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贸易保护贸易研究_第1页
绿色贸易保护贸易研究_第2页
绿色贸易保护贸易研究_第3页
绿色贸易保护贸易研究_第4页
绿色贸易保护贸易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绿色贸易保护贸易研究一、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和贸易自由化的推进,绿色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绿色贸易保护主义,即在国际贸易中,以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为名,实则采取贸易壁垒措施,限制或禁止某些产品的进口,以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这种现象的出现,既反映了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也暴露了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和利益冲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各国政府和民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日益增强。在此背景下,一些国家开始以环保为由,实施绿色贸易保护措施。这些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对进口产品征收高额环境税、设定严格的环境标准、限制进口来自高污染或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产品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进程,给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既是国际贸易环境日益复杂的反映,也是国际贸易领域中各种利益冲突的具体体现。它体现了各国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权衡和博弈;另一方面,它也暴露了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和执行中的不足和缺陷。对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国际贸易的新趋势和新挑战,也有助于我们探索和完善国际贸易的规则和机制,促进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1背景介绍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环境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绿色贸易保护贸易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国际贸易趋势。本文的《绿色贸易保护贸易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这一新兴贸易形式的发展趋势、影响以及挑战,并为绿色贸易保护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建议。本节将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信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增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过度开发和资源消耗导致自然资源日益匮乏,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国际社会开始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在此背景下,绿色贸易保护贸易作为一种新兴贸易形式应运而生。它不仅强调经济效益,更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共生。在此背景下,绿色贸易保护贸易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议题。它不仅关系到各国经济的发展,更关系到全球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绿色贸易保护贸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1.2研究目的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和贸易自由化的推进,绿色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涉及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还涉及到国际贸易的公平性和效率问题。对绿色贸易保护贸易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全球贸易环境及其演变,而且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其制定更合理、更有效的贸易政策。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其对环境影响的复杂性,包括其如何影响国际贸易的结构和模式,以及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从国际贸易公平性的角度出发,绿色贸易保护主义往往伴随着贸易壁垒和歧视性措施,这些措施可能扭曲国际贸易的公平性。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揭示这些措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为国际贸易的公平性提供理论支持。从政策制定的角度出发,对绿色贸易保护贸易的研究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帮助他们制定更合理、更有效的贸易政策,以应对全球贸易环境的变化。对绿色贸易保护贸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研究。1.3研究范围和限制我们必须明确指出本研究存在的限制。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准确性问题,我们可能无法对所有国家的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进行详尽的分析。由于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问题,本研究可能无法涵盖所有相关的学术观点和理论。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我们可能无法对所有的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案例进行深入研究,而只能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二、绿色贸易保护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问题不断加剧。在这样的背景下,绿色贸易保护作为一种新的贸易保护形式应运而生。绿色贸易保护是指各国政府为了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采取一系列贸易措施限制或禁止某些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的产品或服务的进出口。绿色贸易保护的实施手段主要包括绿色关税、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等。这些措施旨在通过提高环境成本,促使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污染排放,从而推动全球环境的改善。绿色贸易保护也强调在国际贸易中体现公平原则,即发达国家在享受环境资源的也应承担更多的环保责任。绿色贸易保护的实施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绿色贸易保护措施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各国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涉及面广、难度大。绿色贸易保护的实施可能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破坏国际贸易的自由和公平。如何平衡环境保护和自由贸易的关系,是绿色贸易保护实施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绿色贸易保护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贸易保护形式,其实施对于促进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有效实施需要各国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2.1绿色贸易保护的定义绿色贸易保护,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保护主义形式,近年来在全球经济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与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不同,绿色贸易保护强调的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它利用环境标准、绿色标签、碳关税等手段,限制或禁止某些可能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产品或服务的进出口。这种保护形式的核心在于通过环境保护来推动贸易政策的调整,以达到保护国内产业、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目的。绿色贸易保护的出现,反映了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各国政府和企业开始寻求通过贸易政策来推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绿色贸易保护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它试图通过贸易手段来推动全球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部竞争的冲击。绿色贸易保护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它有助于推动全球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另一方面,它也可能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的表现形式,阻碍国际贸易的自由和公平。如何平衡环保和贸易的关系,如何在推动全球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确保国际贸易的自由和公平,是绿色贸易保护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2.2绿色贸易保护的形式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绿色贸易保护作为一种新的贸易保护形式逐渐崭露头角。绿色贸易保护是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名,通过制定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标准、标签和认证制度,对国际贸易中的产品、服务和投资进行限制或禁止,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的目的。绿色关税:指对进口产品征收基于其环境影响的关税,如碳税、污染税等。这种关税的设置往往使得进口产品在价格上处于不利地位,从而保护本国产业。绿色技术标准:一些国家会制定高于国际标准的环保技术标准,要求进口产品必须达到这些标准才能进入市场。这实质上是利用技术优势设置贸易壁垒。绿色环境标志:指对符合特定环保标准的产品颁发的标志,只有获得这一标志的产品才能进入某些市场。这实际上是对产品的环保性能进行认证,以符合某些国家的市场准入要求。绿色包装和绿色补贴:为了鼓励环保生产,一些国家会对采用环保包装或进行环保生产的企业给予补贴。这种补贴可能构成不公平贸易,因为被补贴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优势。绿色卫生检疫措施:一些国家会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为名,对进口产品实施严格的卫生检疫措施,如食品安全标准、动物疫情控制等。这些措施往往使得进口产品难以符合标准,从而限制了其进入市场。绿色贸易保护的出现,既是全球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的体现,也是国际贸易中利益冲突的反映。在享受其带来的环保效益的也需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贸易扭曲和不公平竞争。2.3绿色贸易保护的影响绿色贸易保护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壁垒,其影响是复杂且深远的。它直接限制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进程。通过设定各种环保标准和认证要求,绿色贸易保护使得某些产品难以进入目标市场,从而阻碍了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绿色贸易保护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尤为显著。由于资金和技术限制,发展中国家往往难以达到发达国家设定的环保标准,这使得他们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这不仅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收入,还可能导致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困难。绿色贸易保护还可能引发贸易争端和摩擦。由于各国对环保标准的理解和执行存在差异,因此很容易在国际贸易中产生争议。这不仅增加了国际贸易的复杂性,还可能对全球贸易秩序产生不利影响。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绿色贸易保护的积极作用。通过设定环保标准,可以促使企业改进生产方式,减少污染排放,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环保、健康的产品选择。如何在保护环境和促进贸易之间找到平衡点,是绿色贸易保护需要解决的问题。三、绿色贸易保护的理论基础绿色贸易保护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环境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理论。环境经济学强调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破坏的不可逆性,主张在经济发展中应考虑到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国际贸易理论则强调国家间的经济互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绿色贸易保护则是将环境因素纳入国际贸易的考量范畴,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重目标。环境资源的有限性理论:该理论认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且环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过度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行为是不可持续的,必然导致未来的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绿色贸易保护的核心就是要在国际贸易中考虑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环境破坏的不可逆性理论:环境破坏一旦发生,往往难以恢复。森林砍伐、水源污染等行为,其后果可能是长期的,甚至可能是不可逆的。绿色贸易保护强调在国际贸易中应尽量避免这些行为,以保护全球环境。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绿色转型: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关注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绿色贸易保护则将环境因素纳入考量。它主张在国际贸易中,应优先考虑环保产品和绿色技术,以实现经济的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经济发展应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以实现长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目标。绿色贸易保护正是这一理论的体现,它要求各国在国际贸易中采取环保措施,以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绿色贸易保护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环境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理论,它强调在国际贸易中应考虑到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重目标。这一理论为绿色贸易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3.1环境经济学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基础。环境经济学将环境视为一种公共产品,并研究如何在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其核心理论包括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和资源稀缺性理论。外部性理论指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可能未将其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纳入成本考虑中。这种未内化的环境成本导致了资源配置的扭曲,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为了纠正这一失衡,需要采取政策措施将环境成本内生化,使得企业或个人在做出经济决策时能够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公共物品理论则强调环境资源的公共属性。由于环境资源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容易导致“公地悲剧”,即每个人都可以无限制地利用环境资源,但没有人愿意为环境资源的保护和维护承担责任。政府需要通过制定政策来确保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资源稀缺性理论指出,环境资源是有限的,其再生速度往往跟不上人类的需求。如何在满足当前需求的确保未来世代也能享有足够的资源,是环境经济学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理论为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即为了保护有限的环境资源,需要采取贸易措施限制对环境有害的商品和服务的进口。环境经济学理论为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指出了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找平衡的重要性。3.2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为理解全球贸易格局及其演变提供了理论基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如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指出,国际贸易能够使参与国家专业化于其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通过国际贸易的互补性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优配置。这一理论强调各国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消费者偏好等条件进行分工,通过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福利的提高。随着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推进,贸易保护主义的声音逐渐增强。一些学者提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干预市场,如提供补贴或实施关税,来影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为本国企业获取市场份额或超额利润。这一理论为贸易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使得一些国家开始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来维护本国产业利益。与此环境可持续性日益受到关注,绿色贸易理论应运而生。绿色贸易理论强调在国际贸易中考虑环境因素,通过贸易政策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这一理论提倡在国际贸易中实施环境标准,鼓励绿色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以实现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全球贸易的繁荣,也为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持。在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如何平衡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实现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国际贸易理论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3.3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当前的全球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导绿色贸易保护贸易研究的关键理论之一。可持续发展涉及到如何在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确保不会损害未来世代的发展机会。在此背景下,绿色贸易保护贸易不仅是一种商业实践,也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许多发展中国家通过可持续贸易发展的模式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这些努力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在此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正在被广泛接受和重视。特别是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紧张等问题时,各国对绿色贸易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更是与日俱增。在绿色贸易保护贸易的研究中,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探索新型贸易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可持续发展理论鼓励在贸易过程中更加注重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倡导低碳、环保、绿色发展的理念,以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还鼓励通过贸易政策推动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从而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绿色贸易保护贸易研究将进一步深化我们对可持续贸易发展内涵的理解,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将进一步推动各国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四、绿色贸易保护的实证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部分将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探讨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的现状、影响及发展趋势。我们将基于现有数据,对全球范围内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包括但不限于环保标准、标签要求、产品认证等方面。将着重关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在这一问题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如何根据自身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环境特点制定相应的绿色贸易政策。我们将利用国际贸易数据,对绿色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流量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通过构建引力模型等实证方法,探讨绿色贸易壁垒对出口国和进口国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在不同行业和产品间的差异。还将分析绿色贸易壁垒对全球价值链和国际分工格局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进一步影响国际贸易格局。我们将基于现有研究,对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这包括分析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的绿色贸易壁垒形式,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影响。还将探讨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企业如何应对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以及这些应对措施可能带来的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实证分析部分将为本研究提供强有力的证据支持,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的现状、影响及发展趋势,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国际谈判提供有力依据。4.1国内外绿色贸易保护现状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绿色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贸易保护形式。国内外在绿色贸易保护方面均呈现出一定的现状。政府日益重视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绿色贸易的发展。对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进行环保审查,限制其出口;鼓励和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如新能源、环保科技等。还建立了相应的绿色贸易政策体系,包括绿色关税、绿色补贴等,旨在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减少环境污染。绿色贸易保护主义也在悄然兴起。一些国家通过设立绿色壁垒,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以保护本国产业和环境。这些绿色壁垒包括环境标准、绿色认证、绿色标签等,使得外国产品难以进入其市场。一些国家还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漏洞,采取单边贸易措施,实施绿色贸易保护。绿色贸易保护已经成为全球贸易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绿色贸易,以期在保护环境的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贸易保护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如何平衡环境保护和自由贸易的关系,如何避免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的滥用等,这些问题需要全球共同面对和解决。4.2绿色贸易保护的实际案例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其提出的碳关税制度成为绿色贸易保护的一个典型案例。根据该制度,欧盟对来自非欧盟国家的高碳排放产品征收额外的税费,以鼓励这些国家减少碳排放,同时保护欧盟内部的产业免受外来竞争的冲击。这一制度在理论上有助于推动全球范围内的碳减排,但在实践中也引发了关于公平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争议。美国通过制定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对进口产品实施绿色壁垒,以限制不符合其环保要求的产品进入美国市场。这些法规和标准涵盖了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对进口商和制造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尽管这些措施有助于推动美国的绿色经济发展,但也给国际贸易带来了不确定性。巴西在农产品出口方面拥有显著的优势,为了维护其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巴西实施了一套严格的可持续发展认证制度。只有符合巴西设定的环保、社会和经济标准的农产品才能获得认证,进而进入国际市场。这一制度有助于推动巴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也给其他国家的农产品进入巴西市场带来了挑战。这些案例反映了绿色贸易保护在全球范围内的实施情况。虽然绿色贸易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全球的环境保护,但也可能引发贸易争端和不公平竞争的问题。在推进绿色贸易保护的过程中,各国需要在保护环境和促进贸易自由之间寻求平衡。4.3绿色贸易保护的影响分析绿色贸易保护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策略和政策手段,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一策略的实施不仅对国际贸易的格局产生了重塑作用,还深刻影响了各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和产业的转型升级。绿色贸易保护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绿色贸易保护的实施导致国际贸易领域开始朝向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一趋势促使传统贸易结构发生改变,推动各国更加注重绿色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要求企业积极适应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需求。在贸易过程中加强绿色标准和环保措施的引入与实施,这势必会引发国际贸易流程的重构以及新的竞争关系的形成。特别是在那些高度依赖出口的国家,绿色贸易保护的实施可能直接影响到其出口产业的竞争力。绿色贸易保护对于经济发展有多方面的影响。它促进了绿色经济的崛起和发展,推动了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由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一些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和产品可能会受到市场的排斥和限制,从而对某些传统产业带来挑战和冲击。这就要求各国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推动绿色产业的壮大,也要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化改造,以适应新的国际贸易环境。绿色贸易保护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和挑战。在这种背景下,绿色贸易保护的实施促使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发展绿色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以实现产业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这也为新兴产业如新能源、环保技术等提供了发展机遇,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绿色贸易保护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策略和政策手段,对国际贸易格局、经济发展以及产业转型升级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国应适应这一趋势,加强在绿色发展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五、绿色贸易保护的政策建议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各国应依据自身的环境容量和资源禀赋,制定并适时更新环保标准,确保进口产品符合环保要求。应建立相应的监测和惩罚机制,对不符合标准的产品进行限制或禁止进口。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政府应加大对绿色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鼓励企业采用环保的生产工艺和原材料,降低产品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应设立绿色技术创新基金,支持相关科研项目,提高我国在国际绿色技术领域的竞争力。加强国际合作:各国应加强在环保领域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通过签署多边环保协议,建立绿色贸易合作机制,推动全球贸易向更加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培养绿色贸易意识:政府应加强对企业和消费者的绿色贸易教育,提高其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通过举办绿色贸易论坛、展览等活动,普及绿色贸易知识,营造有利于绿色贸易发展的社会环境。优化贸易结构:我国应加快贸易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高附加值的绿色产业,减少对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初级产品的出口。应积极引导外资流入环保、节能等领域,推动我国绿色贸易的持续发展。5.1政府层面的政策建议在绿色贸易保护贸易的研究中,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为了促进绿色贸易的发展,减少贸易保护主义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政府需要从多个层面出发,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政府应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沟通,共同应对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通过多边贸易协定的形式,推动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标准和绿色生产规范的统一,以减少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通过外交途径和国际组织,对违反国际环保规则的国家施加压力,维护国际贸易的公平性。政府应加强对本国企业的支持和引导。通过提供绿色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鼓励企业研发绿色生产技术和工艺,提高产品的环保性能。加强对企业的环保培训和指导,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绿色生产水平。政府应建立健全的绿色贸易保护机制。通过设立专门的绿色贸易保护机构,对绿色贸易保护主义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加强对绿色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的监督和惩罚力度,维护国际贸易的秩序和稳定。政府应积极参与全球环保事务的治理。通过参与国际环保组织的活动,推动全球环保事务的进展。加强对国内环保事务的管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推动全社会的绿色发展。政府在绿色贸易保护贸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政府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政策支持、机制建设和参与全球治理等多个层面,推动绿色贸易的发展,减少贸易保护主义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5.2企业层面的政策建议企业应树立绿色生产理念,将环保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这包括采用环保材料、优化生产流程、减少废弃物排放等措施,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企业应加大绿色技术研发投入,提升绿色生产技术水平。通过技术创新,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从而满足绿色贸易的要求。企业应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确保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回收再利用的整个过程都符合环保要求。这有助于减少企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提高供应链的可持续性。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绿色贸易合作,了解国际绿色贸易规则和标准,并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合适的绿色贸易策略。这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融入全球绿色贸易体系,拓展国际市场。企业应注重绿色品牌建设,通过宣传绿色生产理念、环保责任等方式提升品牌形象。这不仅有助于企业在绿色贸易竞争中获得优势,还能吸引更多关注环保的消费者。企业在面对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挑战时,应从强化绿色生产理念、提高绿色技术研发能力、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积极参与国际绿色贸易合作以及加强绿色品牌建设等方面入手,以应对全球绿色贸易环境带来的挑战。5.3社会层面的政策建议在社会层面,推进绿色贸易保护贸易需全面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通过公共媒体及教育机构加强环保和绿色贸易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对于绿色消费和可持续发展的认知。鼓励消费者选择绿色产品和服务,形成绿色消费模式,从而倒逼企业向绿色生产转型。建立健全绿色贸易的社会监督机制,允许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绿色贸易的监督与管理过程中,包括但不限于环保组织、消费者协会以及媒体等,共同构建公开透明的绿色贸易环境。政策建议中应推动社会与企业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合作促进绿色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共同推动绿色贸易的发展。政府应加大对绿色贸易的倡导和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倾斜和资源支持,鼓励企业开展绿色生产和绿色营销。对于不符合绿色标准的企业,应建立相应的社会舆论压力和法律制裁机制,以促进其改进和转型。通过这些社会层面的政策建议,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绿色贸易保护贸易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六、结论与展望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成为了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从本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绿色贸易保护主义在保护环境的也可能对国际贸易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环境影响的复杂性: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旨在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但其执行方式可能过于严格,导致国际贸易的不平衡。国际贸易环境的冲击:过度的绿色贸易保护措施可能导致其他国家采取报复性措施,形成贸易壁垒,对全球贸易自由化造成冲击。技术与标准的双刃剑:技术和标准的提升虽然有助于环保,但也可能形成技术壁垒,限制国际贸易的自由。政策制定需谨慎:政策制定者在制定绿色贸易保护政策时,应权衡环保和贸易自由化之间的关系,避免过度保护对环境产生负面效果。国际合作与协调:各国应加强在环保和贸易政策上的合作与协调,共同制定符合全球利益的绿色贸易政策。技术创新与标准统一:通过技术创新和标准的统一,降低绿色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贸易的负面影响,推动全球贸易的自由化和环保化。公众教育与意识提升:提高公众对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的认识,形成全球共识,为制定更为公正和可持续的贸易政策提供社会基础。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各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共同努力,寻找平衡环保和贸易自由化的解决方案。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绿色贸易保护主义将成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贸易自由化的重要力量。6.1研究结论绿色贸易保护主义在国际贸易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或禁止某些可能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产品的进口。这种趋势不仅影响了国际贸易的自由,也对企业和消费者带来了挑战。绿色贸易保护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尤为显著。由于技术、资金等条件的限制,发展中国家往往难以达到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绿色贸易保护主义在促进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方面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它促使企业研发更环保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推动了绿色经济的发展。绿色贸易保护主义也对国际贸易环境造成了影响。由于各国采取的措施差异较大,容易引发贸易摩擦和冲突,影响国际贸易的稳定性和自由。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需要各国在保护环境和促进贸易自由之间寻找平衡。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绿色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继续发展,但也需要更多的国际合作和协调,以确保国际贸易的公平和稳定。6.2研究不足与展望本研究对绿色贸易保护贸易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由于数据的获取限制,本研究可能未能涵盖所有相关的绿色贸易保护案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全面性。本研究主要基于定性分析,缺乏定量研究的支持,使得一些结论的可信度受到一定影响。未来研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和深化。可以进一步收集更全面的数据,涵盖更多的绿色贸易保护案例,以便更全面地分析这一现象。可以引入定量研究方法,如建立数学模型,对绿色贸易保护现象进行量化分析,提高研究的可信度。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对绿色贸易保护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如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揭示其背后的复杂机制。未来研究还可以关注绿色贸易保护现象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这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绿色贸易保护现象,并为其应对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研究还可以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对绿色贸易保护现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尽管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仍为理解绿色贸易保护现象提供了一定的启示。未来研究可以通过拓展研究范围、引入定量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等方式,进一步深化对绿色贸易保护现象的认识,并为其应对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参考资料: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中国的国际贸易问题专家对此的定义是:“绿色壁垒是指那些为了保护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主要包括国际和区域性的环保公约、国别环保法规和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等自愿性措施、生产和加工方法及环境成本内在化要求等分系统。”所谓绿色壁垒(GreenBarriers,简称GBs),也称为环境贸易壁垒(EnvironmentalTradeBarriers,简称ETBs),是指为保护生态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绿色壁垒通常是进出口国为保护本国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而设置的各种保护措施、法规和标准等,也是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它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以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通过蓄意制定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不能接受的环保标准,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的进口,从而达到贸易保护目的而设置的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属于技术壁垒的一项,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兴起于各国。从其本意上说,它是指那些以维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为目的而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有关国际贸易活动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及其相应的行政措施,以避免这些贸易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①。从其实际应用上说,指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以保护生态资源、生物多样性、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借口,设置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不能接受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对外国商品进口采取的准入限制或禁止措施②。以技术标准、商品包装和标签、卫生检疫标准等途径强制规定实施,涵盖产品研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再利用等整个过程。在国际贸易中,关税壁垒曾经是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美国、德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曾依靠关税壁垒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与贸易的冲突也越来越激烈,从而使贸易保护主义从传统的关税壁垒逐渐转向非关税壁垒,而绿色壁垒作为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就应运而生了,并成为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限制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贸易的一种工具。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也叫环境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兴起于各国,对外国商品进口采取的准入限制或禁止措施。如:美国拒绝进口委内瑞拉的汽油,因为含铅(Pb)量超过了本国规定;欧盟禁止进口加拿大的皮革制品,因为加拿大猎人使用的捕猎器捕获了大量的野生动物;20世纪90年代开始,欧洲国家严禁进口含氟利昂冰箱,导致中国的冰箱出口由此下降了59%等事例。这些都是由于绿色壁垒而产生的一系列事件。随着工业化的加速,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变得日益突出,如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的思维方式,消费行为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变化,注重生活质量、营造绿色文明的新的价值观念超越了狭隘的人类中心论;对不污染环境、人体健康无害的绿色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发达国家消费者绿色价值观的形成,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偏好,也为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和机遇。各国为使本国的“幼稚”产业得到发展,“夕阳”产业减缓衰退,使具有规模经济的产业获取超额利润,都没有放弃过贸易保护。随着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运行,随着关税不断降低,非关税壁垒受到更多的限制,传统的贸易壁垒的运用空间也越来越小。在此种情况下,发达国家为了其自身的利益,开始寻求新的贸易保护措施。绿色贸易壁垒应运而生,成为在各国发展最快的一种贸易壁垒。早在70年代,美国成立了两个青少年环保组织,发起了保护地球生态平衡的“地球日”活动。各国绿色组织纷纷成立。这些绿色组织及绿色政党的不断涌现,逐渐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他们的言论和行动直接影响到政府的政策和有关政党及其领导人的政治地位和政治生涯。许多政党开始把环境保护政策纳入自己的政策体系,使环境问题政治化,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经济和贸易领域。发达国家的政府也受到国内有关产品生产商的压力,一同促进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由于各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进行环境保护的能力和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各种环境问题在不同的国家的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由此决定了不同国家的环境标准参差不齐,难以协调。环境标准的不同,导致企业环保费用内在化的成本不同,直接影响到产品的生产成本,而生产成本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到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和宏观经济的稳定性。环境标准问题就成为各国广泛关注的一个国际性问题。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虽然发达国家环境标准的规定和实施非常严格,但对其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却微乎其微;而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却产生巨大的冲击。因此为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进口,发达国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提供了借口,从而达到贸易保护的作用。贸易和环境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十分敏感的问题。长期以来各国从各自的经济利益出发,以求在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标准方面取得有利的地位。虽经过许多探讨和谈判,但难以达成一致意见,由此产生的有关贸易规则含义较宽、含糊,甚至处于两可之间。并且这些规定的弹性较大,其中一些重要的术语的含义非常不明确,“武断”、“不合理”、“变相限制”、“所必须的措施”都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这就为各缔约方以环境保护为名,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提供了合法的借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本身在经济发展层次、技术能力支持、居民环保意识等各个方面确实存在较大的差距。②中国贸易“树大招风”,尤其在全球经济危机当下,不免成为主要目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产品行销全球。中国的贸易规模大、总量大,并且在与很多发达国家的贸易中,“树大招风”的效应可以想见。实证中可知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劳动成本较低,本身也容易遭到排挤。一些发达国家的行为有时往往严重脱离环境的意图,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绿色壁垒,这些壁垒有显著的歧视性、排他性。金融危机以后,2010年发达国家大肆宣传中国“毒建材”有意恶化中国建材产品的质量口碑,以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也是恶意行为。在遭遇绿色壁垒的时候,很多时候是由于我们的企业和相关机构不懂国际上的贸易规则,不仅不能很好的规避,在收到相关贸易摩擦投诉的时候不知如何应对辩护。不争的事实是“中国制造”有很大的价格优势,但是在质量方面确实有很多不足。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对环保往往不够重视,例如很多儿童玩具确实存在铅含量超标等问题。即使国内一流的企业,大多只知道如何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量,但很少有能做到真正清楚自己产品成分的。自己产品里面含有哪些具体化学物质都一无所知,又何谈掌握其是否超标。但是在发达国家,他们拥有一整套成熟的物料管理系统和供应链信息传递系统。绿色贸易壁垒是以保护世界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行贸易限制和制裁措施之实。现代社会人们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会很自然地关注环境问题,对于那些可能对环境和健康带来危害的商品和服务表现出了高度敏感性。绿色贸易壁垒正是抓住了这一共同心理,使贸易保护在名义上和提法上有了合理性的巧妙性。绿色贸易壁垒虽然属于非关税壁垒的范畴,但其不同之处在于绝大部分的非关税壁垒不是通过公开立法来加以规定和实施的,而绿色贸易壁垒措施则是以一系列国际国内公开立法作为依据和基础。7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通过有关国际组织及国际会议先后制定了许多多边国际环保协议、规则。它们在形成国际环保习惯法以及在对国际贸易造成冲击和影响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国际贸易中适用的法律有:国内法、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条约。世界上最重要、最有权威、最有普遍性的国际多边贸易条约是GATT和WTO两个文件。GATT第20条,授予了各国“环保例外权”;WTO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前言中也规定了“不能阻止任何成员方按其认为合适的水平采取诸如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与健康以及保护环境所必须的措施”。发达国家采取的严格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从法律的角度看,一般是无可非议的。绿色壁垒保护的内容十分广泛,它不仅涉及到与资源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有关的许多商品在生产和销售方面的规定和限制,而且对那些需达到一定的安全、卫生、防污等标准的工业制成品亦产生巨大压力,因此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挑战性。由于绿色贸易壁垒保护措施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因此在具体实施和操作时,也很容易被某些发达国家用来对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产品随心所欲地加以刁难和抵制。与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如进口数量与配额等相比,绿色保护壁垒具有更多的隐蔽性。它不像配额和许可证管理措施那样,明显地带有分配上的不合理性和歧视性,不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各种检验标准不仅极为严格,而且烦琐复杂,使出口国难以应付和适应。1995年4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开展实施“国际环境监察标准制度”,许多国家利用此标准限制和拒绝产品进口。即对产品的生产、使用、消费、和处理过程的鉴定都包括较多的技术性成分。在发达国家之间,环保技术水平比较接近,它们之间的贸易因环保问题导致的纠纷较少。而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较高的环境标准和相应的管理措施,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往往是一道道难以逾越的绿色壁垒。在新的一轮贸易保护主义运动里,发达国家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先后出台各种环保法规标准、绿色标志等创新制度安排,以期达到抑制负外部性的输入与保护国内经济的目的。是发达国家保护环境、限制进口最早采用的手段,即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的进口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进口,甚至实行贸易制裁。例如美国对原油和某些进口石油化工制品课征的进口附加税的税率比国内同类产品高出3.5美分/桶。在1994年美国环保署规定在美国九大城市出售的汽油里含有的硫、苯等有害物质一定低于一定水平,国内生产商可以逐步达到有关标准,而进口汽油必须于1995年1月1日生效起立即达到,否则、禁止进口。是由政府部门或公共、私人团体依据一定的环境标准颁发的图形标签,印制或粘贴在合格的商品及包装上,用以表明该产品不仅质量、功能符合要求,而且从生产到使用以及处理全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或危害极少,有利于资源的再生产和利用。取得了环境标志意味着取得了进入实施环境标志制度国家市场的“通行证”。但由于认证程序复杂、手续繁琐、标准严格,增加了外国厂商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成为其他国家产品进入一国市场的环境壁垒。自德国于1978年第一个实施环境标志制度“蓝天使”环境标志制度发展极为迅速,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这一制度,如加拿大的“环境选择方案”,日本的“生态标志”,欧盟的“欧洲环境标志”等。产品的标准是指针对有形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满足用户需要程度标准下作出的强制性规范。发达国家往往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而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环保技术标准都是根据本国的生产及其技术水平制定的,但靠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力量很难达到这些严格的环保标准,这就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90年代以来,国际标准化组织实施了《国际环境监察标准制度》,要求企业产品达到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体系,1995年开始又推行了ISO14000环境管理系统,要求产品从生产前到制造、销售、使用以及最后的处理都要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而其他的国际性组织如IEC、ITU等亦在大力推行产品品质方面统一规范。绿色包装指能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易于自然分解、不污染环境的包装。发达国家制定了各种法规,以规范包装材料市场。如德国于1992年公布《德国包装废弃物处理法令》,日本于1991年、1992年发布并强制推行《回收条例》、《废弃物清除条例修正案》,美国也规定了废弃物处理的各项程序。这些“绿色包装”法规有利于环境保护,但同时大大增加了出口商的成本,也为这些国家制造“绿色壁垒”提供了借口。为保护国内消费者的利益,满足对此商品健康、安全等隐性需求,各国海关、商检机构都制定了不同的卫生检疫制度,对进口商品的品质进行检测和鉴定。发达国家往往把海关的卫生检疫制度作为控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重要工具。他们对食品、药品的卫生指标十分敏感,如食品的安全卫生指标、农药残留、放射性残留、重金属含量、细菌含量等指标的要求极为苛刻。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各国政府采取干预政策,将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发达国家将严重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环境成本,造成发展中国家环境成本上升。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大多无力承担环境治理的费用,政府有时不得不给予一定的环境补贴。按世贸组织修改后的国际补贴与反补贴规则,这类补贴属于不可申诉补贴范围,因而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绿色壁垒在近十年的时间里被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成为继反倾销措施以后的又一重要的贸易措施。在全球4917种产品中,受绿色壁垒影响的3746种产品的贸易额达47320亿美元,占1999年世界进口额的88%,其中直接受影响的达6790亿美元,占13%。全球共计有137个进口国采用了绿色壁垒措施。据欧盟环保机构的一项调查显示:仅1998年,欧盟国家禁止进口的“非绿色产品”价值就达300亿美元,其中90%来自于发展中国家,涉及纺织、成衣、化妆品、日用品、玩具、家具和家用电器等几千种商品。绿色壁垒措施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一方面绿色壁垒本身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不断调整和补充,出现了层出不穷、变化多端的绿色贸易措施,涉及包括环境保护、人类健康、生物多样性、动植物安全等多个领域;另一方面,绿色壁垒所管辖的对象范围越来越广泛,它不仅对产品本身提出绿色环保要求,还对产品的设计开发、原料投入、生产方式、包装材料、运输、销售、售后服务、甚至工厂的厂房、后勤设施、操作人员医疗卫生条件等整个周期的各个环节提出了绿色环保的要求。这些绿色保护措施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挑战性。绿色壁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停的在变化着。随着进口国家的技术进步、居民对于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环境标准不断向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出口商不断地进行技术改革,达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另外绿色壁垒的动态性还表现在绿色壁垒的实施往往会产生连动反应,一国实施立即会引起其他国家的纷纷效仿,由一个国家快速扩散到多个国家,从而给出口国造成重大的打击。1995年我国主要的外贸出口市场是香港、日本、美国、欧盟、东盟、台湾、韩国等,对他们的出口份额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4/5。这表明我国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多数都是世界贸易组织与环境委员会的成员,环保行动起步早,公众环保意识强,环保技术位居世界前列,从环保立法进入环保执法阶段。如果这些国家和地区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极力要求将贸易与环境两者挂钩,并制定对发展中国家过于苛刻的统一环境标准,这将使得我国产品出口市场范围面临缩小的可能。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加快机电产品出口是今后我国扩大对外贸易,跻身世界贸易强国之列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依托。但面临的困难之一就是发达国家制定的产品进口标准,例如防污标准、噪声标准、电磁辐射标准等,为我国机电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增加了难度。乌拉圭回合谈判最后签署的文件不仅包含工业品贸易,而且还包括农产品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投资等方面的环境保护问题。如果发达国家在新的多边自由贸易体制中肆意推进环境壁垒,以保护本国市场为目的而提高产品的环境标准,对于实现我国加快出口的战略目标将产生影响,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势必减缓。环境壁垒的制定实施必然会涉及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乃至报废处理的各个环节。它要求将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原理运用到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等过程中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因此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制造商为了达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和签订等手续并产生相关费用。产品的外观装潢、出口标签和商品广告也将作大幅度调整。出口产品各种中间费用及附加费用的增多,将使我国出口产品日益上涨的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作为出口产品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将因此受到影响。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经常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由此引发的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两大区域性经济组织成员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它们的环保水平和环保标准大致接近,个别成员存在的差距也在趋于协调一致。因此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区域自由贸易的形式,以低于区域环境标准为由将来自于区域以外的产品,包括中国产品排斥在巨大的区域市场之外。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的目的是为了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命和健康的前提下,尽可能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不利影响,而不是支持各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措施。如果各成员能够严格遵守协议,切实履行自己的承诺,绿色贸易壁垒问题应该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而不会愈演愈烈。但事实上绿色贸易壁垒不仅没有被消除,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其原因与上述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与上述两个协议的约束力有很大关系。从上述两项协议的执行情况来看,许多发达国家并没有像他们承诺的那样充分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反而凭借其优势地位,通过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技术标准,采用高灵敏度的检验检疫技术,给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设置了很大障碍。这些限制进口的措施,究竟有多少属于正当的贸易壁垒,有多少属于不正当的贸易壁垒,还很难做出定论。这也使发展中国家难以通过WTO的贸易争端处理规则和程序来解决绿色贸易壁垒问题。虽然绿色贸易壁垒给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对绿色贸易壁垒绝不能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而应在充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更多地看到绿色贸易壁垒的积极意义。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上的一股强大的潮流,各国政府的环境保护措施必然会反映到对外贸易上来。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国外进口的产品不设防。从保护国家安全、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与健康,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出发,对进口产品提出必要的技术要求,并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防止不合格产品进入国内市场是每个国家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在国际贸易中贯彻环境保护原则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从这一点来说,需要对正当的绿色贸易壁垒的积极作用给予充分肯定。正当的绿色贸易壁垒反映了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重视,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和进步的标志。要消除进口国对我国产品的歧视和限制,关键还是要以积极的态度顺应全球日益高涨的环境保护要求,努力向国际标准靠拢,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绿色贸易壁垒的愈演愈烈也是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真实写照。如果我们不以积极的态度做出回应,大幅度地提高我国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仅会在发达国家市场受排挤,也会在许多后起的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面前感到力不从心,也就难以继续保持我国产品出口大国的优势地位。积极抗辩。国内立法的单边措施能否用于限制国际贸易,依据多边环境条约而采取的贸易措施是否与WTO的自由贸易原则相违背,都是尚存争议的问题。一些国家运用WTO争端解决程序,积极斗争反抗绿色壁垒,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我国在面对无理的绿色贸易壁垒时,应沉着应战、据理力争。对发达国家违反非歧视原则,对我国出口产品规定的高于其本国产品的环境标准而设置的绿色壁垒,我国可根据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所确定的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提出抗辩,充分利用环境条约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照顾原则,通过采取双边磋商、谈判解决。加强国际合作。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保持密切联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在国际事务中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增强发展中国家利益集团的相对力量和合力。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环保条约的制定,加强在环境与贸易领域的国际合作,努力寻求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与贸易中应有的优惠待遇,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通过多边合作,根据“谁污染,谁治理”力争让发达国家承担历史责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治理环境污染的技术和资金援助。保护环境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兴起和日渐深入人心,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绿色经济意识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绿色产品将是未来商品生产的主流。在贸易领域,将环保措施纳入国际贸易的规则和目标,日趋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支持和认同,绿色产品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的比重将日益增大。绿色壁垒作为国际贸易非关税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国际贸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企业和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推行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使绿色经济意识融入每一个人的生产、生活中。建立绿色贸易制度,把绿色贸易思想作为开展国际、国内贸易的一个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顺应世界绿色潮流。ISO14000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关于环境管理的标准体系,该体系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专门机构----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TC207)负责起草制定。截至2000年3月,正式颁布的标准有15个,内容包括环境方针、计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管理评审等,对产品设计、原材料选用、生产过程、废物排放等全过程都提出了指导性的环保要求,其目的是为了规范企业等组织在生产、服务和活动过程中的环保行为。ISO14000系列标准主要是参照发达国家的环保经验而制定的,已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认同,效力十分广泛。获得ISO14000认证就等于取得了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ISO14000认证不仅可以使产品冲破绿色贸易壁垒,还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从而极大地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在绿色贸易制度安排下,随着环境或绿色产品的损益外部性的内部化,出口产业和产品的比较成本优势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一些污染严重、环保技术落后,从而环境成本高昂的产业,如小五金、小化工等,其比较成本优势将弱化以至消失。而一些少污染以至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绿色环保产业的比较成本优势将得到强化。应根据这种比较成本优势的变化来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将是我国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1992年,全球环保贸易额为2560亿美元,1994年为4080亿美元,2000年则突破6000亿美元。绿色环保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中国作为经济与贸易大国,必须抓住绿色环保时代的经济发展机遇,适时调整我国贸易与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通过政策导向,推动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具体措施有:采取排污收费、排污许可权交易、环境税收等手段,提高环境成本约束力并逐步使环境成本内部化大力推行环境资源和对资源进行补偿的税收政策,对严重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要采取收取资源税的税收措施;对节约资源、污染少的企业,可适当减免资源税。对运用清洁生产工艺生产的产品和少污染、无污染的产品要以经济政策进行扶持,如通过政府的采购政策,采购环境行为良好的企业的产品。通过信贷政策导向,使环境行为良好的企业更容易获得信贷。(5)通过减免税优惠政策,促使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发达国家在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正将污染产品和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我国对此应提高警惕,加强对进口商品的审查、检测和管理,坚决杜绝受污染商品和危险、有毒的废旧物质的进口,以保证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免遭破坏。要在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着眼于长远利益,对外商投资建设项目进行严格审批,严禁外商在我国投资兴建污染大、难治理的农药、化工、印染、造纸、电镀等企业。对于现有外资企业的污染问题要限期治理,必须达到我国现有的环境标准,否则令其关闭处理。在新的一轮贸易保护主义运动中,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先后出台了各种环保法规标准、绿色标志等创新的制度安排,以期达到抑制负外部性的输入和保护国内经济的目的。绿色贸易壁垒主要包括国际和区域性的环保公约、国别环保法规和标准、检验和检疫要求、包装与标签要求、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等自愿性措施、生产和加工方法及环境成本内在化要求等。与环境密切相关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主要有环境标志、生态(或绿色)包装、环境技术标准以及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等。其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国际社会已制定了150多个环境与资源保护公约。如《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国别环保法规是指主要的发达国家在空气污染防治、废弃物污染防治、化学品管理、农药管理、自然资源和动植物保护等方面制定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涉及许多产品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如食品农药残留标准、纺织品环境标准等。由政府部门或公共和私人团体依据一定的环境标准颁发的图形标签,印制或粘贴在合格商品与包装上,用以表明该产品不仅质量和功能符合要求,而且从生产到使用以及处理全过程全部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环境与人类健康无害或危害极少,有利于资源的再生产与利用。取得环境标志意味着取得了进入实施环境标志制度国家市场的通行证。但因为认证程序复杂和手续繁琐、标准严格,增加外国厂商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成为其他国家产品进入一国市场环境壁垒。自德国于1978年第一个实施环境标志制度蓝天使计划以来,环境标志制度发展非常迅速,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这一制度,比如加拿大的环境选择方案,日本的生态标志,欧盟的欧洲环境标志等。为了保护环境与资源,各国政府都采取干预政策,将环境及资源成本内在化。发达国家把严重污染的产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环境成本,造成发展中国家环境成本的上升。而发展中国家企业大多无力承担环境治理的费用,政府有时不得不给予一定环境补贴。按世贸组织修改后的国际补贴和反补贴规则,这一类补贴属于不可申诉补贴范围,因而为越来越多国家所采用。产品标准是指针对有形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满足用户需要程度标准下作出的强制性规范。发达国家一般拥有较高技术水平,而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环保技术标准都是根据本国的生产和技术水平制定的,但靠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力量很难达到这一些严格的环保标准,这就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从90年代国际标准化组织实施了《国际环境监察标准制度》,要求企业产品达到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体系,1995年开始又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系统,要求产品从生产前到制造与销售、使用及最后的处理都要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而其他的国际性组织如IEC、ITU等亦在大力推行产品品质方面统一规范。是发达国家保护环境、限制进口最早采用的手段,即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的进口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进口,甚至实行贸易制裁。例如美国对原油和某些进口石油化工制品课征进口附加税的税率比国内同类产品高出5美分/桶。1994年,美国环保署规定在美国九大城市出售的汽油中含有的硫、苯等有害物质必须低于一定水平,国内生产商可逐步达到有关标准,而进口汽油必须在1995年1月1日生效起立即达到,否则禁止进口。绿色包装指能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利用。易于自然分解、不污染环境的包装,如可再生回收再循环包装、多功能包装、以纸代塑包装等。发达国家制定各种法规,来规范包装材料市场。比如德国于1992年公布《德国包装废弃物处理法令》,日本于1991年及1992年发布并强制推行《回收条例》与《废弃物清除条例修正案》,美国也规定废弃物处理的各项程序。这些绿色包装法规有利于环境保护,但同时增加出口商的成本,也为这些国家制造绿色壁垒提供了借口。为保护国内消费者利益,满足对此商品健康和安全等隐性需求,各国海关与商检机构都制定了不同的卫生检疫制度,对进口商品的品质进行检测与鉴定。发达国家一般把海关的卫生检疫制度作为控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重要工具。他们对食品和药品的卫生指标十分敏感,如食品的安全卫生指标与农药残留、放射性残留、重金属含量、细菌含量等指标的要求极为苛刻。绿色贸易是指在贸易中预防和制止由于贸易活动而威胁人民的生存环境以及对人民的身体健康的损害,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贸易形式。广义上来说,绿色贸易分国内绿色贸易和国际绿色贸易。狭义上来说,绿色贸易就是指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绿色贸易与只关注市场上发生的费用的传统国际贸易不同,它将市场外的环境因素也考虑在内,扩充了贸易的成本范围,增加了环境成本和与之相关的社会成本两大内容。其表现形式有:环境友好产品贸易、资源集约型产品贸易和安全健康产品贸易等等。绿色概念是随着环境问题日渐突出而产生的。上世纪60年代,绿色运动在西方兴起,1972年由西方科学家、经济学家、教育家等知识界人士组成的罗马俱乐部公布了一份名为《增长的极限》对人类的困境提出警告:鉴于“世界环境在量方面的限度及超越限度的悲剧”,全球只能有几十年的增长,为此必须改变人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甚至社会组织。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主张在不危及后代人满足环境资源要求的前提下,确保人类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地球峰会”,通过了《二十一世纪议程》,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协调人与自然的正确方向。由于认识到保护环境是人类一项迫切任务,绿色浪潮渐呈席卷之势。绿色消费观念对人类的消费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导向作用,消费者的绿色内生需求直接影响到厂商对生产技术的革新,有些发达国家的新产品中绿色产品的比例占到一半以上。一些著名经济学家认为,传统的经济统计方式忽略了自然因素和环境因素,不能反映出经济可持续性,应该设计包含环境影响的指标,如“绿色GDP”对国民生产总值进行重新计算,将经济的环境成本从经济的外生变量纳入到内生变量。绿色浪潮同时也影响到人类的政治生活,一些国家的环境组织演化为新兴政治力量--绿党,德国绿党甚至成为执政党之一。由于对绿色产品的内生需求和各国环境水平的差异,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大趋势的催生下,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从上世纪60年代起,一些经济学家开始研究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到90年代绿色贸易已成为广泛讨论的议题。绿色贸易与传统国际贸易只关注市场上发生的费用不同,它将市场外的环境因素考虑在内,扩充了贸易的成本范围,增加了环境成本和与之相关的社会成本两大内容。环境成本是指国际贸易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如能源、生物源性产品的贸易对大气、生物多样性等的破坏;社会成本是伴随环境成本产生并由于包括税收政策、劳工标准、竞争政策以至人权等社会政策失误而造成的后果。由于这两类成本不能有效地内化到产品的价格中去,因而绿色贸易引发的问题实际就是如何解决国际贸易中的环境外部性问题。从国际贸易的实践分析,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区域化集团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对绿色贸易的盛行起了客观推动作用。经济一体化推动了世界贸易额的增长,也加剧了区域之间的贸易竞争,美欧贸易集团在促进其内部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采取非关税壁垒措施,提高区域外竞争对手的市场准入门槛来保护自身利益。经过GATT乌拉圭回合前七轮谈判,成员方非农产品的平均关税已从40%下降到7%,各种非关税壁垒措施却从上世纪60年代的800余种猛增加到80年代的2500多种,其中尤其以推行“绿色贸易”(GreenTrade)——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保护动植物、生物多样性为名设置贸易壁垒措施的现象较为普遍。西方发达国家所采取的主要手段是“绿色标志”又称生态标志。它由政府管理部门或民间团体按照严格的程序制定环境标准颁发给厂商,附印于产品及包装上,以向消费者表明该产品从研制、开发到生产、使用直至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均符合生态和环境保护要求。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只有得到“绿色环境标志”才能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因而绿色标志又有“绿色通行证”之称。绿色标志产生的时间不长,但发展十分迅速,1978年德国率先推出“蓝色天使”随后,许多发达国家纷纷效仿,出现了诸如北欧四国的“白天鹅制度”、欧洲联盟的“EU制度”、加拿大的“环境选择制度”、日本的“生态标志制度”等。从理论上分析,绿色贸易的提出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外部性理论的创立直接相关。1991年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罗纳德·科斯提出了外部性与产权理论,解释了经济的外部性--第三方承担成本问题,并因此获得了当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科斯的理论分析是从环境污染问题开始的,认为环境资源的产权不明使经济活动产生的环境成本得不到内化,解决方法是通过法律手段界定环境的产权,重新分配权利,保障公众福利,我们必须考虑各种社会格局的运行成本(不管它是市场机制还是政府管理机制),以及转成一种新制度的成本,既要避免无人承担的污染成本,又不损害净产值的最大化。科斯理论为环境的经济分析提供了最具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在环境与经济之间建立起了有机的结合。科斯之后的学者继承了以界定环境资源产权解决贸易的环境成本的新思路,但由谁界定这一难题引出理论界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从政治学现实主义的理论出发,主张利用经济实力和市场压力,迫使别国改变环境政策,达到国际贸易的公平竞争的目的;另一种则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认为国际贸易的内生变量之中应该包括环境,经济一体化会逐渐产生有益于促进环境的国际贸易规则,形成一系列防止过低或过高环境标准导致不公平竞争的制度安排,目前的贸易体制需要制定和补充有关国际贸易的环境规则和标准等内容,从制度上保证贸易的外部性影响趋向于零。作为国际贸易的全球管理及协调机构,GATT/WTO对环境保护的贸易影响最初持警惕态度。1971年,GATT秘书处一份题为《工业污染控制与国际贸易》的报告从推动贸易自由化的角度提出:环境保护政策将成为国际贸易的障碍,有可能导致新的保护主义形式——绿色保护主义。为考察环境政策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同年11月GATT理事会成立“环境措施与国际贸易工作组”(EMIT),主要工作集中在:环保政策对GATT规则的执行、环境措施(如生态标签计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多边贸易规则与国际上达成的200多个多边环境协定(MEAs)中的贸易条款之间的关系、对贸易产生影响的国家环境规则的透明度等问题。此后二十年间随着与环境有关的贸易纠纷数量不断上升,特别是1991年举世瞩目的墨西哥向GATT诉美国金枪鱼案后,GATT/WTO的立场发生了微妙转变。1994年4月签署的成立世界贸易组织马拉喀什协定,正式将环境保护、稀有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列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目标,决定成立贸易与环境委员会,“力争达到既保护环境又符合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的需要”。2001年底的多哈会议更进一步,决定启动包括贸易与环境议题的新一轮贸易谈判。多哈宣言主张就现存WTO规则与EMIT之间的关系、WTO相关委员会与EMIT秘书处信息交流的程序和观察员地位的标准、减少和适当消除环境产品和服务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等展开谈判,指令WT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对环境措施对市场准入的影响、对出于保护环境而提出的生态标签要求给予特别的关注。WTO总部经济学家认为单纯的贸易制裁既无效果又不公平,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一定程度上代表了WTO目前对绿色贸易环境问题的立场。WTO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相关的争端不断出现,世贸组织成立后受理的第一起贸易争端案件就是关于采取保护环境的贸易措施是否适用于GATT有关规则,成员方对环境问题难以回避。其次在WTO内部,发达国家在该问题上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它们认为贸易与环境委员会关注面太窄,不能将贸易、发展、环境有机地统一在一个框架里,在所有有关贸易实践中的环境问题上都没有提出建议和具体可行措施,欧盟声称不会放弃在WTO中建立所谓“绿色之窗”和对WTO规则、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机构进行改革的要求,目的是争取获得在WTO中采取特殊贸易措施的权力。非政府组织也发挥了一些作用。1996年有欧洲国家政府支持背景的世界自然保护基金组织,在其内部建立了贸易、环境、可持续发展工作组;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也成立了以日内瓦为基地的贸易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专门从事国际贸易与环境间关系的研究,并试图影响WTO的谈判议程。绿色原料和清洁生产。企业在选择生产商品和技术,选用生产原料或制造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环境保护不利的影响,大力发展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和废弃处理。在商品消费与使用过程中,尽量降低或引导消费者降低对环境的破坏;绿色包装和绿色设计。在产品及包装设计时,努力降低商品包装或使用的残余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绿色营销。以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作为经营理念,以绿色文化作为价值观念,以绿色消费为经营宗旨和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绿色贸易所迎合的是绿色消费。要体现“绿色”,既要注重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也要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消费者和社会利益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把绿色理念体现在产品、定价、分销和促销的策划与实施全过程中。虽说绿色贸易增加了企业必要的环保投入,但同时也可以给企业带来可观的收益。为了保护环境,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对绿色产品实行一定的价格支持政策,有些绿色产品的销售价比普通产品高出50%-200%,这无疑给产品生产者带来较好的收入。虽然保护环境与发展贸易都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主要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主要表现为:(1)一味地追求自由贸易,造成了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资源与能源的过分消耗以及不合理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以货物出口形式的污染转嫁以及通过直接投资渠道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