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天津卷1)(全解全析)_第1页
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天津卷1)(全解全析)_第2页
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天津卷1)(全解全析)_第3页
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天津卷1)(全解全析)_第4页
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天津卷1)(全解全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01

语文•全解全析

注意事项:

i.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33分)

本试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

最符合题目要求。

一、(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3年9月23日,钱塘江畔。杭州用一场以“潮起亚细亚”为总主题的盛大开幕式,为

第19届亚洲运动会()o这是一场()的文化盛宴。采集于良渚古城遗址的火种,历

经一路传递,最终点燃主火炬,恰似中华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文艺演出上篇《国

风雅韵》尽展钱塘繁华、江南风韵,又巧妙地与"亚运"谐音,透出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妙;开

幕式上播放的短片《相约杭州》诗情画意,纵贯古今,勾勒出古都杭州的隽美、活力与现代。一,

这是杭州人的浪漫,是今日中国的自信与从容。以体育促和平,以体育促团结,以体育促包

容,杭州亚运会必将成为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取材于新华社官方账号,"新华社体育”相关报道)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启航意味深长薪火相传B.启航意蕴悠长薪火相传

C.起航意蕴悠长一脉相承D.起航意味深长一脉相承

2.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

A.开幕式用“活力浙江"之新向亚洲发出邀约,又以“诗画江南”之秀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

万千气象。

B.开幕式用“诗画江南”之新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又以“活力浙江"之秀向亚洲

发出邀约。

C.开幕式用"活力浙江”之秀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又以"诗画江南"之新向亚洲

发出邀约。

1

D.开幕式用“诗画江南”之秀向亚洲发出邀约,又以“活力浙江”之新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

万千气象。

3.下列与文段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杭州,古称临安、钱塘,是三吴地区的大都会,自古繁华。柳永的词作《望海潮》主

要表现的就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

B.六艺经传,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

经,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传,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C.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一更是17点至19点,

二更是19点至21点......依次类推。

D.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

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是中国本土天文学创作,由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

北方玄武各七宿组成。

【答案】1.B2.D3.C

【解析】L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启航:开船。整装待发,马上准备出发。一般用来比喻一个人为了事业上的成功而开始着手

准备一切的意思。起航:表示轮船、飞机等开始航行。这里指开幕式表示亚运会一切准备就

绪,马上开始,应选"启航";

意味深长:含蓄深远,耐人寻味。意蕴悠长:事物的内容或意义耐人寻味。这里指文化盛宴

内容丰富,值得人们品味,应选"意蕴悠长”。

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

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语境指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不强调承继关系,

应选"薪火相传"。

故选Bo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诗画江南"应对应"秀","活力浙江"应对应"新",排除BC;

应用"诗画江南"之秀"向亚洲发出邀约",用"活力浙江”之新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排除A。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一更是17点至19点,二更是19点至21点"错,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

23点......依次类推。

故选C。

2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全域旅游的加速发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得以持续增

强,而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新型业态也得以迅速崛起。文化旅游1.0时代主要依托的是老祖

宗留下的资源,文物发掘、遗迹保护、古建修复、文化恢复是这一阶段最主要的开发形式。

文化旅游2.0时代不以有限资源而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无中生有、变废

为宝”是主要特征,文旅产业的智造业属性得以彰显,不断迭代成为必然的选择,“永远建不

完的迪士尼”即是文化旅游2.0的典型代表。值得高兴的是,国内一些优秀的文旅企业,如

无锡灵山、华强方特、宋城演艺、华夏文旅等也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创意和科技为驱动的核心

竞争力,成为文化旅游2.0时代的先行者。可以说,未来,谁拥有了创意和科技创新能力,

谁就是文化旅游2.0时代的赢家。

(摘编自肖建勇《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

材料二:

大众旅游的旅游者并不是历史学者、文化学者,也不都期望以旅游来“阅读"中国文化这

部恢弘的历史长卷。所以,在依据资源本身的文化类型进行产品组合时,应考虑到资源的功

能性转换,使整个线路切合场景活动特点和旅游者的审美习惯,否则就可能脱离市场。毫无

疑问。文化旅游产品应该具备相应的主题。主题越鲜明,越典型集中,越富层次感,就越有

利于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产品的设计和展示,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达到应有的广度和

深度。文化旅游是一段时间有限、场景集中的经历与体验。旅游者在有限的时空中获得文化

旅游的体验和感知,因此,文化旅游产品就必须用典型、形象、通俗、有趣的形式去展现文

化,才算是选位得当。文化旅游不仅是一种文化观赏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介入和文化参与活

动。崇尚参与和亲身感受是现代旅游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有必

要研究为旅游者提供亲身感受和亲自参与的机会的有效措施,以便旅游者进入体验旅游目的

地文化的角色当中。

(摘编自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理论、战略、实践》)

材料三:

随着旅游者对旅游活动内容的文化性需求不断提高,以感知异域文化特色、体验异域文

化氛围为目的个性化旅游正在成为旅游消费的主流,旅游目的也从单一的观光活动向更富于

知识性的文化旅游转变。因此,选择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要结合区域特色、旅游者的消费

需求,以及业态的发展趋势,开发出特点鲜明且具有体验性、创意性的文化旅游产品。但是,

由于文化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很多城市开始竞相开展文化旅游,这其中出现了效仿现象,

更有甚者,为了文化旅游利益而争夺历史文化发源地。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原本无可厚非,但

3

是如果让历史文化遗产沦为金钱的附庸,那文化旅游也就失去了意义,更无特色可言。

(摘编自桑彬彬、黄敏《我国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材料四:

(摘编自《2016〜2022年中国在线旅游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4.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持续增强,一方面促使文化旅游迅速崛起,一方面推进大众

旅游和全域旅游稳步发展。

B.文旅企业如果想要成为文化旅游2.0时代的赢家,就必然要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

主要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

C.从材料四的旅游主题类型选择来看,50.7%的中国在线自由行用户偏好文化体验游,

以21〜40岁中青年群体为主。

D.文化旅游产品越能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设计和展示,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也就

越能切合不同旅游者的需求。

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靠传统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并非新型旅游业态最主要的开发形式,未来的文旅产业更

彰显其智造业的属性。

B.挖掘本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不能以开发旅游业作为唯一的目的,否则将使文化旅游

缺乏魅力。

C.要让旅游者在一定文化场景中获得深刻丰富的体验和感知,必须用典型、形象、通俗、

有趣的形式展现文化。

D.大众旅游的旅游者注重观光游览,而历史学者、文化学者则都期望借助旅游来"阅读"

中国文化这部历史长卷。

6.从全文可知,面对中国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下列解决发展问题的途径中不正确的一项

是()

A.结合区域特色,使文化旅游产品具备相应主题,杜绝效仿,避免重复。

B.结合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开发具有体验性、创意性的文化旅游产品。

C.结合业态的发展趋势,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做到"无中生有、变废为宝”。

D.旅游从业者应该对当地旅游产品亲自感受和亲自参与,从而制定措施以利于旅游者深

度游览和体验。

4

【答案】4.A5.D6.D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辨析文本信息的能力。

A."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持续增强,一方面促使文化旅游迅速崛起,一方面推进大众旅

游和全域旅游稳步发展"条件表述错误。根据原文"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全域旅游的加速

发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得以持续增强,而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新型业态也得以迅速

崛起"可知,"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全域旅游的加速发展",才使得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

得以持续增强,而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新型业态也得以迅速崛起。

故选Ao

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

D.”大众旅游的旅游者注重观光游览"表述错误,文中是说“大众旅游的旅游者并不是历史学

者、文化学者,也不都期望以旅游来'阅读'中国文化这部恢弘的历史长卷","也不都期望”,

表明大众旅游的旅游者中有期望以旅游来"阅读"中国文化这部恢弘的历史长卷的;"历史学

者、文化学者则都希望......历史长卷"错误,文中并没有相关内容的表述。

故选Do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并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

D."旅游从业者应该对当地旅游产品亲自感受和亲自参与”错,根据原文"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

设计,有必要研究为旅游者提供亲身感受和亲自参与的机会的有效措施,以便旅游者进入体

验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角色当中"可知,不是要求“旅游从业者"亲身感受,亲自参与,而是有

必要研究为旅游者提供亲身感受和亲自参与的机会。

故选Do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

襄公八年,齐桓公卒,宋欲为盟会。十二年春,宋襄公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

人许之。公子目夷谏目:“小国争盟,祸也。”不听。秋,诸侯会宋公盟于盂。目夷目:“强

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冬,会于毫以释宋公。子鱼

日:“祸犹未也。”

十三年夏,宋伐郑。子鱼白:“祸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郑,襄公将战。子鱼谏目:

“天冬弃商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①。楚人未济,目夷日:“彼众

我赛,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日:“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

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目:“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

5

子鱼日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节选自《史记•宋微子世家》)

(二)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日:“牛何之?”日:“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毅稣,若无罪而就死地。”夫

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

所共也。而宋襄公执部子②,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

此而忍为之,天下软有不忍者耶!

泓之役,身败国妞③,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④欺诸侯。人能籍⑤其兄之臂以取食,

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郡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

也哉?

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

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须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

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古人有言:“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

之余,救死扶伤不暇。此独妄庸耳。齐桓、晋文得管仲、子犯而兴,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

岂可同日而语哉?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

【注释】①泓水之战出自《春秋》,此处运用春秋笔法,含有褒贬之意。②部子:部

国国君,参加诸侯会时被宋襄公杀害以供奉神庙。③蚂:损伤,伤害。④二毛:指老年人。

⑤弯转,扭曲。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人未疥济:渡河

B.不鼓不成列鼓:击鼓攻击

C.待其已豚陈:列阵

D.不能以襄公之虐损:损坏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天之弃商久矣与向之噌眩者相应

B.而孟子与之以王挟泰山以超北海

C.此画忍为之人也不仁,如礼何

D.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6

B.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C.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D.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10.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苏轼批判宋襄公的一组是()

①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

②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

③宋襄公执部子,用于次睢之社

④其抱孺子而泣

⑤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

⑥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

A.①②④B.②③⑥C.①③⑥D.④⑤⑥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春秋》记载宋楚之战时,用字考究,"楚""人"二字,隐含着对宋襄公的批评。

B.苏轼认为宋襄公为人狂妄,有众多能臣却不用,故而一开始就不具备称霸的德行。

C.苏轼通过对宋襄公的评论,表达出统治者只有行王道才能成就王业的仁政思想。

D.两文体裁不同,一为史传,一为史论,但司马迁和苏轼对于宋襄公的批判态度是相近的。

第II卷(非选择题共H7分)

四、(25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祸其在此乎!君欲己甚,何以堪之?

(2)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

(3)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

13.司马迁是怎样表达自己对于宋襄公的态度的?苏轼在选文(二)第一自然段中如何论述

自己的观点?

【答案】7.D8.C9.C10.B11.B12.(1)祸患恐怕就在这里吧!

君王的欲望已经很深重了,(老百姓)怎么能够承受它呢?

(2)宋襄公不是仅仅实行仁义却没有坚持到最后的人。

(3)宋襄公以为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通过名声取得,王莽以为天下可以凭文诏获取。

13.司马迁通过正面写宋襄公的行动和话语,侧面写子鱼和目夷,表达了对宋襄公的批判的

态度。苏轼认为宋襄公"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先把齐宣王不忍杀一牛与宋襄公残忍

杀害一国国君进行对比,揭示了宋襄公不仁的本质。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7

D.损:减损。句意:并不能减损他本性暴虐的程度。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商已被老天抛弃很久了。/助词,的。句意:

同先前噌眩的声音相互应和。

B.介词,用。句意:而孟子用王道来赞许他。/表修饰。句意:夹着泰山跨越渤海。

C.连词,表假设。句意:如果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干得出来。/连词,表假设。句意:做人如

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

D.副词,竟然。句意:竟然想以“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拿白发老人"为借口来欺

骗各国诸侯。/代词,这样。句意: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

想法。

故选Co

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子鱼说:"领兵打仗是以得胜作为目的,还有什么君子之道可言啊?如果必定要照你

所讲的那样做,那就像奴隶一般服从于他了,那又何必去开战呢?”

“兵以胜为功","以......为",固定用法,"把......当作......","以胜为功"不可断开,排除AD。

"即奴事之尔","尔",罢了,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排除B。

故选Co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①是宋襄公自辩的话。

④是王莽的做法。

⑤是苏轼假设宋襄公实行仁义就能和齐桓公的队伍匹敌。

排除①④⑤。

故选Bo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苏轼认为宋襄公为人狂妄,有众多能臣却不用"理解有误,依据文句“襄公行王者之师,

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此独妄庸耳"分析可知,作者认为,"宋襄公

不能行王者之师,这只是他个人的昏昧平庸罢了",不是"为人狂妄"之意;止匕外,依据文句“襄

公有一子鱼不能用,岂可同日而语哉"分析可知,“宋襄公只有一子鱼但却不能任用"。

故选Bo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祸",祸患;"欲",欲望;"堪",承受,忍受;"何以堪之",正常语序为"以何堪之",

"何"作宾语,宾语前置句。

(2)"非独",不是仅仅;"终",坚持到最后;"非......也",判断句。

8

(3)"以......为",认为;"名得",通过名声取得;“文取",凭文诏获取。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宋襄公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谏日:‘小国争盟,祸也。君

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

又何战为"可知,襄公十二年春天,宋襄公选定鹿上为盟会地点,并请求楚国邀约诸侯赴会,

楚国人答应了他。抓住宋公子目夷何子鱼进谏的内容分析,司马迁通过正面写宋襄公的行动

和话语,侧面写子鱼和目夷,表达了对宋襄公的批判的态度。

由"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可知,苏轼认为宋襄公"以

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然后为了证明这一观点,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君子杀一牛

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把齐宣王不忍杀一

牛与宋襄公残忍杀害一国国君进行对比,揭示了宋襄公不仁的本质。

参考译文:

(-)

宋襄公八年,齐桓公死了,宋想主持诸侯盟会。襄公十二年春天,宋襄公选定鹿上为盟

会地点,并请求楚国邀约诸侯赴会,楚国人答应了他。宋公子目夷(子鱼)向襄公进谏说:

“小国去争当盟主,是祸事啊!”襄公不听其谏。这年秋天,各国诸侯与宋襄公在盂地会

盟。目夷说:“祸事就要从此开始了!国君的欲望已到极点,百姓怎能忍受。”于是,在会

盟处,楚国捉住宋襄公,并派兵攻打宋国。这年冬天,楚、宋在亳地相会,才释放了宋襄公。

子鱼说:“祸患还没有完呢!”

襄公十三年夏,宋国派兵攻打郑国。子鱼说:“祸事就在这里啊!”这年秋天,楚国讨

伐宋国以救援郑国,襄公准备迎战。子鱼进谏说:“商已被老天抛弃很久了,不能与楚开战

了。”这年冬天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在泓水开战。当楚兵还未全部渡过泓水时,目夷说:

"敌众我寡,我们趁他没有全部渡过河时,就去攻击他。”襄公不听。等到楚军已全部渡过

河,还没有布成阵势时,目夷又说:“可以攻打了。”襄公说:“等他们的阵势布好了再打。”

等楚军将阵势安排好后,宋军才去打他。结果,宋军大败,襄公的大腿被击伤,宋国人个个

都埋怨襄公。襄公还自有其理地辩解说:“作为君子,不能去困扰处于危难之际的人,不能

鸣鼓去攻击没有布好阵的兵。”子鱼说:“领兵打仗是以得胜作为目的,还有什么君子之道

可言啊?如果必定要照你所讲的那样做,那就像奴隶一般服从于他了,那又何必去开战

呢?”

(二)

宋襄公不仅仅是行仁义而不能善终的人。他是以不仁的本质窃取“仁者”的美名罢了。

齐宣王看见有人牵着牛走过堂下,问:“这牛要(牵)到哪里去啊?”牵牛人回答说:“(杀

了以后)准备把它的血涂在钟上行祭。”齐宣王说:“把它放了,我不忍心看它恐惧战栗的

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舍弃一头牛,于个人的德行不会有什么影响,而孟子用

9

王道来赞许他。所谓“以仁慈宽厚之心,行仁慈宽厚之政”,正是夏、商、周共有的特点。

而宋襄公捉拿郡国的国君郡子,并将他杀害用来祭祀睢水的神庙。君子杀一头牛尚且不忍心,

而宋襄公杀害一国的君主就像屠杀猪狗一样。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干得出来,天下的事情还有

什么不忍心干的呢!

泓水之战,宋襄公负伤,宋国受到重创,竟然想以“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拿

白发老人”为借口来欺骗各国诸侯。一个人能扭伤他兄弟的手臂夺取食物,却能够对着饭食

忍饥挨饿,天下人都知道这不合情理。宋襄公能够忍心杀害部子,却不忍心攻击受伤之人和

老年人,这难道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吗?

在我看来,宋襄公就是王莽这类人。宋襄公以为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通过名声取得,王

莽以为天下可以凭文诏获取。他们得失大小不同,但不能欺骗天下则是相同的。宋襄公不攻

击还未列好战势的敌人,并不能减损他本性暴虐的程度;王莽抱着孺子哭泣,并不能掩盖他

篡夺权位的野心。假加王莽篡位不成功,他就是一个宋襄公;假如宋襄公得志了,他就是一

个王莽。

古人说过:“图谋王业没有成功,最差的结果也还能成就霸业。”宋襄公如果能行王者

之师,还可以与齐桓公的队伍匹敌,何至于战败之后,救死扶伤忙个不停。这只是他个人的

昏妄平庸罢了。齐桓公、晋文公得到管仲、子犯的辅佐而兴霸业,宋襄公有一个子鱼而不能

信任,两者之间怎能同日而语呢?自古以来,昏庸无能的君主,像这样子的多了,但死后盖

棺论定,却未有能像宋襄公这样欺骗后世的了。

14.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作答。

赴彭州山行之作

(唐)高适

峭壁连咤崛,攒峰叠翠微。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怪石时侵径,轻萝乍拂衣。

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且悦岩峦胜,宁嗟意绪违。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

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夏,时年五十九岁的高适自长安入蜀出任彭州刺史赴任途中

写下本诗。

⑴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四句,诗人山路独行,一路美景和鸟声清越,这些美景远近结合,声色交错,虚

实相生。

B.五、六两句写峭壁怪石嶙峋,时不时地挡道,轻萝蔓生,撩人衣裳,诗人山行艰难。

C.路途迢迢,无限芳菲争相呈妍,诗人放下意绪,尽情饱览秀色,只可惜没人同游。

D.全诗描摹了入蜀途中的见闻,抒情转折起伏,凸显诗人独自赶路时内心情感的曲折

变化。

(2广峭壁连峪恫,攒峰叠翠微"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0

⑶诗人流连山水之际,还流露了哪些情感?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⑴A

⑵群峰如聚,层峦叠翠,这两句诗描绘出一幅雄奇秀丽的群峰攒翠图。

⑶①思乡之愁,诗人年老仕宦、独行赴任,悦目的山色终难完全排解愁思;

②游子的寂寞,山行逶迤,长路漫漫,无人共“玩芳菲”,表达出诗人孤寂之感。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虚实相生”错误,结合"峭壁连峪恫,攒峰叠翠微。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可知,一至

四句紧扣"山行”而展开:写彭州界山脉连亘起伏,群峰如聚,层峦叠翠,勾画出西南山景雄

奇秀丽之特点,诗人茕茕独行,一路山川美景美不胜收,驰荡着诗人的心魄。前两联的写景

都是实写,诗歌写景远近结合,声色交错,但没有"虚实相生”。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鉴赏诗歌画面能力。

结合"峭壁连岭胴,攒峰叠翠微"可知,悬崖峭壁连接着的是蟀帽,簇聚的山峰上堆着翠微。

“攒峰,,”叠,,描绘出彭州界山脉连亘起伏、雄奇的特点;,,翠微,,,山气呈青绿色,写出了山峦

的秀丽。这两句诗描绘出一幅峭壁峻岩,峥蝶森布,其上苍松翠柏,盘根错节,如山鬼膻照,

张牙舞爪;千峰攒聚,万壑深幽,山岚轻袅,风烟恬淡的群峰攒翠图。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结合前六句"峭壁连峪帽,攒峰叠翠微。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怪石时侵径,轻萝乍拂

衣”可知,写诗人看到了雄奇秀丽的山景,一路之上美景美不胜收,不禁让诗人驻马欣赏,

留恋忘返,此时的诗人内心欣喜愉悦。

结合“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可知,情感由喜入愁,感伤于道路漫长,年华已逝却还要漂

泊异乡,抒发了思乡之愁。

最后结合"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可知,情感变得失落,山路好像永远都走不完,虽有美

景,却无人和我一起赏玩美景,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伤感。

15.按要求写出下列名句。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2),枯松倒挂倚绝壁。

(3),任重而道远。

(4)胜人者有力,o

(5)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自己狂傲不羁、蔑视权贵的句

子,。

【答案】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飞湍瀑流争喧眩士不可以不弘毅自胜者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1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僮""喧母"弘毅""摧""事"等。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芦花白

丁祖荣

芦苇,静默生长,似乎没什么人为芦苇唱赞歌,而我对芦苇却颇多赘许和怜爱。

早年读《白洋淀纪事》,对秋天芦苇的赞美随着孙犁的抒情而弥漫心间。抗击日寇的同

时,还能享受芦花轻胭,那是一种革命的浪漫。芦花成了八路军游击队的青纱帐,革命的掩

体。秋风起,芦花白。我时常在这个季节散步,怀着同样的心情。

援疆的第一个春节,我从昆仑回到了长江边,照例是要吃粽子,还要带些到和田与老乡

分享。那芦苇叶裹出的粽子,清香中央杂着青涩,糯米白、赤豆红、芦叶绿,视觉的冲击,

味蕾的激发,直让人欲罢不能。

那年9月,昆仑山浅山克里阳,油菜花在山间绽放,比青海湖迟了近两个月,比江南更

是迟四五个月,让你感觉到时光倒错。倒是这芦苇,在布琼河边的戈壁沙地上,一丛一丛生

长着。一两尺,三四尺高的样子,杆子粗壮,似乎很滋润。那青绿的叶子,比江南还鲜翠。

更奇妙的是油菜花与芦苇夹杂在一起,油菜花的金黄,芦苇花的浅白,相映成趣。

布琼河边的芦苇只是一丛一丛的,到了巴里坤湿地,成片成片的芦苇交错掩映,满湖浮

游的野鸭更是肆意逍遥,我们的船一过去,惊起无数,飞向苇丛。芦苇的花穗本是一片较白,

在野鸭进入时,绒絮飘飘洒洒。

起风的时候,满湖芦花飘荡,花絮飞飘在岸边绿洲湿地和稍远处的戈壁沙漠上,也飘在

我们这船人的身上。不知谁说起,丁指挥白了头。我看随行的买买提乡长头也白了,脸却笑

开了花。买买提随手拿出奎雅小刀,割下芦苇,削成笛状,放嘴边一吹,发出尖厉的声音,

成群的野鸭惊起,很是壮观。

买买提乡长说,这芦苇是宝哩,芦苇根有解热镇痛、清热生津的作用,一级产品可卖到

每斤十几元。这些野生、无污染的芦苇根是药材原料,很受欢迎。老乡们挖掘、运输、分选、

切割、晾晒、装袋的芦苇根,能增加收入哩!还有芦苇杆,收割后切成一段一段的,用于固

沙,效果好,持续性强。你看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公路,两边都是用芦苇固的沙。这种

固沙保路方式是我们新疆创造的,获得联合国有关方面的称赞!在我们昆仑山下的绿洲,芦

苇改良土壤,净化空气。巴里坤湿地就是我们和田的绿肺。有芦苇的地方就有水,就是绿洲,

就是生产和生活所在。听了买买提的一席话,我对芦苇愈加起敬。

秋风起,芦花白,是自然的节奏,也是一种心境。秋天,我常常散步于长江芦花荡的湿

地。那些飘散的芦苇花絮,时疏时密。秋风烈时,芦苇随风起舞,一会儿东侧一会儿西伏。

12

晴空下。成群的白鹭翩翩起飞,优悠停落在芦苇上,芦苇倒伏摇晃得更加厉害。白鹭借力又

飞,好似一场精彩的飞行表演。

这芦花荡所在,恰是长江由西斜向而来,从此折而向北之处。以此为转折点。上溯20

公里,板子矶——当年,马毛姐从芦苇丛中把船撑出,送一船战士横渡长江,革命由此翻开

了新的一页。向北,下游20公里,东西梁山,即天门山。古人吟诵甚多,以李白《望天门

山》为最。仲秋时节,我常沿江堤往天门山走。江风习习,江边湿地里,芦苇逶迤而去,宛

如游龙,沿着江堤坡面向上铺开,堤顶上一片絮白。临近时,有天门渔庄,父子店,非江鱼

不售。秋季三斤白鱼为宜,江蟹虽好,但价格不菲。江天晚霞,映照天门山,凝神驻望,快

慰平生。元代赵显宏《满庭芳渔》下半阙写道:“新糯酒香橙藕芽,锦鳞鱼紫蟹红虾。杯

盘罢,争些醉煞,和月宿芦花。”看着这些芦苇被晚霞点染,听着长流的江水拍岸不止,直

想乘舟天门山下,对影成三人,和月宿芦花。

芦苇,自信而从容,扎根于大地,向天而生。芦苇,顺天应时,把自己献给人类,冬天

收割,春天破土,生生不息。

(选自2018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惜学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运用"没什么人""颇多"等词语,态度鲜明地写出了"我"对静默生长的芦苇有

喜爱之情。

B.文章第2自然段中,"芦花成了八路军游击队的青纱帐"是"我"喜爱芦苇的原因,"享

受”一词运用反语手法,寄寓了"我"内心的担忧与不安。

C.文章写了一位“买买提乡长",表达"我"对其像芦苇一样扎根新疆,顺天应时,服务当

地的赞许与敬重之情。

D.文章回忆援疆的春节回长江边吃粽子的一段经历,意在强调"我"对家乡的喜爱、对

新疆艰苦生活的畏惧,以突出芦苇的可贵。

E.文章以秋季散步赞芦苇始,以仲秋散步看芦苇终,首尾呼应,脉络清晰;文字优美,

富有诗情画意和文化韵味。

17.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8.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我"为什么喜爱芦苇。

19.文章在描述芦苇顺天应时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长江?

20.要如何全面鉴赏本文呢?为此,校报编辑部请你针对鉴赏要点,作出简述。

【答案】16.BD17.①运用拟人、叠词等手法;②写出芦花飘散、芦苇起伏、白鹭

翻飞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作者在长江芦花荡湿地散步时的所见所感,惹人喜爱;③准

确地表达了作者对芦苇、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18.①芦苇扎根大地,顺天应时,无论是在白洋淀、长江还是新疆,都能找到立足点,

13

旺盛生长。②芦苇具有自我奉献精神,包粽子、做药材、固风沙,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

③芦苇自信从容,是自然的节奏,也是一种心境,富有文化意蕴。19.①长江具有

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②长江也是芦苇的产地,长江与新疆携手共进。③长

江引发了作者的乡愁,更加热爱生活。@芦苇在长江与新疆创造了不同的价值,丰富了主

题。20.(1)选材丰富多样,有自然景观、文学作品、人物介绍等,多样的选材使得文

章内容充实又富含文化底蕴。

(2)以芦苇以及对芦苇的喜爱为线索结构全文,选材丰富却始终紧扣芦苇以及对芦苇的喜

爱这条线索,结构紧凑,使得文章形散神不散。

(3)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行文灵活多变,既充满诗情画意,又情感真挚饱满。

(4)借物抒怀,歌颂芦苇甘于奉献、自信而从容、生命力强等优秀品质,升华了文章的情

感。

(5)文章语言清新雅致,富含文化气息又包含深情。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是,我,喜爱芦苇的原因”,不准确,应是原因之一;",享受,一词运用反语手法,寄寓了‘我'

内心的担忧与不安”错,这里的"享受"赞美了革命战士的浪漫,不是反语。

D."对新疆艰苦生活的畏惧"错,作者在长江边的家乡吃苇叶包出的粽子,"那芦苇叶裹出的粽

子,清香中央杂着青涩,糯米白、赤豆红、芦叶绿,视觉的冲击,味蕾的激发,直让人欲罢

不能",表达的是"我"对苇子、对家乡的喜爱。没有体现"对新疆艰苦生活的畏惧”。

故选BDo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画线句描写的是芦花荡的美景。"芦苇随风起舞"运用拟人手法,将芦苇随风摇摆写出"起

舞",描摹出芦苇起伏的美感;"翩翩",运用叠词,描写白鹭飞翔的姿态,准确生动;

此段选取的意象有芦花,写它"飘散""时疏时密";有芦苇,写它"随风起舞,一会儿东侧一

会儿西伏";有白鹭,写它"翩翩起飞,优悠停落在芦苇上""借力又飞,好似一场精彩的飞行

表演"。写出芦花飘散、芦苇起伏、白鹭翻飞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作者在长江芦花荡

湿地散步时的所见所感,惹人喜爱;

这段描写借景抒情,通过包含深情的描写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对芦苇、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文章开头总领"我对芦苇却颇多赞许和怜爱",下面开始写具体原因。

第二段写《白洋淀纪事》,孙犁写“抗击日寇的同时,还能享受芦花轻胸,那是一种革命的浪

漫。芦花成了八路军游击队的青纱帐,革命的掩体",说明芦苇在白洋淀生长的很茂盛,足

以做革命的掩体,让战士们在残酷斗争中享受到浪漫情怀;第三段写春节回到长江边吃粽子,

"那芦苇叶裹出的粽子,清香中央杂着青涩,糯米白、赤豆红、芦叶绿,视觉的冲击,味蕾

14

的激发,直让人欲罢不能",说明长江边也有芦苇生长;第四段描写昆仑山浅山克里阳的芦

苇,"在布琼河边的戈壁沙地上,一丛一丛生长着。一两尺,三四尺高的样子,杆子粗壮,

似乎很滋润。那青绿的叶子,比江南还鲜翠",新疆也有芦苇生长。由此可见,芦苇扎根大

地,顺天应时,无论是在白洋淀、长江还是新疆,都能找到立足点,旺盛生长。

第二段写白洋淀的芦苇,“芦花成了八路军游击队的青纱帐,革命的掩体",说明芦苇具有无

私奉献的精神,足以做革命的掩体;第三段写用苇叶包粽子,"清香中央杂着青涩,糯米白、

赤豆红、芦叶绿,视觉的冲击,味蕾的激发,直让人欲罢不能";第七段写买买提乡长的介

绍,“这芦苇是宝哩,芦苇根有解热镇痛、清热生津的作用,一级产品可卖到每斤十几元。

这些野生、无污染的芦苇根是药材原料,很受欢迎。老乡们挖掘、运输、分选、切割、晾晒、

装袋的芦苇根,能增加收入哩!还有芦苇杆,收割后切成一段一段的,用于固沙,效果好,

持续性强.…由这些描写可见芦苇具有自我奉献精神,包粽子、做药材、固风沙,为人类

创造美好生活。

文章最后一段写“芦苇,自信而从容,扎根于大地,向天而生。芦苇,顺天应时,把自己献

给人类,冬天收割,春天破土,生生不息",歌颂芦苇自信从容,是自然的节奏,也是一种

心境,富有文化意蕴。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关于"长江”的描写有,第三段,"援疆的第一个春节,我从昆仑回到了长江边,照例是要吃

粽子,还要带些到和田与老乡分享""那芦苇叶裹出的粽子,清香中央杂着青涩,糯米白、赤

豆红、芦叶绿,视觉的冲击,味蕾的激发,直让人欲罢不能"。这段描写借写援疆回来在长

江边的家乡吃苇叶包的粽子,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长江引发了作者的乡愁。

第九段写长江的美景和文化底蕴,"……古人吟诵甚多,以李白《望天门山》为最。仲秋时节,

我常沿江堤往天门山走。江风习习,江边湿地里,芦苇逶迤而去,宛如游龙……元代赵显宏

《满庭芳渔》下半阙写道:‘新糯酒香橙藕芽,锦鳞鱼紫蟹红虾。杯盘罢,争些醉煞,和月

宿芦花。’看着这些芦苇被晚霞点染,听着长流的江水拍岸不止,直想乘舟天门山下,对影

成三人,和月宿芦花",长江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第九段写“这芦花荡所在,恰是长江由西斜向而来,从此折而向北之处。以此为转折点",原

来长江联通了新疆,"有芦苇的地方就有水,就是绿洲,就是生产和生活所在",长江也是芦

苇的产地,长江与新疆携手共进。

第二段写在长江边吃粽子,第七段写买买提乡长介绍芦苇在新疆的作用,"这芦苇是宝哩,

芦苇根有解热镇痛、清热生津的作用……老乡们挖掘、运输、分选、切割、晾晒、装袋的芦

苇根,能增加收入哩!还有芦苇杆,收割后切成一段一段的,用于固沙,效果好,持续性强……",

芦苇在长江与新疆创造了不同的价值,丰富了主题。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概括鉴赏要点的能力。

鉴赏一篇文章可以从内容、手法、主题、语言等多个角度鉴赏。

15

比如本文,选材丰富多样,有自然景观,如第八段,"那些飘散的芦苇花絮,时疏时密。秋

风烈时,芦苇随风起舞,一会儿东侧一会儿西伏。晴空下。成群的白鹭翩翩起飞,优悠停落

在芦苇上,芦苇倒伏摇晃得更加厉害。白鹭借力又飞,好似一场精彩的飞行表演",第九段"江

风习习,江边湿地里,芦苇逶迤而去,宛如游龙,沿着江堤坡面向上铺开,堤顶上一片絮白";

有文学作品,如第二段孙犁的《白洋淀纪事》,第九段李白《望天门山》、元代赵显宏《满庭

芳渔》;有人物介绍,如第七段买买提乡长对芦苇价值的介绍,"这芦苇是宝哩,芦苇根有

解热镇痛、清热生津的作用.…多样的选材使得文章内容充实又富含文化底蕴。

本文以芦苇以及对芦苇的喜爱为线索结构全文,使得文章形散神不散。文章开头写“我对芦

苇却颇多赞许和怜爱",领起全文,然后以此为线索写了孙犁《白洋淀纪事》中的芦苇,写

春节回到长江边的家乡吃苇叶包的粽子,写在昆仑山浅山克里阳看芦苇,写买买提乡长介绍

芦苇在新疆的巨大价值,写由芦花荡想到了与长江有关的诗词、描写了长江边散步,最后歌

颂芦苇的自信从容、奉献精神、生生不息等。选材丰富却始终紧扣芦苇以及对芦苇的喜爱这

条线索,结构紧凑。

本文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既充满诗情画意,又情感真挚饱满。记叙如第三段"援

疆的第一个春节,我从昆仑回到了长江边,照例是要吃粽子,还要带些到和田与老乡分享";

描写如第八段,"那些飘散的芦苇花絮,时疏时密。秋风烈时,芦苇随风起舞,一会儿东侧

一会儿西伏。晴空下。成群的白鹭翩翩起飞,优悠停落在芦苇上,芦苇倒伏摇晃得更加厉害。

白鹭借力又飞,好似一场精彩的飞行表演";议论抒情如最后一段,“芦苇,自信而从容,扎

根于大地,向天而生。芦苇,顺天应时,把自己献给人类,冬天收割,春天破土,生生不息”。

运用多种手法,使得行文灵活多变,吸引读者。

本文借物抒怀,写芦苇"成了八路军游击队的青纱帐,革命的掩体","芦苇根有解热镇痛、

清热生津的作用……老乡们挖掘、运输、分选、切割、晾晒、装袋的芦苇根,能增加收入哩!

还有芦苇杆,收割后切成一段一段的,用于固沙,效果好,持续性强",歌颂了芦苇的奉献

精神;结尾写"芦苇,自信而从容,扎根于大地,向天而生。芦苇,顺天应时,把自己献给

人类,冬天收割,春天破土,生生不息",歌颂芦苇自信而从容、生命力强等优秀品质,升

华了文章的情感。

语言方面,文章语言典雅又包含深情,如写"成片成片的芦苇交错掩映,满湖浮游的野鸭更

是肆意逍遥”“绒絮飘飘洒洒”,引用诗词,如“元代赵显宏《满庭芳渔》下半阙写道:‘新糯

酒香橙藕芽,锦鳞鱼紫蟹红虾。杯盘罢,争些醉煞,和月宿芦花。“',使得文章语言清新雅

致,富含文化气息。

可从以上方面列出鉴赏要点。

六、(11分)

21.在《乡土中国》中,《系维着私人的道德》这一章在阐述观点概念时引述了若干儒家言

16

论。请将相关儒家言论与论证目的进行对应填空。(只填序号)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一一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一一直在其中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万章曰:"象至不仁,封之有摩。有摩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

则封之。"曰:"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

①伦理道德的基础在血缘关系。一

②团体道德的缺乏体现在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

③仁是各种私人道德关系的总和。

④差序格局中的道德是由"己"向外推的,推的过程有各种路线。

【答案】③①④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所给的相关儒家言论的意思,然后结合《系维着私人的道德》这一章的相关内容,

然后分析阐述的观点。

(1)“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一一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的意思是: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