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监控(二模)历史试题_第1页
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监控(二模)历史试题_第2页
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监控(二模)历史试题_第3页
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监控(二模)历史试题_第4页
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监控(二模)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虹口区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质量监控测试高三历史(等级)试卷201804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判定文明出现的标志时,若将其主要物化为两点:(一)金属器具被比较广泛地使用;(二)已能记载语言的成熟的文字的应用。按照此标准,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A.一万年前B.黄帝时期C.商周时期D.秦汉时期【答案】C【解析】商周时期出现成熟的汉字——甲骨文;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铸造的繁荣时期,已经出现青铜农具。故答案为C项。A、B项不符合材料给定的标准,排除;秦汉时期在商周之后,排除D项。2.下列选项中最能够直接解开历史上关于孙子和孙膑其人其书的是A.《史记》和《汉书》的相关记载B.报纸的相关报道C.学者的相关历史学著作D.银雀山同时出土相关的两部兵法竹简【答案】D【解析】银雀山同时出土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有助于了解历史上的孙子和孙膑,以及他们的兵书。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都是对孙子和孙膑其人其书的间接记述,不符合题干中的“最能够直接解开”的要求,排除A、B、C项。3.作者所创作的都是“不系人之利害者,出发点则是山间木荫,率意谈噱,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此古代论著是A.《资治通鉴》B.《梦溪笔谈》C.《四库全书》D.《几何原本》【答案】A【解析】《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包罗万象,价值非凡。故答案为B项。《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著作,排除A项;《四库全书》是多人编修的丛书,不是某一作者“创作”的,排除C项;《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一部不朽之作,汉语的最早译本是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明代科学家徐光启于1607年合作完成的,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4.唐代进士会在今西安著名古迹大雁塔的碑石上提名,史称“雁塔题名”。“进士”的名称来源于A.宗法制B.分封制C.科举制D.内阁制【答案】C【解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主持的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因此“进士”的名称来源于科举制,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制度与“进士”这一名称无关,排除A、B、D项。5.仔细观察下列一组王朝迁都图,为了学习先进文化而进行迁都的是A.B.C.D.【答案】C【解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项是北魏孝文帝由平城迁都至洛阳,故答案为C项。A项是周平王东迁洛邑,B项是宋朝迁都临安,D项是明成祖迁都北京,均与学习先进文化无关,排除。点睛:本题的解答首先是理解每一幅王朝迁都图反映出的历史事件,然后再联系所学有关史实,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与学习先进文化有关,据此确定答案。6.下图是中国某时期中央政府的组织图,结合所学可判断其形成于A.秦始皇时期B.明成祖时期C.康熙帝时期D.雍正帝时期【答案】D【解析】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同时还保留康熙时设立的南书房和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故答案为D项。秦始皇时期的中央机构是由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排除A项;明成祖时期形成内阁,但没有军机处、南书房和议政王大臣会议,排除B项;康熙帝时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但没有军机处,排除C项。点睛:明成祖时期内阁正式形成。清初,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又在宫内设置军机处。7.“他使俄罗斯腾空而起”,是诗人普希金歌颂18世纪初的一位俄国沙皇。“他”是A.伊凡四世B.彼得一世C.亚历山大一世D.亚历山大二世【答案】B【解析】彼得一世在位期间积极兴办工厂,发展贸易,发展文化、教育和科研事业,同时改革军事,建立正规的陆海军,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继而发动战争,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给俄罗斯帝国打下坚实基础。可以说,近代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史无不源于彼得一世时代。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8.他提倡自然神论,批判天主教会,主张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对政治自由的态度是开明专制。他是A.卢梭B.孟德斯鸠C.伏尔泰D.霍布斯【答案】C【解析】伏尔泰倡导自然神论和开明专制,猛烈抨击天主教会,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故答案为C项。卢梭和孟德斯鸠反对专制,排除A、B项;霍布斯不主张开明专制,排除D项。点睛:自然神论认为“上帝”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在此之后“上帝”并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自然神论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否定迷信和各种违反自然规律的“奇迹”;认为上帝是世界理性或有智慧的意志;主张用自然宗教代替“天启宗教”。9.有学者评价雅各宾派时期的法国:“这个时候,你是站在断头台下欢呼,还是在断头台前一边被刽子手捆绑,一边听着别人为你死亡的庆典欢呼,那全是看运气了。”可见当时的法国A.自由观念获得普遍认可B.封建主义势力复辟C.背离了大革命的初衷D.人民获得了广泛的自由【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是雅各宾派统治时期造成法国的恐怖气氛,人权、自由已无法得到保障,这一时期的法国已经背离了大革命的初衷。故答案为C项。材料信息与“自由”无关,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雅各宾派时期仍然是资产阶级掌权,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也与史实不符,排除。10.“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以下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人是A.魏源B.洪仁玕C.李鸿章D.容闳【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魏源。故答案为A项。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排除B项;李鸿章的“中体西用”思想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且不是最早提出向西方学习,排除C项;容闳不是最早提出这一思想,排除D项。点睛:1842年魏源编撰出《海国图志》一书,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11.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世纪60年代,总长度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当时美国尚未形成成熟的同一国内市场,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铁路部门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故B排除。材料也不能说明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故C排除。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与多种轨距无关,故D排除。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美国12.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但是这一时期河水已经浑浊不堪,臭气熏天,由此可见A.水力成为主要的能源B.城市日益喧嚣和拥挤C.工业革命造成了环境污染D.工业革命助长了奢侈风气【答案】C【解析】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但是这一时期河水已经混浊不堪,臭气熏天。说明人们在享受工业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故C项正确;工业革命后,蒸汽机推广,水力已不是主要能源,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工业革命污染了环境,故BD项错误。点睛:材料“19世纪后期”是解题的关键时间点;此时英国已经开展工业革命。13.科恩说:“普鲁士在19世纪60年代的胜利,为1918和1945年的失败打下了基础”。他强调的是“19世纪60年代的胜利”A.推动了德国工业革命的完成B.强化了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C.促使德国走向强盛大国之列D.给德国的形象带来负面影响【答案】B【解析】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的统一,也把普鲁士的专制传统和军国主义色彩带到统一后的德意志,德国统一后对军国主义的强化是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故答案为B项。德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和日益强大与发动世界大战不存在必然联系,排除A、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中的“为1918和1945年的失败打下了基础”,排除。14.1854年,上海租借的工部局成立,其后下设巡捕房以维持治安,设会审公廨作为审判机关。可见上海租界A.已经完全独立B.成为“国中之国”C.只保障洋人权利D.洋人完全掌握司法权【答案】B.....................15.“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材料中“它”的指导思想是A.中体西用B.君主立宪C.三民主义D.民主科学【答案】A16.签订“清政府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1901年的《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条约没有规定这样的内容,排除A、B、C项。17.造成两个德国的格局主要是源于A.改造纳粹战犯需要B.雅尔塔会议的决定C.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D.美苏“冷战”的产物【答案】D【解析】美苏“冷战”开始后德国首先成为焦点。美苏双方未能就德国统一问题达成协议,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分别成立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德国被一分为二。故答案为D项。A项与题干无关,排除;雅尔塔会议规定对德国分区占领,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8.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革命精神。下列最早出现的革命精神是A.长征精神B.五四精神C.井冈山精神D.延安精神【答案】B【解析】长征精神的形成是在1934年—1936年的红军长征途中,五四精神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中的表现出的爱国精神,井冈山精神是指自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后在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指长征胜利后中共形成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因此最早出现的革命精神是五四精神,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不符合“最早出现”的要求,排除A、C、D项。点睛:本题实际上属于排序题。解答此类试题一定要根据选项的信息确定所指历史事件,然后联系所学史实,根据每一事件的时间来确定答案。19.下列图片能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政治制度的是A.B.C.D.【答案】C【解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故答案为C项。A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B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政协制度的确立;D项反映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均不符合题意,排除。20.以下属于西欧一体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的事件是A.东盟建立B.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C.世界贸易组织成立D.欧元的诞生【答案】D【解析】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标志着西欧一体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故答案为D项。A、B项与西欧国家无关,排除;C项与西欧国家有关,但不是用来推动西欧一体化进程的,排除。二、综合分析题(共60分)(一)史实、史料、史论(15分)21.史实、史料、史论是构成史学的重要元素,贯穿于我们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1)中国传统王朝有一套独特的国家制度体系,对于维护整个国家大一统局面不乏成功之处。在下列表格中(1)至(9)处填入正确的史实信息。表格:中国古代制度的创新与演变朝代制度作用或影响商朝内外服制商王为天下共主,间接管辖畿外之地。西周(1)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秦朝(2)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汉朝(3)兼顾传统,笼络宗室,导致“吴楚七国之乱”。(4)进一步解决了诸侯王强大难制的问题。隋唐三省六部制(5)(6)加强中央集权,抑制门阀世族。政事堂制度宰相议事的地方,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宋朝(7)消除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现象。元朝(8)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最终影响中国的行政体制。明朝(9)使皇权得到空前加强清朝军机处文物史料是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虎符”是我国古代君主或皇帝授予臣属兵权后调动军队的凭信物,多以青铜铸造。(2)依据上述文物的图文资料,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并做简要分析。信息分析(1)国君或皇帝对将领使用兵权有严格限制各地各有兵符(2)如军情紧急可以举烽火报讯立即行动这是秦国军事实力强大的制度保障之一(3)阳陵虎符应产生于秦统一全国之后【答案】(1)(1)封邦建国(分封制,封建制度)(2)皇帝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3)郡国并行(4)推恩令(5)加强皇权,抑制相权(6)科举制度(7)文官体制(8)行省制度(9)内阁(2)信息分析(1)调兵五十人以上需用兵符(2)虎符的使用受严格的地域限制(3)阳陵虎符右半在皇帝手中【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及关于“虎符”所反映出的信息,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1)表格中(1)至(9)处填入正确的史实信息,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从表格所给朝代可知,应当是分封制、皇帝制度、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加强皇权抑制相权、科举制度、文官体制、行省制度和内阁。(2)从文物的图文资料,并联系所学史实,可以获取的信息有“调兵五十人以上需用兵符”“虎符的使用受严格的地域限制”“阳陵虎符右半在皇帝手中”。(二)“二战后的国际关系”22.某班同学围绕“二战后的国际关系”这一主题开展了分组探究活动。第一组:解读漫画信息(1)结合所学,漫画中的人物分别代表的是哪两个国家?概括漫画反映出的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特点是什么?并将史料评估中“漫画史料的局限“补充完整。第二组:分析文献信息“从1962年10月22日到12月4日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往来的信件就有25封……在这些信件中,两人虽然互相指责对方的行为,但是都明确表达了避免世界因为这场危机陷入核大战、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危机的强烈愿望。通过这些信件和其他秘密渠道,两国逐渐达成谅解,苏联从古巴撤走中程导弹、伊柳辛28轰炸机……美国承诺不侵犯古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努力避免发生直接的军事对抗,防止世界大战特别是核大战的发生是古巴导弹危机最后得以平息的根本原因。——刘金质《冷战史》上卷(2)选取并概括作者的事实陈述。(3)根据材料,你如何理解作者对古巴导弹危机和平解决的历史解释?第三组:制作学习卡片(4)结合所学,将该组同学制作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卡片补充完整【答案】(1)国家:苏联美国(两个国家都写对,写对1个不给分)特点:美苏冷战(或美苏两极格局)。史料评估——漫画局限:可能经过审查,无法反映大众观点;通常会有刻板印象或夸张痕迹;带有漫画家自身的经验和观点的局限(2)选取并概括作者的事实陈述。①美苏两国互相指责对方的行为②通过信件和秘密渠道,美苏达成谅解。③古巴导弹危机和平解决。(3)三个角度:(每个角度角度一:“两人虽然互相指责对方的行为,但是都明确表达了避免世界因为这场危机陷入核大战、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危机的强烈愿望——危机双方在避免核大战问题上存在共识,“要共识,搁置危机”是化解危机的先决条件。角度二:“通过这些信件和其他秘密渠道,两国逐渐达成谅解——双方通过有效途径,积极对话,防止了战争爆发。“要对话,不要对抗”是化解危机的必要途径。角度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努力避免发生直接的军事对抗——核战争会带来人类的毁灭,力量的均衡时防止世界战争的有效机制,“要多极,避免单级”(1)亚非会议(或万隆会议)(2)《上海公报》(3)世界贸易组织(4)中国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解析】本题考查美苏“冷战”和古巴导弹危机,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能力。(1)从漫画信息来看,图中的两个国家应当是美国和苏联。联系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特点是美苏冷战。其局限性可以从漫画的特点和有关史实来回答。(2)概括作者的事实陈述,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在这些信件中,两人虽然互相指责对方的行为”“通过这些信件和其他秘密渠道,两国逐渐达成谅解”“苏联从古巴撤走中程导弹、伊柳辛28轰炸机……美国承诺不侵犯古巴”等信息来回答。(3)如何理解作者对古巴导弹危机和平解决的历史解释,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两人虽然互相指责对方的行为,但是都明确表达了避免世界因为这场危机陷入核大战、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危机的强烈愿望”“通过这些信件和其他秘密渠道,两国逐渐达成谅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努力避免发生直接的军事对抗”等信息来回答。(4)联系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还有亚非会议(或万隆会议)、《上海公报》、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等内容。点睛:本题基本上属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型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在解答时往往材料主题只是一根引线,需要回答的内容从材料中难以归纳得出,主要是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这一类试题必须明确材料的指向,弄清材料主题指向教材的哪一部分内容,再看题目所问,然后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三)“幼童留美”的兴起和夭折23.同治十一年(1872年),30名中国男童在上海港登上一艘邮船,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这是近代中国首批官派留学生。材料1“……窃谓自斌椿及志刚、孙家谷两次奉命游历各国,于海外情形亦已窥其要领,舆图、算法、步天、测海、造船、制器等事,无一不与用兵相表里,凡游学他国得有长计者,归即延入书院,分科传授,精益求精,其于军政船政直视为身心性命之学,今中国欲仿效其意而精通其法,当此风气既开,似宜亟选聪颖子弟,携往外国肄业,实力讲求,以仰副我皇上徐图自强之至意……”——曾国藩和李鸿章提议官派留学的奏折材料2“……出洋本意,是令尔等(幼童)学外国功夫,不是令尔等忘本国规矩(儒家伦理纲常)。是以功夫要上等学习,规矩要不可变更。是以谕示尔等,要将前后思量,立定主意……”——中国负责在美管理留美学生的官员吴子登的《谕示》。材料3刚到美国的幼童一身中国打扮,瓜皮帽,蓝缎褂,崭新的黑布鞋,油亮的黑大辫,特别引起美国人的好奇感。幼童一上街,就会有一群美国小孩子跟在后面围观,有的还高喊:“中国女孩子”!他们不仅要补习英文,还要集中起来学汉语,每次学汉语,首先必须脸朝中国方向向清朝皇帝朝拜,然后再给孔老夫子的画像叩头,若有违规严加惩罚。幼童们在美国接受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教育,过的是美国式的生活,特别对于十来岁的孩子来讲,非常容易“美国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幼童不愿穿中式服装,不少幼童索性把辫子剪掉,穿上西装、信了洋教。而且也接触了较多的资产阶级启蒙时期的人文社会科学文化,渐渐地对学习《四书》、《五经》等失去了兴趣,对烦琐的封建礼节也不大遵守了。反而对个人权力、自由、民主之类的东西十分迷恋。但是,清廷守旧官僚却视幼童的这种新变化为大逆不道,处处给幼童们出难题。清政府最后于1881年将赴美留学幼童撤回。——摘自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问题:(1)清政府派幼童赴美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幼童赴美(1872年)之前的十年里,美国社会发生哪些重大变化?(2)根据材料1、材料2以及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派幼童赴美的根本目的、学习重点和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3)综合上述材料,你是如何看待“幼童留美”的兴起和夭折这一历史现象的?【答案】(1)主要原因:洋务运动需要各类新型的人才,传统教育无法培养现代人才,故有幼童赴国外求学。重大变化:美国进行了南北战争,北方胜利;美国进行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进入电气时代;(2)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学习重点:学习西方技术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