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部分地区下学期高三语文三模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陕西省部分地区下学期高三语文三模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陕西省部分地区下学期高三语文三模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陕西省部分地区下学期高三语文三模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陕西省部分地区下学期高三语文三模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陕西省汉中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检测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夜坐与伯氏苇航对床阅江湖诗偶成胡仲参对床因话弟兄情,话到山林世念轻。几上江湖诗一卷,窗前灯火夜三更。茶经①未展神先爽,香片才烧味较清。吟罢忽闻谯角动,石桥霜晓有人行。①茶经,这里指成条状的茶叶;②谯,城门上的望楼。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可以看成一篇“小序”,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便于读者理解B.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接点出与伯兄对床夜话,话题轻松,体现了兄弟情深。C.诗人读诗时佐以清茶、香片,清幽的香气渲染了宁静清雅的氛围,引人遐想。D.尾联写诗人吟完诗后想象着听到城门的号角声、有人行走过石桥,画面静谧。15.诗人如何展现自己与友人读诗时沉醉其中的美好感受?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答案】14.D15.(1)“话到山林世念轻”表达了诗人和友人读诗时将世俗杂念抛诸脑后,进入了宁静专注的状态;(2)“窗前灯火夜三更”说明两人读诗直到深夜,灯火依旧明亮,展现了他们沉醉于诗词中,忘却时间流逝的情景;(3)“茶经未展神先爽,香片才烧味较清”,茶香尚未飘出,已觉神清气爽,诗的美好胜过熏香的味道,侧面写出诗人的沉醉和愉悦;(4)“吟罢忽闻谯角动,石桥霜晓有人行”说明他们从夜晚吟咏到拂晓,展现了忘我沉醉的状态。【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想象”分析错误,这一联是写彻夜读诗后见闻,“闻”是听觉,“有人行”是视觉,所以两句都是实写,并非“想象”。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1)首联中“话到山林世念轻”一句意思是:诗人与伯兄对床夜话,谈论诗词,把世俗的世事看得很轻,话题轻松。表达了诗人和友人读诗时将世俗杂念抛诸脑后,进入了宁静专注的状态,沉醉其中的美好感受。(2)颔联中“窗前灯火夜三更”一句意思是:两人傍晚夜读,读诗直到半夜三更,灯火依旧明亮。展现了他们沉醉于诗词中,忘却时间流逝的情景,已经不知疲惫和困倦。(3)颈联中“茶经未展神先爽,香片才烧味较清”两句意思是:茶香尚未飘出,两人已觉神清气爽,诗的美好胜过刚刚燃起的熏香的味道。诗人读诗时佐以清茶、香片,清幽的香气渲染了宁静清雅的氛围,侧面写出诗人的沉醉和内心的愉悦之情。(4)尾联“吟罢忽闻谯角动,石桥霜晓有人行”两句意思是:诗人吟完诗后听到城门的号角声、看到有人行走过石桥。画面静谧美好,说明他们是从夜晚吟咏到拂晓,时间之长,可见二人忘我沉醉的状态,这正是读诗带来的美好感受。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5月模拟预测(三模)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贺新郎·端午刘克庄①深院榴花吐。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②,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灵均③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④,更怀椒釂。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⑤。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注】①刘克庄:南宋词人。一生关心国事,志在收复失地,却仕途坎坷,屡遭挫折。②结束:装束、打扮。③灵均:屈原名平,字灵均。④纫兰佩、怀椒釂:佩秋兰于身、持香酒礼神。⑤角黍:粽子。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十分巧妙,用石榴花、钗符艾虎等物点明节令,照应“端午”。B.“儿女”等句写青年们争夸装束、兴高采烈,游人观渡、热闹非凡。C.“老大”句写词人并不想与“年少争旗鼓”,凸显其作为旁观者的心态。D.“溪雨急,浪花舞”一句,想象出赛龙舟的争渡场面,极富动态美。15.有人评价此词“以历史为镜,抒写悲愤之心”,请结合下阕,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4.D15.以历史为镜:用屈原投江的典故,影射现实(或讽刺、揭露、批判统治者)。抒写悲愤之心:①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②对南宋当权者的不思进取、偏安一隅的悲愤;③对奸佞小人的愤懑之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想象出赛龙舟的争渡场面”错误。赛龙舟的争渡场面是词人亲眼所见,并非想象。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以历史为镜:“灵均标致高如许”是对屈原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使作者对屈原的崇敬跃然纸上。“忆平生”二句回想以前自己以屈原为楷模,但却生不逢时。“纫兰佩”“怀椒釂”则是引用《离骚》中的诗句,展现出屈原生前的高风亮节。写对屈原的怀念及歌颂,对投粽民俗表示不认同的态度,颇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用屈原投江的典故,影射现实(或讽刺、揭露、批判统治者);抒写悲愤之心:自己的“束衣纨扇”与儿女们的“新样钗符艾虎”对比鲜明,以儿女们的欢乐反衬出自己的无聊及年华已逝的落寞心绪。而“钗符艾虎”四字再次写实景点节令,切题之“端午”。“老大”与“少年”、“慵”与“争”相对比、“作戏”与“旗鼓”相呼应,生动地刻画出词人旁观者的姿态。“溪雨急,浪花舞”本是自然景色,这里借自然景色的变化描绘年轻人争渡的场面,极富动态之美。在这生龙活虎的“少年”的衬照下,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那种年华已晚、身遭废弃的抑郁不平之情,隐然可感,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这几句忧愤尤深,意谓屈原若在今世,还会忧愤满腔再度投江的。与其清醒而苦恼,还不如“醉死差无苦”。这既是说屈原,也是说自己。如今当政者苟且偷安,不思振作,自己又能做什么呢?只有长歌当哭而已。“聊一笑”,实是苦中作笑,含泪的笑,足见词人对当权者极度的失望乃至绝望之情,对南宋当权者的不思进取、偏安一隅的悲愤。“谁信”三句,词人认为投粽入江祭屈原的风俗属无稽之谈。“谁信”是反诘,意即不信。词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往水里投几个粽子无济于事,那些神话传说荒诞不经,倒不如学一学屈原精忠为国、高洁不污的品格,比搞这些表面文章强多了。“蛟馋龙怒”暗指嫉贤谗能的阴暗小人,此处词人实质上是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与愤懑,对奸佞小人的愤懑之情。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安康中学高新分校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题壁上韦偃画马歌①

杜甫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②,款③见骐出东壁。

一匹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④。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注]①该诗约于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成都时所作。②骅骝:赤色的好马。③款(chuā)见:忽见。④霜蹄:马蹄。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人常在墙壁上作画或题诗,此诗是韦偃在墙壁上作画相赠,作者又为该画题诗。

B.诗歌前两句开门见山地指出书偃知道杜甫爱他的画,故一来告别,二来作画留迹。

C.三、四两句写出韦偃绘画造诣高深,“秃笔”一词透露出其精湛技艺源于勤练不辍。

D.五、六两句描绘马形象,仰头长嘶的马充满进取的渴望,仿佛千里长途即刻就到。

15.明代文学家钟惺评论该诗尾联“下一‘真’字,意便不在画,亦不在马”。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14.C[解析]“透露出其精湛技艺源于勤练不辍”错,三、四两句写韦偃提起秃笔好像嬉戏一样不费吹灰之力就画岀了千里马,它们形象生动可爱,蓦然间就岀现在草堂的东壁之上。“秃笔”一词透露出其绘画技艺精湛,“源于勤练不辍”在“秃笔”中看不出。15.①托物言志,慨叹时局。明写骏马与人同生同死,共赴时艰,实则以骏马比壮士。②希志同道合之人能够并肩携手,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③一个“真”字,深切地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心系家国的情怀。2024届陕西省商洛市柞水中学高三模拟预测(三模)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毛君游陈氏园①苏辙增筑园亭草木新,损花风雨怨频频。筼篘②似欲迎初暑,芍药犹堪送晚春。薄暮出城仍有伴,携壶藉草更无巡。归轩有喜知谁见,道上従横满醉人。【注】①北宋元丰二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听说这个不幸的消息之后,心里非常着急,他宁愿自己辞官,以此交换兄长脱离险境。但是朝廷并未准许他的请求,还将其贬为筠州(江西高安)盐酒税。本诗作于诗人被贬筠州期间。②筼篘:一种皮薄竿高节长、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14.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交代游园的原因:陈氏新筑了一处园亭,并希望与朋友们分享他的快乐。B.首句“怨频频”三字,表达了诗人因花朵被风雨摧折而产生的愁怨和怜惜。C.颔联中的“迎”“送”二字,采用拟人手法,展现出贫笃挺拔、芍药璀璨的情状。D.“知谁见”表明,诗人的境况无人知晓,只能自己以酒解忧,醉后横卧道上。15.这首诗意蕴丰厚,请简要分析作答。【答案】14.D15.①时光短暂之叹。“损花风雨怨频频”在感叹花朵被摧折的同时也流露出时光易逝,美好总是短暂的感叹。②生命不息的感叹。尽管风雨损花,但依然有挺拔的竹子、送春的芍药,草木清新,绿意盎然,也让人感到一丝安慰。③旷达乐观的胸襟。面对自己和兄长被贬的事实,诗人并未消沉,而是乐观积极,依然从自然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可见其乐观、洒脱。【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诗人的境况无人知晓”理解不当,“归轩有喜知谁见”是诗人明白兄长也跟他一样乐观地面对如此境遇,这种喜悦,兄长能懂。“以酒解忧”理解不当,诗人喝酒是兴致使然,是洒脱的表现。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联“增筑园亭草木新,损花风雨怨频频”介绍诗人游访的原因,“损花风雨怨频频”,近几日风雨不断,那些盛开的花朵都遭到了摧折,令人愁怨不堪,流露出时光易逝,美好总是短暂的感叹。颔联“筼筜似欲迎初暑,芍药犹堪送晚春”。诗人在主人的陪同下,在小园中惬意地闲逛,只见翠竹重生、芍药璀璨。作者用“迎初暑”三字,描绘出春末夏初之时,竹叶青青、茂密挺拔的景象。而芍药却似乎对春天恋恋不舍,依然摇曳多姿地盛开,好像在殷勤地挽留着春姑娘。诗人从中看到了大自然生生不息。面对满地落红,诗人并无愁怨叹惋之情,仍然找到了怡人的美景,并与友人们把酒尽欢,“薄暮出城仍有伴,携壶藉草更无巡”,面对自己和兄长被贬的事实,诗人并未消沉,过去的路上更是“归轩有喜”,可见其乐观、洒脱。2024届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模拟预测(三模)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晚步溪上吕祖谦

疏疏屐齿印平堤,露著乌纱客未知。

别浦①归舟争占岸,横林宿鸟自分枝。

开张渔父胸中趣,漏泄骚人句外悲。

会与清溪约长夏,风帘水簟②答涟漪。【注】①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称浦,或称别浦。②水簟:用细篾或竹篾编织的席子,通常放在床榻或桌椅上,因其质地轻且透气性好,特别适宜在夏季或水边使用,以增添凉爽感。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以“疏疏”形容屐齿印在堤上的样子,既展现了诗人漫步时轻松自在的步伐,也点出了此处人迹罕至。

B.“乌纱”是官员戴的帽子,暗示客人的身份。“露著”表现了露水打湿客人乌纱的情景,增添了清新自然的气息。

C.颔联中“争”字写出了归舟竞相前行的状态,“自”字则体现了宿鸟的自由与安适,一忙一

闲,和谐而富有生机。

D.“风帘”和“水簟”都是纳凉的用具,它们随风摇曳,与水面的涟漪相互呼应,虽未直接写

人,却可见人的悠闲。

15.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14.D(“直抒词人功业无就的悲愤”错,应是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功业无就的悲愤。)

15.示例一:①词人通过“平生肝胆,都成楚越”与“只今胶漆,谁是陈雷”的对比,展现了自己对于友情的深深感慨。②他感叹自己与友人过去亲密无间的肝胆之交如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