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区土地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_第1页
某地区土地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_第2页
某地区土地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_第3页
某地区土地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_第4页
某地区土地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单位~~土地整理中心法人代表联系人孙荣通讯地址~~国土资源局联系电话传真邮政编码建设地点立项审批部门批准文号 建设性质新建行业类别及代码/占地面积(m²)绿化面积(m²)总投资(万元)环保投资(万元)环保投资比例评价经费(万元)预期投产日期1、项目由来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的重要手段。积极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项目区内坑塘较多,占总面积的8.2%,且部分坑塘淤塞严重,已经废弃,田坎系数为11.3%,田块较小,可通过田块合并、核减田坎系数增加耕地,道路多且凌乱,可通过规划道路增加耕地。因此有必要对项目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有关规定,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2号)的要求,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受~~土地整理中心委托,XXXXXXXX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承担“~~~~土地整理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评价单位接受委托后,公司即组织人员进行现场踏查,调查项目区及其周边环境状况,并收集有关资料。环评单位在进行工程分析、环境监测、环境影响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土地整理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送请~~环2项目概况2.1工程范围项目区位于~~~~辖区西南部,交通方便,涉及XX-、--x2个行政村,52个村民组,8600余人。北靠谢磨支渠、南临北小河、东接井河坝、西至……。项目区建设规模为1329.2505公顷,包括XX-、--x村部分土地面积,其中XX-村建设规模为668.2316公顷,--x村建设规模为661.0189公顷,土地所有权分别为两村集体所有,使用权承包到户。主要工程包括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及防护林工程,根据《~~~~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项目区分成A、B、C、D四区块。2.2建设内容及规模指标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指标见表1.表1建设内容一览表序号工程名称建设规模建设内容主体工程1土地平整工程将项目区平整为3294个格田,平整土方量112.67万m³,表土剥离回填10.45万m³,田埂修筑22.3万m³,根据项目区地形条件,土地平整方案拟采用局部平整,即结合地形地势进行平整,在地形较平坦的地块,平整单元为大田块;地形起伏变化较大的地2农田水利工程其中支渠B-1护砌,长度为834米;清淤灌排支渠内共2条,长度8332米。布设的斗渠13条,总长度11.172km;灌排斗布置农渠229条,总长12.768km;农沟218条,清淤支渠、清淤灌排支渠;布置斗渠、灌排斗渠;布置农渠、3道路工程混凝土路面;泥结石田间道37.490千米,道路基宽5.0米,路面宽4.0米,泥结石路面;生产路92.280千米,路基宽3米,路面宽2米,素土路面。4防护林/意杨,田间道两侧各种植两排防护林,株距3米,共需植树工程辅助工程1搅拌场两个,面积约3000m²搅拌场主要利用特殊用地。2施工便道/工程对外陆路交通交发达,项目区各行政村和较大的自然村均通机耕路,农村路网已经形3生活区/主要租用附近居民房,施工人4供水/工程施工用水主要为建筑物砼、砂浆的拌和与养护用水可就近利用沟渠水,生活用水利用生活区附近村庄已有的供水系统解决5供电/工程生活用电利用生活区附近的农用供电线路解决,施工用电主要集中在建筑物处。用电量较小,因此施工用电主要靠项目主要特性表。表2项目主要特性表名称单位数值备注一、项目区概况1.建设地点2.建设规模公顷3.投资预算万元4.新增耕地公顷5.新增耕地率%6.项目性质土地整理7.项目类型重点项目8.建设期年1二、建设内容1.土地平整(1)平整土方(2)表土剥离(3)田埂修筑土方2.农田水利(1)沟渠新建斗渠清淤斗渠清淤支渠其中护砌834米清淤灌排支渠不护砌清淤灌排斗渠新建农渠清淤斗沟新建斗沟新建农沟交通桥座6人行桥座涵管座斗渠进水涵闸座退水闸座9节制闸座泵站座2下田坡道座农门座毛门座渡槽座2跌水座(3)蓄水坑塘塘坝清淤挡水坝修筑(土)进水口个放水口个3.田间道路工程新建水泥田间道新建泥结石田间道生产路4.其它工程(1)农田防护林植树万株新建水泥田间道C-2不植树5.其他工程青苗补偿亩树木迁移棵迁坟座房屋拆迁(土草)房屋拆迁(土瓦)2.3项目总体布局项目区按照合理利用现有的沟、路等基础设施,同时对田块进行最优化布尽量少占耕地为原则,对田、路、沟、渠、林、村等工程进行总体规划。耕作田块的布置应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田间机械作业,有利于灌溉方式,配套以斗渠、农渠为骨干的灌溉输水排涝标准达7年一遇,保证农作物正常灌排涝要求。需求相结合,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工程方2.4取土场、搅拌场本项目不设取土场,混凝搅拌场利用特殊用地和荒草地,面积约为600m²。混凝土路面施工时,采用搅拌好后以工程车拉至现场进行路面浇筑。2.5项目土石方量项目区土地平整土方量为112.67万m²,表土剥离回填10.45万m³,田埂修筑工程施工分一个年度进行,即2009年8月-2010年7月,施工准备期自主体工程开工前的1个月开始,主要完成场内三通一平和临时设施建设等工作;主体工程施工时段安排在2009年9月-2010年1月。施工人员为100人;不设施工食堂和宿表3工程施工进度计划表年2009年2010年月10月11月12月4月实施准备道路建设平整土地水利设施其他工程竣工验收项目所在地土地利用现状为住宅用地、农业用地。具体土地利用现状见下表。表4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建设规模比重1农用地耕地111水田114旱地115菜地林地134K未成林造林地其它农用地153农村道路154坑塘水面156农田水利用地157田坎158晒谷场等用地2建设用地城镇工矿用地203农村居民点206特殊用地3未利用地其他土地321河流水面根据国家发改委2005年发布的第40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本)中的鼓励类:旱作节水农业、保护性耕作、生态农业建设、耕地质量建设以及本项目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提高耕地质量,因此本项目属于鼓励类。村名组名数量面积(m²)备注会塘7户均为土瓦房和土草房10户陈庙3户韩桥4户油坊2户土城2户新桥3户刘圩大圩曹坊2户合计35户(2)居民主要用煤、柴薪以及液化石油气作为主要燃料进行煮食和取暖时产水等地表径流流失,最终进入……。(4)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和除草时所使用的农药,除吸收外,一部分进入自然(1)项目区现状水利设施骨干框架基本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灌排水的水向下游排水入泄水区……,项目区部分面积来水排水入周边坑塘,但项目区内排水沟淤塞严重,排水不畅,不能实现自排至……,排涝标准低于5年一遇。以致早、(2)由于地方经济落后,项目区内道路虽多,田间道和生产路标准却很田间路,生产路级别不分,断头路分布较多,未能形成循环,路面状况较差,标准低,布局不合理,均为土路,因长年失修,路面坑坑洼洼,生产运输能力差,遇上阴雨天气,道路泥泞,通行不便,特别是抢收抢种季节,运输困难比较突出,严重地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3)田块零碎不规整,不能适应农业机械化生产需要,劳动生产率水平田坎占地比例大,约为耕地的11.3%。(4)农田水利工程设施配套差,农业耕作方式粗放,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已删除,原文亦)。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已删除,原文亦)。环境质量状况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面水、地下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一、大气环境质量现状根据~~环境监测站2010年8月20日-8月27日对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表6区域大气污染物浓度值单位:mg/m³监测点统计指标二级标准(mg/m³)日均值日均值日均值监测值范围(mg/m³)平均值(mg/m³)监测值范围(mg/m³平均值(mg/m³)监测值范围(mg/m³)平均值(mg/m³)监测值范围(mg/m³)平均值(mg/m³)二、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项目所在地主要水体是……,根据2010年8月20日-8月21日监测数据,……断面、水质参数检测值标准9氨氮氨氮氨氮结果表明:……项目断水质能够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水质要求,水质较好。〇南小沉渠三觉镇(◎1#江老圩子o瓦房盖南小河丁家岗4532.高刘镇图1水质监测布点图测点名称点位老河队(项目东)张老郢(项目南)油坊庄(项目西)XX-(项目北)项目中心区项目区域中村庄噪声现状值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1类(55dB(A)、45dB(A))标准要求;稻田区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生态环境现状分析(1)耕地本项目区耕地面积为977.1637hm²,占整个项目区面积的73.51%。耕地包括水田、旱田和菜地,所在比例分别为70.01%、3.31%、0.2%。(2)水塘水塘平均深度为2m,功能均为灌溉用水。但其中大部分水塘的面积很小,且分布(3)河流及农田水利河流占地面积为3.9327hm²,占总面积的0.3%;农田水利用地面积为33.3247hm²,占总面积的比例为2.51%。河流沟渠及其利用情况见下表。表9河流、沟渠现状规模及其利用情况区号现状沟渠特性利用情况名称条数长度(m)规格(上口宽×深)边坡利用状况A原有小沟、渠(0.5~2.6)×(0.4~(0.2~均为土沟、渠,淤积严重B原有小沟、渠(0.5~2.6)×(0.4~(0.2~均为土沟、渠,淤积严重C原有小沟、渠(0.5~2.6)×(0.4~均为土沟、渠D原有小沟、渠均为土沟、渠老刘沟1土沟谢磨分支渠2均为土渠陈小河分2均为土渠支渠C陈小河1河流、排水D北小河1(7.5~12.4)×(2.5~河流、排水井河坝支渠2均为土渠D北小河分支渠2均为土渠(4)林地项目区还有少量的林地,面积为4.951hm²,主要为归耕还林政策形成的林地。(5)特殊用地特殊用地主要为公墓用地,面积为1.9617hm²,主要用地主要植被为荒草。(6)居民点农村居民点面积为7.1873hm²,占总面积的比例为1.09%。2、生态环境现状评价(1)景观质量的综合评价①评价方法本环评采用优势度来评价景观质量现状,优势度(Do)可用密度(Rd)和景观比例(Lp)来表示:表10土地利用现状类型中主要斑块类型、数量级面积斑块类型斑块数(个)斑块面积(hm²水田旱田菜地8林地水塘居民点特殊用地晒谷场等②计算结果根据上述方法,计算各斑块的优势度如下表所示。表11各斑块优势度值斑块类型密度(Rd)景观比例(Lp)优势度(D₀)水田旱田菜地林地水塘居民点特殊用地晒谷场等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水田的优势度最大,高达60.56%,分布面积广泛。其密度和景观比例均最大(Rd0.379,Lp0.832)。水塘的优势度为27.33%,位于第二,其次为旱田和居民点。总体上看,耕地的优势度最高,由于该地区属于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农作物生产时间相对较长,因此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有一定的条款能力,水塘的优势度较高,对区域生态环境有较强的调控能力。对生态环境有负面影响的居住地、晒谷场等面积较小,因此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2)生态完整性分析①自然系统本底的理论生产能力本评价采用周广胜等根据水热平衡联系方程及生物生理生态特征而建立的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来计算本项目区的自然系统本底的理论生产能力,具体数学表达式如下:RDI=(0.629+0.237*PER-0.00313*PER²)²PER=PET/r=BT×58.93/rNPP——自然植被净第一生产力,t/(hm²*a);PER——可能蒸散率;BT——年平均生物温度,℃;t——小于30℃与大于0℃的日均值;T——小于30℃与大于0℃的日均值。根据~~气象统计数据,利用上式进行计算,其结果列于下表。表12自然植被本底的净第一性生产力理论计算结果生物温度BT/℃净第一性生产力NPP/[t/(hm2·a)由上表可以看出,项目区自然植被本底净第一性生产力为9.453t/hm²·a高低划分的四个等级来衡量,项目区生态系统本地的生产力处于较低水平。②自然系统的稳定状况评价a)恢复稳定性自然系统的稳定性,是根据植被净生产力的多少度量的。如果植被净生产力高,则其恢复稳定性强,反之则弱。由前面的计算结果可知,评价区的净第一性生产力为2.59g/m²·d。这个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较低,因此项目区恢复稳定性较差。b)抗阻稳定性评价范围内,水田的优势度最高,为60.56%,从斑块类型来看,项目区生态系统类型为农田生态系统,这说明自然植被在区内的所占的比例小;其次区内动植物种类较为单一,这表明评价区内景观异质化程度低,不利于植被抵御外来干扰,因此评价区抗阻稳定性弱。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本项目环境保护目标如下:环境要素名称方位距项目界距离(m)规模环境功能空气环境项目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地表水环境W/《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标准陈小河、北小河、谢磨支渠/穿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VI类标准声环境项目区中的居民区///(GB3096-2008)中1类标准评价适用标准环境质量标准1、环境空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2、地表水:地面水……水质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3、声环境:居民点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1类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1、废气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的二级标准;2、废水排放:施工期废水排放执行(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表4中一级标准。3、噪声:施工期噪声参照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总量控制指标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工艺流程简述(图示)1、土地平整工程a)表土剥离、回填平整区需要挖填部分先进行表土剥离,剥离厚度选用0.2m,对挖方深度小于0.1m,填方深度小于0.3m的无需进行表土剥离。表土剥离施工时,分块分区施工,的运输距离。土方剥离、回填采用54kW推土机推运整平,回填时局部地形高差较b)田块开挖、回填运量(运输土方量×运输距离)最小原则进行田块间的土方调配,用于其他田块的填土运距在500m以内的采用铲运机施工;运距在500m以外的采用挖掘机配自卸2、农田水利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包括灌溉渠道工程,排水沟工程,建筑物工程(泵站、桥、涵、a)灌溉工程灌溉渠道分斗渠、农渠两级,内部采用预制砼U型槽护砌,主要工作内容有:渠道土方开挖与填筑、砼预制U型槽安放等。施工次序按开挖土方——填筑土方至渠道设计底高程——安放U型槽——回填U型槽周边土方。开挖土方由人工施工,填筑土方从取土区取土,U型槽周边土方回填采用人工刚钎插捣密实,砼预制U型槽从专业的砼预制厂选购成品,车运至现场后,人工安b)排水工程排水沟分斗沟、农沟两级布置,土方施工采用挖掘机与人工结合进行,其中开挖断面适合机械施工的部位采用1.0m3挖掘机开挖,机械施工困难的部位采用人工开挖。开挖土方就近堆放于沟的两侧,用于沟两侧c)建筑物工程每座水闸、灌溉分水口门、排水口门及斗渠农渠过路涵桥的工程量均较小,多为常规施工,其中由于建筑物结构尺寸小,砼浇筑仓面狭窄,选用就近布置的砼搅3、道路工程水泥、泥结碎石道路素土路基应分层压实,压实度不小于0.93,碎石基层采用人工铺筑,碎石应铺筑紧密,石块之间的缝隙用合适的小碎石嵌紧,不得摇动。水泥路面采用现浇混凝土,泥结碎石层采用人工或拌土机拌和粘土与碎石混合料,12t压路机碾压密实,混合料碎石石料强度不应低于3级,拌和时应适当洒水,使混合料在最优含水量下碾压,碾压后压实度不应小于0.94。4、防护林工程1、施工期人员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及煮食时产生的废气;2、施工扬尘、施工机械噪声;3、施工期对作物生产的影响,河流、沟渠清淤时产生的底泥影响;4、施工期的水土流失;5、土地平整对土地质量的影响;6、对景观生态的影响;8、运营期对土壤的影响分析。其中,水土流失、土地质量、景观生态及经济损益评价分析是本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内容类型排放源污染物名称处理前产生浓度及产生量排放浓度及排放量大气污染物固体废弃物营运期噪声施工期:主要为推土机、挖掘机、运输车辆产生的噪声:84~89dB(A)其他无环境影响分析环境影响分析1、施工期人员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及煮食时产生的废气本项目施工人员约100人,其中管理人员5人。施工工人均为本地居民,因此施工期无施工人员食堂。施工期生活污水主要被蒸发及土壤吸收,少量经地表径流进入沟渠和农田。废气主要为煮食时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根据现场调查,项目区但由于施工人员居住较为分散,且均以无组织形式排放,项目所在较空旷,因此施工期煮食时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对施工期人员粪便和生活垃圾中有机质经旱厕后回用于农田用作肥2、施工扬尘、施工噪声施工扬尘主要来自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主要为施工区裸露的地表在大风气象等条件下,易形成风蚀扬尘,其产生量与风力、表土含水率等因素有关,建筑材料运输、卸载中的扬尘,土方运输车辆行驶产生的扬尘,临时物料堆场产生的风蚀扬尘和水泥粉尘等。但影响程度及范围有限,而且是短期的局部影施工噪声主要为土地平整和道路工程中的机械噪声。土地平整中,由于土地距械为挖掘机和运输车辆,由于道路主要为生产路和田间道,因此只有经过村庄时才3、施工期对作物生产的影响,河流、沟渠清淤时产生的底泥影响;(1)对群众生产的影响本项目具体工程施工时虽临时占用项目区土地,影响当季农业生产及农民收入,但占用土地通过整理开发措施即可具备生产条件,同时为农民提供一定额度的补偿,由此产生的影响不大。(2)底泥影响分析在河流、沟渠清淤时会产生底泥,由于项目区内的河流水质较好,且项目区的无重大污染类企业排放废水,因此河流底泥可回用于农田或用于筑河埂。4、土地平整对土地质量的影响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前后土地质量的差异是由于工程建设造成的,本项目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和农田防护林建设工程。土地平整工程一般包括土石方开挖、土石方回填、土石方运输、平整土地等。土地平整工程的实施提高了农田土地的平整度和田块的规则程度,改善了田块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质量的变化。通过土地平整,将原有地类整理为耕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强了土地利用程度,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有效土壤总量),虽不能提高单位面积的土地质量,但能从整体上提高项目区土地质量。对于土地整理项目,平整工程的实施将改变土壤的特性和土壤的养分条件,从而影响耕地的质量。地形条件对于宏观地域的耕地质量评价意义明显,对于丘陵地区,土地平整工程势必改变项目区的微地形地貌,进而影响土地质量。农田水利工程是对水土资源、排灌渠系统及其建筑物等进行改造。农田水利工程的实施对土地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项目区农田灌排条件。农田灌溉保证程度、排涝排渍能力以及水资源利用度等方面的提高均影响土地质量。灌排条件的改善对于耕地质量的影响显著,整理后项目区内田块设计灌排标准统一,整体上反映了整理前后的灌排差别。田间道路工程主要是指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田间道路和生产道路的建设。田间道路工程的建设,不但改变了整理前后的农田基本条件,而且有效改变项目区内部各田块之间的差异性。同时,整理重新调整了项目区道路布局,改善了当地的土地通勤状况。土地的通勤状况直接影响耕地的经营成本,进而影响了土地质量。农田防护林工程的建设,增加了项目区的林地覆盖率,林网建设不仅可以起到绿化、保护环境、提高景观美感度的作用,而且还具有改善项目区内农田小气候的功能。根据上述分析,结合土地整理项目的特点,本环评选取4个因素,共11个指标,建立三个层次的土地整理的土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表14)。第一层为目标层即土地整理的土地质量影响评价;第二层为准则层,包括微地形地貌、土壤、水分、景观等因素方面;第三层为指标层,即每一个准则层有哪些指标构成。表14土地整理的土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土地整理的土地质量影响评价A微地形地貌因素B1土地平整度C1生产便利度C2田块规整度C3土壤因素B2耕地厚度C4土壤肥力C5土地利用率C6水分因素B3水源保证程度C7灌溉保证程度C8排水保证程度C9景观因素B4景观生产力C10景观美感度C11在土地整理的土地质量评价的指标描述中,有的评价指标如耕层厚度等可以用数据定量描述,但有些评价指标如生产便利度等需要用定性描述。评价指标分级详表15指标分级评价指标指标描述方法指标特征及分级标准级别土地平整度可描述的土地平整情况,土地平整度高,便于机械化作业和灌溉。坡度<1°,平整度高1坡度1°-3°,平整度较高2坡度3°-5°,平整度一般3坡度>5°,平整度差4生产便利度反映整理前后生产便利情况,定性描述便利1不便利2田块规整度反映整理前后田块零散破碎情况,定性描述规则1不规则2耕地厚度可量测的土壤指标,其值过小影响作物生长,定量描述1215cm以下3土壤肥力反映整理前后土壤肥力改良程度,定性描述土壤肥沃1土壤肥力水平较高2肥力水平较低3土壤贫瘠,肥力水平低4土地利用率反映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程度,定量描述>95%,土地利用率高185%-95%,较高280%-85%,中等3<80%,较低4水源保证程度反映整理前后灌溉水源保证情况,定性描述灌溉水源充足1灌溉水源有限2无灌溉水源3灌溉保证程度可用数据反映的灌溉条件,越接近100%,保证程度越高,用百分数定量描述灌溉保证率在90%以上1275%以下3排水保证程度可描述的排水条件,受地形和排水设施共同影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描述有完善排水设施,能及时排出1排水设施一般2排水设施较差3景观生产力反映整理前后作物产出情况,农田作物单位产量定量描述800以上123500kg以下4景观美感度反映整理前后项目区土地景观美化情况,定性描述美1一般2差34.3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1)权重的确定方法本环评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具体步骤如下:①构建层次结构分析图根据对问题的初步研究,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元素并按照元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将所有元素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分类,每一类作为一个层次,按照最高层、中间层和最低层的形式排列,标明上下层元素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最高层表示解决问题的目标,中间层表示采用某项措施和政策实现预定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最低层表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政策。②构造判断矩阵具体步骤为:在每一层次上按照上一层次的对应要求,对该层的元素(指标)进行逐对比较,依规定的标度进行量化后,写成矩阵形式。a;表示评价因素。a;表示a;对a;的相对重要性数值,(i、j=1,2,3,…,n),aj的取值依据T.L.Saaty的1-9标度法表示。表16构造判断矩阵的指标重要性比较重要性标度1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具有同等重要性3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稍重要5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明显重要7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强烈重要9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极端重要表示上述判断的中间值倒数若元素I与元素j的重要性之比为aj,则元素j与元素I的重要性之比为③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单排序是指每一个判断矩阵各因素针对其准则的相对权重。计算权重有和法、根法、幂法等,这里采用和法。和法的原理是,对于一致性判断矩阵,每一列归一化后就是相应的权重。对于非一致性判断矩阵,每一列归一化后近似其相应的权重,在对这n个列向量求取算术平均值作为最后的权重。具体的公式是:在层层排序中,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λmx-n)/(n-1),λmax为最大特征根,将CI与平均一致性指标RI进行比较,记为CR,称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CR=CI/RI,当CR<0.10时,就可以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对矩阵进行重新判断。对于1、2阶判断矩阵,RI只是形式上的,按照对判断矩阵所下的定义,1阶、2阶判断矩阵总是完全一致的。RI值可以根据下表查出。表17一致性检验的RI标准值矩阵阶数123456789④层次总排序与检验总排序是指每一个判断矩阵各因素针对目标层(最上层)的相对权重。这一权重的计算采用从上而下的方法,逐层合成。(第k层)第j序,则第k层元素对于总目标的总排序为:w(*)=(wí(*),w₂)…w(*)=p⁴*j=1,2,…,m,则第k层的综合检验指标。(2)权重计算结果权重是对表14的单项指标进行计算。必须算出指标层C对目标层A的权重值,记为C-A权重值。采用层次分析法处理,首先算出C-B的权重和B-A的权重,然后求得C-A的权重值。各层次权重计算见下表。表18B-A权重值AB-A权重一致性检验1235CR=0.0053<0.1(通过)123121表19C-B1权重C-B1权重一致性检验123CR=0.0079<0.1(通过)121C-B2权重一致性检验1121C9C-B3权重C9C-B3权重131CR=0.0634<0.1(通过)C10表23C-A权重B-A权重4.4评价因素指标分值的确定为了评价方便操作,对评价因素的1、2、3、4等各个级别赋予100-10不等的土地平整度生产便利度田块规整度土地平整度生产便利度田块规整度耕层厚度土壤肥力水平土地利用率水源保证程度灌溉保证程度4444排水保证程度123景观生产力1234景观美感度1234.5评价因素指标的标准化本次评价采用以土地整理前项目区的现状本底值为基数,对土地整理后的指标值与整理前的现状指标进行比较,即将土地整理前的土地质量指标值默认为1。指标值标准化后,F值大于1,说明土地质量指标值提高;F值等于1,说明土地质量指标值无变化;F值小于1,说明土地质量指标值降低。4.7评价结果及分析依据上述方法,通过对项目区进行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对项目区的土地质量指标进行赋值和标准化,并对不同的指标赋权重,计算得出综合评价结果。表25土地质量指标体系及标准值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整理前整理后标准分值土地整理的土地质量影响评微地形地貌因素B1土地平整度C1生产便利度C2田块规整度C3土壤因素B2耕地厚度C4土壤肥力C5土地利用率C6水分因素B3水源保证程度C7灌溉保证程度C8排水保证程度C9景观因素B4景观生产力C10景观美感度C11(1)影响因素分析微地形地貌因素:~~~~土地整理项目区,整体上为波状平原地区,区内地形相对复杂,地面坡度普遍大于2°,为3°-5°之间,地面相对高程在23.9m至44.1m之间,应做丘陵地貌处理。土地整理工程主要对田块进行平整,对田块布局重新规划调整。整理后,土地的平整度得到提高,田块规模和布局合理,利于田间作物的采光,方便农业机械化操作和灌溉排水。土壤因素:通过将陡坡地改建成为梯田,降低了水土流失的风险程度,有效地提高了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得到提高。同时,土地整理将空心村、废弃地等地类整理成耕地,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提高了项目区的土地利用强度,从整体上提高了项目区的土地质量。水分因素:项目区灌溉主要自流灌溉,规划采用明渠地面灌溉方式,分为斗、农渠2级,规划斗渠13条、农渠229条,灌排斗渠8条。排水工程采用明渠地面排水方式,分为斗农沟2级,规划斗沟15条,农沟218条。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有效提高了项目区的水源保证程度,农田灌溉保证率提高至75%以上,防洪能力也得到增强。景观因素:通过整理,项目区建设成为土地平整度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机械化水平高、田块规模适度、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效、优质农田,提高了项目区耕地的单位粮食生产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田块的科学规划、农田道路的合理布局以及防护林的建设,完善了项目区的基础设施,使得田块平整、渠相通、路相连,改变了整理前的零乱破碎的土地利用现状,提高了农田景观美感度。(2)综合评价结果表26综合评价结果分类指标微地形因素土壤因素水分因素景观因素综合评价结果整理后从上表可以看出,土地整理后,项目区土地质量各项因素均表现出提高趋势,且以景观因素影响尤为突出,提高多达55.6%,其次微地形地貌因素影响也较为明显,提高36.3%。土地综合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提高程度达29.3%,说明土地整理对项目区的土地质量产生了正向效应,且效果较为明显。密度增加,破碎化程度增大。耕地综合开发利用后.根据机械化耕作的要求,通过运送效率。土地整理完善了项目区的田间道了原有整理区域的廊道布局,廊道总长度和廊道的密度增加,廊道连通度(衡量廊程度)和封闭廊道网络的环通度(廊道网络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分枝网络和环形网示能量、物质通过道路廊道流动的可选择程度,也是衡量网络复杂度的一个指标)都比整理前提高了。但是同时,廊道作为斑块的边界,也增加了其隔离作用,阻碍了物种的迁移。5.1.3土地整理对景观多样性的影响分析土地整理项目的开展,整理工程的实施,主要表现为对景观格局的改变从而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土地开发,减少了原生和次生植被,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新建立的农业生态系统又极不稳定,受人为因素强烈干扰;通过平整土地和客土回填使裸露的地表有了农业生产的立地条件,改善了生态系统,对景观视觉的改善和生态的恢复起到重要作用。土地整理通过田块合并,沟渠路林的重新布设,使农田景观格局发生了大的改变,用地类型减少,作物种植单一。5.2土地整理的景观格局影响评价本环评根据土地整理项目区特点和研究需要,重点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筛选了部分主要的景观度量指标,主要有斑块个数、斑块面积、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密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破碎度指数、廊道密度指数、廊道通达度指数进行分①斑块个数(NP):NP=n;n;为各类型的斑块个数。②斑块面积(PA):PA=a;a;为i类景观类型的斑块总面积;斑块面积是景观格局最基本的空间特征。斑块的大小可影响到景观要素内部营养和能量的分配,还可影响到景观中物种组成和多样性。③平均斑块面积(MPA):MPA=a;/n;景观中所有斑块的总面积与斑块总数的比值,反映景观总体的完整程度。④斑块密度指数(C):区域内景观类型的斑块总数或某一景观类型的斑块个数与项目区域的总面积或景观类型总面积之比。⑤景观多样性指数(H):Pi为各景观类型在总景观面积中所占的比例。描述斑块类型的多少和各类型在空间上分布的均匀程度,即表征景观中斑块的复杂性、类型的齐全程度或多样性状况。当景观由单一要素构成时,其多样性指数为0;由2个以上的要素构成的景观,当各景观要素所占比例相等时,其景观多样性最高;当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差异增大时,景观的多样性下降。⑥景观破碎度指数(FN):FN=(NP-1)/NCNP代表斑块数量;NC代表斑块总面积。景观破碎度指数描述整个景观或某一景观类型在给定时间和给定性质上的破碎化程度。它能反映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干扰程度和景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FN∈(0,1),0表示景观未被完全破碎化,1表示景观完全破碎化。⑦廊道密度指数(LI):Li为廊道类型i的长度,A为区域总面积。廊道是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廊道具有通道和阻隔的双重作用,廊道的结构特征对一个景观的生态过程有着强烈的影响。⑧廊道通达度指数(r):r=L/Lmax=L/3(V-2)L为各类型廊道网络中实际存在的连接数,可以直接查出,Lmax为最大可能的连接廊道数,V为节点数。廊道网络的连通度是用来衡量廊道网络连通性、复杂性的一个指标,反映在一个系统中所有节点被廊道连接起来的程度。属性数据;再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导入Excel中进行计算整理。由于田埂窄小,一般不作为廊道,因此在分析计算时不再考虑,林地面积经计算为4.951hm²。(1)土地整理对斑块水平的影响。表27整理前后项目区斑块水平的指数对照表水田旱田菜地林地整理前整理后整理前整理后整理前整理后整理前整理后斑块数(NP)88斑块面积(PA)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密度指数水塘居民点特殊用地晒谷场等整理前整理后整理前整理后整理前整理后整理前整理后斑块数(NP0斑块面积(PA)0平均斑块面积0斑块密度指数上表可以看出,土地整理实施后,除菜地、林地、居民点和特殊用地外,项目区内的其他斑块数量(NP)、斑块密度(C)均呈减少趋势,其中水田的斑块数量 (NP)、斑块密度(C)分别由373、0.401减少至319、0.327;旱田的斑块数量(NP)、斑块密度(C)分别由92、2.091减少至55、1.361;而斑块面积只有水田的斑块面积是增加的,其他景观类型斑块面积均比整理前下降(林地、菜地和特殊用地除外)。水田、旱田和水塘的平均斑块面积比整理前增加,其他类型的平均斑块面积均较整理前下降(林地、菜地和特殊用地除外)。水塘斑块数量在土地整理中减少最多,从整理前的444减少到整理后的76,减少了82%,但水塘平均斑块面积比整理前增加了1.089,斑块面积从整理前的119.120减少到整理后的103.128,减少了15.991。在土地整理前后,居民点和特殊用地斑块数量未变,但由于斑块面积减少,使得平均斑块密度也随之减少,相反斑块密度随之增加。晒谷场等全部全部变为农田,增加了耕地的数量。土地整理前,项目区田块零碎分布,斑块不规则而且数目繁多;整理后,将所有田块统一规划成规则的形状,归并了闲散地快,使得田块集中成规模,减少斑块数量,总体上降低了斑块密度。土地整理的实施将使农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发生变化。农田景观斑块的数量减少,基质变单一,使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增大,使之更加依赖于人类活动。(2)土地整理对景观水平的影响①景观多样性的变化当项目区内的土地由单一要素构成时,土地景观是均质的,其多样性指数为0;有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时,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相等时,其景观类型的多样性为最高;当各景观类型所占的差异增大时,则景观类型的多样性下降。表28整理前后景观水平指数对照表景观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破碎度指数整理前整理后表29各景观类型的景观优势度水田早田菜地林地整理前整理后整理前整理后整理前整理后整理前整理后优势度水塘居民点特殊用地晒谷场等整理前整理后整理前整理后整理前整理后整理前整理后优势度项目区景观多样性指数在整理前数值不大,说明景观类型的多样性不够丰富,整理后均减少,减少了0.027。原因是项目区内的晒谷场等地均被整理为农田,使得多样性指数降低。项目区优势度的主要顺序为:整理前各主要景观为水田〉水塘〉整理后各景观优势度顺序未变。整理使得水田面积增加,优势度指数提高,水田成为项目区内的优势景观。水塘的优势度下降较多,从整理前的27.325下降到整理后的11.028,下降了16.297,主要是由于水塘斑块数量的大幅减少造成的。②景观破碎度的变化土地整理实施前后,项目区景观破碎度指数由0.739变化为0.386,破碎度指数降低。其原因为土地整理使各种土地类型在地域分布越趋集中,尤其使得农田形成了集中连片,形成规模化的农田经营,提高了农田管理和机械化操作水平,改善(3)土地整理对廊道的影响项目区内的道路大都零散的分布在地块间,且道路弯弯曲曲,路面宽窄不一,没有形成网络,居民点和居民点、田块与田块、农村居民点与田块之间的道路连通性差,农民下田作业很不方便。经过整理,项目区形成了完整的道路、灌排、农田防护林体系。整理前后项目区的廊道指数情况见下表。表30整理前后项目区廊道指数表廊道指数道路河流、沟渠防护林长度(m)密度通达度长度(m)密度长度(m)密度整理前整理后整理后,项目区的道路廊道指数表现为较整理前大。其中,项目区内的道路(田间道、生产路)长度为146541m,密度为110.24m/hm²,道路通达度为0.69。土地整理使得田间道和生产路交错分布,形成方格网状,使得居民点、田块之间的连通度增加,减少了农民下地耕作的出行距离,方便了农业机械化的操作。整理后,项目区新建大量沟渠和斗渠等,使得项目区内沟渠等的长度比整理前多出165184m,密度指数达到160.67m/hm²。整理后的排水沟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增强了项目区抗涝抗旱等抗风险能力。整理后,项目区加强了农田林网建设,构建了完善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其中防护林长度达50934m,比整理前多出47607m,密度达38.32m/hm2。林带结合道路布置,能够起到护路、防治水土流失和改善农田小气候的作用。6、生态完整性评价土地整理后,评价区域各斑块面积、数量发生变化,相应生物量也随之发生变化。为了便于计算,将居民点、道路和晒谷场合并为建设用地;将特殊用地(墓地)和田坎合并为荒草地;河流和农田水利用地合并为河流水面。其中水田的生物量按照水稻来衡量,旱田以小麦来衡量,其他生物量参考相关文献。表31土地整理前后项目区生物量变化情况一览表土地类型建前建后面积变化面积(hm²)总生物量(t)面积(hm²)平均生物量总生物量(t)水田旱田菜地0林地0水塘河流水面建设用地00荒草地生物量合计(t)生物量变化(t)从上表可以看出,项目区域面积减少最多的是荒草地,其组成大部分为荒草,这主要是由于墓地和田坎转变为农田,造成其面积减少;河流水面面积增加主要是沟渠建设占用一部分农田。水塘、建设用地、早地、面积也有一定的减少,但减少总的来说,土地整理前后,评价区域总生物量增加4133.233t,占18.96%;造是作物产量增加);二是水田面积增加,同时水田生物量要大于其他斑块里的生物量,因此尽管其他板块面积减少,但总生物量仍然增因此,土地整理对评价区域的生物生产力有正面影响。(1)恢复稳定性分析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土地整理后,评价区域总生物量增加,从而导致评价区自然系统恢复稳定性提高,增加的生物量占评价区总生物量的18.96%,因此工程建设对评价区的恢复稳定性有一定影响,但影响是正面的。(2)阻抗稳定性分析同时建设用地中的居民点、晒谷场,荒草地中的墓地和田坎都相应的减少,对本区且植被类型较为单一,整个系统的阻抗稳定性较弱。但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对原来7.1水土流失现状类型项目区地势总体上为东高西低,其中东北地势最高,向西向南形成坡地,西北最低,区内分布有数条东西向冲沟,平均深2m,区内土壤为水稻土和黄棕壤,无风沙土分布,也无风蚀残丘存在,故项目区主要水土流失现状类型为水蚀。7.2水土流失成因分析项目区项目区内地形相对复杂,地面坡度3-5°,地面相44.1m之间,微地貌类型应该为微丘陵。项目区耕地耕作层平均厚度为20厘多数为重壤土,植被多为短命植物(农作物),盖度为10-20%,属轻度水蚀成因地形。7.3水土流失影响分析(1)施工期水土流失影响分析土地平整和道路建设,将使地表处于疏松和裸露状态,这将为地表径流水蚀提供垫面基础。在施工期间,由于土地平整,有可能阻塞泄洪冲沟,而规划的排洪沟若不能及时投入使用并有效发挥作用,则项目区将有可能受到雨水的强烈冲刷,从根据吴楠(2007)等对淮河中上游地区水土侵蚀度的研究,项目属于轻度侵蚀区,区侵蚀模数约为430t/(km²a),土壤加速侵蚀系数为2~5之间。本项目不同工表32水土流失量工程项目k土地整理区3道路工程区2合计———施工期间,水土流失量增加了2496.03t,(2)运行期水土流失影响分析项目建成后,与农田建设相配套的农田防护林和排洪沟等也相应建成,将有效(3)防治措施②按项目规划严格划定施工范围,防止对开发区周边植被的破坏。⑤尽量避免在雨季进行土地平整,可有效减少土地平整过程的水土流失。⑥土地平整后的地块,应尽快种植植物,在雨季可用农作本项目主要对由于新农村建设出现的“空心村”及少量无人居住的老庄基进行拆迁平整,共涉及35户。其中拆迁土草屋614.9m²,土瓦屋2470m²。除此之外,还对墓地进行一定的规整。因此,本项目不涉及本项目只对拆迁的房屋和墓地给予一定的补偿,拆迁主要环境问题为拆迁时的由于“空心村”和墓地等距离居民点较远,拆迁时的噪声和扬尘对居民影响很项目区土地平整土方量为112.67万m³,表土剥离回填10.45万m³,田埂修筑22.3万m³。本项目挖方量(平整土方与表土剥离土方之和)为123.12万m³,表土剥离土其余全部用于农田的底层用土。禁止将土方随意丢弃,做到本项目不设取土场,混凝搅拌场利用特殊用地和居民用地,共两个,每个面积约为600m²,拌合场不占用农田和林地等。本项目拌合场选址见附图。混凝土路面施工时,采用搅拌好后以工程车拉至现场进施工期结束后,必须对拌合场进行生态恢复,先去除地上的石子,然后可作为(1)施用农药对土壤的影响施用农药时,大部分农药将降落于地表。附着在作物体表的农药,也会因风吹雨淋而降落至地表。另外,浸种、拌种等施药方式,则使农药直接进入土中。还有除草剂的土壤处理,杀菌剂的土壤消毒等,更是直接施农药对农田的污染程度与作物种类、栽培情况有关。栽培管理水平和复种指数较高的农田,由于用药较多,其农药污染程度也较严重。本项目如不能严格选择农由于80%的残留农药分布在0—20cm的表土层内。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残留农药的浓度逐步降低,50cm以下的土层中,难以检出,而项目区浅层地下水属(2)施用化肥对土壤的影响基于上述同样理由,认为该项目施用化肥不会对区内地 项目区基本实现水利、交通网络化,土地耕作规模化,灌溉机电化,极大地满足农民生产、生活要求。项目区土地利用经过规划改造后,田畴平整,水利设施配套齐全,便于推广农业技术,发展农村经济,便于农民集约化管理,推进农业机械化、现代化进程,有效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随着农业机械化逐步提高,可以节约很多劳动力,使之转到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商业、为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实现全镇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将极大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改善农民生产条件,降低贫富差别,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项目区经整理后,农民可充分利用完善的农业生产设施,发展多种经营,降低生产风险,稳定和提高收入,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土地整理,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较大,土地的利用率得到很大的提高。项目建成必将对项目区所在区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做出一定贡献。 增强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意识经过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把项目区建设成为国家土地整理重点项目,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县、镇两级领导干部和国土资源部门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意识。项目区构筑成田成方、路成框、林成行、渠成网的格局后,必将吸引农民加大对土地的投入,使耕地质量不断提高,同时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土地资产的营运创造良好的条件。 促进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加大对土地的投入,土地的产出率将进一步提高,形成“投入—收益—再投入—再收益”的良性循环机制。农民富裕了,将用富余的钱投入到新村建设上,对农民住宅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着力改造给排水、供电、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变过去农村建房自然分散的格局,使给、排水设施进一步健全,邮电、供电、交通设施配套,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体现了新农村的景象,达到交通便利、商服功能完善的文明社区,实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发挥较强的示范作用,有利于推动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本项目的实施,将为人口密集地区的土地整理和内部挖潜工作积累丰富经验;同时将完善项目区农田水利设施、交通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的生产力,使广大农民群众实事的事业,有利于增进广大农民对土地管理工作的支持和理解,从而进一步推动土地整理工作的全面开展。 本次土地整理,对项目区的土地进行平整,对土壤进行改良,土地经过翻耕。推土平整,改善了土壤的团粒结相,提高了土地肥力,生物资源得到保护和繁衍增殖。同时建设健全该项目区的道路网络与水利排灌系统,从而达到增加有效灌溉耕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项目整治土地1329.2505公顷,大大提高了项目区抵御自然灾害(尤其是旱灾和洪涝灾害)的能力,降低了项目区水土流失的可能性,起到了调节气温,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使项目区内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开发整理项目,是按“田块平整规范化,农田耕作机械化,田问管理科学化,农民住宅城市化”的目标进行建设的。项目竣工后,将成为~~一道亮丽的田园风一线,发挥着农业生产建设和美化环境的双重功能,为以后的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项目区占据着~~中部相当的一部分面积,有足够的容量客纳相当数量的生物种群,保证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同时,规划项目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