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山东省潍坊市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世谓受福佑者,既以为行善所致;又谓被祸害者,为恶所得。汉将李广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常不在其中,而诸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然以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终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常有恨者乎?”广曰:“吾为陇西太守,羌常反,吾诱而降之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恨之,独此矣!”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李广然之,闻者信之。夫不侯犹不王者也。不侯何恨,不王何负乎?孔子不王,论者不谓之有负;李广不侯,王朔谓之有恨。然则王朔之言,失论之实矣。(节选自《论衡·祸虚篇》)材料二:治国而缓法制者亡,理军而废纪律者败。法制非人情之所安,然吾必驱之使就者,所以齐万民也;纪律非士心之所乐,然吾必督之使循者,所以严三军也。昔者,李广以兵居郡者四十余年,以将军出塞者岁相继也,而大小之战七十余。遇以汉武之厚于赏功,克敌而取侯封者数十百人,广之吏士侯者亦且数辈。而广每至于败衄①废罪,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以当幕府之责。当时、后世之士,莫不共惜其材,而深哀其不偶也!窃尝究之,以广之能而遂至于此者,由其治军不用纪律,此所以勋烈、爵赏皆所不与,而又继之以死也。
夫士有死将之恩,有死将之令。知死恩而不知死令,常至于骄;知死令而不知死恩,常至于怨。善于将者,使有以死吾之恩,又有以死吾之令,可百战而百胜也。今广之治军,欲其人人之自安利也。至于部曲、顿舍、警严、管摄,一切弛略,以便其私,而专为恩。所谓军之纪律者,未尝用也。故当时称其宽缓不苛,士皆爱乐。而程不识乃谓:“士虽佚,乐为之死敌,然敌卒犯之,无以禁也。”此其恩不加令,而功之难必也。昔者,司马穰苴卒然擢于闾伍之间而将齐军一申令于庄贾②而三军之士莫不奋争为之赴战遂一举而摧燕晋之师。以其得治军之纪律,能使夫三军之士必死于令故也。广不求诸此,乃从妄人之谈,而深自罪悔于杀已降,以为祸盖莫大于此者,亦已疏矣。(节选自《何博士备论·李广论》)[注]①败衄:挫败损伤,多指战事失败。②庄贾,春秋时齐人。司马穰苴与庄贾约日中会于军门,庄贾日夕方至军中,司马穰苴以按时不至,违犯军令,依律斩首。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司马穣苴卒然A摧于闾伍之间而将B齐军C一申令D于庄贾E而三军之士莫不奋争F为之赴战G遂一举H而摧燕晋之师。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被,表被动,与《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被”意思相同。B.后人,指居于人后,与《阿房宫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中的“后人”意思不同。
C.遂,指终于、竟,与《氓》“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中“遂”的意思并不相同。D.疏,指疏浅、荒谬,与《种树郭橐驼传》“摇其本以观其疏密”中的“疏”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广向王朔表达了自己的困惑,认为自己一直参与汉朝打击匈奴的战事,屡建战功却未能封侯。B.材料一认为,孔子未被封王不是因为做了亏心事,李广未被封侯也不是因为做了有所悔恨的事。C.为了使国家整齐划一,一定要强制人们遵守不愿接受的法制,因为法制松弛会导致国家灭亡。D.将帅统领军队有的凭借恩德,也有的依仗军纪,两者各有利弊,优秀的将领应该做到兼而有之。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纪律非士心之所乐,然吾必督之使循者,所以严三军也。(4分)(2)士虽佚,乐为之死敌,然敌卒犯之,无以禁也。(4分)14.两则材料都引述了李广未能封侯一事,但具体目的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CEG11.A(被,指遭受)12.A(“屡建战功”错)13.(1)纪律并不是士兵心中乐于执行的事,但是我一定要督促他们使他们遵守,是用它来严整三军。(4分。译出大意给2分,“循”“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士卒虽然安逸,乐意为他拼死作战,但是如果敌人突然袭击他们,就没有用来约束他们的办法。(4分。译出大意给2分,“佚”“卒”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14.材料一借之批判王朔的因果宿命论(2分),材料二借之强调治军应严肃纪律(1分)。附:参考译文材料一:世人认为受上天赐福保佑,是做好事招致的;又认为遭受祸害,是做坏事得来的。汉将李广与望气的术士王朔私下闲谈说:“从汉朝打击匈奴以来,我没有不参加的,而各校尉以下,才能达不到一般人的水平,但是因为与匈奴打仗有功得以封侯的有几十人。我不居于人后,但是最终没有得到一点儿功劳,来取得封地,为什么呢?难道是我的骨相不应该被封侯呢?还是本来命中注定的呢?”王朔问道:“将军您自己想想,可曾有悔恨的事呢?”李广说:“我担任陇西太守时,羌人曾经反叛,我引诱投降的八百多人,他们都被我用欺诈的方法在同一天杀死了。直到现在还为之悔恨的事,只有这一件。”王朔说:“灾祸没有比杀害已经投降的士兵更大的,这就是将军你不能封侯的原因。”李广认为正确,听的人也相信是这样。没有被封侯如同没有被封王。没有被封侯有什么悔恨的事,没有被封王又有什么亏心事呢?孔子没有被封王,议论的人并不认为他有亏心事;李广没有被封侯,王朔却认为他有悔恨的事。既然这样,那么王朔的话,违背了事理的逻辑。材料二:治理国家如果法制松弛的,国家就会灭亡;治理军队如果纪律废弛的,打仗就会失败。法制并不是人们心中安于遵守的事,但是我一定驱使百姓遵守,是用它来使百姓整齐划一;纪律并不是士兵心中乐于执行的事,但是我一定要督促他们使他们遵守,是用它来严整三军。过去,李广率领军队屯兵边境四十余年,凭借将军的身份远出边塞作战,一年接着一年,经历的大小战斗有七十多次。当时汉武帝对于立功者的赏赐十分丰厚,由于打败敌人立功而被封侯的有数十、上百人,李广手下的将士被封侯的也有很多人。而李广总是由于打败仗被处罚,没有建立一点儿功劳来取得封侯的爵赏,最终因违犯军令自杀来抵挡幕府小吏的责难。当时、后世的士人,没有不惋惜他的才能,而深深地悲叹他多舛的命运。我曾私下探究过这件事,凭借李广的才能竞落了个这样的结局,是因为他统率军队纪律不严明,这就是他功勋、爵赏都不能得到,而又最终陷于死地的原因。
士兵有的为了报答将领的恩德拼命作战而死,有的为遵守将领的命令拼命作战而死。士兵只知道为了报答将领的恩德拼死作战却不知道遵守将领的命令拼死战斗,常常会发展为骄横;士卒只知道遵守将领的命令拼死作战却不知道为了报答将领的恩德去拼死战斗,常常会产生怨恨。善于统率士兵的将领,既能使士兵为了报答自己的恩德而拼死作战,又能使士兵为了执行军令而拼死作战,这样的将帅就可以百战百胜。现在李广治理军队,只是想使士卒人人都能安乐而舒适。至于部队的编制、屯住、戒严、管理,一切废弛简略,以便使士卒的个人私愿得到满足,而擅自对士兵施加恩惠。所说的军队纪律,是从来没有用过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称赞他对士兵宽容和缓不苛求,士兵都喜欢爱戴他。程不识却说:“士卒虽然安逸,乐意为他拼死作战,但是如果敌人突然袭击他们,就没有用来约束他们的办法。”这就是他恩德没有加上军令,而功劳必定难以建立的原因。从前,司马穰苴突然从普通百姓中提拔起来统帅齐国军队,一旦当他借斩杀庄贾而申明军令,三军将士无不奋勇争先为他作战,于是一举打败燕、晋军队。这是因为他使用严明的纪律治理军队,能使全军上下为遵守军纪而死。李广不从这方面寻求自己难以封侯的原因,竟然听从狂妄无知之人的胡说,而深深自责悔恨曾经杀死已投降的士卒,认为灾祸大概没有比这更大的,也未免太疏浅了吧!山东省济宁市2024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昔者,齐桓公与鲁庄公为柯之盟,鲁大夫曹判谓庄公曰:“齐之侵鲁,至于城下,城坏压境,君不图与?”庄公曰:“嘻!寡人之生不若死。”曹判曰:“然,则君请当其君,臣请留其臣。”及会,两君就坛两相相揖曹刿手剑援刃而进迫桓公于坛上曰:“城坏压境,君不图与?”管仲曰:“然,则君何求?”曹判曰:“愿请汶阳田。”管仲谓桓公曰:“君其许之。”桓公许之。曹判请盟,桓公遂与之盟。已盟,弃剑而去。左右曰:“要盟可倍,曹判可仇,请倍盟而讨曹判。”管仲曰:“要盟可负,而君不负;曹判可仇,而君不仇,著信天下矣。”遂不倍。天下诸侯翁然而归之。为鄄之会,幽之盟,诸侯莫不至焉;为阳谷之会,贯泽之盟,远国皆来。南伐强楚,以致菁茅之贡;北伐山戎,为燕开路,三存亡国,一继绝世,尊事周室,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功次三王,为五伯长。本信起乎柯之盟也。桓公与管仲、鲍叔、宁戚饮酒。桓公谓鲍叔:“姑为寡人祝乎?”鲍叔奉酒而起曰:“祝吾君无忘其出而在莒也,使管仲无忘其束缚而从鲁,使宁子无忘其饭牛于车下也。”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与二大夫,皆无忘夫子之言,齐之社稷,必不废矣。”此言常思困隘之时,必不骄矣。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国故城郭氏之墟。问于野人曰:“是为何墟?”野人曰:“是为郭氏之墟也。”桓公曰:“郭氏者曷为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恶恶。”桓公曰:“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者,何也?”野人曰:“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桓·公归,以语管仲,管仲曰:“其人为谁?”桓公曰:“不知也。”管仲曰:“君亦一郭氏也。”于是桓公找野人而赏焉。(节选自刘向《新序·杂事四》)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两君A就坛B两相C相揖D曹E手剑F援刃而进G迫桓公H于坛上。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文中意为抵得上、对付,与《木兰辞》“木兰当户织”中的“当”意思不同。
B.其,文中表示祈使语气,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的“其”用法相同。
C.倍,通“背”,违背,与《鸿门宴》“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用法和意思不同。
D.本,文中意为探究,与《伶官传序》中“抑本其成败之迹”中的“本”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国与鲁国会盟时,曹判奋不顾身,持剑迫使齐桓公答应把汶阳土地给鲁国,并与鲁国签订盟约。
B.齐鲁订盟后,齐臣要求违约弃盟并讨伐曹判,但桓公听从管仲守约的建议,使天下诸侯翕然信服。
C.鲍叔祝酒时提及桓公逃难于莒、管仲四于鲁、宁戚饭牛于车下的旧事,批评三人忘记了做人的根本。
D.桓公把出游的见闻告诉管仲,管仲认为桓公也存在“善善而恶恶”的情况,桓公于是赏赐了野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齐之侵鲁,至于城下,城坏压境,君不图与?
(2)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者,何也?
14.文中管仲、鲍叔、野人三人的话分别在治国理政上给了齐桓公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BDG(正确标点:两君就坛,两相相揖,曹刿手剑援刃而进,迫桓公于坛上。)11.C(两个“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12.C(“批评三人忘记了做人的根本”错误,鲍叔是提醒告诫大家不要忘记过去)13.(1)齐国进攻鲁国,已经到了城下。城池(即将)被攻破,敌军压境,您不想办法应对吗?(4分。“至于”“坏”“图”各一分,句意通顺1分)(2)尊重好人而憎恶坏人,是人很好的行为呀,郭氏之城变成废墟的原因,是什么呢?(4分。“善善”“恶恶”“所以”各一分,句意通顺1分)14.①管仲:要立信于天下;②鲍叔:要(不忘本初)居安思危;③野人:要务实重行。(共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附:文言文参考译文从前,齐桓公与鲁庄公在柯邑缔结盟约。鲁国的大夫曹刿对庄公说:“齐国进攻鲁国,军队已到城下。现在,城池(即将)被攻破,敌军压境,您不想办法应对吗?"庄公说:“唉!我活着还不如死!”曹刿说:“既然这样,那么大王您就对付齐国的国君,我来对付齐国的臣子。”到了会盟的时候,两国国君登上盟坛,两位国相相互作揖,曹刿手握出鞘的宝剑走了进去,在坛上逼近齐桓公,说:“城池攻破,大军压境,大王还打算进攻吗?”管仲说:“既是这样,那您有什么要求呢?”曹刿说:“希望齐国归还汶阳的田地。”管仲对桓公说:"您还是答应他吧。”齐桓公便答应了曹刿的要求。曹刿请求结盟,齐桓公就与鲁国缔结了盟约。结盟后,曹刿弃剑离开盟坛。桓公身边的臣子说:“在要挟下缔结的盟约可以背弃,曹刿可以视为仇敌,请大王允许我们背弃己订的盟约,发兵讨伐曹刿。”管仲说:“在要挟下缔结的盟约是可以背弃的。但国君却不背弃;曹刿可以视为仇敌,但国君却不把他视为仇敌,国君就可以在天下显扬信义了。”于是齐国没有背弃盟约。天下的诸侯一致地归顺了齐国。齐桓公主持鄄邑之会,幽地会盟,诸侯没有不参加的;主持阳谷之会,贯泽会盟,边远的国家都来参加。向南讨伐强大的楚国,因此楚国才敬奉菁茅的贡品;向北讨伐戎国,替燕国开路。齐桓公三次使即将被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一次使断代的国家得以延续,尊奉周王朝,九次会合诸侯,使混乱的周王朝的天下得以安定,他的功德仅次于三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推其根本,他的信义是从柯邑缔结盟约开始建立起来的啊。桓公与管仲、鲍叔、宁戚饮酒,桓公对鲍叔说:“姑且为寡人祝祷吧?”鲍叔捧着酒站起来说:“祝愿我的君主不要忘记自己流亡在莒国的时候,使管仲不要忘记自己被囚禁在鲁国的时候,使宁戚不要忘记自己在车下喂牛的时候。”桓公离开席位拜了两拜说:“寡人与两位大夫,都不会忘记先生的话语,齐国的社稷,一定不会覆灭了。“这是说经常回想困厄窘迫的时候,一定不会骄纵了。齐桓公外出到野外,看见灭亡的国家郭氏荒废的城址,就问当地的农人:“这是什么废墟?”农人说:“这是郭氏故城的废墟啊!”齐桓公又问:“郭氏的故城怎么会成为废墟呢?”农人说:“是郭氏尊重好人而憎恶坏人的缘故。”齐桓公说:“尊重好人而憎恶坏人,是人很好的行为呀,郭氏之城变成废墟的原因,是什么呢?”农人说道:“尊重好人却不去任用他,讨厌坏人又不铲除他,郭氏之城因此成了废墟。”齐桓公返回后,把事情的经过告诉管仲,管仲说:“那个人是谁?”齐桓公说:“不知道啊。”管仲说:“你也是一个郭氏啊。”于是齐桓公找来那个农人而赏赐了他。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盖死生出入之权舆,幽枉屈仲之机括,于是乎决。法中所以通差令佐理掾者,谨之至也。年来州县,悉以委之初官,付之右选,更历未深,骤然尝试,重以件作之欺伪,吏胥之奸巧,虚幻变化,茫不可诘。纵有敏者,一心两目亦无所用其智,而况遥望而弗亲,掩鼻而不屑者哉!慈四叨臬寄,他无寸长,独于狱案,审之又审,不敢萌一毫慢易心。若灼然知其为欺,则亟与驳下;或疑信未决,必反下覆深思,惟恐率然而行,死者虚被涝漉。每念狱情之失,多起于发端之差;定验之误,皆原于历试之浅。医师讨论古法,脉络表里先已洞澈,一旦按此以施针砭,发无不中,则其洗冤泽物,当与起死回生同一功用矣。(节选自宋慈《洗冤集录·序》)材料二:钱若水为同州推官,知州某性褊急,数以胸臆决事,不当。有富民家小女奴逃亡,不知所之,奴父母讼于州,命录事参军鞠之。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水中,遂失其尸。或为元谋,或从而加功,罪皆应死。富民不胜榜楚,自诬服。具上,州官审覆,无反异,皆以为得其实。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录事诣若水厅事,诟之曰:“若受富民钱,欲出其死罪耶?”若水笑谢曰:“今数人当死,岂可不少留熟观其狱词耶?”留之且旬日知州屡趣之不得上下皆怪之。若水一旦诣州,屏人言曰:“若水所以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知州惊曰:“安在?”若水因密使人送女奴于知州所。知州乃垂帘引女奴父母问曰:“汝今见汝女,识之乎?”对曰:“安有不识也?”因从帘中推出示之,父母泣曰:“是也。”乃引富民父子,悉破械纵之。其人号泣不肯去,曰:“微使君之赐,则某灭族矣!”知州曰:“推官之赐也,非我也。”其人趣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曰:“知州自求得之,我何与焉?”其人不得入,绕垣而哭,倾家费以饭僧,为若水祈福。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数人,欲为之奏论其功,若水固辞,曰:“若水但求狱事正,人不冤死耳,论功非其本心也。且朝廷若以此为若水功,当置录事于何地邪?”知州叹服,录事诣若水叩头愧谢。远近翁然称之。(节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留之A且旬B日C知州D屡趣之E不得F上下G皆怪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胥”指古代官府中的小吏,与蒲松龄《促织》“里胥猾黠”中的“胥”含义相同。B.“针砭”本是一种疗法,后比喻发现或指出错误,与“针砭时弊”中“针砭”含义相同。C.文中“狱”意为罪案,与《左传·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的“狱”含义不同。D.文中“微”意为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慈认为,当时的州县官府往往把人命关天的刑狱之事委之于缺乏实际经验的新入选官员,这些人容易于受到欺蒙,这会导致是非混淆,冤情丛生。B.宋慈曾经四次被任命为掌管刑狱的最高法官,他谦逊地认为自己没有别的长处,唯独对于案情的审理始终持审慎再三的态度,不敢有丝毫疏忽大意。C.钱若水的品行与同州官员形成对比。知州断案主观片面,钱若水多次劝阻,但知州不听。同州录事公报私仇、刑讯逼供,迫使富民承认杀死女奴之罪。D.回答录事的诉求时,钱若水含笑回应,以此缓和对方激烈的情绪。而回答知州想为他上奏时,他先直陈内心的真实想法,再通过反问指出拒绝的理由,态度坚决。13.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灼然知其为欺,则亟与驳下。(2)其人不得入,绕垣而哭,倾家费以饭僧,为若水祈福。14.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作为刑狱官应具有的品质。【答案】10.CEF11.C12.C13.(1)如果明显发现(案件)作伪的,就立即驳回。(2)那人不能进入,就绕墙而哭,(回家后)把自己的家产捐赠给寺庙,为钱若水祈福。14.①断案公正、有担当。例如宋慈面对疑案绝不“掩鼻而不屑”,坚持担当。②注重调查,慎重、周密办案,高度负责。例如宋慈断案时坚持“审之又审”。③办案有智,能发现案情疑点,处理案情方法得当。例如钱若水办案“表里洞澈”。④廉洁自律。例如钱若水不接受获释富民的谢意,廉洁执法。【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于是他把案件扣了将近十天,知州多次催促他,也没有结果,州里大小官员都责怪钱若水。“且旬日”作“留”的补语,与前文的关系紧密,在其后C处断开;“之”作宾语,在其后E处断开;“上下皆怪之”意思是“州里大小官员都责怪钱若水”,主谓宾结构,在主语前F处断开。故在CEF三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吏胥在案卷中的作弊。/乡里的小吏狡猾奸诈。B.正确。句意:一旦对症下药,针刺穴位。/像医病一样,指出时代和社会问题,又针又砭,求得改正向善。比喻指出时代和社会问题错误,劝人改正。C.错误。“小大之狱”的“狱”为罪案,与文中“狱”含义相同。句意:唯独对于刑事案件。/大大小小的案件。D.正确。句意:如果没有您的恩赐。/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钱若水多次劝阻,但知州不听”错误,由原文“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和“若水一旦诣州,屏人言曰:‘若水所以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可知,钱若水只是对案件表示怀疑,并为知州找线索,文中没有钱若水多次劝阻,但知州不听的内容,故此项属于文无据。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若”,如果;“灼然”,明显的样子;“亟”,立即。(2)“垣”,围墙;“费”财产;“饭”,名词作动词,养活,捐赠。【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时先找到文中的有效信息,然后分条进行概括即可。结合其他人“纵有敏者,一心两目亦无所用其智,而况遥望而弗亲,掩鼻而不屑者哉!”的做法可知,勘察现场时,嫌弃环境的恶劣,不亲力亲为,而宋慈与他们不同,面对疑案绝不“掩鼻而不屑”,坚持担当。结合“慈四叨臬寄,他无寸长,独于狱案,审之又审,不敢萌一毫慢易心”可知,宋慈对于刑事案件,总是极其谨慎,反复审察,不敢有丝毫疏忽大意,办案慎重认真,高度负责。结合“具上,州官审覆,无反异,皆以为得其实。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等信息可知,能发现案情疑点,巧妙应对知州的催促,处理案情方法得当,有智慧。结合“曰:‘微使君之赐,则某灭族矣!’知州曰:‘推官之赐也,非我也。’其人趣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可知,获释富民表示谢意,钱若水强调是知州的功劳,拒绝富人入家表示谢意,可见他廉洁自律、不居功自傲参考译文:材料一:刑事案件中判刑最重的要数杀头,定此死罪主要依据初发的案情,真正弄清初发案情重要的是对被害者的尸体检验。决定一个人有罪无罪、是死是活的第一步,使冤屈得以昭雪,使罪犯难逃法网的关键,都取决于检验。这也就是法律中规定派遣县令以及其佐官、司理参军处理检验之事,一定要无比谨慎小心才行啊!然而多年来,一些州县往往将此至关人命的要职委任给初仕之人或武官。他们阅历尚浅,缺乏断案经验,一上任就接案审理,很容易轻信忤作在检验中的蒙骗、吏胥在案卷中的作弊,案情纷繁复杂、变化多端时,他们又茫然不知从何着手。即使是敏锐的人,单枪匹马,对此局面也很难发挥自己的才智,更何况勘查现场时,有的人只是远远观望而不亲自验证,甚至捂着鼻子以避腥臭而不愿细察。宋慈我四任刑官,没有其他专长,唯独对于刑事案件,总是极其谨慎,反复审察,不敢有丝毫疏忽大意。如果发现作伪明显的,立即驳回重新审理;碰上疑团难解时,定要反复推敲认真分析,惟恐因一时的草率致使死者再遭折磨,灵魂不安。我总想到:案情判断的错误,大多起于最初的记录;检验结论的错误,都是由于经验的缺乏。如同医生讨论病情,找到病根,一旦对症下药,针刺穴位,没有不切中害,手到病除的,希望此集可用以洗除冤屈,昭明错案,其功用能与医生治病救人起死回生相同。材料二:钱若水担任同州推官,知州性情急躁气量狭小,多次凭臆测决断事情而不恰当。有个富民家的小女奴逃跑了,不知道逃到哪里去了,女奴的父母告到州里,知州命录事参军(州里掌管文书的官)审问这件案子。录事曾向富民借过钱,没借到,于是就揭发富民父子数人共同杀死了女奴,把尸体扔入水中,于是找不到尸体。(这父子几人)有的被视为主犯,有的被视为帮凶,按罪名都应判死刑。富民受不了鞭杖拷打的酷刑,就自己屈招了。录事呈报知州,知州等人复审后认为并无相反或异常的情形,都认为审出了此案的真实情况。只有钱若水怀疑此事,留下这案子,好几天不判决。录事参军来到钱若水的办公处所,责骂他说:“你是否接受了富家的贿赂,想开脱他们的死罪?”钱若水含笑表示歉意,说:“如今有好几个人要判处死刑,怎么能不再仔细审核一下他们的供词呢?”于是他把案件扣了将近十天,知州多次催促他,也没有结果,州里大小官员都责怪钱若水。有一天,钱若水去见知州,让他人退避后对知州说:“若水拖延此案的原因,是我在秘密派人寻找女奴,现在找到了。”知州惊讶地问道:“在哪里?”钱若水于是使人秘密地把女奴送到了知州那里,知州就垂下竹帘,然后把女奴的父母找来,问道:“如果你们看到自己的女儿,还能认识她吗?”女奴的父母回答道:“自己的女儿,哪有不认识的道理。”知州于是把藏在竹帘后面的女奴叫出来,女奴的父母一看就哭了说:“她正是我们的女儿。”知州于是叫人带来富民父子,全部卸下枷锁释放了他们。富民哭着不肯走,说.“如果没有您的恩赐,我们一家就要全完了。”知州说:“这是推官的恩赐,不是我的功劳。”那人又赶往钱若水的办公处,若水关上门不见他,说:“这是知州自己求得实情的,我又参与了什么?”富家父子不能进入,就绕墙而哭,回家后把自己的家产捐赠给寺庙,为钱若水祈福。知州因若水替几个被判死罪的洗雪了冤情,想为他上奏请功,钱若水坚决拒绝说:“我只求审判公正,不冤枉处死人罢了。论功行赏不是我的本意。如果朝廷把此事归功于我,那么将如何处理录事参军呢?“知州感叹佩服。录事到钱若水处叩头表示惭愧道歉。于是远近都一致称赞钱若水。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北大新世纪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赵简子围卫之郛郭,犀盾、犀橹,立于矢石之所不及,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枹曰:“乌乎!吾之士数弊也。”行人①烛过免胄而对曰:“臣闻之:亦有君之不能士耳,士无弊者。昔者吾先君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战十有二胜,是民之用也。献公没,惠公即位,淫衍暴乱,身好玉女,秦人恣侵,去绛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惠公没,文公授之,围卫,取邺,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取尊名于天下,亦此人之用也。亦有君不能士耳,士无弊也。”简子乃去楯橹,立矢石之所及,鼓之而士乘之,战大胜。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也。”或曰:行人未有以说也,乃道惠公以此人是败,文公以此人是霸,未见所以用人也。简子未可以速去盾、橹也。严亲在围,轻犯矢石,孝子之所爱亲也。孝子爱亲,百数之一也。今以为身处危而人尚可战,是以百族之子于上皆若孝子之爱亲也,是行人之诬②也。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赏厚而信,人轻敌矣,刑重而必,人不北矣。长行徇上③,数百不一矣;喜利畏罪,人莫不然。将众者不出乎莫不然之数,而道乎百无一人之行,行人未知众之道也。(节选自《韩非子·难二》)材料二:孔子适卫,卫将军文子问曰:“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信乎?”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也。夫公父氏之听狱,有罪者惧,无罪者耻。”文子曰:“有罪者惧是听之察刑之当也无罪者耻,何乎?”孔子曰:“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文子曰:“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孔子曰:“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矣。”文子曰:“以御言之,左手执辔,右手运策,不亦速乎?若徒辔无策,马何惧哉?”孔子曰:“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是以先王盛于礼而薄于刑,故民从命。今也废礼而尚刑,故民弥暴。”(节选自《孔丛子·刑论》)【注】①行人:掌管礼仪的官职。②诬:谎言。③长行徇上:为了君主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行为。10.(3分)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有罪者A惧B是听C之D察E刑之F当也G无H罪者耻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革车千乘”意为一千辆兵车,与《劝学》中“筋骨之强”的句式不同。B.“速”意为快、迅速,与《六国论》中“始速祸焉”的“速”意思不同。C.“耻”意为对……感到羞耻,与《师说》中“而耻学于师”的“耻”用法相同。D.“盛于礼而薄于刑”的“而”与《论语》中“人而不仁”的“而”用法不同。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简子包围卫国国都的城郭,敲响战鼓但士兵却不进攻,烛过认为这不是战士的问题,而是赵简子不会使用战士。B.晋献公善于用人,使得国家领土增加了许多;晋文公也善于用人,因而夺取了邺地,打败了楚军,得到霸主之名。C.卫将军文子听人说公父氏不能“听狱”,他向孔子求证,孔子通过对“有罪者惧,无罪者耻”的分析证实了这一说法。D.孔子认为治国和驭马同理,善于驾马的人拿着缰绳就像拿着丝带一样,车辕两边的马就像在舞蹈,不是靠鞭子的帮助。13.(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秦人恣侵,去绛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2)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14.(3分)孔子认为先王时期百姓服从命令,现在百姓更加暴乱的原因分别是什么?10.BEG11.A12.C13.(1)秦人肆意入侵,打到距离绛城只有十七里的地方,也是用的这些民众。(2)现在用刑法来整治百姓,刑法尚且用不尽。为何还要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呢?14.①先王重视礼教而很少用刑法,所以百姓服从命令。②现在废掉礼教而崇尚刑罚,所以百姓更加暴乱。山东省菏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间而轼①之,其仆曰:“君何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②;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于是文侯请相之,段于木不肯受。则文侯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于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案兵,不攻之。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而攻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也,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地,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量③于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未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及见翟璜,踞于堂而与之言。翟璜不悦。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汝欲官则相至,欲禄则上卿至。既受吾赏,又责吾礼,无乃难乎?”(节选自《吕氏春秋》)材料二:段干木者,晋人也。少贫且贱,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文侯以客礼待之,出过其同而轼。其仆问曰:“干木布衣也,君何轼?”文侯曰:“段干木,贤者也。不移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吾敢不轼乎?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势不若德贵,财不若义高。”又请为相,不肯。夫文侯名过齐桓公者盖能尊段于木敬上子夏友田子方故也。(节选自皇甫谧《高士传》)【注】①轼:凭轼,古人乘车时表示敬意的动作。②地:指地位、权势。③量:满。10.材料二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夫文侯A名B过C齐桓公者D盖能尊E段干木F敬G卜子夏H友I田子方J故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相,解释为“让……做相国”,和《鸿门宴》中“使子婴为相”中的“相”用法相同。B.以为,解释为“认为”,和《过秦论》中“铸以为金人十二”中的“以为”词义不同。C.责,解释为“要求”,和“求全责备”“责人从宽,责己从严”中的“责”词义相同。D.布衣,指粗布做成的普通衣服,常用来代指平民百姓;文中指段干木是个平民百姓。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文侯听从车夫的建议,请段干木做国相,但段干木不肯接受。魏文侯就送给段干木优厚的俸禄,并且时常前往看望他,此举受到国人的称赞。B.和魏文侯用兵不同,鄙陋无知之人用兵,在战场上和敌人奋勇拼杀、一争高下,使无辜百姓尸横遍野,即便如此,也未必能挽救国家之亡、国君之死。C.魏文侯对段干木敬重有加,而对翟璜却傲慢无礼。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段干木是个看轻官位、俸禄的贤者,而翟璜却要官得官,要俸禄得俸禄。D.魏文侯认为,段干木虽隐处穷巷,却声名远扬,而自己虽然地位显赫,富有财富,但声名远远比不上段干木,理应对他凭轼以表敬意。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2)少贫且贱,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14.君子用兵,为什么能够做到“莫见其形,而攻已成”?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3分)10【答案】DFH【解析】句意:魏文侯的名声超过齐桓公,大概是他尊重段干木、敬重卜子夏、以田子方为友的缘故啊。“者……也”表判断,应在“者”后D处断开;“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都是动宾结构,应在“木”后F处和“夏”后H处断开。故在DFH处断句。1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错误。使动用法,让……做相国。/名词,丞相。句意:于是魏文侯就请段干木做国相。/让子婴做丞相。B.正确。认为。/用……做成。句意:秦君认为司马唐说得很对。/冶炼它们铸造成十二个铜人。C.正确。都是“要求”。句意:又要求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初中2年级下册数学试卷
- 轻质拱形屋顶施工方案
- 基于转录组与代谢组对两种披碱草属牧草响应干旱胁迫分子机制的研究
- 2025年度股东债权资本转换合同:实现资产重组与风险控制的综合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茶馆品牌授权及转让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房屋买卖合同签订中的环保与安全标准
- 2025年度股东合作共同投资风险承担协议书
- 二零二五年度新能源储能技术股权转让及回购合同
- 2025年度环境损害赔偿协议书格式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股权受让合同模板
- 消防产品目录(2025年修订本)
- 地方性分异规律下的植被演替课件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 光伏项目风险控制与安全方案
- 9.2提高防护能力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催收培训制度
- ISO 22003-1:2022《食品安全-第 1 部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审核与认证机构要求》中文版(机翻)
- 五四制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共3套)
- 商法题库(含答案)
- 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连接副 编制说明
- 沟通与谈判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移动商务内容运营(吴洪贵)项目四 移动商务运营内容的传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