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7文言文阅读
(2023・河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节选自《核舟记》)
【乙】古法,以牛革①为矢服②,卧则以为枕。取其中虚③,附④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
盖虚能纳⑤声也。
(选自《梦溪笔谈》)
【丙】仝有容当日彳工三更里签去忘持水日三三分之一主人及觉。持衣追及与之而还。至家视日四分之
三。问:主人马不休,日行几何?答日:七百八十里。
(选自《九章算术》)
①革:去了毛的兽皮。②矢服:装箭的盛具。③虚:空。④附:附着。⑤纳:收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罔不用势象形因:
(2)则皆闻之闻:
(3)至家视日四分之三视:
2.下列对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B.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C.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D.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己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贻余核舟一。
(2)持衣追及与之而还。
4.甲文中王叔远的高超技艺具体表现在哪里?
5.请为乙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答案】
1.顺着、就着听到看
2.A
3.(1)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2)主人拿上衣服追上,等到还衣服后再返回。
4.用料体积小;所刻的东西多;能够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情态各异。
5.示例:牛革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
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的。因:顺着、就着。
(2)句意:就都能听见。闻:听到。
(3)句意:到家时看日影是四分之三日。视:看。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现有客人的马日行三百里。客人离去时忘记带衣服。时间过了三分之一日,主人才发现。
故断为: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
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尝:曾经;贻:赠;余:我;
(2)持:拿;及:等到;与:给、还;还:返回。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能以径寸之木”可知,用料体积小;
根据“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可知,所刻的东西多,能够就着
材料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情态各异。
5.本题考查拟题。题目往往能够精炼的概括文章内容。
根据“古法,以牛革为矢服,卧则以为枕”可知,介绍了牛革的用途,做箭袋,当枕头;“取其中虚,附地枕
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能纳声也“点明牛革的特点,利用中间空的特点听见远处细微的声音;
据此可知文章围绕“牛革”展开,所以可以用“牛革”作为题目,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
【点睛】参考译文:
【甲】明朝有一个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
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
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图案。
【乙】古法用牛皮做箭袋,睡觉时把它当枕头。利用它中间空的特点,放在地上枕着,几里内有人马
声都能听见,这是因为中间的空腔能收拢声音的缘故。
【丙】现有客人的马日行三百里。客人离去时忘记带衣服。时间过了三分之一日,主人才发现。主人
拿上衣服追上,等到还衣服后再返回。到家时看日影是四分之三日。问:主人的马不休息,马的日行速度
是多少?回答说:七百八十里。
(2023・山西・统考中考真题)经典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班级举办了“学习先贤美德•体悟
生命意义”专题学习活动。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目:“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目:“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
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选自《曹刿论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
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出师表》
【晓其意•体会先贤形象】
6.两军阵前“公将戴之”,鲁庄公①一的举止凸显曹刿的从容不迫;乱世之中“三顾草庐”,刘备三次到草庐
②一的谦恭引发诸葛亮的耿耿忠心。(根据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填空)
7.从文中或铿锵有力,或感人肺腑的言语中,可以读出人物深沉的情感。“肉食者鄙”的意思是①_一体
现了曹刿对国事的忧虑;“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的意思是②___体现了诸葛亮对先帝的感念。
【明其志•探究精神力量】
8.主动请战的曹刿,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捐躯报国的文天祥,他们都是名垂千古的仁人志士。《过零丁洋》
中哪一联诗既是文天祥的自述心志,同时也道出无数仁人志士的心声?请写出该联诗句,并说说你的理解。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句:_________
理解:___________
9.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你从曹刿或诸葛亮身上学到了
什么优秀品格?请结合选文作答。
【答案】
6.击鼓进军拜访
7.当权者目光短浅因此我感奋激发,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舍生取义,无数仁人志士为国捐躯,他们英勇行为的
背后是光照史册的爱国忠心。
9.示例一:面对强敌压境,曹刿深知“肉食者鄙”的现状,战前主动进见,战中从容应敌,他身上这种勇于
担当的优秀品格值得我学习。
示例二:我从诸葛亮身上学到了知恩图报的优秀品格。诸葛亮被先帝三顾茅庐的诚意感动,于危难之间接
受任命,一生对先帝忠心耿耿,这种知感恩、重情义的品格令我敬慕。
【解析】
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公将鼓之”句意: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鼓:击鼓进军。
“三顾草庐”句意: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顾:拜访。
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
况。
“肉食者鄙”重点词有:肉食者,指当权者;鄙,见识短浅。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重点词:由,因此;感激,感奋激发;遂,于是;许,答应;驱驰,奔走效劳。
8.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本诗是文天祥在兵败被俘,次年过零丁洋时所作。诗人不被任何威迫利诱打动,写作此诗以明志。前两句,
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感叹自身命运坎坷。尾联“人
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既是文天祥的自述心志,同时也道出无数仁人志士的心声,其意思是:古
往今来,人难免一死,要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衷心将永垂史册。“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突出了诗人为
国尽忠的崇高形象;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写文天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没有不肯屈服,愿意为自己
的国家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表明了文天祥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充分
体现了文天祥宁死不屈,誓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无数仁人志士像文天祥一样舍生取义,愿意为了国家而献
出自己的生命,他们英勇行为的行为必定会载入史册,被后人铭记。
9.本题考查拓展延伸,为开放性试题,结合人物的事迹,理解其精神。
根据“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
能远谋。’乃入见”可知,国家面临强敌,曹刿认为当权者见识短浅,虽然只是平民,但是是选择了主动请见,
可见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与爱国精神;联系“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可知,曹刿战中从容
应敌,准确把握战斗与追击的时机,可见其心思缜密、有勇有谋;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根据“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
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可知,先帝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
亮被其诚意打动,追随先帝,在危难的时候接受任命,毕其一生对先帝忠心耿耿,可见其知感恩、重情义
的品格,这种品格值得敬佩。
【点睛】参考译文:
《曹刿论战》节选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
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
公。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
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
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轼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
了。”于是追击齐军。
《出师表》节选
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
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
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
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2023•安徽•统考中考真题)【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舜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
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念自七岁时先妣①殁,遂来依姊氏。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荫之。树阴有屋二橡,姊携拯居焉。拯十岁
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比夜,则姊恒执女红②,篝一灯,使拯读其旁。夏苦热,辍夜课。天黎明,辄
呼拯起,骨小几就园树下读。树根安三县走二姊氏揭衣以为.砧二便拯坐而读。日出,乃遣入塾。故拯幼时
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或夜读倦,承逐于嬉游,姊必涕泣目:“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
呜呼,拯不材年三十矣,念姊氏教不可忘。
(节选自王拯《婆③砧课诵图序》)
[注]①先妣:已去世的母亲。②女红:女子纺织、缝纫之事。③婆:古代楚国人对姐姐的称呼。
10.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流辈甚称其贤称:
(2)易树荫之嘉:
(3)特小几就园树下读持:
(4)俗逐于嬉游稍:
11.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
1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
13.【甲】【乙】文段中,作者都回忆了自己幼时读书的情形,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0.称道美好拿着略微
11.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
12.(1)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2)所以我小时候每天早晨进入书塾,(对)读过的
书就比其他小孩子更熟悉。
13.甲文作者是为了强调自己读书时的艰难与勤奋,以此勉励马生勤苦学习。乙文作者是为了强调姐姐对
自己的敦促与勉励,表达对姐姐的想念与感激。
【解析】
10.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
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1)句意:同辈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称:称赞,称道。
(2)句意:美好的树木覆盖着它。嘉:美好。
(3)句意:我拿着一个小凳子坐在花园树下读书。持:拿着。
(4)句意:略微贪图玩耍。稍:略微。
1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
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意:树根下有两块巨大的石头:一个姐姐用来作为捣衣服的石砧,一个让我用来坐在上面读书。“树根安
二巨石”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应在“石”后断开;“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说明这两块巨石的功用,
所以应在“砧”字后断开;故断句为: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
1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
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手,亲手;笔,用笔;录,抄写;计,计算。
(2)故,所以;朝,早上;塾,书塾;乃,就;熟,熟悉;于,比。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作者写自己幼时借书经历,“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等内容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之难,意在强调当时学习之艰苦,读书之刻苦,
从“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可知,是为了勉励马生要刻苦学习。
从乙文“比夜,则姊恒执女红,篝一灯,使拯读其旁”“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日出,乃遣
入塾”“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念姊氏教不可忘”可知,母亲
去世来投奔姐姐,姐姐夜陪苦读,晨伴诵读,泣告母亲劳累病死的状况,敦促作者勤奋学习,现在回忆起
那时读书的情形,是感念姐姐的教育之恩,表达对姐姐的感激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
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
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
种各样的书。
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师朝见皇帝,马
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他将要回去探望他的父母,我把过去求学的艰苦告诉了他。说我勉励乡人
学习,是我的本意啊
【乙】回想起我从七岁时,母亲去世了,于是来投靠姐姐。屋后有个小花园,有几丈平方,美好的树
木覆盖着它。树阴低下有两间屋子,姐姐带着我住在这里。我十岁以后,到私塾跟着老师学习,早晨出来
傍晚回家。到了晚上,我姐姐常常手持女红,点一盏灯,让我在她的身旁读书。夏天很热,就停止了晚上
上课。天刚一黎明,姐姐就叫我起床,我拿着一个小凳子坐在花园树下读书。树根下有两块巨大的石头:
一个姐姐用来作为捣衣服的石砧,一个让我用来坐在上面读书。太阳出来,姐姐就催我去私塾。所以我小
时候每天早晨进入书塾,(对)读过的书就比其他小孩子更熟悉。有时晚上读累了,稍微贪图玩耍,姐姐一
定会哭泣,告诉我母亲劳累憔悴而死的情形;并且说:“你现在不勤奋读书,母亲在地下就会伤心!‘'唉!我
很不争气,都三十岁了,想到姐姐的教诲不能忘记。
(2023・云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帙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
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目:“吾孰与徐公美?”
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
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
我者,个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
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
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
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用进;期年之后,虽欲
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战国策》)
【乙】
魏庞共与太子将质[作为人质]于邯郸。谓魏王日:“今一人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王曰:“不
信也”目:“二人言,王信之乎?”日:“寡人疑也”目:“三人言,王信之乎?”目:“寡人信之矣”
庞共日:“夫市之无虎明矣,三人言而成有虎。今邯郸去魏远于市,议臣者过三人,愿王等之也”魏王日:
“寡人知之矣。”
及庞共自邯郸反,谗言果至矣,遂不得见。
(节选自《群书治要》)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私我也
(2)时时而回进
(3)今邯郸寺魏远于市
(4)愿王搴之也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2)及庞共自邯郸反,谗言果至矣,遂不得见。
16.邹忌对身边小事观察得出的结论,对当时的齐国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17.【甲】文中的齐威王和【乙】文中的魏王,在处事的风格上有何不同?
【答案】
14.⑴偏爱
⑵间或、偶尔、有时候
⑶距离
⑷观察、仔细看、明察
15.⑴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
⑵等到庞共从邯郸回国,谗言果然已经传到魏王耳中,于是没有再见到魏王了。
16.使齐威王改正了缺点和错误,改革了弊政,使齐国政治清明,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17.齐威王处事果断、有魄力且措施得力;魏王处事前后不一,且容易受他人蛊惑。
【解析】
1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
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⑴句意为:是偏爱我。私:偏爱,动词;
⑵句意为: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间:间或,偶尔,有时候;
⑶句意为:现在赵国国都邯郸距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去:距离;
⑷句意为:希望大王明察啊。察:观察,仔细看,明察。
1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⑴窥镜:照镜子;弗:不;甚:很;
⑵及:等到;自:从;反:同“返”,返回;至:至IJ;遂:于是。
16.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根据甲文中“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
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可知,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
广开言路,开张圣听,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
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
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
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结合上述内容回答即可。
17.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根据甲文中“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
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可知,齐威王不仅认真听取了邹忌的劝谏,而且果断采取正确措施,制定
出对进谏者的奖励办法,鼓励更加直接的进谏者。而文章通过“令初下”,数月之后和期年之后的变化,表现
出齐威王措施得力,从善如流,兴利除弊,改革成效十分显著。可见齐威王处事风格果断、有魄力且措施
得力;
根据乙文中“魏王日:’寡人知之矣。’”可知,最初庞共在给魏王讲了三人成虎的故事后,魏王同意并相信了
庞共,不会听信非议他的谗言;根据文中“及庞共自邯郸反,谗言果至矣,遂不得见”可知,当庞共远离国都,
去往邯郸时,谗言还是被传进了魏王之耳,得到了不能再见魏王的结果,由此可见,魏王还是被谗言所蛊
惑。因此,魏王处事前后不一,且容易受他人蛊惑。结合上述内容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
公相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
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妾回答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第二天,
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客人:“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
徐公相差甚远。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
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有事情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
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
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
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
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
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
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
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乙】
魏国大臣庞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庞共对魏惠王说:“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
王会相信这件事吗?”魏惠王说:“我不相信。”庞共说:“如果有两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会相信吗?”
魏惠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庞共又说:“如果有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道:
“我当然会相信了。”庞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只因三个人说街上有老虎,好像真
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批评我的人又不止有三个。
希望大王明察啊。”魏王道:“我自然不会听信谗言。”
等到庞共从邯郸回国,谗言果然已经传到魏王耳中,于是没有再见到魏王了。
(2023・广西•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帙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
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
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目:“吾妻
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
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
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
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
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
【乙】
是犹秋蓬
鲁哀侯弃国而走齐。齐侯日:“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蚤®?”鲁哀侯日:“臣始为太子之时,人多谏
臣,臣受而不用也;人多爱臣,臣爱而不近也。是则内无闻而外无辅也。是犹秋蓬,恶于根本而美于枝叶,
秋风一起,根且拔矣。”
(选自《说苑・敬慎》)
【注释】①蚤:同“早”。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乃重修岳阳楼
B.朝服衣冠有时期发白帝
C.窥镜则自视学画不思则罔
D.臣始为太子之时康肃笑而遣之
19.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邹忌认为齐威王受蒙蔽的原因在于身边的人都有求于他。
B.甲文写燕、赵等国朝见齐国,意在表明齐威王纳谏成效显著。
C.乙文写鲁哀侯逃跑到齐国以后,反思了自己“弃国”的原因。
D.乙文鲁哀侯认为秋蓬根“恶”而叶“美”会随时被连根拔起。
2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2)是犹秋蓬。
21.中国传统文学注重通过“三”的运用,合理铺设情节,如《水浒传》的“三打祝家庄”“三败高太尉”等。请
你从甲文中列举两处与“三”相关的情节。
22.在与人交往方面,甲、乙两文带给我们不少启示。请从两文中分别找一个角度,结合原文谈谈你的感
悟。
【答案】
18.B
19.A
20.(1)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
(2)这就像秋天的蓬草。
21.示例:三次询问,邹忌询问妻、妾、客自己与徐公谁更美。三次回答,妻、妾、客都说邹忌要比徐公
美。
22.示例:甲文,齐王接纳邹忌的建议,广开言路,最终使“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启发我们要
善于接纳正确的建议及时改正自身的问题。乙文,鲁哀侯不听从劝告,最终逃亡齐国,启发我们做人不能
固执己见。
【解析】
1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名词,这里指身高/动词,修建;
B.名词,早晨/名词,早晨;
C.连词,表修饰,可不译/连词,表转折,但是、去卜
D.结构助词,的/代词,他,指卖油翁;
故选B。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根据甲文“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齐威王受到蒙蔽是因为“宫妇左右”偏爱大王,“朝廷之臣”惧怕大王,"四境之
内”有求于大王;“原因在于身边的人都有求于他”分析有误;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情况。重点词有:
(1)孰:同“熟”,仔细;视:看;以为:认为;
(2)是:这;犹:像;秋蓬:秋天的蓬草。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
美?’”可知,这是三问,邹忌询问妻、妾、客自己与徐公谁更美;
根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可知,这是三答,妻、妾、客都说邹忌要比徐公美;
根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知,这是三思,思考妻、
妾、客说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
根据“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
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
这是三比,将邹忌自己的生活经历(“妻之私”“妾之畏”“客之有求”)与威王所处的环境(“宫妇左右”之私、
“朝廷之臣”之畏、“四境之内”之求)相比;
根据“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
赏”可知,这是三赏,齐王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了三条赏赐的规定;
根据“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可知,这是三
变,展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谏情况的变化。
从中选取两条作为答案即可。
22.本题考查阅读启示,注意从“与人交往方面”分别从甲乙两文中找一个角度结合原文谈感悟,言之有理即
可。
示例:根据甲文“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
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知,邹忌反思妻、妾、客说自己
比徐公美的原因,启发我们做人要善于反思。甲文第二、三段写邹忌叙述了自己家中妻、妾、客蒙蔽自己
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及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
这样以事设喻,以小见大,委婉规劝,启发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齐王发布政令、广开
言路,最终“战胜于朝廷”;启发我们要善于听取、接纳他人的正确建议,不断提升自己。
乙文写鲁哀侯年纪轻轻就离开自己的鲁国逃到了齐国,鲁哀侯向齐侯表述原因,鲁哀侯做太子的时候不听
劝谏,不亲近爱戴的人,结果最后自己听不到消息,没人辅佐;启发我们不能固执己见,要善于听取他人
意见,要善于亲近他人。
【点睛】参考译文:
(甲)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
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妾回答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客人:“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
您美丽。”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
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
认为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有事情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
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
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
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
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
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
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
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乙)鲁哀侯离开自己的鲁国逃到了齐国,齐侯问:“您为什么这么年轻就这么早早的抛弃鲁国呢?”
鲁哀侯说:“我开始做太子的时候,很多人对我进行劝谏,我听了却不肯用;很多人爱戴我,我接受他们的
拥戴却不亲近他们。因此,我在里面听不到消息,在外面没人辅佐。这就像秋天的蓬草,枝叶表面上很美
然而根却是坏的,秋风一旦吹起,就被连根拔掉了。”
(2023・新疆・统考中考真题)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
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于虑,而后作;延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2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选拔、任用。B.行拂机其所为舌L:扰乱。
C.困于心,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D.低于色,发于声征:征服。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5.对选文内容理解不亚做的一项是()
A.文章开始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在经历艰苦磨炼
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B.孟子认为,“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是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接着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
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的观点。
C.本文由磨难对个人成长的作用,说到“法家拂士”“敌国外患”对国家兴亡的重要性,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受
磨炼的好处,最终提出中心论点。
D.孟子的散文以雄辩著称,本文大量采用排比句,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体现
孟子的散文气势浩瀚、议论纵横的特点。
【答案】
23.D
24.(1)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2)(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
扰,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25.D
【解析】
23.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D.“征于色,发于声”的意思是: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征:征验、表现。不是“征服”。
故选D。
2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
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
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苦(使……受苦)、劳(使……受到劳累)、饿(使……受到饥饿)其体肤”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入(指在国内)、则(如果)、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出(在国外)、
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恒(常常)”几个词是重点词语。拂,同“弼”,辅佐。
2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D.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并没有使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
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
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
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
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
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2023・天津・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出师表》的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
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
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
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莺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
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思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仗之、伟、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
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派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
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2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聊的一项是()
A.期耕于南阳躬:亲自
B.至于斟酌损益益:益处
C.以告先帝之灵告:祭告
D.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慢:缓慢
2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B.奉命于唐承之间
C.先帝知臣遵瞑D.恐年付不效
28.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E螂的一项是()
A.第①段作者从叙述自己身世入手,追述了先帝三顾茅庐、自己临危受命这两件往事。
B.第②段写作者已经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者,’的重任,以此回报了先帝的知遇之恩。
C.第③段作者阐明了自己和其他朝臣的责任,并以“陛下亦宜自谋,以咨邀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
诏”来劝勉刘禅。
D.选文句句发自肺腑,情辞恳切,体现了“表”这种文体“动之以情”的特征。
【答案】
26.D27.A28.B
【解析】
26.考查词语释义。
D.句意: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慢,怠慢。
故选D。
27.考查古今异义。
A.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B.古义与今义均为“危险困难”;
C.古义与今义均为“慎重,小心”;
D.古义与今义均为“交付,委托”;
故选A。
28.考查内容理解。
B.“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中的“当”是应当的意思。由此可
知,“兴复汉室,还于旧者的重任尚未完成。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
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
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
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
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
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
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
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
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
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方法,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
不尽。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
(2023・重庆B卷•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
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29.关于词义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比较辨析词义,“有仙则名”的“名”,与《醉翁亭记》中“名之者谁”的“名”语义相同,者B解释为“命名”。
B.借助偏旁释义,“馨”偏旁为“香”,意为能散布很远的香气,以“馨”来修饰“德”,指德行美好。
C.通过语境推导词义,“白丁”指没有功名的人,由此可以推出上文的“鸿儒”是指当官的人。
D.以今证古,理解词义,“素颜”在今天意为没有经过化妆、不施脂粉的脸,那么“素琴”则可理解为能弹奏
出本色乐曲的琴。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运用比兴手法,以“仙”“龙”比陋室,为下文描写陋室埋下伏笔。
B.本文通过描写“陋室”清幽的环境、高雅的生活,突显作者的远大志向和杰出才能。
C.本文语言特色鲜明,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明快,音韵和谐。
D.作者以诸葛亮、扬子云自比,暗示自己与二人一样有隐居的意愿。
32.请阅读链接材料,结合选文,探究《陋室铭》在内容上的创新之处。
【链接材料】
铭,名也,记名®其功也。又:述其功美,使可称名②也。(铭)多警③自我,述功德。清代李扶九评解
《陋室铭》一文日:“小小短章,无法不备。凡铭多自警,此却自得自夸,体格稍变。”
(创编自《古文笔法百篇》《康熙字典》等)
注:①记名:记述。②称名:扬名。③警:警诫。
【答案】
29.B
30.(1)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2)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31.C
32.①开头以山水比喻引入,使文章不显得突兀;②末尾引用古人话语结尾,意味无穷;③中间写陋室中
的景物、来往的宾客和所做的事情,突出自己不同凡俗的意趣,使文章有层次;④文末引用孔子“何陋之有”
的言论,暗含“君子居之”的含义,间接表明自己是个真正的“君子”。
【解析】
29.本题考查词义理解。
A.“有仙则名”意为: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其中“名”是名词作动词,出名。而“名之者谁”意为:给它起名
的是谁。其中“名”是名词作动词,命名。选项理解有误;
C.“谈笑有鸿儒”句意为: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儒”旧指读书人,所以“鸿儒”在这里指博学的人。
选项中“‘鸿儒’是指当官的人”有误;
D.“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意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素”在文言文中可指不加修饰的,故
“素琴,,意为“不加装饰的琴,,。选项“可理解为能弹奏出本色乐曲的琴”理解有误;
故选B。
3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
词的翻译。
(1)句重点词:上:长到;入:映入。
(2)句重点词:丝竹:指弦乐器与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舌L:使……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
文书;劳:使……劳累。
31.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与分析。
A.开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句采用比兴的手法,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的主旨。其中“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即指“陋室”,而“仙”与“龙”指的是美好的品德。选项中“以
‘仙''龙'比陋室”有误;
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文山云南文山砚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门口尼龙地垫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牵引升空伞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怒江2025年云南怒江州财政局公益性岗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至2030年中国粘胶雪尼尔面料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光纤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江西省南昌市2025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多叠网箱纸板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齿轮无卡旋切机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至2030年牛奶保鲜罐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危急值的考试题及答案
- 《算法设计与分析基础》(Python语言描述) 课件 第1章 绪论
- 灌砂法压实度自动计算表(华岩软件)
-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现实与未来
- 鲁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适合山东科学技术版教材)
- 新汉语水平考试(HSK6级)真题
- TSDLPA 0001-2024 研究型病房建设和配置标准
- 2025年安徽省合肥市中考数学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
-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补写语句+课件
- Siemens WinCC:WinCC趋势图与历史数据技术教程.Tex.header
- 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遗产阅读题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