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市新高二语文暑假讲义11:论证方法(文言文)(教师版)_第1页
2024年上海市新高二语文暑假讲义11:论证方法(文言文)(教师版)_第2页
2024年上海市新高二语文暑假讲义11:论证方法(文言文)(教师版)_第3页
2024年上海市新高二语文暑假讲义11:论证方法(文言文)(教师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证方法【知识解说】1.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引用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突出全面地论证观点,让人印象深刻)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5.类比论证: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6.归谬法:就是先设立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再以之为前提进行合乎逻辑的引申,得出一个十分明显而荒谬的结论,从而驳倒对方的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说服力)7.引申论证:通过对某一事物或现象,进行合乎逻辑的推导、引申而得出结论的论证方法。8.假设论证:运用假设推理的方法来论证观点。9.因果论证:通过提示原因来论证结果。【例题精讲】治学(东汉)徐幹①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学也。②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矇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①,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③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④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⑤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⑥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②,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注]①玄室:暗室。②亹亹:勤勉不倦的样子。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B)。(1分)A.兮B.哉C.夫D.矣2.第②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3分)本段以宝物在暗室让人难以发现来比喻人因不学而处于蒙昧的状态(1分),以太阳能够照亮暗室让人发现宝物来比喻学能够消除人的蒙昧(1分),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1分)。3.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2分)A.治学不能因为目标过远而松懈。B.人疏于学习,会犯错而招来批评。C.治学要回顾走过的路,并加以总结。D.人不能因为害怕困难而放松学习。4.赏析第⑤段运用整句的表达效果。(3分)答案示例:该段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有力地论述了治学要付诸行动的道理。评分说明:效果2分,内容1分。5.分析第⑥段作者论述治学的思路。(3分)作者首先强调治学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引出立志的重要性(1分);再论述志与才的关系,强调了志的主导作用(1分);在此基础上得出一定要立志的结论(1分)。参考译文:从前的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形体死亡而名不朽灭,是什么原因呢?那就是学习。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人刚出生的时候,蒙昧无知,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出,太阳的光辉一照进去,各种东西都一目了然。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具备美好的品德,才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得美观好看,才可以供寄给神灵祖先。聆听了黄钟的声音,然后才知道叩击瓦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的细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然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接受过学校的教育,然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顾学习活动的来由,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而懈怠,这就不仅认识错误,而且行为完全不对了。倚物伫立而想着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定能抵达,举仰着头而想追随鸟儿翱翔长空,不如自己修治翅膀定能实现,孤身独处而希望获取智慧,不如努力学习定能达到目的。所以,君子的心灵不随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自身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说话不信口开河,而一定要广泛听取。君子对于学习,其坚持不懈的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运转,就好像是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倦,死而后已。因此,尽管有资质,而无志向,也不能够建立他的功业。志向是学习的主要,资质是学习的次要。求学的人不担心才学不富足,而怕志向没有确立。所以,自古至今致力学习的人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而有所成就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君子一定要确立他的志向。进学斋记(宋)张耒①古之君子,无须臾(片刻)而不学,故其为德无须臾而不进。/鸡鸣而兴(起),莫(通“暮”)夜而休,出(在家庭之外)则莅官治民、事师友、对宾客,入(在家庭之内)则事其亲、抚其家、教其幼贱,无须臾之间不习其事、学其理。观天地之道,察万物之理,以究道德之微妙,未始有顷刻之休,/是故其德日(名作状,一天天)进而不可止。②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士会①食而问肴烝,则饮食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皙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游观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子病而易(换)大夫之箦,则疾病之际未尝不在学也。/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攘掇其土苴(jū)②,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冠(男子成年)而仕(做官)则冠而弃之,壮而仕则壮而弃之。/故后世之君子大抵从仕数年,则言语笑貌嗜欲玩习之际,比之进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确实)已大异矣。③元丰之乙丑,余宦于咸平,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既洁□新矣,于是取《诗》、《书》、古史陈于其中,暑则启扉,寒则塞向(朝北的房子),朝夕处乎其中。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进学”,而书其说,庶(但愿)朝夕得以自警焉。[注]①士会:春秋时晋国卿士。②土苴:糟粕。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D)。(1分)A.之B.其C.则D.以2.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2分)A.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列举生活事实,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B.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从古人为学和道德日进两方面来阐述。C.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出入之际坚持“进学”的事实来阐述。D.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古人仰观俯察探究事理的事实来阐述。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3分)A.后世君子为官数年后往往言行志趣迥异于前。B.后世君子往往留恋官场,无意追求修身进学。C.后世君子大多数会贪求世俗享乐,忘记本心。D.后世君子踏入仕途后往往进学之心消磨殆尽。◎4.分析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4分)答案示例:第②段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作者列举士会等例,论证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都在进学修身的观点;再以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作对比,论证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5.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答案示例:第③段画线句点明进学斋命名的来由,照应文章标题,表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勉励自己勤于进学。参考译文:古代的君子,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因此他修养品德无时无刻不在进步。每天鸡鸣的时候就起床,到了暮夜的时候就休息。离家外出,就到官府治理百姓,或侍奉师友、应对宾客,回到家就侍奉自己的父母、抚养自己的家人,教导自己的孩子和僮仆,无时无刻不学习待人处事的礼节。观察天地万物运行变化的道理,以推究道德的微妙之处,不曾有片刻的停止,因此他们的品德每天都在进步而不会停止。 古代的君子,饮食、游览、生病的时候,未尝不在学习。士会吃饭时向人请教切割骨肉的方法,那么在饮食之时未尝不在学习。曾皙在舞雩台吹风唱着歌回家,那么在游览的时候未尝不在学习。曾子生病,换掉大夫才能享用的精美席子,那么生病的时候未尝不在学习啊。现在所说的求学的人,既抄袭那些表面文章,又窃取其中的糟粕,与古人相比,真是应该感到羞愧啊。二十岁做了官,那么就在二十岁时放弃学习;壮年做了官,就在壮年时放弃学习。因此后代的君子大概在做官数年后,于言语笑貌、感官享受等方面玩味研习之时,他与刚开始追求进取以儒士自称的人相比,在学习上差别本来已经太大了。 元丰乙丑年,我在咸平做官,把住所的西屋加以修理,就着旧屋的结构加以完善。将这间屋子打扫翻新后,于是取来《诗经》、《尚书》、古代史书摆放屋子里,夏天时就把门打开,到冬天就把门堵住,早晚呆在屋中。我是个懒惰的人,因此借鉴古人的方法,给屋子起名为“进学”,并且写了这篇文章,希望早晚以此警诫自己。论习曾巩①治乱之本在君之好恶,好恶在所习。②少习也正,其长也必贤;少习也不正,其长难与共为治矣。不幸而然,则将磨之。孰能磨之?择人焉。朝夕相与俱,出入言动相缀接焉,是则可磨之也。主然而是者助之,主然而违者替之,不释则极论之。勉焉。除其蔽欲而接之以道,不见邪者而变焉,其志素定矣,然后可与共为治。其为大体,不亦艰且勤与?③然于习之也,有渐矣,古之所以为治者,岂异焉?此众官不有任也,岂必人之不材也?朝夕未尝相与居也,出入言动未尝相缀接也,是焉而不能助,违焉而不能替,不释而莫之极论也。其蔽欲日益固,其为道日益拙,所见寺人女妇邪者也。其志素定矣未也?其可共为治乎?其为大体,不亦怠且忽□?④噫!宰相虽尊也,然其见也有间矣。置斯职也,不慎欤!使职此者不尽也,而寺人女妇得其心,其谁曰可也?噫!左右侍从之官,其非所谓常伯、侍郎、给事、谏议、司谏、正言欤!1.第②段“不幸而然”中的“然”是指国君年轻时的学习不合正道。(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2.第②段运用了假设论证,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3分)作者假设出现了“少习也不正”的情况,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必须施加外部影响使之归正,进而提出“择人”主张。通过假设推进了论述的层次,使论述更加严密,增强了说服力。3.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A)。(2分)A.欤B.夫C.哉D.焉4.下列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2分)A.宰相虽然养尊处优,但是他的见识也会有不足。B.宰相虽然养尊处优,但是能看到治理国家不足之处。C.宰相虽然地位高,但是他的见识也会有不足。D.宰相虽然地位高,但是能看到治理国家不足之处。5.简述本文的观点,并对此加以评价。(4分)国家安定和动乱的根本在于国君的好恶习惯,好恶的形成决定于他学习的内容。作者把国家治理的根本寄托在一个人身上,立论有失偏颇,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不可能提出超越时代的高见;但是这一观点强调了国君后天学习的重要,指出了学习的内容和途径,从这个意义讲,具有进步性;同时,这一观点也暗含了“上行下效”的警戒,具有现实意义。参考译文:国家安定和动乱的根本在于国君的好恶习惯,好恶的形成在于他学习的内容。年轻时学习的内容也符合正道,他长大以后一定会贤明;年轻时学习的内容不符合正道,他长大以后就很难和他共同使国家安定了。如果国君不幸已经不合正道了,那么必须认真地磨砺他。谁才能能够磨砺他呢?这就得选择正直之士了。正直之士和他朝夕在一起,同出同入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互相连接,这样就可以磨砺他。君主这样决策而正直之士认为对就帮助他,君主这样决策而正直之士认为不对就改变他,如果还是想不明白,就进一步讲清道理,如此以正道去引导他。替国君解除蒙蔽的邪欲的,就用正道引导他。不被邪恶影响,就会逐渐改变他的“不正之习”,确立治理国家的大志,这样以后就可以和他一起使国家安定。国君的内心,不也是刻苦并且勤勉的吗?但是对于国君所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古代所以也会发生不能正君之所习,难道和现在不一样吗?这是众多官员不能胜任吗?难道一定是官员没有才能吗?恰恰是与正直的官朝夕不曾在一起,不曾同出同入一言一语,一举一动,互相连接。认为国君这样做得正确,但是不能帮助他做,国君这样做不对,但是不能改变他。国君不能明白,但是不能进一步讲清道理。国君的蒙蔽邪欲,一天天的更加顽固,国君治国的方略一天天更加笨拙,看见的都是宦官、宫妇和邪恶之徒。这样国君就不可能具有治理天下的大志?难道可以和他一起使国家安定吗?国君的心思,不也是懈怠并且疏忽的吗?哎!宰相虽然尊贵,但是他的见解有时也会出现疏漏。设置这一官职,不能不谨慎啊!假使这一职位的人不能尽职尽责,却让宦官、宫妇俘获国君的心,难道谁能说应该这样?哎!周围侍奉的官员,难道不是所说的常伯、侍郎、给事、谏议、司谏、正言这些正直的谏官吗!【基础小练习】1.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