俗所染。这两句话既表达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又有恨自己不早谋归的感叹。

2.从第2段中找出表现作者高尚情操的语句,仔细品味。问题探究

3.“松菊犹存”“抚孤松”有什么深刻内涵?问题探究“松菊”象征高洁、脱俗、正直。“松菊犹存”喻指自己高洁的品格仍在,未被世俗所染。“抚孤松”托物言志,借孤松以喻自己卓然独立、孤高坚贞之志。

诗人将松树的傲岸不群、挺拔向上,菊花的素雅淡泊,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自然联系起来,象征自己坚贞、不同流合污的逸士之操。

4.如何理解”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问题探究②对比。“寄傲”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审容膝之易安”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鲜明的对比突出傲世的情怀。结驷列骑:高车骏马连接成队,形容高贵显赫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译文: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①用典、夸张。“审容膝之易安”用典。晋·皇甫谧《高士传.陈仲子》:“陈仲子者,齐人也,……楚王闻其贤,欲以为相,妻曰:‘夫子左琴右书,乐在其中矣!结驷连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于是出谢使者。遂相与逃去,为人灌园(灌园逃公卿)。”后以“容膝”言居室之狭小。提示:注意手法和效果情境任务:陶渊明的朋友圈1.作者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家庭之乐悠闲之乐乡邻之乐出游之乐2.“请息交以绝游”,而后又说“悦亲戚之情话”,是否矛盾?问题探究

不矛盾。“请息交以绝游”是作者断绝与官场(小人,行人)的往来,“悦亲戚之情话”是写与亲友的交流交往,体现了回归田园后生活的惬意。二者话题的角度有别。

所以陶渊明的归隐不是进深山与鸟兽为邻,而是回到农村过平淡朴实的生活,二者不矛盾。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问题探究通过描写草木生机勃勃、泉水奔流不息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触景生情,以万物能够顺应天时,自在生长,反衬自己的“不得时”抒发了自己生不逢时的伤感;以自然的永恒反衬自己生命的短暂,抒发人生苦短的惆怅;结构上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实现过渡。有人说“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表现了作者乐尽哀来之悲。你对这两句是如何理解的?问题探究由物哀人,自然生出人生短暂之伤感;由春来万物复苏,体会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仓促。这两句虽有些沉郁,但基调还是静谧而愉悦的。学习第四自然段归去之悟1.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问题探究复几时

委心任去留惶惶欲何之

承上而问富贵浮云恬然自乐自我解答

乐天安命卒章显志2.“曷不委心任去留”包含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叹?问题探究

作者感叹人生苦短,余生不多,强调顺其自然,这是作者率性洒脱的人生观的体现,也是对社会另外一种形式的反抗。《杂诗》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分散,此己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生活追求精神追求悠游山水躬耕田园独抒性灵寄情诗赋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3.面对短暂的余生,陶渊明决定怎样度过?高洁的志趣质朴的情怀归之悟问题探究第四段小结承上而问委心任去留遑遑欲何之自我解答不求富贵、不求成仙良辰孤往、执杖耕耘、登皋舒啸、临清赋诗卒章显志乐天安命

挣脱名利的羁绊,摆脱生死的束缚,达到淡泊、平静、自由的境界。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品自然之情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五柳先生传》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

贵其真也。”(北宋)苏东坡田园生活真的像陶渊明笔下那样美好吗?有人认为这篇文章集中表现作者回归田园之“乐”,有人认为其“乐中有悲”,认同哪一种说法?探究一

[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破阵子》(宋)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高考初体验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志。

B.词人若展挂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2.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①直接抒情。上片“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身闲心太平。”直接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情。②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初春的雨过天晴后的清新,来反映诗人内心的轻松之感,从而体现诗人的闲适。③叙事。诗人通过叙写自己的行为——登山率饮,自在穿行,闲题溪上,来变现自己的内心状态,从而表现诗人的闲适。

[2022新高考全国I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别》(宋)李白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高考初体验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②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2023年高考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注释】1.论学:论说学问。《礼记·学记》:“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孔颖达疏:“论学,谓学问向成,论说学之是非。”2.林希逸:宋福州福清人,字肃翁,号竹溪、庸斋。理宗端平二年进士。善画能书,工诗。淳祐中,为秘书省正字。景定中,迁司农少卿。官终中书舍人。有《易讲》、《考工记解》、《竹溪稿》、《鬳斋续集》等。3.逐字:一字一字地。4.笺:对文字内容进行注解或表达个人见解。5.转:反倒,反而。6.曾颜:曾参和颜回的并称。皆孔子弟子,以德行著称。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注释】7.那:今作“哪”。8.剥落:脱落。《汉书·五行志中下下》:“今十月也,李梅当剥落,今反华实,近草妖也。”9.皮毛:人的皮肤和毛发。泛指人体的浅表部分。比喻表面的、肤浅的东西。多指学识。10.流传:传下来;传播开。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注释】11.禅:佛教语。梵语“禅那”之略。原指静坐默念。此处指佛理。12.参:领悟;琢磨。参禅,佛教禅宗的修行方法。通过静心思虑,排除杂念来参悟佛教的“妙谛”。13.印可:佛家谓经印证而认可,禅宗多用之。亦泛指同意。《维摩诘经·弟子品》:“若能如是宴坐者,佛所印可。”14.炼:烧制,提炼。15.丹还:即还丹,道家术语,丹砂烧成水银之后,放置到一定时间水银又还原成丹砂,叫还丹。九还丹或九转丹,即经过九次提炼而成的丹药。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注释】16.桃李:桃花与李花。17.鹤山:宋学者魏了翁的号。魏了翁(1178年6月25日-1237年4月14日),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县(今属四川)人。南宋理学家。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三:“西山、鹤山之抱负,诚未可厚诬也。”按,西山,指真德秀。18.卖花担上看桃李:应为当时常用语,指时人“讲性理者,亦几于舍六经而观语录。甚者将程、朱语录而编之若策括策套”即只求理学诸书翻录一遍就空谈心性的求学习气。鹤山先生魏了翁在《答周监酒》中说:“见得向来多看先儒解说,近思之,不如一一自圣经看来。盖不到地头亲自涉历一番,终是见得不真。又非一一精体实践,则徒为谈辨文采之资耳。来书乃谓只须祖述朱文公诸书,文公诸书,读之久矣,政缘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又:宋代马廷鸾(1222-1289)《题张氏勤有堂》:“世间义理尽无涯,桃李春风总一家。最恨一般浮浅学,卖花担上漫看花。”【逐句翻译】首联: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翻译】如果想通过对每个字进行注释来学习儒家经典,并领悟儒经真意,反而会很艰难。当今,一个个的“儒学大师”,每逢遇到他人,张口曾参,闭口颜回。【逐句翻译】颔联: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翻译】哪里知道,他们浅薄的皮毛之见脱落的地方(便暴露出他们的无知)。儒家经典的真意,其实并不存在人们口耳相传的话语之间。【逐句翻译】颈联: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翻译】佛理要自身去参悟去求印证,仙丹须亲自烧炼并等待丹药的还转。【逐句翻译】尾联: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翻译】我直至今日还记得鹤山先生魏了翁对这些儒学大师的绝妙评价:他们只是在卖花人的担子上见过桃花李花(至于桃花李花是树上长的还是草上长的,他们是不关心的)。【诗歌赏析】这是一首酬答诗,诗人对友人关于治学的论述作出了答复。首联主要写诗人对“逐字笺来”的治学方法的态度。逐字笺,即一个字一个字地注释,并以此方式来学习儒家经典、探寻儒家奥义。学转难,学习起来反倒是难以领悟儒家真谛的。这暗示了诗人对这种治学方法的否定。就实际情形来看,通过逐字注解来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当然是既蠢笨又可笑的,以此来治学,只会是缘木求鱼,自然是无法领悟文章的真谛的。从深层上说,这实际上是中国文化中常见的论题之一,即言意之辩。究竟是言可尽意还是言不尽意,经过长久的争论,最终“言不尽意”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诗歌赏析】

正如庄子“言筌”的比喻,言只是“筌”,只是捕鱼的工具与媒介;而经义的旨意是“鱼”,是使用筌的目的。读书是为了获得“鱼”,即经义的旨意。倘不正视这一事实,只在“筌”上穷下工夫,只能距圣人的旨意愈来愈远。以此观之,“逐字笺”的治学方法自然是不可取的。下句中,写生活中的现象。那些只翻过语录、语类一类解说儒家经典的书,从未摸过儒家典籍的却自诩为“大师”的人,遇见他人,张口闭口都是曾参颜回。在这里,诗人准确地捕捉到“大师”们高谈阔论的典型情态,生动地再现了“大师”们自以为是洋洋自得的“风貌”,在看似平静的叙写中,委婉地流露出诗人的揶揄、嘲讽之情。【诗歌赏析】颔联指出“大师”们的浅鄙。上句中,“皮毛”本指表面的、肤浅的东西,此处即指上文的“曾颜”。剥落,即剥去剔落或脱落。剥落皮毛,即皮毛剥落。在这里,指剥去曾子、颜子这些表面的东西。那知,今作“哪知”,哪里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哪里知道曾子、颜子这些表面的东西脱落后的“大师”(就如同表面的金粉彩饰脱落后的神佛菩萨一样,显露出了木质泥胎的“真身”),包含着诗人对“大师”们的揶揄与嘲弄。下句中,真正的主语,应为“儒家经典的真义”。诗人指出,儒家经典的真义不存在于口耳流传的话语中,甚至不存在于儒家经典的字句中。这样写,与首句形成呼应,再次强调“意在言外”,株守词句,无疑画地为牢;言必称曾颜,可能只是欺世盗名。【诗歌赏析】颈联以“参禅”“修仙”为例,阐述自己治学的观点。诗人说,学习儒家经典,探寻儒家宗旨,就像参禅和炼丹,要自己去参悟、烧炼,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佛法妙谛或炼成可以长生的九转金丹。作为南宋颇有影响力的理学家,林希逸“置身儒学,参引释道”,治学极具个性。在此,诗人以“参禅”“修仙”为例,阐述学习儒家经典的方法,就不难理解了。在此,诗人强调了两点:首先,是要亲身、亲自地参禅、炼丹,换言之,要自己去读儒家的典籍,而不是只读那些名家大家的“语录”“语类”。梨子什么味道,还是要自己尝一尝,而不能拾人牙慧、啜人唾余。其次,是要参悟、烧炼,要去伪存真弃其糟粕,方能求得印可炼成神丹。换言之,学习儒家经典同样需要参悟烧炼,要抽剥茧披沙拣金,方能体悟把握儒家的奥旨妙义。这当然与上文的逐字笺注、浅尝辄止的作法截然不同,集中地表达了诗人治学的态度与方法。【诗歌赏析】

尾联引用魏了翁的名言进一步强调自己的观点。尾联的正常语序应为:吾今忆鹤山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鹤山,指南宋理学大家魏了翁,他曾在《答周监酒》中把当时的读书人多看儒家解说而不读儒家典籍的行为比作“卖花担上看挑李”,以此批评他们急功近利的治学风气。诗人在旧话重提,一方面是援引魏了翁的话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增强观点的权威性与说服力;一方面是借助魏了翁的话,再次强调道阅读儒家典籍并在其中参悟儒家真谛的重要性,从而更加鲜明地表达自己治学的态度与方法,对友人作出有力、有理的答复。【跟踪训练】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解析】15.A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逐字笺,即一个字一个字地注释,并以此方式来学习儒家经典、探寻儒家奥义。学转难,学习起来反倒是难以领悟儒家真谛的。这暗示了诗人对这种治学方法的否定。下句中,写生活中的现象。那些只翻过语录、语类一类解说儒家经典的书,从未摸过儒家典籍的却自诩为“大师”的人,遇见他人,张口闭口都是曾参颜回。在这里,诗人准确地捕捉到“大师”们高谈阔论的典型情态,生动地再现了“大师”们自以为是洋洋自得的“风貌”,在看似平静的叙写中,委婉地流露出诗人的揶揄、嘲讽之情。从颔联“那知”二字也可知诗人对这种学习方式持反对态度。【跟踪训练】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解题思路】首先要理解围魏了翁名言的意思,其次把握本诗的主题——关于治学的态度和方法,最后点明魏了翁名言对于治学态度的启示,二者构成类比关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歌主题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魏了翁名言的意思。“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是说在树头枝底观赏桃李才能体会到其活泼泼的精神状态。接着把握本诗尾联的内容并结合诗歌的主题来谈自己的理解。“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是说大家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在喧闹的酒楼上欣赏音乐,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也不可能体会到丝竹管弦的精妙。结合诗歌的标题“答友人论学”可知,此处用“看桃李”来喻指做学问,以“树头枝底”来喻指学问的本源,诗人以此说明要想获得学问的真谛需要回归本源,这就如同观赏桃李,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美,但离开“树头枝底”,没有了活力,唯有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状态。【参考答案】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3分)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3分)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起笔两句“

”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两句写诗人问道于行人,恨晨光微弱,不见前路,表现作者归心似箭。

4.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两句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5.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两句省察生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